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及答案 (18)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全国2003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
A.目标模式
C.情境模式B.过程模式 D.批判模式
2.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D.永恒主义课程论
3.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B.《教育过程》 D.《课程》
4.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在于澄清()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B.学校课程的价值
C.社会生活的价值
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
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类型为()
A.共同解决问题型B.启发型
C.提示型D.自主型
6.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
A.决策研究的整合B.理解研究的整合C.实施研究的整合D.评价研究的整合7.“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
A.巴班斯基
C.华虚朋B.布卢姆 D.瓦根舍因
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卢梭
C.斯宾塞D.夸美纽斯
9.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是()
A.外部人员评价B.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D.质的评价
10.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
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类型称为()
A.启发型
C.自主型B.提示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第 1 页
11.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
A.合作学习B.分组学习
C.个别学习D.同步学习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
A.夸美纽斯B.拉特克
C.赫尔巴特D.康德
13.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尔》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D.《我们怎样思维》
14.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
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
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15.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斯腾豪斯B.泰勒
C.塔巴D.奥利沃
16.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A.奥苏贝尔B.罗杰斯
C.布鲁纳D.赫尔巴特
17.提出教学设计“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B.加涅
C.杜威D.布鲁纳
18.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B.逐渐分化原则
C.高难度原则D.高速度原则
19.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
A.洛扎诺夫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D.博莱
20.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
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
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
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21.下列选项中不是..典型的活动课程理论形态的是()
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永恒主义课程论
C.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D.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2.“经验课程”又可称为()
A.生活课程B.生命课程
C.潜在课程D.综合课程
23.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A.精确性B.普遍性
C.规范性D.模糊性
24.“超越论”认为,学校课程()
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
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第 2 页)
25.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D.课时目标)
B.杰克逊
D.杜威
B.华虚朋 C.课程与教学目标2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C.巴罗A.帕克赫斯特27.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
C.凯勒D.杜威
2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
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29.表现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
A.普遍主义
C.实践理性B.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30.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这是()
A.第一代评价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33.随机访问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34.简要说明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基本来源的含义。
35.简述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的课程变革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论述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
37.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四、材料分析题(共15分)
38.这是罗杰斯本人执教的一堂课的情况: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从没有催促任何学生发言。„„
以上材料表达了什么教学思想?结合上述材料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如何运用这种思想?
中国自考人(.cn)——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
第 3 页
第二篇: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A、进步主义课程 B、要素主义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拉特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呈现 C、拓展 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A、《儿童与课程》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我的教育信条》 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表现模式 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 C、评价原则 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A、好奇心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驱力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A、潜在发展区 B、实际发展区 C、最近发展区 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高速度原则 B、高难度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统一论 B、平行论 C、超越论 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学习者的经验 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A、综合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A、原理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A、裴斯泰洛齐 B、福禄贝尔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
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A、激进建构主义 B、社会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 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卢梭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苏戴莫斯回答。“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 “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
“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
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
第三篇: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A.博比特
C.查特斯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B)A.相关化 C.融合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B.实践兴趣
D.建构兴趣 B.专门化 D.广域化
B.麦克尼尔
D.波特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A.“基础教养论” C.“最近发展区”
B.“中间语言”
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B)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D)A.明了阶段 C.系统阶段
B.联合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C)A.福禄贝尔 C.裴斯泰洛齐
B.奥苏贝尔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D)A.赞科夫 C.瓦根舍因
B.皮亚杰 D.布鲁纳
第 1 页、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C)A.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B)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
C.社会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C)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C)A.学术性和逻辑性 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C)
第 2 页
B)、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C)A.微型课程 C.轮形课程
B.STS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C)A.美国 C.德国
B.英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A)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D)A.杜威
C.鲍尔斯和金蒂斯
B.克伯屈 D.杰克逊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C)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D)A.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
B.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B)A.描述 C.测验或测量
B.心理建构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C)A.差别模式 C.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D)A.学校材料 C.师生的经验
B.学校文化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C)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第 3 页、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B)A.利益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C)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
第 4 页、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
第 5 页
第四篇: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B)1-3
A.《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编制》
B.《课程》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B)1-10 A.《潜在课程论》 C.《现代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B)1-17 A.教师 C.教材
B.学生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B)1-26 A.《普通教育学》 C.《教育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1-40 A.教学的教育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教学的直观性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B)1-56 A.古德莱德 C.斯腾豪斯
B.艾斯纳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2-77 A.确定教育目标 C.组织教育经验
B.选择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B)2-94 A.接受学习C.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B)2-104 A.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
B.下位学习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B)2-111 A.发现式学习C.合作学习
B.讲解式教学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2-128 A.一般发展 C.全面发展
B.特殊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D)2-138 A.创造性发展 C.人格的完善
B.潜能的发挥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B)3-166 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D)4-198 A.示范 C.展示
B.显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C)2-95 A.奥苏贝尔 C.布鲁纳
B.赞科夫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B)5-211 A.课程要素 C.课程结构
B.课程组织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5-212 A.连续性 C.整合性
B.顺序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D)5-215
A.要素课程 C.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A)5-245 A.直线式课程 C.显性课程
B.螺旋式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D)5-263 A.道尔顿计划 C.先行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B)6-271 A.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B.课程变革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C)6-274 A.拒绝取向 C.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C)7-310 A.目标本位评价 C.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7-311 A.效果评价 C.质的评价
B.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B)8-333 A.课程开发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D)8-335 A.文化性 C.多元性
B.国际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C)8-341 A.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B)8-351 A.理性知识 C.感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8-353 A.情境教学 C.灌输教学
B.支架式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B)5-220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8-339 答:
主体教育观有两个基本内涵:
(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即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然是交互主体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持续交往而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这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内在价值;
(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走出科学世界疆域的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中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2-129 答:
赞科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是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这主要包括如下五条: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5-218 答:
“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这种课程形态是课程内容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学术中心课程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积极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经验课程的积极因素——发展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5-2
53答:
隐性课程特点有:
(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2)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4)隐性课程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建构主义认识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
(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世界之中。
(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而不是依靠权威或经过操纵而产生的。
(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像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也是带有偏见并经过人的价值观念的过滤的。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2-97 答: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学并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同时获得知识、获得探究的途径和态度。
(2)注重直觉思维。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与分析思维一逻辑思维不同,直觉思维并不依据已经严格规定好了的步骤进行,而是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
(3)注重内部动机。推进这种真正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必须是在学习本身中发现报偿的动机,即内部动机。
(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对提取信息有很大影响。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必然会用某种方式对他们加以组织,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5-219,5-227,5-22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征: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
(1)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基点),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2)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所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说,它所反映的是人与文化、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之间的关系。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任何实质性进展都意味着在这个基本问题的探究方面作出了突破。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4-205
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
该案例运用了自主型教学方法。其内涵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活动性”、“自主性”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教师当然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与帮助,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活动更加健康地进行,而不是要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研究表明,只要运用恰当,自主型教学方法会获得种种积极效果。(1)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
(2)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
(3)自主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在经常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养成的。实践证明,恰当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有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4)自主型教学方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2)准备有助于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手段;(3)分配适合于自主性学习的课题;
(4)估计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5)正确评价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第五篇: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1-4 A.博比特
C.查特斯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B)1-15 A.相关化 C.融合化
B.专门化 D.广域化
B.麦克尼尔
D.波特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1-12 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B.实践兴趣
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2-127 A.“基础教养论” C.“最近发展区”
B.“中间语言”
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B)1-26 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D)1-39 A.明了阶段 C.系统阶段
B.联合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C)1-35 A.福禄贝尔 C.裴斯泰洛齐
B.奥苏贝尔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D)2-95 A.赞科夫 C.瓦根舍因
B.皮亚杰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2-124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D)3-152 A.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B)4-186 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C)4-208 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
C.社会性学习
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A)2-140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C)2-141 A.引领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C)附-382 A.学术性和逻辑性 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5-220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C)5-226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B)4-197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C)5-234 A.微型课程 C.轮形课程
B.STS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C)5-242 A.美国 C.德国
B.英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C)5-250
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D)5-249 A.杜威
C.鲍尔斯和金蒂斯
B.克伯屈 D.杰克逊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C)6-280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D)7-312 A.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
B.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B)7-319
A.描述 C.测验或测量
B.心理建构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C)7-329 A.差别模式 C.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D)8-332 A.学校材料 C.师生的经验
B.学校文化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C)8-337 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B)8-342
A.利益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C)8-359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3-160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 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
第二点: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制定教育目标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操作,为了能够客观地交流与评价。
第三点: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4-194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第二点:本质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6-301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实施在内涵上所涉及的范围要比教学来得广些。
2、课程实施与教学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二者进行研究的侧重点有别。
第二点:课程实施与教学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联系性。
1、课程实施内在地整合了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研究与教学研究具有内在的互补性。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5-259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
第二点: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
第三点:班级授课组织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3-169
147
答:这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本质: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
第二点:价值:明确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就能够增强反省意识,提高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第三点:局限:
1.关于目标的性质问题,即课程目标的制定究竟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抑或是价值性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技术性和价值性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2.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生长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作为从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目标模式,无疑标示着课程目标取向发展的趋势,这就是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2-76
答: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1、“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2、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也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3、主要代表是由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称誉的拉尔夫•泰勒所创立的泰勒模式。
二、过程模式
1、“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斯腾豪斯对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
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它把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活动者,教育的功能则在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行动。它倡导“过程原则”,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它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者,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
3、现实意义:
过程模式把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把这一目标与课程活动、教学过程统一起来,进而又将之统一于教师的主体作用上。它突破了目标模式的工具理性落篱,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这显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6-284
答: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进行了许多年,但人们往往满足于开发出“新课程”、采用“新课程”。“新课程”在实践中实施到怎样的程度?“旧课程”是否依然在悄悄进行?是否表面上实施的是“新课程”,但支配“旧课程”的观念依然在沿袭?“新课程”在实施中发生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理解到怎样的程度?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因素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关注得不够,因而无法对“新课程”本身做出公正的评价,也无法调整课程改革的政策。深化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必须加强对课程实施的研究。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变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计划的课程”付诸实施的过程即是因应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特殊需要作出调整与改变的过程,对“计划的课程”绝对忠实地实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各种情境因素构成的谱系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这是课程变革必须充分重视并给予政策上的保证的。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自己课程的开发者。当专家开发的课程能够开掘出教师和学生创生课程的源泉、使教师和学生自主走上个性发展之路的时候,课程改革才能进入新的境界。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5-241
答: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single-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3.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multi-subjects)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4.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总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同分科课程之间其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5.在小学阶段,儿童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以综合课程为主可以发展其整体素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综合课程中表现出的知识琐碎等问题表现出来,因此,要加强分科课程的比例,以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牢固。
6.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只学习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实践课程应当作为学生素质提升的必要因素,贯穿于整个年龄的课程体系中,同时,实践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
以上就是对本问题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