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1:2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第一篇: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一、田野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设定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田野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主题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田野调查的质量与价值。

(二)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群两个方面。选择的地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有特色,即该地区的社会或文化形态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二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具有典型性。至于被调查人群,则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民间身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等。其中,民间身份主要指被调查者是不是民间艺人?在当地群众之间有没有一定影响?表演的情况如何?等等。

(三)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的调查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将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行走路线、工作时间、采访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梳理清楚。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信息准备

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做好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文献检索可以采用图书馆现有资料检索和计算机在线检索系统。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1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会把别人早已调查的结论当作新发现。如果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了较好的信息储备,被采访者就会觉得对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尊重,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便于把问题不断推向深入。此外,还需要掌握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三)物资准备

包括(1)调研材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等文字性资料;(2)录音设备、照相录像设备、信息储存设备、计算机、定位仪等资料搜集与处理设备;(3)笔、尺、记录本、记录表格等常用文具;(4)餐具、运动鞋、遮阳帽、水壶、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等简单的生活与医疗物品;(5)为被采访者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礼物;(6)钱卡、身份证、介绍信等出差必备资料与物品。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二)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

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技巧包括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

(三)努力做好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形式,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对以后还原田野场景很有帮助。

第二篇: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范文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 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 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建,但其基本形态和功能都是第一次工作时就被确定了的,所谓固定的物质遗存是指这些物质形式一旦形成便不能随意搬动。如房屋(F)、窖穴、灰坑(H)、水井(J)、陶窑(Y)、墓葬(M)、石窟等等。

C 遗物 是指通过人工行为而生产、并被使用的、可以被移动的物体,如常见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瓷器等等。

D 遗痕,是指人们在活动过程中遗留在遗迹、遗物上的痕迹。如遗留在陶器上的指纹,地上的足迹,墙壁上的工具痕,道路上的车辙等等,它同时也是遗迹、遗物的一个构成部分。

E 自然遗存,这是权宜的称呼,其内容包括:人和动物的遗骸、粪便、植物、土壤、岩石等等,当然这些遗存多是存在于遗址中的,通过对它们的分析研究也能获得许多反映人类生活状能的信息。

2、考古调查的分类

根据调查的技术手段和调查对象的不同,考古调查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我们按调查目的的不同将考古调查分为下面两大类。A 普查

普遍调查的简称。是指对一个地区范围内所有古代遗存的调查。也常常被称作“文物普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调查地区内文物古迹的年代及分布和保存情况。多为配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而进行,所以这类普查活动也多由各地的文物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B 学术调查或称专题调查

这种调查是有明确学术目的的调查。调查对象的年代和类别多相对比较集中,出于不同的学术目的,还可以再细分为不同的类别。

A 区域性文化面貌的调查,这种调查多以自然地理区划为单元来进行。B 某类遗址或遗迹的调查,如城址、石窟寺、古代建筑、崖画等等。C 环境考古调查等。

调查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运用的手段方法也会有所区别,当我们以某种内容为主要调查目的时也不能完全忽视其它方面的内容,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三、考古调查的方法和技术

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①计划制定,在调查之前应该围绕调查的目的来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调查计划书,以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区域范围,调查的时间、调查的手段和方法,经费的预算等内容。

②人员组成,国内的考古调查在人员配备方面一直显得很单纯,一般多是只由考古专业人员组成,近年来开始稍有改变,一些别的学科的学者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实际上在考古调查过程当中吸收别的学科专家参加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地理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专家。这10 一点国外的做法值我们的借鉴,因为调查活动是一项集体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大规模的调查,人员组成尤为重要。

③资料准备,为减少工作的盲目性,调查之前必须做好资料的准备工作,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A 文献资料:这又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地区的古代文献,如地方志之类;二是该地区已往的考古文献,看看是否过去已有过考古工作。B 收集有关调查地区的地理生态情况,特别是古代的,以便自己尽可能地置身于古代的生态环境中来改虑问题。

C 地图对考古调查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大比例的地形地貌图,它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调查路线和重点调查地点,将调查发现的遗址标入地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古遗址的分布规律及其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图上的一些地名对我们的调查也常常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现在有的工作渐渐开始利用航空照片,若有条件也可采用,若能判读航片,效果会更好。④ 物质准备

调查的对象不同,所需物质亦有区别,总而言之有以下几类物品是应该必备的:

A 调查工作所需器材,包括手铲、镐、铣、罗盘、皮尺、钢卷尺、海拨高度仪、三角尺、绘图小平板、绘图纸、调查记录表,笔记本、铅笔、橡皮、各种包装纸、包装袋、塑料袋、标签本、望远镜、照像机、三角架、暗袋、胶卷等。

B 生活用具和药品

C 有条件的话可配备交通工具、汽车、直升机之类,脚踏车也很有用。

2、考古调查路线的选择

依调查对象的不同,其路线选择的方法也各异。

调查地点和对象明确者自然不存在路线选择问题,直奔目的地便是。但到了目的地之后也还有个选择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先察看田边地头和沟坎断崖为好,农民在整修田地或耕作时往往会把地里拣出的瓦块陶片之类的东西扔弃在田边地头,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遗物约略了解遗址的包含物并根据经验判断其时代。而沟坎的断面则可以提供遗址文化堆积的剖面,并时常可见到墓葬、灰坑、房屋等遗迹现象。如遗址上或附近有动土工程(砖瓦窑、水渠、屋基等等)时亦应仔细观察。

那么寻找和发现现遗址的调查路线如何选择呢?一般说来,遗址的分布是有其一定规律的。因为古代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点时也要受自然环境以及主要经济活动和社会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史前社会,自然环境的作用尤为明显。人们总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接近水源,又可免水祸,背风向阳,交通便利,可利用资源丰富的地点来居住。史前人的生产力水平远比现代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相对要弱些。加上人口密度小等原因,所以他们选择居住地点的标准比现代要高。在自然环境变化不大的地区,史前或古代的遗址往往是和现代的村落交错或相迭分布的。从这种角度理解,我们可以选择以河流(特别是一些大河的支流)为主干线路,以河两岸的台地或阶地为主要调查面,又以现在的村落及其附近地区为主要调查点的调查路线。

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居住地点的标准也会有所区别。如黄士高原地区的史前遗址多座落在今天距河床高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顶上,其原因是河床不断下切的结果,是古今条件发生了变化。又如自然环境不同,黄土地区的史前遗址一般坐落在比较开阔的河流阶地上,既靠近水源又有可供从事生产活动的场地;黄河下游及苏北地区可能因河流常常汜滥的原因,遗址多位于高于今地面数十米的“固堆”上;江南因河湖密布,为避水患,遗址多位于一些被称为“山”、“岗”、“岭”的丘陵上;在一些沿海潮间带和湖畔则时常可见贝丘遗址和沙冈遗址。

总而言之,考古调查路线的选择要结合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一方面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仔细的分析,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以往已有的考古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3、遗址的发现和勘察内容

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以及利用遥感技术,航片判读等手段虽然都可发现遗址,但要确认,必须经过实地的勘察。在确定了一处遗址之后,需进一步勘察的内容至少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址的规模,也就是遗址的分布范围。常常用平方米或平方公里来表示。遗址规模的确定一般可根据地表遗物的散落范围及遗迹的分布范围来推测,若能和暴露的文化层相结合。其推测会更准确些,有时可借用钻探的手段,在推测的范围附近再打几个探眼,以进一步的验证。

②文化层堆积,通过暴露的断面观察了解文化层堆积的厚度、层位的堆积状况、不同地点的堆积差异和不同文化层的分布等情况,如果断面理想,观察仔细,有时可以起到正式发掘的效果。如果可供观察的断面较少且不理想,视调查目的之需要,也可采用钻探和试掘的方法,钻探一般只能了解文化层的厚度,技术高超者也能辩出层位来。但对文化层中的包含物则多不能了解。试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后面要介绍的“探沟法”,还有一种是利用现成断面进行解剖发掘。这两种方法除可以帮助了解文化层堆积的厚度和分层情况之外,还可进一步了解各文化层的年代(由包含物推测)。

③遗迹分布,对遗址性质的判断来讲,遗迹的分布是至关要紧的。一个遗址往往包括有居住区、墓葬区、作坊区等等,而这些遗迹往往是可以根据地区的踏察来发现的。暴露在断面上的遗迹现象一般比较容易辩认,有时根据地面遗物的采取也可以做出遗迹分布的推测。如破碎陶片和灰土常见的地点往往是居住区,和制作业有关的工具,半成品和废料较多的地12 方则很可能是作坊区;而墓葬所在的地方一般很少有暴露在外的遗物,如遇到完整陶器或有人骨的时候,则需格外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很可能附近就有墓葬或墓地。

④遗物采集,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通过对采集遗物的分析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遗址的年代,文化特征乃至遗址性质等问题。采集的对象包括人工遗物和自然遗物两部分。视目的之不同,采集方法亦可有所区别。归纳起来有下述几种:

A 全面采集,指对暴露在外的遗物无论其大小破碎程度,全部采集。据我所知,这种方法还很少被采用,一方面是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则是对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是否值得这一点还尚未被充分理解。

遗址上的遗物分布是平均的,一是数量的多寡不等;二是遗物的种类也可能多有不同,如果人为扰动不大的遗址,地面上暴露的遗物所反映出的差异很可能是反映了地下埋藏遗迹的功能的不同,据此可以初步判断遗址中日常生活区、作坊区、宗教活动区、墓葬区的分布情况。但是地面扰乱情况严重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方法后的分析结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采用这种办法以保存状况较好、地面上甚少干扰(建筑物等)、作业比较容易展开的遗址为好。进行全面采集时应将整个遗址区划为面积相同的网格,统一编号,然后分区采集,分别在图上和采集物上用图和文字标明采集地点,以避免发生混乱,便于以后的分析研究。

B 局部采集,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和全面采集是一样的,其目的亦是想通过地表遗物的分布情况来了解地下遗迹的分布。其具体方法是在遗址上设立若干采集区,(采集区的面积和采集条件应尽量相当)并编号、绘图示意,然后全面采集各区内的遗物。

C 随机采集,这是现在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简单、省力。但同样因为是随机的,所以采集到的东西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通常我们去一个遗址调查,总是先拣取保存较好,个体较大并具时代特征的遗物,如陶器的口沿和一些石器、骨器等。这虽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遗址的年代,文化特征等问题,但其资料的局限性很大,它只能证明该遗址有什么,而不能说明该遗址没有什么(小规模的发掘都有同样的问题)因此据此所了解的遗址内涵只能是粗浅的。

D 剖面采集,这是一种我认为比较好,但尚存争义的方法。若想对一个遗址的纵的方面(时间的延续)有所了解,除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对遗物进行观察分析而获取信息之外,进行剖面采集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当在遗址上遇到有较好的剖面时(堆积层位清楚,包含物丰富)可分层采集遗物,实际上是发掘的方法,即先分清层位关系,并绘出剖面层位图,然后逐层清理。所采集遗物也要正式编号。这种方法所采集的遗物因为有明确的层位关系,其研究价值和正式发掘物等同,而和由地表上采集者是不一样的。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根据一两个剖面所采集的遗物虽然也可能进行分期,但就整个遗址来说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

对采集的遗物要尽快地清洗、拼对、统计,并选出标本、绘图、照像,这些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采集的遗物一般应在现场就包装好,并在现场写上标签,以免和别的遗址的采集物相混。

⑤年代判断,这多半是根据采集遗物来进行的,有的剖面采集也可帮助完成这项工作,此外还有C14等手段所用测试称本的提供。这项工作不一定在田野阶段完成,但若能及时做到这一点,调查效果会更好。

⑥除上述几项内容之外,还有一点需格外强调的,那就是对遗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的观察。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必然会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发生密切的联系,在现代考古学的研究中,考古学家们越来越自觉地把对环境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任务,并把它作为聚落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遗址环境的调查大约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A 地形和地貌。即观察遗址周围的地形特征,看有无高山、河流,是平原还是丘陵,或为盆地等等,因为自古至今地形特征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向有关的专家们请教,如果是比较晚近的时期发生的变化,可向当地的百姓打听亦可。

B 资源。是指对人的生活和生产有关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的调查,土壤情况,主要栽培作物,附近是否有矿藏、岩石方面也应注意,因为和制作石器有关。这方面的调查最好还要采集土样,进行孢粉分析,这是了解古代环境最常用的方法。

⑦若有条件,能把对遗址所在地现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一民族学或民俗学方面的调查也是有益处的。不懂现在也就不好理解过去,不懂过去,也不好理解现在。现代有些民族的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古代还是比较相近的,比较考古学研究中大量借用民族学材料的道理就在于此,不懂现在的稻作栽培方面的知识,如何去研究稻作起源的问题呢?生产工具方面的研究亦有同样的问题。

4、考古调查的记录

调查记录是整个调查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的准确、客观、细仔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分析研究。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已有一套比较周密的记录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文字、绘图、照像三个部分。

①文字记录。只要是照像和绘图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都应有详尽的方字记录,其内容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填写,包括:调查日期、路线、人员、遗址名称、位置(经纬度)、高程、规模、周围自然环境、保存现状、文化层堆积情况(土质、土色、包含物)、遗物、遗物的分布,采集标本,年代及文化性质推测等等。表格的形式可视需要自行设计。文字记录的要求是详细、准确。②照像记录。其特点是真实,直观。一般可用彩色反转片和黑白片来拍摄(数码相机),用彩色负片也可以,有条件的话可以兼用,照像记录一般是拍摄遗址地形(所谓全景)、地层剖面,遗迹或遗物暴露、分布情况,若调查古建或石窟寺,照像记录就更为重要了。在拍照时应逐张登记所拍内容,时间及所用光圈、速度以积累摄影的经验,并避免遗忘或和别的内容相混淆。

③绘图记录。其内容约有以下几项

A 遗址位置图,可借用现成的地图来制作。现在一般各县均有分县地图、标遗址所在位置的时候这种图比较便捷(小区域位置)。

B 遗址地形图,有时候也可以借用现成的五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以万分之一的地形图最为理想),这种地形图属保密性质,有时借用比较困难,现在已比较容易获得,用起来比较方便。

C 遗址平面图,以1/1000或1/5000为宜,这种图多需实测,此图需反映遗址的范围,附近自然环境特征(河流、阶地、道路等)、现代地面标志物(农舍、电杆、窑场等),可观察到的遗迹、遗物的分布范围,钻探的位置,采集区的位置等。

D 遗迹平、剖面图,1/10或1/20的比例。E 断面的剖面图,比例同上。F 遗物图,1/1-1/4比例。

5、几种考古调查技术

①钻探 这种技术源于盗墓,其工具名“洛阳铲”,是洛阳的盗墓贼用来探寻古墓的工具。我们今天用这种工具的技术已相当的成熟,而且很普遍,可根据探出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不同,判断地下的堆积情况,对了解墓葬的分布,遗址范围和大型宫殿基址及文化层的堆积厚度等都有较好的效果。但不能据此了解细部结构,而且使用不当会对遗址造成破坏,进行钻探时要慎重,打过的探眼最好用石灰或砂土之类回填,以便区分和原地层的不同。探孔的分布可视需要而定,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梅花点”的布局,即在1平方米的范围内钻5个孔。

②航片判读 利用航空照片来发现古代遗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格林·丹尼尔把考古空中摄影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4年以前,当时人们认为空中摄影在记录已知的古迹方面具有辅助价值;第二阶段从1914年至1939年,采用精确定点垂直和倾斜角度拍摄,来寻找当时不为人所知的遗址,靠的是土壤、阴影和庄稼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第三阶段从1939年,即第二次大战开始,战争使空中摄影的范围大断扩大。这一阶段采用立体镜观察大面积范围内完整的垂直复盖区域。丹尼尔还说空中摄影已经成为考古发现和记录的一种主要工具。如果一名考古学者不能像看地图那样通晓航空照片所反映的内容,那么他就不能被认为受过全面的训练。我国目前的情况似乎还处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刚刚开始,还没有普遍展开。前者为一些大型发掘工地和揭露遗址的空中摄影记录,殷虚、偃师商城、唐长安城等均拍摄过这类照片。后者如宁镇地区土墩墓的调查。等。

③电阻探测 本是地质勘探的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地面施加电压,通过测定电阻率,来寻找地下的遗迹。石头和粘土的电阻率是随孔隙中含水量而变化的,所以随着湿度的变化其电阻率就相应发生变化,如果地下遗迹是石质的,用这种方法就很好,据说对夯土之类也较敏感,具体操作方法请见参考书。

四、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简介

系统区域调查(systematic regional survey),又称全覆盖式调查法(Full-Coverage Survey),有些中国考古学家将之译为“拉网式调查方法”。它是以区域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方法。与单纯的以发现考古遗址并一般了解遗址内涵为目的的传统调查方法不同,区域系统调查法强调的是对特定区域内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阶段之间聚落形态的变化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和研究。现在,区域系统调查法已成为聚落考古和聚落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区域系统调查方法简史及其在中国考古调查中的实践

区域系统调查是聚落考古的必经步骤,20世纪40年代,戈登-威利秘鲁维鲁河谷的调查,揭开了聚落考古的序幕。1985年,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召开的全美考古学会上,大家认为,区域系统调查不但为聚落形态的变迁,而且通过对遗址的等级状分布、遗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聚落中心的转移等现象的揭示,为进一步考察特定区域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过程提供必要的依据。这次会议标志着区域系统调查法已经处于成熟阶段。

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考古学者与国外考古学者合作,开始将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应用于中国考古学实践中,已有的案例可举以下数端:

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7年10期;中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河南颖河上游考古调查中运用GPS与GIS的初步报告》,《华夏考古》1998年1期;中美两城地区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4期;Gideon Shelach, 1998.A Settlement Pattern Study in Northeast China: Results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of Western Theory and Methods to Chinese Archaeology, Antiquity 71, pp.114-127.《中国北方的一个聚落考古研究:西方理论与方法在中国考古学中的研究结果及启示》;陈星灿等:《巩义市聚落形态考古调查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文物报》1999年5月19日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16 南第一工作队:《河南灵宝市北阳平遗址的调查》,《考古》1999年第12期;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调查等。区域系统调查的方法

所谓全覆盖与系统的含义:野外调查,覆盖面的面积要全面、系统,二是指记录的系统性(包括地图的和文字的)。

(一)调查准备:

(1)确定研究区域(一般是自然区域,或是流域或是盆地),重要的是这样的区域应该有比较好的考古学基础,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和文化分期比较清楚,这是开展调查和研究的必要基础。

(2)主要研究目的及相关问题的设计,应熟悉调查区域内相关资料及以往研究概况。

(3)调查出发点。研究区域一旦确定,就可以选择一处已知的较大规模的遗址,并以此为中心,向西周扩展调查的范围。

(4)熟悉陶片和对相关遗迹现象;

(5)季节的选择,最好选择在深秋与冬季。

(6)调查工具:(a)最重要的是1:10000以上的地图。(b)调查工具,主要有照相机、指南针、对讲机、GPS等;

(7)调查人员:对陶片有较高断代能力的专业人员及熟悉当地情况的文物部门的人员。

(二)调查方法

队员在规定的路线上,沿直线徒步前进,当间隔超过50米时,则以Z字形前进。其中一人持图,持图者除记录自己发现的遗存外,还要时刻注意其他队员所在的位置,相邻队员要互相协助,确定遗址的范围,通知相关的发现。到达调查线路的终点时,要在地图上记录每位队员所获得的信息。

分区采集遗物,田野中初步分析陶片,选择标本,进而在室内进行详细研究。遗物要分区采集(遗址代号、分区号、采集人姓名和日期等。)

对古地质地貌的调查;对现代手工业作坊的调查;对调查区域民俗习惯的调查;对对区域矿产资源的调查。

(三)与传统调查方法的微小差异:

(1)调查所发现遗址的绝对数量上,如山东两城镇地区的调查,其中80%的遗址是新发现的;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调查,记录200处遗址,但只有20处是以前发现的;在巩义地区,三分之一的遗址是新发现的;辽宁一个调查先进县等等。(2)遗址的范围不是根据文化层的分布和遗址的隆起程度来确定的,而是根据陶片等遗物的分布确定的;分区记录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那些多个文化(期)共存的遗址,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个文化(期)遗存实际分布地区域。(石家河的调查:对石家河遗址群的分布、空间结构、功能结构和兴衰过程的新认识)。

(3)调查内容上的差异。

(4)最大的差异在于记录方法上的差异,调查的结果最终都要落实在地图上。一般来说,有几个文化或文化期,就有几副聚落分布图,如此,既能够从横的侧面上了解不同文化乃至不同文化期遗址的分布情况,也能够从纵的方面考察该地区从早到晚聚落形态历时的发展演变。为了便于考察聚落与聚落、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聚落图要标出河流、山丘等明显的地理标志。

(5)调查结果的差异。如区域系统调查方法要得出:a区域内各文化时期聚落等级(聚落等级、面积幅度、遗址数量);b各文化阶段遗址的数量与面积统计表(遗址数量、总面积、平均遗址面积);c某一时期核心区域聚落群与外围区域聚落群的对比(总面积、不同等级、遗址面积、遗址数量),这些结果都是以往传统调查方法所不能作到的,同时在传统调查方法基础上所从事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所缺少的。

世界许多地区的考古实践证明,全覆盖式的系统调查对于研究复杂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种调查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必要经验基础。缺少通过系统区域调查所获得的反映聚落形态历时变化的考古资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早期复杂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中国文明特质这样的问题。

(四)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中国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1)如何确定遗址。一两块陶片是否是一个遗址?原生的遗址(石头)?从以往调查结果看,这些微量陶片的遗址大都分布在面积较大的遗址的周围,似乎暗示了这些微量遗物的遗留可能是过去人们在聚落以外空间内短期活动的遗留,有古人“活动范围”、“临时居住地”等方面地含义,因而往往具有特殊地含义。(遗址域catchment)所以,在调查到此类遗址时,一是要忠实记录,二是在研究相关问题时区别对待。

(2)如何确定遗址面积。区域调查方法根据陶片等遗物的分布来计算遗址面积,而按照我国传统做法,遗址的面积是以文化层或相关遗迹的分布来确定的。有些陶片可能是后人搬运的结果。如何统一这一问题尚需讨论。但一定要按照遗物的实际分布记录遗址面积。在同一标准下的记录,其对比意义是相同的。

(3)如何确定不同时期聚落的面积。田野调查中,有关地面所见与实际遗存埋藏状况关系的问题,一直是田野调查中讨论最多的问题。如何更好地确定两者地关系,方法很多,诸如用钻探方法等。

第三篇:《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参考书目

《人类学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肖峰:《从哲学看符号》,中国人民大学1989年。

杨堃:《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汪宁生:《文化人类学调查》,文物出版社1996年。

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知识出版社1985年。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

费孝通:《行行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费孝通:《从实求知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林耀华:《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郝时远主编:《田野调查实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江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

黄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 1997年。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瞿铁鹏:《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美)福勤著、周济等译:《科学方法发展史略》,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英)奈杰尔·巴西著,何颖怡译:《天真的人类学家——小泥屋笔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年。

洪彦林:《论调查研究》,求实出版社1984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0年。

费孝通:《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美)黄树民著:《林村的故事》,素兰等译,三联书店2002年。

(美)郝瑞著,巴莫阿依等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四篇:人文田野调查方法介绍

人文田野调查方法介绍

资料研究与搜集

1.史料的建立:

史料的种类包括了书籍,未编印成册的文字资料,口传资料,民间文书,关连物件,史迹遗址等,这些都可以提供重建历史的素材.长期以来,我们太过於仰赖已印成书的历史资料,所以往往忽略了我们周遭中的纪录也是历史的一部份.因此我们要有多元史料的观念,才能提供社区丰富历史的内涵.2.庶民史的史观:

我们可以从民间搜集各种资料作为历史学研究的材料,以及教学的材料,所以田野调查对历史研究与教学都是很重要的.史料的构成:包括实物,文书,口传等等.研究调查内容

在从事田野人文研究调查时可分成三个基本概念:

一是人与地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从上述三个架构来观察田野人文调查,可归纳出几个方向:

地理生态:

以历史观点来看,较重视人文生态,而地理学有几项特质:一是重视区域的特质,二是重视人地关系.不同时代的人如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

如何维持经济生活 如何让物资流通 三是空间结构:聚落的形成,交通线的往来等.产业经营:

例如台湾从早期的平埔族狩猎,游耕,后来汉人引进水田稻作,种植茶叶,熬炼樟脑,退辅会辅导高山蔬菜及水果.由上述可看出台湾产业的变化:从纯粹的农业,到日本时代建立的工业化基础及初步的工业化,到1960年代的工业化社会,到现在的资讯业,服务业的社会.这样的产业变化在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色,因此对於目前存在本社区中多数赖以为生的槟榔产业,一样见证了此时农村的物质文化.日常生活:

人若习惯於每天固定的生活,容易丧失对周遭生活敏锐观察的能力.就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而言,从客家寻常的饮食中我们可以发现台湾另一种饮食文化,因此客家人的生活习惯与

特别的饮食文化,也是社区在进行营造时值得注意的.亲族人伦:

台湾的社会是个移民社会,在传统汉人家族的结构中,是以男系为主的家族观念,例如有几个儿子就以长房二房等称呼之.又如在同一个家族中,男与女的权利义务有所不同,分家,婚姻等情况也有不同.社群聚落:

就族群的特质来看,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的布以山区居多,泉州人的分布则是靠海居多,漳州人的分布则在海线往内陆的区域.由上述可了解族

群的特质,再者如社区中的伯公,铁汉楼,刘氏宗祠,同样反应了过去社区中的聚落变化,值得我们在进行本社区再造时,必须加以重视的.生命礼俗:

历史是多元性的,现在西方的历史在探讨「body history」,即是探讨人的历史,因此想要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自己是如何认知,如何理解的,就该从一个人本身的生,长,婚,丧来进行了解.一群人或是一个民族都有相同的习惯,因而形成一套相似的民俗就是历史.例如台湾的民俗中,小孩出生时,有「度晬」等等的仪式;女孩子十六岁时,有「成年礼」的仪式,台南妈祖庙「开隆宫」,每年七夕时举行的「成年礼」仪式;婚礼也有固定的传统仪式,例如新娘头上要撑一把黑伞,礼车上要挂一根竹子带块猪肉等等,种种仪式皆有民俗文化的意义;丧礼仪式中,汉人的祖先崇拜,除了有慎终追远之意,也将已逝的祖先视为神,冀望能得到其庇荫.年中行事:

即作息的生活节奏.例如:

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的开始;正月初九要祭拜「天公」.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小孩子玩火把,提灯笼,也是属於社交活动的节日,可以看花灯,男女联谊,男孩子「跨菜畦,娶好某」,女孩子「偷采葱,嫁好尪」,怀孕妇女采竹篱笆可以生男孩;

二月初二「土地公生」要拜土地公,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所以传统市场选初三与十七作为休市日;

三月是农闲时分,三月初三「三日节」拜太阳,三月十五拜「保生大帝」,三月二十三拜「妈祖」,所以有「三月(疯)妈祖」;

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是鬼节,七夕祭拜牛郎织女,七月十五是中元节,祭拜孤魂野鬼;八月祭拜月亮,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十月十五日是下元;十二月有冬至,然后过年,年历循环,周而复始.民俗艺能:

休闲或宗教节庆会有戏曲,艺阵,说唱,童玩等各种游艺活动.民间信仰:

有各种不同的神只祭仪,各地的寺庙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标的物.文化变容:

文化变迁的情形.调查成果的纪录与应用

记录方法:文字,录音,影像.研究应用:分类,整理,考证,撰写报告, 教学传播.

第五篇: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复习

名词解释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指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进入到田野中(村落、社区、活动场所),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是民族学家获取资料的基本途径,是进行研究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民族志”,即“记述民族学”的架构的源泉。

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

在共同文化上的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定义)

民族,本课中使用的民族,是一个泛称,指从古至今处于任何社会阶段的相对稳定拥有独特文化形式的人们共同体,在数量规模上、分布范围上可大可小。

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上层文化而言的,简单地说,就是指创造于下层民众,并流传于下层

民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

文化:我国民族学界对文化的共识: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创造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组织、知识、语言、风俗习惯、制度设施等。

民族民间文化:指的是历史以来各种社会群体中下层民众创造,并流创于下层民众中的文

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

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食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民族志: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

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

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二者都尊重保护的是下层各个群体自身在文化形式内容上的创造和使用因此,二

者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但前者包含的内容范围要大,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有大量物质物质文化;后者精辟的理论概括对整个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启迪和重要参照。当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点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冲击更为严重,对其保护更显得急迫和重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不能涵盖整个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更不可能取代整体的大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既要做好当下的工作,又要做前瞻性的规划。

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

1、娱乐功能

2、教育功能

3、心理宣泄功能

4、文化调适功能

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

1、历史----传统性(小历史与大历史、小传统与大传统)

2、地域----多样性(自然环境、分布、生计方式)

3、交融----变异性(接触传播导致文化编译或涵化)

4、变定----脆弱性(根底浅、文化内部协调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

民族学调查者素质培养: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2、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

3、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

4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社会性和多元性、文化性和生活性、历史性和现实性、实践

性和探索性、艰苦性和变化性

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开调查会、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观察者往往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照相机、录音机、显微录像机等来辅助观察。

参与观察:所谓参与观察法,就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中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百度百科)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方法,其先决条件是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去,至少要一年时间,要求调查者学会被调查民族的语言,“入乡随俗”,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像一个“尽量合格的当地人”。

个别访问:个别访谈,指调查员单独与被调查对象进行的访谈活动,具有保密性强,访谈形式灵活,调查结果准确,访问表回收率高等优点。(百度百科)

个别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访问的对象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内容可以围绕对象自身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情况。对访问对象要精心选择。访问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个别访问最急死死板板的问答,聊探视的谈话往往最有效。访问中,访问者可以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问,但不要驳斥甚至批评对方。忠实记录是个别访问的原则,访问者不能凭自己意愿或依据其他来源资料对访问记录进行篡改。

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在民族地区,调查回忆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开调查会,应得到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调查会之前,应例行听取当地主管部门领导的介绍,一是熟悉当地情况,二是取得地方领导的支持。听取介绍已是我国民族学调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调查有多种层次。开调查会要事先做好准备。参加调查会的人选也需要仔细考虑。基层调查回到会的人不宜多,一次有四五个就可以了。调查者要善于引导发言者把话题集中在所调查的问题上,但要注意打断或制止任何一个发言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每开一次调查会,都要做详细记录,会后及时整理。

问卷法:通过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调查表收集资料以测量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问卷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编制的,对于被调查的回答,研究者可以不提供任何答案,也可以提供备选的答案,还可以对答案的选择规定某种要求。研究者根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作出某种心理学的结论。问卷法已广泛应用于青年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社会调查等领域。(百度百科)

问卷法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为观察研究而采用的一种有调查对象填写表格的方法。问卷应设计出提问及一组答案,由答问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回答。这种手段用于抽样调查。民族学家哟时也采用这种方法,一般说来,它们被用作补充方法来说明用别的方法取得的资料。民族学家采用社会学的问卷法,除用于抽样调查,也用于观察和访问中,所不同的是,在大多情况下,并不采用填写问卷表的办法,而是由调查者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口头提问,问卷法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

谱系调查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调查人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谱系调查由现今一家一户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直系和旁系的血亲姻亲关系为出发点,一代一代地上溯到不能记忆为止。进行这种调查,要掌握必要的语言学和语音知识。谱系调查法有专门的一套记录方法。

自传调查法:这种方法,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的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使他能吐露真情,谈出秘密,是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关键。同一类型的人,要选择多个对象。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

定点跟踪调查法:这种方法,有人称为“历史溯源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作为一个研究者或研究单位,应该建立一二个固定的社区调查点,每隔一两年下去调查一次,经过多年积累,再作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值得提倡。

文物文献搜集:文献调查法是在历史研究的领域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文献调查法是一种即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文献调查法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从而了解教育事实,探索教育现象的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打交道,而是间接地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获得信息,一般又称为“非接触性方法”。(百度)

文物文献搜集法之搜集文物文献来用于研究,从文物文献中获取信息的研究方法。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搜集民族文物要按政策办事,不能硬取强索,更不要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还应注意,不要因搜集民族文物伤害民族感情。搜集民族文物要做好文物登记卡,妥善保藏。

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自观和他观(又叫主位和客位;本位和非位)、宏观和微观、社区和个案、定性和定量、专题和综合

自观和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民族学通论161页)宏观和微观:这是从调查的视野范围上划分出的两种方法。民族学调查中借用宏观和微观的概念,来表示调查视野范围的大小。

一般说来,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都是宏观调查。

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查。

通俗的说,宏观调查是指“面”,微观调查是指“点”。

社区和个案:这都是在微观范围内的调查,是传统的民族学的两种典型调查方法。民族学的社区,是民族学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人民,二是人民所居住的地域,三是人民的生活方式或文化。在民族学研究中,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社区是一个变量,有大有小,广义的社区可以包括一个或几个民族,如傣族社区、西双版纳社区。在实际调查中,社区都是微型的,区域在调查者有可能进行直接观察的视野范围内。

个案法最初是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指搜集关于某个人的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事业成就、健康条件等历史资料,加以分析,从而探究其心理特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民族学借用这种方法,进行文化个案研究。个案法虽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但其目的在于通过个体去发现整体。个案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定性和定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出自化学。在民族学中,定性调查研究在于确定性质,定量调查研究在于确定数量。(详见民族学通论164页)

专题和综合:所谓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和研究。专题调查研究的内容虽然比较局限,但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却比较全面,因为它需要多学科的交叉。

民族和文化的领域十分广阔,单靠民族学的专门化已无法驾驭层出不穷的新的重大课题,这就要借助于其他学科。任何一个民族学工作者都不能掌握全面的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这就要求民族学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封闭,与其他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下载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田野调查方法分析范文

    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单位选择 ——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 狄金华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田野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梳理出村落、基层市场共同体、乡(镇)以及......

    长城专题要素田野调查方法

    长城专题要素田野调查方法在出外调查前,同文物调查人员共同确定调绘段,在室内结合调绘片和相关资料,对当前调查长城沿线的地物地貌进行分析判读,在聚酯薄膜上用铅笔初步标绘调查......

    田野调查提纲及方法[5篇]

    田野调查提纲及方法 (2010-12-31 10:15:41)转载▼ 标签: 文化 一、调查主题与内容 1. 各地方现有各种民国以前的建筑、碑文 建筑所在地点(乡镇、村寨名称)、保存情况、建筑或......

    田野调查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

    田野调查

    潮汕文化 杨嘉琳120501241何嘉雯1205012235 张惠云1205012236杨丽1205012103 B12工本6班-旅游与酒店管理 【概述】 古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人类学田野调查中的语言学方法 张振江 第一节 准备工作 采用语言学方法进行人类学调查,涉及众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有一部分与人类学调查的其他部分的准备工作相......

    篮球教学步骤与方法

    篮球教学步骤与方法 以体前交向换手运球突破为例: 一. 掌握技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1. 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和完整的动作概念。 (1) 做出完整规范的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突破动作。......

    作文批改方法与步骤

    作文批改方法与步骤 前言:请批改的孩子用心写字,注意页面整洁。尊重别人,树立自己的形象! 一、找出所有错别字并加以改正,发现一处在该字上划上斜线扣一分,扣完五分为止;(5 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