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第二篇: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
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针对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原培养计划与纺织产业形势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相距较远的情况,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口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划分与重组,即将一个专业方向调整为三个专业方向:棉纺专门化方向、机织专门化方向、染整专门化方向。向学生介绍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纺织行业每个领域的技术范畴和技术发展前景,分析当前每个人的学习优势(特长),指导学生选择新的专业方向,贯彻新的分专业方向计划和课程体系。
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落实国家提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从2004年学院启动了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二年制建设试点。学制缩短一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做到培养目标更明确,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更大,课程体系打破常规、更有针对性,体现特色。打破三年制课程体系设置的传统框架,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细化”要求,重新设计开发了两年制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3、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教材必须是反映教学大纲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是优化选择教材,即大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获奖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借鉴使用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
二是倡导教材创新,即鼓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贯彻实、新、宽、活的原则,在结构上更符合实际和使用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教材涉及面宽,形式符合学生灵活的学习需要,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
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编写特色教材。近两年来,为满足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我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并朝着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学院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了《维修电工》、《钳工》等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教材。
三、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配套,才能体现出它的进步和优势,发挥其作用。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构成。使学生掌握必要、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组织教师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其对应课程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为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例如在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开发出矿井维修电工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共计700个左右,分别对应了煤矿安全规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原理、电气控制、煤矿电工和矿山供电等课程,根据以上对应关系,修订了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分模块、分阶段、分学期融合到相应课程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中。
2、实现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依赖于“环境”的作用与功效。“培养工程师,就要有培养工程师的环境”,在此理念下建成了综合实训环境,形成了实训中心和煤矿安全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具有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体现工艺规范的作用,使技能操作训练能高度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设置循序渐进、覆盖面宽、有针对性、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配套的实训“小项目”,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促使学生打好实践基础,为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训练“热身”,使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服装制作”等课程就按照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相一致的思想和方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建设,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和创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我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院聘请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两年来,学生考证率达98.3%,通过率在90%以上。
4、实现以真实工程项目教学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将学生放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利用工程现场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岗位上开展实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以校企合作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让学生担任工程建设中的诸多角色,如设计员、项目经理、工程监理、施工员等,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巩固与提高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达到检验前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工作现场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硬环境”,是实现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培育的一个有效途经。
5、开展以“创新课程教学,创造我的产品”为主题的课程建设。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一门技能,特别是通过“创造我的产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在考核中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让学生创造自己的产品。在教学中,真正建设了教学方法实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
四、创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
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创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学院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体现综合性、多功能、高技术含量的实训中心。根据办学方向及专业未来发展等因素,建成了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等5个实训分中心,设立专业性的实验/实训室,配置设备、仪器、装置与设施,构筑成了新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训练环境与实际场景的高度“仿真”,与就业岗位环境的充分一致。各分中心将多种技术的学习训练带入一个整体环境中,形成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有机体,承载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的实验、实训及科研活动。
第三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一、概述
(一)调研目的:
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中心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应具有较高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是载体,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因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课程也必须充分适应这一要求。职业学校目前学科型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实践的要求不衔接,培养的毕业生很难适应岗位要求,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同时以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人的终身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加大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力度。
目前,虽然会计工作的需求量较大,但是中职学校毕业生还是严重存在着找工作难的现象,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因此,解决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使毕业生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从调查社会发展需求、改革培养规格入手,对会计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情感等进行广泛调研,从课程的源头进行了改革。
(二)调研对象:
根据课程开发要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7 位老师组成课程改革的社会调研组, 对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及其工作岗位进行了广泛调查。
调查单位:中山市宝元鞋业公司、中顺纸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山中信会计师事务所、中山三乡瑞龙企业服务公司、中山骏龙会计服务公司、盛兴幕墙有限公司、中山市雅居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皇冠皮具厂、曼秀雷敦中山药业有限公司、中山辉图制衣有限公司等近五十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被调查对象:我校1999-2007 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及2005 级实习生。其中有财务科长、现金出纳、成本会计、车间统计员等。
(三)调研方法与内容:
此次调研形式主要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就会计专业毕业 1 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见附表
一、附表二)。从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无疑对我们这次课改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
二、调研分析
从毕业生调查表分析:
1.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税收基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课程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
表一毕业生认为重要的课程(样本数:68)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课程的达到100%,选择税收基础的达到93%,选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均达到91%,而有些课程在各个岗位上作用并不明显,这些课程可作删改,数据显示选择证券基础、国际金融知识的只有 43%,而选择国际金融知识的仅有34%。
2.从调查情况分析:会计电算化、规范的书写、常用文稿的处理是必备的技能,必须加强。
表二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样本数:68)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技能的达到96%和97%,选择书法与阿拉 2 伯数字、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为文字处理与制表)均达到82%。
3.从毕业生综合素质、岗位能力分析得出:
(1)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有 87%的会计人员认为: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同时应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
(2)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有 81%的会计人员认为:学生独立处理帐务的能力尚不够,必须加强学习,要多问多钻研。
(3)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有 76%的会计人员认为: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尚不能做到无缝对接,零距离顶岗。
(4)在所调查的单位中有 65%的会计人员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不能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即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4.教学模式必须改革
表三教学模式总体安排表
三、调查启示
(一)在教育理念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转变目前职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教学模式滞后的状况,做到五个推进:(1)推进专业课程改革,3 打破学科型体系结构;加强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开发,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2)推进实践和理论一体化为核心的项目化课程实
施方式。具体开设的课程为《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收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点钞与珠算》等。(3)推进以弹性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实施学分制。(4)推进以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并重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5)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建社。
(二)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与企业特点,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并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四)必须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综合素质,(1)教学上不能以学科为中心。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应着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即在做的过程中学到具体知识,并利用好会计记帐中心等模拟实习环境。(3)专业教师每两年至少有两个月以上时间下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现行法规政策及相应的会计处理,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4)提高自身素质,提倡终身学习。
(五)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即要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此要对岗位进行能力分析,要根据会计职业的特色,构建实训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附表一
____届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
亲爱的校友:
您好!为了更好的了解同学们毕业后的情况,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促进母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加强会计专业课程结构的改革,我们设计了这份问卷。你只需在相应的答案上打“√”,谢谢您的支持!
一、你的基本情况
1.性别:①男②女
2.你现在的单位是:①机关 ②事业单位 ③银行 ④私营企业 ⑤其它3.在校时你所在班级________,班主任是_________
二、你对学校课程开设的建议:
1.你认为学校的教学安排:①太紧,负担太重 ②适中 ③太松,无事可做
2.你认为原学专业的课程设置:①合理 ②理论课多,实训少 ③实训多,理论课少 ④一些该设的课程没开 ⑤有些课程不必开 ⑥没有顾及先后顺序
3.你认为在校期间哪些课程用得着? 用不着?用得不多(注:分别打“√”“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美育()计算机基础()
会计基础()、统计学基础()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基础()、财经法规()成本会计()、证券基础()审计基础()、财经应用文()国际金融知识()、国际贸易()4.你认为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哪些实用技能?:
珠算()、点钞()、书法(会计字码书写)()、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
5.你认为学校应重点加强学生哪些方面素质的培养:①职业道德 ②事业心与责任感 ③专业业务知识 ④外语水平⑤计算机应用能力 ⑥协作精神 ⑦吃苦精神 ⑧组织管理能力 ⑨创新能力 ⑩竞争意识
6.你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你所学专业:①完全对口 ②联系密切 ③完全无关
附表二
会计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情况调研表
调研企业名称:(盖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企业性质:_________________ 企业主要产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职工人数: _________________企业年销售额;_________________填表人:____________ 职务: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种型号发动机维修要求培养)式合作培养模式。
计算机软件专业则开展“三方”合作培养模式,实际上是由政府牵头,学院与软件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等。
依据专业特点选择合适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践的思路是正确的,可供借鉴。
2.不求永远、双赢即可
该院介绍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时,我提问:“这种定制式合作培养围绕着一种特定的航空发动机展开,能否一届接一届地持续?”,其实很显然,当企业定制到一定数量的人才后,需求将迅速趋于饱和,也许一届、二届以后就会走到终点。
这就带来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学院投入巨大精力进行该项教改是否合算,对于这个问题,该院的解决之道是专业教学及其实训主要由企业承担,这是企业本身需求决定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模式成功实践是否一定要求该模式具有长久生命力”。实际现代社会即使是一种新职业,其生命周期都不是很长久,有的甚至很短。追求长久不一定正确。只要双赢,有利于毕业生提高就业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使合作一次就到终点,也是值得尝试的,当然要进行教改成本分析与控制。
三、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成果提炼
教学改革成果提炼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强项,至目前为至,该院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与该院重视教学改革成果提炼密不可分。
如何提炼工学结合教改成果,这是我们这次调研关注的重点问题。
该院十分注重教改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同时在教改立项之初就明确结题要求,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结题材料十分丰富,为进一步申报教
学成果作了充分准备。
该院工学结合成果提炼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项批准文件及各类改革配套教学文件;
2.教师发表的各类教学改革论文;
3.企业合作证明材料;
4.工学结合各类考核材料;
5.配套特色教材及成果。
经过几年探索及积累,该院将几个有实践支撑的工学结合模式集成一个教学成果申报,成果获奖可能性及奖项级别均得到提高。
四、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所遇难题
1.企业积极性
以前企业接受毕业生实习是指令性任务,现在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接受毕业生及指导力度大不如以前;
2.质量保证
某些专业学生企业分散度大,教师难以深入指导与评价,质量难以保证。学生长期从事单一工作,积极性及认真程度下降。该院认为如果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放任自流,将失去工学结合的意义。
3.教学管理
为适合企业要求,需提前集中授课(或工学结合结束后回校集中授课),对教学管理提出新挑战,要求教学管理适合工学结合无疑于又一场革命。
2007年4月26日
第五篇:201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201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一、前言
(一)调研背景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世情、国情不断发生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与挑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技工,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专业定位和专业内涵必须立足于当前的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根据经济发展调节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管理人员和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奔赴生产“第一线”,担任相应岗位的工作。
(二)调研目的意义
本次调研贯彻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主要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旨在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搞清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员工,需要学生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同时,通过与企业广泛交流,教师可以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从而科学规划专业发展,对专业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方法
1.调研的组织
按照《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启动会议的要求,根据走访地区,分成三个工作小组,每组成员包括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等。对河北省内多家IT企业进行了全面有效的调研工作,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岗位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开展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省内其他高校、高职院校也进行了调研。
2.调研的基本方法
(1)文献搜索法
通过查阅与教学指导方案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源,搜集专业教学和职业资格标准等资料,扩大信息量,从而为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提供充足的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通过纸质问卷、电话问卷、网络问卷、座谈问卷、毕业生调查问卷等,对行业从业人员及已毕业就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信息。重点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调研。
(3)走访座谈法
调研人员深入行业、学校和企业,大量走访行业专家、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企业中层和一线员工、近几年的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4)电话调查法
通过电话与毕业就业学生联系,了解岗位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技能等级证书等的要求,获取需要的一些信息,为教学指导方案的编写提供第一手资料。
(5)参观考察法
通过到省内IT企业、高职院校参观考察,获取相关信息。
(二)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
目前,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行业应用市场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增长,但行业间需求不一,增长各异。国家信息化进程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大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
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属于排名靠前的,每年大约需求100万各种类型的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基础工作,特别优秀的可以从事一些开发研究工作,但大部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
通过对上述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进入中小型IT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网络维护,计算机相关产品的销售等工作。这些岗位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IT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随着部分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迫切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然而,该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处于严重紧缺的状态,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三)职业岗位(群)的情况
调研发现,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很广,主要有软件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软件测试员,系统维护,系统管理,计算机产品营销员、技术主管等。
调查信息表明: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除此之外,被企业提到频率较多的还有实习经验、吃苦耐劳精神等。
调查中还发现:大中小型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不尽相同。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技术人才比较充裕,对技术岗位的划分较细,对人才的业务要求较专一;而小型企业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对招聘人才的业务要求较高,希望招聘到知识面宽、操作技能强、适应职业变迁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分析与建议
(一)调研资料分析与结论
通过这次面向京津冀环渤海地区的调研活动,我们收集了大量的企业信息,真正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文化,了解了企业的用工需求,知道应该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情况,与IT行业人才需求相比,专业建设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1.学校的某些教学内容滞后于企业发展,如教材和教案上的部分内容在当今企业已不再有实际意义。
2.教师的思想亟待解放和统一。不但要求广大教师“走出去”,如经常下企业调研、学习,同时还要“请进来”,请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给教师和学生上课。
3.学校在技术和观念上有许多落后于行业、企业的地方。
4.学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很多学校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情况严重滞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淡化理论,重视实践,以就业为导向,强调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多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二)调研结论
1.通过此次调研,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理论,掌握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的方法,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2.根据教育部专业建设标准要求建立的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得到了企业认可。
3.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行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4.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既要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考虑学校教育自身的特点,把改革内容具体反映到课程设置及相关的教学文件中去。
(三)建议
1.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从岗位需求出发,按照专业方向及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按生产、工艺的演进规律铺展,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承载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全面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营造一体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到实践环节中去。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模拟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在具体实施形式上按“工学结合”的原则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和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