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与成就调研

时间:2019-05-14 01:4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与成就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与成就调研》。

第一篇: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与成就调研

浙江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作者:刘迎秋 来源: 添加日期:10年03月08日

――访“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课题组组长刘迎秋

浙江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国情调研项目,经过一年半的调查研究,最终形成了包括6个分卷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科研成果。这是省院合作的第一个重大项目。2007年1月19日,在该课题成果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记者专访了专家组和课题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教授。

记者:此次国情调研成果以《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为题,请问为什么把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连在一起?

刘迎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处于矛盾凸显期。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意总结和借鉴先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对于实现上述要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明确指示浙江要发扬成绩,再接再历,在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春江水暖鸭先知”。浙江市场取向的改革起步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快,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也较早露出端倪。因此,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发展经验,特别是总结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及其取得的成就,不仅是浙江继续走在前列的需要,更是借鉴浙江成功发展经验指导我国发展的需要。

因此,《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这套书从一开始就是站在中国发展的高度进行的调查与研究,而不是一个就浙江谈浙江的调查研究成果。

记者: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浙江最具魅力的特征是什么?

刘迎秋: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浙江,人们做了不少尝试。比如,“发展动力来自内部”、“经济立基民营资本”、“主体自觉、求真务实”,等等。但调查表明,这类概括还远远不能从总体上反映和揭示浙江怎样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锐意进取,务实创新,奋力拼搏,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创造了从贫穷落后到富裕和谐的“浙江奇迹”,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格局。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讨,最后一致认为,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如下30个字:“经济民本多元、社会包容有序、文化自强创新、政府服务有为、党建坚强有力”。当然,用这样30个字来概括浙江发展的特征是否恰当,还可进一步讨论。

记者:浙江的发展吸引了众多的目光,但成长中的烦恼也使得浙江人更加冷静地思考自身的发展,所以,很想听听您如何看待浙江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刘迎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91年依靠民资民力发展农村工业和城镇小型工业,推动城市工业迅速成长的阶段;1992年至1997年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阶段;1998年至2002年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阶段;2003年开始至今,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经济总量急剧扩大、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的实施和建设,使浙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发展也面临着两大尖锐挑战:一是产业结构面临大挑战。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自主创新总体偏弱,企业竞争优势过于偏重于低劳动成本和低销售价格等等。所以,浙江产业能否尽快升级,主产业能否尽快转向高附加值领域,就成了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二是经济社会统筹协调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浙江靠全民创业,实现了高就业,靠发挥市县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了乡镇的发展。但是高人均收入下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地区发展仍然不够协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仍时有发生,等等。显然,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仍然是浙江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记者:这次调研是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展开的,从这个角度看,浙江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

刘迎秋: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出了浙江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几条重要经验,如只有尊重规律、因势利导、科学调控,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只有从群众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力抓法制建设和平安建设,才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只有着力弘扬与促进现代人文精神(如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积极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大融合,才能进一步增强一个省、一个地区的竞争和发展软实力;只有正确处理政府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成功构建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和效能政府;只有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领和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科学发展。

记者:对全国来说,浙江的哪些经验更具普遍意义,更值得推广?

刘迎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近年来,按照“继续走在前列”的要求,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浙江又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我们认为,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地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均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概括地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立足本地实际,从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要求出发,求真务实,创造性地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是实现本地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二是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加强和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是保持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的重要条件。三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增强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的核心,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是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证。浙江经验内容丰富,大家可以通过阅读我们刚刚完成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六卷套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点项目新作来了解。(

第二篇:浙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与成就调研

浙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与成就调研

十六大以来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浙江要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坚持从浙江实际出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上

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快中求好、又好又快的发展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2003年上半年,省委在分析形势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项举措(简称“八八战略”)。“八八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浙江进一步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重点。

(1)抓住宏观调控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省委、省政府把中央加强宏观调控作为浙江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难得机遇,作为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大动力,作为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新起点,充分运用资源环境约束的“倒逼机制”,坚持“有保有压”,推动浙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狠抓政策落实,注重工作实效,切实把好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市场准入门槛,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节能降耗和环保工作力度,保证了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

(2)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浙江坚持“立足浙江做强浙江”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拓展发展空间。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和有关政策,扎实开展国内区域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长三角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加强与上海和港澳台的经贸合作,认真做好对口支援和对口帮扶工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鼓励企业到省外、境外投资创业,推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目前,40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累计约5320亿元,创办企业约9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还有100万浙商在世界各地创业经商。推动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4)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协调发展

浙江省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了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

去年,浙江“块状经济”产值超1.8万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9%,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60个。为发挥浙江海洋资源优势,省委、省政府专门就发展海洋经济作出部署,出台了《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目前,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程顺利推进,全省临港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浙江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省委、省政府还就加快服务业发展、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部署,推进浙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二、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努力化解各类矛盾、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上(1)、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浙江省委统筹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先后作出《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把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作为构建和谐浙江的重要载体。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构筑完善社会管理、打击防控、群防群治、社会保障“四张网络”,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

(3)、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

推进“综合治理进民企”,推动综合治理工作覆盖农村、机关、学校、市场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

(4)、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

实施领导干部下访制度,及时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拓宽

人民利益表达渠道。

(5)、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环境安全事件。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抓好源头治理工作,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近几年,浙江制定、修订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2个,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三、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使”上

(1)、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更加繁荣”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作出了《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政策举措,从加强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加快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增强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努力形成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各级党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指导实践,使之成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之“魂”、行动之“灯”和工作之“纲”。

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激励全省上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共同创造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

坚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知荣辨耻、扬荣抑耻、近荣远耻,明荣耻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耻之行,在全社会形成明德守法的良好风尚。

(3)、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浙江紧紧抓住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的契机,扎实有序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转出一批、改出一批、放出一批、扶出一批”的思路,重点做好30个试点单位的改革,着力培育多样化的文化发展主体。

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扶持和推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展文化事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目前,浙江已初步形成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大省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4)、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着力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把舆论引导作为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减压阀和温度计,把社会舆论引导向正确、理性的一面,在全社会形成宽容有序、明理守法、崇尚和谐的良好氛围。

四、把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上(1)、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从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入手,从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努力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 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进。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从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下发了《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工程项目,各方面工作都向“三农”倾斜。从2003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铺”等工程。从2004年开始,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并在全省建立了乡镇科技特派员和驻村工作指导员制度。

把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重点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百亿帮扶致富工程”三大工程,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农村建设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9.9%。依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2005年浙江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4%,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3)、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为民办实事工作

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从2004年起每年确定十方面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议事日程,专门进行研究,分解落实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层层抓好落实,所确定的办实事目标任务件件如期完成。

(4)、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通过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以及开展劳务输出等途径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近几年来,浙江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工作力度,逐步提高保障补助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加快工伤、生育、农民住房保险等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全省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和家庭困难学生已经基本纳入社会救助的范围。(6)、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围绕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积极推进“小康、和谐社会“。

第三篇: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答模拟题:以法制为切入点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链接】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标准表述】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对策措施]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完成五方面任务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二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三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2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五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六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七要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三要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四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

五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六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四要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三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四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六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

七要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要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二要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要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四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第四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调研报告

和谐社会建设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共丽水市委在二届五次全体会议上作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意见》,并提出“切实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丽水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的要求。为此,市政协常委会年初制定计划,将“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作为本的重点调研课题。通过调研,发挥政协的职能作用,从而推进我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次调研,在市委《实施意见》指导下,以“社会管理”为切入点,以“建设”为重点,对我市和谐社会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借鉴各地经验,收集市民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传达各界人士的利益诉求,为党委政府“和谐社会建设”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为了使调研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协常委会成立了以施基城为组长,吴永水、吴炳全、陈翠仙为副组长的总课题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子课题调研组,组长分别为:孟文贤、梅岳民、秦国隆、金瑞昌、王国华。各组按照要求,制订了调研计划,从3月份开始准备,到9月初“报告”完稿,历时六个月,各组都按时完成了任务。

为了确保本次调研质量,各组普遍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主要有:一查,查找与调研课题相关的政策、法规文本,从多种途径收集各地经验文章、专家论文;二听,听取与调研课题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召开委员约谈会,举行多层次、各界别人士的座谈会,收集多方面信息;三看,实地考察,了解实情,获取感性认识,收集图视资料;四访,从课题调研需要出发,去社区、医院、法院、看守所等地访谈相关人士,掌握调研第一手资料和典型个案,为深刻剖析问题收集宝贵的资料;五问,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掌握整体情况;六研,对各类信息进行梳理,去伪存真,追寻问题的真正成因,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由于“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可分成十几个方向,上百个专题。限于政协的力量,全部调研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其中的“若干问题”。通过梳理,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选择五个党委政府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为本次调研课题。其中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问题”、“城区环保现状与今后对策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问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工作问题”。

“五个问题”有各自的方向,要完全整合在一起是困难的。从阅读选择方便来说,也没有必要“合并”。经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调研报告”的正文,分成五个子报告,自成体系。各位领导和有关人士,可根据你的工作性质和个人爱好,选择阅读,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内容。

第五篇:廉洁政治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它反映出我们党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目标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完整目标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在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自身工作议程的重要位置上来,学术界对和谐社会的探讨也在逐步展开。深入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建设途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拟从反腐倡廉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角度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所谓和谐社会,是指不同社会阶层、集团和群体之间、不同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状态。与和谐社会相对的是碎裂的、分化的、对立的和冲突的社会。人们之间存在利益差别、价值观差别是一种常态,和谐社会能够实现具有不同利益与思想观念的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而非和谐社会则因人们利益和思想观念的严重对立和冲突而陷入碎裂、分化乃至失序状态。马克思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高级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它是一种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为特征的新型社会。

廉洁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首先有赖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而非尖锐对立。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取决于国家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公共权力职掌者能够运用这种公共权力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廉洁政治就其本意来说是指,执掌公共权力的阶层或集团运用公共权力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以维护或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腐败政治则是公共权力的一种异化,执掌公共权力的阶层或集团攫取和运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而置公众利益于不顾,公共权力由天下“公器”变成了当权者集团的私有财产,可以私相授受,可以当作商品进行买卖。政治腐败的盛行,可能导致三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世界银行专家丹尼尔·考夫曼等人所称的国家捕获(StateCapture),即各级政权组织为私人大财团所俘获专门为后者服务而置其他社会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出现了这种趋势。一些地方出现的“领导傍大款”现象,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国家捕获”,这些傍大款的领导只知亲商爱富而忘记亲民济贫助弱,成为大款的俘虏。国家捕获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结果,同时又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对立。政治腐败的盛行还可能导致一些学者概括的“掠夺型国家”(PredatoryState)的出现,它是指公共权力执掌者靠苛捐杂税收费罚款等手段强行掠夺社会公众的财富而增进自身福利的行为。掠夺型国家是社会力量极度弱小而无力制约国家的产物,这种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而获得了高度的自主性,同时靠掠夺社会财富而寄生于社会之上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最后,政治腐败的盛行还可能导致“自我服务型国家”的出现,后者指公共权力执掌者直接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为增进自身利益服务,诸如不顾社会公众的反应而自我加薪,自行提高公共服务价格,部门利益和行政性垄断法制化等。在腐败政治盛行的情况下,社会公共利益无人照顾,社会公共道德和法律无人愿意遵守,执政党和政府因失去了公信力而无法维持必要的秩序,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日趋尖锐化,社会陷入碎裂、分化、冲突和失序状态,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廉洁政治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有无自由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全面的社会保障机制,灵敏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动态开放的社会稳定机制是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腐败政治会使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五项机制难以建立,因此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腐败政治会扭曲社会流动机制,使得能力优先、机会平等、公平竞争的社会流动机制难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人们必然会因为职业和收入的差异而居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层级上并归属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差异和社会分层具有客观合理性。随着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层观念的逐步传播和普及,人们日益能够接受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差异而形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

归属的差异,并且积极追求通过知识和能力的改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阶层类属,社会流动机制的通畅成为必不可少的了。而腐败的猖獗则会造成社会分层结构和向上的社会流动机制的扭曲变形。社会分层结构劣变表现为一部分握有实权的公职人员通过贪污腐败进入到新富阶层的行列之中,同时新富阶层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发家致富,这样会刺激社会

产生仇富心理。更重要的是,腐败的猖獗会严重扭曲向上的社会流动机制,如果权力、金钱和关系成为向上的社会流动最重要的杠杆,那么知识和能力就会退居后位。官场、商场和学界将因此出现由既得利益集团确定而新进入者不得不遵守的游戏“潜规则”,人才竞争中也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机制。由于社会结构的劣变和向上的社会流动机制受到严重扭曲,人们的不满情绪将逐步积聚,从而威胁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成为疏通社会流动机制的重要条件。

腐败政治会扭曲执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利益整合功能,使得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市场经济强调利益驱动,因此其运转过程中会出现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化,同时利益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摩擦和冲突的加剧。这样就需要对多样化的利益加以整合和调节,避免社会因为利益的冲突和争斗而归于毁灭。执政党是利益“整合的工具”(李普塞特语),国家是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的调节器。正是依靠执政党和国家居于社会之上整合和调节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社会才不至于因为利益的分化和多元化而陷于无尽的分裂和冲突之中。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履行利益整合和调节的功能,要求党政官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维护社会公正为己任,保持公平和效率、亲商和亲民的恰当平衡,鼓励创造活力,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对于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者给予适度补偿,对于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给予重点照顾,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如果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初次分配体现了效率原则,那么由国家进行的再分配或者说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应当以公平为原则,使社会贫富差别保持在一个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内。而在腐败盛行的条件下,由国家进行的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将不但无法发挥维护社会公正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削弱乃至破坏社会公正的作用。腐败的党政官员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为了索贿受贿将会有意识地向新富阶层倾斜,同时将利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支配权为个人或小集团发财致富服务敛财自肥,而那些无力行贿和缺乏政治影响力的阶层、集团和群体则会在这种再分配中受到冷落,尽管它们贫困无助,更加需要得到国家的照顾,其结果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对立状态。因此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成为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的必由之路。

腐败政治会扭曲公共财政的支出取向,使得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难以建立。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通病。市场失灵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放任自由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老弱病残和失业人口陷入生存困境,因此需要政府出面运用公共财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逐步提高其生活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界从事慈善事业,开展扶贫济困的互助活动。只有建立起覆盖城乡、全面广泛的社会安全网,使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享受到经济增长和改革的实惠,和谐社会才会具有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腐败政治会扭曲公共财政的支出取向,导致政府履行社会保障职能方面的失灵。腐败政治的盛行将会扭曲财政经费拨付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跑步(部)前(钱)进”、“进京送宝”的公贿大竞争会自行产生财政经费拨付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潜规则”,公贿竞争中出价最高者往往会成为最后的赢家,而那些公贿能力不强的老少边贫地区在跑项目、跑资金的公贿竞争中则将处于不利地位,地区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腐败政治的盛行也会扭曲地方财政经费的使用方向。为了追求政绩和升官,许多地方官员既要动用公款“跑官”、“买官”,又要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财政经费往往投向城市,投向经济项目,公平导向的社会事业开支、涵盖农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由此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呼唤建设廉洁政治。

[当前第1页/共2页]<<上一页下一页>>

下载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与成就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间与成就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范文模版)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涉及教材知识点: ⑴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⑵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⑶依法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将建设,依法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⑷宪法是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标准化战略[摘要]文章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出发,阐述了标准化战略的功能,论述了加强标准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较为详细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后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读后感 20141305104王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再次被提上议程,十八大报告首先对和谐社会的......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案纸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节内容主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报告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调研报告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有的放矢地加快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就调研报告

    义堂新街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成长4班46号学员 王娟 一.前言:年轻干部成长班四班12组15人走进义堂的新街村进行调研,新街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让我们学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