第一篇:浅谈激发小学生读书兴趣的途径
浅谈激发小学生读书兴趣的途径
读书是一种需要,读书是一种习惯:读书是一种超越,更是一种享受。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读书说起来简单,会读书的人不见得很多。关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死读书,结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识,得不到真的认识。所以只学问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通过这几年的测试我发现,学生阅读水平高的,答题就灵活,知识积累就多,成绩就相对就好,而不读书或阅读量小的学生写起作文生硬无趣,知识积累少,成绩差。因此学生多读书很有必要。
对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而言,教会其读书的方法能让孩子少走弯道并使其养成一个终生读书的好习惯。那么教师如何教呢?结合切身的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因此,在语文和教学中应着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的进行课外阅读,快乐的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在所教的班级中引入大量的语文活动,如新闻袋袋裤、主题吹牛比赛、好书推荐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另外还可以举行专题读书周活动,例如:宋词周、杨红樱作品周、母爱周绘本赏析会等。在一到两周内学习思想相同的文章,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老师创设了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孩子置身于浓郁的读书氛围之中,孩子情不自禁的与书成为好朋友。老师再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适时的表彰鼓励,以及认真的组织指导,在孩子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孩子参与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充满乐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这样孩子的读书兴趣完全激发出来了。
第二,在有了浓厚兴趣的阅读基础上就要为孩子挑选好书了。教师可以把自己在孩童时期喜欢看的好书推荐给孩子,另外,孩子看的书只要是健康的,老师大可不必去干涉,爱看书的孩子,考试成绩未必会差,不爱读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一定会优秀。但是,前者的知识面要宽,后劲大;而后者的知识面越来越窄,后劲不足,只是曾经一时较高而已。抛开学习成绩而言,从长远来看,帮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也可以使他们终生收益。特别是进入中学大学阶段之后,成绩好坏不取决于教科书,而是取决于自学能力、独立判断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即使在小学阶段,写作能力也和课外阅读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孩子读课外书也应注意几点:其一是课外书内容要健康、有益,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再者,以课内内容为主,不能主次颠倒。还有就是要有备而学,读完之后,让孩子说出收获,最好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也可以准备一个小册子,用诗歌的形式写出心中的感受。最后,还应注意的是在假日时多看,而在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时间少看。应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就收益甚微。读书,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样,也有其规律可循。第三、读书时一定要边读边思考,现在有些学生读了很多书,写作能力还是提不高,原因就在于光读不想。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鲁迅说:“读死书是害己。”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获得真知灼见。读书不光是动眼,还要动手、动脑、动口。
第四、读书应不厌其烦,要反复读,略读、精度,学会细细品读。苏轼说得好:“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他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是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知识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所以要引导孩子反复读,每读一遍只带一个目标去读。如此反复的读,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我们还可以教孩子秦牧的读书方法———“牛嚼”与“鲸吞”相结合。读到重点能引起共鸣处应细细咀嚼反复地度,称“牛嚼”,另要教给孩子们泛读的方法。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一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这些便是要孩子学会“鲸吞”。“牛嚼”与“鲸吞”,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的经典反复钻研,细细品味。
第五、读书时要动笔墨。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是做笔记的方法,读书时应勾勾圈圈,摘录、批注、写心得,读完后让笔在脑中永远留下痕迹。这为以后的写作积累财富。
自己酿的蜜最甜,学生自读自悟的东西往往更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去摘更高区域的果子,作为教师,若是教给学生聪明的读书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核心,以自学为基础,站在为学生服务这个角色去适时的引一引,点一点,让学生去读去悟,经历亲身体体验的过程,体无读书的方法,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领悟其中的哲理,就将铸就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在学生爱上读书之后,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朗读,首先教师要入情入境地带读,教师的表率朗读将给学生起个模仿领读的作用,朗读的形式有多种: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当孩子领会读书的乐趣时,他们会把朗读当作一件趣事,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了。
总之,教孩子爱上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用心就不会做不到。
第二篇:多种途径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要想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寻找学生的写作困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并努力帮助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作文教学的要求。
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
1、学生怕写作文;
2、学生对作文的普遍厌烦。这使教师在实施作文教学之前,学生便已有了对作文畏难和排斥。学生认为:写起作文没素材、写作能力低、不知写什么好。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没有文字的自然巨著,我们只有让学生真切的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起他们生活的乐趣和写作的兴趣,才可以摆脱学生写作的困境。
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去引导学生发掘作文素材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呢?
乡村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蓝天、白云、田野、村庄、群山、溪流、花草、树木,到处都是一幅幅美妙的风景画。平时教育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积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如:放牛、打柴、喂养牲口、种植农作物等,都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充实,劳动的快乐。如教学生写景,可把学生带出教室,回归到大自然中,站在高山上,放飞他们的童心,望一望山下田野的碧绿,闻一闻花的芳香,听一听树林里的鸟鸣,在草地里打几个滚,对着高山放声高歌,听着那山谷回声其乐无穷。在这种境界里,孩子们不仅心旷神怡,情绪高涨,而且还使他们建立了表象,觉得有东西可写,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欲一吐为快,再加上教师有目的的从景物的形、声、色、静、动等方面分层指导,他们慢慢就学会了怎样去写,怎样去表达。
尊重写作主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倾吐积蓄的过程,和以引导学生吸收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不同。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没有学生主动倾吐将一无所获;而其倾吐的状况又各不相同,不能同样对待。这就要求教者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尊重他们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个性特征,能够较具体的更切实际地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不断兴味盎然地进行作文训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学生在生活的乐趣中接触作文,清除作文的恐惧感。让他们情绪饱满地参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参观、主持班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眼、动手、动腿。当学生在一起创造着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灵感。同样,在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教师要教会学生及时捕捉灵感,那么写作的兴趣将自然而然地来到学生身边。此时,“外发性”的写作需要与学生内在的写作需要平行叠合,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活动才能得以展开。
学生自由谈吐,解除畏难情绪。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本身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成绩。老师这时所要做的,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到底写什么才对呀?”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你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什么都可以!”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学生才会渐渐地熟悉了写作文的各个环节,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能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学生会高兴地喊:“原来写作文是这么容易!”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下次再写作文就会比较积极。但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要求学生的感想、认识深度以及对语言运用能力都差不多,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放松要求,不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然而,观察到的东西往往是一些表象的东西,如外貌、形态、颜色等等,它们只具备了对象的“外壳”。要把我们的观察所得描写得有血有肉,就必须抓联想。少年儿童对物、对人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情感。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情感修辞手法,写出事情的色彩之艳,形态之美。
重视阅读,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作文“蓄足”底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认为,以往作文训练实际上老师已注意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多次强调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但仍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生活和读书,都是写文章的基础,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佳作,还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或摘抄,也可以积累知识。使学
生会有很多收益,共鸣多了,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经历以及诸多生活现象就会有许多感悟。如有位学生港第一次火车,他就详细地记叙了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他说,第一次坐火车感受到了新鲜,但同时也感受到紧张和不安,他想火车跑出火车道怎办呀,这是学生对生活关注。
以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一是来自外界的刺激:如果我的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我的作文能够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这些机会,都应该是作为老师的我们去创造的!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我的作文进步了„„,我写作文一定能写好„„这样的自信,是老师抬出来!因此,请别吝啬我们的笑容,别停住我们的赞扬。如果细心地去挖掘,即使作文最差的学生写作文时都会有闪光的一面。老师的高明之处应在于抓住细小的闪光点大夸特夸,在夸讲的时候一定要夸得十分具体,让学生能明白好在何处,是怎样好的,这样的夸奖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对全班的学生做了一次有效的指导。
重视批改环节,引导学生精益求精。作文是最富创造性的活动,其呈现出的问题会各不相同,最需要通过批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因材施教。这不是一般的指导和讲评所代替得了的,很难想象不以批改为基础的指导与讲评会是什么样子。
作文的批改方式也很多。最传统的是由教师包办的,有旁批、总批、改个密密麻麻。其实,现在批改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比如,让学生对优秀作文进行讲评,老师再作些归纳,然后由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各自再修改。又如: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本进行批改,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层次的文章,在帮助别人修改批改的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并让学生在评析中取长补短,掌握写作方法,并学会评析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了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总之,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
第三篇:激发小学生作业兴趣
激发小学生作业兴趣
姬红波
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所以灵活多样的语文作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学生自身来说,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很短的,但随着他对他所从事的事情的兴趣的加深,他有意注意时间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我们老师、家长常常抱怨小孩子不会听课,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课下作业不好好完成。但是,我给大家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些很顽皮的孩子上课不听课,课下作业不完成。一有时间就偷偷摸摸跑出去玩、看电视,而且乐此忘返,此时这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恐怕应该是用时来计算的。这些学生招来家长、老师的责骂批评,但仍管不住自己跑出去、看电视,以至把学习都荒废了。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我们不能一味的抱怨学生如何如何,应该认认真真的从我们施教者身上反省,你给我们的学生增添了多少乐趣?学生需要什么你了解多少?将心比心,作为老师为人师表者,当学校老师开会,领导的话没完没了,你找不出重点时或者同一个话题几个领导补充又补充时,你是否在和同事窃窃私语?你是否在拿一本杂志偷偷翻阅?……。我们大人对没兴趣的东西尚且如此,更何况自制力不知比我们差多少的小孩子了,所以在我们抱怨孩子的同时,更应该问问我们自己,在学习中你为孩子们营造了多少快乐学习的氛围。其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宽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广阔的语文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并把语文的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践,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帮助学生沟通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由于学生对我留的作业有兴趣,我这语文老师跟着沾了不少光——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说语文老师课讲得棒,语文老师的威信很高。实际上我只不过是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学语文罢了。一成不变的事物人们容易产生厌倦感,小孩子更喜欢新鲜感。我留语文作业很注意优化多样,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曾尝试过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做喜学。
(一)续写
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再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小麻雀》一文后,我让学生续写小麻雀将来发生的事情,通过续写,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不听妈妈的话是要吃亏的,要一点一点的学习,慢慢张大,也体会到妈妈的爱”的深刻内涵。
(二)做资料卡
在学一篇课文之前,我留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样的,卡须有一定厚度,以便学生整理保存,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你的财富。不要小看学生做成的这张小小资料卡,它里边可渗透着孩子们不少的汗水。如在搜集之前,学生得先会质疑,我要搜集什么?搜集什么的问题解决后,第二个问题马上来了,到哪里去搜集?这时学生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从中学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锻炼。
(三)观察体验
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自然现象的存在,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如 学完《海上日出》一课后,为了感受日出这一壮丽景象,我给学生布置观察我们平原的日出,通过观察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还通过观察比较平原日出与海上日出的美的不同点。学完《天窗》一课,我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学生兴趣特别浓,在观察日记中有些同学对晴朗的夜空描写特别美,从中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那种无限热爱的感情。
(四)画图想象
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如学习古诗《山行》学生通过创作图画,切实感受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好深远的意境。
(五)排演课本剧
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故事生动的文章,可以布置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学生编课本剧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的很好的机会。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自制一些简单道具,为了表现人物品质学生就得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等,为了排好课本剧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等等。这项作业很花工夫,但学生对排演课本剧作业非常喜欢,而且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的同时就很好的完成了我们的教学认务。
(六)办黑板报
黑板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大展示的一个舞台。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灵活多样,版面的稚嫩清新,视野的开阔辽远,虽然它们还显得那样的不完美,但没有一份手抄报不透视着小荷才露的尖尖角。
(七)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通过走访、查阅有关资料,对学生所熟悉的周围环境,人物等进行调查活动,了解生活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的进步,学习身边的榜样。这对丰富学生的阅历,学会与人相处很有帮助。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也是兴趣很浓的。
总之,学生实践性作业形式很多,这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与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的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因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还有什么比学生有求知的欲望更可宝贵的吗?没有!
第四篇: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三条途径的讲座
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三条途径的讲座
良小:陈启有
在深入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放到本次课改的首要位置。语文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成长的快乐?我认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学生如果对语文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语文一种特殊的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一、和谐的师生之情,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和谐的师生之情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这是教育者共同的认识。虽然师生关系较受人重视,但从整体上说,状况仍令人难以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语文老师如何优化师生情感关系?我认为点点滴滴的人文关怀都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阳光雨露。
第一、常给学生一点“好脸色”
俗话说得好“给点阳光就灿烂。”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只要我们给点“好脸色”,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最想停留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学生最想亲近的人,于是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因此,不管课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心情如何,只要踏进课堂,我就把微笑挂在脸上。对学生出色的表现给以微笑,表示欣赏和激励。即使学生说错了,我也不大发雷霆,讽刺挖苦,给其以亲切的微笑和热情鼓励,引导其“改错”。微笑使人愉快,微笑使人放松,微笑使学生找到了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与我交流时无拘无束,平等真诚,个个愿意上我的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容易激发。第二、常为学生贴上几张“好标签”
要想使一个学生发展更好,就要找到他的优点,看到他的进步,用一个好的标签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样,强化了优点,也就淡化了缺点,“后进生”就能悄悄地变成“进步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成为人生的转折。
第三、常替学生搭上“凯旋门”。
教育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替每个孩子搭起不同的“凯旋门”,使他们在成功中去体验成功?工作中,我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学生学有所得,都能取得成功。我让每个学生在语文书的目录前写上“表扬___次,批评__次”。并制定了一些评比细则,如作业“优*”加表扬一次,“优**”加表扬两次,“优***”加表扬三次,“良”加一次批评,“及格”加两次批评。
二、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
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调查中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1、读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读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
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朗读、默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对一些精彩片断,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导读艺术:“谁敢说我是班上读得最好的?”“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目前为止,他是我班上读得最好的,现在他就站在冠军领奖台上,谁能读得比他好,把他读得坐下去?”听,多么富有鼓动性的话啊,一颗颗好胜的心被调动得跃跃欲试。
2、辩一辩。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小学生特别善于“找碴儿”,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异,或是刻意地创造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3、演一演。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
三、开放的语文活动,是持续兴趣的源泉。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贴近生活的开放性的语文活动,与学生个人情况紧密相连,适合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体会到语文的价值,从而使语文学习兴趣得到持续发展。
(1)用生活丰富语文活动内容。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春天到来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到自然中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可以拍摄一组反映春景春趣的照片„„
(2)在实践中提升语文活动价值。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在调查研究中,学生被一个个令人惊愕的数字震住,写出一份份加强环境保护的倡仪书,设计出一幅幅情真意切的环保标语、宣传画,其中七名学生就城市环保问题致信蒋国星市长,蒋市长就此作了重要批示。三日后,市长批示连同学生的信一起刊登在《句容日报》上,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震动,七位学生建设城市的一些看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通过以上途径的研究,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引起了深深地思考:兴趣是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束火炬,它可以照亮学生心扉,打开他们知识宝库乃至人生的大门。可是,这束火炬能燃烧多久?它的能量有多大?已经激发的兴趣会不会转瞬即逝?又该如何保持下来,并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长期的内在人生需求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关注的话题。我深知语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将继续努力,让语文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
第五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说假话,写假事;“大”,小孩儿说大人话,毫无童心童趣;“空”,内容空洞,不实在,不具体;“抄”,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和特点,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作文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学生无内容可写,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存在着随意性及无目的、大操练的倾向,缺乏一定的训练序列。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一定的社会经历,“丰富的作文内容”成了制约作文教学改革的瓶颈。语文教师有责任释放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开拓视野,找回写作的乐趣。人教版在编写时特别注重习作教学,把习作作为单独的一课来安排是一个创举。探索人教版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研究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找到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深远意义。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联系时,才是有效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能够乐于表达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恰当的习作训练,又能得以强化和提高,这也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习作乐趣,勤于表达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心理学家表明: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2)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3)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我们从“有兴趣”、“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达到了这些要求,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作文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写出“文质兼美”文章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有针对性地多方获取信息资料,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严谨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作文教学的原则: 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小学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象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要达到这个效果,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四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让学生作文贴近生活,因生活而美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教师不要把学生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同时,让学生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二、激励性原则——让教师的赏识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和快乐同样一篇学生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学生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学生越写越没意思,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而后者却让学生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哪怕他的作文并没有什么进步。“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三、读写互动性原则——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因阅读而美丽假如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条件,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与灌输,学生就会疏远排斥阅读,必然造成“读写分离”。当学生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作文”的快乐的。只有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要做到此点,首先教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味。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并坚持阅读,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另外,教师不妨也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从师生交流中体会作文的快乐,产生作文的欲望。
四、实用性原则——让学生把作文“用”起来,在“用”中兴趣盎然传统的作文教学,除了个别学生的作文能被当众阅读或刊登外,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写了让教师或几个优秀学生改后就完事了,成了一个封闭的没被“用”起来的东西。虽然当前的作文教学已比较重视对“作”、“改”、“评”的研究和实施,但是依然很少在“用”上下工夫,即便“用”起来也难以做到面向全体,这样又怎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呢?因此,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把作文“用”起来,这就必须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让每个学生每个月出一张手抄报,把自己积累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编出来。让每一组每一星期出一张“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文章都从小组成员中选出来,并定期将所有的手抄报在班级里展出交换阅读。另外,每天早自习或课前抽几分钟按座位{每次两三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最满意的部分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评赏。还可以进行全班作文互相传阅、修改及写评语活动;同学之间互相写信,给亲朋好友或老师写信、寄作文;逢年过节,还可以把自己作文里的“精言妙句”抄录在贺卡上赠给别人等等。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写”以致用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兴趣去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的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作文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提高教师理解小学生作文心理的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方面: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1.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柴向阳老师关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己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2.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教师不要以指导的名义,让学生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应该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3.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循序完整而统一的,从小学低年级的写话到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整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则是渐进的过程。
(二)、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仅仅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应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一道写作文,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应该怎么写更好。通过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说别人才能听得更明白。这样做,学生心情是开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1)、培养写作的动机: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冷的铁。”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辩证地思考,主动练笔。(2)、开放写作的心理儿童具有谬斯天性,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儿童具有兴趣选择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保留和延续。(3)、榜样引领,名家故事启迪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因此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或诗人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2、写作形式上:(1)开放阅读作文?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阅读的立体情感反应因读者而不同”,是并不鲜见的现象。清代词人谭献也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阅读活动中情感反应的千差万别,为学生的阅读作文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阅读作文的实现有了可能。可以说阅读作文为学生开辟了一块众说纷纭之地,更好地让他们倾吐自由之声。开放阅读作文,就是立足于学生个性的理解,采用续写、评论、补白等方式,给学生一个内容的凭借,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2)记录型作文讨论记实、观察记录、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等等,都同属于记录型作文。作文内容是外显的,是有形的,学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课堂,以它灵活、记实的特点受到学生的喜欢。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诸大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冲动,写起来也不费力气。这种作文,分散了学生用在习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难度进行了分解,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仅有情有趣,也轻松愉快。(3)想象习作a、接龙作文,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接龙。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想像的开头,让他们从这个起点上开始习作。b、多词串短文,给学生提供几个词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编写故事。c、看图写作文,给学生提供单图或多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