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我区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我区教研室和进修学校在三、四月份开展的“摸底听课”活动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现将一些共性问题归纳整理,以便教研员针对这些问题,积极研究对策,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存在问题如下:
一、教育理念方面
1、部分使用课标教材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目的理解不到位,虽然课堂上学生行动有了自由,但教师在思想上仍然是学生的主宰,平等民主的思想还停留在形式上。
2、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有所欠缺,在教学中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时方法不当。
3、部分教师受旧教材的束缚,对课标教材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课标教材渗透的新理念体会不深,所以在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4、部分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愉快教育”、“快乐学习”这一思想,为了使学生高兴,把课堂变成活动场,生硬塞进大量的表演、游戏等,偏离了教育主题。
二、教师素质方面
5、部分教师自身知识功底不厚,基本功不扎实,对教材理解肤浅,只看到了教材表面的现象,挖掘不到教材的内涵。如:语文教师对课文中蕴含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使教师和文本、作者的对话停留在
据多半时间,轻视学生信息搜集的能力。
15、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6、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学生讨论或动手操作时,只是旁观者,不能深入学生中间,做有效的指导。
17、有些教师上实验课不在实验室上,有部分教师实验操作流程不规范,学生操作时,教师无指导或指导不到位。
18、部分教师备课脱离不开教材的束缚,死板教条地去扣教材,不能纵观全面,灵活地去运用教材。
19、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课堂上预设性问题多,生成性内容少,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一问一答,教学中没有灵光、没有创新。
20、公开教学中,滥用多媒体课件。有些多媒体课件失去必要性,成为一种形式,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影响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第二篇:报告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报告存在的共性问题
1、存在简单的文字、排版失误
2、报告编排顺序不符合导则要求
3、被评价单位没有盖章
4、评价依据不准确或不全面
5、评价方法的选择或应用不妥当
6、工程概况介绍不祥
7、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8、评价结论不符合导则要求
9、报告内容、附件不齐全
10、未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
1、存在简单的文字、排版失误
(1)将“各部门”写成“个部门” ;kV、km、kg 写成KV、Km、Kg;“CO2”应为“CO2”,(2)标点符号错误,漏字“附件8”写成了“件8”等;
(3)法定计量单位标注不统一,如在一页中就有“米、m、公里”;
(4)语句不通,如“预先危险性分析和等评价方法”,“焦油洗油最大存量”应为“焦油储罐最大存量”等;
(5)安全评价的范围一项中未介绍评价范围,而是进行了评价单元划分;
(6)报告前后不一致,第一段中介绍安全管理人员为5人,而基本情况表中却为8人;
2、报告编排顺序不符合导则要求
“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复印件”应置于“安全评价工作人员组成”的后面;“编制说明”应置于“目录”之前。
安全评价报告格式
⒈布局
⑴封面(参见式样1)
⑵封二(参见式样2)
⑶安全评价工作人员组成(参见式样3)
⑷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复印件
⑸编制说明
⑹目次
⑺非常用的术语、符号和代号说明
⑻正文(安全评价报告主要内容)
⑼附件
3、被评价单位没有盖章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要求被评价单位要在封面盖章,在抽查的报告中有三分之一的报告存在被评价单位没盖章的问题。
4、评价依据不准确或不全面
有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评价报告中,评价依据没有《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试行)》等法规、导则,而把《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作为评价依据;
依据的标准是过期的标准,如《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GB16912-1992应改为GB16912-1997,《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未注明1999年版 评价依据中的噪声作业分级、有毒作业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几个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并没涉及,并未进行作业分级。对于生产场所存在噪声、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建议采用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就可以了。
5、评价方法的选择或应用不妥当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中要求:
评价方法
⒈安全生产条件的安全评价,以安全检查表的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⒉其他方面的安全评价,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国际、国内通行的安全评价方法。
报告中大多采用了定性、定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1)安全检查表法、(2)美国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性指数评价法、(3)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法(Mond)、(4)预先危险分析法、(5)事故树分析、(6)危险度评价法、(7)事故后果分析评价等,有的报告中采用了预先危险分析方法,而结果中没有汇总表,也未确定危险程度,并且报告中未对预先危险分析方法进行介绍;
应用最多的是安全检查表法,在检查表法的应用中有的评价报告中安全检查表中“实际情况”一栏大多填写“符合要求”,而对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并没进行描述,也就是说没有事实记录;有的报告中更是 “实际情况”一栏为空白,对于现状评价,我们应该把实际情况描述清楚,作为我们建议措施和评价结论的证据;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在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安全评价报告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在该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很多报告提到了补偿后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在DOW化七版中没有“补偿后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的概念,所得的补偿系数只能用来计算采取补偿措施后其实际财产损失的。而不能得出补偿后危险等级的结论,因为危险等级是固有的,所以补偿后的危险等级说法不正确。
在某制氧厂安全评价报告中采用了危险度评价法,应该知道危险度评价法适用于化工企业,而对于空分制氧厂采用危险度评价法确定危险度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某化工厂安全评价报告中由于甲醇储存量为100吨,已构成重大危险源,对于重大危险源我们应该重点进行评价,故应选择一种定量的评价方法对其一旦发生事故后造成的危害范围进行分析,而报告只是进行了重大危险源辨识;
6、工程概况介绍不祥
有的报告中企业区域环境、企业周边情况介绍不详,无法了解企业周边情况;按照导则要求,企业外部环境也是我们应该进行评价的重点内容,对企业外部环境的评价要
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说明企业与周边企业、社区、设施等的实际距离,并评价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规定;二是生产装置或储存设施构成重大危险源的,要说明重大危险源与周围居民区、学校等公用设施的实际距离,并评价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规定;三是分析企业周边的道路交通情况,并评价其是否满足企业应急救援的需要。上述三种情况,要作出明确的评价结论。
有的报告工艺流程介绍过于简单,原辅材料介绍不全;有的未列出设备清单,对于设备的型号无法了解,有的报告没有给出危险品的实际储存量,如果我们评价人员不了解工艺流程、工艺设备,也就不可能辨识清楚工程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重大危险源。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的标准是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
另外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的有关规定,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包括如下几大类:
1)贮罐区(贮罐);2)库区(库);3)生产场所;4)压力管道;5)锅炉;6)压力容器;7)煤矿(井工开采);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9)尾矿库。
重大危险源辨识按照《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附件1规定的具体条件和参数进行判别。
7、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中规定:
定性、定量分析安全评价内容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⒈分析危险、有害因素
⒉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
(二)分析生产装置、设施的生产单位外部周边情况和所在地自然条件
⒈分析生产装置、设施的危险、有害因素对生产单位周边社区的影响
⒉分析生产单位周边社区对生产装置、设施的影响
⒊分析自然条件对生产装置、设施的影响
(三)安全生产条件的分析
⒈管理层
⑴分析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
⑵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其持续改进情况
⑶分析安全技术规程和作业安全规程及其持续改进情况
⑷分析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
⑸分析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⑹分析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⑺分析安全生产投入情况
⑻分析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情况
⑼分析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情况
⑽分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调查处理情况
⒉生产层
⑴外部条件
①分析危险化学品生产是否符合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划和布局;
②分析生产装置、设施是否在设区的市规划的专门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的区域内; ③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危险化学品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生产单位周边社区距离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⑵内部安全生产条件
①分析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有的报告缺少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条件方面的分析:报告中未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岗位操作安全规程的执行情况、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事故应急救援情况进行分析;
有的评价报告缺少对生产装置、设施的生产单位外部周边情况和所在地自然条件的分析内容;
火灾危险分析当中缺少电气火灾的危险分析。
工艺及操作过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中缺少对热工控制和连锁保护装置的分析内容。有的评价报告在安全生产条件分析的内容中,未对管理层和生产层的检查结果按照导则要求的条款逐条进行分析说明。
8、评价结论不符合导则要求
不少的评价报告中没有体现“可接受程度”的评价结论;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导则中给出了三种结论:
(一)根据安全评价结果,作出可接受程度的结论,(二)针对安全评价结果,作出采取何种措施后的可接受程度结论,(三)作出假设整改计划实施后的可接受程度结论
也就是说若评价报告中提出的隐患和问题企业已全部整改完成,或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不涉及《实施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则企业的安全风险可接受,可直接作出符合或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结论。
若企业存在的隐患或问题涉及《实施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且未完成整改的,评价报告应当在确认企业已落实了当前正常生产情况下保障安全生产的各项应急措施,可认定企业的安全风险可接受,作出符合或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结论。
9、报告内容、附件不齐全
有的报告附件中企业平面布置图过于简单,尺寸标准不详细。或者附件中无平面布置图、防爆区域划分图等资料。附件中无法定检测、检验情况汇总表。
有的报告中未附提供的原始资料目录,如消防证明材料、人员培训证书、静电检测报告、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预案、安全管理组织等资料。
评价报告的附件:
1、涉及评价报告中所有具体评价过程;
2、企业的区域位置图、平面布置图、周边道路交通状况图;流程简图、防爆区域划分图以及安全评价过程制作的图表
3、企业有关法定检测、检验项目的检测报告或清单(清单应包含检测项目、检测日期、检测数据、检测结论、检测周期和检测部门等内容,并加盖被评价企业公章);
4、企业在专门规划区域的证明文件或土地使用证;
5、企业有关消防验收的证明文件;
6、企业有关隐患整改的承诺(加盖企业公章,并经当地安监部门确认)
10、未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
有些报告对于检查出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没有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复查、总结;如有份报告在存在的18项问题中,属于整改紧迫程度“高”的有6项,“中”的有10项,在对企业整改情况不清楚、不复查的情况下,在达不到有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怎么能确保安全生产,怎么能认为该企业在用生产装置基本符合安全要求。评价导则中要求应对企业存在问题进行复查,并对复查情况进行总结;整改复查报告中还应明确企业采取的具体整改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
关于国家法定检测、检验项目,评价报告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界定企业生产装置或设施中属于国家法定检测、检验的项目,且企业必须全部检测、检验合格,评价报告方可作出该项符合要求的明确结论。不得将检测、检验问题作为企业的整改承诺。在 “隐患整改确认表”中要明确不符合的条款已于何时完成整改。
二、如何提高评价报告的质量
•提高安全评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
•完善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加强安全评价工作质量管理
•编制安全评价报告时,应严格按照评价导则的要求编制,不得简化程序、步骤•评价标准运用要准确
•深入现场全面收集建设项目资料,为保证评价质量打下基础
•搞好安全评价必须与委托评价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
•建立专家库,充分利用专家的作用
•把好安全评价报告审查关
第三篇: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情况,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转换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进行全面创新,提出新思路、新对策。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很多高校面临扩招、多校区办学、学分制以及学生质量有所下降等变化,这使得我国高校一方面面临的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成分的多元化和学生发展要求的多样化,同时,也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剖析,进而不断探索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更好地迎接挑战。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目前,各高校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学工部(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辅导员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
相对于教师队伍而言,由于辅导员发展空间小,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提高学历、继续深造等方面配套政策不完善,大部分学校辅导员队伍不但待遇偏低,而且还存在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现象,高校对辅导员的安排存在短期思想,这也注定了一些辅导员工作上的短期性,年轻老师一当上辅导员,就要考虑自己的出路。比如,由于缺乏独立的、符合辅导员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辅导员最终仍然不得不转到辅导员之外的其他教学岗位或想方设法“挤进”机关部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另外,很多高校实行了班级班主任制,高校的班主任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兼职,由于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等原因,因而兼而不职的现象并不鲜见。兼而不职除了对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不重视、拖拉之外,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漠视,认为是辅导员老师的事情。由于班主任的工作比较繁杂,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势必影响班主任的其他工作,导致班主任们的工作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队伍的稳定。其次,老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新教师想当却往往经验不足做不好,造成队伍青黄不接,影响了工作效果。
学生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已成为学生工作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一大难题和影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这种不稳定一方面妨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也加剧了人们对该行业的不重视程度程度。1.2学生管理职能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弱化。
一是重管理,轻服务。高校很多部门或领导,认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规范人、管理人,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服务人,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二是重灌输,轻引导。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习惯于运用一些灌输的方式方法,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是辅导、指导、引导和开导;三是重强制,轻说服。在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方面,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置于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关爱则做得很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在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创造意识,启发他们能动地进行自主教育、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欠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定位不明确。主流认识是: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它工作,包括学生工作要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被看成天经地义。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专业教育,不是什么人都能承担,所以专业教师倍受重视。学生工作被认为是事务性工作,无专业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学生工作者与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孰重孰轻,孰主孰从,在高校群众、教师乃至领导中一直是一个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
上述学生工作定位上存在的偏差,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有害的:一是,导致对学生工作定位不确定性,使得学生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不明晰,难以形成目标明确、体系完整的工作内容体系。二是,学生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没有保证,学生工作队伍人心不稳,素质不高,成分复杂,专家型的学生工作者鲜见,三是,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性质一直被忽略,学生工作者服务意识淡薄,觉得学生工作就是管理,不是服务。而且这种管理,在内容上重外在行为规范,手段上仍停留在“制度”、“处罚”等层面。目标上以学生听话、服从为满足。这种以灌输为方式,以处罚为手段,以管住为目标的管理模式,缺乏伦理道德精神,缺乏令教师和学生感到自然、和谐的教育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心底经常会产生压抑和抵触情绪。学生工作者没有走出防御型、被动式的工作误区,呆板僵化,缺乏“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服务理念。
4.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确立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仍然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传统关系,仍然停留在“我说你听,我命令、你服从”的传统招式,双方不平等之处随时可见。教育管理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单方面认为学生必须接受教育和管理,过分强调教育管理者的主导作用,漠视学生的权利,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作用,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体价值。2.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重视不够,岗位定位不确切,使学生工作人员缺乏成就感。
部分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领导、普通教师认为辅导员工作任何人都可以担当,使得辅导员队伍则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被边缘化或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另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都明确规定,辅导员的岗位津贴或奖金必须低于教师的平均数,而辅导员无论工作量有多大,其津贴及奖金都无法相应提高,使得辅导员对自身工作将无法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其次,岗位定位不确切,辅导员看不到所在职业的发展前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实际在高校的地位十分尴尬,其工作性质介于高校机关人员和教师之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规定,辅导员既可以被提拔到机关部门,也可以转到教师岗位,但设置的条件比较苛刻。转为行政岗位的辅导员舍不得放弃自己多年寒窗苦读修来的专业;转为教师岗位的辅导员,将要为所中断的学业专长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追赶上自己的专业同人。其结果就是许多辅导员工作不安心、不专注。
再次,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本末倒置,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成就感。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多,使管理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事务性的管理工作上,如对学生的考勤、班级和宿舍管理、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奖学金评定、学生请假、文体活动等工作。同时,由于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一些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未能充分履行其管理职责,使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承担起大量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使辅导员开展工作时本末倒置,无法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难以在本职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而成就感的缺失,必然会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稳定。当然,辅导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也是辅导员未能高效履行工作职责、从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原因。3.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学工队伍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学生教育管理队伍走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首先要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严把学生工作人员的任用关,严格掌握任用标准和条件,把政治思想素质做为首要标准,把政治坚定、事业心强、具有奉献精神作为必备条件;注重学工队伍的结构合理,注意性别、年龄、职称、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搭配,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要完善学工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解决学生工作者的后顾之忧,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解决好他们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生活待遇等实际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保证学工队伍的稳定。
其次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工作的实际,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班,上岗者需要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形成专门的技能(如学生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要开展经常性的学习、交流和定期培训,认真专研学生工作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开展职业资格、职业素养和职业化技能培训,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满一定年限实行轮岗,不断使学生工作队伍成为学习研究型的团队,向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最后要要确保学工队伍的稳定,就要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增强学生管理岗位的终生观念。一是对学工岗位进行准确定位,规定学工人员与专任教师同工同酬、具有同样的地位和待遇。同时,允许学工人员像专任教师一样,可兼任领导岗位或转岗到机关部门。二是确定独立的、符合学工岗位实际的职称评审体系,实行职称的正常晋升。三是按照师生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队伍,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及归口管理权限,杜绝出现辅导员担任过多的教学及行政事务工作的现象,以便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学生工作的规律,更有效地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从中获得更大的工作成就感。
1.学生心理素质薄弱,心理教育滞后 2.学生就业指导与学生就业工作相脱节 3.后勤化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
第四篇:2012年护理质控存在的共性问题
2012年护理质控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护理技术:护理技术基本功有待加强,对中西医技术操作流程不太熟悉。中西医护理技术操作中的环节质量标准与终末质量标准把握欠佳,无菌观念不强。例:“操作前未评估环境及评估程序颠倒”;“操作前未询问皮肤过敏史”;“用物准备与检查不完善”;“操作中用手拿无菌纱布”;“操作前后三查七对不完整”;“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放置不规范或混装”;“未交代操作前的告知与操作后的注意事项”;“操作程序颠倒”等。护理技术操作中的理论回答大都不完整。如对“肌肉注射的部位划分法不清楚”等等。
2、护理文书:
(1)、漏项(缺项)。我院现行的十种护理表格书写均存在漏项页码、眉栏项目。其中《入院评估表》与《出院评估表》漏项较为突出。如“日期、签名、望、闻、问、切、四诊内容、健康宣教”等遗漏打勾。《陪护告知书》签署缺“时、分”;《授权委托书》签署项目不全。首次护理记录,按照上级要求,中医院 的护理记录应使用中医术语描述患者病情病性病位,包括六淫七情、纳眠、脘腹、舌脉、二便,医生就诊时分,治法方药,护理级别,药物过敏史,入院宣教等内容。但护士在首次护理记录书写时常常遗漏其中某项。如漏“入院方式”、“饮食”、“纳眠”、“二便”、“特殊治疗(口腔护理、吸氧等)”、“ 舌脉”、“入院宣教”或缺“用药护理”,等等。
(2)、护理记录不全。护理文书质控检查中,常见前面记有异常临床表现,后面无处置护理观察记录。如前面写“患者三天未解大便,给予饮食指导”,后面无效果评价。或体温单上显示患者多日未排大便,在护理记录单中无任何处理措施体现。记录“患者突然血压升高,即遵医嘱给予口服降压药”,但无服药后的效果观察记录。特殊侵入性操作:导尿、膀胱冲洗、灌肠、套管针等,在护理记录中未及时完整的体现。如“遵医嘱予静脉留置针穿刺术”,在护理记录中未记录“穿刺部位、左右、上下与局部皮肤情况”等。
(3)、医护记录不吻合。在护理文书检查中,常见首护记录、《入院评估表》与病程记 录、病案首页记录不吻合。如病程记录患者脉象是“沉细”,体温单记录是“濡弱”。医生记录入院时间是“08:30”,而护理记录是“09:00”;或病案首页记录出院时间是“09:00”,医嘱及护理记录是“08:30”。病程记录患者是“精神萎靡”,《入院评估表》打勾是“精神尚可”。病程记录患者体位是“被动体位”,《入院评估表》中“体位”是“自如”。病程记录患者是“二便失控”,体温单记录是“1次/日 黄软”。病程记录患者是“精神欠佳,纳眠可,二便调”,但在《入院评估表》中勾画的是“有神、纳呆”。病程记录是“纳眠可”,首护记录是“纳眠少”。病程记录是“全身巩膜黄染”,《入院评估表》中勾画是“正常”。病程记录是“多食”,首护记录是“正常”,等等。
(4)、护理记录之间不衔接。常见护理记录之间不衔接的情况有:病人“入院方式”在护理记录中是“抬入病房”,但在《入院评估表》中是“步行”。体温单入院时间是09:30,与护理记录入院时间09:00不衔接。体温单脉象是“濡弱”,与护理记录单的“脉弱”不相符。还有体温单年龄与护理记录单年龄不相符。体温单的生命体征与护理记录单的不相符。护理记录单的出入量与体温单上的出入量有差别,等等。应引起我们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3、核心制度:极个别护士对专科护理常规及护理核心制度不熟悉,掌握欠佳。
4、护理安全:部分临床科室对急救器材的监管不到位:如“氧气筒上的用物袋内用物准备不全”;“抢救车内用物准备不全”;“用过的鼻导管未及时取下”;“湿化瓶未及时取下消毒备用”;氧气筒无“空、满”标识或标识混乱。抢救药品器材登记本欠缺护士长亲自监管签名或未签名。
5、病房管理:普遍存在“床单位欠整洁,病房欠整齐”;“走廊与治疗室有杂物堆放及烟头”;“紫外线消毒时间未及时累计”;“压脉带未浸泡消毒使用”等;氧气筒监管不严。个别科室治疗室“药品混装”或有“过期药品”。科室内的各种记录本未及时检查登记。个别护理单元未按时开展病房质控小组工作,科室质控记录不及时、欠完整。
6、基础护理方:普遍存在对危重病人、卧 床病人、手术病人进行基础护理的相关指导。如“口腔护理”、“服药护理”、“饮食护理”、“防褥护理”“专科疾病出入院健教”等。部分病人的指甲未及时修剪。少数病人不知道管床护士或护士长是哪个。部分护士对危重、卧床、手术病人应掌握的“七知道”内容不完整。晨晚间护理落实不到位。欠缺中医专科护理指导。
二、整改措施
1、护理技术:各护士长要认真组织本科室护理人员加强“三基”学习,强化护理基本技能培训,对本科室开展的中西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要能熟悉掌握。
2、护理文书:(1)要规范签名,规范书写,不能涂改,按规定修改;(3)记录要客观、真实记录;④遵医嘱执行的特殊用药、治疗、检查,护理记录一定要及时;(4)执行医嘱后要有效果评价并按时记录;(5)护理出院小结中要体现“中医专科健康教育”指导。(6)加强医护联系统一医护记录。
3、护理核心制度:各护理单元要认真组织学习护理部下发的核心制度及专科护理常规,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
4、护理安全:(1)各科护士长对急救器材药品要切实监管到位,不留医疗 隐患;(2)抢救药品器材登记本护士长要亲自监管签名。
5、各护士长要加强病房管理,通过强化管理为病人营造良好的住院就医环境。
6、基础护理是整个护理的基础,各护士长一定要认真对待,尽力强化,这是体现护理管理及“优护”质量的重要内容。
希望各科室护士长及科室质控小组按照护理部下发的护理质量标准,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加强科室护理质控管理,及时整改。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控科
2013-1-10
质
第五篇: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共性问题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共性问题
1、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阐述不清楚,让人听不出研究的价值所在。
2、汇报提纲完全按论文章节构成,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汇报提纲(内容)之间,无承前启后及过渡性语言。
3、对内容不熟悉,PPT文字描述太多。
4、过于强调数学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及结果的测试分析等。
5、汇报总结中,未直截了当地呈现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
6、忽视取得的成果展示,如论文、专利、获奖情况等一带而过。
7、无致谢。
由于答辩委员会成员,研究方向各异,如果不讲究答辩策略,可能会造成“做的好,不如讲得好”的结局,从而影响答辩成绩。建议15分钟左右分配如下:
1、课题概述(2-3分钟):阐述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即立项依据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主要介绍课题来源、研究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等,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2、课题内容(8-10分种):主要突出:1)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采取的措施;2)实验结果展示及分析。文字描述多了,会影响讲解思路,也会给人不熟悉内容的印象;公式推导多了,这不是答辩老师所感兴趣的(感兴趣的评委自然会看你的纸质论文)。同时,可能占用了后续展示主要成果的时间,让评委看不到你最后的“干货”。
3、课题总结(1-2分钟):1)直接以按序号形式列出所开展的工作;2)创新点与贡献,即提出了什么方法或理论?解决了什么问题?实现了什么功能?有创新的强调创新,无创新的强调工程应用价值。课题展望或存在问题可一带而过,如果评委需要追问,后续回答问题时阐述即可。
4、成果展示:如论文、专利、获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