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课堂的构建心得体会
道德课堂的构建心得体会
吉鹏鸽
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关于《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讲话内容,从这次的讲话内容我们可以得知:
社会的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是生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道德课堂的构建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课程改革改到深处就是课堂改革,而道德课堂的构建正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方面。道德课堂,是我们愿与过去的旧课堂教学中道德确失、不道德的一种教育主张。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和境界。
在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构师生关系。道德课堂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课堂革命的本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这种角色的错位往往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的抵触性较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正是这样,才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被异化,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的助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同伴关系,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我们还应该让教学“回家”,关于道德课堂的教学模式,田局长指出,必须让教学“回家”,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的进步有质的飞跃。
我们应该努力构建道德课堂,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教材中蕴含的育人内容和因素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构建道德课堂心得体会
构建道德课堂心得体会
道德标准: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在道德经里,“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德”即人德,即人的行为准则。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道德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道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
课堂道德: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道德课堂的本质:“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我的认识:我最初对“道德”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里的道德,即做人要讲道德。但田局长在道德课堂里的“道德”则是两层意思,即“道”是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一定要
符合教育规律,否则,我们的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德是我们的最高境界的目标,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
如果让课堂教学回到“先学后教”的秩序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然后根据学生的学而教,对学再创造,这真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构建道德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道德课堂心得体会
张艳萍
通过道德课堂的学习是我理解了它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尚的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主题,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
如果说“道”是形而上的,那么“德”则是形而下的,其目的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围绕“道”“德”二字,我们要重新建构四个全新的概念:即学道、学德;师道、师德。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职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道德课堂,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而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
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它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八大教学素养
一、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那里去?(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二、具备三种基本功。即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评价教学的能力。
三、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我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
四、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五、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师变学室教材编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
六、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的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
七、解读课程目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八、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构建道德课堂,重在行动研究。我们不应该把道德课堂神秘化、复杂化,而应该简单化、行动化。道德课堂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
道德课堂心得体会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教研组以及备课组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深入研究如何达到道德课堂。
“道德课堂”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我们很多老师还没能从老思想、老模式中解脱出来盲目走“新课改”的路时,田局长为我们指的一条光明而正确的课改之路。而那些已被废弃的“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学校教育误入“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造成了课堂“灌”、作业“烂”、考试“多”、管理“死”。学生主体地位丧失,生命活力缺失,少的是积极、愉快、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对学生、对教师皆不人性,不道德。这种状况正是我们要摒弃和改革的目标,那么我们就要建立新的教学观、课堂观、评价观,就要建立一种像田局长提倡的道德课堂。它能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活力。
何为道德?《道德经》中这样解释:“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德”;即人德,即人的行为准则。何为道德课堂?那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何为课堂道德?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想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
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表现。当我们深刻领悟了这三个概念后,就明白了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那就是让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会,还有会学。这就如同我们新课改形势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一样,知识与能力如同一棵树的树叶,过程与方法相当与树的树干,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那深埋树下的根基,这根基就是学生的心,学生的思想。没有它为干叶输送营养物质。枝繁叶茂就无从谈起,我们更见不到茂密的树林。就像田局长所说的那样,道德课堂的本质就是: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
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构建道德课堂?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
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第六,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现阶段,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七,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避免进入“教师随意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应付作业—教师随意批改作业—教师再随意布置过多作业—学生再应付作业”的恶性循环,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因此,加强作业的管理与指导,避免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必需。我认为要要提高课堂效率还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古有“以德服人”,今有“以德执教”,让我们德在课堂、德在社会,德存心底,永铭记!
第三篇:道德课堂构建总结报告
**小学道德课堂构建总结报告
—“生本课堂”教学形态介绍
自从道德课堂构建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秉承“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的原则,立足学校实际,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并开创“快乐实践道德课堂、道德课堂伴我成长”的局面,让道德课堂理念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得以有效的展现,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助推部分教师在构建道德课堂的进程中脱颖而出,逐步实现学校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爱育爱”的办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彰显办学特色,构建多元课堂教学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在构建道德课堂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一)理念的普及与提升:(1)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田保华局长关于《全力推进道德课堂建设,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的讲话。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到市直各学校参加各种研讨会议,并写学习心得与全校教师交流。同时以读书活动为契机,扩大教师视野,学习教育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放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班级问题诊断》《课堂问题与争鸣》《发现班主任智慧》等教育类著作,阅读之后写读后感,并且各教研组每周推荐1人在全体教师会上交流学习。(2)自我诊断,自我梳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分析在课堂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并写出道德课堂自查报告。教师总结出课堂中种种不道德现象。
(3)教师人人道德课堂实施情况进行小课题研究;(4)组织构建“道德课堂”优质课比赛;
(5)每周三积极参与中心校组织的道德课堂诊断研讨交流活动。
(6)利用每周语数英教研会时间,开展教师论坛,讨论在教学中如何实现道德课堂?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去解决?
(7)实行课堂开放,邀请中心校及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亲自指导教学并留宝贵意见。
(二)打造“生本课堂”教学形态
基于多元课堂文化理念,结合我校校情、师情、生情,提炼生成了“生本课堂”的教学形态。师生朝着“该长绿叶的时候长绿叶,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开花结果”的方向努力奔跑。
1、理论依据
(1)践行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生本课堂”上,教师主动、自觉扮演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者的角色,为学生的积极学习营造宽松、自主的氛围。
(2)渗透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生本课堂”改变以往的学生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质疑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因此,“生本课堂”强调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推动学生体验过程,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渐成为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基本特征:
“生本课堂”即“以生命为本,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尊重生命规律,体验学习过程,生态发展。”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 合作 探究”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生本课堂”教学形态特征是“三凸显”和“三发展”:“凸显”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看得见学生学习自信心不断发展;“凸显”主动:整个过程彰显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导的时机性,看得见师生能力共同发展;“凸显”绿色成长:整个过程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尊重认知规律,因材施教,课堂实效性得到不断发展。
2、课堂流程
“生本课堂”主要由六个环节组成:导入质疑—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训练反馈—总结提升。我校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梳理了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流程。(1)导入质疑
注意研究教学的起点,紧扣单元主题和学生学习实际,可采用谈话、讲故事、猜谜语、多媒体课件(图片、歌曲、flash动画)演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
(2)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是师生在一堂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细化解读目标的要求,同时要注意五点: a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b要切合学情实际。c学习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切合学生理解水平。d教师解读学习目标的时间不能太短。e每个教学环节始终要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实施教学。
(3)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开始初学。自学指导要体现“五明确”,即a时间;b内容;c学习方法;e达到的标准;d检测的方法及要求。初学阶段尽量通过潜能生的学来暴露面临的问题;进而发挥老师和优等生的示范作用以及小组合作的优势,使每一个人都能达到初学标准。
(4)展示交流
学生通过展示自学成果,带动其他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也可提出问题,共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仍存在问题时及时进行点拨指导。
(5)训练反馈 课堂上,教师要留出不少于10分钟的时间,促进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解决的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训练环节,在训练中既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再次提升,逐步达成课时目标。
(6)总结提升
根据实际情况,或学生或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所学,引导学生在所学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继续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教师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培优补差。
3、“生本课堂”教学形态创新点和价值 创新点:
通过开展“生本课堂”,我们在课堂上实现了推动学习的主动性,落实教在当教之时,增强课堂的成长实效等。
(1)推动学习的主动性。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生本课堂”上,教师促进学生逐步能在学习历程中主动提出问题,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2)落实教在当教之时。
在“生本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尊重差异,落实多元课堂文化理念下的“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因材施教”等不同方式方法,教师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及人格的健全。
(3)增强课堂的成长实效。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有探索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生命激扬在求知的体验中。课堂上,教师理解生命个体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尊重生命规律和认知规律,对每一位受教育者采用相应的策略,师生和谐共舞,高效地体验学与教的历程。
价值所在:
(1)学习自信心不断发展
英国伟大的艺术家萧伯纳说:“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在米村小学的校园里、师生间、课堂上,在看似平淡的教学现象背后,坚定地洋溢着一种大教学观,信任和赏识学生,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差异,不因生源的好坏,敢于把复杂的农村教育难题留给自己,就是因为他们对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合作,自信发展。
(2)师生能力共同发展
“生本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并不断刨根问底。日积月累,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和角度上,看问题,想问题,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分享学生的喜与忧,相机引导,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3)课堂实效性不断发展
课堂上,充分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学生的质疑、合作、思考、解决等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学习结果不断得到鼓励;教师教、导、评等能力不断得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势必要不断提高。
课堂,一个天天合奏着师生生命体验的舞台,一个充盈着师生激扬生命的运动场,我们以“以爱育爱”为理念,以“生本课堂”为形态,以学校师生践行习得的课堂流程为载体,全面构建道德课堂,让师生的生命得以成长。打造这样的课堂,正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硕果,我们的内驱力将促使更多的学生,把主动学习变成一种生命激扬的内需。我们正走在践行“生本课堂”的路上,为使学校更生态地发展将不懈追求!
第四篇:构建生物道德课堂
让学生乐学,构建生物道德课堂
对于教学,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代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强制”和“吸引”,这是对教学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表明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教育观。“强制”,以学生为“奴仆”,学生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只能唯命是从。“吸引”,则表明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强制”和“吸引”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把学习当“苦差事”,越学越乏味,导致学生“厌学”“弃学”。“吸引”学习,就是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称为“乐学”。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乐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解放学生,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构建“乐学”的课堂结构呢?
一、融洽关系心心相通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师生关系的交往、学生与学生关系的交往,构成了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等,都是通过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只有师生间的融洽、合作,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学生处在一种自由宽松、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将会得到诱发和补偿,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教学效率必然提高,教学效果也必然增强。“乐学”思想必须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平等,人格互重,教学相长,双方的创造精神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为学生着想,经常进行心理位子互换,不只是让他们学会,更注重让他们会学。学生希望怎么学、想怎么学,教师就怎么教。“理解比一切都重要”,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关系,就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积极健康的师生关系必须具备几个特点:
1、人道性。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尊重人格和权利。
2、民主性。师生间民主平等,尊重各自的正当权益。
3、合作性。师生合作,共同构成教学过程的主体,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4、教育性。这是师生关系的特质,服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培养兴趣形成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兴趣可以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物兴趣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兴趣的培养主要从主观方面入手,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目的,提高自觉性。布鲁纳说:“要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认清生物的工具性及其重要的社会作用,认识到“能文意乃申”,作为交际工具的生物是一个人须臾不能离开的,从而使之对生物产生一种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2、激发广泛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指对于没听见过没看见过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探究精神。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人产生兴趣。生物课本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面也是极其宽泛的,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等,无所不有,几乎没有时空限制,这些都为我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3、培养丰富的情感。情感和爱好是相通的,人们对有情感的东西都很容易产生兴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入情”也就是有了兴趣。生物课本中,文学作品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课文中都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如果学生学时能有所领悟,就很容易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教学也只有激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才是真正的“乐学”。
三、引导学生大胆置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不仅能辨伪去妄,发现问题,也会“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提问,是课堂上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一种手段。除了教师问学生外,还应该鼓励学生问(质疑、驳问)教师。提倡学生问教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刻苦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学生驳问教师就要动脑筋,或者认为教师讲得不当,或者对教师讲的知识需要补充,或者要探本索源。这些对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例如教学《木兰诗》后学生有惑:“‘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假的。不说别的,只要一洗脚不就露馅了?那古代妇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的呢?”又如,教学《谈骨气》时,学生反问:“文章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当然是有男有女的了,可这‘大丈夫’是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的,那么妇女呢,她们算不算‘大丈夫’?”多么敏锐的思想!提倡学生质疑、驳问,无疑能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的敢想、敢说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课堂也会因此而充满勃勃生机。
四、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在这个“境”中,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能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同时又展示了学生学习的智力背景,鼓励学生自主求知。它有感性认识的基础,又有促使学生理性认识的桥梁;它调动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着学生生理感官与心理需求的快乐和满足。它激发学生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此推动学生认真学习,顺利开展认知活动。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可见,情感是人们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积极力量。情境教学正是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创设生物教学情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生物是交流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生活的外延有多大,生物的外延也就有多大,所以生物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当。生活,包括人生在世的的种种生活状况,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用生活实际来衡量,吸收别人的长处和经验;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以生活为基础,看表达是否准确生动。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使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展示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比如教冰心的《小橘灯》,在课堂上三次展示自做的“小橘灯”:第一次,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三次出示,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课文中心,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速度。运用实物演示情境,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与画的关系。作者写作时总是有“境”的,无论是“为文造境”,还是“为情造境”,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少不了“境”,那“境”就是“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受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所以音乐是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的最佳手段之一。音乐与生物的相通之处在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教《木兰诗》可放古典音乐《十里埋伏》,教学《听潮》可放《命运交响曲》,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发挥音乐对人心境的感召力。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象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好象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高的是改编课本剧。
第五篇:构建道德课堂
构建道德课堂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做起 道德课堂的核心是“道德与自主”,这是一种富有人道情怀的教学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学伦理的关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说的是理想课堂,高效的课堂,可道德课堂却让我思考了很多,我想如果按照三维目标来说,肯定是情感态度目标,如果按师生生命质量来说: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快乐成长的乐园,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要让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善待。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怎样落实在每节课中,怎么落实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田局长说:“高效的课堂必须是有道德的课堂。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也同样离不开道德。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与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在课堂之中,课堂必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疲惫、厌烦、焦虑等。长此以往,必将损耗师生鲜活的生命质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自主的学而服务的。我们教师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结合本职工作来说,作为即将接手初一的老师,要考虑到初中和小学学习的不同,小学的学习多是老师先教学生后学,而到了初中,则是先学后教。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结合我校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在编制导学案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田局长强调:“ 在课堂教学结构诸要素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灵动的一组关系。”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地方,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师生心理相容、情感交融,课堂上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气氛活跃而适当紧张,不同层次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著名教育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教师要采取一切的方法,用心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及时地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道德课堂提示我们还要转变观念,改变自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在道德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演人员,而是学生的配角。
三、展示人格魅力寓教于情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最后,实施道德课堂的关键是教师的课堂行为还应渗透道德的标准
构建道德课堂,还要求教师能够将道德的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时刻用道德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课堂行为。1.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教师应如何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问题,也是教育领域中从古至今老生常谈却又始终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对于教师应当尊重和善待学生的道理,大概没有人会进行质疑,难的是究竟如何做才能体现出教师尊重学生和善待学生。在课堂上,教师究竟是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主体,还是以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者自居,教师究竟是以学生的思维、现场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为中心展开课堂,还是遵循课前的预设、固定的程序、自我的理解开展教学,背后折射出来的正是教师在内心深处究竟将学生置于怎样的地位。教师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方式丰富多彩,无论是严格要求还是宽厚亲和,优秀的教师总是各有各的成功与精彩。不过,无论是哪种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的方式,不能缺少的一个根本在于,教师内心深处对于学生的善意与爱护。倘若出于善意,哪怕是严厉的责骂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爱护。而如果本意不善,即使一个轻视的眼神也足以伤害到令一个孩子终身难忘。
2.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尽管“让学生自由思考”早已经是教育改革中另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真正能够在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有效实施的却仍然难能可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机会,同样也是值得倡导的道德行为。
总之,只要我们的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体现道德与价值优越,课堂一定会成为高效的道德课堂,道德的课堂一定会成为一个让学生绽放生命的活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