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局长在区科技创新奖表彰大会上的经验汇报
尊敬的市科委、区政府、人大、政协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代表卫生局在大会做交流发言。在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之际,每两年一届的闸北区科技创新奖评选,为科教兴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区卫生局在区科委搭建的这一平台上,我们播种希望,我们耕耘沃土,我们收获硕果。作为分管同志,置身其中,感
受深刻,感悟良多,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那就是两句话:科学的定位,科学的机制、科学的模式;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卫生科技工作,借助科技之力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简要向各位领导汇报。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明确卫生科技工作的科学定位
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卫生事业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推动。我们从90年代中期申报上海市领先专业特色专科、特色项目建设起,开始尝试走科技兴医的卫生事业发展之路。
定位之一,始终坚持卫生科技工作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从聚焦SARS等传染病的防制措施,到推广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模式;从以尊重人权、提高临终病人生命质量为理念的安宁护理与临终关怀,到针对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三级监护、积极老龄化管理;从研究常见慢性病的防治到关注艾滋病防治管理的措施,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到与临床信息一体化探索……在2002~2005年间区级立项的89项课题中,有近一半课题集中研究人群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需求与利用。
定位之二,始终坚持卫生科技工作立足于临床成果应用推广的科研定位。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宗旨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解决常见病的诊治。为此,区级综合性医院始终将科研项目定位于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临床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探索,重点在常见病的诊疗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在常用技术手段上找突破,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在做优做强上做文章。
定位之三,始终坚持卫生科技工作立足于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科技是第一资源,用好这个资源,让科技带动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才是科技兴医的真正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卫生系统的多项工作从科研课题入手,通过课题实施的点滴积累形成可操作的运行模式,通过课题克服一个个困难寻求正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通过总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将好的做法拓展到全区推广应用。
二、正确把握科学的内在规律,建立卫生科技工作的科学机制
科技要发展,机制是关键。这方面我们的体会是:引逼结合、借挖并举、奖罚分明。
第一个体会是建立系统规范的科研课题管理程序是保障科研项目持续发展的前提。科技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规则在先,行之有道。我们首先从明确科研过程管理内容入手。从一开始,坚持不放松每一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坚持科研课题立项有开题、中期有考核、结题有评审、成果有鉴定的科研规范管理。其次严抓科研管理考核。除了针对课题进度实施的中期、末期考核评审,还建立了年度科研管理考核制度,重点规范各单位的科研管理操作过程,及时发现管理上的问题,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第三是规范科研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从2002年到2005年,我们在卫生事业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逐年加大对人才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以不低于20%的增长幅度投入。今年卫生局人才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已达到300万元。我们要求基层单位实行科研课题经费匹配制度,并定期督察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做到结构合理、支出有度、用之有效。
建立长期与高校开展课题合作的基地是提升科研项目水平的有效途径。去年,我区率先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今年7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合作中心”,通过课题合作直接接受专家、教授的指点;9月份,我们与美国凯斯大学共同成功举办了“社区卫生与家庭医学国际论坛”,并成立“社区卫生与家庭医学国际合作中心”,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在今年上半年申报上海市医学重点社区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这样的合作形式架起了社区卫生单位与高校之间的桥梁,我们申报的每一个课题都得到了复旦大学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浅。
建立能充分调动人员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科研项目建设的关键。我们通过实行科研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津贴制,从制度上、资金上、组织上提供课题实施的外部支持,调动课题负责人积极性;通过设立青年项目,给青年医务人员一个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推进“三名工程”建设,评出一批德高望重的区内“名医”,选出区内具有专业专长的“首席专家”,推出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医学专家”,在全区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从促进闸
第二篇:卫生局长在区科技创新奖表彰大会上的经验汇报
尊敬的市科委、区政府、人大、政协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代表卫生局在大会做交流发言。
在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主战略之际,每两年一届的闸北区科技创新奖评选,为科教兴区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区卫生局在区科委搭建的这一平台上,我们播种希望,我们耕耘沃土,我们收获硕果。作为分管同志,置身其中,感受深刻,感悟良多,如果说有什么体会的话,那就是两句话:科学的定位,科学的机制、科学的模式;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卫生科技工作,借助科技之力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下面我简要向各位领导汇报。
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明确卫生科技工作的科学定位
作为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卫生事业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推动。我们从90年代中期申报上海市领先专业特色专科、特色项目建设起,开始尝试走科技兴医的卫生事业发展之路。
定位之一,始终坚持卫生科技工作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从聚焦SARS等传染病的防制措施,到推广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模式;从以尊重人权、提高临终病人生命质量为理念的安宁护理与临终关怀,到针对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三级监护、积极老龄化管理;从研究常见慢性病的防治到关注艾滋病防治管理的措施,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到与临床信息一体化探索……在2002~2005年间区级立项的89项课题中,有近一半课题集中研究人群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需求与利用。
定位之二,始终坚持卫生科技工作立足于临床成果应用推广的科研定位。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宗旨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解决常见病的诊治。为此,区级综合性医院始终将科研项目定位于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临床应用研究与技术创新探索,重点在常见病的诊疗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在常用技术手段上找突破,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在做优做强上做文章。
定位之三,始终坚持卫生科技工作立足于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科技是第一资源,用好这个资源,让科技带动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才是科技兴医的真正内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卫生系统的多项工作从科研课题入手,通过课题实施的点滴积累形成可操作的运行模式,通过课题克服一个个困难寻求正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通过总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将好的做法拓展到全区推广应用。
二、正确把握科学的内在规律,建立卫生科技工作的科学机制
科技要发展,机制是关键。这方面我们的体会是:引逼结合、借挖并举、奖罚分明。
第一个体会是建立系统规范的科研课题管理程序是保障科研项目持续发展的前提。科技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规则在先,行之有道。我们首先从明确科研过程管理内容入手。从一开始,坚持不放松每一个环节的过程管理,坚持科研课题立项有开题、中期有考核、结题有评审、成果有鉴定的科研规范管理。其次严抓科研管理考核。除了针对课题进度实施的中期、末期考核评审,还建立了科研管理考核制度,重点规范各单位的科研管理操作过程,及时发现管理上的问题,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第三是规范科研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从2002年到2005年,我们在卫生事业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逐年加大对人才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以不低于20%的增长幅度投入。今年卫生局人才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已达到300万元。我们要求基层单位实行科研课题经费匹配制度,并定期督察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使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做到结构合理、支出有度、用之有效。
建立长期与高校开展课题合作的基地是提升科研项目水平的有效途径。去年,我区率先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今年7月,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研究合作中心”,通过课题合作直接接受专家、教授的指点;9月份,我们与美国凯斯大学共同成功举办了“社区卫生与家庭医学国际论坛”,并成立“社区卫生与家庭医学国际合作中心”,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在今年上半年申报上海市医学重点社区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这样的合作形式架起了社区卫生单位与高校之间的桥梁,我们申报的每一个课题都得到了复旦大学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浅。
建立能充分调动人员主观能动性的激励机制是促进科研项目建设的关键。我们通过实行科研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津贴制,从制度上、资金上、组织上提供课题实施的外部支持,调动课题负责人积极性;通过设立青年项目,给青年医务人员一个锻炼能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推进“三名工程”建设,评出一批德高望重的区内“名医”,选出区内具有专业专长的“首席专家”,推出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医学专家”,在全区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三、从促进闸北卫生事业发展出发,形成科技先导的工作模式
科技兴医,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多年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建立在工作基础上的科技发展才是最具推动力的;只有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转化成有生命
第三篇: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文章标题: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现将“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全区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全区科技工作情况作一简要回顾总结,对“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重点任务作一简要部署。
一、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简要回顾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
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科技工作连续九年被市政府评为一等奖,我区连续四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我区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科技工作保障有了新加强
科技工作政策保障进一步加强。我们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工作。在区域发展战略谋划上,坚持将高新技术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全力推进,编制完成了高新技术战略五年实施纲要,每年制发高新技术战略实施要点。我们坚持将科技工作贯穿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始终将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纲领性文件中,坚持将科技工作作为一条主线体现在各项工作安排中。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科技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突出,科技工作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科技工作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全区科技工作由区长负总责,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我们定期召开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全区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坚持将科技工作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我们强化了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区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目标任务明确,科技工作整体推进有力。
科技工作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强。我们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融资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改变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投入模式。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十五”期间区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投入达2354万元,引导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达32亿元。积极利用科技风险基金、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区信用担保中心为科技企业融通资金万元,实施科技项目个,实现年增产值亿元,年增利税亿元。
(二)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完善科技体系,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为体现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共申请专利数1269件,授权专利数1136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数116件,授权发明专利数17件。围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开展质量新区活动,“十五”期间,累计创中国名牌1个,重庆名牌42个,著名商标27个,驰名商标3个,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数均位居全市各区县首位。
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重庆市信息化试点区建设项目,我区成为重庆市首批3个信息化试点区之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内大型企业逐步地把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的改造相结合。建设集团摩托车销售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民品虚拟数字样机等信息化研发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西南铝业集团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生产现场监控、物流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隆鑫集团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2000万元,下属部份企业实现了ERP管理系统、新产品虚拟设计等系统的运用。区域60以上的骨干企业,普遍使用了以财务核算和物流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软件。2005年,区域内信息产业实现销售额73.7亿元,税收1.4亿元,占重庆市信息产业份额的80以上。
科研开发活动日趋活跃。充分利用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资金、人才、设备及技术优势,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技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企业技术中心3个。“十五”期间,实施了“液晶显示器产业化”等国家级科技项目36项,市级科技项目231项,区级科技项目13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三)坚持服务发展,科技对区域竞争力提升有了新贡献
科技支撑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十五”期间,我区高新技术运用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对个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8家,名列全市第一,企业备案技术改造项目个,帮助企业争取市级技改专项资金万元,每年滚动实施20个技改重点项目,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年均递增和,2005年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支持骨干企业拓展技术优势,汽车摩托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材
料加工、机电设备制造迅速崛起,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尤值一提的是,以九龙、西彭两大工业园区为主的科技载体建设成效明显,九龙园区初步形成研发、中试和产业化三级科技孵化体系,建成平方米科技孵化中心,完成平方米科技孵化厂房方案设计和选址定点,引进中程科技、隆鑫镁业、智能水表等高新技术企业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亿元,高新技术示范效应日益现显,综合经济指标连续三年排名重庆市同类工业园区第一。西彭工业园区围绕发展铝加工特色产业,积极推进部市联建“中国铝加工之都”,建成中铝“1 4”热连轧,启动“1 2”冷连轧建设,引进天泰铝业、西铝庆丰、银浩铝业等一大批铝材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全国最具实力的高精铝材制造及研发基地初见雏形。
科技服务农业成绩斐然。以白市驿花卉园区为核心,都市农业战略深入推进,花卉种植和培育技术广泛推广,建成市农展中心,引进市农科院入驻;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启动实施,新建花卉苗木示范基地300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11家农业龙头企业和45户农业科技示范户成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生力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区农林水利局、各镇下属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相结合的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引进农业新品种20个,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12项。2005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83元,增长14。
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继续加强以区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九龙兴科技术市场三位一体的科技中介平台建设,九龙兴科技术市场被市科委命名为重庆市科技孵化体系示范孵化器,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技术转移中心等80余家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施“金桥工程”项目个,完成技术研发、交易、转让合同3531份,合同金额3.13亿元。积极组织企业和项目参加各类科技成果交易展会,连续次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获最佳组织奖,展会成交项目51项,成交金额86.4亿元。
(四)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人才队伍和公众科学素质有了新提升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出台了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在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引进高技能人才和行业、学科、项目急需的紧缺人才名,协调用人单位为引进人才提供科研和项目启动经费,并积极帮助引进人才解决家属就业、工作调动和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2005年底,全区科技工作人员已达5.2万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百万千”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2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基础更加坚实。
科普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区科技企业协会等16个区级学会、协会和29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挥了较好作用,社区科普辅导站已累计达到12个,建成区级科普示范街道2个,示范社区5个,街道级科普示范社区10个。成功筹办重庆市第三至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区选送作品中获一等奖10个,二等奖29个,三等奖34个,其中6件被选送参加全国第十九届至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区科协、区教委、区环保局被评为第十八届、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深入开展,采取专家讲座、专家咨询、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卫生保健、生态保护、家电维修等科普知识,科普工作影响力增强,受众面扩大,群众科技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十五”期末,我区生产总值达到270.41亿元,年均增速,今年有望突破300亿元大关,连续年居全市区县第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科技工作劳苦功高!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和区政协向辛勤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科研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取得的成绩越大,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我区科技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区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等科技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二是部分企业科技开发投入力度还不大,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不高,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三是科技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高科技人才缺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一五”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党中央于年初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市委、市政府结合重庆实际,制定了重庆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并于今年五月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作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决定。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根据全国、全市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区委于今年七月召开九届八次全委会,对我区未来十五年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区委《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区的决定》以及今年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区未来科技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站在“十一五”新的发展起点上,加快我区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携手创新,支撑发展”的原则,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把九龙坡区建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到2010年:专利授权量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拥有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知名企业。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进入全国前列,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实现上述目标,建成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发动机”,企业是自主创新最重要的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
一是要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支持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要研究制定研发投入税前减免、科研项目经费配套补助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活动的动力,引导企业积极申报火炬计划、星火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要对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给予资金补助,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进入“一流企业”的行业。二是要提高政府研发经费使用效率,引导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规范管理和运行,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每年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重点支持企业联合开发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力争在“两车”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三是要抓住我区是全市信息化试点区机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立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开展数字化综合集成应用示范,大幅度提高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规划,加大研发投入,发展国家级、市级和区级研发机构,培育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四是要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和保护。不久前,恒胜与日本本田在带有“H”标志的商标注册权问题上发生争端,给我们上了知识产权保护上的生动一课,如果恒胜不能胜诉,那么由此导致的损失相当惊人。我们要此为教训,增强企业商标、品牌等知识产权意识,实施“专利资助行动计划”,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增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升技术水平。五是要扎实开展质量兴区活动,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和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奖励等政策措施,形成一批全国、全市知名企业和商标、产品,数量继续位居全市前列。
第二,要抓好创新载体建设。载体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才足。三大园区是我区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我们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园区开发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平台,为重大创新产业化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要加快九龙园区建设步伐。要以先进制造业核心区为方向,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构筑中国汽车名城重要板块、摩托车之都核心区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努力将九龙园区建成全市新型工业示范区。九龙园区A区主要是提升现有产业的发展水平,重点引进高新技术改造升级汽摩及相关配套产业群;B区重点发展汽摩、机电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壮大发展印刷包装产业。C区重点是发展以汽车摩托车、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家用电器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加快推进徐工工程机械基地和隆鑫热动力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以生物工程、环保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大企业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提高园区整体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快西彭工业园区建设。在按规划积极接纳主城区“退城进园”企业的同时,要突出铝加工特色,围绕“百亿西南铝”建设,发挥部市联建优势,争取国家和重庆市的更多支持,大力推进铝合金板带冷连轧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吸引国内外高科技铝加工企业到园区创业,发展铝材精深加工及中下游产品,延长铝及铝镁合金产业链,建设重庆市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三是要加快白市驿花卉园区建设。要以农科城和花卉产业城为目标,全力支持重庆农科院建设,重点推进花卉高科技区等花卉园林产业项目,吸引国内外农业科技企业来区创业,打造西南地区现代农业科技高地,建成重庆都市后花园。同时,还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三大园区集中,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集中度要达到90以上。
第三,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工作的软肋。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发展中介,促进产学研结合,想方设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要尽快完成九龙坡区科技创业园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区内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各类孵化服务。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华商银行等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引进和设立风险投资机构,提高区担保中心贷款项目的科技含量。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要加强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九龙兴科技术市场建设,建成九龙坡区科技成果网,实现与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对接。要举办各类新产品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努力将农展会办成西部最有影响的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继续做好重庆高交会、中国国际(深圳)高交会的组团参展工作,促进技术交易,保持技术交易额逐年稳步增长。三是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要在重庆市与中国科学院“院市合作”框架下,依托中国科学院成都技术转移中心九龙坡区推广部,每年引进3-5个项目落户区内转化。要鼓励区内企业借鉴镁合金产业发展模式,加强与区内外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利益共享、共谋发展。要加强创新成果交流,利用新闻媒体、信息刊物、网络等载体向上推荐、向外宣传、互相交流,促进创新成果合作和推广。
第四,要打造科技人才发展高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我们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科技人才的主要标准,优化创业环境,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使我区成为创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一是在高层次专家人才引进和服务方面,要鼓励推荐区内高级科技人才参加国家和市级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国家和市级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要完善科技人才档案库,充实完善政府咨询专家顾问队伍,重点加强对各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跟踪服务,对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制定政策及时进行奖励。二是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要结合区内需求实际,加强对制造业、新材料等专业人才队伍的宏观掌握,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计划。要加快推进含谷科教基地建设,积极引进5-10所办学特色突出的职业学校,1-2所高等职业学院到基地办学。要采取专家指导、科技下乡、选送委培、组织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争到2010年,全区从业人员中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重达到23.5以上,中高级以上职称人员达到38000人以上。三是在人才制度环境方面,要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畅通人才交流渠道,实现人才“柔性流动”。要建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创造人才工作条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机和活力。要切实关心人才生活,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编制使用、户口、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第五、要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浓厚的创新文化引领社会加快发展。我们要大力培育并弘扬自强不息、开拓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最大限度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一是要培育学习创新型组织。要深入持久地扎实开展学习创新型单位、学习创新型企业、学习创新型社区、学习创新型村组和学习创新型家庭创建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学习创新网络,夯实全区学习创新基础,促进全民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勇于开拓创新。二是要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要通过认真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城镇居民、青少年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要进一步强化科普工作,建立完善科技普及、科技示范工作网络和机制,基本形成科普宣传阵地、科普宣传、科普组织、科普保障四大工作体系。要积极开展每年4月的我区“学习创新月”、科技活动周、科普日、青少年创新知识竞赛、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网站等载体,加强对区内技术创新企业、科技人员和创新成果的宣传展示。三是要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托区内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科普基地场馆。要充分利用四川美术学院、巴国城等资源,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是创新文化的结晶,发展前景很好,发展势头很猛,我区也有十分宝贵的资源。目前,重庆市创意产业的亮点和龙头——四川美术学院,就在我区。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千方百计把这一资源利用好、扶持好、发展好,力争使其成为九龙坡区“十一五”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增长点。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实现科技新跨越,加强领导是关键。全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区的战略高度,认真抓好科技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九龙坡的要求,深刻认识到“没有创新支撑的发展是没有希望的发展,不能促进发展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创新”,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实际研究和提出九龙坡“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二是要不折不扣地推进落实科技工作重大政策措施。要稳步增加科技投入,到“十一五”末,全区R&D经费占GDP的比重要达到2.5。区科委、科协和区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施其职,分工合作,继续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特别要抓好全国、全市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各项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措施的落实。三是要严格落实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要适当加大科技工作在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对街镇科技工作的考核力度。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要认真抓好区委九届八次全委会和本次大会落实情况的督查,并将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上报区委、区政府。
同志们,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自主创新示范区,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在“十一五”末,把我区建设成为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西部经济强区而努力奋斗!
《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第四篇:科技表彰大会上的领导讲话
科技表彰大会上的领导讲话:
同志们:
今天,既是科技工作的表彰会,又是优秀科技人才的群英会,更是一个凝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员会。刚才,同志代表获奖的科技工作者做了很好的发言。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获奖的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的慰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具体到一个城市,一旦植入科技的因素,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会发生深刻变化。的科教文化优势比较明显,这几年,各驻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技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尤其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全力推进“三化”、“三动”,全力构建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的增长路径,全力建设绿色宜居城市,全力改善民生,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要完成这些重大战略任务和目标,我们的优势在科技,希望在科技,根本动力也在科技。形象地讲,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是抓住了的未来。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表彰大会,既是对大家过去辛勤工作的感谢和慰问,更是一种期待和厚望,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实践,找准科技工作与服务全局的结合点,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首先,在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首先,要在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有新作为。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有新作为。主导的城市,要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战略,努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三大支柱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以科技创新型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希望各科研院所(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把研究方向与传统产业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特别是与重大科技专项的突破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玉米化工醇、高速列车、精密装备制造、oled显示材料、太阳能风能发电等重大科技项目,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课题攻关,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技术和产品,以技术链拉长产业链,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档升级、规模扩张。另外,还要围绕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在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服务外包、信息、动漫、文化等重点发展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在服务科技创新,特别是在促进产学研对接,其次,要在服务科技创新,特别是在促进产学研对接,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上有新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上有新作为。目前,有新作为我市正加快建设政府、科研院所(在长高校)、战略投资者和开发区“四位一体”的创新驱动联盟。希望驻高校院所能利用好这个平台,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领办、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为其它企业提供技术转让、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我们还大力支持科技人才带头创业,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创业实践,今后,凡是带成果创业的,市里都将给予全力扶持和保障。加快科技创新,根本靠人才。各科研院所(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帮助政府和企业,培育、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和重要技术领域亟需的科技领军人才,加快打造人才高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持。
第三,要在服务社会建设,特别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服务社会建设,特别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善群众生活,构建和谐长春中有新作为。让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群众生活,构建和谐长春中有新作为。生活和谐长春中有新作为得更加美好,既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科技工作的根本宗旨。尤其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很多都来自农学、医学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希望大家围绕“科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这个目标,积极开展民生实用科技方面的探索,尤其是在建设绿色宜城市上,积极开展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发展城市立体化交通、提高城市整体运行和保障能力方面的研究;在建设健康上,积极开展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积极开展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防范与处置、重大事故预警与救援、重大自然灾害防御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共同努力,让这座城市的老百姓生活得更安全、更健康、更幸福。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在打造良好的环境。
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一定要把科技工作作为决定全局工作成效的核心任务来抓,必须认真实施《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完善科技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
长效工作推进体系;必须发挥好市区两级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做好服务,努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必须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增加财政预算支出,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必须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抓好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体制机制创新,真正把经费保障好,待遇落实好,困难解决好,成果保护好,让城市更宜居、人才宜聚
;必须在全市大力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和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提高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加快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五篇: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文章标题:区长在2006年全区科技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现将“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全区科技大会召开以来全区科技工作情况作一简要回顾总结,对“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工作重点任务作一简要部署。
一、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简要回顾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战略,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科技工作连续九年被市政府评为一等奖,我区连续四次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我区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科技工作保障有了新加强
科技工作政策保障进一步加强。我们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谋划科技工作。在区域发展战略谋划上,坚持将高新技术战略作为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全力推进,编制完成了高新技术战略五年实施纲要,每年制发高新技术战略实施要点。我们坚持将科技工作贯穿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始终将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区十一五规划纲要、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纲领性文件中,坚持将科技工作作为一条主线体现在各项工作安排中。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科技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突出,科技工作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科技工作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全区科技工作由区长负总责,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我们定期召开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研究部署全区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我们坚持将科技工作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我们强化了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区科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镇街目标任务明确,科技工作整体推进有力。
科技工作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强。我们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融资为辅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逐步改变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投入模式。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安排“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十五”期间区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投入达2354万元,引导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经费达32亿元。积极利用科技风险基金、信用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区信用担保中心为科技企业融通资金万元,实施科技项目个,实现年增产值亿元,年增利税亿元。
(二)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完善科技体系,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为体现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共申请专利数1269件,授权专利数1136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数116件,授权发明专利数17件。围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开展质量新区活动,“十五”期间,累计创中国名牌1个,重庆名牌42个,著名商标27个,驰名商标3个,名牌和驰名著名商标数均位居全市各区县首位。
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启动重庆市信息化试点区建设项目,我区成为重庆市首批3个信息化试点区之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区域内大型企业逐步地把信息化与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模式的改造相结合。建设集团摩托车销售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民品虚拟数字样机等信息化研发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西南铝业集团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生产现场监控、物流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隆鑫集团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2000万元,下属部份企业实现了ERp管理系统、新产品虚拟设计等系统的运用。区域60以上的骨干企业,普遍使用了以财务核算和物流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软件。2005年,区域内信息产业实现销售额73.7亿元,税收1.4亿元,占重庆市信息产业份额的80以上。
科研开发活动日趋活跃。充分利用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资金、人才、设备及技术优势,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博士后科技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企业技术中心3个。“十五”期间,实施了“液晶显示器产业化”等国家级科技项目36项,市级科技项目231项,区级科技项目13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
(三)坚持服务发展,科技对区域竞争力提升有了新贡献
科技支撑工业经济强劲增长。“十五”期间,我区高新技术运用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力度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