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说课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今天教授的是《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我为本届可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习课文中的词语。
2、能通顺,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3、理清课文脉络,弄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并能给课文分段。
4、初步了解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初步了解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2、深入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四、为了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世纪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直接引入课题,探究“箭”和“剑”的区别,为理解周瑜的阴险性格做铺垫。
2、有课题引入《三国演义》,了解三国及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为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做准备。
小学阶段,字词教学即使到了高年级也不容忽视,因此,第二个环节我设计了: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第一步,让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第二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之一部分,本来我没有设计听写的环节,但见学生观察不出生字的特点,我就临时添加了写生字的环节,一强调几个易错字的写法。
第三步,弄清文中人物之间的联系,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让学生由浅入深的明晰课文内容。
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引导学生为课文分段。由于前面时间没有把握好,我将这个环节处理的很粗糙。
紧接着品读借箭原因,了解人物特点。先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从中读出了什么?再自读课文第二自认段,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再让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不推辞?反而满口答应?
最后,我打算让学生为段的对话加上提示语,以便提示学生如何朗读这些句
子,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了解俄人物特点。这一环节,我分一下几步进行: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特点,并指导朗读。
(2)、学生自己为每句话加上提示语,小组内练习朗读。
(3)、推选学生代表表演读。
但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或为题难度过高,学生没能很好的参与进来,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小结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特点。
这节课上下来以后,我觉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对学生的情况没做太多的了解,导致问题的设计,语言的组织都不够精当,没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其次,对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朗读教学,分析人物等环节,教师有点急躁,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代劳的比较多。我觉得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机调整教学思路。
第二篇:《草船借箭》教案设计说课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说课稿
广东省揭西县教育局教研室 李绪桂 广东省京溪园镇美德华侨学校 刘绍辉
一、教材内容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思考题(一):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首先“算”到了什么?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说明了诸葛亮懂得什么?首先引导学生指读有关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再指导学生摘录句子中的“大雾漫天”,最后启发学生明白:诸葛亮能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漫天”,是因为他懂天文。思考题(二):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又“算”到了什么?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第三篇:《草船借箭》说课设计
《草船借箭》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组中的一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情节改写而成。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诸葛亮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本文浓墨重彩的人物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与周瑜的智斗中,诸葛亮冷静从容,显现了大家风范。
学情分析:大多数同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字词的能力比较强,但语言概括和表达方面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实际情况,我运用导学、展交、训练的理念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PPT课件。
【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
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要采用“扶放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会竭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超越的意识和精神,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放”中了解学情,做到在“学会”的同时又“会学”。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学习的收获,使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教师根据反馈回收的信息,加以补充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
学法:自主探索(第一个目标的实施)合作学习(疑难词语和课文内容的交流)
过程设计
问题设疑激趣导入:
考虑到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古典名著节选,学生明确四大名著的名称也是本单元知识的一个拓展,所以上课前我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给予鼓励与评价)随着学生的回答导入课题草图示意,讲解背景,这样设计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出示三国草图,也为第二课时“诸葛亮懂地理”这一细节的理解做了一个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标是: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高年级语文教学经常忽视识字教学这一环节,课堂上重视的是朗读、理解,对生字词语,只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懒得检测。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生字学习变成了机械性的抄写,学生逐渐丧失了识字兴趣。识字不扎实,必然导致后面学习的困难。课堂教学识字方法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在教学时我先出示学习目标及要求:
1、自读课文 圈点、勾画生字、生词。
2、联系上下文或用其他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选词造句。方法:读——划——议——交
(生字课前预习,读完课文后听写检测,然后回收反馈信
息,再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指名交流识字方法,重点讲解“曹”“丞”的笔顺)。
在教学词语理解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可以结合上下文,也可以用找出近反义词的方式,汉可以用造句的方式,总之,只要学生理解词义即可。
课堂检测(出示课件)看拼音写词语,进一步巩固词语。出示目标二,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内分自然段朗读)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自学方法:读 ——议——说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小组内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
起因
经过
结果
激情朗读展示,相机互相评价。
总结:诸葛亮能够借箭成功是因为他(生答)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机妙算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板书设计:
造箭
19、草船借箭准备神机妙算
借箭
交箭作业设计(意图主要是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从文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在相关的句子旁做出批注。
第四篇:《草船借箭》说课设计(2012.5)
《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通过学习,学会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一件事。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课文写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迫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的周瑜的算计,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过人。
二、说教学目标。
(一)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是能力的培养)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掌握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经过,并认识到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以及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
(这是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说教学重难点。
1、在读、想、说、议中感悟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让学生通过分析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归纳出诸葛亮的“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安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让学生在自主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三、说学法、教法。
学法: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解决问题。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四、说教学设计。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安排了四大环节:
一、导入新课,介绍时代背景,提出问题。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了解故事脉络。
三、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研读人物。
五、布置作业。现在我具体说说各环节的实施:
(一)导入新课,介绍时代背景,提出问题。
我导入新课从同学们熟悉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入手,引出魏蜀吴三个国家,并把三国贴在黑板的一角,然后让同学们把三国的君主字条对号入座,相机介绍时代背景。出示课题后,让同学们提出问题。如谁借箭?向谁借箭?怎样借箭等。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了解故事脉络。
让学生自主读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并告诉大家,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说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学生对故事的起
因、经过、结果都有了了解,初步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抓住周瑜的感情变化这条线,让学生分析出周瑜感情变化的原因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我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我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分成2个问题,学生易于接受,化难为易。
1、诸葛亮“妙算”在什么地方?
2、诸葛亮的“巧妙安排”表现在什么地方?
此时我让同学们带着这2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后再小组合作,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在思考、探究、交流中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重点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妙算”是他的“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体会到诸葛亮的“巧妙安排”是“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学生在本环节中,不一定按课文叙述顺序回答,但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并能总结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四)说“研读人物”。
通过学习课文,分析人物特点。
师问:学习了这一课,共有几个主要人物?
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周瑜:心胸狭隘、嫉贤妒能
鲁肃:忠厚、守信曹操:谨慎、多疑。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做到学以致用。
(五)说“布置作业”。
课后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
设计这个作业,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更多的了解古典文化的精华。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重点体现了周瑜的感情变化及原因,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板书条理,清晰。
19、草船借箭周瑜知天文晓地理 神机妙算识人心巧安排
第五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说课(推荐)
说《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的是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用妙计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在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领悟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阅读能力,并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学生能力分析: 经过研究式创新教学法的实践操作,我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看《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因此可以肯定,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己有知识的掌握上,学生装完全可以根据研究式创新教学法,学好这篇课文。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及《新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德育目标:让学生认识诸葛亮成功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识、有肚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自主、合作学习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想象等品质。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材处理: 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确定: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发展过程。创新点:通过给提示语填加词语,让学生想象,组织争论会这几个创新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想象等品质。德育点:学习人物的好品质。空白点:学生质疑,教师不讲,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研究体验。
五、教学方法、模式手段:
1、教法及学法。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研究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师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最后体现出的是:方法求异,思维多项,个性突出。
2、教学模式及依据。本课采用了“自主赏读,注重感悟”的教学模式。此 模式以学生读书为根本,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的。
3、教学手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投影片演示,纸船操作,感悟人物性格特点,解决质疑问难。
六、教学过程: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然后,我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并标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里我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讨论中加深理解,并能用适当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体现合作成功这一环节中,以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主线贯穿全文,首先设计了给课文补充提示语的练习:“同学们,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现在请同桌交流一下,在 的设计,意在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加深了对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和才干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其次,我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重点词句来谈诸葛亮“神机妙算”所表现的另三个方面:通天文,晓地理,巧安排,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锁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生自主扮演周瑜和鲁肃想一想他们见面时会怎么说,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注意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我又针对课题引思:同学们请看课题,课题上写着草船借箭,这些箭分明是诸葛亮从曹操那里骗来的,怎么说是“借”呢?我把课题改为《草船骗箭》如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想法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呼应。这一创新点的设计,激活了学生们的思维,他们观点新颖,说起来振振有词,就在双方激烈地辩论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在争辩中理解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在这场辩论中轻松地实现了。临下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反思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从这些人物以及这件事中,都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总结,使本课的“德育点”得以实施、培养。
七、教学效果预测。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个性化,凸现创新性。整节课我不断地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情境中,由被动的思考转为主动学习,教学目标都已达成,并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