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学习说明文散文特点
说明文
【目标解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 述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说明文。
1.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认识并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点之一,事物的特征是事物之间得以区别的标志,是作者通过观察、思考,进而概括出来的本质属性。事物的特征,有的是外部显露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是内在的,如性质、作用、功能等;也有的既有外显的,又有内在的,如结构、发展变化、分类、制作等。阅读说明文时,要注意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
在解答有关说明事物特征的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重点词句,特别是每一段的中心句,事物的特征一般隐含在这些中心句中。中心句有时见于段首,有时见于段尾,有时也见于段中,阅读时要仔细筛选。
示例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②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③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④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⑤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⑥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⑦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⑧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⑨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⑩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长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强迫杨白劳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卖女儿的“文书”上的做法,说明指纹具有——的特征。
2.如何辨别说明顺序?
介绍事物,阐明事理,只有做到“言之有序”,才能使人明白易懂。说明顺序应当依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及说明的目的来确定。一般地讲,说明的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使读者从时间变化的脉络中明白事物的演变过程,这种说明文,常常用于说明事物的成因、演变、操作程序和制作过程等。
说明事物的形状布局和构造一般采用空间顺序;以这种顺序说明事物,要根据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或远近、或内外、或上下、或前后、或左右、或从局部到整体等。说明事理的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如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等。有时为了更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物,常综合地运用以上多种说明顺序。
另外,还有一点须作说明的是,有些试题从结构上来考查对顺序的把握,这可以从“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三种形式上加以考虑。
示例
早餐决定着一天身体可以产生多少能量,而能量产生的多少则决定着精力和自我感觉是否良好。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靠糖,其次是靠脂肪和蛋白质氧化产生的能量。只有当血液中有了适量的糖,身体的每个细胞才能随时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在正常情况下,血糖维持在80—120毫克/100毫升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人的精神也会觉得轻松愉快。不吃早餐或只吃些稀饭去上学,就很容易出现血糖低的现象。当血糖降到65毫克/100毫升时,人们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很想吃些东西。如果血糖继续下降,就会出现心慌、出冷汗、脉搏加快、进而晕厥,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低血糖反应”。脑细胞对低血糖反应最为敏感,当血糖减少以后,人的思维开始变得迟缓,思路迟钝,学习成绩下降。因此青少年应当重视早餐质量,吃好早餐。
△按说明顺序分类,上文属于()。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
△从结构上讲,这篇短文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3.如何辨识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说明文总是根据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一般来说,打比方能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通过一些具体、熟知的事物作比较,更能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举例子能把复杂、抽象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列数字能精确、科学、鲜明地说明事物特征。
示例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种鸟类,并没有确切的数字,估计大约有9000种,分为27个目,160多个科。
据统计,北极的鸟类共有120多种,其中多为候鸟,常驻的鸟类有12种,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南极的鸟类只有43种,永久性的“居民”大概只有企鹅和贼鸥而已。而企鹅到底算不算鸟类,至今仍然大有争议。生活在北半球的所有鸟类,大约六分之一要到北极繁衍后代。据一位在北极草原观察和研究了十多年的鸟类专家说,光在阿拉斯加北极地区,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候乌在这里安家落户。
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这是因为,北极不仅有辽阔的草原,丰富的食物,而且还有安静而干净的环境,很少人类干扰。南极则没有这个条件,南极的候鸟只能在附近作短距离的南北迁移,飞得最远的是信天翁,可以绕南极作长距离的迁移,但却并不往北飞行。南半球的许多候乌宁可遥遥数万千米飞到北极越冬,也不愿意到南极去送死。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4.如何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是第一位的。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要求说明事物在时间、空间、数字、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阅读中要注意辨析文中是怎样运用限制、概括等手段来修饰中心词语进行说明的。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其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
说明语言的严密,指的是按照事物之间或内部的内在联系,用语言确切地反映出 来,语言表述的意思必须与说明对象的本身特点和情形相一致。
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与严密,主要从时间、空间、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方面去拟题。答题时一般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词语或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一是词语或句子所涉及的方面在说明语言上总的作用。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或句子,从表面上看,似乎不准确,是模糊的,但这模糊正反映了事物的实际存在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恰恰是准确的。示例
说起赤道气候,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暑气蒸人,大雨滂沱。因为这个地区是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其实,赤道地区也有冬天,气温也明显下降,一些树木也一样落叶。每年6月至9月,是赤道地区的冬季,昼短夜长,久阴不晴,气温凉爽。有些树木纷纷落叶,人们穿着衬衣扫落叶。待到它们再长出新芽时,春天就来了。
有趣的是,在同一个院子里,一边是叶落枝秃,冷冷清清;另一边却是花繁叶茂,生机勃勃。高大的刺槐,只剩枝丫,而身旁的芒果树、油梨树和夜来香树却正绽蕾扬花,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芳香。那边在扫落叶,烧荒草,这边依然是“绿叶咸荫子满枝”,木瓜、香蕉,黄色、绿色,层层叠叠。
更有趣的是,在这一季节一些树落叶和发芽同步进行。比如,八角茴香树,树冠如盖,叶如巴掌大小,随着黄叶飘零,新芽已开始绽出。叶黄、叶落、发芽、成叶,前后仅两个星期。细心观察会发现,八角茴香树的落叶不在冬季之始而在冬季之尾。每当它的叶子变黄飘落时就预示着冬天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气温明显升高,故而人们又称它为报春树。△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①这个地区是地球上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②气温也明显下降,一些树木也一样落叶。..
③叶黄、叶落、发芽、成叶,前后仅两个星期。.
④更有趣的是,在这一季节一些树落叶和发芽同步进行。.
5、如何阅读科技说明文
科技说明文以介绍自然科学、专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知识为主,涉及面极广,大到宇宙,小到一粒原子,人类所创造的各个知识领域,都在其范围之内。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知识性。科技说明文及科普文章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记叙文给予读者的是形象,议论文给予读者的是说理,科技说明文给予读者最主要的就是科技知识,因此知识性是科技说明文最主要的特点。
②科学性。科技说明文既然要传授知识,普及科学,就必须具备科学性。科技说明文要如实地说明客观事物,给人以准确、可靠的知识;同时,科技说明文的科学性还表现为语言的高度精确,它使用的词汇含义要确定,句子不能有歧义,使读者从文章的解说中,准确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对象。
③趣味性。科技说明文的内容大多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引人人胜,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知识的讲述趣味盎然,是科技说明文的突出特点。示例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
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简要概括上文第一段的内容。
△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永生”?
△上文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第二段末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小 说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通过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在分析小说主题时,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归纳小说的主题一般用“通过记叙(描写)„„表达(赞扬、揭露)„„”的方式。示例
桥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名声远播,某报撰文颂曰:《人桥》!
不久,他被提升为文教办主任。
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的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水,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她给文教办写信,向教育局长报告,跟乡长争吵,掏出自己的工资带头集资……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桥。孩子们可以顺顺畅畅上学了。姑娘至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四年级的50名学生。
△小说中两个人物做的同一件事是什么?各自采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对文中两个人物,作者所持情感态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删掉最后一段行不行?为什么?
△结合以上各题的分析,归纳小说主题。
散 文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段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的庄严和凝重。在疾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体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读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在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文章扣住“乡愁”选取了哪几则材料?
△说说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是什么?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
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
示例
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缀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银装素裹的美景。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雪花是那样的洁白,她是白的精灵!她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肮脏的东西。人们常用“琼花碎玉,冰肌玉骨”来形容她的纯和美,这可一点也不过分。
自然,和那雍容的牡丹,清雅的水仙,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雪花却有自己的风格。她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大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化了,但紧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一片,前仆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魅力折服了。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包含多少片雪花呢?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采,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文章第一段对雪花的描写,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雪花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雪花的品格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文中找出概括雪花品格的语句。
△体现本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第二篇:说明文特点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讲解。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讲解。(请在《复习指导》p.41《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
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复习指导》p.42)(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
答:篇二: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中学生怎样写好说明文 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写说明文是对中学生的要求。说明文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简单地说,说明文就是把你要写的对象介绍给读者,其标准就是介绍的是否清楚、明白、易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你经常要向人们介绍事物或者某种道理。所以,说明并不是神秘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对于写说明文来说,其题材领域十分宽广,大到宇宙小到一根铅笔都可以说明,都能写成说明文。比如,做饭、做菜、穿衣睡觉、治病防病、吃饭喝水,这些日常行为都可以写成说明文,再比如,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水、空气这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写成说明文,钢笔、课桌、书籍、本子这些学习用品还可写说明文,城市、村庄、学校等等地点场所也可以写成说明文。与此同时,怎样写作文、怎样听课、怎样考虑这些做事情的道理也可以写成说明文,称为事理说明文。应该说,我正在写的这篇《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在于说明、介绍。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是记人叙事,所以说明文不以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为主,它是对事物的静态介绍。与议论文也不同,议论文是海阔天空地摆事实讲道理,有论点、论据、论证,而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就是就此事的道理做静态介绍。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是说明文的三大特点。知识性是说明文的本质特征。对一个事物缺乏知识,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但绝对写不成说明文。说明文正是要介绍该事物的知识,没有知识怎样说明呢。通俗性也很重要,事物本身的结构、形态、历史及其科学知识是很复杂的。我们写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复杂变简单,把深奥变通俗,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要使有点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不要把明白人给绕糊涂了。条理性是指说明文的行文结构。既包括整篇文章的结构,也包括一个段落的结构,还包括两句话之间的结构,都要有条理。要按部就班地去说明,有条有理地、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在结构上,说明文没有记叙文和议论文那么自由。所以,在说明文的写作中,要普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该事物的知识,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三是要科学地安排说明顺序,四是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篇三: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
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
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
通俗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2.打比方
把事物事理比作什么,具有抽象性,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
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把„„比作„„,体现了„„的„„特点„„)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
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4.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
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5、诠释法(又称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6.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
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
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
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8.引言论/引用/引资料
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
故谚语等。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 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10.列数字/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
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不宜用借喻。
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介绍该事物服务的)从这一角度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如《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如说明文《笑》最后几段话(23-28)“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笑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是作者用诗一样的优美语句讴歌“笑”,不属于说明或介绍“笑”的内容,所以,这几段文字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而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篇四: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 【知识导学】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题型、解题思路与其他类型的现代文常规题型、解题思路并
无多大的不同。但又有其独特之处,也就有了独特的解题思路,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
一、整体感悟。只有整体感悟才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所以,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应尽可能地了解:文章是谁写的,在什么时间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等一系列有关文章全局性的问题,还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以及其内在蕴涵的道理、情感等。这些都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整体感悟的方法有三:首先,作者的语言形成过程,就是作者的情感表露过程,文章的言与意是水乳交融的,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通过阅读文章语言,初步感受其内容。其次,是将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世界,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情感态度,避免千篇一律的肢解分析与千人一面的阅读结果。再次,文章的语言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我们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从整合出发到整合终结。
二、找准契合点。即析“景、物”入“情”。作者之所以要写景状物,是因为要借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来言志、明理、抒情,为的是让读者与他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三、合理的联想。写景状物的文章,属于美文,在阅读文章时,既要排斥主观臆断,又要有合理的联想。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常见的考题有“请续写本文的结尾部分。”或“读了文章,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四、明确技法,分析效果。写景状物的散文无不用到许多创作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也很多,常见的题型有:本文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备选答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备选答案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备选答案有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本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备选答案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它们的作用: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的作用是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增强联想,营造气氛;借代的作用是以实代虚,以奇代正,以事代情;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增加行文变化;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力量和感情;对偶的作用是便于吟诵,便于记忆,有音乐美,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是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当然,这些作用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不要过于死板。八下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名著导读篇
《海底底万里》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海底底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书中的主人翁是自然科学家阿罗纳斯,他和同伴康塞尔、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地登上了“鹦鹉螺号”潜水艇,从而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探险。“鹦鹉螺号”的《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方面的知识,小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这种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方式也是本书的精妙这处。他的小说由于具有科学科学而令人信服,因而不但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更能启发人们的思考,使他们大胆地幻想未来的远景。
相关练习:
1、《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2、《海底两万里》是(国家)的作品,他被誉为“ ”。
3、凡尔纳的三部曲分别是:。
《名人传》
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作者痛感当时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为此写作了《名人传》。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相应练习:
1、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2、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________和________的角度,改造社会。
3、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传记。其中,___________(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作文写作指导
作文要抓好下面几个环节:
高分作文注意事项:
题记式:
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正文前自拟凝练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这样的句子称为题记。一条好的题记,绝对可使一篇文章锦上添花,增光添彩!有些时候,它甚至可以使一篇作文骤然提高思想性和哲理性,从而提高文章的档次!篇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
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篇:说明文的特点(推荐)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后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前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四篇:散文特点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的探究(人教版高一必修备课资料)
【文体特点】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3.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 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诗意浓郁。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同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5.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
【读解规律】
一、考纲说明
考纲对选考部分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明确规定分为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等级考查。
从上述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散文阅读的要求是完全基于文章体裁、结构、大意和主题的把握和理解。
二、明确散文文体特征
明白了散文的文体特征,我们在答题时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指引。如分析散文中的景物形象就不同于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因为其文体不同,写作目的也就完全不同。
三、理清散文的结构特征
只有理解散文的结构特征,我们答题时才能完整地把握文章大意,恰当地寻找出答题区间,全面作答。
在历年来的散文阅读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所选的文章都有深刻的内涵,而且结构也比较规范工整。我们通过对文章中时空转变,语意的并列、转折、层进等关系的把握,可以更全面的理解文章大意,更准确地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例如高考题《创造宣言》第5、6、8、9、10段首都使用了“有人说:??,不能创造”的句式,陈述了一系列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列的结构工整而有力。而第11段中则写到“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所以”一词揭示了文章前后的因果关系,也暗示后面的一句话阐明了作者自己对于创造的观点。再如今年广东省的高考阅读题《夕阳透进书房》中明显按照空间的顺序来描写,再比如高考题《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一文的第二段,开头的“在人群之中”和段落中间“走出了人群”两个句子明确地表明了段落的层次。
所以我们也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方法,通过勾画关键词来把握文章结构和段落结构,为全面理解文意打好基础。
四、要明确考点,看清设题的实质
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明确所答题目是要求我们理解概括,还是鉴赏评价,亦或是深入探究。
理解概括类题目多表现为概括作品主题和内涵、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以及概括文中主要事物的特点,主要设题
方式为“是什么”“为什么”。回答这类题目时,应抓住三个关键词:结构、筛选、主旨。通过对结构的把握,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结合主旨整合成句,亦可通过主旨验证答案。例如,2006全国题《阳光的香味》第3小题“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本题的答案分为三点:①夜来香和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光,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其中第①点是通过结构分析,在上下文中筛选出答案,第②③点从题目要求“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出发,结合主旨整合而成。
鉴赏评价类型的题目主要表现为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以及评价作品的价值和审美取向。这类题目完全基于对文章的正确全面的理解。回答这类题目时,也可通过几个关键词准确作答:手法、内涵、效果。明白该语句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通过对语意(表层义、语境义、比喻义、象征义等)的阐述,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其表达效果。例如,2006年江苏题《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本题答案要求说明手法(第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第二段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并举例说明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在考纲中对探究类型的题目解释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题目往往表现为“怎么看”,如2006年重庆题《说村落》第5小题“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这样的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文本意蕴的把握,同时也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而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也就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回答时要结合文本观点和现实生活,从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看法。
五、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无论完成哪一类型的题目,都要规范严谨。这其中包括术语使用正确,观点表述明确,分析方法得当,阐述条理清晰,书写工整,符合字数要求等
第五篇:说明文——学习
说明文
————学习
张晓楠 四二班
学习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给我们带来财富,带来数之不尽的知识,还能帮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绽纷的世界,书是知识的源泉……人类想出了许许多多赞美书的“美言”,来告诉我们书是多么重要。确实,书能带我们到异国他乡,领略各地风俗礼节,探索世界奥秘;书能让我们回到战争时代,体会战争的残酷与痛苦,提心吊胆的生活,风腥血雨的日子;书还能把我们引进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辛酸,白雪公主的继母的恶毒心肠,尖酸刻薄,天鹅王子的兄妹情深……我们所有无法理解,无法看见,无法知道的东西都能在书的字里行间中找到答案。
“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每一本书是一种武功秘籍,看得越多,懂得就越多。“宇宙无边,知识无际”谁都能成为“天下第一”,只要你愿意下苦功,就一定会“开花结果”,有所收获。
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多读书籍的确能学到不少课外知识。但全靠阅读书籍来学习还远远不够,要懂得学习方法。多读课外书固然是好,但是不是多看作文书就能在写作时一挥而就,出口成章呢?又不是爱读课外书就能成为“才子”呢?
“蜜蜂如果只在一处采蜜,所得的就非常有限。”写作只在看书上下功夫,收获也就不多,要写作水平提高就要多方面结合:在阅读课外书时,如果碰到四字成语或好词好句,必须马上记录在本子上,最好写上成语的意思和认为好的原因,在写作时就能派上用场了。协作有好词好句还不够,文章的协作次序和方法也颇为重要,这点就要看“老师评语”的栏目了。其实,要想写作文时胸有成竹,最好的方法还是要亲自动手多写,写完给父母或老师点评,然后修改,这样日复一日,总会有提高的作用的。
要写好文章的方法很多,我们未必能全想到,不仅自己可以多思考一些有用的方法,也可以多汲取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知识面更宽广,更全面。
“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要得到更多的知识,必须多方面收集,不耻下问是最快最好的方法。“谦虚为美德增色。”我认为,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只会有益而无害,能使自己的知识面越来越多源化,越丰富,而不会有损自己的尊严。不惜一切去追求知识的人不笨,有机会去追求知识而不愿意去请教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愚蠢!有时候,并不是自己去问别人就会回答你,“对于青少年,最关键的是从小要有好奇心,遇到问题要追问下去,这种精神比考试拿高分更重要。”而某些家长,把分数看得比一切都重要,而当孩子想父母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丝毫也不理睬,这样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糟。
求学并不是求分数,学习是我们的权力,就算父母亲并不在乎,我们也不要放弃。“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一分辛苦一分才,读书就要相信自己。“不要等待运气的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信:“我能行,我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