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复习资料总结
新课程理论
一、单选题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A.以学生发展为本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B.教学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3.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创新能力的培养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D.交往能力的培养
4.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A.统一性B.适应性C.规范性D.选拔性
5.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
A.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
6.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实行()
A.党支部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C.集体负责制D.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哪种新的学习方式()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
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
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9.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即()
A.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B.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C.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被动发展
D.面向全体、主动发展、自主发展
11.中小学“双基”教育是()
A.基本知识、基本技能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本理论、基本知识D.基本能力、基本技术
1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3.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
14.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
A.独特性B.体验性C.主动性D.独立性
15.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二、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2.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
4.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课程包括()
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选修课程
5.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
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7.课程计划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
8.下列选项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有()
A.均衡B.全面C.发展D.全体E.个性
9.下列哪种观念属于新的教育观念()
A.知识就是力量B.破除教师权威观念
C.培养问题意识D.还教育的另一半
10.现在教师观中,教师角色应该向()进行转变。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型的教师
三、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为代表。(布鲁纳)
3.国家制定的是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到课程工作者所要确定的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4.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教育目的)5.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
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材)
7.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8.最早将课程编制引入课程评价。(泰勒)9.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
10.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多远智力理论)
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2.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被成为“过程评价”,被称为“结果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3.2001年6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4.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5.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偏重知识的是。(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16.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教学计划)
17.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
18.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终要体现科学教育与相结合。(人文教育)
19.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
20.新课改下,小学阶段以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相结合的课程。(综合分科与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泰勒的课程目标设计原理。(泰勒原理)
1.(1)学校应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的?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3.(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4.(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5.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5.(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案例分析
1.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完成。
1.答案要点:第一,这个学校的活动出现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这个理论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各种不同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但这种做法由于内容及安排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来自行为”和“教育即生活”。
第二,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
2.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三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啊。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结合教师主导作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老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3.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4.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5.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5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6、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6、(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7、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第二篇:新课程理论复习资料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之前的课程仅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学程”到了现代关注教学设计—“教程”
知识观基本观点:为保证社会正常延续和发展,需要把社会积累的精神文化产品传递给下一代,课程应体现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应为社会传承服务,课程体系就是当前所形成科学逻辑组织。他把课程局限于学科的知识范围。经验观: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活动观:更加强调课程的动态性质。计划观:强调课程目标的作用,注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预先设计。
2.课程类型分类: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和活动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给位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综合课程(把若干学科合并在一起)和核心课程(学习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国家课程(特点: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和校本课程。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载体之一。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4.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①课程一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②课程的组织心理学化。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有要素主义(要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的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和永恒主义(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的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4、存在主义课程论:(泰勒)课程最终需要学生来决定。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5.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宏观因素 社会
1、社会需要时课程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为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知识的来源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决定课程的内容组织,也包括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知识结构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微观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6.课程的范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
7.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具体的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8.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9.课程内容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
10.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要指导性文件。11.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33
12.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
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教育。
3、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练习起来。
4、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
13.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1、加强基础知识的研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3、更加强调人文精神。
4、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
5、更加强调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拓宽德育渠道。
6、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各学科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课程观。
2、课程结构的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着力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
3、课程结构改革: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改革:强调构建性学习,力推研究性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6、课程管理的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5.课程结构的特性:课程要素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
16.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
1、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该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2.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3.义务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空间和时间。17.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18.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学科的知识方面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
4、过于注重“教程”而忽视“学程”。
19.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0.教学目标:是指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1.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判断、价值观组织、价值个性化)和动作技能(知觉、心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三个领域。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梶田叡至少包含“达成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三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22.新课程标准颁布的重要意义:
1、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2、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3、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
4、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5、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6、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23.新教材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具有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功能。
3、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4、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24.新教材的特点: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换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2、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3、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4、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5、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6、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7、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8、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25.教师使用教材的观念转变:首先,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其次,打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空间。再次,教科书要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26.新教材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
1、表现在知识方面包括一般性文化知识和具体的专业知识,2、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探索—发现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联系生活教学策略。27.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潜在性
3、多质性
4、动态性
28.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教材、教师、学生、学校文化)校外课程资源(家庭是可以依托的的课程资源、社会是广泛丰富的课程资源、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
(二)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
(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四)素材型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五)原初性课程资源、粗加工课程资源和精加工课程资源(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
29.课程资源的功能:
1、课程资源极大丰富和发展了课程内容。
2、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3、课程资源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
4、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支撑。
5、课程资源是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意义。
30.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社会性原则 31.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一)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资源,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含的教育资源。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课堂生成资源的扑捉和利用
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3、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媒体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2.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1、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现在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2、开发和利用学校教师这一最大资源库。
3、开设多种课程,“办课程超市”“建立个性档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改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代之以发展性评价。
(二)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1、加强各级行政部门的责任管理
2、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
3、专家学者
4、离退干部
5、学生家长。
33.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中心应由教转移到学。
2、教会学生学习
3、形成合作的师生关系
34.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教学性、课堂教学的教育性、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课堂教学的社会性。
35、课堂教学的改革途径: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4、关注学生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5、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6、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36.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表现:
1、由传授式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转化
2、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并重。37.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38.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为代表。主要表现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3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定位:设计者、启发者、监控者、评估者、参与者、帮助者)、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合作学习。40.校本课程开发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先提出。特点:校本性、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实用性、开放性。校本课程发展类型: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发展性课程。
41.学生评价的作用:1.学生评价有助于把我学习起点,选择教学策略。2.学生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3.学生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困难,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4、学生评价有助于使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42.传统学生评价的反思弊端:
1、把考试与测验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2、形成了对分数的过分追求。
3、学生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
4、学生评价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效应。43.现代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1、学生评价的功能重点逐步从总结功能向形成功能转移。
2、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
3、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
4、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
5、评价方法,从强调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44.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
1、在评价方面不科学,只着眼评价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忽视其未来的发展。
2、在评价内容上不够全面。
3、在评价的对象上,面对的是少数的获奖者,很难指望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4、在评价动力上,主要依靠行政权力,靠外在压力,很难调动教师发自内心的积极性。
5、在评价目的上,是以奖惩为目的,不是以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势必影响被评价者坦诚态度,滋生功力主义和虚伪行为,严重影响学校和教师形象,消弱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45.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特点:
1、发展性
2、非奖惩性
3、合作性
4、多元性
46.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三全性原则: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
3、保密性原则
4、双向性原则。47.学校课程文化的特征:
1、课程文化的主体是学校师生。
2、课程文化是学校创造的。
3、课程文化是为学校主体服务的。
48.课程文化的结构: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学校课程精神文化。
49.教师课程素养的结构:课程理念、课程认知、课程实践智慧。
50.教师角色的特点:创造性特点、指导性特征、研究性特征、权威性特征、交往性特征。教师的基本角色:教员较色、领导者角色、学生朋友角色、心理保护角色、为人师表角色。
51.教师角色的拓展:教学活动有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因此,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拓展,应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三个维度来进行。
1、从师生关系的维度来看教师角色的拓展:由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主导者拓展为引导者、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2、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由实施者拓展为开发者、由执行者拓展为决策者、由被评价者拓展为评价者。
3、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维度来看教师角色的拓展:教师是促进者、由教书匠拓展为研究者。
52.教师角色的拓展对教师职业的新要求:
1、完善教师的智能结构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2、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
4、注重人文关怀,回归教师教育的本质。53.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重新认识课程、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教学、重新发现学生、54.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
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第三篇: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复习资料
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语文教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4、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5、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6、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二、名词解释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语文教材:泛指一切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特指学校所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包括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系列。如教科书、练习册、教学用书、挂图等。专指语文课本。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随文识字:也叫分散识字,是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特征,注重音义联系的识字教学法。强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5、注音识字: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字于读写之中为原则,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的一种识字方法。
6、语感:
三、简答或论述
1、拼音教学的课程目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的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怎样围绕“拼读音节”设计教学环节?
“拼读音节”是汉语拼音学习目标的重点。应围绕这个重点去设计教学环节: 1)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使儿童在兴趣盎然中学拼音;
2)采用多种多样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把巩固汉语拼音与学普通话、识字相结合,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
3、写字教学的要求?
(一)准确把握写字教学的目标、要求
(二)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不要把写字仅仅当成一项作业
(四)全面落实“学会”的要求
(五)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发现字形的规律
(六)尽量在语言环境中练习写字,注意在实际应用中练习写字
(七)加强集体示范指导和个别化示范指导,重视写字展示、交流和相互欣赏
(八)重视写字姿势和习惯的养成
(九)科学安排写字时间和写字遍数
4、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的主要特点?
(1)就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来说,有两个特点: A.从横向看,学习目标体现了多元化与重点性的统一 B.从纵向看,学习目标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2)就识字与写字的内容上来看,有四个特点
A.准确定位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B.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流 C.重视和加强写字教学
D.给学生打下扎实而又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5、怎样利用汉字音义形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p67)
汉字本身形、音、义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而每个汉字的形与义、形与音、音与义之间都有联系。汉字教学就要充分运用汉字的形音联系、形义联系、音义联系识字。
1)、汉字中形声联系最为普遍。形声结合是汉字结构的一个基本特点,建立形声字形旁与字义的联系有助于识字记忆。如“清、请、情、睛”一组字,形旁标义,“青”旁标音,形音义结合,学生利于理解。运用形声关系教学,最好采用“形声归类法”、“基本带字法”或“字族文识字法”。如“昔——醋、借、错、猎”一组字,都有一个“昔”字,这种归类法就叫“基本字带字法”。利用形声联系和形义联系规律,形、音、义统一结合,可较好的帮学生理解字词义。2)汉字的声义之间也是有联系的。声符也有表字义的作用,如“忠”字——“心”总在当中,“中”(声符)也表示字义;如“慢”字,“曼”(声符)也表字义。
6、结合“说说我的家”,谈谈体现了哪些口语交际教学策略?(1)明确目标、确定话题(目标确定、话题选择)
教师通过展示精心选择的图形,解释“家”的字形组合意义,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和需求,从而确定口语交际的话题(2)创设情境、组织活动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儿童化的语言表述、提问式表述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自由说话活动。“我家在哪里”,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组织说话活动“爸爸妈妈是怎么爱你的”(3)双向互动、灵活应对 在口语交际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达到说话目的和思维训练,灵活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通过引导、提示等方式把握教学目标(4)点面结合、人人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抽取学生对象多、层次足,因此在同一问题下得到的答案丰富且具有个性,达到了人人参与的要求(5)注意总结、重视评价 教师的阶段性总结明显,“家在哪里——爸爸妈妈的工作——自己——感受爱”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适时且丰富,既达到了语言文字点的训练目的,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感受,也有利的推进了教学活动的进程。集中识字教案
1、“木”字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认识12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5个生字
(2)掌握字理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掌握“木”字旁,在生活中发现和认识带“木”字旁的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汉字文化熏陶,感知汉字表意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汉字表意特点,学习和掌握带有“木”字旁的字
2、教学难点:掌握字理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三、教学准备:图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看看大家还认识它吗?(展示教材“木”字图画)这是一个什么字?(生很快说出“树木”的木)
(二)激趣导学,愉快识字
1、复习带木字旁的熟字“枝、根”
师:你们可别看“木”字简单,她的本领却大着呢!“木”:你们看,这是我的什么呀?(边指图,边举词卡“树枝”、“树根”)生读词卡。思
考
:枝、根表示什么意思。由此初步知道带木字旁的字表示的一个意思:表示树的组成部分。
师小结:这些带“木”的字都是树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生字“柏、梨、桃、柳”。
1)师:今天“木”字给我们带来了带来了她的一些新朋友,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出示“柏树”“梨树”“桃树”“柳树”词卡)师与生复习识字方法:拼音识字、看图识字、请教识字等
2)生自主用识字法学会“柏、梨、桃、柳”的音,认清形。师到众生中检查学生识字情况。3)、齐读词语 4)、师:哇,这么多的树,连成一片会成什么呀?(伺机举出“森林”词卡。)生合作学会“森”,并探究其义。5)小结:带木字旁的字还表示树木名称。
3、学习“材、桶、棍、板”。1)、师:森林里那么多树,能出很多木材吧?出示“木材”词卡。2)、问:“木材”有什么用处?引出“木板”、“木棍”、“木桶”。生自主合作学会“板、棍、桶”。齐读词卡。3)、引导生小结:带木字旁的字还表示木制的东西。
4、学习“休息”。用金钥匙中“像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 小结:带木字旁的字的又一意思:表和树有关的动作。
5、生认读9个必认生字“桃、梨、柳、森、桶、棍、材、板、休”。
6、小结:这些字都有一个什么特点,(带有木字旁)为什么都有“木”。
(三)、实践应用,拓展识字。
1、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这么多带木字旁的字,你们可真棒!快看看我们的 教室,是不是也藏着带木字旁的字呀?
2、同桌讨论后交流。
3、师:在 冬 冬 家 里 呀,也 藏 着 许 多 带 木 字 旁 的 字,你 们 看!(出示词语)
4、学生自主合作识字。
5、教师检查识字情况。
6、学习白居易的诗句。(读准字音)
(四)、写字指导,深化巩固。
1、出示书写在田字格的“板、材、根”。
2、学生观察。“怎么才能写好这些字?”(强调“木”作偏旁时,捺变点)
3、在练习本上写字。
4、评议指正。
(五)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字带有“木”旁,同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2、“艹”字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认识7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6个生字
(2)掌握字理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和掌握“艹”字头,在生活中发现和认识带“艹”字头的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汉字文化熏陶,感知汉字表意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知汉字表意特点,学习和掌握带有“艹”字头的字
2、教学难点:掌握字理识字方法,培养自主识字能力
三、教学准备:图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出示一张带有草的图,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可以用字把这幅图写下来,“一”表
示大地,左 边 一 点 表 示 左 边 的 小 草,右 边 一 点 表 示 右 边 的 小 草。看 看,你 认 识 这 个 朋友吗?(草字头)它表示和什么有关?(植物)
2、“艹”可 不 愿 一个 人 来我 们 班 做 客,“艹”爱交朋友,有些老朋友也喜欢跟“艹”交朋友。
(二)、新知学习:
1、出示“早、户、采、平、分、方”,咱们先和这些老朋友来打个招呼吧,谁 是你的好朋友啊?
2、让我们帮它们交上朋友,“艹”和“早”交朋友是什么字?(老师板书“草”的拼音、贴生字卡“草”)谁来帮“草”组个词?(草药)咦,“药”字也有“艹”字头,那该怎样记这两个字呢?
3、你还能帮谁和谁交朋友?指名板演,老师补上拼音,组词。(“芦苇”可以做扫把,帮助我们打扫教室。)
4、“艹”和“采”交朋友是“菜”字,贴生字卡片。你知道哪些是菜?(学生边说,师边出示词卡)你喜欢吃什么菜?让学生认读字词。
5、老师想请一个小朋友帮“艹”和“平”交上朋友,谁来?指名板演,老师补 上拼音。在水果家庭里不仅有苹果,看看还有哪些水果?出示词卡,学生认读词语。
6、师:请小朋友拿出你们带来的香蕉、苹果,请小朋友闻闻,你闻到它们的香 味一样吗?那你们知道各种植物的不同香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吗?出示“芬芳”,认 读 词 语。那 你 知 道“芬 芳”为 什 么 有“艹”吗?
7、师:不 仅 水 果 有 芬 芳 的 香 味,还 有许多花有香味。瞧!(教师出示词卡)认读“茶花”、“荷花”。
(三)、复习巩固
师:今天咱们和好多植物交了朋友,植物王国的国王请我们去做客。我们先到它家去看看。这是谁的家啊?(出示分好类的词语,学生认读)
(四)、写字指导
指导写字“草、药、菜、茶、芬、芳”。(提醒学生草字头书写时要写得扁一点)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自己周围或市场还有哪些东西的名称带“艹”,写一写这些名称。
五、板书设计
第四篇:《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复习资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意义
2、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保密性原则
3、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多样化原则
4、发展性教师评价原则
5、相对评价
6、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多元性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英语评价的三个方面的特性。
2、简述质性评价的三个关键要素。
3、如何在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
4、为什么说小学英语学习评价要注重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5、如何理解“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 这一观点。
6、有位学生平时表现比较好,但在期终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简述你认为该怎样评价这位学生?
三、辨析题
1、某位教师发现,课堂上教师对第一位发言的学生的评价影响接下来发言学生的积极性,你认为会这样吗?为什么?
2、学生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事实上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结果的真实反映和今后的学习中发展潜能的挖掘。
3、发展性教师评价,其主要目的是对教师工作的现状做出诊断,找出教师工作中问题,根据评价所获信息,及时改进教师工作,调整教师发展计划,或是对教师工作的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为学校调整发展目标服务。
四、观点论述题
1、一位从教20年的教师,在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却在最近开展的“学生评价教师”的活动中,被学生评了低分。像这种现象,你做何分析?
2、请你谈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教学中差异性评价的联系。
五、案例分析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这是一个六年级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时,由于“五一节”马上来临,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用 “I’m going to ” 计划五一假期的活动。有的学生说I’m going to take a trip;有的学生说I’m going to visit my grandparents;有的学生说I’m going to climb a mountain.Etc。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只是用“Oh.”“Good.”作了简单的评价。你认为这种评价科学吗,为什么?
2、蝴蝶
这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教学案例。这一课要求学生掌握颜色单词。课堂进行了十多分钟,突然从窗外传来一只色彩斑斓的花蝴蝶。一个学生惊奇地说道:“哇,一只蝴蝶。”蝴蝶在教室里飞里飞去。学生眼神跟蝴蝶走,有的甚至还用手去抓,蝴蝶惊惶失措地飞出去,但学生似乎还对蝴蝶依依不舍。教师因势利导,问道:“What colour is the butterfly?”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It’s red./It’s white./It’s yellow...看着学生高涨的学习情景,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一幅画,然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五分中后,学生用中英文结合介绍了自己的作品。
由于这位教师的灵活应变,让课堂的突发事情很好服务于课堂教学,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随机应变,不但体现了这位老师的教学机智,更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意思。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的意识真正被唤起而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及学生兴趣,更能够沟通师生的感情。
请你结合这个案例,对这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
3、谁揪了他的头发
这一课的中心内容是教会学生会介绍自己的父母,在此基础上掌握职业的名词。
在学生会听说职业名词之后,一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听到职业名词上前选出合适的道具装扮起来这一活动。
正在这时,突然一位小同学大叫一声“干嘛?”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子吸引了过去。这是一个很倔、很容易生气的小孩。他揉着头,怒气冲冲地瞪着后面的同学,随时准备找出“元凶”。教师灵机一动,把活动调整为让学生猜Who pulled my hair, 即让一些学生扮成从事某职业者教师、司机等,再找那个生气的男孩出来做裁判,而其他同学则闭上眼睛。游戏开始时,先让某职业扮演者拔一根男孩头发作为证据,再让其他学生睁开眼睛开始猜答裁判提出的问题:Who pulled my hair?这一来,所有学生都来劲,纷纷举手猜Is he a farmer? Is he a teacher...?小男孩的生气劲也跑得无影无踪了。课堂不知不觉近了尾声,效果很好。
请你对这位教师的课堂行为进行分析。
第五篇:新课程总结
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校全面启动新课程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做新课改的排头兵。为了抓住机遇,跟上新一轮课改的新形势,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我校按照市教育体育局的要求,全面启动新课程改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新一轮课改必将带来思想和观念的震憾,必将带来教育行为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师资培训,统一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切实地开展,尽快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改有关精神,进一步深刻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树立敢为改革先的信念。
用专题讲座、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名校学习、进修培训等形式,使每位参加新课程的教师,都得到学习,努力做到先培训,再上岗,先学习,再实验,不打无准备之仗。学校聘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对教师观念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学期我校安排多名教师外出参加理论学习,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展了教师的思维空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使全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必须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即新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心中有数;新课程实施的方法.策略心中有数;新课改的阶段目标心中有数;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从重视教师的教向重视学生的学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从重视知识的传授向重视能力的培养的转变;从重视培养的模式化向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转变。
二.切实加强新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工作
新课程改革是本学期的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课程改革实验切实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改领导管理工作,为实验提供必要的政策,社会支持和必需的物质经费保障。组织协调工作,并对教师进行培训,督促实验组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一同与新课程成长。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学会共事、学会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跟学生的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求得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以及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者,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创设有利的教育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不见了往日的威严而微笑教学,用欣赏的眼光关注和看待学生,用爱心扶助学困与贫困学生。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初一年级教学环境中普遍呈现出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的良好局面,多层次立体式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随处可见。
四、立足主阵地,积极投身实践
教改的主阵地在课堂,开学之初,学校就严格按计划开课。
各个年级教师严把备课质量。对不同教龄的教师备课有不同的要求。备课进行各种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科学配置,使教学课案真正发挥指导教学的功能。革新课堂教学,建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涉及到一个学校的声誉甚至生命。对部分学习上的弱势群体,要尊重他们人格,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做到提问优先、激励优先、面批优先、辅导优先。
教导处认真组织好优质课评比活动及其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教研组组织教师有计划开设研讨课,积极进行研讨,积极探索新课标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改革模式。教研组每周都要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并有原始记录。课前,备课组要认真研究,集思广益;课后加强评课工作,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真正收到一人上课,众人受益的效果。
注重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写好教育日记。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总是受习惯经验的支配,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有遇到成功的案例,想想为什么能成功;遭遇教育失败,分析原因何在,以使每位参加新课程的教师逐步地成熟起来。
五、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家长的观念未完全转变,一部分家长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看课外书和搞社会实践调查是浪费时间。
2、个别教师的观念未完全转变。虽然口头上喊着新课程。实际上做着的还是应试教育的事,上课满堂灌,作业多多益善,考试此起彼伏。
3、教材有的地方不符合实际。有些活动开展比较困难,有些内容现在还没学,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个别教材还不及以前的版本。
4、资料严重不足,学生资料来源有限,查找资料困难。
六、重建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学生素质评价方法。
课程标准是否能真正落实,要看评价方式是否恰当。如果我们依然沿用习惯了的老一套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只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培养,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一张试卷定学生终身的话,那么新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只能是标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了口号。我们认为教学评价环节非常重要,也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我们改变了以往仅仅以书面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的做法,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的互评自评相结合。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前人们往往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但如何才能教好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以研究促进教学。要求教师学习新课程有关知识,撰写论文。平时有计划地定期总结教改经验和体会。假期又布置教师“假期作业”,研究“如何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做一名快乐的教师”、“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等。
在新学期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探索新的课改方法争取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