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审计师考试做题时很管用的建议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0:0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级审计师考试做题时很管用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级审计师考试做题时很管用的建议》。

第一篇:高级审计师考试做题时很管用的建议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高级审计师考试做题时很管用的建议

1、不要空题,会不会都要答。不管论述题还是案例题,不会的千万不要留空。遇到这种情况应结合现实临场发挥。因为:这些都是主观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的答案,就看你的理解和发挥了;第二你不答肯定不会得分,答了或许得分。

2、先易后难。在试卷发下后应先大体浏览一下整份试卷,了解考试的全部知识点,且不可拿到试卷就答。3个小时的时间足够用了,不会出现象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考试时间不够的现象。先易就是要把必拿的分先拿下,留出更多的时间给难的甚至是自己不会的题,这样你就会有思考和回忆的机会。

3、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出的题基本上是有选择性的。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卷是八选五,答题数目超过五道,则以试卷中顺序在前的五道题赋分,其他题不给分。这一点请记清楚,不要全答。全答也不给分的,反而浪费了时间。在选择的时候,即便你所有题目都会,要选择那些你最有把握的题来做,不一定按1、2、3的顺序来答。

4、注意卷面的整洁。由于整份试卷要写的字很多,答题时字迹要工整,不要太潦草。对于修改的内容要注意卷面的整洁,保证能清楚的看到你修改后的内容。

第二篇:高级审计师考试题型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高级审计师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考试题型均为主观性试题,无任何客观性试题。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考试题型仅简答题和论述题两种;审计理论与案例分析的考试题型包括简答题和5个审计案例。审计案例以财务审计为依托,侧重于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难度适中。只是所有案例是依据的国家审计准则,而不是独立审计准则。主要的差别在于程序上的差别。

第三篇:2017年高级审计师考试考点-审计理论

高级审计师考试考点浓缩-审计理论

一、关于审计本质的问题 有很多观点。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是受托责任论的观点,即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请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述。P396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1.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2.作为审计产生和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和特征;3.为什么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4.为什么说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答题要点:

(一)受托责任关系的概念

所谓受托责任关系就是指资源占有人与资源经管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委托管理与资源受托经管关系,以及资源经管人与其资源经管执行人之间所形成的资源受托经管与执行资源经管关系。受托责任关系是众多社会关系的一种。受托责任关系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资源占有人占有的资源数量巨大,以至于自身无法有效经管这些资源,因此才将资源委托给他人经管,形成受托责任关系。

(二)作为审计产生的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的特征

对于作为审计产生与发展动因的受托责任关系至少应包括如下一些特征:

(1)资源经管权由委托方转到受托方,资源经管权的转移是受托责任关系的核心与本质内容。

(2)受托责任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委托方给予受托方权利、受托方对委托方承担一定义务与责任关系的确定。受托方运用被给予的经营权,有义务经管好所代管的资源,并向委托方报告履行经营责任的情况。

(3)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能够明确下来,并通过法律、规章、契约等有效形式加以体现,使其能够具体运作。

(4)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应该加以计量,以使受托方能够报告责任履行情况,委托方能够评价责任履行情况。例如,受托方经常运用会计计量手段,并以会计报表形式报告其履行责任情况,委托方则依据会计报表给予评价,以便确定或解除受托方的经管责任。

(三)为什么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受托责任关系是资源占有人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使用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而审计则是受托责任关系能够顺利实现的必要手段和保证机制。由于资源占有人将资源经营权委托给受托人之后需要对其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资源经管人受托经管资源占有人的资源后需要向委托人证明自己有效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情况,以解脱自身的经营责任,这都需要有一个具有独立身份的第三者加以检查和评价。而审计人恰好独立于受托责任关系双方当事人,又具备应有的专业技能,因而可以对受托人履行责任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证明。因此说,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根本动因。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见审计理解成是由独立的第三者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证明。

(四)为什么说审计的本质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受托责任关系反映了受托人的社会需要,而委托人的社会需要在层次和水平上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因而受托责任关系的外延也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受托责任的性质有原始的受托财产保管责任扩展到受托经营责任;内容由受托财务责任扩展到受托管理责任;范围由对特指的委托人责任扩展到非特定的委托人的社会责任。而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的发展、变化和创新,因为它要保证对受托责任的有效监督和证明。从这层意义上说,审计既在受托责任关系基础上产生,又随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演变而不断深化和发展。受托责任性质、内容和范围的变化导致了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的变化发展,但不论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没有变,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无论是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还是现在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直至后来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都是从不同角度或方面对受托责任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

二、审计环境及其影响

三、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从审计组织和人员角度,论述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什么是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称之为审计的灵魂。独立性分为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所谓“实质独立性”主要指审计师得一种精神状态,即在工作中不使自己的判断受他人左右,不受个人偏见与杂念的影响,完全客观公正地判断并形成审计意见。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师的一种社会形象,即审计师在组织地位与客户关系方面应独立于会计报表编制人,从而保证审计公正客观公正。

(二)如何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从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两个方面保持独立性:在审计组织方面,保证审计组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没有经济利害关系,审计组织有充分的经费和专门独立的经费来源;同时审计组织应对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作出规定和检查、保障机制。在审计人员方面,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三)审计的权威性来源

1、相关法律的保证。即通过相关法律规定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及审计结果的法律效力。

2、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关系,资财的所有者、经营者和审计主体三方面构成了审计行为。审计主体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监督是经资财所有者授权或委托,并签有法律协议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审计主体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并提供必要条件。

3、审计独立性。独立性与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也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独立的组织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社会形象,树立了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如何保持权威性

为了保持审计的权威性,审计人员应注意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审计规范,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这样,才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目标

试述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的影响,同时以财务报表审计为例,说明审计目标与具体的审计测试方法之间的关系。请按以下层次论述: 审计目标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具体说明审计目标对于审计过程每个阶段工作的影响;分别针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审计目标,说明通常采用的测试方法是什么。答题要点:

(一)审计目标的概念及重要性。

审计目标是审计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要回答的问题。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的方向。只有确定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才有了审计的方向,审计最终才会得出结论。否则,审计活动是盲目的,审计的论点是分散的。审计目标是划分审计业务类型的重要标志。(二)审计目标的影响---审计目标对审计全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整个审计项目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在计划阶段,审计人员必须确定审计目标,审计目标的确定又会影响审计标准的选择,以及审计的范围和程序、方法的设计。

2.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目标收集审计证据,不断对审计证据进行评价和鉴定,如果发现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不足以达到审计目标,审计人员还要考虑采用其他替代程序,补充收集证据。审计人员要根据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的审计意见和建议。3.在报告阶段,审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目标编写审计报告,出具评价意见,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根据其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来决定是否写入审计报告进行披露。(三)审计的具体目标与所采取的测试方法的关系。

1.存在或发生。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示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是否确实发生。要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就需对存货进行实地现察或监督盘点,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对证明业务发生的凭证进行审阅等。2.完整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进行了会计核算并在报表中进行了反映。检查业务记录的完整性时,审计人员需要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和业务活动进行调查了解,要检查记录业务发生时的记录凭证,如检查发票存根,然后对照相关的会计记录以确认是否全部业务都进行了记录。

3.权利和义务。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在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为验证资产的权利有时需要获取资产权证,向银行或其他资产保管机关取得所有权方面的确认材料。在验证负债义务时,审计人员可以向债权单位函证或向被审计单位索取负债声明等。

4.计量与计算。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是否正确计量,按适当的金额进行核算,相关的计算是否正确。为达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需要重新计算,或进行分析性复核,同时也要评价所使用会计计量政策的正确性。5.合法性。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前就要熟悉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审查各项经济活动时都要关注其是否符合规定,而且在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时也要就其合法性作出决定。

6.揭示与披露。这个目标是指审计要认定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反映。为实现这一目标,审计人员要抽查有关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看其会计处理及报表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具体审计目标对审计测试措施具有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就要考虑采用何种审计方法或测试措施去达到每一个目标,并将其写入审计方案。在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如果发觉使用某些措施未能实现规定的目标,就需考虑使用替代的审计程序。在审计终结阶段,审计人员要总结审计工作,评价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并决定发表何种审计意见。

五、审计评价标准

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和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P429 答题要点:

(一)审计评价标准的概念:

审计评价标准也即审计依据,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评价标准说明的是审计事项“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规范的做法”。没有评价标准,就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报告也无法理解。(二)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应考虑的因素:

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由于审计目标具体化的方式多种多样,层次不一,使得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全部审计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选择和确定的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与审计目标紧密相关;客观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可获得性,即审计评价标准是审计过程中可以获得的;可靠性,审计评价标准必须是可靠的;明确性,审计评价标准是明确具体的,是可以用来衡量具体审计事项的。

(三)常用的审计评价标准来源: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通用的管理原则;同行业的先进做法;被审计单位制定的计划、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专家意见等。

六、审计准则的概念、内容和作用。答题要点:

(一)概念:审计准则是对审计业务中一般公认的惯例加以归纳而形成的,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审计准则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依据。

(二)内容:审计准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和复杂,为保证审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应合理设计审计准则的结构层次。

1.不同的审计主体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从审计主体来分,审计组织可以分为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三类。由于各类审计组织服务的对象不同,自身的工作性质不同,其相应的规范要求—审计准则也不同。

2.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应有不同的审计准则。审计业务的性质不同,意味着审计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审计人员提供的保证程度不同,其所承担的责任也不同,因此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业务就应制订不同的审计准则。

3.不同层次的审计行为应有不同层次的审计准则。审计准则必须分层次制订,分成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基本准则是总纲,具体准则是开展具体业务时必须遵循的具体规范。

审计准则的内容一般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和基本要求;审计计划;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工作记录的编制;审计结论的提出;审计报告的编制等。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是由审计署制定颁布的;内部审计准则是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颁布的;社会审计准则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定、财政部批准发布的。

(三)作用: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尺度。审计准则是确定和解脱审计责任的依据。审计准则是审计组织与社会进行沟通的媒介。审计准则是完善审计组织内部管理的基础。

七、审计程序

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就是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因素和要求,为审计项目设计合理的审计程序。试述通用审计程序的内容和具体审计程序的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P422-424 请按以下层次论述:1.通用审计程序的概念;2.按照审计的三个阶段,分别论述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3.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具体审计程序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答题要点:

1.通过审计程序:指通过研究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适合各类审计项目的基本审计程序,如果审计人员按照基本审计程序来实施审计,则可以满足基本的审计目标。2.审计各阶段工作:审计程序基本都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1)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确定要求进行审计的原因;确定审计的法律关系;配备审计人员;调查被审计;实施初步的分析性测试,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价固有风险;调查内部控制,评价控制风险;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实施内部控制测试;调整具体审计计划;实施分析性测试和详细的余额测试。(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部必要的外勤工作;分析、整理审计证据;汇总、复核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最后的分析性测试,评价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结果;编写并提交审计报告;不相关方面进行沟通,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3.设计审计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审计目标: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审计目标需要相应的审计程序来保证;审计主体: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包括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不同的审计主体对审计程序不同要求;审计资源:审计组织可以用来人完成特定审计任务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总称。充足的审计资源可以保证各类审计组织按照最理想的模式和需要选择地安排审计程序。审计客体:审计组织在设计程序时,要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制定出详细得当的审计程序。审计手段:审计手段的改变有时可以引起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变革。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在通用审计程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审计目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再考虑不同审计组织对审计程序的特殊要求,才能合理地设计出适用的审计程序。

八、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结果的重要载体,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质量的集中反映。请论述审计报告的重要作用,并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

(一)审计报告的含义和作用(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二)简要说明编写审计报告的一般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有说服力、清晰性)答题要点:

审计报告的含义:审计报告是比较常见的审计结果,是指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审计事项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审计报告的作用:说明审计结果和审计结论;说明审计的性质和范围;作为对审计结果和建议进行后续跟踪检查的依据;便于公众监督检查和有关利害关系人决策参考。要求: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

九、审计信息化

信息化的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审计信息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程。试述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一)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信息化环境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从以下6个方面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是传统的查错纠弊手段在查账时不再奏效;二是审计对象管理方式的嬗变模糊审计取证切入点;三是审计人员不得不关注新的审计领域;四是社会综合效率对审计工作效率的要求;五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面临新情况;六是审计机关的审计决策思路要适应信息化做出调整。或:

1.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把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2.审计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传统的手工查账变为分析查询信息系统数据、远程联网审计成为审计的主要方式之一。

3.传统的审计证据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信息技术条件下,很多审计证据都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或网络进行存储或传输,可能是某一瞬间计算机或网络产生的操作记忆。

4.由于审计内容和审计证据形式的变化,传统审计的程序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否则难以实现审计目标。仅就调查了解内部控制一项来说,信息技术环境下内部控的内容与传统内部控的内容有很大不同,审计人员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调查和了解内部控制的程序,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5.正是由于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变化,审计项目的管理和控制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审计职业界及时出台相关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二)审计信息化的内涵和目标 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某一领域,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也是指信息技术被高度利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传统经济信息被信息技术适度改造,社会结构被信息技术合理重塑的状态。审计信息化是通过一个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消除职业风险,有效应对信息化环境给审计带来的挑战;

2、提升审计能力,即信息技术转化为审计能力,包括决策指挥的能力、发现错弊的能力和把握宏观的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高效审计机关(组织);

4、实现既定审计管理目标。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我们的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信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用技术运行他们的业务并且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国家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处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也好,以联网方式进行审计也好,都需要审计人员至少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除知识、技术方面的要求外,信息时代的审计人员还必须有更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十、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组织都对审计项目进行了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管理。试述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一)审计质量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使一定的审计过程、审计行为乃至审计结果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措施以提高审计质量的活动。审计质量管理既是一种全面的审计管理活动,也是审计管理的归宿,对于保证审计能够按照既定审计标准运行,克服随机因素、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组织的信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各环节的主要内容

项目审计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对项目审计从业务安排到审计报告出具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制定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报告——后续工作等各个环节。各环节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选择和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的质量管理。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这个环节质量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即立项的项目必须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单位)、重要资金和立法机构(政府)或高层管理部门关系的重大事项,同时符合法律或规章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资源的现状。对社会审计而言,则是要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谨慎承接审计业务,防止客户风险转移,不承事务所能力所不能及的项目。

2、审计计划阶段中的质量管理。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内部审计或社会审计,都应加强对审计计划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做到: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了解调查;根据所了解到的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细化审计目标和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以获取合理的和充分的审计证据为目的的审计程序,以及执行具体审计手续所需要的时间;适当委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进行适当的分工。

3、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为加强对这一环节的审计质量管理,审计组必须: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确保审计实施方案所定的审计步骤、审计内容实施到位;当实际情况与审计实施方案产生差异时,应及时围绕审计目标做出相应对策;规范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以及组织之间相关审查事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建立指导、检查与监督制度,及时确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分级符合制度,由审计组长(项目经理)或具有较高技能的审计人员对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编制的审计记录(包括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层层复核。

4、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该环节的质量管理内容包括:做好材料的汇总工作,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把审计实施过程中查出来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文件;建立所审计报告的编制程序,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对外出具,避免出现纰漏;对审计报告建立分层次的审核制度;加强综合分析,坚持把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层次。

5、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管理是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审计组织应:建立后续审计审计制度,跟踪审计意见、决定和建议的落实;建立审计项目档案的责任制度,明确归档材料的范围和归档材料的排列规则,并确定相应的质量管理责任。

审计业务

一、绩效审计

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这里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投入达到目标,简单地说就是投入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包括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既多大的程度上达到了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合规性,是指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

(二)绩效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不同与财务报表审计相比,绩效审计在审计的基本原理和程序方面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审计目标不同。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绩效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管理和使用情况发表审计意见。

II.审计方向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是对历史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价,绩效审计有可能是对未来情况进行的分析和预测,多数情况下,绩效审计要对未来提出改进建议。III.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所依据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及相关具体的会计制度,绩效审计由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目标不同,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IV.审计方法不同。由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的相对固定,财务报表审计所运用的方法相对比较固化。绩效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多样的,审计对象范围也十分广泛,审计项目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无法固定的,几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绩效审计中都有可能用到。

(三)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I.开展绩效审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举措。

II.开展绩效审计是加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建设责任政府的客观需要。方式是通过揭露公共资金管理使用中决策失误、损失浪费和腐败行为等问题。

III.开展绩效审计是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而且能够加强政府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IV.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机关全面履行审计职责的重大举措。是履行审计法赋予审计机关法定职责的需要。

V.开展绩效审计顺应了世界审计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审计机关纷纷开展绩效审计,并将绩效审计理论和实务作为审计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

二、专项审计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调查审计是审计机关采用审计方法和其他调查方法,就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对有关地方、部门、单位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

(二)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

1、作用的建设性和宏观性。专项调查审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从政策、制度和管理等多方面,重点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提出完善宏观政策、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综合管理的建议,在宏观经济管理的高层次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2、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往往要设计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单位,调查对象十分广泛。

3、调查内容的相对集中性。专项审计调查是围绕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开展的,因此,审计调查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4、证据的多样性。专项审计调查不仅要查明事实真相,还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益的建议,因此取证范围十分广泛,审计证据的形式也多样。

5、取证方法的灵活性。专项审计调查的取证,从根本上上脱离不了财务收支审计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审计证据的多样性和取证范围的广泛性,专项审计调查必须采用灵活的取证方法。

(三)结合审计实践,说明搞好专项审计调查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2010年,补充: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

1、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2、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2、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

3、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一项重要措施。

4、是推进依法行政、促进依法治国的有效手段。

四、跟踪审计

1、近几年来,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各级审计机关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新审计理念,创新审计方法,跟踪审计方式较普遍地得到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请论述跟踪审计的特点和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跟踪审计的概念

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跟随审计事项实施过程而持续进行监督的一种审计方式。

(二)跟踪审计的特点:

1、过程性突出。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过程性,对于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资金,审计机关提前介入,由单纯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转变。

2、时效性强。跟踪审计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发现和纠正问题的及时性。

3、预防作用突出。审计机关可以凭借跟踪优势,在跟踪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有关方面建章立制,防范问题再度发生,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预警、防御功能,因而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跟踪审计的目标。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应该是通过审查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和有关政策执行情况,促进项目和资金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政策目标。根据风险评估情况确定跟踪审计的具体目标和重点,可以利用较少的审计资源,实现跟踪审计的总体目标。

2、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首先要突出重点。审计机关在确定跟踪审计项目时,要按照要求,对关系国际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实质上主要是指两类:一是重大工程项目,二是重点财政资金。其次要量力而行。在推广跟踪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承受能力,积极稳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握好尺度和分寸,有重点地开展。

3、要注意防范风险。在开展跟踪审计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类风险:一是审计责任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中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到不缺位、不错位,保持审计的独立监督者地位,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二是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审计机关应加强人力资源配备和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聘请外部专家参加审计组,统一组织审计,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降低审计质量方面的风险。

2、跟踪审计广泛应用于建设项目审计中。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五、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请简要论述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特点和内容。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概念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将项目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确定若干重点建设事项,由审计人员随着建设进程,及时对各阶段的审计对象或确定的重点事项进行审计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项目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进行,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与竣工结算审计相比的特点:

1、审计时间和次数不同。跟踪审计将整个建设过程合理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及时对每个阶段进行审计。审计的次数比竣工决算审计大大增加;审计介入的时间也由工程竣工以后提前到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

2、审计内容不同。竣工决算审计主要是在事后对竣工决算资料进行审计,跟踪审计主要是在平时对形成竣工决算资料的各环节、过程及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的内容、资料要多于竣工决算,体现出全面、全程审计的特点。

3、审计作用不同。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作用更大,可以有效防止资源流失和质量等问题,在促进建设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发挥制约、促进作用。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

1、投资立项方面。在建设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即将其纳入审计范围,主要审查建设项目的审批文件是否齐全,招投标程序及其结果是否合法有效,与其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条款是否合规,与招标文件和招标承诺是否一致;审查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落实到位,是否专户存储;对使用国债的建设项目,严格规定其操作程序与使用范围;审查征地或拆迁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等。

2、资金拨付、使用和管理方面。主要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查工程变更、施工现场签证手续是否合理、合规、及时、完整、真实;审查工程成本核算及账务处理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利于建设项目的管理;审查资金的到位情况,是否与资金筹集计划或投资进度相衔接,有无大量资金闲臵,或因资金不到位而造成停工待料等问题;审查建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是否按工程进度付款,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对往来资金数额较大且较长时间不结转的结余工程款等查明原因,防止出现超付工程款得现象。

3、投资项目管理方面等程序。主要审查是都按分项验收、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等程序进行,是否按照验收的程序办理竣工验收报告、图纸是否齐全,是否及时办理了交接,竣工财务决算是否合规,工程节超情况以及剩余资产是否妥善处理;审查是否有批准后的验收申请,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料是否齐全,验收中提出的问题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理。

补充资料:

一、资源环境审计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P444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概念资源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资源环境财务审计通常评价政府的财务报表是否反映资源环境成本和负债;资源环境合规性审计主要评价是否遵照有关的资源法律、规章和政策;资源环境绩效审计通常包括评价政府:是否实现资源环境目标;是否有效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否高效、经济地运行。

(三)资源环境审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最高审计机关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在完善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国际法律和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发现各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隐患,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建立恰当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基础的、可靠的信息,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立。对与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政策的完善。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的法律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必要时可以直接问责,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对环境保护及其相关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促进国家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国家环境信息的质量,从而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请简要论述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和途径P458请按以下层次论述。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 答题要点: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概念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是按照完整的财政审计范围,围绕一定时期的财政审计目标,对项目选择、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组织实施和成果利用进行统筹管理。

(二)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容

具体包括:围绕财政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项目,并确定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围绕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合理确定其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和审计时间,确保各审计项目顺利完成且相互协调;综合分析审计结果,科学编发审计信息,编写审计报告,汇总“两个报告”。

(三)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途径 主要途径:

1.整合财政审计计划。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及财政管理现状,研究提出一定时期内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和一揽子项目计划。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统筹考虑国家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审计的内容和重点,避免财政审计各个项目之间互不搭界、各自为战。整合财政审计力量。

2.要建立财政审计组织领导和协调沟通工作机制,将纳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总体方案的各个审计项目,均衡地落实到各审计业务部门组织实施。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力争对一个被审计单位下发一份审计通知书、安排一个审计组统一实施,切实减少重复进点审计的问题。

3.整合财政审计方式。要根据项目特点,坚持多种审计类型和方式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财政审计管理办法,以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多方面需求。

4.整合财政审计结果。从加强财政管理、推进体制改革和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的高度来整合审计成果,综合反映体制、机制和制度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进一步研究改进“两个报告”,增强“两个报告”反映内容的宏观性和全面性,探索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表整体性意见,力求将审计评价、发现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处理和整改情况等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预决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提供重要参考。

三、审计结果公告

试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一)审计结果公告的概念和意义 审计结果公告是指审计机关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公告对于我国审计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推动审计工作乃至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意义具体包括:(1)有利于扩大审计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2)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3)有利于把审计工作臵于全社会监督之下,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4)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民主制度,促进依法行政。

(二)结合近来年我国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的实践,说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公告应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公告实践表明,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结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提高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防范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2)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公告范围;(3)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努力营造有利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氛围和机制;(4)正确引导新闻舆论,处理好审计机关与新闻媒体、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沟通和协调。

第四篇:高级审计师考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模拟试题

审计师培训 http://edu.21cn.com/kcnet2030/

高级审计师考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部分模拟试题

1、试述“十二五”期间如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p60-61)

2、试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手段和我国近期宏观经济政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p69-70)

3、试述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表现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p87-8)

4、试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以及加快贴近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p96)

5、试述经济全球化内涵与特征以及为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或另题:试述跨国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p102-103)

第五篇:2011年高级审计师考试大纲全

2011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全)

发表时间:2011-05-11 19:58:03 点击次数: 2576 打印

本大纲给出了2011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两个考试科目的考查目标、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本大纲由审计署制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定。

科目一 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诸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经济政策的理解掌握、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科目设置一种题型——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经济理论和政策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与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必然性 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与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发展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类型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

我国国有经济调整的基本依据和政策思路

三、公平、效率与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

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构建我国公平与效率相互协调的收入分配体制的政策思路

四、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失灵与市场监管

市场体系的内涵以及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

市场秩序的含义以及市场秩序形成的内在机制与外部约束 市场失灵及其表现 市场监管的原则与方法

五、公司治理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

公司治理的含义、结构和机制 公司治理的三种模式及其优缺点 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过程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创新

六、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转移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与发展

关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思路

七、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以及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

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能 转型经济中政府的特殊职能 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政策思路

八、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变量 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政策思路

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政策思路

十、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四大贡献 农村城镇化的理论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政策思路

十一、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涵、过程与测度 当前我国工业化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城乡协调发展

十二、经济全球化情况下我国的对外开放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特征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及政策思路 当前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及政策思路 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基本情况及政策思路

第二部分

一、公共财政框架

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财政框架的主要内容

构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主要对策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财税改革的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政府收入结构的优化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思路与制度保证

三、市场经济下政府投资的职能作用

市场经济下政府投资职能和范围的界定 政府投资在资源配置中的宏观导向作用 完善财政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的对策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职能

财政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与面临问题 财政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五、我国税收制度

中国税制简介

税收优化的内涵与目标

我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任务

六、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基本问题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财政风险问题与管理

七、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分税制现状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内涵、存在原因及形式 我国分税制及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和完善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实践与完善对策

八、预算体系改革与管理制度创新

政府预算体系改革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理念创新 增强预算透明度的改革 绩效预算改革与实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改革

九、部门预算

部门预算的内涵

部门预算改革的目标和对策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政府会计改革

部门预算、决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国库现金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国库现金管理的内涵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国库现金管理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十一、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政府采购的方法和种类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践与问题

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与政策思路

十二、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的必要性

当前财政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 完善我国财政监督的思路

第三部分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存款货币银行体系建立

信托公司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金融市场:货币和债券市场

金融

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股票市场 金融机构和金融运行

二、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职能 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

我国的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到间接调控

三、现代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特定职能 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与类型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四、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分类与交易工具

其他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公司并购市场、衍生品市场)各国资本市场比较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防范金融风险

五、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分类

同业拆借市场 国债回购市场 票据市场

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六、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银行业开放与外资银行监管 政策性银行转型问题

七、我国证券业的发展与监管

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基金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证券业监管中的重要问题

八、保险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保险的功能 保险的基本原则

保险资金的运用及其安全性 国际保险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应解决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监管体系

九、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与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 影响人民币汇率调整的因素 人民币国际化

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

十一、金融监管体制

金融监管的内涵

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趋势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及其问题 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新框架

第四部分

一、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

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财务报告

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

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从国际协调到国际趋同的发展路径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发展历程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程序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径及其后果

三、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与计量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

四、租赁会计

租赁的含义及其分类 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 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

五、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概述

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及暂时性差异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 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六、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要素 行政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和特点

七、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财务管理的假设 财务管理的目标

八、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控制的形式

九、价值评估

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资本成本估算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十、企业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概述

基于财务报表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基于战略的企业业绩评价系统

十一、企业并购财务管理

并购的动因和效应 企业并购估价 企业并购筹资 管理层收购

十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特征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筹资管理的重点 企业集团投资管理的重点 内部转移价格的概念和形式

科目二 审计理论与审计案例分析

本科目主要考查作为高级审计师在审计理论与实务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组织指导和实务操作的能力。

本科目设置两种题型——综合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运用有关审计理论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处理、评价和综合的能力。案例分析题以财务审计为依托,重点考查:理解运用审计技术与方法解决审计过程中不同阶段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有关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分析判断审计事项的能力;组织、安排、协调、落实审计工作的能力;综合、分析、判断、处理和评价各类材料与审计信息的能力等。

本科目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如下:

第一部分 审计理论

一、审计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原则

研究审计理论的意义

审计理论的概念体系与理论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 指导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 审计的本质

三、审计环境及其对审计的影响

政治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法律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审计的影响

四、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国家审计组织与人员 内部审计组织与人员 社会审计组织与人员

五、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的重要意义 审计准则的内容 审计准则的协调

六、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的内涵

总体审计目标与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在审计项目中的指导作用

七、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内涵

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差异 通用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的设计

八、审计证据和评价标准

审计证据的作用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类别 审计取证模式 审计评价标准

九、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作用和种类 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审计报告的内容

十、绩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

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的含义 专项审计调查的分类

十一、资源环境审计

资源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十二、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和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十三、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跟踪审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十四、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审计信息化的目标 审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十五、审计管理

审计资源管理 审计质量管理 审计成果管理

第二部分 审计案例分析(审计技术与方法运用)

一、审计程序的安排

审计程序的设计 审计目标的确定

不同审计阶段对审计方法的选用 审计程序的控制

二、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审计风险评估

三、内部控制测评

内部控制的调查了解 内容控制的初步评价 内部控制测试 测评结果的运用

四、审计抽样

抽样方法的选择 货币单位抽样法的应用

五、审计取证的一般方法

检查、观察、询问、外部调查、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分析等方法的运用

六、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管理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

七、审计报告与审计结果的利用

审计证据的汇总与评价 对所审计事项的综合评价 编写审计报告和做出审计决定 审计结果的利用

八、审计信息的整理与编写

材料的收集与选择 审计信息的加工整理 审计信息的编写

下载高级审计师考试做题时很管用的建议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级审计师考试做题时很管用的建议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