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11:1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文号】 蚌人社[2010]字81号

【发文单位】 蚌埠市人社局

【有 效 性】 有效

关于印发《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调动工作,贯彻公务员交流制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六号令)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调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推进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规范我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动工作,贯彻公务员交流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六号令)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调动,是指行政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转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的调动。

第三条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应坚持德才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格条件,坚持组织安排与个人意愿相结合,从严掌握。

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应坚持顺向调动和平行调动的原则,企事业单位人员一律不得以调动方式进入公务员队伍;非财政供给单位人员,不得以调动方式进入财政供给事业单位;非财政全额供给单位人员,不得以调动方式进入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

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应坚持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负责调动工作的综合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四条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必须在规定的编制、职数和岗位限额内进行,应有相应的职位空缺。

第二章调动的资格条件

第五条公务员(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下同)转任应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强、勤奋敬业、实绩突出;

(二)具有与拟转任职位要求相当的工作经历和任职资格;

(三)转入市级机关任职的,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转入县(区)级及以下机关任职的,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四)已进行公务员登记,并在公务员岗位上履职;

(五)市直部门、市辖区间转任,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不超过45周岁;担任科级及以下非领导职务的人员,一般不超过40周岁。

第六条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调动应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强;

(二)具有与拟调入职位要求相当的工作经历和任职资历,具备行业资格准入条件;

(三)管理人员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四)应符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要求;

(五)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身体健康;

(六)调任科级领导职务人员,按照《蚌埠市事业单位调任科级领导职务人员试行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七条工勤人员调动应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不良行为记录,爱岗敬业,事业心强;

(二)具有与拟调入职位要求相符的专业技术工种、级别;

(三)调入人员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身体健康;

(四)外市调入的工勤人员经有关部门鉴定确有本市急需的专业技能,并具有高级以上技术等级。

第八条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一般应为三年以上),且一方在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一方要求调入的,可以优先照顾解决。

第九条符合紧缺人才调入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调入: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辞退的;

(三)涉嫌违纪违法正在接受专门机关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四)受处分期间或者未满影响期限的;

(五)正在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的;

(六)试用期、合同协议期限、最低服务年限未满的;

(七)近三年年度考核有基本称职、不称职或不定等次的;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办理程序

第十一条顺向和平行调动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受理。用人单位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以下材料:

1、单位编制及职位、岗位空缺情况、编制部门出具的《编制使用计划通知单》、调入理由、选调方案、拟任职位所需资格条件;

2、拟调人员档案、《工作人员调动审批表》(附件1)、调出单位的鉴定材料、调入单位的考核意见;

3、县级以上医院的体检材料、计划生育证明材料、审计结论、需要查验的证书、证明等其他材料。

4、因夫妻分居、随军家属办理调动的,除需提供以上材料外,还需要分别提供单位出具的夫妻分居证明、户口簿、结婚证或干部家属随军审批表。

(二)办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能科室审核拟调入人员有关材料。经初审,基本符合调动条件的,提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同意后,办理相关调动手续,移交调入人员的档案。

第十二条逆向调动一般采取考试选调的形式,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计划申报。每年第二季度,各用人单位根据职位空缺情况和工作实际需要,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报送《选调工作人员计划申报表》(附件2)和编制部门出具的编制

通知单。除特殊职位或特殊需要并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外,选调职位原则上不得设置与职位无关的限制性资格条件。

(二)组织实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用人单位计划汇总,并商有关部门审核后,于每年第三季度统一组织实施。

1、发布选调公告,明确招考范围、对象、资格条件和工作程序;

2、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用人单位进行资格审查;

3、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拟调动人员;

4、用人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进行组织考察,做出任用决定;

5、调动人员确定后,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具介绍信办理相关调动手续。第十三条涉及市直部门、市辖区间工作人员调动须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县域内及各县、县区之间的人员调动情况,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季度须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备案表见附件3)。

第十四条调动人员的有关待遇,由调入单位持编制通知单、行政介绍信、工资转移证明信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定。

第四章纪律与监督

第十五条各级机关在办理工作人员调动过程中,必须依法办事,公道正派,公开透明,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

第十六条调动工作中存在应当回避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对违反规定的调动事项,呈报的不予批准;已经作出决定的宣布无效,并按照规定对主要责任人以及直接责任人作出组织处理或者处分。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下文之日起施行,以前的规定与本办法不相符的,一律按本办法执行。上级部门有其它规定的,从其规定。

附件:

1、工作人员调动审批表

2、选调工作人员计划申报表

3、工作人员调动备案表

第二篇:蚌埠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蚌埠市人民政府令

第34号

《蚌埠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十四届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市长:周春雨

二○一二年七月十日

蚌埠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第三条 事业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应当依照《条例》和本办法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或者备案。登记管理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登记申请应当核准登记。

第四条 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方便事业单位的原则。

第五条 登记管理机关向核准设立登记的事业单位颁发《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1—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唯一合法凭证。未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单位,不得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开展活动。

第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依法保护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有关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依照《条例》和本办法,对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接受并配合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登记管理机关与登记管辖

第八条 市、县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实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市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县、区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 市、县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制定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具体规定;

(二)负责本级登记管辖范围内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三)依法查处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行为;

(四)指导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工作;

(五)负责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电子化工作;

(六)组织实施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及报告公开工作;

(七)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市、县登记管理机关负责下列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一)本级直属事业单位;

(二)本级国家机关各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

(三)直接或者间接使用本级财政经费的社会团体举办的事业单位;

(四)本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举办的

—2— 事业单位;

(五)本款前四项列举事业单位举办的事业单位;

(六)上级登记管理机关授权登记管理的事业单位;

(七)依法应当由本级登记管理机关登记管理的其他事业单位。

第十一条 市辖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本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初始工作。

第三章 登记事项与登记程序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开办资金、举办单位等。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名称,是指事业单位的文字符号,由字号、所属行业、机构形式等依次组成。

事业单位名称不得使用含有下列内容的文字:

(一)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

(二)可能造成欺骗或者引起误解的;

(三)法律、法规禁止的。

第十四条 申请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不得与已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和注销登记未满3年的事业单位名称相同或者相近似。

事业单位一般使用一个名称。申请人申请登记多于一个名称,登记管理机关经审查确认必要的可以核准登记,并在《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将第一名称之外的名称以加括号的形式显示在第一名称之后。单位印章、银行账户等使用的名称应当与经核准登记的名称相符。

第十五条 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名称受法律保护。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住所,是指事业单位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一个事业单位只能申请登记一个住所,住所地址应当是邮政能够送达的地址。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宗旨,是指举办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事业单

—3— 位业务范围应当符合宗旨的要求,并与其资金、场地、设备、从业人员以及技术力量相适应。涉及国家实行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管理的业务事项,事业单位必须取得有关部门的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后,方可申请登记。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指按照法定程序产生,代表事业单位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责任人。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应由本单位在职、在岗、在编的主要行政负责人担任。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是指事业单位的收入渠道,分为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形式。

事业单位开办资金,是指事业单位被核准登记时可以用于承担民事责任的全部财产的货币体现。事业单位开办资金包括举办单位或者出资人授予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支配的财产和事业单位法人的自有财产,市属事业单位不得低于5万元,县、区属事业单位不得低于2万元。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举办单位,是指举办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或者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是投资主体和行政主管部门共同作为举办单位。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申请。申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提出有关登记要求。申请人应当如实填写有关申请材料,并对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受理。登记管理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登记申请不属于本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的,应当及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登记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

(三)审查。登记管理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规定的登记条件。

(四)核准。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和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不予登记的,—4— 应当说明理由。

(五)发(缴)证章。登记管理机关向准予设立登记的事业单位发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向准予变更登记的事业单位发给变更后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收缴变更前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变更名称的还应当收缴变更前的单位印章;向准予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六)公告。登记管理机关对经核准登记的事业单位,通过公开发行的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发布公告。

第四章 设立登记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

(二)有规范的名称、组织机构;

(三)有稳定的场所;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设备设施、经费来源、开办资金和财务独立;

(五)宗旨和业务范围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法律、政策规定;

(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备案)申请书;

(二)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

(三)适用于建立理事会的事业单位章程草案;

(四)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文件;

(五)经费来源证明(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六)住所产权证明、授权使用证明或者租赁证明;

—5—

(七)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文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八)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的,还应当提交举办单位的法人资格证明文件。

业务范围中有涉及国家实行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管理事项的,应当出示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并提交其复印件。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已经办理其他类型法人登记的,应当在注销其他类型法人资格后,方可申请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第二十五条 因合并、分立而新设立的事业单位,应当申请设立登记。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将单位印章式样、银行账户号等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五章 变更登记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登记事项需要变更的,或者因合并、分立改变登记事项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未经核准变更登记,事业单位不得擅自改变登记事项。

第二十八条 变更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经费来源、举办单位的,事业单位应当在变更事项被有关部门批准或者变更决定作出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开办资金比原登记的开办资金数额增加或减少超过20%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申请变更登记,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原件。根据变更事项的不同,还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交其他相应文件:

(一)变更名称的,提交审批机关批准文件;

—6—

(二)变更住所的,提交新住所证明文件;

(三)变更宗旨和业务范围且内容涉及国家实行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管理事项的,提交资质认可或者执业许可证明及相关文件复印件;

(四)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提交原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报告、免职文件,拟任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文件、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登记申请表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五)变更经费来源的,提交经费来源改变的证明文件;

(六)变更开办资金的,提交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证明;

(七)变更举办单位的,提交审批机关批准文件。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变更名称的,应当自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将变更后的单位印章式样、银行账户号等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六章 注销登记

第三十一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一)举办单位决定解散的;

(二)因合并、分立解散的;

(三)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章程,自行决定解散的;

(四)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责令撤销的;

(五)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依法被撤销,或者《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被吊销的;

(六)依法应当注销登记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审批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

清算组织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至

—7— 少发布三次拟申请注销登记的公告。债权人应当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90日内,向清算组织申报债权。清算期间事业单位不得开展有关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办理注销登记:

(一)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事业单位法人注销登记申请书;

(二)撤销或者解散的证明文件;

(三)有关机关确认的清算报告;

(四)发布该单位拟申请注销登记公告凭证;

(五)《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

(六)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相关文件。

第三十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后,应当收缴被注销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单位印章,并发布注销登记公告。

第三十五条 经登记管理机关注销登记的事业单位,自核准注销登记之日起事业单位法人终止

第七章 证书的使用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分为正、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正本应当臵于事业单位住所醒目位臵。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进行下列活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出示《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一)刻制印章、办理机动车船牌照;

(二)申办有关社会保险;

(三)申请开立银行账户、贷款;

(四)申办税务登记、减免税收等事宜;

(五)申请从事经营活动,申领有关证照;

—8—

(六)办理国有资产登记、统计登记、土地登记、房产登记;

(七)申办收费许可证,购领收据、发票;

(八)办理机构编制事项;

(九)办理人事调动和工资基金管理事项;

(十)法律诉讼、公证事项;

(十一)申办海关事项;

(十二)编制内招聘从业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称;

(十三)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废止的事业单位,申请领取新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按照申请设立登记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或者故意损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第四十条 除登记管理机关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扣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遗失、损毁《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应当按照规定在公开发行的报纸、政府网站上声明作废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换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价格、人事等管理制度,接受财政、税务、价格、审计、人事部门的监督。

第四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在经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

事业单位开展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符合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的活动。

事业单位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事业单位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第四十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依法对事业单位实施下列监督管理:

—9—

(一)监督事业单位按照规定办理登记和提交报告;

(二)监督事业单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

(三)制止、纠正和查处事业单位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前,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执行《条例》和本办法情况的报告。

报告应当包括:开展业务活动情况;资产损益情况;绩效和受奖惩情况;涉及诉讼和社会投诉情况;登记事项年末的实际情况;依法应当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四十六条 事业单位在报送报告时还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署的《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

(二)《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原件;

(三)上一的财务审计报告或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或收入支出决算表),二表均需加盖财务主管部门公章;

(四)事业单位法人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五)有行业管理要求的单位,提交资质认可和执业许可证书(复印件);

(六)税务登记证和上一(12月份)纳税交款书(复印件);

(七)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四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通过审查事业单位报告和其他方式对事业单位进行以下方面的监督检查:

(一)是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是否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

(三)是否继续具备承担与宗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民事责任能力;

(四)是否继续具备相关登记事项所要求的资质;

(五)是否核准登记后无正当理由超过1年未开展业务活动或者自行停止业务活动1年以上;

(六)是否在出现依法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的情况后按时申请变更

—10— 登记;

(七)实际使用的名称,包括单位印章、标牌及其他表示该单位名称的标记与核准登记的名称是否一致;

(八)有无抽逃开办资金的行为;

(九)有无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单位印章的行为;

(十)接受和使用捐赠、资助的情况是否符合《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

(十一)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四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事业单位报告和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事业单位,在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上作出合格标记。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事业单位未依法办理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限期补办登记手续;逾期不补办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建议对该单位的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五十条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被核准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依法予以撤销登记;被撤销的登记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分别给予书面警告并通知其举办单位、暂扣《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单位印章的处罚:

(一)不按照登记事项开展活动的;

—11—

(二)不按照规定报送报告的;

(三)不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的;

(四)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单位印章的;

(五)违反规定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六)转移开办资金和财务不独立的;

(七)拒不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监督检查的;

(八)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未经核准设立登记擅自以事业单位法人名义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停止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事业单位申请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办理检验,补(换)领证书,应当使用网上登记管理系统提交申请材料,经登记管理机关审核通过后,再报送纸质材料,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蚌埠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12—

第三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审批表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审批表

● 单位性质指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差额拨款事业、自收自支管理事业、企业。

●本表填写一式三份,调出单位、调入单位,省人社厅各一份。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

甘人发[2007]35号

各市、州人事(人事劳动)局,省直各单位人事(干部)处:

为完善和规范我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管理,科学、准确地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 作实绩,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奖惩、兑现有关待遇和解聘提供重要依据,在总结以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现将《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印发,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〇七年十月十七日 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客观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制度,根据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通知》(人核培发[1995]15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5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考核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简便易行、宜于操作的原则。

第三条 考核围绕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及遵守聘用合同等方面,采取群众评议、领导评定、实绩分析和综合评价等符合单位性质、岗位特点和工作性质的方式方法进行。第四条 本办法中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

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考核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本办法所指考核除特指平时考核和聘期考核外,一般指考核。

第二章 考核内容和标准

第六条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

能:主要考核业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更新情况。

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

绩:主要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廉:主要考核廉洁自律、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情况。

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

第七条 考核标准以聘用合同中约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完成任务的具体标准在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细化量化。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不同类别岗位及不同内部等级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第八条 事业单位各类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均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

第九条 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考核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奉公,精通业务,工作勤奋,富有改革创新精神,业绩突出,完全履行聘用合同。

合格: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熟悉业务,工作积极,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聘用合同。

基本合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基本完成工作任务,未完全履行聘用合同,在工作中造成一定失误。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低,组织纪律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未完成工作任务,违反聘用合同,在工作中造成重大失误。

第十条 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员考核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廉洁奉公,工作责任心强,勤奋敬业,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完全履行聘用合同。

合格: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工作负责,业务熟练,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完成工作任务,参加继续教育,履行聘用合同。

基本合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政治、业务素质一般,基本完成工作任务,未完全履行聘用合同,在工作中造成一定失误。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低,组织纪律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履行岗位职责,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未完成工作任务,违反聘用合同,在工作中造成重大失误。

第十一条 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考核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政治思想表现好,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奉公,业务精通,工作勤奋,责任心强,确保劳动安全,工作成绩突出,完全履行聘用合同。

合格:政治思想表现好,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熟悉业务,工作积极,注重劳动安全,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聘用合同。

基本合格:政治思想表现一般,基本完成工作任务,未完全履行聘用合同,忽视劳动安全,出现事故苗头或发生轻微事故。

不合格:政治思想表现和组织纪律性差,责任心不强,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未完成工作任务,违反聘用合同,忽视劳动安全,造成严重失误或发生事故。

第十二条 考核的优秀比例执行如下规定:

(一)被确定为优秀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单位工作人员总数的百分之十五,最多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二)下列单位的优秀比例当年可上浮百分之五,但上浮后本单位优秀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二十:

1、国家部委有关司(局)、省直厅(局)及市(州)以上党委、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的单位。

2、经国家部委或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评定后晋升等级的医院、学校、设计院、档案馆、期刊编辑部等单位。

(三)下列人员考核等次可直接确定为优秀,不占本单位优秀比例:

1、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科技进步、农业丰收、教学成果、社会科学、中国新闻、中国图书以及文化部文华奖等同类奖项的个人。

2、获市(州)以上党委、政府授予的先进称号,或省直部门授予的全省系统先进称号。

3、工勤技能人员在省部级专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全国专业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的。

第十三条 管理岗位人员、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工勤技能岗位人员的优秀比例应分别确定,不得相互挤占。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负责人员的考核,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应当由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考核的,主管部门应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制定考核实施的具体办法,按时完成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同级人事行政部门。考核事业单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应当组织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第三章 考核方法和程序

第十五条 考核工作由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必要时可授权同级副职或有关机构负责人负责。

第十六条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考核和聘期考核。

平时考核随时进行,由被考核人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记实,部门直接领导随时检查。

考核是对工作人员进行的综合评价,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必须在每年年末完成,最迟不得超过翌年一月底。

聘期考核以考核为基础,主要适用于实行人员聘用制的事业单位。聘期考核可参照考核程序进行,一般在聘期结束前一个月内完成。聘期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聘期考核须填写《甘肃省事业单位受聘人员聘期考核登记表》。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要在当年11月份前填写《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优秀比例及人数核定表》(附表一),到同级人事行政部门核定本的优秀比例和人数,在核定的优秀比例和人数范围内确定优秀人员。事业单位有符合直接确定优秀条件工作人员的,核定优秀比例和人数时须持相关证明材料。

事业单位机构或人数未发生较大变化的,优秀比例和人数保持相对稳定,下不再核定。机构或人数发生变化时,按变化后的机构或人数核定优秀比例和人数。

第十八条 考核的基本程序是:

(一)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填写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的《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登记表》。

(二)被考核人接受民主测评或量化打分等多种形式测评。

(三)被考核人部门直接领导在民主测评或量化等综合考核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建议。

(四)单位考核工作组织在民主测评或量化等综合考评结果和被考核人部门直接领导建议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五)单位负责人员集体研究确定考核等次,并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人员在本单位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3天。

(六)单位考核工作组织填写《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通知册》(包括和聘期考核结果),送达被考核人。

第十九条 被考核人对考核和聘期考核结果不合格不服的,可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原作出决定的单位考核工作组织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原作出决定单位的主管部门或同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提出申诉;也可不经复核,自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直接提出申诉。第二十条 考核工作结束后,事业单位应将《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登记表》及《甘肃省事业单位受聘人员聘期考核登记表》存入被考核人档案。

第四章 几类特殊人员的考核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具有兼任岗位的工作人员,按其主要岗位和兼任岗位同时考核。

第二十二条 非因公受伤工作不足半年的工作人员不参加考核。因公受伤的工作人员应参加考核并确定等次,一般应确定为合格。

第二十三条 下列各类人员的考核按如下规定办理:

(一)单位派出学习、培训超过半年的工作人员,由学习、培训单位提供有关情况,原工作单位进行考核。

(二)对新招聘人员应进行考核,但在考核时只写评语,不定等次,考核情况只作为聘用、定级的依据。

(三)经组织选调的工作人员(含政策性安置人员),由现工作单位进行考核并确定等次。

(四)挂职锻炼和下乡支农、支教等工作人员,在挂职单位工作半年以上且考核时仍在挂职单位的,由挂职单位负责考核并确定等次。挂职不足半年或考核时已回原工作单位的,由原工作单位考核并确定等次。

(五)被借用的工作人员,由借用单位向原工作单位提供情况,由原工作单位确定考核等次。

(六)接受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工作人员,只进行考核,暂不写评语,不确定等次,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七)受警告处分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考核,但在受处分当年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记过(不含开除)以上处分的工作人员,在受处分期间只参加考核,不确定等次。解除处分(不含警告处分)当年工作不足半年的,只参加考核,不定等次;工作超过半年的,参加考核且确定等次,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八)对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考核、经批评教育仍拒绝参加的工作人员,可直接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二十四条 考核结果是岗位竞聘、奖惩、培训、调整工资待遇以及解聘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按照国家有关工资政策规定,每年增加一级薪级工资。

(二)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可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规定申报高一级职务资格。

(三)工勤技能岗位人员可考评、考核高一级工种。

岗位竞聘中,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工作人员,在同等条件下可被优先聘用。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现工作岗位以来,凡考核有一次基本合格的,推迟一年竞聘高一等级岗位。有两次基本合格的,视为一次不合格。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在新岗位考核仍不合格的,事业单位可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予以通知。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考核中有弄虚作假等违纪违法行为的,考核等次直接确定为不合格。

第二十九条 事业单位应按时完成考核工作。除国家和省上有特殊规定的外,未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考核工作的,不得兑现工资及其他需要有考核结果才能兑现的待遇;不按规定组织考核的,按国家有关考核结果和工资等待遇挂钩的规定,有关部门不得兑现工资等相关待遇,同时在下一不得进行新的岗位结构调整、岗位聘用、公开招聘人员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工作。

第六章 考核的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 事业单位在考核和聘期考核时应成立非常设性的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等考核工作组织,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工作组织由本单位负责人、人事部门负责人、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和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工作人员代表组成。考核工作组织的日常事务由本单位人事部门承担。

第三十一条 考核工作组织的职责是:

(一)制定本单位考核和聘期考核实施办法。

(二)组织、指导、监督本单位考核和聘期考核工作。

(三)审核被考核人部门直接领导写出的考核评语及提出的考核等次建议。

(四)审核本单位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的复核申请。

第三十二条 事业单位负责人及考核工作组织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对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的,必须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建立并严格执行考核工作监督检查制度。事业单位在考核结束后,须将《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优秀比例及人数核定表》(附表一)、《甘肃省事业单位考核审核统计表》(附表二)及《甘肃省事业单位考核审核花名册》(附表三)一并报主管部门和同级人事行政部门审核。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事行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考核工作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对考核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加强和改进意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考核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督促。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单位考核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说 明

本办法附表

一、附表

二、附表三可在甘肃省人事编制信息网下载使用(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也可自行制作。

《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登记表》、《甘肃省事业单位受聘人员聘期考核登记表》和《甘肃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结果通知册》(包括和聘期考核结果)由省人事厅统一印制。

第五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讨论稿)第一条 为建设信用政府,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执法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秩序,在政府内部形成诚信导向机制,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黑龙江省规范行政执法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失信责任追究是指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规定的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给政府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影响政府信用,尚不构成违法违纪处理的,按照本办法追究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政。发布规范性文件、做出行政决定和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必须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区人民政府及地区行署各单位(含受政府机关依法委托履行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简称政府机关)中工作的各类行政事业人员。

第五条 失信责任追究,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失信必究,追究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追究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各政府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一)信用建设工作在本单位(部门)未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未按照廉政建设要求明确工作职责,未形成“谁主管、谁负责”领导工作体制的;(二)对地委、行署部署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重大活动,未及时作出安排部署,行动迟缓造成不良影响的;(三)本单位未按要求作出信用承诺,或信用承诺未切实履行的;(四)不认真履行本部门、本单位的管理职能,导致管理松懈、作风涣散、效率低下、贻误工作,给全县经济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五)对本部门、本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失误,损害国家、集体、群众利益的;(六)未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的;(七)对身边工作人员或下属单位领导发生的违法违纪问题,失之于察或姑息纵容的;(八)对本单位人员中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未及时处理,致使矛盾激化,造成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影响工作和社会正常秩序的;(九)对监察机关的监察决定或监察建议,不认真执行和整改的;(十)其他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给政府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第七条 政府机关在实施行政审批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一)审批部门不按规定的审批条件、程序实施行政审批的;(二)由于只审批不监督或者监督不力而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三)已经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仍然进行审批的;(四)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项目,职能最直接或者首家受理的审批部门不及时主动协调,相互推诿或拖延不办的,本部门审批事项完成后不移交或拖延移交其他部门的;(五)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当受理、审批而不予受理、审批,或者推诿、拖拉、刁难的,以及不予受理、审批而不告知正当理由的;(六)未在规定或者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工作的;(七)其他不履行职责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给行政审批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前款所称行政审批,指政府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其形式和名称包括审批、审核、批准、核准、备案、审定、同意、注册、许可、特许、认证、鉴证以及其他性质相同或者近似的行政行为。

第八条 政府机关在实施行政征收管理活动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单位负责人和征收人员的责任:(一)未按规定范围、时限实施征收的;(二)实施征收不开具合法收据或不使用法定部门制发的专用票据的;(三)不出示征收资格、许可证件实施征收的;(四)被征收单位或个人对征收提出异议,征收人员未告知理由、依据的;(五)其他违反征收规定的行为。

前款所称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事项。

第九条 政府机关在实施行政检查管理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检查人员的责任:(一)无具体理由、事项、内容、对象实施检查的;(二)不出示有效资格证件实施检查的;(三)不按法定程序、时限实施检查的;(四)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检查职责的;(五)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六)违反规定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的;(七)其他违反行政检查工作规定的。

第十条 政府机关在实施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执法人员的责任:(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二)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的;(三)使用、丢失或者损毁扣押的财物,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四)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不移交,以行政处罚代替刑罚的;(五)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的;(六)其他违反行政处罚规定的。

第十一条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行政内部事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一)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并报送领导批办造成后果的;(二)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拖延不办的;(三)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情况,置之不理的;(四)未严格执行保密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资料泄密、损毁或者丢失的;(五)对外发文,未严格核对文种、文号、格式、文字及加盖印章,致使文件发生严重错误,造成后果的;(六)其他违反内部行政管理制度贻误行政内部事务管理工作的。第十二条 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公共社会行为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一)对上级或本级信访部门转办的群众信访件,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的;对不能如期结案反馈的,或信访人提出不符合政策的要求,或受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未向信访人作出解释说明的;(二)机关内部安全措施不完善出现严重损害本单位形象的;(三)参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参与封建迷信等活动或参与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的;(四)未与编外聘用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未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未按规定支付编外聘用人员工资的;(五)低保工作出现“应保未保”现象或发生严重违反政策和操作规范的情况;(六)违反金融单位信贷信用,情况查实的;(七)其他公共社会行为造成失信的。

第十三条 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廉政建设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一)对廉政建设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导致工作不落实,造成损失的;(二)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教育、不制止、不查处,或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不管不问、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三)群众投诉涉及作风建设方面的问题,经查核实的;(四)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违法违纪问题知情不管的;(五)对职责范围内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敷衍塞责、不抓不管的。第十四条 失信责任追究方式分为:(一)失信告诫;(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三)调离工作岗位或待岗培训;(四)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予以辞退。以上追究方式根据情节轻重,可以单处或并处。第十五条 追究方式的界定。

(一)有明确直接责任人的,应该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工作责任不明确或者单位未作出明确规定造成政府失信的,应该追究该单位有关责任领导的责任;(二)违反本办法第六条至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有关条款之一的,实行失信告诫一次;(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有关条款的,酌情予以失信告诫一次。第十六条 建立地区失信责任追究联席会议制度,由行署办、地纪委监察局、组织、人事、法制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对法定部门提出的失信责任追究职能事项进行认定。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一)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追究情形的;(二)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进行调查的;(三)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一)行政管理相对人弄虚作假,致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无法作出正确判断的;(二)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未作规定或规定不具体,致使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理解不当的;(三)出现意外或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过错情形发生的。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调查,以确定行政行为人是否违法、违纪、违规,是否应追究相应责任:(一)自然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二)上级机关要求调查追究的;(三)在上级或同级人大、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中,被认定错误的;(四)被新闻媒体曝光的;(五)发布规范性文件有违法情形被本级政府或上级主管机关依法撤销的;(六)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经行政诉讼,被人民法院判决撤销、部分撤销或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经行政复议,被本级政府或上级主管机关变更、撤销原处理决定或发回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

第二十条 对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检举、控告,受理机关应当在依法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应当告知不受理理由。

第二十一条 决定进行调查的责任追究案件,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调查处理完毕。

第二十二条 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对不受理决定不服,或认为不便向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提出投诉、检举、控告的,可直接向监察机关提出。

监察机关直接办理的案件,涉及行政纪律处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被失信责任追究的政府机关或个人有陈述权和申辩权。

被追究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应当依法可提出申诉。

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四条 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应当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将处理决定报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和人事部门备案。第二十五条 有关责任人因违反行政纪律,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与上位法不一致的,按照上位法执行。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施行。

下载关于印发《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蚌埠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