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时间:2019-05-15 10: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第一篇: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课程名称:语言学导论,课程代码:FORE120001.01,姓名:诺欣,学号:06307036088,专业:行政管里

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互动关系

摘要 :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问题 ,一直是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的话题。近年来 ,一些学者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甚至排斥符号的这种特性。任意性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性的本体论问题,更是人类文化的本体论问题。可见,这一论题不但是从古至今人们不断探索的话题,而且在当代语言学、哲学和人类学理论界都是公认的具有极其重要基础性作用的课题。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和象似性内涵的界定,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对这一命题进行初步探索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关键词 : 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

索绪尔认为任意性是一切符号系统的基本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系统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许多语言学家都从他那里得到启发,无不折射出他的影子,但后来的诸多学者对这一原则提出了质疑,象似性便成为争论的焦点。大部分的学者对语言任意性的理解是基于索绪尔符号任意性的阐述,而对象似性的理解是基于皮尔斯符号理论中关于象似符(icon)的论述。

索绪尔是符号学(semiology)的创始人,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虽没有详细阐述符号学以及它的研究方法,但把它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确立的思想已初见端倪,“我们可以设想有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我管它叫做符号学”,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一种符号的现象”,“依我看来,语言问题主要是符号的问题”。

1.任意性

任意性(Arbitrariness)。任意性原则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惯例派(代表人亚里士多德),但近代对此作出最明确阐述的是索绪尔。他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说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①①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体,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各种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证明。这就是说,在各种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概念。索绪尔还把语言与其他制度相比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他认为,其他人文在不同程度上都以事物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它们在所采取的手段和所追求的目标有一种必不可少的适应。甚至服装的流行样式也不是完全任意的,因为服装式样不能超过身体形态所规定的条件。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比方说“人”,汉语说rén,英语说person,或man和woman,相互间的语音差别很大,但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一样,说明不同的音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同样,相同或相似的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如ai,汉语中表达的是哀、爱、矮„„,在英语中表达的是“我”(I);英语的bye-bye(再见)与汉语的拜拜、排排等的语音相似。人们根据诸如此类的现象得出结论,认为什么样的音和什么样的义相结合构成语言符号完全由社会约定,因而简称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一般的语言学著作都用荀子的“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的“约定俗成”四字来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荀子的约定俗成说出了语言符号的本质:第一,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任意的。第二,用什么样的声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用什么样的语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

任意性是构成语言符号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

2.像似性

像似性(Iconicity)指的是感知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的相似性。换言之,它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有着非任意、有理据、可论证的一面。像似性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然派,但明确、全面地论述像似性的是哲学家皮尔斯。他给像似性的定义是:“由于与某物相似而代表某物的符号就是像似符号”。这种符号具有所指对象的某些特点与所指对象的特性相似因而在人的头脑中激起类比或相似的感觉。他举的例子包括肖像、图画、照片、象形文字、隐喻、图表、逻辑符号、甚至代数公式等。这些符号可以概括为3种:第一种是图象,最简单、直接的像似性符号; 第二类是图表,一种建立在标志符号和社会契约关系上的相似性;第三类是建立在两个象征法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上的隐喻,强调喻体和本体的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目前的研究,像似性可以具体分为距离像似性、数量像似性、顺序像似性、标记像似性、话题像似性、句式像似性等6类)。

3.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对“任意性”理解的分歧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叫做符号我们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②

从索绪尔的论述可知,他所指的语言符号是心理现象,是共时语言系统内的、内在于语言系统中的、独立于其他诸如社会文化背景等的符号。对于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看成心理现象,许多持任意观的学者也不赞成。石安石③和索振羽④都认为语言符号就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持象似观的学者大多根据“任意性”的通常意义,认为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间的结合没有任何联系,如许国璋。⑤但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作为术语的“任意性”的定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涵义,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合以上分析指的任意性有以下特征:共时的、语言内在的、音义间的、无自然的联系。

(二)对“象似性”理解的分歧

美国哲学家珀斯把“象似符”定义为“与所指在某种方式上相似于它某种②

⑤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石安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J].语文研究,1989(4):1—8.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用,1995(2):73-76.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7,36-37.

形式的符号”。⑥但在使用过程中,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有所扩大。王寅认为象似性是“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的现象。”⑦沈家煊认为“语言结构的象似性就是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体现概念结构。”并强调说“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介于其中。”⑧《现代语言学词典》(第4版,戴维·克里斯特尔编,沈家煊译)对象似性的解释是:“指符号的物质形式与符号所指实体的特点有密切的对应。”但持任意观的学者大多根据任意性概念反推,认为语言符号音义间有自然联系才是象似的。

综上所述,指的象似性具有以下特征:共时与历史的、语言内部与外部的、音义、词形、结构的、密切的自然人文联系。

(三)任意性与象似性是否完全对立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产生于不同的哲学背景下,任意性是在强调客观和理性的大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把语言看作一个自足的、自治的系统。而象似性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认为语言的各个层面与人的体验以及现实之间存在着诸多象似性,强调语言系统与语言使用者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由于哲学背景的不同,他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也截然不同。持任意观的学者强调应该从语音层面讨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他们强调要从语言内部论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持象似观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包括语音、词汇、结构等多个层面来考察,强调从从语言内部和外部论证语言的象似性,比如从所处的社会、文化找证据。因此,任意性与象似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魏育邻认为与任意性对立的是自然性⑨,李二占认为是非任意性,包括象似性和理据性⑩。象似性所指的范围比任意性大得多。

(四)语言符号音义之间是否是完全任意的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语言符号任意性在于语言符号音义关系是任意的。语言符号音义关系是否真是任意的呢?持象似观的部分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比如杜⑥

⑩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 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5-28.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50—54.

文礼、庄和诚、郑立华等对英语字母词的音义关系展开了研究,董为光、延俊荣、辜正坤等对汉语的音义关系的进行了探讨11。另据统计,2500个最常用字中明显含有圆形特征的汉字约计101个,其中圆唇音的71个,占70%12。我们曾经用统计的方法考察了多种语言的指示代词、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的音义关系,发现它们具有统计学上的、倾向性的象似性。

但持任意观的学者认为只有音义之间的自然的联系,才能构成对任意性的致命的反击。上面所举的语言符号的音义之间并不能证明有自然的联系,因此,他们并不能反驳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4.结语

人类的语言丰富多彩,它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语言器官是语言的基础,没有语言器官则没有语言。语言符号仅仅是具体或感觉到的(如何听到的)声音和相应意义的结合体,然而每个人发出的声音无论在音质还是响度等方面并不一样,可是没有影响彼此之间的语言交际。

由此可见,人听不懂,外语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任意的。语言的习得或或者说语法知识的习得,基本上不熟文化差异和人种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人的出生背景如何,在发育之前,都能自然习得在习得场合所使用的母语。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任意性和相似性是相辅相成的,是以互补的方式存在的。看来,语言到底是相似性还是任意性的东西不是什么人说了算的,而要有提供证据,要言之有理。

12应学凤,李桂明.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2):149—151. 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J].外国语,2005(6):32-39.

参考文献

[1]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1-102. [2] 石安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论证性[J].语文研究,1989(4):1—8. [3]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用,1995

(2):73-76.

[4]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7,36-37.

[5]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语言文字学,2006(4):

50—54.

[6] 王寅.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4-7.[7]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8] 魏育邻.如何理解索绪尔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25-28.

[9] 应学凤,李桂明.国内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论坛(学

术研究卷),2007(12):149—151.

[10]陆丙甫,郭中.语言符号理据面面观[J].外国语,2005(6):32-39.

第二篇:论语言象似性翻译

论语言象似性翻译观

文字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存在许多感性或体验的认知结构 理据,这种结构理据反映了人们经验的客观世界(严辰松, 1997: 21),功能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象似性(iconicity),通常表现为语言音、形、义或表达结构上与所指有映照性相似现象(王寅, 1999: 51)。

人类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人的感知活动、个体或群体的经验和体验,思想因而有“具象”的功能特点,语用时人们要遵守语言文字象似性构形原则和理据的规约,也会在文字里加进自己体验、随机而又深邃的象似意象,这为翻译带来语词意义的不确定。因此,分析文字语用象似成因及表现,是本文试图探讨的、新的语言象似翻译观。1.语言普遍象似性与特殊象似性

人类语言的习得是从形象认知启蒙的。这一生理本能为后天某种意义上人类形象思维认知和文字与物同构的语言习得奠定了基础。艰难困苦、历经磨难

饱经风霜、风雨同舟、栉风沐雨 He has been through the mill.It is a bumpy road that leads to the height of greatness.欢快、愉悦、喜乐

心花怒放、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Bright, jubilant, exultant 相同认知条件会引发不同语言体系产生相同的象似性图文意象,形成相同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或结构。

同语言讲不的人会形成许多完全相同的、关于世界认知和知识的图示 每个语言文字都会在语者或被语者心理激发出一个个相对应的知识图示,以供人脑语言机理处理相同认知条件下形成的语言表达

感觉与体验赋予文字的图文意象以及负载图文意象的文字语用时重新释放出其存储的心理体验性相关图示信息 ————普遍象似性

各个民族的发展还经历有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哲学思维认知、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产生不同的社会、自然和人文语用。汉文化充满阴阳的哲学精神

西方认知实体和明晰,注意客体间逻辑关联

不同哲学或文化发展引起的思维认知差异、随机的体验、感悟或情绪,反映在用字的象似性里,就构成语际思维的区别性差异————特殊象似性 2.象似性视框与象似性视点

人类视感器官的认知依线性序一个时间只能处理一个视感对象,该视感对象又必定要处在一个与之相关的空间背景里,所以象似性构成要素包括视感器官感知活动的范围和针对的对象。前者为象似性视框,后者为象似性视点。

视框:对视点起衬托作用,锁定视觉器官感知的对象、规定视点认知活动的思维空间。视点:对视框起投射引领作用,界定视框作用的范围 视框与视点的分类和区别性功能 Example: 1)长城是中国的古老建筑。

2)全国同仇敌忾,在南海筑起钢铁长城。

语用修辞特指:指称意义泛指:隐喻词语在保持原来越来越少的原有意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法

语用泛指—范畴化、概念化的象似性视框和视点特指—具体、明晰、受不同视角影响的语用

视点

象似性视点区别性作用:从事物与文字映照属性的比较角度出发,能区分语言不同文字或同一个文字的不同象似差异的功能。

Example:“身前”,“生前”

文字结构——“前”——相同视框 方位象似性视框——“前方”“前面” 时间象似性视框——“以前”“从前”

视点“身”身体前面生”活着

象似性视点构成两词的区别性特征 视框与视点的可置换性

• 部分置换—相同语用视框条件下,用一个视点置换另一个视点,在原视框基础上形成新的带区别特征的语用表达。

Example:“与粽(众)不同——《五芳斋》”

部分置换是结构新词的主要方式

“钳工”:车工、电工、木工、泥工、管道工 “Roommate” : classmate、schoolmate

一词可以成为视框的视点也可以成为视点活动的视框。——为习得语言提供了方便,构词、创新搭配词语、解读新词

完全置换—视框和视点同时更换,用新的概念替换习惯或经典表达。

Example: To lie or not to lie(“to be or not to be”)

象似性区别特征保证象似知识图示语用交际的稳定性;

象似性区别性特征的可置换性保证语言的创新机制和适变性。

视框内视点的对称与非对称

• 视框内可用于前景化的视点就数量而言是很多的。• Example: 1)I favor the proposal.2)The proposal is favored by us.句中前景化的“I”与“proposal”是同一个视框里的两个视点,形成不同的语句侧重,在语句位置里分布式对称的。

空间方位:以“山”为视点,视框内必有“山前”与“山后”、“山里”与“山外”、“山头”与“山脚”等极为对称的表达

视框里对称的非前景化视点词汇,可以预见其存在或者消亡。

“双亲”—“单亲”:“双亲”越少,“单亲”越多,则“双亲”视点消逝在视框内与“单亲”对称的方向,词汇也就退出语言。独生子女政策——“叔叔”“伯伯”“姑姑”“舅舅” 视点与语义场

– 当某词指代与某范畴存在一定程度的象似,则自然会形成属

类集合,或纵或横的聚集在同一象似性视框里。

Example: “车”——“火车”、“汽车”、“电车”、“马车”………

可以深入理解交际何以进行,同义词、近义词结构或修辞原理等。

视框、视点与话语规约

1.-I am hungry.视框与视点完全不同,交际不能进行

-No film will be on tonight.2.-Can you tell me the time?

回答似乎偏离了视框规约,但仍在关于时间的象似视框里。存在可置换视点

-Well, the milkman has come.3.-Yes, I didn't like the train.交通为视框,bus是视点

-No, then we'll take the bus home.4.贫寒的房客对房东老太太说:“房子又漏雨了。”房东老太太回答说:“凭你那点房租,难道要漏香槟不成?”词语的多视像、视点可置换

视框语用规约使交际在一定话题,一定范围内进行,不会漫无边际。

视点像一根线,将视框画面串联起来,成为信息线性流通与切变的主要内容和标志。视框和视点的语言和社会语用

• 语言属性——就语言文字本身固化的象似或意义而言,是约定俗称的。

“长江”“黄河”——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条大江大河

(语言的语用意义与语言的构词视象普遍性是一致的)

“黄河在咆哮”或“饮马长江”——(语言的语用意义与语言的社会语用象似视点不一致)

• 社会语用——与语言的社会、文化、政治或经济等语用视点一致,是视象特殊性表达,视框包含了传统语义学概念的指称意义、隐含意义,也包含了概念本身和社会文化。

3.语际语言的象似程度

• 全等象似性

不同的语言里,文字象似理据与认知思维模式相同,即象似性视框与视点相同。——文字的文化意义与社会语言象似有完全相同的信息。Example: 1)Fish in troubled water.混水摸鱼。

2)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打铁趁热。

这些表达在英汉里有相同的视框和视点,语言全等象似性具有普遍性视框或共性象似视点。

• 部分相等象似性

具体的环境、条件不同,象似性视框相同,象似性视点不同。

Example: 1)You can't make a horse drink

unless it is willing to.牛不喝水强按头。

2)Love me, love my dog.部分象似性由视点探索视框,或视框确定视点

爱屋及乌。

• 不等象似性

由于具有完全不同的客观环境与认知思维模式,一定社会及地域的语用者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知会有不同的参照物和思维逻辑方式,这样形成的语言文字表达的象似性就完全不同于目的语类似范畴。

象似性视框和象似性视点与目的语象似性视框与象似性视点完全不同。“龙汉:力量、智慧、伟大英:邪恶的化身 1)Handwritings on the wall.不祥之兆。

2)He's green at seeing someone get rich.看着有些人富起来,他就眼红。

部分:解读象似性视框,注意象似性视点突显物的转换。

不等: 寻找对应或相似象似性视框和视点,以实现语际信息等值转换

寻找语言文字里的象似性实物质体感强的视框和视点进行语际转换。——异化手法 4.象似性与翻译

• 翻译处理主要集中在特殊象似性方面 Example:

the Milk Way(牛奶路—银河)black tea(黑茶—红茶)in one„s birthday suit(穿着生日礼服—赤身裸体)

(1)象似性是语言字、词、句、语篇构形和意义的理据,是与生具有的根本属性。(2)象似性对于话语交际规约与译文的制约是翻译应考虑的重要问题。(3)表、深层翻译在于对象似理解的程度。

(4)语际文化不对称实质是象似性视框与视点的不对称;视框和视点可置换性是语言创新、构词或各种修辞手段的主 要生态机理。

(5)语际视框与视点决定归化与异化的选择。

英语外来语的汉译认知解读(1)音译 Cartoon(卡通),aspirin(阿司匹林),logic(逻辑)等(2)音译加辅助解释性汉字(半音半译)Totem(图腾),card(卡片),tart(蛋挞),neon lamp(霓虹灯)(3)意译

Diabetes(糖尿病),knight(骑士),taboo(禁忌)(4)直译

Supermarket(超级市场),chain stores(连锁店),cold war(冷战)象似性

• 象似性: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

•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原则:

1.距离象似原则

2.数量象似原则

3.心理象似原则

• 1.距离象似原则

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的事物倾向于以语言学的方式归于一起,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的事物则按一定的距离置于特定的位置。

a.Romeo sent his girlfriend a Valentine card.b.Romeo sent a Valentine card to his girlfriend.a是间接宾语,sent和his girlfriend之间距离比较小,意味着她实际上收到了情人节卡。b是带to 的短语结构,动词to短语之间的距离留下了不够清晰的意思,她是否收到情人节卡不得而知。

词语之间的语言距离反应概念距离,概念距离随语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即语言距离越小,概念距离就越小。2.数量象似原则

数量原则: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的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比较少的形式和比较少的意义相联系。

数量原则体现了语言运用中的经济机制,也就是利用语言的经济原则来制约语言运用的一种语言机制。

3.心理象似原则

一种心理感受上的相似。

(幸福为向上,伤心为向下)I'm feeling up

That boosted my spirits My spirit rose My spirits

• Bow ling(保龄球)—前两字表音,后一字表明属于何种事物。

• Neon lamp(霓虹灯)—“霓”即虹的外环,后多指彩云、云霞;“虹”即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通过两个汉字会想到五彩绚丽的景象。“灯”说明了事物的类别。(缩短了语言距离,找到了两种文化中的心理概念象似)• Tart(蛋挞)——缩短了文化距离,头脑中的概念与经济世界中的指称成分迅速联系起来。

含义性是话语的基本特征——话语的字面表达是不完备的,有含意寓于其中 话语的字面表达是显性表述,字面表达所蕴含的内容为隐性表述。

第三篇:象似性理论——语法教学

运用象似性理论优化汉语语法教学

丁健纯

(湘南学院 中文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 象似性理论认为句法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合理适度地引入象似性理论,如“顺序象似性”、“距离象似性”和“独立象似性”,可以降低语法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增强语法的可感知性和可接受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汉语语法教学;象似性理论;优化 [中图分类号] H136.1 [文献标识码] A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教学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则和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类型,使学生在言语表达时能够遵循词句排列组合的规则,符合语法规范。语法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它是从众多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以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语法的抽象性以及汉语由于形态变化少而形成的词类丰富、搭配灵活和句法结构多样的特点,制约着语法教学,增加了语法学习的难度。学生一方面认为语法本身抽象乏味,枯燥难懂;另一方面又觉得内容细碎繁琐,难于理解和记忆。在现代汉语的教学中,语法教学被公认为是一大难点,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语法的抽象性,增强语法的可接受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众所周知,语言理论是基于语言事实的概括和提炼,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虽然语言理论的理解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语言理论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适量渗透于语言教学中,必然能对语言知识的教与学产生积极的影响。比如近年来随着认知功能语法学的兴起而产生的象似性理论,它作为对索绪尔的语言本质特征是任意性这一观点的挑战和质疑,逐渐被语言学界认可。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纯形式系统,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结构的映射,人类认知和语言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沈家煊指出,“语言的象似性是相对任意性而言,它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两者的结合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可言的。”他进一步指出,“句法结构甚至句法规则是非任意的,是有理可据的,也就是说,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这里所说的“经验”一般指人对客观世界的知觉和认识,或人的头脑反映客观世界而形成的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3]象似性理论将抽象的语法与具象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将句子的结构与事实的结构对应起来,认为句法结构是对人的认知和概念结构的临摹,这一观点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地引入象似性理论,引导学生利用对现实的感知经验来理解抽象的语法知识,将语法教学从以任意说为基础的形式本体观教学法转变为以象似性为基础的语义本体观教学法,增强语法的感知度,降低语法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和热情。

人类语言里的象似性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我们以其中常见的“顺序象似性”、“距离 象似性”和“独立象似性”三种特征为例,以黄伯荣《现代汉语》教材的语法部分为参照,[作者简介]丁健纯(1977—),女,湖南湘潭人,湘南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2][1]探讨象似性理论在优化语汉语法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顺序象似性与语法教学

时间顺序的观念是人类认知结构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观念之一。在外在物质世界和人类概念世界里,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之间第一性的关系就是发生的时间或被感知的时间上前后连续的关系。[4]语言单位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个接着一个出现。戴浩一认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5]汉语是一种形态变化少的语言,语序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直接映照出现实世界中动作行为或者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汉语语法中的不少词法和句法结构都体现出这一原则。比如“连动式复合词——连动短语——连动句——承接复句”由词到句的一系列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在组合次序上遵循着时间或认知的顺序,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征,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辨别这类语法知识。如连动式复合词与动词性的并列式复合词都由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连谓短语与动词性的联合短语都由两个动词构成,两组语言单位在词性和结构上很相似,如“捐建”与“捐献”、“讨论通过”与“讨论研究”,学生可能不容易辨别其结构类型。教师在讲解中引入顺序象似性理论,引导学生以两个动词性语素或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次序来辨别,问题就简单多了。“捐建”的实际情况是“先捐后建”,“讨论通过”的实际状况是“先讨论后通过”,动作行为具有时间上的先后性;而“捐献”则是“又捐又献”,“讨论研究”是“讨论同时研究”,两个动作同时进行,可见两组中的前者是连动式结构,后者是并列式结构。连动句和承接复句同样是以动作行为在时间上或心理上的先后次序来组织句法结构的。此外,通常表处所的介词短语如果在动词前,是表示动作的起点或发生的位置,如“从教室出发”、“在教室看书”;如果在动词的后面,则表示动作的终点或目的地,如“走到教室”,这也遵循动作发生时的实际情况。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同样映射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主谓宾结构、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构成次序可以这样来理解,从认知上来说,汉人的思维方式是先要有一个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再作用于受动者,动作的发生往往会在时间上带来一定的结果。可见教师在讲解句法成分的时候,要避免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各个语法成分的位置,比如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或补语在动语的后面,定语和状语在中心语的前面,可以联系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具象化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汉语中一些句中位置比较灵活的词语,如同一个数量短语有时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他一把拉住了我”和“他拉了我一把”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其中的“一把”在前一句中的动词“拉”前作状语,强调的是动作的量;在后一句中的动词“拉”后作补语,突出的是动作本身,这遵循在汉语中说话人急于表达的、重要的或对听话人而言预测度较低的信息首先说出来思维和表达习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句首信息焦点”,同样是顺序象似原则在认知领域的体现。

二、距离象似性与语法教学

距离象似性是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之间的距离”,在功能上、概念上或认知上更接近的实体在语码的层面也放得更近。通俗地说,即语言单位之间的表层形式联系得越紧密,其意义联系往往也越紧密,也就是说,概念域里关系越密切 的事物,它们所对应的语言单位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贴近,因而意义关系决定形式关系,形式关系是意义关系的临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距离象似性特点解释一些语法现象。比如与动词相关的语义成分有很多,对于动词前的修饰性成分,其排列有一定的次序,一般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方式、与事、工具、受事(“把”字结构),黄伯荣《现代汉语》教材中指出,“多层状语的语序问题比较复杂,哪种在前,哪种在后,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意的需要。”[7]这样的阐述含混其辞,学生对其排列次序仍然是模棱两可的。距离象似性表明表达式间的线性距离与它们之间的概念距离相对应。具体来说,动作的受事是动作直接承受者,与动词的现实距离最近,所以当介词“把”将其介引到动词前一起构成动词的修饰成分时,理应最靠近动词(这也可以用于解释为什么“把”字句中能愿动词和否定词只能置于“把”字前);动作的方式与情态体现了动作的性质,在意念上比程度、否定或范围更与动作相关,所以在线性排列上要靠近谓语动词;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和环境是交代动作发生的背景情况,一般来说比其他语义成分与动词的关系更远,而且它们的结构相对要复杂一点,所以距离中心动词最远。如果要强调处所或时间,汉语会采用“是„„的”强调句式,如“他是昨天跟我说的”、“他是在教室里跟我说的”。可见象似性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较客观地理解多层状语的排序问题,与此相似的多层定语的排序同样可以借助距离象似性理论较好地掌握。此外,关于“定语和助词‘的’”的问题,黄伯荣的教材指出“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有的必须加‘的’,有的不能加‘的’,有的可加可不加。加不加‘的’,涉及定语的词类,也可能涉及定语或中心语的音节多少,以及其间的语义关系。”[8]距离象似性理论能解释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领属关系可以分为可变更的领属关系和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两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是指两个实体之间只具有暂时性的关系,如个人的所有物,“我的书包/房间”,它们之间的领属关系是可以转移的;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是指两个实体之间存在永久性的关系,具有不可转移性,如“我的脑袋/母亲/名字”。显然,在概念上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比可变更的领属关系更密切,也就是说不可变更的领属关系中的领有者和领属物之间的距离要小于可变更的领属关系中的领有者和领属物,所以“我的书包/房间”中的“的”一般不能省略,而“我的脑袋/母亲/名字”中的“的”常常省略。此外有时候加不加“的”会影响定语的性质和意思,加“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中国的朋友很多”,不加“的”表示性质、属性,如“他有一个中国朋友”。根据距离象似性理论,事物的性质是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它与事物之间的距离要小于事物的领有者,所以表示性质不加“的”,表示领属要加“的”。

三、独立象似性与语法教学

独立象似性指的是 “一个表达式在语言形式上的分离性与它所表示的物体或事件在概念上的独立性相对应”。这一机制实际上指的是语言形式的个体化与概念的个体化相对应。它又可以具体分解为两个命题,“一个独立的词表示一个独立的实体,一个粘着语素则不大可能如此;一个独立的子句表达一个独立的命题,一个减缩的子句则不大可能如此”,前者称为“词法独立象似性”,后者称为“句法独立象似性”。我们知道,词与概念之间具有对应性,但是概念是主观、抽象的,不太好用来作为判断词的依据,客观实体相对主观概念而言,要客观实在得多。通常,客观实体被分为三个最基本的范畴:事物、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表现在语言中,就是三大基本实词类别: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由此可以推论

[9]

[6]出“一个独立的名词表示一个独立的事物,一个独立的动词表示一个独立的动作行为,一个独立的形容词表示一个独立的性质状态”。

[10]

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符号实体,我们应该对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由于汉语从古到今单音节词双音节化的变化,致使现代汉语中词和短语的界限模糊,尤其是双音节词与双音节短语容易分辨不清。对此我们通常用“插入法”或“扩展法”来区分词和短语,黄伯荣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指出“短语和词一样也表示一定的意义,也是造句成分,可以单用,多数能单说。但短语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离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成分,而词是不能分离的,分离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了。”并举例说“骑兵”不能扩展,是一个词,“骑马”可以扩展(“骑了一匹马”),是短语。[11]教师除了采用这一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词法独立象似性角度更直观地理解,“骑兵”是指部队中的一个兵种或从事这一兵种的士兵,它表示的是一个实体,是名词;而“骑马”表示的是一个动作行为及其所支配的对象,所以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动宾短语。再比如“这件事,我很头痛”中“头”不是指称的一个客观实在的个体,而“我今天头痛”中“头”指称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个体“我的头”,所以“头痛”在前一句中是形容词,在后一句中是主谓短语。连谓句与紧缩句的区分可以采用句法独立象似性原则。由于连谓句与紧缩句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谓词性词语在句中连续出现而构成的句子,紧缩句紧掉了复句内部的语音停顿,缩减了某些词语,形式上与连谓句非常相似。实际上连谓句表示两个独立事件失去各自的独立性综合而成的复合事件,可以还原为两个独立事件,即“S + V1 + V2 →(S + V1)+(S + V2)”,并且意义保持不变。综合成为一个复合事件之后,V1 和V2 之间不能再出现分隔标记,如标点符号或关联词。而紧缩句的各谓词性组成成分之间虽然没有了语音上的停顿,但基本上都保留了关联词这一间隔标记,这正体现出句法独立象似性特征。

语法教学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法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告诉学生语法的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告诉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规则。与传统理论框架下的语法教学相比,象似性理论更能化抽象为具体。它认为语言结构是对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的临摹,在教学中合理适度地引入象似性理论,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解释一些抽象的语法知识,如顺序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成分)的排列次序问题;距离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相互间距离远近的问题;独立象似性解决语言单位的个体性问题,能够在降低语法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同时,增强语法的可感知性和可接受度,避免死记硬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7][8][1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徐默凡.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0(1).[3] 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4][6][9]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 戴浩

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1).[10] 颜红菊.从句法独立到词法独立——主谓结构成词的独立性象似动因[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7).DING Jian-chun(Department of Chinses,Xiangnan University,Chenzhou423000,China)

Abstract:Iconicity theory i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people between structure has a natural connection, in Chinese grammar teaching reasonable moderate introducing iconicity theory, such as “order iconicity,” “distance iconicity” and “independent iconicity”, can reduce the abstractness of the grammar complexity, enhance the grammar of intellectual and acceptable degrees becomes to notice the distinctness and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Key words:Chinese Grammatical teaching;iconicity theory;Optimization

发表于《语文学刊》,2011(7).5

第四篇:自白任意性规则

自白任意性规则

1、什么是自白任意性规则?

自白任意性规则又叫非任意性自白排除规则,是指凡是通过违法或不恰当的方式取得的并非出于陈述人自由意志的自白以及对自白的任意性有疑问时应当绝对排除。只有在自愿状态下的自白才能作为证据采用。自白就是自我表白心迹或自己说明自己的意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

自白任意性规则是指出刑事被告有权在刑事诉讼中决定是否陈述,侦查主体不得出于强制、拷问、胁迫等暴力方式而损害刑事被告意志获取自白。

2、排除非任意性自白的理由。

(1)反对强迫性自我归罪的价值观念。

(2)鼓励正当的警察行为。

(3)认为这一规则有利于在刑事诉讼中维持控辩双方适当的平衡,而强迫供述必然打破这种平衡。

(4)防止判决受到不可靠的强迫性口供的影响。

几种学说

①虚伪排除说(实体真实说)。该说认为在施加强制等情况下,供述人有可能作出虚假自白。钱钟书:“能忍痛者不吐实,不能忍痛者吐不实”。

②人权保障说。该说认为非任意性自白是为了担保被告的人权保障。即非任意性自白往往以刑事被告合法利益的牺牲为代价,践踏刑事被告的人权。

③违法排除说(正当程序说)该说认为以违法方式取得的自白侵犯了宪政之下的人权保护条款,国家机关违法取证侵害了法秩序的纯洁性。

3、任意性判断的标准

案例一:秘密警探案。

警方为了侦破一起连环杀人案,派出警员在一酒吧中“蹲点”。一日,在与一男子搭讪后无意听到该男子说:“要是我有把散弹枪,我一定会酒吧老板脑袋打个开花。”秘密探员告知该男子其可以搞到散弹枪,并问最近连环杀人案其是否知情,该男子在酒醉情况下说出该案线索。问题:该自白是否具有容许性?

案例二:秘密线人案

警方为了获取嫌疑人甲口供,说服与甲同羁押之“室友”乙,让乙仔细注意甲有如何异常表现及话语,乙通过骗取甲好感的方式从甲口中了解有关案情,乙于是将甲相关陈述告知警方。问题:该“秘密线人”所作传闻证据是否侵犯了甲自白任意性?

例三:警察在嫌疑人拒绝陈述后,给了其一耳光,而且未给嫌疑人晚饭,讯问从今晚一直持续到凌晨5点,如果该嫌疑人最终作出有罪自白。问题:该案中警察是否侵犯了嫌疑人自白任意性?

①以严重暴力刑讯(未必要求致刑事被告伤残)方式所获得自白属非任意性自白

②“合理的隐私权期待说”该说认为如果刑事被告对某些特定场所、物品拥有合理的隐私权期待,则侦查主体不得非经司法审查而获取其自白。例如:警察在公共电话厅安装窃听设备所获取的自白。

③出于诡计的自白。如果侦查主体假装承诺“不起诉”、“尽快释放”、“给大麻过过瘾”、“即使自白也不作为证据”等,则要考量手段与自白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侦查主体上述“欺诈”行为并未实质上影响刑事被告意志自由,即被告仍然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自白,则具有容许性。

4、自白任意性的举证责任。对于自白是否具有任意性,原则上要求由检察官来承担证明责任,但检察官证明标准只要达到“证明优势”便可。

第五篇:合同法任意性规范小议

合同法任意性规范小议

法律规范依据权利、义务的刚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所谓强制性规范是指必须依照法律适用、不能以个人意志予以变更和排除适用的规范。任意性规范则允许主体变更、选择适用或者排除该规范的适用。

然而,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那些为任意性规范,那些为强制性规范,使得在具体问题的适用上,时常会产生分歧。那么,在裁判者的裁判活动中,如何妥当识别其所面对的合同法律规则是否是任意性规范呢?

任意性法律规范是一种法律规范,它提供了一种行为方式,行为人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其权利义务由当事人自由协商选择,法律不强制,一般而言任意性法律规范都是赋予当事人权利与自由。

任意性规范依据其发挥作用场合以及功能的不同,得区分为补充性的任意性规范和解释性的任意性规范,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补充性的任意性规范。所谓补充性的任意性规范,又称补充性规范,是在当事人未就相关事项作出自主决定时,替代当事人自主决定的任意性规范,是当事人得经由特别约定而排除该项法律规范适用的规范。补充性的任意性规范,仅在当事人对其私人事务未作安排时,发挥替代性安排的职能。至于解释规定乃于当事人意思不完全或不明确时用以释明其意思,以便发生法律上之效果。

对补充性任意性规范的识别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首先是形式的识别方法。在我国《合同法》上有不少的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抑或“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如果某一个法律条文的后面有这样的一句话,这个条文所对应的法律规范肯定是补充性的任意性规范。其次是实质的识别方法。《合同法》上有大量法律条文,没有在条文中强调“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抑或“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我们能不能说,没有此类内容的法律条文就不是对应着补充性的任意性规范?显然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某一个法律条文后面没有此类内容,我们就需要分析这个法律条文所对应的法律规范所协调的利益关系,是不是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与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与合同关系以外特定第三人的利益有没有直接关联?如果某一个法律条文对应的法律规范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只是涉及到合同关系当事人的私人利益,这个法律条文所对应的法律规范一般也都是补充性的任意性规范。如《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解释性任意性规范的识别也有形式的识别方法与实质的识别方法之分。所谓形式的识别方法,是指一旦某法条标示当事人“约定不明确的”,应当如何处理,该法条或者该法条结合其他法条所对应的法律规范即属于解释性的任意性规范。如《合同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所谓实质的识别方法,是指尽管某一法条并未标示当事人“约定不明确的”应当如何处理,但该条文或者该条文结合其他条文所对应的法律规范属于协调合同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法律规范,而且该法律规范能够发挥让当事人不明确的意思表示变得清晰确定的作用,该项法律规范也是属于解释性的任意性规范。如《合同法》第20条第3项规定“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的,要约失效;第4项规定“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要约失效

下载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你如何看待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激励性语言)

    中考激励语 中考励志标语 1. 心无旁鹜 志在必得2. 十年一博六月梦,赢得寒窗锦绣程。 3. 不思,故无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无知。4.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5. 十年磨剑为......

    教师激励性语言

    教师激励性语言 1、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2、你真聪明,想得又快又好。 3、别紧张,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么?4、你理解对了,要是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5、别着急,......

    教师激励性语言

    教师激励性语言 1、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 2、你真聪明,想得又快又好。 3、别紧张,你的想法挺好,能把想法说清楚么? 4、你理解对了,要是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 5、别着急......

    幼儿园激励性语言

    1.小手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放放,小手拍,小手放,小手放在膝盖上!2 .小手小手拍拍 小手小手放放,小手小手摇一摇 小手小手藏起来。 3.小嘴巴,不说话!小眼睛,向前看!小耳朵,认真听!谁的眼睛......

    小学课堂激励性语言

    小学课堂激励性语言 小学课堂激励性语言“百句”集锦,希望能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一份参考,给数学课堂教学增添一份色彩! 听: 1、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2、你分析的问题那......

    教师激励性语言120条

    教师激励性语言120条 这是一个需要开拓的、充满生机的时代。让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散发魅力,是优化教学模式的突破囗。我们突破文路、教路、学生学路、教师评路一条线的传统......

    课堂激励性语言摘录

    课堂激励性语言摘录 1、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 2、 你分析问题那么透彻,老师真希望每节课都能听到你的发言。 3、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的很完整,真是了......

    话说语言的和谐性

    建设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旋律,和谐语言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的和谐性,语言学家有过精辟的论述。王希杰先生指出:“一个句式的好坏,孤立地看有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