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 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的价值并解 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全校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二.工作思路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模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播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 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优秀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要侧重抓以下几个方面:
1.我们要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2.通过对本地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小组讨论、集体研究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
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善疑、乐探、勤动、努力求知的积极的科学态度,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 创新精神正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所在。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认真、踏实地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取结论,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 断追求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难的意志品质。
4.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大多数要通过社会调查等形式而获得,因此必须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关心时事、关心国事天下事,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已的社会责任感。
5.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点。同一个主题下,由于个人爱好、社会阅历和研究角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不仅过程具有 开放的特点而且结果也具有开放的特点。正因为如此,研究性学习的又一目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同时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
6.为了便于学生查阅信息,学校对学生定期开放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供学生免费使用。为了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于每学习结束时在学生论文中挑选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质量较好的文章结集出好一期《北滘中学学生优秀论文集》、办好一次学生优秀作品展。届时请部分家长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参观指导。
三.组织机构
研究性学习强调全员参与。因此我们不仅要求高
一、高二的全体学生都参加,而且要求高一和高二的全体老师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为了真正使研究性学习得以全面开展,使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室为领导核心、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总务处挂帅、教研组全员参与、班主任具体负责的管理网络。
四.计划安排
为了切实执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遵守课程法规,学校教务处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全面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三个课时。研究性学习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发动动员阶段(大 约一周左右的时间)首先由教务处召开动员会(要求高
一、高二全体师生参加),明确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和要求,统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安排专人作“如何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确如何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如何写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小结和小论文。
第二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阶段 学校采用一学期为一个研究周期的研究形式。在组织认真选题、认真学习、认真发动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通过社会调查、名人访谈、实地勘察、查阅资料和有关信息等途径进行研究。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筛选。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通过信息加工和整理,学生已初步形成自已相对独立的见解,此时进入总结阶段。这一阶段中要求每组学生写出一篇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拿出本组的作品。为了规范学生结题报告的书写格式,学校开设有关讲座。每组学生把写好的报告交指导老师审阅。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的态度。学生参与状况、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的态度
与精神。
(2)学生的体验、知识的应用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的情况。
(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过程表现出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和增长情况,在活动中施展个性和才能发挥程度。
(二)学生评价的方式
本课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内容与方式多元,避免教师评价唯
一、终极结果唯一的现象。提倡协调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l、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视学生通过反思评价自我调楚、自我改进。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经历做出评价并和其他人讨论他们所开展的活动。
2、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相结合。为每一个学生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整理、存放,以便使学生深入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探索的成果、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3、教师评价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相结合。在适当时候以适当方式让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参与评价,使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有:自我阐述、交流讨论、观察记录、档案袋、评语、成果展示、调查问卷、实际操作等。要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以促进社会综合实践课程健康有序地开展,并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
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在具体操作中,采用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会等方式。
(三)学分的认定
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教研组审核等程序,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除上述基本认定程序和内容外,研究性学习课程各组成部分还应有自己的认定要求和内容:
具备下列条件,可得到学分:①有符合要求的课题方案;②有研究过程记录完整:③有课题研究成果报告;④有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结论:⑤达到规定的课时。对确认结果有异议的,由校课程指导中心复议。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被动的状态,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地体现。为认真落实新课改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我校决定在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本学期开始在四年级以上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特定计划如下:
一、活动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索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立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的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德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四、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研究性学习是完成小学阶段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3、要面向全体学生。三年级以上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自选其中一个课题。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4、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成。
5、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各课题指导小组。原则上三年段以上班主任为课题指导教师,其他教师也要参与至少一个课题的研究,可以一个教师指导数个课题小组,也可以数个教师指导一个课题小组。
五、实施步骤
内容要点 时间安排
教师学习,转变观念,学校制定方案
学生动员,布置选题准备 第2、3周 第4、5周 学生个人、班级初步选题,拟定方案 第6周
报送课题,课题初步筛选,合并相近题目,确定供选课题。第7周
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举组长。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方案。教师成立相应的课题指导小组。第8周
课题小组独立实施,教师监控、指导 第9~17周
初步形成成果: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第18周 成果展示,同学评议、教师评议,学校评比。第19、20周六、实施环节说明:
1、动员学生初步自选课题、自选后可以填写统一的方案设计表。
2、审题和筛选。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自选课题进行审议,相近的进行合并,淘 汰不合理或不具备条件完成的课题。
3、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自由协商组成研究小组,并选举组长。对没有完成组合的少数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当提出建议,帮助他们组建小组。小组组建后,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设计研究或调查方案,并填写统一的“开题报告暨研究计划表”。
4、实施过程监控
①加强管理。要求学生在每次活动前认真填写活动计划表,或书面报送指导教师,每次活动后,及时填写并上交活动情况汇报表。
②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始终是主体。指导教师只是适度参与,负责对整个过程的监控、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方法指导、要随时跟踪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纠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偏差。
③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组织学生外出调查的活动项目,要报请校领导的批准,确保学生的安全。
5、成果表现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可 以是操作表演、研讨会,可以是展示专栏、墙报等。
6、其他说明
①在实施过程中还将遇到一些操作性问题,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逐一解决。②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只有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逐步完善。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从学习内容来看,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从学习理念来看,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教师的个性健全发展,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是其基本目标是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具体目标如下:
(1)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并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创意和成果。
(4)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至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学习的参加对象:三-六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室、教导处、政教处等负责人组成。负责整体规划,全面部署。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实施要点 实施者 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
召开动员大会,明确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题领导小组 第2周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成课题小组,选举组长。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计划。教师成立相应的课题指道小组 课题指导组、课题小组 第3周实施阶段
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案;指导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课题指导组、课题小组
第5至17周 第一阶段
(1)、课题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社会调查、实验、探究、参观、访谈等活动,并做好活动记录。
(2)、指导小组参与研究过程并作必要指导。
第二阶段:
课题小组根据集体意见,不断完善、改进方法与手段,继续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
(1)、课题小组撰写研究报告。
(2)、评审小组对各研究课题作出终结评价。
总结阶段
1、指导小组对研究课题汇总。
2、撰写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 课题 指导组 第18、19周五、实施过程管理
1、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始终是主体。指导教师只是适度参与,负责对整个过程的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方法指导、要随时跟踪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
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组织学生外出调查的活动项目,要报请校领导的批准,确保学生的安全。
3、成果汇报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可以是操作表演、研讨会,可以是展示专栏、墙报等。
第三篇:57班研究性学习实施计划
57班研究性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精神为指导,切实贯彻《孝义三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13—16周)
(1)宣传发动
①召开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及高一年级全体教师会议,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进行动员,使全体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第13周)
②加大宣传力度,由年级组组织学生动员会,班主任宣讲研究性学习文件,下发有关辅导材料和表格;(第13、14周)
(2)选择课题
A、教师选题并向学生推荐。各备课组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拟定部分课题,确定中心课题,上报年级组,并向学生推荐。学生根据个人的志趣、爱好选择课题,填写《选题意向表》。(第15周)
B、学生自由撰题。学生自定课题或子课题,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题确定后,分班上报年级组。(第15周)
C、审题和筛选。年级课题组对学生自选课题进行审议,合并相近课题,淘汰不合理或不具备完成条件的课题,建议学生重新选题。(第16周)
(3)分组
A.学生研究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自由协商组成研究小组,推选组长。年级为分散的学生在征求学生意见后安排小组。(第16周)
B.教师指导小组 年级在学生选择指导教师的基础上,组建以班主任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小组,以便及时对学生予以指导。(第16周)
(4)拟定课题研究活动计划 各课题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活动计划,指导教师对小组研究计划的讨论与制定给予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撰写指导课题小组研究的教案。(第16周)
(5)班级开题报告会 各班由班主任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各研究小组阐述本研究小组课题研究设计方案,进行研究方案设计的交流,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由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对研究方案进行评审,以修改完善设计方案。(第17周)
(6)年级组织开题评审会 各班推选二个代表性课题,参与年级开题评审会。高一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组成专家组,对各课题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提出完善意见。(第18周)
2、实施阶段(第18周至第二学期第6周)
(1)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根据课题研究计划,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并及时认真规范地做好记录,写好总结。
(2)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管理,指导教师要逐周检查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小组成员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认真填写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3)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载研究情况和各方面收获。
(4)课题中期汇报。(第二学期第3周)
3、总结阶段(第二学期6—10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第6周)
(2)各课题小组完成小组研究成果一份、其他方面收获总结一份。(第7周)
(3)在指导老师组织下,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展示可借助展板、投影、录像和实物等多种形式)。(第7周)
(4)每个学生交一份研究性学习的个人小结,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和贡献。(第8周)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组评议改进并完成研究报告,作答辩前准备。(第8周)
(6)答辩(第9周)
①答辩按主题分类,一个主题下的各相关课题在一起答辩。
②答辩时间:每组15分钟(10分钟报告,5分钟提问讨论)。
③答辩程序:A.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B.小组成员回答。④答辩教师组的指导教师和专家的提问。(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其他同学可帮助操作演示设备。)
⑤答辩后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教师和专家进行评议、打分,并填写答辩记录表。
三、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第10周)
1、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依据:学生态度,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等;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研究方案的可行,研究手段的选择,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和发挥,科学术语的使用,各种软件的使用等;完成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答辩情况,报告的结构、主要观点的突出、对内容的理解、论据的质量、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2)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指导教师相结合。
(3)评价等第: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2.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依据:教师态度,主动性、与其他老师协作、指导的到位与及时、与学生的民主平等关系以及事先是否认真准备等;指导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善于点拨学生的创造火花和欲望、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2)评价方式:教师个人自评和年级评价相结合。
(3)评价等第:分优秀、良好和一般三个等级,记入教师档案。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1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已被教育界普遍认同。面对这一必须发展的新生事物,理性的教育界人士表现出了高度的务实精神: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指明了21世纪国民素质的方向,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身行动。等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材料积累丰富后,再总结和抽象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一、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
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板块是需要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地进行的。通过这样的课程改革试验来达到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据此构建的化学研究性学习模式,仅仅是我们的实际情况的产物,并不希望因此而限制别的特色,别的模式。
(一)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础
二期课改中拓展课程板块,原意在于拓展学生基础课的知识视野。但是,由于“应试”仍然是现阶段基础教育中影响力巨大的指标,拓展课开展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无疑影响了进一步深入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时,必须首先有足够的拓展准备,逐渐地介入,让学生对“研究”这件原以为高深莫测的事有一个足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反之,若突然介入,必然造成学生知识素质与研究课题、心理素质与“研究”本身产生较大的错位,从而导致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响应的现象!
(二)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原则
构建研究性学习模式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才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对学生而言,必须遵循“自主而不制主”的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按照该原则进行,使学生在每一次研究过程中保持80%以上的贡献度,让他们能够体验、参与、协作、思考、实验、调查、采访、写作、应变……
(2)对导师而言,必须遵循“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导师作用能不能准确定位,对研究题目本身影响不大,但是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却比较大。根据我们的模式总结体会,导师在每一轮的研究性学习之中贡献度不宜超过20%。一般主要在选题、步骤、方法或关键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决不能代替学生考虑。
(3)对化学而言,选取小课题时必须遵循“选化学或化学交*的题目”的原则,才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进化学学科的发展。
二、构建“社团—研究—校本”模式
根据上述三个原则,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构建了“社团—研究—校本”的立体模式,操作性强的教学环节,使研究性学习开放地发展,始终保持研究性学习在学生中的生命力。因为该模式提供了学生全方位体验成长、体验成就感的最大时空,提供了最大限度肯定学生的载体——校本,而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打分、答辩、评奖了事。
第一环节:以兴趣、自愿、自主为原则,成立相应的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社团,利用社团轻松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参与交流,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放松状态吸取相关知识、吸取间接经验,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因此也可称这个环节为“前研究性学习”。
第二环节:以积极、自主为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此前,必须让研究者清楚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两个误区。去掉“作文”认识。一些同学往往把研究性学习简单化,选题无方向性,且多为“议论议论”了事的作文;另一些同学则认为“研究”高深莫测,是科学家的事。其实,研究性学习中仍然突出“学习”。其本质不外乎就是要求研究者用已有的知识或可以查阅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小课题,用以积累知识,体验过程及其成就感。去掉“剪拼”认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后,你不用担心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多元渠道。应该重视选题中“主题”与“课题”的关系,学生容易把“主题”当做“课题”,在网上、图书馆及其他渠道找来一大堆资料,剪剪贴贴,构成“研究性学习”论文。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选题通常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找得到的是背景资料。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将现有的新问题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拓展、放大、而不是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找答案!
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成果集,或者编辑专题式研究性页供上网交流,形成能持久肯定学生成果的机制,并可以为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提供教参资料,传承相关知识,使后来的同学能够方便地站在自己学兄学姐的肩上开始“研究”。
研究性学习进度:
第一, 创设情境——为研究性课题的选择作预备,观看教学短片等形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存储,提供选题范围。
第二,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所设课题应当有一定研究价值(可以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来确定其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第三,组织课题小组,课题小组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具体方案如下:学生可以按3至5人组成一个组,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调节。调节时应考虑学生的兴趣、性别、个性特点、化学成绩、能力水平以及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课题组建立后,通过自由选举,每个课题组产生一名小组长。组长的任务是:做好本课题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经常与指导老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实事求是地记载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
第四 ,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应当确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提纲、实验方案的编制等,以保证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1、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动手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分析事物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确立研究的问题
3、研究方法
4、制定研究步骤和程序:由师生共同制定,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
第五,研究过程的实施
第六 ,加工处理信息,撰写报告。
各课题研究小组及其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针对研究方案需求,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筛选、处理。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形成结论的关键。在进行处理时,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其间教师应提倡学生互相争辩,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定论”,善于提出新观点,努力探索新方法。最后课题组对本主题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最后成文,在成果交流研讨会上向其他同学进行汇报。
第七,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
在结题报告会上,各课题组推荐一名代表,在规定时间内对研究的成果进行陈述和展示, 并解答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以求得相互探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通过交流研究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互相补充完善,评议后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在交流结束后,可以根据交流情况评出一、二、三等奖,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鼓励。学生要善于总结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并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 最后成稿,交给老师。
第八,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定性评价化学研究性学习活动, 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是关键。鉴于此, 并针对我的理解和本次活动的特点,确定评价的基本思路, 即评价的目的是:在于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
1、学研究性学习结果评价标准的重点之一是: 强化过程, 形成素质,培养能力。因此对于过程考察价值往往胜于对结果的考察,通过老师在组织过程中听取学生的反馈,观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内部合作协调的能力,可以给出每个小组一个评价成绩。
2、研究性学习结果评价标准的重点之二是:研究系统, 形成知识, 回归教材。调查本身的论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其次在活动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解决处理方法,对一些现象的想法都应当引起老师的重视,因此可以让每一个组员针对活动的收获另写一篇论文,该文可以包括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判断和观点,也可以包括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等方面, 最后把每位学生的精华加以提炼,让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变成共享的知识。总之,在化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的,学习的评价应该是灵活生动的。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2
本学期,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新的课计划,发挥重点中学的示范辐射作用,省常中在高一年级开设了研究型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全校倡导自主学习氛围(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提高贯彻落实新课题计划的自觉性。国家新课题计划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在高一年级中开设研究型课题。为什么要开设这一课程又如何开设这一课程?学校组织大家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及其他省市经验,逐步形成几点共识:
第一,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哪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代之以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最佳体现。
第二,研究性学习有益于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益于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和发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某一特定任务的完成为目标,活动的并开展需要将各种有关知识相互交融并统一在具体的任务中,检验并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即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第三,在研究型课题的建设和实践中,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将促使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观、学生观,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在各科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
二、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实施方案,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学校对研究型课题的开设明确了“先从主题式的课题研究学习入手,再发展到各种形式并存;先从活动课突破,再向选修课、必修课拓展”的工作思路,并据此制定了详实的实施方案。该方案由四部分组成:
(一)实施时间:分二个阶段进行,每一阶段集中三天时间共42课时。
(二)操作流程:学生听取动员报告及方法指导-→确定研究课题,学生自由组成课题小组-→各课题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课题实施方案-→确定指导老师修改实施方案-→各小组实施方案,导师指导,临控过程-→形成个人总结及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小组评价、导师评价→学校评审,年级举办报告会。
(三)具体要求:主要包括①关于课题的'确立②关于课题小组的组成③关于课题实施方案的拟定④关于指导老师的确定⑤关于实施过程的记录⑥关于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撰写⑦关于小组评价、指导老师评价的办法⑧关于学校评审的办法与规定。四、排出行事历,对一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进程作出具体的时间安排。
三、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动态管理,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很活的开放性和分散性,整个高一年级共有88年研究小组,活动过程经历大半个学期,活动地点涉及校内校外,因此,加强对这一活动的全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早在活动方案实施之前,学校就召集各方有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并建立了“校长--主管部门(教科室、教导处)--班主任--指导老师”四级管理网络,要求指导老师对小组负责,班主任对班级负责,校长、主管部门对整个活动负责。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扎扎实实有序开展下去。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3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研究与合作是学生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生活,并利用数学为生活服务。下面是本学期为研究性学习小组制定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着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兴趣和特长的教学理念,促进第一课堂的教学,丰富课外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
使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学习数学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现在成为一种乐趣。通过在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不仅能够自觉完,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愿意参加研究性学习小组。
2、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在研究性学习小组中我将输入更多数学的知识并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让更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生活,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3、增加了实践的机会。
由于研究型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4、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我更应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4
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活动类课程中规定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即在高中阶段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按照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并结合实际,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方案。为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切实开展起来,特制定本学期活动计划如下:
一、宣传动员
学校在开学初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就“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等进行指导性的宣讲。要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综合性内容为主,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目标,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性和使命感的.课程。
二、加强领导管理,优化人员配置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切实落实《课程计划》的有关要求,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排进课表,深入课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将课堂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密切配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具有各种聪明才智的学生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并得到应有的培养。
三、时间安排
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节课,集中安排在周六上午。根据需要,也可以因时制宜利用其他时间。
四、实施过程
初拟个人课题方案,指导教师可提出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每学科每人至少三个。教研室汇总印成课题指南发给学生。指导教师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每位任课教师应承担两个以上课题组的指导任务。
选定课题后,各课题组自主开展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随时跟踪指导。学期末每个课题组都必须有成果。成果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也可以是一件模型、一个展报、一次演讲等其他形式。各小组经评议给出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指导教师要写1—2份研究性学习案例;班主任代表班级课题实验指导小组根据本班课题实验的情况撰写总结报告;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具体实施情况撰写年级学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总结报告;教研室撰写学校“研究性学习”工作总结。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5
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为了更好的贯彻研究性学习,在这一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下,本学年计划如下:
一、课程设置目的: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主面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2、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质疑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课程实施基本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和掌握。要注意研究内容和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之间的联系。
2、要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生都要参与,自选其中一个课题。课题设置尽可能涉及各个学科。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成: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6
一、发动准备阶段(20xx.9.1—9.20):教务处负责
各教研组在学习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选修课开设情况完成课题名称上报工作(指导老师不局限于高二年级任课教师,高一老师也可以参加)。
二、选题、汇总确认评审阶段(20xx.9.21—11.19):教务处负责
教务处汇总上报推荐课题并分发到班主任处(开班长会议),由班主任组织全体学生选题(每人独立完成一个课题,课题指导老师尽可能选本班级任课老师,可以自选课题与指导老师),完成班级汇总表交教务处。教务处在确认、评审后印发《20xx-20xx学年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览表》。
三、实施阶段(20xx.11.20---20xx.4.8):班主任、指导老师负责
各班按《20xx-20xx学年高二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览表》
实施与学科教学拓展紧密联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一人一课题)。
四、结题成果汇总阶段(20xx.4.10—5.10):班主任负责
班主任汇总结题成果(学生每人独立完成一篇课题论文,成绩由学生找指导老师审定)
五、学生成绩评定阶段(20xx.5.12-6.10):班主任、指导老师负责,完成同学给予学分。
六、学年课程实施情况总结、优秀课题研究论文评选(20xx.6.12-6.30):教务处负责
请各位同学按照以上计划及时完成个人课题成果经指导老师审定后送班主任老师处!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2012年1月11日小组成员共同商议,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成员共同商议
2012年1月12日组长对各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和组员一起初步学习,了解组长直接分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使组员对各自任务有着较为
深刻的心,2012年1月13日-15日
外教,查阅的问候的工
组成2012年1月16日
终达
示成2011年1月20日 理解,做好动员工作,增强组员对本次研究性活动的信小组成员开始实施组长的分工.访谈成员去孝感学院找访谈,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了解有关说英语国家的问候方式,并做好详细记录.资料 成员借助网络,书籍,新闻,报刊等了解有关说英语国家方式的相关资料,并做好详细记录.各小组成员做好自己作后,将研究成果分析整理交给组长,组长再来整理各小员的研究成果 小组成员集中到一起,读本组研究成果进行商议,探讨.最 小组成员共同商议 一致,得到一份最终的研究成果,并填写相关报告,准备展果 小组成员展示研究成果小组成员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