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诵读技巧[小编推荐]
一般来说,诗歌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晨兴/理/荒秽,带有/荷锄/归”。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人生/自古/谁无死”。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
如《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
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当然,对韵脚重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泊船瓜洲》一诗的韵脚有四个:“间山、岸、还”,如果把这四个韵脚都重读了的话,就会使人感到重复乏味。这时应根据诗意的表现需要,对“间、岸”给予恰当重读,而“山、还”的朗读力度应稍弱一点儿。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
三、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次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整首诗而言,上句与下句,前两句与后两句语调配置也要交错对应,以取得起伏跌宕、相应谐趣的效果。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在这样的朗读感受中逐渐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
第二篇:诵读古诗
诵读古诗、感受经典
——浅谈古诗教学心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传统的教师一般多停留在字面讲读上,没有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而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老师的教法改革,探索一套有利推进素质教育,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1.激兴趣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努力攀登,向着自己认定的目标奋进。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可采用“激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用一个谜语“悬崖挂块大白布,千手万脚捉不住,远听千军万马吼,远看银泉飞下谷。”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2.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力求做到:
①吟诵与自查自悟相结合,引发感悟。自查自悟是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学生可以在校内查,也可以在校外查,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问家长、邻居。这样,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一些个性化的感悟,受到古诗文的情意熏陶。
②吟诵与赏析相结合,丰富感悟。利用专题课、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欣赏配乐诗朗诵的录象与录音,让学生从动人的画面上,从动情的乐声中,想象着,体味着,感受着诗文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了对诗文的朦胧的理解,并滋生出许多感悟。在欣赏的同时,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析,可以整体系统,也可以点点滴滴,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感悟。
③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交流感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可能只是零碎片段,有的甚至还只是片言只语,所以特别需要在同桌、小小组之间充分议论。这样可以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大大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出许多感悟。
④吟诵与运用相结合,深化感悟。首先,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可以是赏景吟诗,观物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其次,让古诗文运用于习作中,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学生在习作中用诗时,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这样就为萌生出许多个性化的感悟,创造了条件。如何引导吟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a、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b、创设情境法。古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吟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吟诵边表演,可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吟诵立意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音乐;吟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怨低沉的曲子;吟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以大自然画面等。创设情境吟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加深对诗意的感悟,促进记忆。
c、分类吟诵法。根据诗的内容或诗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吟诵,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引导学生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线索,从而达到流畅记忆,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d、综合吟诵法。这是一种融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吟诵方法。有时采取小组赛、男女组赛,有时采取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有时采取根据内容、根据时令分类吟诵,有时采取听记背、问答背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且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吟诵古诗文的乐趣,避免了背诵的枯燥性。通过引导巧背,使学生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效地实现了量的积累。
3.明诗意
新的语文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而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这个训练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4.赏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 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 其“意”,真正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我们要诗情画意地教古诗,学生要诗情画意地学古再现意境是关键。
如教《赠汪伦》,教者借助投影、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汪伦送诗人李白的热闹、欢乐的场景,跟着一起跳一起唱,进而反复体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喻意,分享李汪之间的深情厚谊。
以上是我在教学古诗文中一些心得。我认为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篇:古诗诵读
古诗诵读:乡思、中秋月(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通过两首古诗的诵读,感受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乡恋情结。
3、能按平仄规律诵读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中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能按平仄规律读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乡愁四韵》前两阙
2、师:一首《乡愁四韵》抒发了余光中老先生对家乡的思念。那乡思如长江水,如海棠红,如雪花白,如腊梅香那样悠长、隽永,让人沉醉、难以割舍。
3、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诉说着自己的乡思之情,乡思之苦。而最能勾起他们对家乡思念的往往是那一轮明月。尤其是中秋之月真让人浮想联翩,唐朝诗人李峤也曾写过一首中秋月
出示课题:古诗诵读中秋月(之二)
二、学习古诗:中秋月(之二)
1、一个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诗人在月下欣赏这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先来读一读古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1)指名读
(2)齐读
2、指导诵读
(1)还记得古诗阅读的规律吗?(平长仄短、两个字一个节奏点)
(2)老师已经在诗句上注明了平仄和节奏点,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指导
(4)齐读这首诗
3、“魄”就是——(月出时或将末时的微光,在这里指月亮),晴朗的夜空,当一轮圆月升上天空,赏月的人都会说——
这就是:皆言四海同
你觉得诗人所说的“同”有哪些是同的?(如:晴朗的天气、大家都在赏月、一家团圆、赏桂花香等)所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4、可这天下所有的人、事、物是否真的想同呢?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到了什么?(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
(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安知:怎么知道;不有:没有;兼:
和)
(2)诗人看到明月当空,可是千里之外是否也是一轮明月普照大地呢?
也许云雾遮挡了明月,也许正有暴风骤雨。
(3)你觉得这风雨还可以指什么?
5、师:的确,此时也许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家人团圆,家乡的亲人正在思念着他们,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也曾说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此时此地,诗人看到了“圆魄上寒空”,可是他眷恋的故乡又如何,他“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啊!
三、学习古诗:乡思
一首《中秋月》寄托了诗人对天下人、事、物的思考,让团圆之人想到千里之外的风雨,想到了无法与家人团圆的人们,那远离家乡的人又有怎样的感怀呢?
1、出示古诗:乡思,能按古诗的读法读这首诗吗?
2、指名读古诗。
3、再读古诗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傍晚,太阳渐渐落山,我看到诗人站在山上,正望向太阳落山的地方,想看到自己的家乡)
4、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山回家,百鸟归巢,群鸦返林,正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时候,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多想看到家乡,想看到家乡的亲人,真是望眼欲穿。可是诗人的家在何方呢?他抬眼望向落日处,可是——(望极天涯不见家)
作者望极了天涯,可是落日可见,故乡却难见。天涯虽远,可是——(家乡还比天涯远)真是“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
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这位诗人,此时此刻,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怎么读这句话?
5、出示:夕阳西下图
你能描述一下此时的景色吗?你们觉得美吗?
6、小探究:夕阳西下,是一幕多么美丽景色!诗人李商隐曾说过:夕阳无限好。可是诗人却说他“恨”,有什么疑问吗?
A、碧山就是“青山”,夕阳西下,傍晚的云气笼罩着青山,正是“夕阳无限好”,可作者却视而不见,还恨恨的,为什么?(故乡距离已经
很远,现在被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
掩。)
B、师:远望不得,近瞧不见,怎不让诗人怨恨,诗人怨碧山、怨暮云,恨他们——(阻挡自己无法看到家乡)这恨来自于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强调了诗人——(思乡之浓、之切)。
C、读这两句话
6、诵读《乡思》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思乡文学像一弘溪流源远流长。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
们不老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教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文学体裁中最美的,古诗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由陆襄老师主持的“读之、吟之、歌之、舞之”古诗诵读研修班的学习,对古诗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了更深的体会。古诗创作的年代里现代学生很遥远,如何使学生感悟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把古诗的美落实是现在的课堂上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我觉得古诗教学中,古诗的美不仅体现在教师赵的音乐有多美,多媒体制作得有多美,更多地应体现在诗本身的音律的美,意境的美。所以,古诗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
一、感悟诗情的深度
“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在这堂课中,我选用的两首诗《中秋月》(之二)、《乡思》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使人借助月亮、夕阳等景物抒发了自己对家乡浓浓的情。对家乡的思念,对于学生并没有切身的体验。而教学古诗,又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因之时间、空间的距离,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不一定能很准确地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着力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情。
在上课伊始,我以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四韵》的诵读入手,在课堂上营造了思乡的氛围,让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在此借基础上再导入《中秋月》的学习,果然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对诗中“不有雨兼风”已具有了深刻的体会,感受到诗人也在想知道千里之外的家乡的情景呢。而教学《乡思》这首更加直白的诉说乡思之苦、之浓的诗时,我以“极”、“恨”这两个字为切入口,通过换字的方法、通过体会“恨”的含义,使学生感悟诗人所说的一切都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思恋,所以才会望眼欲穿,才会对落日天涯的美景视而不见。
二、指导朗诵的深度
有了对诗的理解的深度,再让学生来朗读这两首诗,读出诗意来就事半功倍了。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必先朗诵。在这次的培训中,我改变了以往读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诗要读的“平长仄短”;要“两个字一个节奏点”,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如果说一开始学生的读只是把字音读准确了,那么当学生理解了诗意,在此基础上的读,就是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是让人陶醉的朗诵。当然学生一开始未必都能读好,因此在教学《中秋月》时,我进行了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学生有了范例,读得渐渐有了诗情。而第二首《乡思》的读,我则放开手让学生来读,因为一节课中,学生手中被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情所包围着,陶醉于诗之美,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所以读得优美动听。所以我感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古诗朗诵的指导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才会喜爱上古诗,才能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三、体会意境的深度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教师教学中没有深度的话就会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秋月》一诗中,我让学生想象诗人所说的“同”是什么相同,而现实生活中是否“四海同”,诗人所说的“风雨”又是指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会诗人的美好愿望,与现实并不能达到四海相同,中秋之夜总会有人无法与家人团聚,从而让学生感悟诗人对千里之外家乡的思恋。而《中秋月》中,我让学生去想象夕阳西下时的美景,人们在黄昏会做些什么,感悟诗人触景生情,使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中。
我觉得古诗教学就应当讲求意境的再现,不能停留在浅显的文字上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浓度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使之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的能力。
第四篇:古诗诵读
古诗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习两首古诗
2、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3、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了不少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指名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揭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2、介绍作者。
3、听录音:你听到了什么?
4、出示全诗,小组中同学互相试读。
5、指名读、齐读。
6、了解古诗内容。
师讲解诗意,学生体会。组内交流,质疑,全班交流。
7、学生试背古诗。
三、学习古诗《凉洲词》
1、出示全诗,听录音。
2、介绍作者。
3、部分词语解释。
4、学生自由读古诗,质疑。
5、指名试读,男女生比赛读。
6、全班齐读,背诵古诗。
第五篇:古诗诵读意思
30、《洞庭湖》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9、《塞下曲》卢纶
这首诗的意思是:昏暗的树林里 忽然风吹草动,象有猛虎隐藏在 里面,将军在夜里急忙开弓射箭。天亮时跑去寻找射的箭,箭头 深深地嵌进了石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