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时间:2019-05-15 11:5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篇: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章标题: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财政税收是整个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财政的发展。目前,因地方财政税收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部分区域地方财政税收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加快地方财政税收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财政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现状

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由于调动了地方各区域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区域财政获得了一定发展,各区域财政的规模均有了不同程序的提高。但同时也该看到,因区域财政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落差不断拉大,致使部分区域财政发展越来越艰难,已经陷入“发展难”的困境中。从其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收支名高实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性的区域财政往往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过重地加大地方经济负担,不仅使本地经济发展陷入积贫积弱状态,甚至不惜以征收过头税,以贷款充税和搞财政收支“账面空转”的数字游戏方式来显示其财政发展业绩,导致区域财政发展中水分较大。这种区域财政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不仅空抬了增长基数,也为未来财政收支的实际增长埋下了隐患,使地方财政税收难以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包袱越背越重,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对一些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的县乡财政而言,不仅以往年度累积下来的历史欠账、财政挂账和借入周转金呆坏账根本无法消化,导致其财政包袱越来越重,而且因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和实际可用财力严重不足,又不断产生新的财政欠款。不仅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支出已寥寥无几,就连发放公教人员工资和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也十分困难,出现了公用经费安排无着落和大面积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现象,使财政陷入有增长、无发展,财政日子越来越紧的境地。

(三)财政收支运行质量差,导致财政风险不断累积和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收支运行质量差,是财政收支运行不规范,一方面是财政日子紧,另一方面却存在着疏于约束的花钱大手大脚现象,致使县乡财政的运行风险不断加大,有些地方财政税收已经处于事实上的高风险运行状态,严重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四)财源发展严重落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缺乏后劲。近年来,由于受客观条件、体制转轨和市场供求矛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未能培育起后续发展财源,而且已有财源由于受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有些传统财源已经处于“空壳”状态,无法为财政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地方财政税收发展无法实现可持续化。

二、影响地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正在影响着地方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成因:

(一)历史包袱负担过重,导致地方财政税收负重运行和积重难返。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财政就开始陷入发展困境,并且财政困难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和县级财政方面,实行以中央适度集中财力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虽然中央财政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地方性区域财政困难不仅未能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致使部分县级财政年复一年地背上了沉重的挂账、欠账包袱,并且由于财政负重运行,发展困难,致使负担过重的地方财政税收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

(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条件差,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源发展不稳固。从总体上看,区域财政发展困难主要集中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恶劣的不利因素,因而导致其经济发展起点低、进步慢,财源结构单一和财政发展基础脆弱,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原有财源受到影响,财政发展就极为艰难。

(三)指导思想转换不到位,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一是某些县乡领导存在着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等、靠、要的思想,遇事向上级财政部门伸手要钱和借钱,缺乏分级财政体制下的主动开拓精神和独立发展意识。二是在有些县乡领导和思想观念老化,不顾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单纯强调财政分配的规模和任务,导致财政超量“抽血”,影响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四)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拉大了区域财政间的贫富差距,使相对困难的区域财政发展更加困难。目前,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够完善,一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现行分税制只体出了上级适当集中财力的意图,不仅地方财政缺乏主体税种,省以下的市县区域财政无主体税,形成了中央财政摘西瓜,区域财政拣芝麻的局面。二是在各级财政间支出转移分配方面的现行增量返还办法不仅未能缩小区域财政间的贫富差距,反而使得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这违背了转移支付制度的宗旨和原

则,是对转移支付的一种反向驱动;上级对下级的专款补助,因其每笔专款都有专门用途,不能直接增加区域财政的实际可用财力,从而在缓解区域公共财政支付困难方面作用甚微。现行不规范的分级财政体制对区域财政产生的“抽血”功能,使得相对困难的区域财政发展更加困难。

(五)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部门互争财力,侵蚀了财源基础,加剧了经济和财

政发展的双重困难。当前,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部门肢解财权、互争财力、侵蚀财源基础的行为依然存在。这种乱施财权、截留财力和扰乱分配秩序的部门分配行为,不仅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也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是导致区域财政实际可用财力不足和发展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六)各项配套改革不到位,加剧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财政收支矛盾。从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越是发展困难的区域财政,其财政供养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越高。一是行政机构臃肿庞大,吃财政饭的冗员过多,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二是政府财政包揽的事业单位过多,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进程缓慢。绝大部分本应实现社会化经营的“自食其力”的事业单位仍然由财政负担。这势必加重区域财政的支付压力,导致地方财政税收因负担过重而在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

(七)经济体制关系尚未根本理顺,使地方区域财政不得不被动地负担许多额外支出任务。从当前来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仍然很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仍然存在着盈利归自己,责任找政府的现象,使政府不得不被动地承担市场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背上不应背的包袱。如区域财政被迫承担的农村基金会债务垫款,偿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世界银行贷款垫付和其他借用外资的偿还垫付款。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却会加重市场主体对政府的责任依赖,不仅不利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会加重区域财政压力,导致其发展困难。

(八)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过多,加剧了地方财政税收收支矛盾和区域财政发展困难。由于受近年来市场转型矛盾的影响,我国为了拉动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收增支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虽然从宏观上具有其正确性,但客观上却加重了地方区域财政的发展困难。一是中央出台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契税、农业税等减免政策,直接冲减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实际收入,导致其实际可用财力下降。二是中央出台的增人增支政策,不仅扩大了区域财政供养范围,更增加了财政支出的负担压力。导致某些本来就很困难的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呈现为严重的入不敷出局面。

(九)财政支出结构严重错位,既加剧了地方财政税收紧张矛盾,又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某些地方财政税收虽然陷入困境中,甚至连“吃饭财政”都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转,但仍然存在着热衷于上项目搞投资现象,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产生了“与民争利”的“排挤效应”,而且财政资金投向一般竞争领域的短、平、快的盈利项目,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严重错位,既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也是在区域财政困难条件下进一步加剧其运行紧张的重要原因。

(十)财政监督管理不严,资金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了地方财政税收发展困难。一些区域财政由于未能建立起财政资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或者因为财政监督管理流于形式,造成预算安排粗放、财政收支质量不高,人、车、会、话、医等费用增长过快。在区域财政较为困难的条件下,却存在着穷日子当富日子过和各部门支出浪费现象。各种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财政运行困难,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

三、实现地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正确处理地方财政税收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不仅需要牢固树立经济决定地方财政税收,地方财政税收调控经济的思想意识,而且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自觉将经济决定地方财政税收、地方财政税收调控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于财政工作实践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必须处理好市场功能与政府财政职能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不断健全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承担起发挥基础作用的功能。重点在市场干不了和市场干不好的领域发挥政府财政的独特作用。其职责范围应该主要体现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具体到区域财政而言,还必须结合政府的事权分工,明确本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职责内容,使政府财政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应有的功能。

2、必须处理好经济体制与政府财政体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体制关系,不仅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是一种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逻辑关系。这里的私人经济是泛指提供一般竞争性私人产品的经济,公共经济则是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产品的经济。按照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原则和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逻辑关系构建社会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体制关系,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准则,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包括区域财政在内的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都必须适应这种体制转变需要,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财政运行机制。

3、必须处理好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的关系,实质上是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数量对比关系。实践证明,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关系所体现的财政规模,是受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尽管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着不同的财政规模,但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前提下,财政规模有其客观的数量界限和比例关系,如果超越这种客观标准产生公共经济强行挤占私人经济现象,就会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区域财政规模只有保持适量适度,才有利用处理好经济与财政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与财源建设的发展,才能使财政与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轨道。

4、必须处理好市场运行方式与财政运行机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选择各级政府的财政调控机制,必须尊重市场的运作方式,必须有利于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区域财政的分析手段、分配工具等的选择与搭配,理财方式和方法的采纳与改进,必须体现公共财政的统一性、公平性、法律性和规范性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才能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的同时,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实现区域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政府理财制度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公共理财的要求,对原有的财政制度依照去粗取精、除旧布新的原则进行改造和完善。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政府的理财制度面临着以下创新任务:

1、财政支出制度的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公共支出制度创新必须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必须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必须有利于控制支出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一是以拓展范围和延伸链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府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采购制度。二是深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按照外溢性产业发展要求,变政府包办制度为汲水财政制度。三是按照国有企业有进有退,适时进退的改革要求,实现我国政府投融制度创新,重新定位政府投融资范围。四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模式转换的发展需要,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五是按照改进补贴方式,控制补贴范围和压缩税式支出规模的要求,推进财政补贴制度和税式支出制度创新。

2、财政收入制度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公共收入制度创新必须有利于规范公共聚财行为,必须有利于提高收入质量,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提供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一是按照税费归位的“费改税”制度创新要求,正确处理好税费关系。二是改进税制结构,进一步完善现行税收制度。三是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收益和变现收入纳入政府实际可用财力,以适应政府投融资制度改革要求。

3、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运行的规范化、法制化和高效率的要求,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内容必须在以下方面得到创新:一是以统一政府财政为目标,实行财政综合预算制度。二是以强化预算管理为目标,推行精编、细编预算制度。三是以提高财政运行绩效为目标,推行业绩预算制度。四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目标,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科学顺序,推行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公债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专项管理制度。

(三)全面提高地方财政税收运行质量,必须紧密结合地方财政税收运行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不等不靠的思想,在各项制度和配套性改革尚未到位的条件下,主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确保地方财政税收的稳定和发展。

1、在正确处理地方财政税收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培养区域财源,为地方财政税收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地方财政税收越是运行与发展困难,越要想方设法培养区域财源,只有财源充实,财政经济才能摆脱困难,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2、针对当前地方财政税收运行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高度重视防范、控制和化解区域财政风险,特别是风险程度较高、风险较大的县乡财政更要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财政一旦产生较大风险和导致财政危机,不但会破坏稳定环境,更会影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

3、在正确处理财政开源与节流关系的前提下,必须积极推行财政综合预算制度和精编、细编预算制度,既要防止预算外资金的部门截留和收入征管不严等原因造成的财力流失和财力泄漏现象,又要克服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的浪费现象,以规范政府理财行为,理顺政府理财秩序,真正将政府理财纳入统一化、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轨道。

4、以公共财政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一是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产权明晰,责任明确为宗旨,塑造合理的市场主体。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并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的实际可支配财力。三是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逐步卸掉财政不该背上的包袱。所有这些改革,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地方财政税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二篇: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财政税收是整个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税收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财政的发展。目前,因地方财政税收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部分区域地方财政税收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加快地方财政税收的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财政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

一、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现状。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由于调动了地方各区域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区域财政获得了一定发展,各区域财政的规模均有了不同程序的提高。但同时也该看到,因区域财政之间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落差不断拉大,致使部分区域财政发展越来越艰难,已经陷入“发展难”的困境中。从其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政收支名高实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性的区域财政往往不顾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过重地加大地方经济负担,不仅使本地经济发展陷入积贫积弱状态,甚至不惜以征收过头税,以贷款充税和搞财政收支“账面空转”的数字游戏方式来显示其财政发展业绩,导致区域财政发展中水分较大。这种区域财政发展中的注水现象,不仅空抬了增长基数,也为未来财政收支的实际增长埋下了隐患,使地方财政税收难以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包袱越背越重,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对一些历史包袱较为沉重的县乡财政而言,不仅以往累积下来的历史欠账、财政挂账和借入周转金呆坏账根本无法消化,导致其财政包袱越来越重,而且因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和实际可用财力严重不足,又不断产生新的财政欠款。不仅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支出已寥寥无几,就连发放公教人员工资和安排必要的办公经费也十分困难,出现了公用经费安排无着落和大面积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现象,使财政陷入有增长、无发展,财政日子越来越紧的境地。

(三)财政收支运行质量差,导致财政风险不断累积和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发展中的收支运行质量差,是财政收支运行不规范,一方面是财政日子紧,另一方面却存在着疏于约束的花钱大手大脚现象,致使县乡财政的运行风险不断加大,有些地方财政税收已经处于事实上的高风险运行状态,严重影响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四)财源发展严重落后,地方财政税收发展缺乏后劲。近年来,由于受客观条件、体制转轨和市场供求矛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乡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未能培育起后续发展财源,而且已有财源由于受经济效益滑坡的影响,有些传统财源已经处于“空壳”状态,无法为财政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地方财政税收发展无法实现可持续化。

二、影响地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正在影响着地方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成因:

(一)历史包袱负担过重,导致地方财政税收负重运行和积重难返。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财政就开始陷入发展困境,并且财政困难主要体现在中央财政和县级财政方面,实行以中央适度集中财力为主要内容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虽然中央财政困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地方性区域财政困难不仅未能减轻,反而有所加重,致使部分县级财政年复一年地背上了沉重的挂账、欠账包袱,并且由于财政负重运行,发展困难,致使负担过重的地方财政税收陷入积重难返的境地。

(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条件差,财源结构不合理,财源发展不稳固。从总体上看,区域财政发展困难主要集中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由于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低、信息封闭、交通不便和自然条件恶劣的不利因素,因而导致其经济发展起点低、进步慢,财源结构单一和财政发展基础脆弱,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冲击,一旦原有财源受到影响,财政发展就极为艰难。

(三)指导思想转换不到位,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一是某些县乡领导存在着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等、靠、要的思想,遇事向上级财政部门伸手要钱和借钱,缺乏分级财政体制下的主动开拓精神和独立发展意识。二是在有些县乡领导和思想观念老化,不顾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单纯强调财政分配的规模和任务,导致财政超量“抽血”,影响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

(四)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完善拉大了区域财政间的贫富差距,使相对困难的区域财政发展更加困难。目前,我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够完善,一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现行分税制只体出了上级适当集中财力的意图,不仅地方财政缺乏主体税种,省以下的市县区域财政无主体税,形成了中央财政摘西瓜,区域财政拣芝麻的局面。

第三篇:财政税收

财政与税收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1.财政分配主体、分配依据、最终目的和分配客体

2.市场经济财政模式特点

3.公共财政的具体职责、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财政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4.公共产品的特点,公共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实现机制和手段,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5.按政府职能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财政支出的分类

6.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讲义第九页)

7.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8.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9.国防支出的内容及及财政性投资支出的含义,财政性投融资的特点

10.社会保障的内容及社会保险金的筹集(方式p18)

11.广义财政收入形式包括范围(p20)

12公法权强制性收入与司法权经营收入

13.国债的概念及财政、金融特征

14.长期国债、中期国债、短期国债及不定期国债

15.国债的四种发行价格及国债的还本付息五种方式

16.国家预算的概念及其按照国际预算收支管理范围划分(36,38)

17.理解我国财政预算草案的编制程序及我国预算的审批

18.预算管理体制内容(P42)

19.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

20.弥补财政赤字的四种手段

21.财政政策的目标及财政政策工具(p52、53)

22.税收的定义及形式特征与比例税的优缺点

23.我国财产课税种类,价内税、价外税、直接税和间接税

24.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和萨伊的税收五原则

25.税收负担的实质和税负转嫁的形式

26.税制的概念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优缺点

27.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行为税类包括具体税种

28.税制征管制度的概念及纳税人的义务

29.商品概念及主要种类、一般特征

30.我国增值税特点(71)

31.消费税概念及特点,及课税范围

32.营业税概念与特点

33.按照关税征收是否存在差别待遇分类

34.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计算

第四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补充: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第五篇: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这里由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展开论述,引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基本原则及实施方法进行讨论,最后谈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及取得的成就。

正文: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加速了世界文明的演化过程。但是人类在创建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

从产业革命开始,一系列公害问题便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20世纪著名的七大公害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和米糠油事件,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直接危害到了人类的健康。以1943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由于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从而形成有毒的浅蓝色烟雾,它导致洛杉矶大部分市民患病。1955年再度发生的此类事件,使65岁以上的老人五官中毒红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人数达400多人。再看看日本的骨痛病。50-60年代居住在日本富山县的村民,因长期饮用被镉等重金属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镉的食物,造成镉中毒,很多患者全身疼痛难忍,并引发了贫血、胃萎缩、骨质软化等一系列难以治愈的疾病。而1986年4月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7000余人死于非命,受放射性伤害的人数难以统计,这次核事故使整个欧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1年的海湾战争引起原油泄漏,造成200万只海鸟丧生,许多鱼类和其他动植物也遭受了灭顶之灾,波斯湾里的一些特产鱼种将永远消失......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大众对环境问题也日益关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斯德哥尔摩会议之后,尽管不少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仍然日趋严重。目前人类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大气污染、酸雨的危害、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和气候变暖、森林资

源被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资源减少和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全球十大环境与资源问题。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寻求一条既能保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可以说,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得如此深刻,如此重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讨论。作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战略,它的产生,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接受和认同,并进而成为全球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追求文明进步的目标。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际公平,而且要追求代内公平,即同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3、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

4、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5.、可持续发展不等同于持续增长,也不等同于单一因子的发展,而是谋求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既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

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4、需求性原则

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

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与环境二元化的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把二者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一种无废料、少废料的封闭 循环的技术系统。传统的生产流程是“原料——产品——废料”模式而生态模式的生产中,废料则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料而得到循环利用。(2)经济运行模式的生态化。我们应当运用经济的机制刺激和鼓励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因素作为经济过程的一个内在因素包含在经济机制之中。(3)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三)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概念随之诞生。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

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

(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是:(1)持续发展,重视协调;(2)科教兴国,不断创新;(3)政府调控,市场调节(4)积极参与,广泛合作;

(5)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我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相应的成就,虽然目前我们仍面临着诸多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人类已经觉醒,我们相信经过人类的共同努力,地球环境会越来越好。

下载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可持续发展

    论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

    财政与税收

    滨江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个人所得税分析及建议 院系 滨江学院经贸系专业 物 流 管 理学生姓名 王智峰 学号 20102347021 指导教师 罗玉二O 一 三 年 6 月 7 日我国个人所得......

    财政与税收

    财政与税收 种衡量方法,一是绝的总额,即财政支出37、财政赤字的弥补2、公共财政是指国移。 单选 对规模,二是相对规规模的绝对量指标,方式:(增加税收)、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17、负转......

    财政税收论文

    摘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和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在新的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尤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当前应着重从树立忧患意识、破除享乐主义、贯彻......

    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

    论税收征管问题及对策税收征管模式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时期税收征管工作的主体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传统税收征......

    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

    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探索王耀 工程管理093班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传统农业发展阶段(1949-1957年)、农业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7年)、农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论可持续发展(5篇)

    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诞生是的愿望,追求卓越则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够沐百年风雨而基业长青,有的企业则如流星,一闪而过便消失在茫茫......

    论石油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石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