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仓街中学“大姚教学范示”教学教案设计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设计教师: 教学内容:
复习: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目标: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重点: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说明文为了普及科学技术,它的语言往往是准确、周密的,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学指导
(一)读文中的3句话,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并完成括号中的问题: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加黑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为什么?)3.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不但”“而且”能否删去?“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能否调整顺序?)师生互动:
(1)、学生朗读句子,思考、体会,同桌之间交流。(2)、请同学在班级上交流发言。
(3)、教师精讲,师生归纳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出示参考答案:
1.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用词考虑周密的特点。
2.不行。“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去掉了就是到处都有,与客观事实不符。
3.“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方法小结:
(1)、《中国三石拱桥》中的三个句子,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2)、句中的确数和概数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答题必须理解词语在句中和文中的意思,结合句意和文意来答。(4)、先表态,后结合词在句中的意思答清原因。自学指导
(二)同学们请在文中找出语言准确、严密的例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试着在小组上班上交流。师生互动:
(1)、这样的句子在文中非常多,先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句子。
(2)、用学过的方法分析确数和概数。在小组上交流讨论。(3)、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方法。能够说出我这样表述答案的方法。(4)、教师精讲,方法要让学生记熟。拓展练习: 读短文,做题目:
竹
子
竹子这个家族非常庞大。在我国就有250个成员,常见的有毛竹、苦竹、方竹、凤尾竹等十多种,正像菱角不都是两个角的,还有三个角、四个角、无角的一样,竹子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在形状和“脾气”上都有一定的差别。
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竹。它的躯干又圆又粗,魁梧而高大,可谓这个家族中的“大丈夫”,它生性喜酸,专爱生长在肥沃酸性土壤中。毛竹具有坚韧、富有弹性等优点。因而对人类的贡献也最大,现在家庭中的许多竹制家具都是用它做成的。它还可以供建筑之用,甚至可用来代替钢筋,用于尺寸不大的混凝土构件中。(1)简要分析文中加点字“在我国”三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1)“在我国”三个字准确地指出“竹子有250个成员”的范围,使句意更准确;去掉后,会使人误认为全世界只有250个品种,与客观事实不符。(2)、在文中找出一句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句子,并分析。
四、课堂小结:
(1)、确数和概数都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
(2)、答题时要分析它在句中的意思,并结合句意说清它的作用。
五、教后反思:
第二篇:说明文特点
赏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二、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
1、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试说说“(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中的加点词有何作用?
答:【答案】“在当时”在时间上进行了限定,只说明了赵州桥的的桥拱在当时是最长的,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二)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题模式讲解:1不能。2因为??(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若删去,就变成??的意思,不符合实际,“xx”(加点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
答:1不能;2因为“独立”说明了不依靠其他拱圈也能自立,表明就算其中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若删去,就表明如果一道坏了,必然会影响其他各道,不符合实际,“独立”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向沙漠进军》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最主要”是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意思,它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但还有其他方面的手段或方法,若删去,就变成水是征服沙漠唯一的方法,不符合实际,“最主要” 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答题方法讲解。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
3、例题讲解。(请在《复习指导》p.41《中国石拱桥》<片段>中找出两个体现说明语言准
确性的语句,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1、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例题展示。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加点词能否换成“很”,为什么?
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牛刀小试。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答案】(1)不能。(2)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补充介绍限制性的词语。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三、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
(一)两者的概念。
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平实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
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采用此类语言来写的说明文,叫“科学小品文”或“文学性的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
(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
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区分平实语言和生动语言的特点。)
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富有感染力。)(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
●●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
(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
3、试题演示(a)尘埃就是漂浮在大气中的尘粒。这小小的幽灵是栖身在空气中,借着大气的浮力,悄然而来,又无声地离去。它来去匆匆,无孔不入。(《复习指导》p.42)(1)文章把尘埃说是“小小的幽灵”,反映了尘埃的什么特点?换成平实语言,怎么说?
答:篇二: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中学生怎样写好说明文 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写说明文是对中学生的要求。说明文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文章。简单地说,说明文就是把你要写的对象介绍给读者,其标准就是介绍的是否清楚、明白、易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说明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你经常要向人们介绍事物或者某种道理。所以,说明并不是神秘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对于写说明文来说,其题材领域十分宽广,大到宇宙小到一根铅笔都可以说明,都能写成说明文。比如,做饭、做菜、穿衣睡觉、治病防病、吃饭喝水,这些日常行为都可以写成说明文,再比如,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水、空气这些自然现象也可以写成说明文,钢笔、课桌、书籍、本子这些学习用品还可写说明文,城市、村庄、学校等等地点场所也可以写成说明文。与此同时,怎样写作文、怎样听课、怎样考虑这些做事情的道理也可以写成说明文,称为事理说明文。应该说,我正在写的这篇《说明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就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在于说明、介绍。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是记人叙事,所以说明文不以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为主,它是对事物的静态介绍。与议论文也不同,议论文是海阔天空地摆事实讲道理,有论点、论据、论证,而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就是就此事的道理做静态介绍。知识性、通俗性和条理性是说明文的三大特点。知识性是说明文的本质特征。对一个事物缺乏知识,我们可以写成记叙文,但绝对写不成说明文。说明文正是要介绍该事物的知识,没有知识怎样说明呢。通俗性也很重要,事物本身的结构、形态、历史及其科学知识是很复杂的。我们写说明文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复杂变简单,把深奥变通俗,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要使有点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不要把明白人给绕糊涂了。条理性是指说明文的行文结构。既包括整篇文章的结构,也包括一个段落的结构,还包括两句话之间的结构,都要有条理。要按部就班地去说明,有条有理地、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在结构上,说明文没有记叙文和议论文那么自由。所以,在说明文的写作中,要普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有该事物的知识,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说明,三是要科学地安排说明顺序,四是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篇三: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
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
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了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
通俗易懂,让人信服。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2.打比方
把事物事理比作什么,具有抽象性,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同修辞方法中的比喻是一致的。用这个方法,可
以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把„„比作„„,体现了„„的„„特点„„)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
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4.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
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的了解事物的特征。
5、诠释法(又称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引.....的例子,说明„„.....的„„.....的特点。)6.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
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
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
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8.引言论/引用/引资料
有力说明,并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
故谚语等。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 方法,叫分类别。帮助读者掌握特征,头绪分明。10.列数字/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
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而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比喻还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不宜用借喻。
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此时,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介绍该事物服务的)从这一角度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如《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着眼在画意,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如说明文《笑》最后几段话(23-28)“笑,你是嘴边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笑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家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笑,你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你是一种动力,推动工作与生产前进。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感情融洽的表现”是作者用诗一样的优美语句讴歌“笑”,不属于说明或介绍“笑”的内容,所以,这几段文字只是运用了比喻修辞,而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篇四: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和严密性。
中心词语/修饰、限制性词语/关联词/代词
①抓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鉴别出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2.语言的准确和简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对知识表达要科学和严密,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注意运用好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是如何恰如其分地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句的。} 常见题型:
1.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3.考查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某个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删掉这个词语后??”
①解释句意的变化。(先解词,说明原句意思是??)
②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换后(删掉)意思变为??,与实际/原意不符/,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4.考查指示代词或有指示意义的词语的具体指代内容。
答这一类型题时一般是往前找,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是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符合文意便是正确的答案。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 【知识导学】写景状物类散文的题型、解题思路与其他类型的现代文常规题型、解题思路并
无多大的不同。但又有其独特之处,也就有了独特的解题思路,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
一、整体感悟。只有整体感悟才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所以,阅读写景状物散文时,应尽可能地了解:文章是谁写的,在什么时间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等一系列有关文章全局性的问题,还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以及其内在蕴涵的道理、情感等。这些都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
整体感悟的方法有三:首先,作者的语言形成过程,就是作者的情感表露过程,文章的言与意是水乳交融的,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通过阅读文章语言,初步感受其内容。其次,是将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世界,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情感态度,避免千篇一律的肢解分析与千人一面的阅读结果。再次,文章的语言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我们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从整合出发到整合终结。
二、找准契合点。即析“景、物”入“情”。作者之所以要写景状物,是因为要借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来言志、明理、抒情,为的是让读者与他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三、合理的联想。写景状物的文章,属于美文,在阅读文章时,既要排斥主观臆断,又要有合理的联想。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常见的考题有“请续写本文的结尾部分。”或“读了文章,你产生了哪些联想?”
四、明确技法,分析效果。写景状物的散文无不用到许多创作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也很多,常见的题型有:本文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备选答案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备选答案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备选答案有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本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备选答案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同时我们还要了解它们的作用: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夸张的作用是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增强联想,营造气氛;借代的作用是以实代虚,以奇代正,以事代情;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增加行文变化;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力量和感情;对偶的作用是便于吟诵,便于记忆,有音乐美,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是内容集中,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当然,这些作用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不要过于死板。八下语文期末系统复习资料 名著导读篇
《海底底万里》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海底底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书中的主人翁是自然科学家阿罗纳斯,他和同伴康塞尔、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地登上了“鹦鹉螺号”潜水艇,从而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探险。“鹦鹉螺号”的《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方面的知识,小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这种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方式也是本书的精妙这处。他的小说由于具有科学科学而令人信服,因而不但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而且更能启发人们的思考,使他们大胆地幻想未来的远景。
相关练习:
1、《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2、《海底两万里》是(国家)的作品,他被誉为“ ”。
3、凡尔纳的三部曲分别是:。
《名人传》
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作者痛感当时的欧洲是一个骚动不安、弥漫着腐败风气的社会,是一个需要伟人的社会,为此写作了《名人传》。小说叙述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贝多芬,他的音乐受到欢呼,他的困难却几乎无人问津,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米开朗琪罗,每从事一项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贝多芬一样终身未婚,没有能享受到真正的爱情。他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传世杰作。托尔斯泰,要面对整个贵族上流社会,以至被教会开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相应练习:
1、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命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2、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________和________的角度,改造社会。
3、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传记。其中,___________(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作文写作指导
作文要抓好下面几个环节:
高分作文注意事项:
题记式:
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正文前自拟凝练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这样的句子称为题记。一条好的题记,绝对可使一篇文章锦上添花,增光添彩!有些时候,它甚至可以使一篇作文骤然提高思想性和哲理性,从而提高文章的档次!篇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
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篇:准确把握语言
准确把握语言艺术提高数学课改效益
兴平市西城办中心小学 冯伟
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通过语言交流,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语言是教师讲解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学语言艺术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反馈,探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离不开数学语言的运用。所以,教师语言表达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中心内容。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表达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
数学内容抽象性强,公式、概念、定理定律较多,加之学生思维能力较差,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较大。这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魅力,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概念、公式、定理定律变为具体活动的景象,让死知识转化为鲜明的活画面。
首先,对于不易理解和记忆的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规律,可以利用夸张、形象的比喻,利用学生较为熟知的过程进行比喻、对比,使知识“死而复活”,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另外,还可以利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或故事来吸引学生,使学生消除意识疲劳,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笑声中加深印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学习《体积和容积》这节课时,我就采用了有趣的故事和魔术表演的方法导入新课,是学生愉快的进入到了课堂学习当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掌握多种语言技巧提高表达效果
为什么人们都比较爱听相声、评书,就是因为在讲评书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语言技巧。所以,数学教师也要掌握这些语言技巧,使教学语言随着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不同而波澜起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多收集不同领域的语言技巧,将其利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其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但应用不同语言技巧时,也要注意几点:第一,普通语言一定要表达准确,这是发挥语言技巧的前提。第二,注意语调和语速。同一个词语或句子,用不同的语调或语速说出来,会让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容易使人产生误会。重要的内容要将语速放慢,语调提高,加上适当的重复,加深印象;举例子可以变速变调的说出,使例子生动,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音量要适度。音量太小不能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太大则不仅教师易疲劳,学生也易产生听觉疲劳,容易分散注意力或产生困意。因此,音量要适中,让每个位置的学生都能听清即可。
三,专业性语言要科学准确严密
要善于用科学准确的专业性语言表达数学过程,每个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内容。如在叙述“在同一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时,要给学生重点强调,教师首先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才能让学生学到准确的知识。其次就是要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叙述生活中的现象,言传身教,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样,对于学生感到较为抽象的,难懂的词语,应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出来。
四、肢体语言升华教学的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无声的语言传递某种特殊信息,就是利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表达教师的某种意思的肢体语言。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准确地运用肢体语言这种无声的语言来辅助教学,可以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微妙的关系。你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目的,师生间的这种默契,可以让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当你讲解完一部分内容后,你可以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读懂他们是否理解,当你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发现某同学犹犹豫豫,想回答又不敢,这时你向他投去鼓励、信任的目光,比任何语言都有说服力,都能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
教学语言是教育者实施教学过程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和必要素养,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必要因素。任何教学方式都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有力手段。教育者良好的教学语言艺术修养会把学生的心、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活动轻松、愉快,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教学成果显著。反之,教育者的语言艺术修养不高,就会“茶壶里煮饺子,有口道不出”,直接导致教育教学失败。所以,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修养,准确把握语言艺术,提高课改效益。
第四篇:说明文的特点(推荐)
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后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前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五篇: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一般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总之,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意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在说明文中,用表示肯定的语气的句子和确定的数据,自然能准确说明,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概括分析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基本模式。3分钟后,比比谁能回答正确?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
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
经过讨论后,老师小结:解析这类问题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只回答说明语言准确、严密,这样往往得分比较低。要准确地回答问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尤其要特别注意对模糊词的考察,如?可能?、?估计?、?大概?、?也许?等词,主要就是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解题的基本模式: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课堂作业:结合《苏州园林》课文,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据说?和?多?能否去掉?).. ?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苏州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能否去掉?)....
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能否去掉?)...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4、请同学们从文中另找2例作分析。
(二)、强化训练,发现疑难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2、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体会?很少?的作用)..
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3、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把?几乎?与?完全?呼唤行不行?为什么?)..
?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课堂竞赛:互相批改,制定合格标准,全部合格的给小组加分。(5、6题选作,答得好加分)
1、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大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2、„„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体会?每一个?的作用)...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3、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绝不会?能... 否去掉?为什么?)
?决不会?极强的肯定语气,强调了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呈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的高下之分。
6、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这里有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表明了它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典范性。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主要是用来传播知识的。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所谓准确性,是指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要字斟句酌、注意分寸,准确无误。
那么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我认为可从准确分析说明文中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入手。所谓关键性词语是指:
(一)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二)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
(三)动词的使用与搭配;
(四)关联词语的使用;
(五)准确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下面一一论述:
(一)分析具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若去掉了就成了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了。与现在的实际不相符了。
(二)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准确恰当的使用表示估计、猜测等模糊性词语,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若不使用,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不真实了。如《中国石拱桥》里有一句:《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加点词“大约”、“可能”,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旅人桥”的建成时间、记载进行的推测。若去掉后,就成为事实了,与历史记载不符。“几乎”一词也是同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三)分析动词使用与搭配。说明文中恰当的使用动词,能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准确生动,能更好的把握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苏州园林》一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讲究”一词运用得恰当准确。若换为别的词像“注意”等就显得不够庄重与正式了。再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与前面的词语也搭配合理。若“布局”与“配合”一换,就显得不恰当了。因为布局一般指较大的建筑、房屋等,而配合一般指相对较小的事物。明白了这词语的意思,也就知道本文按照从高到低、从主到次的写作顺序来写的了。
(四)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这一点,还必须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说明文中有些事物的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运用列数字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 这句中写平均深度时使用的是确数,而写最深的地方使用的是约数。这平均深度是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所以用确数,而写深度了解不够精确,所以用约数。这些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总之,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当然注意准确的同时也要考虑语言的简洁。所谓简洁,就是能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来介绍事物的本质特征。具体到一篇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也可以生动活泼见长。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都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不论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导析】
指纹的奥秘
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a.________人的遗传特性,b.________指纹人人皆有,c.________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设计习题:
1仔细阅读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a.______ b.______c.______ 2.“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解题指导:
1.对于第一题填关联词,可运用技巧准确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来把握这句话的含义。认真读读,思考一写句
句间的关系,关联词就不难填了。
2.运用技巧准确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据说”一词,是听人说,不是确切统计,表示估计、猜测
大约有50多亿人,不敢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若去掉,就成为事实了,反而让人不可相信了。
参考答案:
1.由于,虽然,但。
2.“据说”一词,是听说,表示估计、猜测大约有50多亿人,不敢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若去掉,就成为事实了,反而让人不可相信了。
【训练题集锦】
(一)科学认识海啸
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大灾之后必有大识。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海啸的成因有三类: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这次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啸。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1.“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一句中加点的“据统计”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2.“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中“左右”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吗?
3.“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一句中“以内”“以上”词语能否去掉?请陈述理由。
(二)爱听“高雅音乐”的跳舞草
①跳舞草是一种“灵性”的植物,只要听到优美的音乐,或者有人对着它唱一首抒情的歌曲,跳舞草的叶片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舞动。它的两片绿色的嫩叶为一对舞伴,它们时而合抱,时而交叉,时而各自向后旋转180度,又深情相拥,再分开翩翩而舞。音乐响起,整株跳舞草就像开始了一场友谊舞会,霓裳鬓影,一枝一叶都有情。
③跳舞草长得很像少女一般灵秀,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形状有点像竹叶,但质地要柔弱得多。跳舞草最高能长到半米左右,疏朗的枝叶之间仿佛蕴藏着一种灵气,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④跳舞草不只会跳舞,还有其他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过记载,说跳舞草的根、茎、叶均可入药,用其泡酒,早晚各服一杯,对治疗骨病、风湿病、关节炎、腰膝腿痛有特别的疗效。而用其嫩叶泡水洗脸,能令皮肤光滑白嫩。据说云南的少数民族家里一般都会摆上几盆,城里的女孩子也喜欢在阳台上种几盆,每天摘取几片叶子泡水洗脸,以此美容养颜。
⑤跳舞草为什么会跳舞?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发现,跳舞草小叶片叶柄处的细胞里有一种海绵体,这种海绵体对中低频率,也就是35~65分贝的声音有共振作用。
⑥不管跳舞草遵循的是什么物理或化学原理,小草的翩翩舞姿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只要想象一下,每天下班回到家,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看一场小草的舞蹈,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
(摘自《科学24小时》 有改动)
4、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一根纤细的枝干上都嵌着一大两小三片叶子,像美女的眉。.....
5、阅读第④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跳舞草的功效。
6、下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人们一直在探索其中的奥秘,目前为止,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发现„„ ....
参考答案:
1.不能,用上“据统计”三个字,表示是科学家统计出来的,非常准确,有说服力。若去掉,就没有可信度了,也没有了说服力。2.不能,“左右”一词,是说明古人对海啸有记载,但时间不确切,只能说公元前左右,使表达的内容更有科学性、准确性。篇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练习
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二、教学重点: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理解用不确定的词语表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教学设施: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
师:引入新课,出示教学目标。
(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这种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概括规律: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
2、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总之,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注意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和数量词。在说明文中最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主要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等,应重点注意这类词语的使用特点和规律。
在说明文中,用表示肯定的语气的句子和确定的数据,自然能准确说明,这也是同学们容易接受的;而另一方面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要用表推测、估计的语气,就要运用到表概数、约数的词语,这其实也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下列加点词的准确性。学有余力的同学,可试着概括分析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基本模式。3分钟后,比比谁能回答正确?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
(加粗的词?石拱桥??桥??拱桥?能否替换?为什么?)不能互换。因为课文是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所以第一句紧扣题目,使用?石拱桥?的概念。远古时候,人们只能以神话的形式认识世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这里只能用?桥?,才能跟?神话?相照应。至于?把拱桥比作虹?则紧扣?拱桥?桥洞呈弧形的特点。经过讨论后,老师小结:解析这类问题容易犯的问题就是只回答说明语言准确、严密,这样往往得分比较低。要准确地回答问题首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尤其要特别注意对模糊词的考察,如?可能?、?估计?、?大概?、?也许?等词,主要就是看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解题的基本模式: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四)课堂作业:结合《苏州园林》课文,独立完成下列练习: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据..
说?和?多?能否去掉?)
?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苏州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绝大部分?能否去掉?)
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3、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每一个?能否...
去掉?)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4、请同学们从文中另找2例作分析。
(五)、课后作业:?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六)、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是:。请同学们下来后试着在其他课文中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句子,来加深巩固。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解题的方法;
2、结合重点语段,强化训练并复习旧知识。
二、教学重点:
1、强化训练,掌握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对解题方法的熟练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展示目标。(5)
举例:这座桥修建于龚宇605年左右,(?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让学生解答(当堂检测),并总结知识:说明文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符合客观事实。总结解题的方法:不能去掉(不能呼唤、原句好等),因为××词的意思是:这样运用的好处是:(结合客观实际具体回答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强化训练,发现疑难,小组互助。(8+8+10)
课前练兵: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组长批改,有困难的同学,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比那个组互助好?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能否去掉?为什.. 么?)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2、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体会?很少?..的作用)
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3、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把?几..
乎?与?完全?呼唤行不行?为什么?)
?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4、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课堂竞赛:互相批改,制定合格标准,全部合格的给小组加分。(5、6题选作,答得好加分)
1、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大多?能否去掉?为..
什么?)
?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2、„„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体会?每...
一个?的作用)篇三: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阅读——说明文的语言
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感知考试题型。
3、探究答题策略。
4、灵活掌握答题方法。
学习重、难点:灵活掌握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在中考中主要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察重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其中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
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这也是中考说明文语言内容考察的重点。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表示时间
对时间的说明要尽量做到精确,如:一天有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种,每分钟有60秒。但是像“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表示空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叶圣陶《苏州园林》)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表示范围
“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约5至17公里,海水平均深度300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不死》)这段话运用数字说明,说明了死海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④、表示程度
又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竺可桢《向沙漠进军》)其中的“最”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大,程度之深。
⑤、表示程序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要说明事物的成因、结构和原理,则有一定的程序或顺序。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其中“渐渐”和“次第”,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变化过程,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又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2、常见题型:
(一)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中考试题《环保与和平》)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
答:“日益”指程度一天比一天深,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2、师生共同归纳答题技巧:
①a本意②a在文中意思(突出强调或说明事物的什么特点)。
3、温馨提示:这道题主要是考察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要准确地回答问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4、试一试(生生讨论):
a、??和“龙”比肩的物种——“虎”,9个亚种已灭绝4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
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中考试题《忧天》)说说加点的词“仅仅”的作用。
答: “仅仅”是说明时间短,突出强调老虎数量减少之快。
b、??其实,回归反光材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中考试题《反光材料》)选文加点词“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主要”表限制,说明含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回归反光材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1、题型?? ③如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 文章第③段中加着重号的“容易”能否去掉?请说出理由。(师生共同探讨)
答:不能去掉。“容易”在文中就起到了限制作用,限制了小麦发生“赤霉病”的可能性,表示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如果去掉所说的内容就绝对化了,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师生归纳答题技巧
①不能去掉
②a在文中作用(本意+文中意)
③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
④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试一试(生生讨论)a、“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去掉。因为“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是石拱桥“到处都有”,如果去掉,就变成石拱桥到处都有,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中考试题《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其它环境问题,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1、第7段划线句子森林能有效的缓解”温室效应”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2004年“走进森林”12小题)
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2、归纳答题技巧结合具体语境比较二者的区别
3、试一试
a、现存北魏至元代的洞窟42个。能否将“至”字换成“和”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至”表示从北魏到元代的所有洞窟,而“和”只表示北魏和元代两朝的洞窟。b、“发生在四川北边的甘肃省文县”中“北边”能不能换成“北部”?
答:不能换。因为甘肃省文县处于四川省外“边”,而不是四川省内的北“部”。
(四)1、找一找: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两个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
答:① ②
答案:大多数 不断
2、答题技巧:①找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②找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
③找确数、约数类词语。
3、试一试 读下面语段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雨是从云层降落的水滴.雨滴有大有小:瓢泼大雨的雨滴直径一般有3—4毫米,最大可达7毫米,而毛毛细雨的雨滴直径则在0.5毫米以下。
3、拓展练习,小组讨论,写出答案。
(一)??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这样更始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选自中考《纳米卫星》)
比较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更好?谈谈理由。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答: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
(二)第③段“光污染也扰乱了许多昼伏夜出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干扰了它们的常态行为 ”一词中“昼伏夜出”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删去。以“昼伏夜出”加以限制,说明光污染主要是扰乱那些夜间活动的野生动物的生理节奏。而不是对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有同样的危害,若去掉就不能准确地说明这一点,所以不能去掉。
三、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说明文为追求良好的表达效果,即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明白,往往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增强其趣味性、可读性。
例: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此句运用描写这一表达方式,通过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卢沟桥上石刻狮子的特点。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
(一)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或描写事物状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如《中国石拱桥》对卢沟桥的石狮子的描写语言生动,活泼有趣,引人入胜。或通俗或深情地议论,令人深思,启人智慧。
如《苏州园林》:“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对说明苏州园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如《生物入侵者》一文把“生物入侵者”比喻为“偷渡者”“移民”,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你一定会听见的》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描写风声,按声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句子,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