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调研报告
和谐社会建设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丽水市委在二届五次全体会议上作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并提出“切实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丽水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的要求。为此,市政协常委会年初制定计划,将“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作为本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通过调研,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从而推进我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次调研,在市委《实施意见》指导下,以“社会管理”为切入点,以“建设”为重点,对我市和谐社会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各地经验,收集市民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传达各界人士的利益诉求,为党委政府“和谐社会建设”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为了使调研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协常委会成立了以施基城为组长,吴永水、吴炳全、陈翠仙为副组长的总课题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子课题调研组,组长分别为:孟文贤、梅岳民、秦国隆、金瑞昌、王国华。各组按照要求,制订了调研计划,从3月份开始准备,到9月初“报告”完稿,历时六个月,各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
为了确保本次调研质量,各组普遍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主要有:一查,查找与调研课题相关的政策、法规文本,从多种途径收集各地经验文章、专家论文;二听,听取与调研课题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召开委员约谈会,举行多层次、各界别人士的座谈会,收集多方面信息;三看,实地考察,了解实情,获取感性认识,收集图视资料;四访,从课题调研需要出发,去社区、医院、法院、看守所等地访谈相关人士,掌握调研第一手资料和典型个案,为深刻剖析问题收集宝贵的资料;五问,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掌握整体情况;六研,对各类信息进行梳理,去伪存真,追寻问题的真正成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由于“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可分成十几个方向,上百个专题。限于政协的力量,全部调研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其中的“若干问题”。通过梳理,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选择五个党委政府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为本次调研课题。其中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问题”、“城区环保现状与今后对策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工作问题”。
“五个问题”有各自的方向,要完全整合在一起是困难的。从阅读选择方便来说,也没有必要“合并”。经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调研报告”的正文,分成五个子报告,自成体系。各位领导和有关人士,可根据你的工作性质和个人爱好,选择阅读,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内容。
第二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有的放矢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局根据市局[]号文关于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调研活动的通知,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了调研提纲,紧密结合水利
工作实际,在全县水利系统开展了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活动,现简单汇报如下:
一、水资源现状、特点及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
⒈水资源现状
我县水资源总量万立米,其中外来客水万立米,本地资源万立米,本地资源中,河川径流量万立米,地下水资源量万立米,重复计算量万立米。
沁水县水资源可利用量万立米,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万立米,地下水可利用量万立米,重复可利用量万米。本县水资源可利用系数为。
按本地资源计算:我县人均水资源量立米,占全国人均水量立米的,是全省人均立米的倍是晋城人均立米的倍。
⒉水资源特点
()水资源属本省水资源相对富水区。
本县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倍,因此,可以说,本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属山西省相对富水区。
()水资源年际丰枯悬殊,具有连续丰水,连续干旱特点。
据沁河张峰断面年径流量分析,年最大来水量为(年)亿立米,最小来水量为(年)亿立米,丰枯比为。
-,三年时间,全县连年丰水,三年来水量分别为亿立米,亿立米,亿立米;-三年来水量分别为亿立米、亿立米、亿立米。
水资源这一特点反映了沁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在主要河流修建骨干性蓄水工程。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据我县个站点资料分析,我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但由于我县地面辽阔,降水量与地形有关,且多年平均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按时间分布说,春季(-月)占,夏季(-月)占,秋夏(-月)占,冬季(-月)占;降水量按时段来说呈逐渐减少趋势:~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年,降水量为毫米。按空间分布说,是城西降水量较多,城东降水量较少:中村河流域降水量为毫米,土沃河降水量为毫米;县城降水量为毫米,油房降水量为毫米,端氏降水量为毫米。
()水资源基本没有污染。
在全省各条河流严重污染的现今社会,只有沁水这块宝地水资源没有污染,沁水县十大河流,基本上没有一条河流受到污染。
()采矿影响水资源。
由于大量采矿,大量排放矿坑小,致使地面水资源下降,造成许多小泉小水断流干枯,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为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诸多不便。
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情况
××年,我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总取水量为万立米,按取水用途分类,城市生活万立米,工业万立米,农业万立米,其中农村人畜饮水万立米;按水源分类,河川径流万立米,其中河水万立米,地下水万立米,其中岩溶水万立米。全县污水排放量万立米,矿坑水排水量万立米。
我县共发放取水许可证本,其中工业本,农业本,城镇生活本,其它本。
我县工业用水管理和城市生活用水全部实施装表计量管理,年初用水单位申报用水计划,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下达用水指标,每月月底水资办管理人员下去实地抄水表,核实水量,征收水资源费,年底按实际用水量考核用水单位,节奖超罚,超用水者,按累进到加价征收水资源费。我县今年前半年征收水资源费万元。
我县水政监察大队按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许可管理办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有法必依,依法必严,违法必究,今年-月份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立案起,查处起。
二、各类工程建设情况及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和发挥的显著效益
⒈工程建设情况
目前为止,我县共建设各类水工程处,其中:水库座;塘坝个,蓄水量万立米;按泉截流处,水浇地亩;人字闸处,库容万立米,水浇地亩;自流渠条,渠边长千米,效益亩;喷灌工程处,效益亩;水轮泵站处,效益亩。机电灌站处,效益亩;机电井处,有效面积亩;我县共有工业自备水源处,可供水量万立米
⒉水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和发挥的显著效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是工业的血液”,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是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甚至有人提出:水是生命之源。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有水才有人类,没水人类就无法生存。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现今社会,水历来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
三、水资源管理及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人与建设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
⒈水资源供需矛盾初步显露
年前,沁水水资源丰
富,可满足任何一家经济集团在沁水大量用水,十年前,要在沁水上项目,开始提出:水资源能否满足用水要求。今天,要在沁水上项目,首先必须提出水资源论证。
由于一些企业不按规定水资源管理方案执行,已初步显露了水资源不足的现象。
⒉水资源遭到破坏
沁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不按科学发展观办事,在水源
补偿条件及水资源分布结构没有查清的情况下,盲目兴建工程,造成水源搬家及水资源破坏,使可利用发生了变化。
()泉水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有的甚至已经枯竭。
如沁水中村白华涧河泉,世纪年代泉水流水枯水期为立米秒,年代为立米秒,现在为立米秒。
再如沁水世纪年代小泉水处,现在断流干枯在三分之一以上。
()中、深层承压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年,端氏中子深层为常观孔,井水从孔中自由出流,年,水不出流,年水位下降地面米以下,现在又下降至地面米以下。
武安常观孔,鹿底常观孔水位连续下降,一些地区由于水位下降造成了人畜饮水困难等等。
()采煤破坏水资源,恶化水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沁水煤炭资源分布较广,开采强度大、煤矿排水漏水和污水水质,是沁水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采煤是沁水的支柱产业,对沁水经济的腾飞起着重要作用。但采煤破坏了活、中、深层地下水源来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破坏了水文下垫石条件,破坏了地表水产汇流规律,破坏了水资源的水绩,引起了一系列水资源的环境问题,如地下水含水层的疏干,地表水系的断流而造成供水设施报废,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牲畜饮水思想观念、水质污染等。采煤形式地下采空间,使地下水向该空间汇入,形成以煤矿为中凹地下水降落漏斗。因长期排泄矿坑水,疏干了煤系地层以上的地不止。随着矿坑向纵深发展,漏斗范围越来越大,造成水井干枯、地面下陷,地表径流减少甚至枯竭。如永安煤矿、南凹煤矿及中村煤矿。
⒊供水工程不足,不能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
由于水利资金不足,急需上马的水工程不能兴建,就是已被省厅立项审查批准的水工程也只能束之高阁,致使水资源不能及时满足和谐社会的发展的要求。
⒋现有水源工程老化失修,供水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供水能力逐年下降
现有的山泽水库、蒲峈水库、龙门水库三座小型水库,不仅设计标准低,工程质量差,而且已有龙门水库已经淤平,没有了库容,一些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一些水井工程干枯淘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发生变化,不仅使大批中浅层井干枯报废,而且危及工业自备水井的产量和自来水厂的供水。
一些供水工程,由于设计问题,造成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用水标准。
四、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和实践治水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水利事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者,在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规划时,要把水资源同各级各部门紧密联系,形成主体开发,创造经济效益,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线,不断加强对水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探索治水新理念,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可持续水利事业发展。
在这方面,我县在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能力的同时,把防洪治水工程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相结合,服务于城市建设的发展。这是我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科学治水的一个新理念。
第二个新理念:防洪工程建设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县的防洪减负体系,要学会“宽容”水。
第三个新理念:要成立以水务局为主体的供水体系,在全县设立供水网点,形成全县供水网络,保证和谐社会的用水和谐。
第四个新理念:水资源管理的创新。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宏观上,要统筹规划,统一调度,在流域和区域内、流域和区域之间合理分配,实现有限水资源效能最大化;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综合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要统筹规划,妥善处理好生产和生活、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开发与保护等关系,有利于协调发展。水资源优化配置,在微观上,一方面要优化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挖掘和发挥综合效能;另一方面要建立取用水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虽然,已经建立起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水资源管理的粗放阶段,质和量的管理都粗放,质与量未能实行统一管理。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管理的中心,水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要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包括减少水灾负面影响)。汪恕诚部长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正是从这个层面上阐述的。水资源管理创新,从“两个统一”着手,一是理顺涉水部门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界定清晰而合理分工职责;二是理顺水行政主管部门内部之间的关系,围绕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管理体系和相互协调工作机制。
第五个新理念:水工程管理的创新。国务院已经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我县在水利工程管理创新上要重点解决好个问题:①要调整水利投资结构,增加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所占的比重。水利工程越建越多,管理经费需求越来越大。因而不仅要增加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还要增加水利工程管理资金。努力争取公共财政承担起社会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工程维护运行管理经费;②要调整管理结构,改变重水库堤防轻河道管理的状况。河道是水利的基础工程。可是长期以来大部分河道没有纳入水利工程管理的范畴,游离于水利工程管理之外。全省水政监察队伍建立以来,进行了河道执法巡查,但河道执法不能代替河道管理,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浙江各级越来越认识到河道管理的重要性,部分县市正在着手建立河道长效管理制度。要进一步提高对河道管理的认识,研究河道管理规范化,建立河道管理有效机制,全省都要象管理公路一样来管理河道,象管理街道一样来管理河道;③要调整管理体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效率。新建水利工程原则上要推行现代物业管理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养队伍管工程这种效率低下、负担沉重的体制,精干队伍,提高管理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五、如何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资源状况,确定经济布局和发展规模,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立与我县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我县水资源属山西省相对富水区,特别是张峰水库建成运行之后,将改善我县生态环境,并将大大增加可利用水量,我们要利用我县相对富水这一水资源优势,建立良好的供水环境。建立与我县经济布局、发展规模、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六、如何开拓我县水资源潜力,进一步加快新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保障和调控能力,为我县引进外资外企提供良好的水利环境
我县水资源相对富裕,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如果不修建蓄水工程,水资源将大部分白白流走,为了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水资源综合保障和调控能力,为我县引进外资外企提供良好的水利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快新水源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⒈建立骨干性拦蓄水工程。
在十条河流上修起-个小水库,拦蓄洪水,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各河流常年有水,并且枯水流量不小于各河流平均流量的,修建小水库时要按科学发展观办事,尽量和旅游、供水、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把水库修建成人水和谐的水库。
⒉充分利用矿坑水。
矿坑水是从地下抽出的良好地下水资源。按吨煤排水立米计算我县采矿排水应在万立米以上,如果能把这一水量充分利用,相当于修建了一个日产万立米水的供水公司。
⒊厉行节约用水。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树立爱惜水,珍惜水的新理念。
七、如何探索和建立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⒈建立人水和谐的水权机构
要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我县水利近几年的经验,必须改革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即:一是区域管理上的“城乡分割”;二是在功能管理上的“部门分割”;三是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如在我局没有改为水务局以前,是水利局,主管农业用水和农村人畜饮水两项,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不管,对水资源管理极不方便,自从水利局改为水务局以后,城市供水归水务部门管理,工业用水归水务部门审批,一切跟水有关系的业务全由水务局管理,这对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为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水和谐水权在管理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⒉设立专门供水机构
要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有效保护水资源,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水务局不仅要把握好水资源管理的审批权,还应该在供水上大做文章,水务水务,实际上是应该务水,应该服务于水,和谐于水,坚持以水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水的全面发展。以水为本,是和谐社会的以水为本,就是水务部门以水为主体,以水为本位,以水为基础,以水为前提,以水为动力,以水为目的,即一切以水为中心,一切为了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水利人,哪里有农业,哪里就有水,哪里有工业,哪里就有水,哪里有商业,哪里就有水,哪里需要水,哪里就有水,让水成为社会呼之即来,来之能用的和谐水资源格局,让水为人民造福,让水成为和谐社会欢迎,喜爱的和谐水。这样,水务局有必要成立一个管水、供水,专门机构,专门负责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为主,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八、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水利发展,促进城乡和区域水利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和区域水利以展促进城乡和区域水利协调发展,就是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调整规划计划的基本思路,确定规划计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分析规划计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思路调整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内涵,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为基础,以稳定投资规模为前提,以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强化投资计划和规划管理为手段,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动力,充分发挥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基础作用,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夯实水利基础,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以科学发展观把握水利规划计划的工作原则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中要注意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不仅关系到水利事业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安排、工程建设、协调监督等方面,重视调查研究,注意倾听和尊重基层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实际要求出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发展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减轻自然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多方论证,慎重决策。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审慎分析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综合兼顾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水资源安全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拓宽水利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领域。在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中,要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对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使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状况,合理配置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提出合理建议,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通过工程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科技的手段,不断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水利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满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解决好流域、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对沁河县河端氏河的重点防洪治理区、水资源短缺地区、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点治理区,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要区别情况,突出重点,统筹发展。要统筹考虑城乡水利发展,既要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又要认真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对水利的要求,加强城市防洪、供水等水利建设,构筑城乡协调、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城乡水利发展体系。
五是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提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水平。要通过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水利前期工作招投标制度改革,理顺水利规划计划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运行机制。通过广泛吸纳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理念,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提高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依法行政的能力。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后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后感
20141305104王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再次被提上议程,十八大报告首先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进行了回顾,而且总结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并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展望。本文正是基于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的理解,并结合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发展实践,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提一些相关的建议。
在党的十八大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再次被作为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被提上会议议程,“和谐”这一光辉而令人期盼的字眼在十八大的报告里也屡次三番的出现,并呈现出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的特点。虽然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举措的提出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如今其面临的问题和阻碍更是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艰巨,而如何应对和处理这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决定着整个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成败,甚至关系着整个中国社会改良的进程和中华民族是否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因此,重新思考和审视关于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建设历程,并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做一些必要的展望就显得很有意义。
一、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让我们重新理解一下关于“和谐”一词的内涵以及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和我党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具体实践。
(一)和谐的内涵、发展及意义(1)“和谐”一词在汉语词典里的释意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如:音调和谐,和谐的气氛等。(2)在古义中,“和谐”被认为有以下几种意思:①和睦协调。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明·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②作动词,指使和睦协调。宋司马光《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③谓配合得匀称、适当、协调。《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④和解;和好相处。《魏书·萧赜传》:“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宝,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3)“和谐”在现代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做动词。指不合规格,违反规则,而被处理掉了。例如:你今天在论坛上发言被和谐了吧。意思就是因为不文明,有碍于论坛和谐气氛而被处理掉了。(4)西方的“和谐”理念
1.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2.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3.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4.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5)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从以上这些关于“和谐”的内涵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认识上深化理解、准确把握、正确运用和谐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上有效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二)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之一是“社会更加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战略,内在地包含着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涵义,是迈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范畴,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要求全党“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同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专列单章加以部署。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和谐写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这是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探索重大成果的集中体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和谐确定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把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项要求之一,并且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列专章阐述社会建设,部署和谐社会建设要着重抓好的各方面工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
回顾和总结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成就
(1)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10年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日益成熟,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有效避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党和国家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推出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束了中国农民2600年来种田交税的历史,大大减轻了负担,促进了城乡社会公平。
(3)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1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颁布实施《就业促进法》,以立法形式保障就业。积极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千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维持在4%左右的较低水平。
(4)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最低工资标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国家扶贫标准普遍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回升。协调劳动关系,缓解劳资矛盾,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5)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非农就业职工五大险种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其他各项社会救助、救济制度。增加保障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6)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全国范围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适龄儿童,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初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人民群众上大学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10年来,医疗卫生体制围绕增强医疗卫生体系的公益性和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展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医改部署,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初步显现,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8)社会管理水平逐步提高。10年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和社会协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群众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应急处置能力逐步提高,社会大局始终保持稳定。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可持续问题依然很突出;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3)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4)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5)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6)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7)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8)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必须坚持的几项原则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已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三、总结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上一种高级的社会状态,是相对于以往诸种阶级社会形态中的低级社会和谐状态而言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党和人民以及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高的历史定位与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凝聚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意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篇: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策措施]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成五方面任务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二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三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2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六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三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四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五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六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七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二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五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当前,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充分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人都有“大同社会”和“理想国”的构想。中国文化自古以“和为贵”。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是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他认为,在自然体系内存在和谐的秩序,在社会体系内同样存在和谐的秩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了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特别防止出现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保障和谐社会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法治是和谐的灵魂。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否则,“无法可依,就会无法无天;有法不依,法律没有权威,也会天下大乱。”当然,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六中全会提出的“六个必须”要求,始终坚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人大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
抓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各级人大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按照“五个统筹”发展的要求,推动本区域三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听汇报、组织代表视察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还要重点对招商引资、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拆迁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民减负增收、社会就业等工作进行了重点监督,推
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抓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各级人大在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方面,大有作为。首先,在依法行使履行重大事项决定权时,要确保公平正义的原则。要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力求所有人享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必须符合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最大利益。其次,要通过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不受侵犯。英国哲学家培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犯罪不过是污染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是污染水源”。司法公平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应把司法监督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司法监督,特别是个案监督,督促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抓稳定,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另一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有责任分担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切实代表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决定重大事项、开展法律和工作监督,还是处理来信来访,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二是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切实抓好社会保障、再就业、帮困助残等工作,关心好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三是督促政府和司法机关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力度,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抓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同时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其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前些年,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大气、水污染严重,矿产及森林等资源遭到掠夺性开采,教训十分惨重。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履行好职责,把促进生态建设,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