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和读后感[范文]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一、历史背景
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写于1930年5月。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但同时无论在党内还是在红军中都存在各种教条主义的现象:在党内是对俄国革命的道路和共产国际指示盲目尊崇;在红军中,则存在迷信地对待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不加思考,不根据实际情况盲目地执行上级指示的现象,这些都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危害。毛泽东的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但是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这是党从理论上比较早地阐述思想路线问题的文章,可以说是党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开端。与毛泽东后来写于1937年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文章《实践论》相比较,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工作角度,反对实践中的教条主义现象。文章所反对的“本本主义”,实际上就是教条主义,因为当时还没有教条主义这个名称。
二、内容讲解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反对“本本主义”、注重调查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调查研究问题。文章一开始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主张,大声疾呼“注重调查!反对瞎说!”毛泽东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调查研究问题。首先,说明“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把调查比作“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是“一朝分娩”。文章指出,完成一项工作,解决一个问题,应该去调查问题的现状和历史,了解事物的各种联系,一旦“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在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作调查,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其次,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调查的目的和对象。调查的目的,是要对社会的各个阶级作出正确的阶级估量,从而确立正确的斗争策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社会的各阶级,而不是各种片断的社会现象。不是去收集奇闻趣事。毛泽东举例
说明在调查时,一定要用阶级的观点,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剖各种社会阶级,着重把握调查对象的阶级属性和阶级差别,明确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阶级估量,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不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的调查是达不到目的的。毛泽东根据当时的社会阶级情况,列举了调查时需要注意的阶级和阶层。
再次,毛泽东具体阐述了“调查的技术”问题。也就是怎样作调查的问题。毛泽东从七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
(二)对本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毛泽东针对“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这种盲目迷信现象,指出,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正确与否,不是取决于它是上级领导机关作出的,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这里实际上论述了真理的实质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抓住了关键。因此,对于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对于正确的指示,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贯彻。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通过调查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就会产生唯心的完全从主观出发的阶级估量和工作指导,导致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在群众斗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需要完成的从民权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指出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有正确的斗争策略,而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屋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这样,毛泽东就把反对“本本主义”、注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上升到新的高度,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结论。而更重要的是,文章把这样的从调查中了解情况,在实践中总结经
验,制定正确的策略路线来指导革命工作(实际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方法概括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这就是文章最重要的理论成就。这一成就成为党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重要里程碑。
三、问题思考
1.“本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3.如何理解“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内涵?
(原著文本:《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撰写人 李发铨)
反对本本主义主义读后感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这是人最大的悲哀。付出真心才能得到真心,却也可能伤得彻底。保持距离也就能保护自己,却也注定永远寂寞。
三篇经典文章,撰写理论学习的体会,我觉得以自己微薄的理论功底,虽然认真地研读了原文,但熟悉仍然非常有限。现在,我就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谈一点自己浅薄的体会。
我觉得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想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一个部分。“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如同一声断喝,矛头直指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就是在七十五年后的今天,读到这里,假如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深入实际调查就胡乱发言、随便决策,依然如同芒刺在背,如鲠在喉。
紧接着文章用了14个字,4个感叹号,分四个自然段,近乎深恶痛绝的指出了对有些共产党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的愤慨: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对文字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我以前读过的文章里面是没有见到过的。仔细品位,这些非常平凡、经常在口头上说的14个字的力量在这里胜过了洋洋洒洒的千言万语和鸿篇巨著,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这就告诉我们惟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比喻“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
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熟悉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文中对那些“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的人,大声疾呼,发出了“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的号召。
要深入实际调查,但怎样才能搞好调查呢?文章又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提出了正确开展深入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技术”,毛泽东在文章第七部分重点谈了七点“调查的技术”,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同志仍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首先指出“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轻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问一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接着指出“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指出“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强调“要深入”,非凡是针对没有从事过调查研究的人给出了方法,“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就轻易找到门路了。”最后强调“要自己做记录”,只有自己亲自做调查记录,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这七个方面都讲得非常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通过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对于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细细品味这篇文章,觉得它既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讲稿,又是一篇关于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的培训教案。有时需要大声朗诵,方觉得畅快淋漓;有时又觉得需要细细研读,在笔记本上记下点什么,需要继续巩固,才觉得放心。
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经常习惯于机械地理解上级政策,简单照搬条文办事,有些“规矩”在外地已经废除,我们这里仍然有效。同样政策下在外地能办成的事,在我们这里却难于办到,还往往振振有辞,政策和上级精神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究其思想根源,往往是仗着自己“没犯错误”,仗着自己“贯彻政策不走样”而无所顾忌,这种本本主义也因此更有广泛性和顽固性。
就执行政策而言,简单照搬条文办事,似乎是“不走样”了,但它却使得政策在落实中表面化,政策无法用好用足,从实质看,其实也是一种“走样”,大的方针政策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客观实际,就不一定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也就没有将国家的好政策按政策的本意在本地得到真正落实。只不过这种本本主义以“果断贯彻”的面目出现,这看上去似乎“没犯错误”,事实却不然,因为它使政策的“富矿”难以得到及时而充分的“开采”,大大影响了发展,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之大,几乎是难以估量的。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盲目地表面上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妙”在哪里呢?
“妙”就妙在不动脑筋,不深入实际调查,具体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方案,只是生搬硬套,明明影响 了发展,造成了损失,却因看上去“没犯错误”而难以追究其责任。
在这里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有为和无为:按政策规范治理是有为,放活政策同样是有为,有时对一些不违反原则的探索性做法采取默许的态度也是有为;假如把治理变成了管制,搞得许多好事都办不成,无论多忙多累,也是无所作为。衡量有为的标准就是有利于投资兴业,有利于强国富民,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发展。至于治理,我认为我们今天的治理,实质上就是服务——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政策吃透,把上级政策和本地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勇于承担责任,做到凡是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事就全力以赴的去做,凡是有利于富民安民的事就不遗余力的去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共产党员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熟悉。不仅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要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懂会用,现在就是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办法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
第二篇: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我觉得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想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反对本本主义》的第一个部分。“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这犹如一声断喝,矛头直指那些不深入实际调查就针对某个问题胡乱发言的人。就是在七十五年后的今天,读到这里,如果我们对某个问题没有深入实际调查就胡乱发言、随便决策,依然犹如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紧接着文章用了1xxxx字,xxxx感叹号,分四个自然段,近乎深恶痛绝的指出了对有些共产党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的愤慨:“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对文字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我以前读过的文章里面是没有见到过的。仔细品位,这些非常平凡、经常在口头上说的1xxxx字的力量在这里胜过了洋洋洒洒的千言万语和鸿篇巨著,字字千钧,掷地有声!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这就告诉我们惟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才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比喻“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式的调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才可能会有“一朝分娩”式的迅速解决问题。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文中对那些“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的人,大声疾呼,发出了“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的号召。
要深入实际调查,但怎样才能搞好调查呢?文章又本着“治病救人”的方针,提出了正确开展深入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技术”,mzd在文章第七部分重点谈了七点“调查的技术”,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同志仍然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意义。首先指出“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那种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只凭一个人讲他的经验的方法,是容易犯错误的。那种只问一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不提出中心问题在会议席上经过辩论的方法,是不能抽出近于正确的结论的”。接着指出“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要定调查纲目”,“要亲自出马”,指出“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强调“要深入”,特别是针对没有从事过调查研究的人给出了方法,“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就容易找到门路了。”最后强调“要自己做记录”,只有自己亲自做调查记录,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这七个方面都讲得非常详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通过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对于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细细品味这篇文章,觉得它既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讲稿,又是一篇关于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的培训教案。有时需要大声朗诵,方觉得畅快淋漓;有时又觉得需要细细研读,在笔记本上记下点什么,需要继续巩固,才觉得放心。
在我们的具体工作中,常常习惯于机械地理解上级政策,简单照搬条文办事,有些“规矩”在外地已经废除,我们这里仍然有效。同样政策下在外地能办成的事,在我们这里却难于办到,还往往振振有辞,政策和上级精神就是这样,我们也没有办法。究其思想根源,往往是仗着自己“没犯错误”,仗着自己“贯彻政策不走样”而无所顾忌,这种本本主义也因此更有广泛性和顽固性。
就执行政策而言,简单照搬条文办事,好像是“不走样”了,但它却使得政策在落实中表面化,政策无法用好用足,从实质看,其实也是一种“走样”,大的方针政策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客观实际,就不一定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也就没有将国家的好政策按政策的本意在本地得到真正落实。只不过这种本本主义以“坚决贯彻”的面目出现,这看上去似乎“没犯错误”,事实却不然,因为它使政策的“富矿”难以得到及时而充分的“开采”,大大影响了发展,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之大,几乎是难以估量的。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盲目地表面上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办法。”“妙”在哪里呢?
“妙”就妙在不动脑筋,不深入实际调查,具体制定适合本地的具体方案,只是生搬硬套,明明影响了发展,造成了损失,却因看上去“没犯错误”而难以追究其责任。
在这里我们应当正确看待有为和无为:按政策规范管理是有为,放活政策同样是有为,有时对一些不违反原则的探索性做法采取默许的态度也是有为;如果把管理变成了管制,搞得许多好事都办不成,无论多忙多累,也是无所作为。衡量有为的标准就是有利于投资兴业,有利于强国富民,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发展。至于管理,我认为我们今天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服务——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政策吃透,把上级政策和本地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勇于承担责任,做到凡是有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事就全力以赴的去做,凡是有利于富民安民的事就不遗余力的去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共产党员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要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学习、借鉴世界上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学懂会用,现在就是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办法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服务。
这就是我读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之后的一点肤浅体会,由于自己的理论水平有限,认识难免有偏颇和不正确的地方,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第三篇:《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5-30 字数:1168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一个多月的《毛选》第一卷自学任务已完成了。提笔要写些读后感还真为难。以自己的理论功底,要从整本书写起,那一定是蜻蜓点水,其实网上的资料也有,但内心深感不安与不甘,毕竟认真地读过了。再说,第一卷中精彩的篇目还真不少。光是打上双星的就有三篇。我最终决定谈谈《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写于1930年5月。当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本本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是《反对本本主义》(《毛选》第一卷)一文的基本精神。我觉得本文的学习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维原则和思想路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段话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又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条路线,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反对消极保守,无所作为。
其次,它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左"“右”倾错误的锐利武器。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表现形式。《反对本本主义》既反对把个人的局部经验绝对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又反对不懂得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只知背诵和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条的教条主义。
再次,它为领导者转变并养成优良的思想作风指明了方向。“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针对有些领导干部不深入群众,不了解下情,对上级指示和书本上的理论一味盲目执行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开出了一剂药方:"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学习《反对本本主义》,对于领导干部克服思想上的主观主义和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养成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领导作风,努力做好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实《毛选》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提出的两条方法论原则之一就是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而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在文章第七部分重点谈了七点“调查的技术”,对我们这些年轻同志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反对本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发表的。是为反对当时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而写下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1927年到1935年,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失误最多、使中国革命损失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共产国际不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把所谓的科学理论强加于中国的革命实践,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斯大林的“第三阶段”理论、罗明纳兹的“无间断革命论”以及“第三时期理论”。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最教条的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左”派风最盛行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党内的三次“左”倾错误,分别是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三次“左”倾错误都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领导人的“唯书”“唯苏”和严重的教条主义“左”倾作风,增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使中国革命蒙受了巨大损失。要挽救中国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必须坚决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瞎指挥”和教条主义,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完成的。
《反对本本主义》在当时的指导意义
《反对本本主义》是中共党内第一部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我认为在当时的影响分三步走。第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实事求是”的思想初步形成。第二,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以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文中说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二“群众路线”的思想初形成。这不仅阐明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还阐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这也就是第三点,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的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这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三“独立自主”的思想初步形成。
《反对本本主义》对当下实际的指导意义
无论在什么时候,教条主义都是对人们洞察力、创新力的抹杀。“注重调查,反对瞎说”。往大的说,政府处理公务时要注重证据,以证服人;制定政策时要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基层的实际动态,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几十年前的错误还会重演。从小的说,我们平时在学习工作中,也要避免本本主义,本本的价值在于它给人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不是制胜法宝。我们需要保持自己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以上便是我对《反对本本主义》的认识、理解与感悟。
第五篇:《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很早就听人谈论过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也看过很多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但是一直没有去读原文。最近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读了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感觉受益非浅,文章批评了红军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迷信“本本”、不愿作实际调查的保守思想。虽然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写的,但对我们今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什么是本本主义? 通过看这边文章,从中知道了反本本主义的概念即教条主义。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对本本主义崇拜的人,在当今社会也大有人在,他们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工作,遇事不想办法,不积极主动处理问题,只会按条条框框做事,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迷信,其特征就是迂腐,这类人不思进取,顽固不灵,思想落后。“书呆子”就属于本本主义的一个体现,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一切,离开了书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做不好工作,到头来是“书生无用墨之地”。
个人觉得毛泽东写这篇文章不仅是揭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错误: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给共产党带来不少困境,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一种提示,进一步避免生活中的错误。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对调查的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关于怎样调查,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怎样定调查纲目等具体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回答,这些回答,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