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重庆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2009年8月7日
关于印发《重庆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财政局、扶贫办、计委(以工代赈办):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市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要求,我们制定了《重庆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重庆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并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财政扶贫资金是指国家设立的用于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改变落后面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适用本办法的财政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发展资金和其他财政性扶贫资金。
第四条 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重点由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确定,并根据扶贫开发总体目标安排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
第二章 资金来源
第五条 财政扶贫资金来源包括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和我市的配套资金。我市配套资金按不低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额度的30%比例落实。
第六条 我市配套资金由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其中,市
财政按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0%的比例配套,区县(自治县、市)财政按市财政安排资金10%的比例配套。区县(自治县、市)财政确无力足额配套的,可用相关部门的专项资金予以配齐。市、区县(自治县、市)财政应负担的配套资金,必须在年初预算中足额安排。
第七条 配套资金不能虚列预算,不能多头配套。对中央财政第四季度追加分配的扶贫资金,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可视财力情况安排配套。
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八条 财政扶贫资金必须按规定使用,除发展资金可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非贫困县外,其余资金均全部用于贫困县。
第九条 财政扶贫资金的用途:
(一)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重点修建县、乡、村道路(含桥、涵),建设基本农田,兴建小型、微型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及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含造林、种果、畜牧草场建设)等;适当用于异地扶贫开发中的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重点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科技扶贫(优良品种的引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及培训等);适当用于修建乡村道路、桥梁,建设基本农田(含畜牧草场、果林地),兴建农田水利,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事业。
第十条 财政扶贫资金不得用于下列各项支出:
(一)行政事业机构开支和人员经费;
(二)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
(三)弥补企业亏损;
(四)修建楼、堂、馆、所及住宅;
(五)各部门的经济实体;
(六)弥补预算支出缺口和偿还债务;
(七)大中型基建项目;
(八)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汽车、手机、传呼机等);
(九)小额信贷及其他形式的有偿使用;
(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扶贫;
(十一)其他与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范围不相符合的支出。
第四章 资金分配与管理
第十一条 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依据:
(一)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中央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计划提出的资金分配原则和重点;
(二)贫困人口数;
(三)总人口人均财力;
(四)农民人均纯收入;
(五)自然条件状况;
(六)基础设施状况;
(七)资金使用情况;
(八)其他。
第十二条 财政扶贫资金的分配程序为:
(一)以工代赈资金由市计委依据第十一条的有关因素提出初步分配方案商市财政局和市扶贫办;
(二)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由市财政局、市扶贫办依据第十一条的有关因素研究提出初步分配方案;
(三)上述初步分配方案由市扶贫办汇总平衡提出统一方案,商市财政局、市计委后上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并由市人民政府行文通知到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
第十三条 扶贫项目管理费的安排:
(一)以工代赈项目管理费由市计委提出分配方案商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后专项下达;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发展资金项目管理费由市扶贫办提出分配方案商市财政局后专项下达;
(二)财政扶贫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编制、项目评估、检查验收、成果宣传、档案管理以及县以下扶贫会议经费、资料费、印刷费等开支,不得挪作他用;
(三)项目管理费的80%分配区县(自治县、市),20%留市级;
(四)区县(自治县、市)及其乡镇、各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再从市级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中提取项目管理费和其他费用。项目管理费使用管理,另行规
定。
第十四条 扶贫项目建设计划和预算首批下达时间不得超过市政府下达资金计划后的1个月,比例不得低于80%。市财政局根据审定下达的项目建设计划及时下达预算和调度资金。
第十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市)、乡镇财政部门要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封闭运行。当年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专户存储所得利息,全额转作扶贫资金,继续用于扶贫。
第十六条 财政扶贫资金安排的建设项目实行市、区县(自治县、市)两级管理制度。对财政扶贫资金,各有关区县(自治县、市)不能切块分配,要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按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十七条 财政扶贫项目在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各部门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明确责任,各司其责,严格把关,组织协调、指导项目实施,并对项目实施进行审核、监督、检查。
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建设单位要对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账管理。财政部门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汇审财务决算,监督资金使用。根据项目竣工验收结果,财政部门建立资产登记档案。(项目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财政扶贫资金要逐步推行报账制管理,具体管理办法另定;对扶贫开发项目发生的数额较大的购买性支出实行政府采购,具体额度另定。
第十九条 同一项目不得多头申报、多头申请资金。
第二十条 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建设单位,年度执行终了,要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按时编报会计报表和年度决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上报上一级财政部门;
各区县(自治县、市)财政部门要根据市财政局关于财政总决算的编报要求,按时向市财政局报送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表,并抄报有关部门。
第五章 资金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 各级财政、计委、扶贫办要相互配合,依法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下列处罚。
(一)克扣、挤占、截留、挪用财政扶贫资金的,如数扣减有关区县(自治县、市)下年度资金计划。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四款之规定的,要如数收回资金,并视情节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对骗取、套取、贪污、挥霍、浪费财政扶贫资金的行为,要如数追回资金,并依法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中央财政从发展资金中安排用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资金,由市财政局商市民宗委按本办法相关规定进行共同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区县(自治县、市)可结合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市财政局、市扶贫办、市计委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材料报胡县长及政府办之前加首页,内容包括:出台此办法的依据,目前项目管理状况等内容。
涞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关于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及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
(试行)
(讨论稿)
为进一步创新扶贫模式,加强项目监管,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按照河北省扶贫办、河北省财政厅《关于扶贫开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的实施办法(试行)》(冀扶办联„2014‟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项目范围 本办法所涉及的扶贫项目包括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互助资金、扶贫培训及股份制合作组织等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山区综合开发、新型家庭手工业及乡村农家游等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修路、打井、蓄水池、节水塘坝及灌溉管网等项目。
第二条 扶持重点 以新一轮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兼顾返贫户和新脱贫户。
第三条 资金构成 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构成。
第二章 项目谋划
第四条 谋划依据(原则)各乡镇、贫困村项目谋划要按照中共涞水县委、涞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意见》(涞发„2014‟8号)文件规定的产业布局和目标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本区域扶贫项目。第六条 坚持民主 扶贫项目谋划确定,必须征得全体村民的意见,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决定。
第五条 谋划重点 以成方连片发展扶贫产业,形成长效稳定增收工作机制的股份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为带动的经济合作组织为重点。
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七条 逐级申报 贫困村拟定的扶贫项目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后,形成可行性报告上报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收到贫困村立项申请后,及时召开领导班子联席会议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由乡镇政府汇总,经主要领导签字盖章附村级申报材料报县扶贫办。扶贫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扶贫办负责将乡镇报送的项目录入项目库。
第八条 分项申报 村集体组织实施的到户项目,参照“附件1”格式申报;股份合作组织实施的扶贫项目参照“附件
1、附件
2、附件
3、附件4”的格式申报。
第九条 规范申报 贫困村项目申报需提供以下材料:①贫困村可行性报告;②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研究确定项目
会议记录复印件;③确定的项目公示照片;④股份合作制的扶贫项目,要有股民选举产生管理和监督组织的会议记录复印件,股份制合作运作章程;⑤扶贫项目附件申请及表格。
第四章 项目编制
第十条 立项主体 以股份合作组织为主体实施的扶贫项目,立项主体为合作组织;以村委会为主体实施的扶贫项目,立项主体为村委会。
第十一条 投资评审 县扶贫办对录入项目库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请示的形式提交县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进行项目投资评审。扶贫、财政部门以投资评审中心评审数据为依据编制项目计划;对依托股份制合作扶贫模式发展产业的村,填写“附件
五、附件
六、附件七”。县扶贫办、财政局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股份制合作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政府实施配股,确定股权比例。
第十二条 制定方案 县扶贫办、财政局依据基础设施投资评审依据和贫困村确定的产业项目制定扶贫项目立项方案。
第十三条 成立组织 成立扶贫项目评审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朱明新,副组长: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政府党组成员胡玉祥,成员:县扶贫办主任丁树才,县财政局长张海利,县纪检委常务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张海涛,扶贫办主任科员卢东海,财政局主任科员杨茂生,财政局农财股股长韩晓国,扶贫办项目规划股副股长徐振华。
第十四条 组织评审 县扶贫、财政局将制定的贫困村扶
贫项目立项方案提交县扶贫项目评审领导小组进行评审。评审会议可邀请乡村干部、贫困群众及合作组织等人员列席参加。
第十五条 市级审核 经县扶贫项目评审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县扶贫办、财政局制定扶贫项目编制计划,分报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进行项目审核。第五章 项目审批
第十六条 县政府审批 经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审核通过后,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形成扶贫项目编制报告提交县政府进行审批。
第十七条 市级备案 经县政府审批后,县扶贫办、财政局要在5日内将县政府审批通过扶贫项目编制报告报市扶贫办、财政局备案。同时,县扶贫办将立项和资金安排情况以项目通知单形式函告有关乡镇(附件8)。第六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八条 组织培训 县扶贫办要积极组织协调相关科技部门,做好贫困村、贫困户扶贫项目实施前的科技培训工作,在贫困群众掌握种养技术后方可实施扶贫项目。培训结束后,扶贫办整理完善培训资料,归档长期保存。
第十九条 监督实施 贫困村项目实施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并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扶贫项目实施监督小组(附件9),确保阳光操作。以股份合作制实施的项目,由村两委干部、村扶贫项目实施监督小组、企业、入股贫困户代表、扶贫、财政、纪检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和监督;以村委
会实施的项目,主要由村两委干部、村扶贫项目监督小组、扶贫、财政、纪检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二十条 异地实施 贫困村产业项目的调拨优先从县内调拨。需县外调拨的,县财政局需提前预拨调拨资金,在扶贫、财政、纪检等部门的监管下进行调拨。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一条 验收申请 扶贫项目实施完毕后,由村委会向扶贫办提交扶贫项目验收申请(附件10)。
第二十二条 组织验收 县扶贫办根据项目性质进行验收。一是对产业项目验收,由扶贫办牵头,协调财政、纪检、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进行项目验收,并填写“扶贫开发重点村产业项目验收表”(附件11);二是对基础设施项目验收,由扶贫办牵头,协调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并填写“扶贫开发重点村基础设施项目验收表”(附件12)。审计局根据验收情况出具扶贫项目审计报告。
第八章 项目公示
第二十三条 立项公示 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确定的项目,要在村内“扶贫项目公开专栏”公示三天(附件13),项目公示无异议后,报所在乡镇政府审核。
第二十四条 审批公示 县扶贫办、财政局联合编制的扶贫项目实施计划,经县政府审批后,在县电视台公示7天,接受全县人民的监督。
第二十五条 验收公式 扶贫项目验收后,县扶贫办、财
政局将分别对验收实施情况在村扶贫项目公开栏公示7天,公示到期无异议的扶贫项目,为合格项目。第九章 资金使用
第二十六条 市以上资金使用 中央、省、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只能用于规划内的贫困村、贫困户扶持资金。
第二十七条 县资金使用 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除用于规划内的贫困村、贫困户之外,也可用于本县确定的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资金。
第十章 资金报账
第二十八条 严格手续 经联合验收合格的扶贫项目,扶贫办、财政局对项目实施村报账手续进行审核,符合报账要求的组织贫困村进行项目资金报账。
第二十九条 资金拨付 贫困村扶贫项目报账资金,由财政局拨付到所在乡镇财政所,并指导建立扶贫专帐,不得与村集体财务账目混淆。
第十一章 扶贫创新
第三十条 机制创新 各乡镇政府、贫困村要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不断创新种植、养殖、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深加工、新型家庭手工业等股份合作扶贫模式。对“运作规范、效益明显、诚信较高”的扶贫龙头企业、现代园区、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引导贫困户以自有资金、土地、山场等多种形式发展股份制合作扶贫模式,实现入股分红。扶贫、财政部门视贫困户入股情况扶贫资金给予适当配股,逐步探索由“项目到户、资金到户”向“资本到户、权益到
户、效益到户”的有效途径,严禁贫困户空头入股、虚假入股等现象。
第三十一条 合作原则 股份制合作期限不少于三年。贫困户入股分红比例由入股股民大会讨论确定,原则上每户每年不低于入股资金的百分之十以上。股份制合作期间贫困户不许转股、退股、卖股,持股者姓名变更也仅限于家庭成员。股份制合作到期后,入股贫困户的自有股金可以退股,扶贫配股资金不得退股,继续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并重新续签合同。
第三十二条 利益保护 扶贫龙头企业、现代园区、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要把贫困户利益放在首位,把贫困户自有入股资金设定为“优先股”。因市场因素造成经营亏损,经股民大会决议可暂缓当年分红;因人力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合作组织破产的,由村委会牵头,扶贫龙头企业、现代园区、家庭农场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向扶贫攻坚指挥部提出破产申请,启动破产程序。根据清产核资情况,优先偿还贫困户的“优先股”。
第十二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县扶贫办、财政局要不定期监督检查贫困村扶贫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对弄虚作假现象,由纪检、监察部门严肃处理。县扶贫、财政部门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掌握扶贫项目实施效益情况。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县扶贫办、财政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2014年10月15日
第三篇:安徽省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安徽省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强化扶贫项目管理,提高扶贫项目实施效益,提升扶贫开发水平和成效,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14〕19号)、《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皖扶组〔2014〕19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扶贫项目是指使用财政发展资金的项目。项目安排要符合财政发展资金使用范围和投向,着重于发展产业、改善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提升贫困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三条 扶贫项目实行“群众参与、村级申报、乡(镇)审查、县级审批、省市备案”。坚持谁审批、谁负责,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项目的立项、实施和管理负主体责任。县(市、区)扶贫办负责项目规划编制、计划制定、组织指导、验收和监督检查。省、市扶贫部门负责扶贫项目备案和监管。
第二章 前期准备和立项
第四条 建档立卡贫困村(以下简称贫困村)按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分析本村资源条件,针对致贫原因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下简称贫困户)实际需求,制定三年扶贫项目规划和实施计划,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后上报县(市、区)扶贫办。
第五条 县(市、区)扶贫办依据本级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在审查、汇总贫困村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建立扶贫项目库。扶贫项目库应包括本县(市、区)三年扶贫项目规划和实施计划,并经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上报省、市扶贫部门备查。列入扶贫项目库、财政发展资金投入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的扶贫项目须进行事前评估。
第六条 县(市、区)扶贫办于每年元月底以前,按照本地上财政发展资金总量120%的资金规模,从扶贫项目库中择优选择相关项目,开展立项工作。
第三章 项目审批
第七条 扶贫项目由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审批。
第八条 县(市、区)扶贫办在省财政发展资金下达到县的20日内,根据资金规模,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扶贫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意见,报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须在10日内审定。
第九条 扶贫项目审批原则:符合国家和省扶贫开发政策;符合财政发展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投向;符合本县(市、区)扶贫开发规划;符合精准扶贫到村到户要求。
第四章 项目公告公示和备案
第十条 扶贫项目经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后,应及时将审定的项目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或报纸、电视等主要媒体进行公告公示,时间为7天,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资金来源、资金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预期目标和效益、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并保留文字、影像等资料备查。
第十一条 县(市、区)扶贫办应将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的扶贫项目在进行公告公示的同时,用电子版和纸质版上报省、市扶贫部门。省、市扶贫部门应在公告公示期内,发现项目有不符合资金使用和精准扶贫要求的,要在公告公示期内及时告知县(市、区)扶贫办。对公告公示期内没有异议的项目,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式下达项目批复,并抄报省、市扶贫部门。同时,须将县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计划报省、市扶贫和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在公告公示期内有异议的项目,县(市、区)扶贫办要进行核实后修改,并将修改后的项目重新报县(市、区)扶贫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三条 扶贫项目经审批和备案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或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扶贫项目,须经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并分别向省、市扶贫部门提交调整或变更说明,重新履行备案手续。
第十四条 进一步完善行政村公告公示制度。村委会在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达项目批复后的10日内,将本村项目计划通过公告栏等方式在村内进行公告公示。
第五章 项目实施 第十五条 项目一经批准,要尽快由项目单位组织实施,除有农作物季节要求或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外,凡60日以上不开工的项目,由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收回资金,重新安排扶贫项目。单个扶贫项目原则上自项目批复之日起一年内完成。
第十六条 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以外,县(市、区)扶贫办不得作为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村级扶贫项目原则上由村基层组织负责组织实施,县(市、区)扶贫办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分别明确具体责任人。
第十七条 扶贫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照批复的项目计划进行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项目地点、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第十八条 实行工程类项目招投标和监理制度。完善工程类扶贫项目招投标制度,实行公开招投标的工程类项目单项采购金额标准及程序按照《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和各地实施意见执行。专业技术较强的工程类项目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理。监理人员可以由项目实施单位聘请,也可由县(市、区)扶贫办统一聘请。
第十九条 对投入不大、技术要求不高的小型公益设施,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并报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后,可采取村民自建形式实施。村民自建扶贫项目应成立由村干部、群众代表(比例至少达到3/5)组成的扶贫项目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
第六章 项目验收和后续管理
第二十条 扶贫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主动开展自验,发现项目建设不符合项目计划的,必须及时进行整改或补救。自验合格后,项目实施单位要提交项目实施和验收报告,向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申请验收。
第二十一条 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收到项目实施单位验收申请的15日内,须成立由扶贫、财政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验收小组,组织开展项目验收。项目验收的具体办法由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依据相关规定和当地实际自行制定。验收结束后,项目验收小组须向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交验收报告。第二十二条 扶贫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和省的扶贫开发政策、相关制度规定、项目计划批复及变更文件、项目建设标准等;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建设质量情况、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效益等情况。到户扶贫项目必须附有受益户的名单和签字。
第二十三条 扶贫项目验收后须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坚持“谁受益、谁管护”、“以项目养项目”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筹集项目运行管护费用,确保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第七章 项目监管
第二十四条 县(市、区)扶贫办在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重大扶贫项目应开展定期检查。市扶贫部门要定期进行项目督办检查,每年至少两次。省扶贫办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扶贫项目专项抽查。定期或专项监督检查,须形成专题报告报送上级扶贫部门和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第二十五条 项目监督检查的重点:扶贫项目规划制定、申报、审批和项目库建立情况;扶贫项目计划的选项、审核、备案、公告公示以及招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等是否符合规定和程序;扶贫项目是否按项目计划如期启动实施、是否存在随意调整或变更项目、项目实施情况以及项目成效;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和使用、资金拨付情况;项目验收情况、报账资料的真实性以及是否存在虚报、冒领、挪用、骗取、套取项目资金等违规违纪现象;到户扶贫项目的补贴资金是否严格实行打卡直补到户。
第二十六条 各级扶贫部门应配合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扶贫项目进行监督、审计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整改和处理。对虚报、冒领、挪用、骗取、套取、贪污财政发展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须坚决查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 要接受社会监督。扶贫部门要对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举报事项进行受理、核查和反馈。接到实名举报的,须查清真实情况并及时向举报人反馈,并对举报人及举报事项进行保密;接到匿名举报的,应进行调查了解并查清事实。市、县(市、区)扶贫办可设立扶贫监督举报电话。第二十八条 实行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县(市、区)扶贫办每季度末向省、市扶贫部门报送扶贫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每年元月15日前,县(市、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省、市两级扶贫部门上报本地上扶贫项目实施情况。
第二十九条 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监管。引入第三方对扶贫项目实施监督。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加强扶贫项目档案管理。所有扶贫项目从项目立项到验收各环节的文件及相关资料要严格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县(市、区)扶贫办和项目实施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扶贫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四篇:基础设施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基础设施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工作的基石,整村推进的重要环节,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为了加强基础设施扶贫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有效实施,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陕西省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印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1﹞412号)、《陕西省扶贫项目整村推进项目三年实施规划(2013-2015年)》、和《关于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陕发﹝2011﹞13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一)道路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村道、硬化村道、政治入户路、连户路、护村坝/护路坝/护地坝、其他道路建设。
(二)人畜饮水项目。包括打机井、改卫生井、新建集中供水点/水塔、铺设供水管道等其他饮水项目。
(三)水利工程项目。包括新建、整治灌溉渠/河道、新建池塘、整治病塘、整治、建设水库、新建蓄水池/灌站/水站/水闸、硬化集雨场等其他水利工程项目。
(四)改土项目。包括农田改造、滴灌工程等其他土改项目。
(五)桥梁与建排水设施项目。包括桥梁建设、排水设施等其他桥梁与排水设施项目。
(六)农村能源设施。包括沼气、秸秆气化、薪炭林、风能、太阳能等。
(七)小型公益林和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有利于改善局部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植树造林、种草等小型公益林建设和小型水土保持工程。
第三条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规模在1-5万元的项目签订合同建设; 5-20万元的项目由有承建能力的公司建设;20-50万元的项目采取询价的办法,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公司建设;50万元以上的项目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建设。
第四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立项采取逐级上报的原则,在当年1月1日前通过贫困村申请、乡镇推荐、县扶贫办初审后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省市备案、备查。县扶贫办待项目批复后,向所在镇、村项目定向批复计划通知书。
第五条项目批复计划下达7日内,由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结合贫困村的实际要求、在扶贫办和项目所在镇、街道办指导下,编制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计划,由村、镇审核后报县扶贫办。
第六条县扶贫办对镇级上报的基础设施项目计划进行审查,并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行业部门协商后,提出项目资金整合方案,连同实施计划提请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
第七条项目计划一经备案,不得擅自调整变更项目。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变更的,由县扶贫办按以下规定上报省市扶贫办重新备案。
(一)由县级扶贫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对调整或变更的原因、投资、实施方案等进行核查,提出审定意见后逐级报批。
(二)项目调整或变更经批准后,县级扶贫部门应及时将项目调整或变更的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项目村,并向村民说明调整或变更理由。
(三)所有项目的调整或变更,应在项目计划下达的当年年底按程序报省级备案审查。
第八条项目建设由县扶贫办、财政等单位负责项目的指导检查、监督与验收、交通、水利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指导;所在乡镇街道办配合做好督促检查和相关保障及土地纠纷等协调服务工作。
第九条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分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管理。资金拨付根据项目计划、实施方案及项目进度、采取预拨资金分批报账的方式将资金总付到项目建设单位。
第十条项目启动。项目单位在接到扶贫项目通知文件后,按扶贫项目资金、自筹资金,结合实际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县扶贫办审批后方可启动。
第十一条基础设施项目以乡镇或村为单位落实项目实施承建单位,签订项目承建责任合同、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建设期限、项目总概算、资金筹措、技术质量要求、项目效益、责任人、违约责任、处罚措施等内容,并将合同文本抄送县扶贫办。
第十二条项目村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并将合同文本抄送县扶贫办。项目施工单位应具备合法的资质和施工条件应当严格
按照设计方案、施工标准规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所在村委负责人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将项目的开支、及成本降到最低,不能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干预,对违反要求的,扶贫办可责令停工、限期整改。
第十三条基础设施项目须以省扶贫办备案审查的项目计划为依据,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变更,对未经批准自行调整的项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有权撤销项目计划,拒绝报账或收回预付资金。
第十四条基础设施项目实行公告、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群众和舆论监督。县扶贫办除在本地相关网站进行公示外,还应在受益村村公开栏目中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施工单位、建设内容、建设地点、投资规模及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数额、完成时间、责任人、举报电话等。
第十五条 项目竣工后,由乡镇及项目承建单位向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县扶贫办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验收采取查看资料、实地查看、抽样检测、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并出具竣工验收报告和验收意见等。
第十六条 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有:项目验收任务与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建设质量、资金使用、公告公示、项目村、项目户收益情况、项目合同执行和履约情况等。
第十七条 对验收合格的项目,由扶贫办和财政部门出具验收报告,填写《财政扶贫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作为项目施工单位保障的重要凭据;对验收不合格的、可以整改的项目,限期整改,重新组
织验收;对无法返工、整改无意义的,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项目建成后工程类项目应设置扶贫项目标识牌。
第十八条 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和县级财政报账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启动后预拨资金总额的30%,竣工验收后再拨60%,剩余10%留作质量保证金,保证期限1年。
第十九条 项目报账程序和必备材料。财政资金报账必须做到票(账)相符。报账单位要如实填写报账审批表,经村、镇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报县扶贫办由包村干部及分管领导签字后报财政局、扶贫办主要领导签字后报财政局、扶贫办主要领导审批。报账资料包括批复文件、项目规划、实施方案、项目建设责任书、承包合同、招标材料、每人施工记录(上下工时间、施工地点、所用燃油等)、项目验收报告、开支原始票据等。
第五篇: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
陕西省产业扶贫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陕扶办发〔2012〕4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不断提高我省产业扶贫工作水平,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步伐,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1]412号)、《陕西省扶贫开发条例》及相关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产业扶贫项目是指使用财政扶贫资金进行补助和贴息的、能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生产发展项目。具体包括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项目和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第三条 产业扶贫项目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和带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第四条 产业扶贫项目在扶持区域选择上,按照国家连片特困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连片特困片区县及面上有扶贫任务县的先后顺序,择优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对国家片区县和国家重点县的项目优先扶持。第五条 各级扶贫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管理。项目资金在财政扶贫资金预算中统筹安排。
第六条 产业扶贫项目坚持“瞄准贫困、集中扶持,突出特色、注重效益,民办公助、择优立项”的原则。
第七条 产业扶贫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管理。
第二章 扶持对象和申报条件
第八条 产业扶贫项目扶持的对象包括:
(一)人均纯收入在陕西省扶贫标准线以下并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户;
(二)入社的贫困农户在30户以上或入社贫困农户占入社农户3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
(三)在贫困地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等的涉农企业;
(四)其他在贫困地区投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组织。
第九条 申报产业扶贫项目的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国家注册登记机关依法注册登记并运行两年以上;
(二)企业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
(三)通过建立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带动贫困农户达到一定数量:企业应达到100户以上,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应达到30户以上;
(四)两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和涉税违法行为;
(五)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的,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未向金融机构贷款的除外)。
第十条 涉及贫困农户参股的项目申报单位除具备第九条的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资产负债率低于70%;
(二)连续赢利2年以上,不拖欠职工工资;
(三)有注册商标和品牌,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近两年内未出现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四)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扶贫义务。
第十一条 项目申报资料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项目申报书及附件;
(二)注册登记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涉及贫困农户参股的项目要报送上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书;
(四)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的项目要报送与县级扶贫主管部门签订的扶贫责任书和银行信用等级证明;
(五)项目申报指南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第三章 扶持方式和标准 第十二条 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扶持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低收入农户建设的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项目。适当支持贫困地区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项目。
第十三条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项目主要扶持在贫困地区建设的种植养殖业基地、现代设施农业等能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和促进贫困农户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项目。
财政扶贫资金补助的70%用于扶持项目区内贫困农户按照项目实施规划发展种养业、加工业等增收产业及参股、土地流转进行补助,对每个贫困农户的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1万元,具体标准由各市县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确定;30%用于对项目建设所需的良种和专门技术引进、建设标准化示范设施、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市场培育和开发、生产标准及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等关键环节的补助。
第十四条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包括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和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
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项目主要对项目区内低收入农户为了发展生产,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组织贷款或向互助资金协会借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每个贫困农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000元,利息补贴标准按照贷(借)款额度的5%给予贴息。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主要对在贫困地区从事粮油、果蔬、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以及储藏保鲜、产地批发市场流通设施建设的各类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生产、扩大规模、技术改造、解决流动资金等向金融机构贷款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补贴。每个项目单位贴息贷款额度不超5000万元,利息补贴标准按照贷款额度的3%给予贴息。
第十五条 鼓励各类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吸纳贫困农户参股,安排贫困农户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对贫困农户到扶贫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股进行适当补助,补助标准按照每个参股贫困农户不超10000元执行,补助资金作为贫困农户的入股资金,量化为每个参股贫困农户的股份。贫困农户作为股东,依法享有其股东权益。
第十六条 为了鼓励项目区内耕地、林地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流转,在当地土地转包费用的基础上,给贫困农户再给予一次性补助。补助标准原则上不能超过当地年土地转包费用的50%,每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元。对贫困农户的一次性土地流转补助可从70%的到户补助资金部分支出。
严禁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为名,强迫贫困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变土地用途。
第四章 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十七条 产业扶贫项目实行省级管理制度。每年年初,由省扶贫办、省财政厅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确定的扶持重点和资金预算额度,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市县按照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组织申报项目。
第十八条 各市县扶贫办、财政局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
第十九条 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照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指南要求,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项目,并将项目申报资料报送市级扶贫、财政部门。
第二十条 市级扶贫、财政部门从县级申报项目中择优选项,编制产业扶贫项目申报计划,并在本级主流媒体公示后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
第二十一条 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各市申报的项目,经专家评审、公示公告后,审定产业扶贫项目计划。
第五章 项目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批复的项目资金规模,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财政扶贫资金的具体用途和资金使用计划。70%的到户补助部分,要有明确的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兑付方案。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实施方案由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批复并报市级备案后组织实施。项目实施期限为一年,从县级批复项目实施方案之日算起。
第二十四条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按照批复的项目实施方案、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计划及项目实施进度,采取预拨资金、分批报账的方式将项目资金兑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具体预拨款比例和报账批次由县级扶贫办、财政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五条 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涉及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六条 70%的到户补助部分,原则上要由项目单位先行垫付,凭资金兑付到户的凭证和相关资料,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程序进行报账。县级扶贫部门要建立贫困农户台账,详细记录对贫困农户的扶持措施及补助金额。
第二十七条 贫困户参股补助在项目单位的财务账面上要将贫困户的股份量化到户,持贫困户确认后的入股证明资料按报账程序报账。参股资金到位后,项目单位要按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注册登记的有关规定,到注册管理部门进行注册资本变更登记,并将变更登记的批复资料报县扶贫办备案。
第二十八条 扶贫贴息贷款项目要及时通知项目单位,按照项目贷款审批程序,商请金融机构进行评估,一年内落实贷款。每年10月底以前,各市县将逐级审查后的《陕西省扶贫项目贷款利息补贴结算表》及相关的项目贷款资料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审核后拨付贴息资金。
第二十九条 小额到户贷款贴息资金切块到县,由县级进行管理。
第六章 项目检查验收和监测
第三十条 县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三十一条 市级扶贫、财政部门要定期对各县的项目实施情况,特别是带动贫困农户脱贫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并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根据工作安排,不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第三十二条 项目实施结束后,由市级扶贫、财政部门组织对各县(市、区)的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并形成验收报告,报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备案。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对各市、县的项目进行抽验。
第三十三条 各级扶贫、财政部门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项目申报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统计监测等资料归档管理。
第七章 奖惩措施
第三十四条 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良好,扶贫效果明显,并在项目检查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的市县(区),在下安排产业扶贫项目时,给予项目奖励。
第三十五条 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项目单位拒不整改的,或是在项目实施期限内无法实施的项目,县级扶贫、财政部门应当终止项目,并提出项目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省级批复后对项目进行调整。
第三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的,或是违反政策规定导致项目建设出现严重问题、损害贫困农户利益的,除依法追回扶贫资金外,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八条 互助资金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中安排的生产发展项目不适用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