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共性问题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共性问题
1、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阐述不清楚,让人听不出研究的价值所在。
2、汇报提纲完全按论文章节构成,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汇报提纲(内容)之间,无承前启后及过渡性语言。
3、对内容不熟悉,PPT文字描述太多。
4、过于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及结果的测试分析等。
5、汇报总结中,未直截了当地呈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6、忽视取得的成果展示,如论文、专利、获奖情况等一带而过。
7、无致谢。
由于答辩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各异,如果不讲究答辩策略,可能会造成“做的好,不如讲得好”的结局,从而影响答辩成绩。建议15分钟左右分配如下:
1、课题概述(2-3分钟):阐述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即立项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主要介绍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等,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2、课题内容(8-10分种):主要突出:1)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2)实验结果展示及分析。文字描述多了,会影响讲解思路,也会给人不熟悉内容的印象;公式推导多了,这不是答辩老师所感兴趣的(感兴趣的评委自然会看你的纸质论文)。同时,可能占用了后续展示主要成果的时间,让评委看不到你最后的“干货”。
3、课题总结(1-2分钟):1)直接以按序号形式列出所开展的工作;2)创新点与贡献,即提出了什么方法或理论?解决了什么问题?实现了什么功能?有创新的强调创新,无创新的强调工程应用价值。课题展望或存在问题可一带而过,如果评委需要追问,后续回答问题时阐述即可。
4、成果展示:如论文、专利、获奖等。
第二篇: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演讲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XXXX,我论文的题目是XXXXXXX。今天汇报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研究概述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4个部分。本论文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背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2011年重新进行了中小企业划型,首次增加了微型企业的划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最为活跃、最具发展潜力、数量也众多。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作用,我国实施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促进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结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得到有效缓解。然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进行研究。
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
本论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理论意义,在进行文献综述的时候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究较多,但是较少基于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背景进行研究。本论文从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方面,本论文分析了我国科技和金融结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探讨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现在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可以为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提供决策指导,同时,本论文分析了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路径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益于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利用好科技金融结合平台进行融资。
本论文的创新点前面已经提到了,主要是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基于科技金融结合的背景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而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
本论文分为5章,这是论文的研究框架。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是科学定义科技和金融结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然后进行国内外综述。论文的三四五章是论文的重点,论文的第三章分析了科技和金融结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结合背景下,除了传统的融资路径,金融资本市场出现了新的融资路径,其中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影响较大的是金融行业出现新业态、金融机构推出新业务、资本市场产生新力量。其中金融行业的新业态包括科技银行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科技保险融资、融资租赁融资等,金融机构推出新业务包括银行推出“勿等待”等业务,债券市场推出中小企业联合债券等;资本市场产生新力量主要是指新三板。这些路径的广泛推广拓宽了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可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过程中,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路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科技金融地区分部不均匀,科技银行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挥不充分、科技保险发展进程缓慢、新三板融资覆盖面很窄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我国金融体制机制的原因、有金融机构的原因也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本论文在研究的最后结合这些原因提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策略。比如说企业体液提高科技金融结合意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强与外部合作等。
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了学术论文3篇,其中一篇是在改革与战略中刊登。
外审专家针对本论文提出两个修改建议:1是论文缺少对收回的问卷数据深入挖掘;
2、论文部门图表格式不规范等。我都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以上是本人论文的基本情况,请各位专家批评指导。
第三篇: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提纲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提纲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的论文题目是《法院批准重整计划之标准研究》。下面,我将从论文主题、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文章不足展开介绍。
首先是文章主题。本文旨在总结我国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发现我国重整计划批准标准的缺陷,提出相关修改建议。重整计划批准标准指法院评价重整计划这一法律行为的法定尺度,这里的批准标准和我国破产法规定的重整计划获得批准需满足的必要条件,是同一内涵。重整计划批准标准是法院批准裁判规则的核心部分,决定着法院能否批准及批准后的执行效果。
其次是文章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取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全面收集了新破产法实施到2015年末的45个上市公司重整案例,综合公司信息披露、法律文书、媒体报道和学者研究进行分析。为方便查找,我把案例要点简化成两个表格放在了文章最后。此外,在讨论具体重整计划批准标准时,本文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再次是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引言着重论述选题意义,以及我国学者研究现状。正文遵循“从实然到应然,再回到实然”的逻辑思路。
正文第一章是对我国上市公司重整计划批准实践的实然探讨。我国部分上市公司重整计划对债权人清偿不充分,对中小股东权益调整不公平,上市公司重整计划可行性论证普遍粗糙,而法院迫于地方政府压力,为配合上市公司保壳,对上述问题视而不见。这些问题是重整计划批准标准应着重关注的,引发我对如何完善重整计划批准标准问题的思考。
正文第二、三、四章是应然探讨部分。第二章作为一般性理论铺垫,论述了重整计划批准标准的法理依据、设置原则、分类及意义等基础理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论述正常批准标准和强制批准标准的具体内容。文章认为,重整计划批准标准的法理基础在于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利原则和意思自治原则。从尊重当
事人意思自治、保护持反对意见关系人和重要性等方面考虑,正常批准标准和强制批准标准是一般与特殊、不可或缺的关系。正常批准标准应包括重整计划表决程序合法性标准、重整计划可行性标准、重整关系人最大利益标准;强制批准标准应包括最小限度组别通过标准、禁止歧视标准、公平和公正标准。
正文第五章回归到我国重整立法的实然探讨,结合前面四章分析,总结我国现行立法中正常批准标准缺失,强制批准标准模糊、不周延、可操作性弱的缺陷,并以条文对照表的形式提出针对性建议。
最后是文章的不足。各位老师,提交论文后,我又反复看了几遍,发现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第一章的本意是以上市公司案例为典型进行剖析,后文也考虑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适用具体批准标准的区别,但现在看来第一章标题在文章结构中比较突兀,我打算改成“我国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现状及问题——以上市公司重整为例”。
我的陈述完毕,谢谢老师!
第四篇:毕业论文答辩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上世纪70年代独立董事制度首先出现在美国,我国78年实行改革开放,90年代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此时独立董事制度已在资本主义国家运作了20多年,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进行市场体制改革,无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是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对象,所以1997 年12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其中第 112 条规定,“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立独立董事。” 该条款特别注明“此条为选择条款”,也就是说并非强制性的规定,各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章程中制定独立董事的职责。首次作出强制性规定的是 1999 年 3 月 29 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此外,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中国与国际接轨,那么就要遵守国际规则,所以不仅单方面引进还要对其进行改良使其符合中国的国情,不仅让它生根,还要让它发芽开花结果。另一方面独立董事制度本身具有优越性在改善公司治理、提高管控能力、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我国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文件?
97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12条规定,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立独立董事。
99年国家经贸委和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第六项规定,公司应增加外部董事的比例,董事会换届时,外部董事应占董事会人数的1/2,并应有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2001年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基金管理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且人数不少于全部董事的1/3。
2006年《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51条规定,收购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应当达到或者超过1/2.2011年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独立董事备案办法》对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和独立性进行了相关规定。
2013年修订的《公司法》第122条规定,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014年新修订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 7、16、28条规定了独立董事召开临时大会、发表意见的权利以及述职报告的义务
2015年修订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在第3章第5节中对独立董事的职权和义务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规定。
3、学术和应用价值
学术界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众说纷纭,中国在已有监事会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耗费高额的治理成本聘用独立董事来制约管理层或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仍旧值得深思。本文将专注独立董事的执业过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实行效果进行探讨能够丰富学术界关于独立董事的研究视角。从应用角度来讲,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实践需要理论加以升华,只有探讨出独董董事执业有效性的真正影响因素,才能从本源解决或推翻独立董事制度“花瓶”式问题或假说,从而为企业节省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4、选题的主要依据和可行性
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维护外部股东权利的有效手段,其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已实施近13年。虽然对于独立董事制度效果仍旧存在很大争论,但国资委于2009年颁布了《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国资发[2009]301号),决定在各大国有企业中推广独立董事制度,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将继续扩大董事会制度的覆盖面,并且推动已建立董事会制度的企业发挥董事会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如此大范围地推广独立董事制度表明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因此探讨独立董事制度本土化效果,寻求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方法仍然值得学者关注。
5、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大多研究单纯地将独立董事背景、专业、占董事会比重等客观的因素作为其执行效果的考核变量,而独立董事本身的执业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且单纯用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公司业绩作为考核指标也有失公允,因此本文从独立董事的执业过程出发,采用匿名调查问卷的方式,让独立董事自己对自己职业过程做一个客观公正的选择,从而总结得出独立董事真实的职业情况,做出客观的判断,并根据其执业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6、本课题预期达到的结果
中国“人治”信奉“中庸之道”,在一项决议递交董事会之前都先经过董事会成员多番协商探讨,初步达成一致意见后再递交董事会,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独立董事在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能要高于在董事会决议上发挥的作用。因此,本课题假设,大多独立董事在执业过程中能够尽忠职守,执业严谨,预期通过调查问卷证明该假设。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预期在改进独立董事制度的政策建议中,从独立董事的竞选机制、选择来源、职责定位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意见。
7、本课题拟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进行突破,以前的文献大多采用实证回归的方式研究独立董事影响因素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间接地评价独立董事制度的优劣,而本课题拟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独立董事自身的角度,更为直观地考察其执业效果,更为公正地评断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本土化效果。其次,在政策建议方面也希望能有所突破,目前文章对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建议大多都未能跳出娄芳、原红旗(2002)提出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角度。本课题希望从直观考察独立董事执业效果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激励点,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改善出一点绵薄之力。
8、文献综述内容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从规范研究开始,向实证研究迈进,大多从独立董事制度的影响因素出发,研究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探讨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性,从而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国外研究现状
在英美等国家,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也有比较完整的理论研究。主要总结如下:
第一是关于独立董事的选择机制。Hemainlin and Weisbach的研究表明:如果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时,企业的经理层则会指派或者增选更多的独立董事。
第二是关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问题。Hermailin and Weisbach、Fame、Steven、Bernadette等人进行了研究。Weisbach, Michael从独立董事的更迭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性等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当大企业业绩恶化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会略微上升。Steven and Bernadette却认为,从长远来看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在企业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董事会中高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比例会逐步下降;而低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比例会逐步提高。Fama揭示了独立董事和经营环境的关系。他认为在经营业务比较广泛的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当企业处在监管的条件下,企业的经理层就会增选具有政治背景和法律背景的独立董事。
(2)国内研究现状
源于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在2001年被正式引入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以来,我国的国内学者对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层出不穷。
在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演进过程中,学者孙强由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选人程序、特别职权角度切入寻找出由此产生的问题,引起思考。
在独立董事制度存在问题方面,庄华、孙亮、仲维维、李欣等人指出独立董事制度在立法上的缺陷,选聘程序和任免机制不合理,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以及独立董事不独立,权利和义务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在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现状问题上,孙静、张子健、周颖重点关注于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独立董事配备不足、来源区域狭隘、职责履行不力等缺陷,随后在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人数比例及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从我国独立董事自身条件来看,学者申富平、韩巧艳、赵红梅、袁耀基、闫莉、李明祥则从独立董事的数量、年龄、学历、专业、职业等方面,分析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国内外独立董事制度研究情况,提出了完善建议。
第五篇:报告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报告存在的共性问题
1、存在简单的文字、排版失误
2、报告编排顺序不符合导则要求
3、被评价单位没有盖章
4、评价依据不准确或不全面
5、评价方法的选择或应用不妥当
6、工程概况介绍不祥
7、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8、评价结论不符合导则要求
9、报告内容、附件不齐全
10、未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
1、存在简单的文字、排版失误
(1)将“各部门”写成“个部门” ;kV、km、kg 写成KV、Km、Kg;“CO2”应为“CO2”,(2)标点符号错误,漏字“附件8”写成了“件8”等;
(3)法定计量单位标注不统一,如在一页中就有“米、m、公里”;
(4)语句不通,如“预先危险性分析和等评价方法”,“焦油洗油最大存量”应为“焦油储罐最大存量”等;
(5)安全评价的范围一项中未介绍评价范围,而是进行了评价单元划分;
(6)报告前后不一致,第一段中介绍安全管理人员为5人,而基本情况表中却为8人;
2、报告编排顺序不符合导则要求
“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复印件”应置于“安全评价工作人员组成”的后面;“编制说明”应置于“目录”之前。
安全评价报告格式
⒈布局
⑴封面(参见式样1)
⑵封二(参见式样2)
⑶安全评价工作人员组成(参见式样3)
⑷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复印件
⑸编制说明
⑹目次
⑺非常用的术语、符号和代号说明
⑻正文(安全评价报告主要内容)
⑼附件
3、被评价单位没有盖章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要求被评价单位要在封面盖章,在抽查的报告中有三分之一的报告存在被评价单位没盖章的问题。
4、评价依据不准确或不全面
有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评价报告中,评价依据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等法规、导则,而把《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作为评价依据;
依据的标准是过期的标准,如《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1992应改为GB16912-1997,《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未注明1999年版 评价依据中的噪声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几个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涉及,并未进行作业分级。对于生产场所存在噪声、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建议采用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就可以了。
5、评价方法的选择或应用不妥当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中要求:
评价方法
⒈安全生产条件的安全评价,以安全检查表的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⒉其他方面的安全评价,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国际、国内通行的安全评价方法。
报告中大多采用了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1)安全检查表法、(2)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性指数评价法、(3)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法(Mond)、(4)预先危险分析法、(5)事故树分析、(6)危险度评价法、(7)事故后果分析评价等,有的报告中采用了预先危险分析方法,而结果中没有汇总表,也未确定危险程度,并且报告中未对预先危险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应用最多的是安全检查表法,在检查表法的应用中有的评价报告中安全检查表中“实际情况”一栏大多填写“符合要求”,而对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并没进行描述,也就是说没有事实记录;有的报告中更是 “实际情况”一栏为空白,对于现状评价,我们应该把实际情况描述清楚,作为我们建议措施和评价结论的证据;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在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评价报告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很多报告提到了补偿后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DOW化七版中没有“补偿后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的概念,所得的补偿系数只能用来计算采取补偿措施后其实际财产损失的。而不能得出补偿后危险等级的结论,因为危险等级是固有的,所以补偿后的危险等级说法不正确。
在某制氧厂安全评价报告中采用了危险度评价法,应该知道危险度评价法适用于化工企业,而对于空分制氧厂采用危险度评价法确定危险度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某化工厂安全评价报告中由于甲醇储存量为100吨,已构成重大危险源,对于重大危险源我们应该重点进行评价,故应选择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对其一旦发生事故后造成的危害范围进行分析,而报告只是进行了重大危险源辨识;
6、工程概况介绍不祥
有的报告中企业区域环境、企业周边情况介绍不详,无法了解企业周边情况;按照导则要求,企业外部环境也是我们应该进行评价的重点内容,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要
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说明企业与周边企业、社区、设施等的实际距离,并评价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规定;二是生产装置或储存设施构成重大危险源的,要说明重大危险源与周围居民区、学校等公用设施的实际距离,并评价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规定;三是分析企业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并评价其是否满足企业应急救援的需要。上述三种情况,要作出明确的评价结论。
有的报告工艺流程介绍过于简单,原辅材料介绍不全;有的未列出设备清单,对于设备的型号无法了解,有的报告没有给出危险品的实际储存量,如果我们评价人员不了解工艺流程、工艺设备,也就不可能辨识清楚工程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的标准是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另外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的有关规定,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包括如下几大类:
1)贮罐区(贮罐);2)库区(库);3)生产场所;4)压力管道;5)锅炉;6)压力容器;7)煤矿(井工开采);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9)尾矿库。
重大危险源辨识按照《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附件1规定的具体条件和参数进行判别。
7、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中规定:
定性、定量分析安全评价内容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⒈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⒉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
(二)分析生产装置、设施的生产单位外部周边情况和所在地自然条件
⒈分析生产装置、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对生产单位周边社区的影响
⒉分析生产单位周边社区对生产装置、设施的影响
⒊分析自然条件对生产装置、设施的影响
(三)安全生产条件的分析
⒈管理层
⑴分析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
⑵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其持续改进情况
⑶分析安全技术规程和作业安全规程及其持续改进情况
⑷分析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⑸分析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⑹分析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⑺分析安全生产投入情况
⑻分析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情况
⑼分析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情况
⑽分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调查处理情况
⒉生产层
⑴外部条件
①分析危险化学品生产是否符合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和布局;
②分析生产装置、设施是否在设区的市规划的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内; ③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生产单位周边社区距离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⑵内部安全生产条件
①分析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有的报告缺少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条件方面的分析:报告中未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岗位操作安全规程的执行情况、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事故应急救援情况进行分析;
有的评价报告缺少对生产装置、设施的生产单位外部周边情况和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内容;
火灾危险分析当中缺少电气火灾的危险分析。
工艺及操作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中缺少对热工控制和连锁保护装置的分析内容。有的评价报告在安全生产条件分析的内容中,未对管理层和生产层的检查结果按照导则要求的条款逐条进行分析说明。
8、评价结论不符合导则要求
不少的评价报告中没有体现“可接受程度”的评价结论;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中给出了三种结论:
(一)根据安全评价结果,作出可接受程度的结论,(二)针对安全评价结果,作出采取何种措施后的可接受程度结论,(三)作出假设整改计划实施后的可接受程度结论
也就是说若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隐患和问题企业已全部整改完成,或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不涉及《实施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则企业的安全风险可接受,可直接作出符合或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结论。
若企业存在的隐患或问题涉及《实施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且未完成整改的,评价报告应当在确认企业已落实了当前正常生产情况下保障安全生产的各项应急措施,可认定企业的安全风险可接受,作出符合或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结论。
9、报告内容、附件不齐全
有的报告附件中企业平面布置图过于简单,尺寸标准不详细。或者附件中无平面布置图、防爆区域划分图等资料。附件中无法定检测、检验情况汇总表。
有的报告中未附提供的原始资料目录,如消防证明材料、人员培训证书、静电检测报告、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预案、安全管理组织等资料。
评价报告的附件:
1、涉及评价报告中所有具体评价过程;
2、企业的区域位置图、平面布置图、周边道路交通状况图;流程简图、防爆区域划分图以及安全评价过程制作的图表
3、企业有关法定检测、检验项目的检测报告或清单(清单应包含检测项目、检测日期、检测数据、检测结论、检测周期和检测部门等内容,并加盖被评价企业公章);
4、企业在专门规划区域的证明文件或土地使用证;
5、企业有关消防验收的证明文件;
6、企业有关隐患整改的承诺(加盖企业公章,并经当地安监部门确认)
10、未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
有些报告对于检查出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没有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总结;如有份报告在存在的18项问题中,属于整改紧迫程度“高”的有6项,“中”的有10项,在对企业整改情况不清楚、不复查的情况下,在达不到有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怎么能确保安全生产,怎么能认为该企业在用生产装置基本符合安全要求。评价导则中要求应对企业存在问题进行复查,并对复查情况进行总结;整改复查报告中还应明确企业采取的具体整改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
关于国家法定检测、检验项目,评价报告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界定企业生产装置或设施中属于国家法定检测、检验的项目,且企业必须全部检测、检验合格,评价报告方可作出该项符合要求的明确结论。不得将检测、检验问题作为企业的整改承诺。在 “隐患整改确认表”中要明确不符合的条款已于何时完成整改。
二、如何提高评价报告的质量
•提高安全评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
•完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加强安全评价工作质量管理
•编制安全评价报告时,应严格按照评价导则的要求编制,不得简化程序、步骤•评价标准运用要准确
•深入现场全面收集建设项目资料,为保证评价质量打下基础
•搞好安全评价必须与委托评价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专家库,充分利用专家的作用
•把好安全评价报告审查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