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主体责任必须深化改革

时间:2019-05-15 11:5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抓实主体责任必须深化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抓实主体责任必须深化改革》。

第一篇:抓实主体责任必须深化改革

抓实主体责任必须深化改革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选好用好干部、维护群众利益、强化源头防腐、支持纪检工作、带头廉洁从政,构建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总书记指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要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实主体责任,既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证,又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前,贵州已进入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阶段,落实主体责任尤为紧迫。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用改革的办法牢牢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改革发展的力度有多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就有多大;改革发展延伸到哪里,履行主体责任就跟进到哪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用改革的办法选好用好干部。抓实主体责任,选好用好干部至关重要。用好干部,可以促进一方风清气正;用错干部,就会导致一方歪风邪气上升。党委要严格按照好干部“五条标准”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着力解决简单以票取人、考察失真失实、拉票贿选、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突出问题,夯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组织基础。

用改革的办法维护群众利益。党委要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方面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围绕改善民生、联系群众、维护权益、转变作风、教育引导、完善制度等六个方面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

用改革的办法强化源头治腐。注意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鲜活经验结合起来,扎紧制度笼子,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权力运行体系。当前,要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监管,积极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派驻机构统管、改进巡视制度等工作,在建好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方面重点突破,通过改革提高效率、形成震慑、保持高压,最大限度堵塞制度漏洞,强化制度执行和责任追究,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用改革的办法支持监督执纪问责。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程度,直接决定其推进力度和实际成效。要加强监督执纪问责的领导,及时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加强跟踪问效,协调解决问题。要为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工作撑腰壮胆、创造条件、提供便利。要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反腐倡廉铁军。用改革的办法带头廉洁从政。干净做事、廉洁从政是落实主体责任的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部署上来,自觉种好“责任田”、守好“主阵地”、穿好“防弹衣”、念好“紧箍咒”。省委常委要首先做到这一点,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到这一点,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才能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抓实主体责任,关键在领导、根本在担当。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立足贫困落后主要矛盾和加快发展根本任务,以担当无愧于己、以行动取信于民,真正让党风好起来、政风清起来、民风正起来。

第二篇:强化安全意识抓实安全责任

抓实安全责任

强化安全基础

同志们:

大家好!

按照省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相关工作要求,今天,我作为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大家讲“安全课”,主要目的是增强大家对安全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安全履职履责水平。下面,我分三个部分谈谈对安全工作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全面理解安全责任

什么是安全责任?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安全”,就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的最高境界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份内应做的事,二是应承担的过失。对职责所在之事,毫无怨言地承担,踏踏实实地做好,这就是履责。

履行安全责任必须形成工作习惯。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把安全责任培养成为工作的一种习惯,就可以帮助我们转变工作态度,纠正工作方法,让大家主动去践行、去落实。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有了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有了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安全。只有每位员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绷紧安全的弦,行为上坚持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履行好安全责任,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安全工作习惯,事故才会远离我们,安全才会常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刚入佛门的小和尚学剃头,老和尚让他削冬瓜皮来练习。但每次练习完之后,小和尚就随手把刀扎在冬瓜上面,老和尚多次劝说,小和尚都置若罔闻。一天,小和尚给老和尚剃头,完事后顺手把刀插在老和尚脑袋上,结果导致老和尚一命呜呼。

这则寓言故事,看似简单,但揭示的道理很深刻。具体到安全生产工作,小和尚可以比作“执行者”,是我们项目施工人员;老和尚可以比作“管理者”,是我们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无论是“执行者”习惯性违章,还是“管理者”听之任之,都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安全习惯一方面来自我们的自觉自发,要坚持以负责任的态度做事,克服侥幸、松懈、麻痹思想,坚决摒弃“安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陋习,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安全习惯;另一方面来自我们的要求与强制,我们必须坚定立场、坚守原则,让“宁可听到骂声,也不要听到哭声”的观念成为集体共识,严肃查处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现象,促进安全意识提升,将“要我安全”的外部要求转化为“我要安全”的自我追求。

履行安全责任必须具备安全能力。人的不安全行为有两种,一是具备安全能力,但在侥幸、麻痹等错误心理驱动下做出的有意的不安全行为;二是对安全知识知之甚少,自身安全辨识能力不足,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前者是安全意识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安全工作能力的问题。既要“想安全”还要“会安全”,夯实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要持续深化“四个清楚”安全教育的初心。

《安全生产法》第21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从业人员不清楚工作的风险和后果,在进行作业时不清楚哪些可以干,哪些不能干,应该怎样干,就有可能会“稀里糊涂,胡干蛮干”。这些行为可能碰巧是安全行为,更有可能是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具体到我们公司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中,如果我们自己的项目管理人员都不清楚作业风险点在哪里,不清楚哪里可以干,哪里不能干,那么我们强化现场安全管控始终就是一句空话,更无从去发现、管控和纠正现场的不安全行为。

因此,只有我们的项目管理人员自身具备了精湛的生产安全技能,才有能力做到“会安全、能安全、管安全”。只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两轮驱动、双向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人”这个核心因素的本质安全。

履行安全责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种思维方法同样适用于安全生产领域,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思维评估安全风险,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提前制定应对风险的最佳方案。前段时间,全国相继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暴露出安全管理的缺失、安全生产的漏洞、安全意识的麻痹。也反映了管理者缺乏底线思维,没有做最坏的打算、谋最好的结局,缺乏“把安全形势考虑得更复杂一些、把安全风险分析得更透彻一些、把安全举措考虑得周全一些”的思维方法。

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牢牢坚守“安全责任”这条“底线”,正确处理生命与生产、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坚决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求,善用底线思维深入、持久、彻底地解决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只有这样,遇到各类突发情况,我们才能冷静处理、从容应对,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我们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定力,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二、强化本质安全管理

我们始终强调,要着力加强公司本质安全建设,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本质安全?

(一)本质安全的主要标志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以实现安全生产为共同的目标愿景,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安全工作。

(2)善于打破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吸纳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不断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3)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全体员工遵章守规,规范操作,搞好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人人都管安全之事,事事都尽安全之责,把保证公司安全生产视为每个员工的第一要务。

(4)具备较丰富的现场安全管理经验,具备处理安全隐患和突发事故的能力水平,能够指导并要求项目建设人员执行制度,落实规范,现场安全实现全过程控制。

(二)本质安全建设的主要任务

(1)着眼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加强安全第一理念的灌输和引领,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利用员工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将安全理念植根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型员工。

(2)着眼素质提升,强化安全管理能力训练,从安全知识、管理知识、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训,使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成为精技术、通安全、善管理的高素质现场带头人,指导并引领项目建设人员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目标。

(3)着眼实现项目建设现场全过程控制,探索公司项目现场管理新思路。把规范管理行为和现场作业行为作为着力点,对现场管理要素和流程进行梳理再造,探索创新项目部管理模式。

三、合力落实安全责任

今天我们“安全课”的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

抓实安全责任”,重点在于“实”。要使安全意识入脑入心,真正履行好安全责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4点发力:

(一)在安全意识强化上发力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安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比如“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这句话对安全生产工作下了死命令、定了硬目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在公司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迈入正轨,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建成;省公司今年的春检和营销专业安全生产大检查也对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稳定,公司现阶段取得了各项安全管理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如果发生一个安全事故,哪怕不是我们承担主体责任的安全事故,我们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要归零、化为乌有。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更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大局、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站在对公司开拓发展负责的高度抓安全,开展工作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什么叫安全第一?宁可牺牲进度,宁可完不成任务,也要确保安全,这叫第一。”

要用风险辨识抓安全意识。回顾今年以来国内外各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比如“3.21”江苏盐城化工厂特大爆炸事故、“3.21”中建二局海洋工程电缆项目坠落事故等,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从各类事故分析和反思可以看出,如果事发时处置得当,这些事故应该是可以避免的。这就是风险意识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推进施工作业时,部分施工单位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作业人员对安全不重视,一味的追求进度而忽视安全,盲目的相信事故不会发生,其中有多大的安全风险,我想大家能够想象得到。规避风险是人的天性,但认识不到风险、辨识不出风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有效的安全管理,是从转变观念意识开始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因果循环。意识出现偏差,就会导致不安全行为。我们常常说“紧绷安全这根弦”,指的就是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想事、干事都要把风险考虑周全,绝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二)在安全能力建设上发力

要提升安全防控能力。作为安全管理的中坚力量和关键人员,不仅要能敏锐察觉到风险,而且还要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勤于学习,找到规避风险的最佳途径。下面有3种思维模式,我们看哪一种比较好:

一是分析自己出事的原因,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这是自己吃一堑,自己长一智,一种痛苦的方式。

二是分析别人出事的原因,避免自己出事。

——这是别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一种高明的方式。

三是分析别人不出事的原因,借鉴别人不出事的办法。

——这是不需吃一堑,也能长一智,一种智慧的方式。

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的安全职责履行到位没有、安全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与标准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哪些是需要安全管控的重点、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特别是工作布置时是否考虑了不安全因素、是否提出了安全要求和防范措施,是否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等等。

增强安全防控能力,需要我们树立严谨认真的作风,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更多地深入到现场,了解、掌握安全现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重点安全工作亲自亲自督导,对主要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对有关困难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只有遵循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始终居安思危、时时留心,才能确保长治久安、处处顺心。

要提升隐患治理能力。在安全管理理论中有一个著名法则----海恩法则。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次未遂先兆,以及1000个事故隐患。要想消除一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个事故隐患控制住。

这个法则阐述的道理就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所谓“量”,就是隐患和问题。而现场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安全责任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抓手。

这就要求公司项目管理人员要坚持常态化开展项目安全检查活动,针对性组织开展现场隐患专项排查,并以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契机,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入手,深入查找现场不安全的因素,不断深化公司项目现场安全规范化建设。

要提升制度执行能力。今年以来,公司为补齐安全管理短板,消除安全薄弱环节,下发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但是安全管理,关键在落实,能否落实、执行到位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举个例子:

假如国网公司提出一项管理要求,允许各层级落实到80%,我们来看最终执行结果会是如何?

国网公司100%×省公司80%×公司80%×部门80%×

管理人员80%×现场80%=32.7%。33%都不到。最终执行结果肯定是南辕北辙,我们的项目现场安全管理肯定存在较大的失控风险。

所以说,安全管理来不得半点马虎,安全压力容不得半分削弱,更需要的是层层放大。

(三)在强化公司信息与数据安全上发力

在年初举行的2019年工作会议上,国网确定了“三型两网”的新战略,即打造“枢纽型”、“平台型”和“共享型”企业,建设运营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

随着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定义和解读,其在给电网基础设施监控、电力生产运维、业务数据采集和智能业务应用等领域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将给传统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带来新的挑战。尤其网络安全问题是电力物联网最大的隐患,一方面,物联网的传输数据多采用非IP通信协议,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另一方面,网络攻击手段日趋智能和专业,给网络安全防护带来了新的难题,导致近年来电网领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如乌克兰电网遭黑客攻击事件、伊朗核电站“震网”事件等。

近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公司面临的安全风险有增无减,尤其是在公司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中。当前,平台部署在移动互联网上,采用云平台存储,这种模式存在网络风险、应用风险、数据风险和终端风险等。

尤其是在公司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过程中。目前,平台通过能效监测装置采集客户水电气热冷多种能源信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造计划。在平台业务开展过程中,用能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使用和分析、日常维护都存在安全风险,需要相关人员高度重视,杜绝一切涉及平台的信息安全事件。

在数据采集方面,为确保网络安全,我们也做了一系列工作:公司采集设备均采购通过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检查的装置,并做好装置的安全加固工作。在数据传输与存储方面,平台采用vpn专网传输形式,在存储中,通过添加用户认证、授权、信息加密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数据网络安全。在数据使用和分析方面,严格落实与客户签订的保密协议,从严把控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结果不外传,避免数据在使用和分析中出现泄露风险。在日常维护方面,定期排查平台接口安全性、防火墙运行情况、网络黑客入侵情况,加大运维人员安全教育力度,确保在长期运维中,不发生任何网络安全事故。

但是我认为以上还不够,我们要积极思考和探索,梳理并拿出一套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平台及用户数据信息安全管控方案,准确和规范的指导公司数据信息安全的全过程管控工作。

(四)在安全文化引领上发力

我们常说,个别现象要从规律上找原因,经常现象要从管理上找原因,普遍现象要从文化找原因。

何为“作风严谨、行为规范、技术精湛”安全文化?

作风严谨:体现在“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上,要求我们管理严格、履责严肃;重视细节、注意细小;措施实在、确保实效。严谨是一种严肃认真、注重细节的工作态度。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在思想作风上树立安全“第一道防线”。

行为规范:规范是一种遵章守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要引导全体员工“学规矩

用规矩”,即学好规章制度、规范作业行为、严格照章办事,做到职责规范、执行规范、考核规范,对生命尊重、对规则敬畏、对企业负责,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为标准。

技术精湛:精湛是一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要弘扬敬业、精业、奉献的工匠精神,以“基础牢固

专业一流”为目标,以“科技创新

智能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全员技术技能水平,把生产一线打造成维护公司安全的精锐之师。

如何促进先进安全文化落地?

安全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活灵活现的,它根植在我们安全工作的先进经验中,贯穿于我们安全履责的潜在意识里,需要我们去挖掘,需要我们去引领。管理学认为,要让企业存活5年靠的是运气,兴盛30年靠的是制度,而让企业能够百年屹立不倒就必须靠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习惯,引导人的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综合能源公司虽然成立时间短,人员少、底子薄,但是我们站在国网引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最前沿,是为省公司开拓综合能源这片蓝海市场的主力军!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将培育“作风严谨、行为规范、技术精湛”先进安全文化作为内核,驱动公司持续安全发展。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利在长远、功在全局。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持续推进安全文化落地到部门,践行于全员。

1.借助“三个融入”,让“作风严谨”内化于心

一是安全理念进入课堂。

坚持开展“安全生产月”“主题安全日”等活动,组织“新春安全第一课、第一考”,广泛创设安全讲坛、安全微课堂,通过“案例警示学”引导广大员工达成“我要安全”的共识。

二是安全理念深入支部。

大力宣扬和推广“安全你我他”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党建引领。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党建+安全”主题活动,形成“我会安全”的习惯。

2.提升安全素质,促“技术精湛”外践于行

要以评促建树典型。拓展“安全生产标兵”、“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评选模式,发掘选树一批自觉践行安全理念、推动文化建设的先进个人。构建一批具有较强示范辐射作用的安全示范项目和特色品牌,形成文化雁阵效应,促进先进安全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结束语:

同志们,责不分大小,任无论轻重。责任,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使命。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拖沓懈怠,安全责任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我们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的核心重要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持之以恒抓好安全工作。

今天,我讲到的可能并不全面,仅仅只是个人的思考和体会,希望引起大家对安全的重视,能够有一些启迪和收获。最后,我引用杜邦公司十大安全管理理念中的两条作为结束语:

一是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大家都要有这样的信念,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防止、控制事故的发生。

二是各级人员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安全涵盖了公司各个层面、每个岗位和每名员工,只有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把关,公司的安全才能实现可控、能控、在控。

谢谢大家!

第三篇:强化安全意识抓实安全责任

强化安全意识抓实安全责任

一、全面理解安全责任

什么是安全责任?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安全”,就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安全的最高境界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责任”,有两层含义,一是份内应做的事,二是应承担的过失。对职责所在之事,毫无怨言地承担,踏踏实实地做好,这就是履责。

履行安全责任必须形成工作习惯。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如果把安全责任培养成为工作的一种习惯,就可以帮助我们转变工作态度,纠正工作方法,让大家主动去践行、去落实。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有了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

有了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安全。只有每位员工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绷紧安全的弦,行为上坚持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履行好安全责任,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安全工作习惯,事故才会远离我们,安全才会常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刚入佛门的小和尚学剃头,老和尚让他削冬瓜皮来练习。但每次练习完之后,小和尚就随手把刀扎在冬瓜上面,老和尚多次劝说,小和尚都置若罔闻。一天,小和尚给老和尚剃头,完事后顺手把刀插在老和尚脑袋上,结果导致老和尚一命呜呼。

这则寓言故事,看似简单,但揭示的道理很深刻。具体到安全生产工作,小和尚可以比作“执行者”,是我们项目施工人员;

老和尚可以比作“管理者”,是我们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无论是“执行者”习惯性违章,还是“管理者”听之任之,都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根源。安全习

惯一方面来自我们的自觉自发,要坚持以负责任的态度做事,克服侥幸、松懈、麻痹思想,坚决摒弃“安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陋习,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安全习惯;

另一方面来自我们的要求与强制,我们必须坚定立场、坚守原则,让“宁可听到骂声,也不要听到哭声”的观念成为集体共识,严肃查处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现象,促进安全意识提升,将“要我安全”的外部要求转化为“我要安全”的自我追求。

履行安全责任必须具备安全能力。人的不安全行为有两种,一是具备安全能力,但在侥幸、麻痹等错误心理驱动下做出的有意的不安全行为;

二是对安全知识知之甚少,自身安全辨识能力不足,无意做出的不安全行为。

前者是安全意识的问题,而后者则是安全工作能力的问题。既要“想安全”还要“会安全”,夯实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人的本质安全”的重要基础,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要持续深化“四个清楚”安全教育的初心。

《安全生产法》第21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从业人员不清楚工作的风险和后果,在进行作业时不清楚哪些可以干,哪些不能干,应该怎样干,就有可能会“稀里糊涂,胡干蛮干”。这些行为可能碰巧是安全行为,更有可能是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可能直接导致事故的不安全行为。具体到我们公司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活动中,如果我们自己的项目管理人员都不清楚作业风险点在哪里,不清楚哪里可以干,哪里不能干,那么我们强化现场安全管控始终就是一句空话,更无从去发现、管控和纠正现场的不安全行为。

因此,只有我们的项目管理人员自身具备了精湛的生产安全技能,才有能力做到“会安全、能安全、管安全”。只有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两轮驱动、双向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违章行为的发生,从而实现“人”这个核心因素的本质安全。

履行安全责任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种思维方法同样适用于安全生产领域,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思维评估安全风险,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提前制定应对风险的最佳方案。前段时间,全国相继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暴露出安全管理的缺失、安全生产的漏洞、安全意识的麻痹。也反映了管理者缺乏底线思维,没有做最坏的打算、谋最好的结局,缺乏“把安全形势考虑得更复杂一些、把安全风险分析得更透彻一些、把安全举措考虑得周全一些”的思维方法。

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牢牢坚守“安全责任”这条“底线”,正确处理生命与生产、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坚决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求,善用底线思维深入、持久、彻底地解决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只有这样,遇到各类突发情况,我们才能冷静处理、从容应对,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我们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定力,真正做到“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二、强化本质安全管理

我们始终强调,要着力加强公司本质安全建设,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本质安全?

(一)本质安全的主要标志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以实现安全生产为共同的目标愿景,以强烈的责任感对待安全工作。

(2)善于打破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吸纳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不断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3)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全体员工遵章守规,规范操作,搞好自主保安和相互保安。人人都管安全之事,事事都尽安全之责,把保证公司安全生产视为每个员工的第一要务。

(4)具备较丰富的现场安全管理经验,具备处理安全隐患和突发事故的能力水平,能够指导并要求项目建设人员执行制度,落实规范,现场安全实现全过程控制。

(二)本质安全建设的主要任务

(1)着眼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加强安全第一理念的灌输和引领,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利用员工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将安全理念植根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为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型员工。

(2)着眼素质提升,强化安全管理能力训练,从安全知识、管理知识、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行培训,使公司项目管理人员成为精技术、通安全、善管理的高素质现场带头人,指导并引领项目建设人员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目标。

(3)着眼实现项目建设现场全过程控制,探索公司项目现场管理新思路。把规范管理行为和现场作业行为作为着力点,对现场管理要素和流程进行梳理再造,探索创新项目部管理模式。

三、合力落实安全责任

今天我们“安全课”的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

抓实安全责任”,重点在于“实”。要使安全意识入脑入心,真正履行好安全责任。我认为可以从下面4点发力:

(一)在安全意识强化上发力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安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比如“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这句话对安全生产工作下了死命令、定了硬目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

今年以来,在公司安全管理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逐步迈入正轨,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省公司今年的春检和营销专业安全生产大检查也对公司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稳定,公司现阶段取得了各项安全管理成绩来之不易。但是如果发生一个安全事故,哪怕不是我们承担主体责任的安全事故,我们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要归零、化为乌有。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我们更要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大局、安全就是稳定、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站在对公司开拓发展负责的高度抓安全,开展工作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什么叫安全第一?宁可牺牲进度,宁可完不成任务,也要确保安全,这叫第一。”

要用风险辨识抓安全意识。回顾今年以来国内外各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比如“3.21”江苏盐城化工厂特大爆炸事故、“3.21”中建二局海洋工程电缆项目坠落事故等,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从各类事故分析和反思可以看出,如果事发时处置得当,这些事故应该是可以避免的。这就是风险意识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推进施工作业时,部分施工单位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作业人员对安全不重视,一味的追求进度而忽视安全,盲目的相信事故不会发生,其中有多大的安全风险,我想大家能够想象得到。规避风险是人的天性,但认识不到风险、辨识不出风险,才是最大的危险。

有效的安全管理,是从转变观念意识开始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因果循环。意识出现偏差,就会导致不安全行为。我们常常说“紧绷安全这根弦”,指的就是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想事、干事都要把风险考虑周全,绝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二)在安全能力建设上发力

要提升安全防控能力。作为安全管理的中坚力量和关键人员,不仅要能敏锐察觉到风险,而且还要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勤于学习,找到规避风险的最佳途径。下面有3种思维模式,我们看哪一种比较好:

一是分析自己出事的原因,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这是自己吃一堑,自己长一智,一种痛苦的方式。

二是分析别人出事的原因,避免自己出事。

——这是别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一种高明的方式。

三是分析别人不出事的原因,借鉴别人不出事的办法。

——这是不需吃一堑,也能长一智,一种智慧的方式。

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我们的安全职责履行到位没有、安全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与标准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哪些是需要安全管控的重点、如何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特别是工作布置时是否考虑了不安全因素、是否提出了安全要求和防范措施,是否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等等。

增强安全防控能力,需要我们树立严谨认真的作风,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更多地深入到现场,了解、掌握安全现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重点安全工作亲自亲自督导,对主要风险点做到心中有数,对有关困难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只有遵循安全工作的客观规律,始终居安思危、时时留心,才能确保长治久安、处处顺心。

要提升隐患治理能力。在安全管理理论中有一个著名法则----海恩法则。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次未遂先兆,以及1000个事故隐患。要想消除一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这1000个事故隐患控制住。

这个法则阐述的道理就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所谓“量”,就是隐患和问题。而现场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安全责任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有效抓手。

这就要求公司项目管理人员要坚持常态化开展项目安全检查活动,针对性组织开展现场隐患专项排查,并以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契机,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入手,深入查找现场不安全的因素,不断深化公司项目现场安全规范化建设。

要提升制度执行能力。今年以来,公司为补齐安全管理短板,消除安全薄弱环节,下发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但是安全管理,关键在落实,能否落实、执行到位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举个例子:

假如国网公司提出一项管理要求,允许各层级落实到80%,我们来看最终执行结果会是如何?

国网公司100%×省公司80%×公司80%×部门80%×

管理人员80%×现场80%=32.7%。33%都不到。最终执行结果肯定是南辕北辙,我们的项目现场安全管理肯定存在较大的失控风险。

所以说,安全管理来不得半点马虎,安全压力容不得半分削弱,更需要的是层层放大。

(三)在强化公司信息与数据安全上发力

在年初举行的2019年工作会议上,国网确定了“三型两网”的新战略,即打造“枢纽型”、“平台型”和“共享型”企业,建设运营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

随着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定义和解读,其在给电网基础设施监控、电力生产运维、业务数据采集和智能业务应用等领域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将给传统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带来新的挑战。尤其网络安全问题是电力物联网最大的隐患,一方面,物联网的传输数据多采用非IP通信协议,缺乏有效的安全防护手段;

另一方面,网络攻击手段日趋智能和专业,给网络安全防护带来了新的难题,导致近年来电网领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如乌克兰电网遭黑客攻击事件、伊朗核电站“震网”事件等。

近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公司面临的安全风险有增无减,尤其是在公司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中。当前,平台部署在移动互联网上,采用云平台存储,这种模式存在网络风险、应用风险、数据风险和终端风险等。

尤其是在公司智慧能源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过程中。目前,平台通过能效监测装置采集客户水电气热冷多种能源信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改造计划。在平台业务开展过程中,用能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储、使用和分析、日常维护都存在安全风险,需要相关人员高度重视,杜绝一切涉及平台的信息安全事件。

在数据采集方面,为确保网络安全,我们也做了一系列工作:公司采集设备均采购通过国家电网公司安全检查的装置,并做好装置的安全加固工作。在数据传输与存储方面,平台采用vpn专网传输形式,在存储中,通过添加用户认证、授权、信息加密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数据网络安全。在数据使用和分析方面,严格落实与客户签订的保密协议,从严把控信息安全,数据分析结果不外传,避免数据在使用和分析中出现泄露风险。在日常维护方面,定期排查平台接口安全性、防火墙运行情况、网络黑客入侵情况,加大运维人员安全教育力度,确保在长期运维中,不发生任何网络安全事故。

但是我认为以上还不够,我们要积极思考和探索,梳理并拿出一套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平台及用户数据信息安全管控方案,准确和规范的指导公司数据信息安全的全过程管控工作。

(四)在安全文化引领上发力

我们常说,个别现象要从规律上找原因,经常现象要从管理上找原因,普遍现象要从文化找原因。

何为“作风严谨、行为规范、技术精湛”安全文化?

作风严谨:体现在“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上,要求我们管理严格、履责严肃;

重视细节、注意细小;

措施实在、确保实效。严谨是一种严肃认真、注重细节的工作态度。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感,使其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在思想作风上树立安全“第一道防线”。

行为规范:规范是一种遵章守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要引导全体员工“学规矩

用规矩”,即学好规章制度、规范作业行为、严格照章办事,做到职责规范、执行规范、考核规范,对生命尊重、对规则敬畏、对企业负责,形成统一规范的行为标准。

技术精湛:精湛是一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要弘扬敬业、精业、奉献的工匠精神,以“基础牢固

专业一流”为目标,以“科技创新

智能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全员技术技能水平,把生产一线打造成维护公司安全的精锐之师。

如何促进先进安全文化落地?

安全文化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实实在在、活灵活现的,它根植在我们安全工作的先进经验中,贯穿于我们安全履责的潜在意识里,需要我们去挖掘,需要我们去引领。管理学认为,要让企业存活5年靠的是运气,兴盛30年靠的是制度,而让企业能够百年屹立不倒就必须靠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习惯,引导人的思维,长期坚持下去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综合能源公司虽然成立时间短,人员少、底子薄,但是我们站在国网引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最前沿,是为省公司开拓综合能源这片蓝海市场的主力军!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将培育“作风严谨、行为规范、技术精湛”先进安全文化作为内核,驱动公司持续安全发展。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利在长远、功在全局。我们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持续推进安全文化落地到部门,践行于全员。

1.借助“三个融入”,让“作风严谨”内化于心

一是安全理念进入课堂。

坚持开展“安全生产月”“主题安全日”等活动,组织“新春安全第一课、第一考”,广泛创设安全讲坛、安全微课堂,通过“案例警示学”引导广大员工达成“我要安全”的共识。

二是安全理念深入支部。

大力宣扬和推广“安全你我他”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党建引领。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党建+安全”主题活动,形成“我会安全”的习惯。

2.提升安全素质,促“技术精湛”外践于行

要以评促建树典型。拓展“安全生产标兵”、“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评选模式,发掘选树一批自觉践行安全理念、推动文化建设的先进个人。构建一批具有较强示范辐射作用的安全示范项目和特色品牌,形成文化雁阵效应,促进先进安全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结束语:

同志们,责不分大小,任无论轻重。责任,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使命。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拖沓懈怠,安全责任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我们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的核心重要性,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持之以恒抓好安全工作。

今天,我讲到的可能并不全面,仅仅只是个人的思考和体会,希望引起大家对安全的重视,能够有一些启迪和收获。最后,我引用杜邦公司十大安全管理理念中的两条作为结束语:

一是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大家都要有这样的信念,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防止、控制事故的发生。

二是各级人员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安全涵盖了公司各个层面、每个岗位和每名员工,只有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把关,公司的安全才能实现可控、能控、在控。

第四篇: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而全面深化社会改革要求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论述:第一、为什么。为什么全面深化社会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第二、怎么做。如何能做到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呢?

【关键词】改革

人民群众

主体地位

一、为什么?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首先是由我国的国体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要求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保证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人民,只有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国家才能健康平稳的向前发展。因此,国家要想全面深化改革,不论是现在国家刚刚提出的的文化体制的改革,还是以前提出的改革开放,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改革,都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除此之外,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历史向我们证实了这一坚持是正确的,那么未来它必定也是值得坚持的。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的经验证明,人类的创造力,思考力,劳动力是社会发展不断发展的源泉。从原始人类钻木取火到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从最初的打磨石器到现在的大炮导弹,从最初的竹筏到现在的巨型客轮,世界发生了,也在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是人类的造就的。因此,要想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创造力。

汉斯·摩根索在其著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中指出人口,国民士气等是组成国家权力的重要因素。虽然摩根索在这里论述的人口及国民士气对国家权力的影响,用在这里不尽合宜,但是其人口对国家发展的论断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他指出在1874年到1924年大量的自由移民为美国带去的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这些人力资源对美国在战时和和平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些人力资源扩充了人口,带去了技术,成为是美国后来发展的基础。由此观之,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而且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而中国有14亿多的人口,居世界之首。这样巨大的人民群体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这对国家的发展来说将是根本的动力。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二、怎么做?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引进西方思想,技术,积极向世界发达国际学习,人而这是复合人民利益的,促进了日本的极大发展,为日本当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而同时期的中国则“闭关锁国”,在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墨守陈规,最终导致“天朝上国”沦为殖民地。历史证明,要想改革得到成功,就得顺应历史潮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而中国的改革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理论指导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成功实践提供的重要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面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国家的改革要围绕人民而进行,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因此,要想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就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改革是否满意?只有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得到群众的支持,这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才是正确的。中国几千年的朝代更换历史经验已经证实:得到群众支持的改革才能有效进行,促进国家发展;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改革,最终只能导致人民群众的反对,国家走向衰落直至灭亡。秦始皇下令“书同文,车同轨”,这样的改革是符合人民期望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因此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而同样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筑长城劳民伤财,置人民群众利益于不顾,这样的改革不得民心,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导致秦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而要想得到人民的信任,促进改革发展,政府就得从自身做起,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公开化,透明化,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真正为人民办实事,从而才能取信于人民。要想改革得到贯彻落实,实施改革的群体或个人首先就得有信任资产。美国的“水门事件”,“棱镜门”事件等,这些事件让美国政府信任资产受到严重损失,人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更加严重。从这众多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要想深化改革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要做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政府首先就得取信于民,就得优化组织,祛除贪污腐败现象,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文献】

[1].[美]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9 [2].[美]鲁斯·本尼迪克特著;陆征译.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M].南京:译林出本社,2011.05 [3].李琼会.八论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全面深化改革[N].天府评论,2014-2-13 [4].李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N].光明日报,2013-11-13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新华社,2013-11-20

第五篇: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

深化改革会遇到的阻力

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行进至一个重要节点。十八届三中全会300多项改革举措,正抓铁有痕地一一落实。对于新的改革举措而言,这是从种子到萌芽的关键阶段,需要破土而出的决心;对于改革者而言,这是持续发力的攻坚阶段,需要有“千斤顶顶万斤”的能量。然而,虽大势已起,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依然存在推不转、落不实、改不动的问题。

为此,2014年3月底至4月初,人民日报连续发表4篇评论员文章《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①: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②:放要真放,管要真管》、《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③:促进公平才见水平》、《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④;别让热点成痛点》。

结合我自己的观察,我觉得深化改革会遇到的阻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益关联者的主观阻碍。改革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中央反复调研和论证过的改革细则,部长司长都通过了,到处长那里却要再“研究研究”;简政放权的刚性目标已然“约法三章”,但一些含金量高的审批改革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例如:义乌破冰出租车改革,率先打破出租车垄断。出租车现状:乘客说,打车难价格高;的哥说,我们饱受层层盘剥,跑一天活也挣不了几个钱,太辛苦太累,动辄几千上万的份子钱去哪了?义乌这一次出租车改革,首次打破垄断格局,把一个完全可以市场化的行业交还给市场。其次,主动逐步取消营运权有偿使用费,今年将降低到每车5000元,明年全部取消。“份子钱”包含所有成本费用,营运权使用费每年每车1万元由公司交给政府。这个行为引起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点赞“还利于民”。

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30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原制度存在几个弊端:

1、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城市关门”现象出现,抑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

2、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

3、数千万农村人口在城市打工,处于流动状态。

4、户口管理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与住房、消费(如购车)、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

5、不能对中国的人口流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户籍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只是“标”,而对其内含各种权利和福利制度的改革才是“本”。户籍制度改革其目标不是消除户籍制度,而是剥离户籍内含的各种权利和福利,取消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实现公民身份和权利的平等。户籍改革从改革总体进程来看,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并没有促使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商营业执照改革。自今年3月1日起停止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年检工作。企业年检的具体流程为:企业提交年检材料——企业登记机关受理审查企业年检材料——企业缴纳年检费——企业登记机关在营业执照副本上加盖年检戳记——发还营业执照副本。

工商营业执照年检,以前是作为工商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权在抓。企业年检,材料繁琐不说,一些地方还经常搞“搭车”收费。按规定,企业的年检费用为50元,外加个体私营协会会费。另外,一些企业年检时,需提供会计审计年审报告。需要几千费用。改为年报制度,在材料准备和流程上都将简省。企业只需按在规定期限内,网上报送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资料的真实性不再审核。这个改革顺利进行,还是靠中央强大的推动力,否则难以想象能这么顺利推进。另外,上次中央报道有个地方个体协会还在强加收费,看来还是有点不舍。

戴“官帽”的事业单位。检测机构改革走向市场,推了很多年,但实际上真正走向市场的没多少。检测机构是行政机关的下属单位,受行政机构的领导,但基本上是戴“官帽”的单位。一方面,行政机关不要割舍这块肉,毕竟检验检测收费不少,另外,检验机构负责人受行政机关领导,得听话。检验机构也不愿推出市场,现在独家经营,受检企业不光要出检验费,还得伺候检验人员。

第二方面的阻力,则来自改革本身的难度所造成的客观阻碍。深水区的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破”的决心,还包含着重整、创新、构建等工作,而且往往缺少经验可循。权力放下去了,下面却没接住;新政策出台了,配套改革措施却没跟上。如果不正视改革落实层面的这些困难,终究会使改革效果打折扣,影响改革信心。

例如:机构改革。2014年5月,杭州下面的全部区、县和市工商、质监、药监三合一为市场监督管理局,是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合并快一年了,食品安全监管是加强了,可体制运作仍然不是很顺畅。对于县级,三局合并,地级市则是工商和药监合并为市场监督管理局,杭州市质监局食品职能划给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级,省工商局、质监局、药监局三局都是分开的。我局现在的业务主管局就有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和杭州市质监局两个。纵观全省,除了杭州、舟山两个市,县级质监部门也一起合并为市场监管局,其他基本仍保留县级质监局,只是把食品的职能划出。第三,习惯的惯性。制度惯性在经济学里面又叫路径依赖,就是说老办法习惯了,老的一套适应了,所以人们不想变,也不准备变。

第四,能力的不足。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诸如此类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这种状态的背后,是一些人丧失了能力不足的警惕性,失去了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为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一辈子够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在信息时代,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现在,从“铁八条”到反“四风”,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一些干部从酒桌拉回到书桌、从“酒精考验”状态切换到思考问题状态。各级干部都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了?现在富余下来的时间可以干些什么?

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①

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诸如此类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

新一轮改革已经起势。要开好局、破好题,形成千帆竞发的好态势,就得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必须看到,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比,各级干部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治理能力既是一大目标,又是推进改革必须着力的问题。当前,尤其需要解决推进改革能力不足的问题。

公众对信息透明期待日益强烈,有的领导仍觉得群众“给点阳光就灿烂”。面对传言流布,有的地方部门手忙脚乱、应对失当,先忙辟谣后忙证实。面对矛盾问题,有的干部首先想的是如何摆平,仍然信奉“用人民币解决”。在治理过程中习惯于老思路老套路,结果,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去年3月,总书记坦言,“我看这种状态,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以这种状态推进改革如何能攻坚克难?又怎能解决深化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这种状态的背后,是一些人丧失了能力不足的警惕性,失去了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为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一辈子够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在信息时代,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各级干部尤需砥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为政态度,强化“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不及时吃透中央精神,怎么能向群众讲明白?不坚持调研不断变化的实际,怎么能拿出对症下药的改革决策?每月每年把时间泡在琐屑事务里,掷在觥筹交错中,如何担得起推进改革的重任?现在,从“铁八条”到反“四风”,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一些干部从酒桌拉回到书桌、从“酒精考验”状态切换到思考问题状态。各级干部都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了?现在富余下来的时间可以干些什么?

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因而在各级干部的能力储备上,就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充分蓄积那么一股子敢闯敢试、敢作敢当的劲头。有些群众常常疑惑:“为什么中央的好政策,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样了?”造成中央的“好经”念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懒和尚”“歪嘴和尚”的存在。有的人奉行“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观念,对于己有利的改革措施加快推开,对动自己奶酪的决策就阳奉阴违,对捞不着油水而费时费力的政策就犯“拖延症”。一说淘汰落后产能,他用工人失业作挡箭牌;一说简政放权、壮士断腕,他就强调“也不能都不管吧”。说到底,是私心私利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勇气和担当,使他们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治理能力,反而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阻力。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方能为深化改革增动力、去阻力。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讲:“政善治,事善能。”今天,要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带入现代化,善治的难度与善能的要求,远非治理一个小国可比。我们说各级干部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诚非虚言。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着力增强推进改革的能力,着力提升现代治理能力,我们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入深水得蛟龙。(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3月31日)

放要真放,管要真管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②

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落实改革要求、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

前不久,有中央领导同志到基层调研,了解大学生创业者是否需要增加“营养”。有创业者反映,股权变更登记太复杂,影响了资金引进,把投资者给吓回去了。一番对话,引发思考:政府是不是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了?是否存在该管的没能完全管住管好,而该放的没有彻底放开放到位,甚至出现明放暗不放、这边减那边增的现象?简政放权要“乘胜追击”,必须时刻回答好这一命题。

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去年中央政府下放取消了416项审批事项,力度前所未有,变化立竿见影。与之相伴的是,新注册企业增加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创下10多年来最高。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简政放权这门“当头炮”,成为“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事实证明,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继续解决创业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破解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等改革难题,就要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一些环节“放没有真放、管没能管住”问题,尤为关键。

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肠梗阻”现象,充分体现了这种自我革命的难度。一是放权不对位。给海岛城市下放草原经营许可,向缺煤地区下放煤炭开采类许可事项,看上去权力不少,实际上有权难用。二是放权有水分。一些行政审批事项中央下放了,省市又捡起来;部委取消了,协会又如获至宝;行政审批少了,“红头文件”倒多了。三是放权不彻底。受理权放了,终审权紧攥手中;决定权放了,发证权却不放,于是出现一半环节在上级办、一半环节在县里办的“两头跑”现象。克服这种“没好处的容易放,有油水的死命攥”的苗头,是简政放权的难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

今日之改革,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戳的是痛处。如果政府部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怎么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如果“变相审批”抢滩登陆,“隐性审批”暗流涌动,“灰色地带”依然存在,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如何激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又如何坚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转变职能的实际成效,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节奏;而简政放权“向自己开刀”的力度,则直接来自于政府推进改革的勇气担当。

这种担当,既体现在通过大力放权,“让市场更有效”;也表现为通过强化监管,“让政府更有为”。必须看到,放权的过程也是强化监管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撒欢一匹名叫效率的骏马,也要给马套上一副名叫公平的辔头。前者是市场作用,后者是政府作为。从这个角度看,简政放权绝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玩大撒把游戏。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面对权力下放的过程,如何构建联动机制,让上面放得到位、基层接得住盘,使权能匹配、权责对等、权属清晰?面对简政放权后的市场,有没有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能不能建起横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进而跳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比“真放权、放真权”容易,不仅需要大公无私的勇气,更需要善于学习的智慧。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我国目前政府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了太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从而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积微以成著,行稳而致远。(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3日)

促进公平才见水平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③

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

同样是挂号就医,“关系户”可以批条子加塞;同样是参加招聘,性别、身高的歧视将人分级分类;同样是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却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生活中的这些“不平事”,未必普遍,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公平感受。

今天,追求公平已是时代的最大潮声,呵护公平则是社会的基础共识。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公平的高考制度,家庭贫困的孩子何以通过寒窗苦读成为大学生?如果没有公平的市场规则,小职员怎能凭借辛苦打拼变身大老板?著名作家肖洛霍夫曾说,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公平,就是希望的种子。

在当今中国,公平更成为一把重要的价值标尺,一种凸显的权利诉求,甚至成为衡量幸福的关键指标。为什么生活变好了、物质丰富了,还有那么多牢骚不满?为什么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依然不少?说到底,是因为人们对公平等更高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多期待。当网友吐槽“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时,我们应该思考,是否因为起点不公影响了人们奋斗的信心?当民企感叹遭遇“玻璃天花板”时,我们应该重视,是否规则不公阻碍了市场活力的迸发?权利、机会、规则方面的种种不公平,已经成为发展进步的障碍;人们对公平的朴素认知,也已经体现为对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人的期盼。正因此,党和国家才把“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当作推进改革的重要目的;把扫除公平障碍、促进人民福祉,当作推进改革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对于各级干部来说,促进公平是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善于促进公平才见治理水平。我们常说,做大了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所谓“分蛋糕”,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利益诉求多样、权利意识高涨的今天,能不能搞好发展已经不再是评判工作的单一标准,如何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考验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因为处理不好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的关系而引发争端;一些地方建设热情很高,但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却触碰到群众利益的红线。如果不公不义引发稳定问题,谈何改革发展?如果发展成果难以福泽大众,我们倾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是为了什么?

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出台前有没有征集民意?重大决策有没有经过论证、听证?权益受损群体有没有得到申诉机会?对程序的严格遵守,是各级领导干部尤需补上的一课。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用程序编好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看得见、有实效的公平。

倡导公平、促进公平,从来不只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冲破各种隐形的制度壁垒和透明的“玻璃门”,常常需要与旧观念进行激烈的较量;而要清除那些吃拿卡要的权力寻租者、徇私枉法的秩序破坏者,维护社会公义,更是要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没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没有冲破藩篱的智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损害公平的症结难以破除,改革的深化难以持续。

篮球运动员姚明退役时曾感言,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梦想。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是因为我们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有信心。这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惟有树立公平的理念,用公平的视野去决策,用公平的行动去实践,用公平的标尺去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公平上取得突破,每个人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8日)别让热点成痛点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④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么热点就是改革的重点。善于通过热点把握真实民意,勇于解决问题为改革深化破题,我们就能将社会的热点变为跃升的拐点

从时有耳闻的拆迁纠纷,到多地出现的PX**,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的挑战,也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语境。面对日益高涨的发展期待、不断增强的权利意识、愈加复杂的利益纠葛,如何思之长远、调和鼎鼐,使群众关注的热点,成为改革发展的落脚点和突破点,而不是演变成社会痛点?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么,热点就是改革的重点。今天,无论是“房价低一点”的心声,还是“舌尖更安全”的呼唤;无论是医患纠纷引发的热点事件,还是空气污染等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无不牵涉复杂的经济社会利益,包含更为多元的社会期待。正因如此,擘画新一轮改革蓝图时,中央再三强调,必须“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如何从社会热点出发,读懂并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社会公益、政府公信,决定了改革能否有效推进、是否契合民心。

面对热点问题,回应及时、勇于担当、应对有方,就会使挑战化为机遇,危机变为契机。反之,如果漠视群众利益,缓慢迟滞、畏首畏尾、击鼓传花,就会让问题拖延为更大的历史问题,甚至成为一个地方一个领域长期的社会治理之痛。试想,如果不能建立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就算征地拆迁非常必要,各种纠纷也可能继续上演;如果不能走出“雾霾困境”背后的发展观念误区,经济增长速度再快,老百姓也难说满意。这就是为什么总书记谆谆告诫,“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怎样评判?热点问题就是最好考题。我们说深化改革需要突破口,如何找准?热点问题就是最佳突破口。“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突出解决好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改革就能蹄疾步稳,发展就能柳暗花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八项规定”转变作风到“打虎拍蝇”利剑挥出,从“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到教改医改稳步推进,正是勇于面对矛盾难题,积极解决热点问题,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感受到市场环境、创业条件、干部作风在一天天好起来,不断提高着人们对政府治理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着人们对深化改革的信心指数。

今日之中国,各项改革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情感相通、血脉相连,十分重要。否则,自上而下的改革红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助力,都无法真实抵达。面对社会热点,是遇见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困难低头走,还是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这些选择,不仅影响改革的全面推进,更关系改革的民心向背。可以立竿见影的改革,一刻也不能耽搁,要让群众在“言必信,行必果”中看到决心,增强信心;一时有困难的,也要及时沟通、耐心说明,让群众看得见改革的诚意,理解得了改革的难度。不回避问题、不掩盖矛盾,真诚沟通、迎难而上,才能顺应民心、调动民智,为改革赢得更好未来。

鲁迅先生曾说过,“多数的力量是伟大的、要紧的。有志于改革者倘不深知民众的心,设法利导、改进,则无论怎样的高文宏议,浪漫古典,都和他们无干,仅止于几个人在书房中互相叹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也是深化改革取之不竭的动力。30多年前,正是回应人民期待、尊重群众创造,我们开启了中国改革的第一季。今天,面对更加艰巨复杂的改革第二季,善于通过热点把握真实民意,勇于解决问题为改革深化破题,我们就能将社会的热点变为跃升的拐点,一步一步扩大共识,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赢得最广泛的支持和最真诚的拥护。(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11日)

下载抓实主体责任必须深化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抓实主体责任必须深化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必须五到位”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一必须五到位” (一)必须依法生产经营建设,要求企业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法制意识,严格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二)安全责任到位,强力推进“五落实五到位”......

    11.5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必须把握三个关键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必须把握三个关键 周正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各级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

    把主体责任抓在经常、落在日常5篇

    把主体责任抓在经常、落在日常 8月3日,四川省彭州市委书记韩轶针对三界镇所辖的两名村党支部书记和一名村干部发生的违纪问题,约谈了三界镇党委书记朱廷霄、镇长韩小强。‚约......

    抓安全必须以人为本

    安全生产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坚持不懈地把安......

    主体责任报告

    主体责任报告 XX年,市质监局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不断......

    主体责任发言

    “以案明纪严守底线”和主体责任表态发言 大家好! 今天召开的“以案明纪严守底线”案情通报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再鼓士气的大会,通过听取案情通报,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进一步加强纪律......

    主体责任方案

    莲花中学安全管理主体 责任全面落实年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安全水平,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工作, 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发生,构建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扎实 推进“安如泰山”科学预......

    强化主体责任

    强化主体责任 引导党员参与 不断完善党务公开新机制 中共**市纪委**年以来,**市按照全省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会议要求,精心办好试点,积极探索党务公开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