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素质实践行
素质实践行题目: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進步.在社會中成長.题记: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摘自“华盛顿儿童博物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这种独特的课程形态,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该课程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基础教育的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愿望。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分科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强调学科体系,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忽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学生一离开书本,一进入社会,就显得有些无力了。只有让学生投身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唤起他们的学习愿望,激发起他们的探索兴趣,进而获得深入生活的丰富体验,并形成对问题的理性思考。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这种思考而设立的一门新的课程形态。几年前,我校在进入课改前的准备阶段就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开设了《哈尔滨冰雪文化》等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为我们正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年来,我们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自然、社会、文化、自我为学习领域,以师生共同参与的课题组为组织形式,以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为动力,以社区共建单位为实践基地,以学府社区人文资源为背景,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相整合为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体系。下面就将我校这方面的做法向同志们汇报:
一、更新课程观念,开发课程资源,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好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为师生共同开辟了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时空,但是它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规定的内容、没有固定的形式,单凭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操作起来,感到无所适从。为此,在课程的准备阶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学习+培训,为课程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为使全体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课程意识,准确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和本质,我们在校本培训中注重了这方面的学习。具体说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教师“自学小组”,以教研组为单位,由组长带领组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理解课程理念,尝试专题活动课的设计,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模式;
二是由学校组织“学术沙龙”,每月召开两次例会,为各组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相互沟通,深层对话,集思广益。
三是“聆听窗外的声音”,请专家对课程的理念、策略等作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观看郭元祥教授的视频讲座,派教师走出学校参加各级教研活动;
四是由学校科研处定期出版“综合 实践 活动”简报,内容主要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和兄弟学校的经验,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书籍及相关网站的网址。
五是对全体班主任作专题培训,使班主任掌握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提高他们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学习与培训,教师们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课程观念,提高了活动指导能力,从而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开辟实践基地,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开发课程资源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该课程的实施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我校办学条件有限,但地理位置占有优势,周边有黑大、理工大学、国家地震工程力学研究所、市图书馆、省测绘局、省农科院、市养老院等单位,有社区智力优势。学校因地制宜,以学府社区为依托,把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2000年以来,我校充分开发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先后创建了学生读书基地、劳动基地、爱心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场所。此外,学校还发展了一支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了教育人才资源库,邀请有兴趣、有特长、关心教育事业的家长、社区领导、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考察的专家指导团成员,使学校、家长、社区在课程改革中形成合力,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网络。
(三)宣传课程实施意义,引领学生及家长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孤立于现实社会的“象牙塔”,必须走进纷纭复杂的“十字街头”。作为这样一种与现有升学考试脱钩的课程形态,让学生接受要经历一个过程,让家长接受则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开办专题讲座、举行家长座谈会、印发“家校小报”等形式,宣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义,使学生及家长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国家规定的非学科性课程,它的价值在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从而使他们逐渐认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在,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及家长多数还是表示理解、并给予支持。
二、加强组织管理,贯彻课程计划,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提供制度保证 学校首先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方面着手,加强课程的全过程管理。
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形成了教务处负责,学生处、科研处联动,年级组为基点,各班级为主阵地,社区共参与的实施与管理体系。学校还配备三名专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制订活动方案,督促活动进程,建立评价档案。
2、学校制定了哈163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与管理条例》《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教师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相关制度,从制度上对新课程的实施予以支撑。
3、科研室还设计了一系列的过程量表,从课程背景、概念、目标、原则以及人员分工、职责、时间安排、制度建设、过程管理和评价策略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说明;还设置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手记,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等,保证课程得以科学实施。
(二)落实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时
我校按区教育局的规定,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开设四课时。具体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一节信息课、三节综合课,教学内容各年级不同,以专题为主;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每周安排内容的固定课时显然已不适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最适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弹性课时制意味着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适于课内教学的课程,如调查问卷的制作、图书检索、汇总材料等,就按课内课表进行,如要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如外出参观考察、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需要半天或一天,这时可以把一周或二周时间整合使用,课表处于活动状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使用课时。
(三)远思近取,自主选题,加强指导,注重过程
2003年开始,我校在课程开发中,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力求实现四大领域的整合。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我们本着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和交往合作的原则,在学生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征集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通过筛选、整合,将大主题分别定为“我生活的社区”和“我身边的环境”,每学期安排二至三个小专题进行探究,每一个小的专题活动大约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完成。
班主任教师为主导教师,每个班级分配2—3名指导教师。例如,一年四班的同学对大家的兴趣做了问卷调查,选择了《学府路哈西路段交通问题及治理》作为学习主题。他们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首先学会了设计调查问卷、拟定采访方案、上网查询资料、图书检索、整理材料。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研究“学府路车流量调查”、“认识交通标志”、“学府路的交通隐患”、“学府路交通问题治理方案”、“调查盲道”、“我们眼中的学府路”等专题。同学的建议得到了哈西交警大队的认可,在理工大学门前增设了信号灯,方便了行人。11线汽车缩短了等客时间,在学府三道街路口闯红灯现象明显减少。教师在指导中,将研究的过程放大,评价的尺度放宽。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校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各课题组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成果。班级还充分利用墙报,将同学所得、所思用照片、论文、图画、模型等方式展示出来。虽然有的作品非常幼稚,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活动成果的大小,而在于体验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还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跨学科合作,并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活动管理上的作用,建立协调的运作机制,对活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学生安全。
第二篇:创新素质实践行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高二(5)班指导教师:吴德瑕
课题组成员:胡皓玥 梅香奕
二零一八年二月
何非男 1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目录
一、简要背景说明..............................................................................3
二、课题目的与意义..........................................................................3
三、活动计划........................................................................................4
四、任务分工........................................................................................5
五、活动所需条件..............................................................................5
六、课题预期成果..............................................................................5
七、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6
八、访谈结果记录表..........................................................................8
九、访谈分析与总结.......................................................................16
十、调查结果分析表........................................................................17
十一、调查问卷结果记录表.........................................................17
十二、访谈与问卷小结..................................................................24
十三、中国儿童性教育误区之扩展.............................................24
十四、建议...........................................................................................26
十五、研究性学习心得与总结....................................................27
十六、文摘卡......................................................................................30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课题名称:受伤的花蕾,心碎的诉说
---关于中国儿童性教育的调查报告
指导教师:吴德瑕
课题组成员:胡皓玥梅香奕何非男
●简要背景说明
近年来儿童被性侵事件频发,从五年前的“海南小学校长开房事件”到如今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性侵案”,从陌生伯伯到邻居亲戚叔叔,儿童被性侵的低龄化以及多熟人作案的现状已逐步呈现。而这些被公开报道的数据也仅仅只是那座罪恶冰山的一角,更多的还隐没在无尽的深渊中。儿童被性侵和防性侵教育缺失的严峻现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离开家长与学校的视野,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儿童性教育的普及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次“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旨在研究社会对儿童性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关注度,以及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以杜绝性侵事件的再次发生。
●课题目的与意义
如今,社会舆论中各种新潮观念不断更新,但如果涉及到“性”的话题,似乎仍然无法完全“脱敏”。在中国大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性教育仍往往被忽略,甚至有意回避,正是由于此类健康教育的缺失而导致了很多危害的发生。我们小组希望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对中国儿童性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大致上的 3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了解,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了解性教育、关注性教育、重视性教育,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明白性侵事件的发生与性教育的缺失决不可剥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儿童性教育的开展小到关乎儿童的身心健康,大到关乎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幸福与安定。●活动计划 初级阶段
小组成员集合,分工并布臵任务,共同探讨该选题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依据不同的调查对象做出备选方案以确保此次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共同制定出相关调查问卷与访谈内容。设计活动路线和活动方案,选出将要进行活动的目的地。
中级阶段
到达目的地后三名同学分头行动,在不同地点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询问,并做好相关记录。在规定时间内集合汇总活动结果,根据结果中不尽人意的地方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次的访谈。
最后阶段
三名同学将两天的走访过程、经历、结果汇报给负责访谈总结的同学,由这名同学整理分析后交至负责结题报告的同学进行调研报告的完善与扩展。负责问卷调查的同学将结果汇总整理并打印出来,交至相关负责人。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预期采用的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 ●任务分工
总策划与结题报告:胡皓玥 问卷调查与统计:何非男 访谈结果整理分析:梅香奕 访谈:胡皓玥何非男梅香奕 摄影与记录:胡皓玥何非男梅香奕 资料收集:胡皓玥何非男梅香奕
●活动所需条件
按时集合,带上活动所需的纸笔与拍摄设备,全体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积极参与活动与思考。
●课题预期成果
通过活动不仅了解到我国儿童性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之处,呼吁国家、社会和个体对性健康教育的重视,有效规避儿童被性侵事件的发生。更能培养组员的团队意识与责任意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及在活动遇到困难时能相互帮助圆满完成此次“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课题名称:受伤的花蕾,心碎的诉说
---关于中国儿童性教育的调查报告
活动时间:2018年2月12日、2018年2月21日 课时数: 2 活动地点:解放公园、江汉路 活动形式:访谈法
参加活动成员:胡皓玥梅香奕何非男
●活动内容
2月12日下午两点整,三名组员在学校门口集合分工并布臵任务,设计好访谈问题后一同步行前往解放公园。到达目的地后每名同学携带好纸笔与拍摄设备,便于访谈时做好相关记录。访谈对象按照年龄大小划分为三组,三名成员各自负责一组分头进行访谈。约两小时后,全体成员在指定地点集合。每名同学汇报目前的访谈结果,以及访谈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一名同学汇报时另两名同学积极思考,商量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由于时间限制,此次访谈不得不在此中止而准备年后的第二次访谈。
2月21日下午两点整,三名组员在江汉路集合并熟悉上次访谈内容及初步结果,带好纸笔与拍摄设备分头有针对性的进行第二次访谈。在访谈过程中,由于一名同学负责的年龄组较特殊加之主题的隐晦度,常常遇到不顺利的地方无法进行访谈,于是三名同学集合出主意共同克服该难关。约一个半小时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以后,所有访谈对象的目标数量均已达成,三名组员集结并将两次访谈结果进行简要分析与归类,交至访谈结果负责人进行完善。●活动目的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性教育的大致内容与重要性,以及我国进行性教育的阻力等等,更是希望能增进我们同学的友谊,增强我们同学的默契度以及遇到突发事故的应变能力。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随机采访群众 ●活动过程
(胡皓玥:)虽然这一次实践活动的访谈是要我单独去完成,但有了暑假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后,这似乎不是一件难事了。两次的访谈总体上是十分圆满顺利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所采访的第一位群众,看上去年纪有点大了,本以为他可能会“谈性色变”,有些抗拒。可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抗拒,反而和我聊得津津有味,在说道“您是否关注性侵事件”这个问题时,他激昂地指出未成年人是国家重点保护对象,一定要防范未成年人的性侵事件,加强我国儿童性教育的普及,让孩子受伤害是最可耻的。这让我在感叹他对此类事件十分了解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不由暗自感叹,性侵事件的频发的确引起许多人的密切关注,若是每个人都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我相信,儿童性教育的普及将逐步推进,儿童被性侵事件的杜绝也不会遥远,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明!
(梅香奕:)这次采访虽然很辛苦,但是有很多收获。一开始我很胆怯,面对着街上的众人,却不敢迈出脚步去采访他们。而鼓起勇气询问了一个人之后,他大方地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法,这给了我很大的勇气,我逐渐不怎么害怕了。之后的采访也遇到了一些拒绝或者无视自己的人,更多的是很多友好且配合采访的人,他们的回答也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不一定是年龄带来的,年轻也有保守者,年老也有开放者……两个下午的奔波,我收获了很多新的想法,拥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十分畅快!
(何非男:)当我初次问及“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时,连我自己都有些难以启齿,而那些接受采访的群众也是一听到“性教育”这一话题就表现出了羞涩、惊讶,甚至抗拒的情绪。不过后来采访得多了,我也逐渐的意识到,在中国这个传统的社会里,“性教育”这一话题似乎就难以被放到台面上来讲,因此群众的反应完全是真实的正常的,我们被拒绝采访也是家常便饭。但是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有自己见解的人,并且在谈论这一敏感话题时毫不避讳,与我们分享他们的观点。通过两次的采访,与群众们交流想法,我们也收获颇多。
以下是我们的访谈结果记录表
民众采访
整理人:梅香奕
一.青年组(30岁以下)民众采访 1.男性,二十岁以上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有些许了解。
Q: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
A:学校吧,家长的教育比较少,都是成年人,总会了解的。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A:关注。
2.女性,二十岁以上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没有具体关注,一般是新闻头条得知。Q:认为儿童被性侵事件有什么社会影响? A:感觉非常可怕,给大众很消极的影响。3.男性,二十岁以上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不怎么关注。
Q:对待儿童被性侵事情的态度是? A:厌恶,会造成社会的秩序混乱。Q: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 A:学校。
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应该。4.女性,高中在读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不怎么了解。
Q: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 A:(无措地)没有了解过。
Q:认为儿童被性侵事件的发生与儿童性教育有关系吗?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A:(低头)不知道…… 5.女性,高中在读
Q:了解儿童性教育的程度是? A:(笑)比较了解。
Q:了解儿童性教育的途径是? A:网络和学校。
Q:对待儿童被性侵事情的态度是?
A:(激动地)犯罪者非常恶心!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啊!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应该啊,学校和家长都应该给孩子进行安全防护教育。(图左为被采访者)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7.女性,二十岁以上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不怎么关注。
Q:了解性知识的途径是?
A:家里都在医院工作嘛,就比较了解一些。Q:对待儿童被性侵事情的态度是?
A:没什么态度,有关新闻很多也没有结果…… 二.中年组(30-50)民众采访 1.男性,孩子一岁
Q:是否准备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A:看时间再进行。
Q: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途径是? A:通过育儿视频让他了解。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一般有关注。
Q:对待儿童被性侵事情的态度是? A:罪犯触犯了道德的底线!
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准备离去)我管好自己家孩子就行,完不完善法律什么的无所谓。2.女性,孩子两岁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Q:是否准备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A:有考虑让他长大一点进行教育。Q: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途径是? A:请专业的机构老师进行吧(笑)。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社会上还是比较缺乏相关教育,支持加强与完善!3.女性,孩子初三在读
Q: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途径是? A:让他阅读相关书籍。
Q:您和孩子对性教育的态度是?
A:(认真思考了一会后)我觉得非常必要,特别是女孩子的安全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感兴趣,觉得学业更加重要。
(图左为被采访者)
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应该,尤其是学校。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4.女性,孩子九岁
Q:是否准备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A:青春期的时候进行。
Q: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途径是? A:直截了当地说。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关注。
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让孩子早些懂得保护自己是家长的责任,我觉得跟国家没什么关系。
5.女性,孩子一个初中在读另一个一岁 Q:是否准备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A:已经进行。
Q: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途径是? A:动画片和口头上地些许浅层教育。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应该啊,我是一个河南的老师,我们学校就在班会、国旗下讲话都进行过教育,现在很强调要对孩子们进行性教育。Q:认为儿童性教育的加强与完善有什么影响?
A:我个人觉得非常有必要,现在不像过去,孩子都比较早熟,要早些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6.男性,孩子五岁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Q:是否准备给孩子进行性教育? A:八岁以后会进行。
Q: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途径是? A:动画片之类比较含蓄的方式。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不太关注案件。
Q:对待儿童被性侵事情的态度是? A:对罪犯无容忍,这比杀人放火更严重!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应该啊,法律、学校都需要加强。
(图右为被采访者)
三.老年组(50岁以上)民众采访 1.男性,五十岁以上
Q:是否对晚辈进行过性教育?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A:教育地比较少,现在社会处于半开放状态,可管可不管的,孩子们到年龄都会了解,顺其自然吧。Q:认为儿童在什么年龄需要对进行性教育? A:六岁到十六岁之间吧。
Q:是否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儿童被性侵事件? A:关注啊,尤其是儿童,感觉成年人还有抵抗能力,孩子们哪有呢?
Q:对待儿童被性侵事情的态度是? A:心痛又气愤!
Q:认为是否应加强与完善儿童性教育?
A:(严肃地)应该,法律、制度等都需要,要扼杀这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图左为被采访者)
2.其余采访的两名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均对儿童性教育这类问题不了解,因此无法回答此次采访的问题。
(以上图片拍摄均经过被采访者本人同意)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访谈分析与总结
执笔人:梅香奕
从本次采访结果来看:青年人对有关“性”的话题的态度各有不同,有的很直接、大方,有的也很内敛、羞涩,对“儿童性教育”的了解也各有差异,但大都敢于回答相关问题,而不是去回避。中年人对“儿童被性侵事件”的关注度总体来说是最高的,都是为人父母者,更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令人开心地是,被采访的父母们都有准备或已经对孩子进行过性教育,不同于往日的拒绝与茫然,新一代的父母们对性教育有了较理性的认识并选择投入实践。老年人的采访则进行地比较波折,很多老人因为传统的观念而拒绝采访,而有一位老人却对这一话题发表了很多自己的看法,侃侃而谈,让我们看到了长者对祖国新一代的关爱与他自己的与时俱进和睿智,让我们十分敬佩。
选择“儿童性教育”这个话题,是因为它越来越成为社会所需要思考与研究的事情。近年来,“儿童被性侵事件”屡次发生,案件结果不明确,而社会越来越关注……一味地掩盖真相,带来的是孩子的心灵黑暗和社会诸人心中的失望。而我们这次小小的采访,想呈现的是社会众人对这个话题的不同态度,但总体上所反映出来的关心与在意,足够温暖了。正如电影《熔炉》中那一句:“我们一路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来日方长,未来可期。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课题名称:受伤的花蕾,心碎的诉说
---关于中国儿童性教育的调查报告
活动时间:2018年2月12日---2月21日 课时数: 1 活动地点:网络 活动形式:问卷法
参加活动成员:胡皓玥梅香奕何非男 ●活动内容
全体成员2月12日在学校集合,一同商讨本次活动调查问卷的内容。经过一小时左右每名成员的踊跃发言,问卷的初稿大致定下来,共13道题目,交由负责问卷调查的同学进行最后的改动。当调查问卷内容最终确定后,全体成员立即行动,将问卷在网上发送给自己认识的人,最后再由负责制定调查问卷的同学将结果统计出来。
●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问卷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问卷结果记录表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整理人:何非男
为使社会实践结论更具普遍性、科学性,我们在网络上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国内各地区、各年龄段的网友。我们将其中的任意200份数据汇总,并整理如下: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一、关于性教育的了解程度:
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性教育有一定了解,“完全不了解”占极少数,可见当代社会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性教育。(图一)
(图一)
二、关于性教育的重要性:
(1)当被问到“是否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绝大多数人认为“有必要”,认为“不必要”的人仅占11%。(图二)
(2)而被问到“是否将性教育纳入学校学习课程中”时,84 %选择“是”,16%选择“否”。由此可见当代人们对于儿童性教育有一定的重视。(图三)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图二)(图三)
三、关于性教育本身:
(1)当被问到“进行性教育的年龄”时,大多数人认为应在“7岁至18岁”这一年龄段,认为在“0~6岁幼儿”时期进行性教育的较少但占有一定比例,而有少数人认为在“18岁以上”进行性教育。可见,性教育的低龄化即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图四)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接上页,图四)
(2)当被问及“进行性教育的主体”时,选择“学校”和“家长”的占有较大比例,可见对儿童进行性教育,学校和家长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而选择“社会”作为性教育主体的明显少于前两者,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于讨论后得出结果:存在部分人认为社会在性方面教育儿童具有不健康的影响因素(包括获取性教育的不良渠道、恶意宣传的淫秽色情内容以及对儿童性教育方面正确指导的缺乏等等),这些影响因素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部分人不放心将“社会”作为进行性教育的主体。(图五)
(图五)
(3)对于“性教育的程度”,认为将性教育停留在“基本生理常识”的人占大多数,认为“有一定了解,但不深入”和“深入讲解”的各占39%,33%。由此数据可看出:虽然社会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上大部分人意识到性教育缺失这一问题的存在,但仍然认为针对儿童的性教育应该较为隐晦含蓄。(图六)
(图六)
四、关于儿童被性侵事件:
(1)关注程度:“不刻意关注”的人较多,“特别关注”也占较大比例,“不关注”的人较少。此数据显示:新闻报道指向儿童性侵事件的增多自觉或不自觉的引起群众对此类事件的关注以及深思。(图七)
(2)若有儿童性侵事件发生,会引起绝大多数人的气愤、心疼以及深思等情绪,虽然小部分人认为“无感”,但总体来说,儿童性侵事件对大众的心理有较大触动。(图八)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3)性侵事件与性教育的关系:多数人认为儿童性侵事件的发生与性教育的缺失有关系,因此加强对儿童的性教育对于规避性侵事件的发生是有很大作用的。(图九)
(图七)(图八)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接上页,图九)
●被调查者身份及学历统计
接受调查的对象多数为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大多来自城市,且集中在中、低年龄段,因此我们的数据仅在一定程度上客观代表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看法和观点,话题偏敏感且不具有政治影响。●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思想较为保守,对于儿童性教育有一定缺失,但随着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近年来的儿童被性侵事件曝光度增加,儿童被性侵事件带来了很多不良的社会影响,也由此引起我们对这类事件的关注和思考,我们希望在当代中国,儿童性教育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孩子们对“性”有正确的了解,并在遭遇性侵事件时进行及时的有效的防御和避免二次伤害,同时对于受害人给予温暖的关怀和帮助。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随机采访与问卷调查小结
执笔人:胡皓玥
从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来看,在目前的中国,儿童性教育的普及程度正逐步提高,大多数家长们已有准备或者已经对晚辈进行过儿童性教育,这个趋势是可喜可贺的。而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儿童性教育中的一些误区,比如多数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只因由父母进行教育,更年长的一辈如爷爷奶奶则无此责任。中国家庭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儿童不在少数,这些孩子大多被抚养至青少年甚至成年后才回归正常三口之家,大多数家庭由此却错过了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时期,若是在不恰当的时期进行教育,也许会难以弥补、适得其反。虽然让老一辈人接受此类思想,不再谈性色变、讳莫如深仍存在很大难度,且被诸多因素所影响,但是道路且长,我们期待着改变。
●关于中国儿童性教育之误区的扩展
误区一:男孩不可能遇到性侵害
很多家长庆幸自己生的是男孩,我们绝对不会吃亏,这是个非常严重的误区,男孩的确不会因为性侵而怀孕等,但心理层面的伤害是不会少于女孩受到的伤害。
误区二:孩子还小不会受到性侵害
根据统计显示,12岁以下的儿童中,4岁宝宝被侵害的情况最为严重。这些施害的成人就是抓住孩子不懂事、不敢说,而向孩子伸手。
误区三:性侵害都是陌生人所为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反过来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对孩子进行性侵的有70%是孩子熟悉、信任、亲近的人,如亲人、邻居、老师、父母的朋友等,所以不论是什么年龄、性别、职业都有可能。甚至是父母亲、爷爷奶奶、哥哥姐姐都可能,家长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只要是孩子觉得不舒服那就是产生伤害了。
还有就是同性也有可能会对孩子做出性侵犯、性伤害的事,一般我们都认为会是男性,女性也有可能会是施害者。
误区四:性侵害会用暴力手段,很容易观察得到
性侵害不一定会用暴力,有时会用贿赂、诱骗、关爱、恐吓等手段,所以隐蔽性较好,很多性侵儿童的案例好几年之后才被发现。
误区五:不用和孩子讨论性侵的话题
需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中存在可能会伤害他们的人,以及如何应对的方法,到了9岁左右甚至可以讲解一些相关法律知识。
误区六:重视财物忽视人身安全
要让孩子知道,自行车、手机、钱财等物质都比不上自己的生命更重要,首先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这里要家长意识的一点是,贞操也没有比生命更重要,尤其是对于家里孩子已经是青春期的孩子来讲,特别要有这样的意识。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 建议
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那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应该采取哪些适宜的方式进行性教育呢?下面来听听专家的建议吧。
1、婴儿期:
确认婴儿的生物学性别,按性别给孩子取一个合适的姓名,按性别穿相符合的衣着和购臵相应的玩具。
2、幼儿期:
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羞耻感,又不足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
3、少年期:
讲解有关男女生殖器官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知识;讲解月经、遗精现象及其生理意义和保健知识;如何正确看待自慰问题的教育,青春意识的正确引导;提供少男少女坦然、直率正常交往机会,发展同学之间正常的友谊,促使他们形成抗拒性诱惑和妥善处理两性交往等问题的能力,防止早恋和性罪错;对女孩还要加强自身保护的教育。避免在孩子头脑中形成“性”就是很“污秽下流”的印象,尽量采用“学术名称”,或者借用教材、录像带等资料进行教育。
4、青年期:
有关恋爱择偶观的教育,提高妥善处理两性交往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婚前性行为问题的教育;性道德和持重、含蓄的性文明观的教育;防止性放纵和性罪错的教育;婚前优生优育及有关性行为知识的教育;新婚性生活的指导及避孕、计划生育的指导。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创新素质实践行”心得与总结
执笔人:胡皓玥
本次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我们没有去选择现在的社会热点例如年味变淡、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等等选题,反而去选择了一个社会关注度一直很高,却有些敏感的主题——“中国儿童性教育”。
说实话,在选题最初涉及到“性”这个字眼时,连我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难以启齿。也许是受保守的中国传统所影响,从小到大我身边都没有人会主动谈起它,谈到了只会让人觉得很丢脸。可是,仅仅因为它敏感、晦涩,我们就不该面对而逃避吗?若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中国儿童性教育又该如何推动呢?再者,我们已经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了,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要用一名高中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正确、清楚的认识它,用一种阳光、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它,尽我们所能来呼吁大家重视儿童性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规避性侵事件的发生,让更多的人明白性教育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就足够了。
去年三月初,杭州一本小学生性教育课本引发社会关注,也让儿童性教育这个话题,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近年来,儿童性教育进校园的呼声不断,相关讨论也持续展开,可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儿童性教育的阻力不容小觑。那么,到底有无必要开展儿童性教育?该如何开展?何时开展?引起了我们的极高关注。与此同时,我国儿童性侵案频频曝光,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熟人作案,更令人发指的是,竟有高达82%的比例是对16岁以下孩童的性侵。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儿童性教育的极度缺乏成为儿童性侵案频发主因之一。由此,我们这次实践活动将从“儿童性侵案”入手转而引导人们对“儿童性教育”的关注。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外出访谈与资料收集,我们欣慰地了解到中国年轻父母都有准备或已经对孩子进行过健康性教育,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儿童性教育得到普及光明的未来。虽然在这路途中,也许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阻力,比如有老一辈人传统的观念或是社会舆论的错误引导,但是我们坚信,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儿童性教育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不能没有儿童,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儿童健康成长才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而此次活动我们收获最大的不是对于选题了解程度的提升,却是在外出访谈中的受益。我们小组三名组员在班级中相互间都很陌生,没怎么说过话,但经过此次实践活动后,我们变得就像亲姐妹一般形影不离。两个下午的磨合让我们找到了对方身上的闪光点,配合的默契度也进一步提高。收获到的友谊不仅仅会陪伴我们高中三年,更是会伴随我们终生。访谈过程中,没有哪个同学进行的一帆风顺,但最后都能以一篇成功的访谈结果上交。这就是因为我们同学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都能够积极面对、积极思考、积极应变,给身边的同学都加加油、打打气,我认为这也是我们本次活动的最成功的一点。
无论这次“创新素质实践行”报告是否能够评上奖,我们都已经收获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凌冽寒风中,我们不怕飘落的雨雪,勇敢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主动向陌生人开口提出问题,引导受访者配合我们的访谈。我们自身的口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和受访者交谈中注意到了语境和语气,及时纠正不得体的地方,在访谈中学会大胆地说,自信地说。总而言之,这次关于中国儿童性教育创新实践活动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会尽我们最大努力去把它做好,它不仅为我们今后的社会实践奠定基础,而且我们每个人还将以本次实践为基点,多多总结经验和不足。为以后实践创造更多机会,使 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自己从中受益。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现自身价值。
2018年2月22日创新素质实践行浅析中国儿童性教育
文摘卡
文摘一:
《善解童贞——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性教育》 作者:胡萍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内容摘要:书籍主要讲述父母该如何面对性启蒙时期的孩子以及该不该或者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只有让孩子了解生命来源真相,让身为父母的你洞悉孩子的心语,这样,孩子才会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才会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文摘二: 2008年,《希望》杂志第6期以21个页面推出《认识性教育》专栏,发表了胡萍等4位儿童性教育专家者的文章,对中国儿童性教育肯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创新素质实践行调查报告
创新素质实践行调查报告
—————关于“禁改限”调查
一.调查原因
在新年之时,放鞭炮已成为一种习惯,而燃放烟花炮竹带来的危害也并不小,如在2009年中央台发生火灾,可谓损失惨重。几乎年年都会发生因为燃放烟花而引起火灾的事件;而人们却愿意燃放烟花炮竹。因此,燃放烟花炮竹已由禁止改为限定。
二.调查背景
1994年1月15日,武汉市规定禁鞭,2006年11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一份通知,对我市明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的时间、地点及区域、品种及规格等作出详细规定。武汉“禁改限”。
三.调查项目
对各社区上燃放烟花的情况进行调查
四.调查时间
2011年2月起
五.调查方式
网上统计调查或搜集新闻
六.调查结果
1.在春节期间,武汉市的多数贩卖烟花的小店生意比较冷清,但当问起对于目前状况的想法时,多数商贩表示并不反对。他们认为虽然燃放烟花炮竹会影响生意,但燃放烟花炮竹同样会给周围居民带来麻烦。
2.在禁鞭之前,放鞭给居民带来了不少困扰,有人甚至称之为“花钱买噪音、买污染、买灾害、买痛苦”。因此,不少市民要求禁鞭。1993年10月,市人大一项统计数据显示,85%以上的市民支持禁鞭。但不久以后,安静的春节过久了,很多人慢慢发现,缺少鞭炮,“年味”淡了,欢乐少了。市民开始怀念放鞭炮的日子。
七.调查统计
1.燃放烟花爆竹有利有弊,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1.烟花爆竹是一种传统文化,能烘托喜庆氛围,应该支持;85票 50.89%
2.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发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噪声大、污染大,应该严格控制;75票 44.91%
3.烟花美丽夺目很受喜爱,最好能研究出噪声小和空气污
染小的烟花,爆竹还是留着春节放吧;7票 4.19%
1.您觉得春节期间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合理时间应该为多长?
1.除夕和元宵2天就够了;8票 4.79%
2.大年三
十、初
一、初二和元宵4天;9票 5.38%
3.还是维持现在的规定比较好,大年二十八至元宵期间都能放;83票 49.7%
4.最好都别放;67票 40.11%
2.您觉得春节期间烟花燃放应该是由政府牵头有组织集中定点燃放还是市民自由燃放?
1.政府组织集中定点燃放;68票 40.71%
2.市民自由燃放;84票 50.29%
3.可以划定专门的区域提供给市民集中燃放;15票 8.98%
4.现在结婚、开业等庆祝活动时燃放烟花爆竹较为普遍,对此您怎么看?
1.要尊重传统习俗,应该允许燃放;85票 51.51%
2.应该按禁放规定严格处罚;68票 41.21%
3.毕竟是传统习俗,尤其是在办喜事,教育一下算了,没必要作出处罚。12票 7.27%
八.通过此次实践,我明白“禁改限”已成为必然趋势
1.燃放烟花炮竹很容易引起火灾,损失惨重。如福州春节两天发生88起火灾,75%因烟花引起;兔年32小时内火灾近6000起,燃放烟花是主因。这对于居民的生命安危造成了很大威胁,对居民财产造成损害。
2.燃放烟花炮竹会对周围居民造成干扰,影响到了休息、睡眠、工作。对居民也有伤害。
3.燃放烟花炮竹会影响空气质量,和环保形成很大冲突。南京除夕夜因燃放烟花炮竹空气质量跌至重污染,空气污染指数陡然飙升并突破500的最高上线。
4.居民虽知道燃放烟花炮竹存在安全隐患,但禁止放鞭就会觉得年味淡了,因此大多数居民同意限鞭。
第四篇: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方案
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方案
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重在实效。今年寒假活动的主题是“面向社会,实践创新,增长才干”。从内容上包括:爱国主义、爱家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生存能力和各种技能培养等等。从教育形式来看有:公益活动、参观、访问和考察、研究性学习等等。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不同的教育任务和教育条件,精心策划不同的实践活动内容和教育形式。力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一、突出创新,重在实践,假期教育实效显著
创新是假期活动的重要特征。我们认识到创新意味着与过去不同;意味着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新颖独特;意味着一种有机的结合;也意味着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假期活动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活动形式上的创新,教育内容上的创新。“四个一感恩实践活动”。即每位学生写一篇感恩父母的文章,说说父母的特征和爱好,说说在自己印象中关于父母的最深刻的事情(此项内容开学后要上交学校一份备查);给父母制作一张感恩贺卡,写一句温馨的祝福,献上一个真情的拥抱;为父母真诚服务一天,替母亲梳一次头,给父亲捶一次背,为家庭做一次饭,整理一次家庭成员的衣物用品;与父母做一次敞开心扉的心灵沟通,谈谈自己的愿望和困惑,也听听父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真切关怀。以此增进了亲子关系,加强了家庭成员的情感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教育实效。
实践是假期活动的突出特征。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示,假期活动以实践为宗旨,结合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国防教育、社会调查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了中小学生的实践环节教育。寒假期间,学生要依托社区,围绕“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社会中成长”的主题,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科技活动、公益劳动、环境保护和扶贫济困等方面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新学期开学初各班都上交了活动成果。通过假期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劳动意识、环保意识更加增强;爱社区、爱武汉、建武汉的情感更加积极;锻炼和培养了他们实践能力;增强了遵守社会公德自觉性。同时,也教育了广大市民增强社区意识,自觉行动起来,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二、对今后假期工作的几点意见
1、假期工作不能放松。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教育部关于“减负”工作
及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假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时段,把假期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把做好假期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2、本着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原则,进一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有特色的假期活动。
3、进一步把假期工作和社区教育有机结合,一方面将学校的文明向周围的社区辐射,共建社会的文明;另一方面,利用社区特有的教育优势和教育资源,教育学生美化家园、尊老扶幼、遵守社会公德。建立固定的服务和活动场所,定期特别是假期组织学生到社区、街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
4、要注意处理好假期工作的“四个结合”。一是把假期工作与素质教育、“减负”工作结合起来;二是把假期工作与建立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网络结合起来,做好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联系的三篇文章;三是把假期工作与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四是把假期工作与德育创新结合起来。
第五篇:创新素质实践行:低碳生活
创新素质实践行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低碳生活是目前全世界环保主义者倡导的、保护地球、保护生存环境的健康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除了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但关心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们却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了生活。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 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在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2.7吨,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 在北京的八达岭,一个碳汇林林场已经成形。如果你想抵消掉自己的碳排放,可以来这里购买碳汇林或种树。林业碳汇是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经营管理、植被恢复等活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起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自12月7日开幕以来,就被冠以“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等各种重量级头衔。这次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框架,也让很多人对人类当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反思。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12月8日,世界气象组织提前公布的“2009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此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美国媒体12月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机。第一,过敏加重,研究显示,随着二氧化碳水平和温度的逐渐升高,花期提前来临,让花粉生成量增加,使春季过敏加重。第二,物种正在变得越来越“袖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生物形体在变小,这从苏格兰羊身上已现端倪。第三,肾结石增加,由于气温升高、脱水现象增多,研究人员预测,到2050年,将新增泌尿系统结石患者220万人。第四,外来传染病暴发,水环境温度升高会使
蚊子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登革热、疟疾和脑炎等时有暴发。第五,夏季肺部感染加重,温度升高,凉风减少会加剧臭氧污染,极易引发肺部感染。第六,藻类泛滥引发疾病,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市政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肝脏和皮肤疾病。
低碳生活从细节开始
二氧化碳给全球带来的危机,扣动了人们忧患意识的扳机,纵然世界各国仍就减排问题进行着艰苦的角力,但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
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对此,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告诉《生命时报》:“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任官平强调,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编者注:产生、使用和消费这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任官平还指出,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走进低碳生活 大众需破解三大困惑
在气候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然而,笔者在众多城市采访过程中,一些市民乃至政府部门官员对实现低碳生活还普遍存有三大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困惑一:
实现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一些市民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从节约资源能源、环保以及减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实现低碳生活不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从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会降低人们好不容易提升起来的生活水平。比如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希望通过购买汽车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车来改善自己的出行条件,希望购买较大的住房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些显然与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王宪恩等专家则认为,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结合点,探索一种低碳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说,低碳生活不是一个落后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可以采取低碳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浇灌绿地,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浅层水源、深层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热泵技术解决建筑的供热等。
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园,使用的路灯、地埋灯、庭院灯、草坪灯都是有太阳能提供电源,而且所有的灯具中加入智能控制,实现了白天自动熄灯,晚上自动亮灯,每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左右。当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身心愉悦的同时,无形中节约了能源资源,减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
低碳生活离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太过遥远,普通市民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市民受访时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市民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一些专家接受笔者采访时认为,城市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确实难以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会带来不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市民拒绝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们从细节入手,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春项目办公室工作人员罗星碧说,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
太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崔树民接受采访时,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些文件让笔者看,这些文件都是利用废纸背面打印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把一些空白稍微多一点的纸张做成便签纸,充分利用决不浪费。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献一份力。从我们每个人做起,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做起。实现低碳生活,市民能做的有很多,包括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绿色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崔树民说。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高级项目官员张蕙莲说:“低碳生活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洗澡水温度调低1度,每次洗澡可减少二氧化碳35克;做完饭随手关掉抽油烟机,每天少转10分钟,一年能省12度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困惑三:
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笔者采访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在谈及低碳生活时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无权干涉,另一方面对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也甚感乏力。
专家则认为,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是社会事务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务者。低碳生活不仅仅是市民的自觉行为,也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环境。比如建设低碳小区、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静脉”产业,以及给自觉
实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给予一定的奖励等,这都对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记者采访中,一些市民也反映,希望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实现低碳生活的信息服务,通过出台一些政策对他们的生活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太原、保定等城市通过制订实施涉及各个行业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有效引导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些城市的成功实践也证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不仅不能当“甩手掌柜”,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整个工作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