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选取的途径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的选取途径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内容是以课题研究活动呈现的。在课程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以遵循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先预设研究主题范围,通过围绕主题的各种活动,指导学生选取研究课题。预设的主题内容不同,课题选择的途径也不同。本文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选题阶段的教师的指导策略作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主题预设课题确立途径策略
研究性学习活动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这里明确表达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选择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课题的形式呈现的,课题不是由教师预设的,是学生在与学习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的。但实际的情况是,初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虽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但一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对于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来说,其提出的课题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的目的等方面往往会模糊不清,使课题的开展就显得较为困难。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可以先设定一个主题,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起注意和思考,围绕主题引申若干类型的参考课题,从中选择确定研究课题。在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或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确定的主题并不是预设课程内容,仅仅帮助学生选择一定的范围作为探究主题,随后确定的课题才对学生的进一步选择产生影响,两者的相互作用便造就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设定统一主题有利于将学生的关注目光引向当今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引导他们研究、探索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这些主题研究范围非常集中,但各课题小组就同一个主题独立地开展研究,其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所以学习活动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一、主题预设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 1
验,因此主要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选择和确定主题。从两个维度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框架:A、动态维度——由易到难,保持课程本身的系统性。从以收集资料,整理汇总资料得出结果的以活动性为主的主题研究到搜集资料,对资料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的以探究性为主的主题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阶梯型的层次性。B、静态维度——保持自然研究、社会研究和自我发展研究之间的相对平衡,主题的设计和实施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价值观的内在整合。选择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内容逐步综合、深化和拓展。
主题内容的预设原则上应该努力做到体现出课程的基本理念:
1、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尊重学生对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作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积极地进行学习,研究型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预设的主题虽然为学生的活动框定了内容范围,但并不能抹杀学生的活动自主性。必须看到了初中生渴望独立,希望在自主的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认可的需求。主题活动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活动”、“做”、“考察”、“调查”、“实验”、“探索”、“服务”等,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的需求由于知识、能力、经验等因素难以得到的时候,对学生的自主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为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方式给予引导帮助。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与学生的学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从生活中选择课题开展研究,因此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比,学习者在活动能力、关注范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注意到在选题内容上,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兴趣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兴趣的满足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兴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主题本身让学生感兴趣,二是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兴趣。因此我们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努力作到关注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个主题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获得学习的感悟和愉悦的体验。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范围。尽管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去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应有目标,但脱离实际的探索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进行指导,实际上仍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传授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避免这一现象,必须使获得和应用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本身成为学生课题探究的一部分,让学生面对课题探寻研究方法,在经历和体
验的基础上理解研究方法的意义。因此在主题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到将指导方法与活动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方法,在实践中佐证方法,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
3、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探究方式,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示个性,开发自己多方面才智的机会。基于课题选择的开放与自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构成便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的稳定性,成为一个丰富的、多元的、生生不息的过程。因此每一个主题的指导内容努力体现开放的特点,活动的主题内容是明确的,但围绕主题的课题选择是开放的;研究的目标要求是明确的,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是开放的;活动的评价主体是明确的,但评价的要素和策略是开放的。
二、课题确立的途径
主题预设是教师的工作,当主题预先设定后,学从主题范围去确定研究的课题还比较困难,指导教师必须通过设计一些前期准备活动,引导学生从活动中逐步确立研究的方向目标,最终确定主题。
途径一:从问题到课题
对预设的主题,有的研究对象涉及的范围比较小,这些主题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或集中。如关于自然的主题《我与植物》;关于社会的主题《关爱弱势群体》;关于自我的主题《我爱我校》,这类主题可以先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熟悉对象,在熟悉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某些问题,选取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确立研究课题。
以《我爱我校》主题为例,学生确立课题的途径为:
(1)组织学生开展参观、采访、调查等活动。
(2)在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如周边环境对学校产生影响,学生对学校食堂伙食有意见,一些学生乱涂乱画等。
(3)成立课题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展开分析,初步确定研
究的问题。
(4)班级交流,确定研究的课题。
途径二:从话题到课题
对预设的主题,有的研究范围是确定了,但研究的目标对象比较分散,个性化特征明显,如有关自然科技类的《生活中的家用电器》,有关社会类的《社区与居家》,有关自我的《关注自我,珍爱生命》等。对于此类主题,可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归纳出一些话题,再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以《社区与居家》为例,学生确立课题的途径为:
(1)关于“居家与生活”这个主题,结合各家情况,在班级组织
交流。
(2)教师根据活动记录,筛选出共同关心的一些话题,如“筹钱(贷款)买(建)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居家安全防范措施”,“如何巧手布置小天地”,“社区环境对家庭的影响”等。
(2)公布话题,组织对某话题感兴趣的同学成立课题组。
(3)课题组进一步讨论话题,确定课题名称。
途径三:直接提供课题
对预设的主题,有的研究对象是确定了,但研究的范围又比较广泛,学生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如有关自然科技的《环境与生活》,有关社会的《我的家乡》,有关自我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这类主题预设后,教师干脆向学生提供有关课题,让学生选择,学生可以从提供的课题中选择一个;,也可以把几个内容相近的题目并成一个,重新确定一个课题名称。以《我的家乡》主题为例,学生确立课题的途径为:
(1)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收集资料等主题活动。为课题研究做准备。
(2)教师直接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参考选择,如围绕家乡变化的“家乡今日在腾飞(改革开放以后家乡的变化)”,“从城乡面貌的变化看家乡的发展”,“家乡小路变大道(家乡道路交通变化调查)”,围绕家乡文化的“家乡民歌调查与收集”,“家乡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乡音乡语融乡情(家乡土语的搜集与研究)”
等。
(3)以课题招标形式组织课题组。
提供的课题一定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要从学生已有的所学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时间和精力等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的课题。
在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取课题的时候,课题内容的可研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名副其实”的前提。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原则包含下列几种含义:首先,课题与项目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价值,也就是课题的确立到解决之间存在着可供研究的空间。第二,课题或项目适合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即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三,课题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有的时候学生选择的课题过于大,开展的条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课题涉及范围小,任务单纯,目标集中,容易开展,容易出成果。对于学生来说,选择较小的课题,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课题进行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课题名称的表达一般用陈述方式。常见的课题在名称中应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的方法。课题的陈述必须清楚,简洁。比如“周边环境(对象)对学校产生影响(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方法)”这课题陈
述就比较清楚,简洁。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生必修课程,同时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防止研究性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活动初始阶段,活动还是应该以教师指导活动为主,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我们对学生的研究活动预设主题,目的也只是一个字——“引”。以通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门,让他们从围绕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中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第二篇: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取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选取的几点思考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渡性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数学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提出在初中增加“探究性活动”和在高中增加“研究性课题”,新大纲的颁布为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向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下,从某些数学以及其他学科或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选择并确定研究性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取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发展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研究性课题素材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及其教育规律来看,一方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内容都能够选作数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背景素材;另一方面,也并非校园以外的生活实践性资源都可以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象.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
师(尤其是生源薄弱学校)在落实新大纲时存在着困惑: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何选择背景素材,才能将研究性学习和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实践,对上述困惑,作了以下思考。
1、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选择有利于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背景素材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绿木求鱼.高中生虽然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如何选择课题,如何开展研
究,还不胜了解。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有些同学一听说研究性学习就有为难情绪,从心理上排斥它.因此,一开始选择的研究课题过难,势必会挫伤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在高一学完(函数)这一章后,我从筒单问题人手,选取了一个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
课例1学校附近卖报刊的张师傅每天从报社买进某种报纸的价格是每份0.5元,卖出的价格是每份1.0元,卖不出的以每份0.2元退回报社。大家调查一下张师傅在一个月(30天)里,大致的销售情
况。如果他每天从报社买进的份数必须相同,他应该每天从报社买多少份,才能使所得到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种以学科为依托,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课题,易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我的指导下,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搜集整理数掘,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问题,并根据所分析出的结果向张师傅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部分同学还自行组成小组,研究光明牛奶零售商的最佳进货方式;调查翅市日用品的销售情况等等.以问题为载体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和
学科教学互为补充,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经验。
2、从问题的趣味性出发,选择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背景素材,新大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研究各种背景素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强烈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能驱使学生深入调查研究,艰苦探索.在经历困惑与挫折后,体验“愤”与“悱”的甘苦.关于“黄金数的应用”就有这样一个购物中的讨价还价问题。
课例2在一家个体商店中,某一种商品的标价为a,其实际价值为b 问:(1)商家应如何根据商品的实际价值^来确定其标价。才能较为合理?(2)购物者根据商品的定价,应如何与商家“讨价还价”?
要解决这种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问题,的确让学生感到为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他们需要寻找解决这问题的策略,实施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以及检验、论证与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研究
结论,解释存在的日常现象等自主性活动.学生们通过在做中学,在学中傲的一系列活动,增进了对学科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丰富了情感体验,塑造了个体的品质,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全面发展。
3、从培养学生的综台能力出发,选择有利于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易于数学建模的背景素材
考虑到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可操作性,有些课题的选取应从数学模型寻找切入点.这一过程并不是相应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简单再现,而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主动获取新知,积极建构的过程。
课例3上体育课时,我们怎样投掷铅球,才能取得最好成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你要克服哪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联想到物理学科的“抛体运动”。再结合数学的抛物线知识,这个问题提炼成精确的数学模型.舍弃对问题影响较小的因素,若只考虑铅球出手时的韧速度、高度和投掷角度对投掷距离的影响,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忽略空气对铅球运动韵阻力,视铅球为一个质点,初速度u、高度h和投掷角度。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在以铅球出手点的铅垂方向为9轴,y轴与地面的交点到铅球落地点方向为,轴所构成的坐标系内,可以建立关于铅球运动水平距离的关系:
(g为重力加速度)
根据上式,我们可以确认影响铅球投掷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改进训练方式才能提高投掷效果.在这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们进一步掌握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得出定量的结果,从而总结出定性的结论。
总之,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想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取课题时要慎之又慎.被选取的课题,既要能使他们维持持久的研究兴趣,又要让他们在加强学科知识应用的同时,积累研究的经验,为他们进一步进行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萤,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渗透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9)。
[2]张学哲,论数学研究性学习[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4)。
[3]孙立群,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建构与实施[J通讯,2001(11)。
第三篇: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
周至五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
自2007年新课程改革在我县深入开展以来,我校秉承新课改精神,在高
一、高二级全面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全体教师的全力配合下,四年来,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研究性学习成果显著。一. 课程设置
1.课时安排。高一高二级均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每班每周一课时,每学期总共二十课时。
2.教学安排。高一年级的教学任务为学生要基本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研究方法,明白研究性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同时学生能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至少一篇研究报告。高二年级的教学任务是学生能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至少一件设计制作的作品。
3.学分。研究性学习总共占15个学分,每完成一个课题就能得到一定学分。学生在高一高二时,只要每学年完成一个课题的任务,就能得到6个学分,两学年总共可得到12个学分。另外,在高三第一学期,学生只要完成一个小课题,就能得到剩下的3个学分。二.课题完成情况
研究性学习以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完成课题研究为核心,学生研究课题的完成情况是衡量本门课教学目的达成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本课程开设以来,专职负责老师和指导教师积极督促指导学生完成各自的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报告还是设计制作都出现了许多质量很高的作品,课题研究成果丰硕。
2007至2008学,高一学生共建立研究小组九十一个,完成的课题研究报告共八十九个,其中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共四十二个,内容涉及国家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环境问题、校园生活和各科目中的探究性问题,这些课题的完成都体现了学生对书本课堂外知识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学生对书本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下面将学生所做部分课题题目罗列如下: 《如何看待我们的传统节日》 《我校学生生活费问题调查》 《我心目中的校服设计方案》 《关中方言研究》 《周至民俗研究》
《在周至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 《中学生手机问题调查》 《如何看待中学生恋爱问题》 《星座问题探究》 《校园垃圾处理途径探究》 《家乡环境状况调查》 《黑河挖沙现象调查》 2008至2009学,高二学生共完成设计制作作品七十五件,水平较高的三十一件,涉及标志、服装设计和手工制作,现将部分作品名称罗列如下:
《自制孔明灯》 《自制简易电台》 《聋人闹钟》 《简易地震仪》 《自制水火箭》 《简易降落伞》 《自制滑翔机》 《单元房新设计方案》 《端午节标志设计》 《我心目中的校徽》 《哑柏刺绣标志》 《家庭节水系统设计》
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锻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力。
2009至2010学,我们结合高考要求,让学生偏重于从教材和各种学习资料中选择和确定探究性课题,同时选择和确定和文化科目相关的课题。通过做这些课题,学生不仅增强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开拓了眼界,而且强化了文化课的学习,提高了应对新形势下高考的能力。现将做过的部分课题罗列如下: 《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姓名趣谈》 《商店招牌赏析》 《古代史书中的侠客形象》 《台湾言情小说探幽》 《围城》修辞手法的运用 《略论网络文学的优劣》 《剖析赵本山小品的风格》 《梁实秋与闲适小品》 《读狂人鲁迅》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中国古典诗与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比较》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 《对日索赔问题研究》
《假如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 《台湾问题及中国对台政策》 《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
《地域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 《月相变化观测》
《中华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些课题报告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从形式上看,所有报告都分为选题背景、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的实施与管理、问题的分析论证、观点与结论五部分,全文至少3000字。从内容上看,报告必须材料充实,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方法得当等。同时,为了科学评价每个组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还需制作完成课题申请表、课题自我评价表等表格附件,最后打出分数和等级。
2010至2011学,我们不仅继续在高一高二级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而且在成立了手工制作兴趣小组。本小组由专门老师负责,组织两个年级参加本小组的同学定期开展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公开展示各个小组制作的作品。三.研究型学习的过程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和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学生在准备阶段需要完成两件事情,第一是建立研究小组,第二是选择和确定课题。
建立小组。课题的完成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而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这主要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建立小组时需要遵循互补原则:首先是男女互补。一个小组内男女生都要有,男女生搭配很多活动开展起来更容易;然后是能力互补。一个小组之内各种各样的人才都要有,能写的,会画的,善于交际沟通的,甚至家里有电脑上网比较方便的同学。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每个班都建立了至少七个小组,大多数小组都极具战斗力。选择和确定课题。我们特别为学生讲解了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来做。每个组首先准备一至三个备选课题,然后指导老师帮助他们从备选课题里选择一个最具有可行性的课题来做。
实施阶段。学生在实施阶段需要撰写研究计划、制作摘录本、填写课题申请表、进行开题报告、实施研究调查。这个过程是课题研究的主体部分。
总结和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撰写研究报告、填写各种评价表格、互相做出评价,以及做结题报告。这个阶段完成后,这个课题的研究活动便结束了。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以来,一直秉承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做出了表率,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各科目的课堂改革。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
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妈妈的爱
妈妈的爱是一支雪糕,从嘴里,甜到心里。妈妈的爱是一记藤条,从皮里,痛到骨里。妈妈的爱是一道数学题目,一点一点,从心里,加进眼里。又一点一点,从眼里,加进心里。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1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已被教育界普遍认同。面对这一必须发展的新生事物,理性的教育界人士表现出了高度的务实精神: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指明了21世纪国民素质的方向,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身行动。等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材料积累丰富后,再总结和抽象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一、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板块是需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地进行的。通过这样的课程改革试验来达到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据此构建的化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仅仅是我们的实际情况的产物,并不希望因此而限制别的特色,别的模式。
(一)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础
二期课改中拓展课程板块,原意在于拓展学生基础课的知识视野。但是,由于“应试”仍然是现阶段基础教育中影响力巨大的指标,拓展课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无疑影响了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时,必须首先有足够的拓展准备,逐渐地介入,让学生对“研究”这件原以为高深莫测的事有一个足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反之,若突然介入,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素质与研究课题、心理素质与“研究”本身产生较大的错位,从而导致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响应的现象!
(二)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原则
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对学生而言,必须遵循“自主而不制主”的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按照该原则进行,使学生在每一次研究过程中保持80%以上的贡献度,让他们能够体验、参与、协作、思考、实验、调查、采访、写作、应变……
(2)对导师而言,必须遵循“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导师作用能不能准确定位,对研究题目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却比较大。根据我们的模式总结体会,导师在每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之中贡献度不宜超过20%。一般主要在选题、步骤、方法或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决不能代替学生考虑。
(3)对化学而言,选取小课题时必须遵循“选化学或化学交*的题目”的原则,才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二、构建“社团—研究—校本”模式
根据上述三个原则,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构建了“社团—研究—校本”的立体模式,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使研究性学习开放地发展,始终保持研究性学习在学生中的生命力。因为该模式提供了学生全方位体验成长、体验成就感的最大时空,提供了最大限度肯定学生的载体——校本,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打分、答辩、评奖了事。
第一环节:以兴趣、自愿、自主为原则,成立相应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社团,利用社团轻松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参与交流,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吸取相关知识、吸取间接经验,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因此也可称这个环节为“前研究性学习”。
第二环节:以积极、自主为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前,必须让研究者清楚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两个误区。去掉“作文”认识。一些同学往往把研究性学习简单化,选题无方向性,且多为“议论议论”了事的作文;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研究”高深莫测,是科学家的事。其实,研究性学习中仍然突出“学习”。其本质不外乎就是要求研究者用已有的知识或可以查阅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小课题,用以积累知识,体验过程及其成就感。去掉“剪拼”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后,你不用担心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多元渠道。应该重视选题中“主题”与“课题”的关系,学生容易把“主题”当做“课题”,在网上、图书馆及其他渠道找来一大堆资料,剪剪贴贴,构成“研究性学习”论文。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选题通常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找得到的是背景资料。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将现有的新问题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拓展、放大、而不是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找答案!
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成果集,或者编辑专题式研究性页供上网交流,形成能持久肯定学生成果的机制,并可以为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提供教参资料,传承相关知识,使后来的同学能够方便地站在自己学兄学姐的肩上开始“研究”。
研究性学习进度:
第一, 创设情境——为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作预备,观看教学短片等形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储,提供选题范围。
第二,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所设课题应当有一定研究价值(可以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第三,组织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具体方案如下:学生可以按3至5人组成一个组,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调节。调节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别、个性特点、化学成绩、能力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第四 ,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应当确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以保证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动手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确立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
4、制定研究步骤和程序:由师生共同制定,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
第五,研究过程的实施
第六 ,加工处理信息,撰写报告。
各课题研究小组及其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针对研究方案需求,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筛选、处理。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形成结论的关键。在进行处理时,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其间教师应提倡学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定论”,善于提出新观点,努力探索新方法。最后课题组对本主题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最后成文,在成果交流研讨会上向其他同学进行汇报。
第七,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在结题报告会上,各课题组推荐一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对研究的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 并解答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以求得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交流研究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互相补充完善,评议后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在交流结束后,可以根据交流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鼓励。学生要善于总结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并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 最后成稿,交给老师。
第八,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定性评价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是关键。鉴于此, 并针对我的理解和本次活动的特点,确定评价的基本思路, 即评价的目的是:在于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
1、学研究性学习结果评价标准的重点之一是: 强化过程, 形成素质,培养能力。因此对于过程考察价值往往胜于对结果的考察,通过老师在组织过程中听取学生的反馈,观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内部合作协调的能力,可以给出每个小组一个评价成绩。
2、研究性学习结果评价标准的重点之二是:研究系统, 形成知识, 回归教材。调查本身的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次在活动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处理方法,对一些现象的想法都应当引起老师的重视,因此可以让每一个组员针对活动的收获另写一篇论文,该文可以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判断和观点,也可以包括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等方面, 最后把每位学生的精华加以提炼,让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变成共享的知识。总之,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的,学习的评价应该是灵活生动的。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2
本学期,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新的课计划,发挥重点中学的示范辐射作用,省常中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研究型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全校倡导自主学习氛围(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提高贯彻落实新课题计划的自觉性。国家新课题计划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在高一年级中开设研究型课题。为什么要开设这一课程又如何开设这一课程?学校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及其他省市经验,逐步形成几点共识:
第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哪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代之以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佳体现。
第二,研究性学习有益于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益于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发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某一特定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活动的并开展需要将各种有关知识相互交融并统一在具体的任务中,检验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即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第三,在研究型课题的建设和实践中,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二、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实施方案,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对研究型课题的开设明确了“先从主题式的课题研究学习入手,再发展到各种形式并存;先从活动课突破,再向选修课、必修课拓展”的工作思路,并据此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该方案由四部分组成:
(一)实施时间:分二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集中三天时间共42课时。
(二)操作流程:学生听取动员报告及方法指导-→确定研究课题,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各课题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确定指导老师修改实施方案-→各小组实施方案,导师指导,临控过程-→形成个人总结及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小组评价、导师评价→学校评审,年级举办报告会。
(三)具体要求:主要包括①关于课题的'确立②关于课题小组的组成③关于课题实施方案的拟定④关于指导老师的确定⑤关于实施过程的记录⑥关于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撰写⑦关于小组评价、指导老师评价的办法⑧关于学校评审的办法与规定。四、排出行事历,对一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程作出具体的时间安排。
三、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动态管理,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很活的开放性和分散性,整个高一年级共有88年研究小组,活动过程经历大半个学期,活动地点涉及校内校外,因此,加强对这一活动的全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早在活动方案实施之前,学校就召集各方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并建立了“校长--主管部门(教科室、教导处)--班主任--指导老师”四级管理网络,要求指导老师对小组负责,班主任对班级负责,校长、主管部门对整个活动负责。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扎扎实实有序开展下去。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3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研究与合作是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生活,并利用数学为生活服务。下面是本学期为研究性学习小组制定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
使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学习数学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现在成为一种乐趣。通过在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不仅能够自觉完,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愿意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
2、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我将输入更多数学的知识并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生活,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研究型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我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4
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活动类课程中规定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即在高中阶段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为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切实开展起来,特制定本学期活动计划如下:
一、宣传动员
学校在开学初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就“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等进行指导性的宣讲。要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综合性内容为主,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目标,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性和使命感的.课程。
二、加强领导管理,优化人员配置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切实落实《课程计划》的有关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排进课表,深入课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将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配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具有各种聪明才智的学生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并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时间安排
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节课,集中安排在周六上午。根据需要,也可以因时制宜利用其他时间。
四、实施过程
初拟个人课题方案,指导教师可提出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每学科每人至少三个。教研室汇总印成课题指南发给学生。指导教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每位任课教师应承担两个以上课题组的指导任务。
选定课题后,各课题组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随时跟踪指导。学期末每个课题组都必须有成果。成果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也可以是一件模型、一个展报、一次演讲等其他形式。各小组经评议给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指导教师要写1—2份研究性学习案例;班主任代表班级课题实验指导小组根据本班课题实验的情况撰写总结报告;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具体实施情况撰写年级学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总结报告;教研室撰写学校“研究性学习”工作总结。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5
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更好的贯彻研究性学习,在这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本学年计划如下:
一、课程设置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主面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课程实施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自选其中一个课题。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6
一、发动准备阶段(20xx.9.1—9.20):教务处负责
各教研组在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选修课开设情况完成课题名称上报工作(指导老师不局限于高二年级任课教师,高一老师也可以参加)。
二、选题、汇总确认评审阶段(20xx.9.21—11.19):教务处负责
教务处汇总上报推荐课题并分发到班主任处(开班长会议),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选题(每人独立完成一个课题,课题指导老师尽可能选本班级任课老师,可以自选课题与指导老师),完成班级汇总表交教务处。教务处在确认、评审后印发《20xx-20xx学年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览表》。
三、实施阶段(20xx.11.20---20xx.4.8):班主任、指导老师负责
各班按《20xx-20xx学年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览表》
实施与学科教学拓展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一人一课题)。
四、结题成果汇总阶段(20xx.4.10—5.10):班主任负责
班主任汇总结题成果(学生每人独立完成一篇课题论文,成绩由学生找指导老师审定)
五、学生成绩评定阶段(20xx.5.12-6.10):班主任、指导老师负责,完成同学给予学分。
六、学年课程实施情况总结、优秀课题研究论文评选(20xx.6.12-6.30):教务处负责
请各位同学按照以上计划及时完成个人课题成果经指导老师审定后送班主任老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