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5 14:4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析复习资料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A.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B.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C.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提出的课程内容选择应当遵循的原则中,不包括()

A.时代性B.专业性C.基础性D.选择性

3、科学探究()

A.是每节课都应该采用的教学方式B.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

C.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D.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4、高中化学新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A.甄别学生成绩好坏B.选拔学生

C.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D.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

5、与原来的高中教材比较,新课程化学内容改革特别提出了()

A.基础性

B.选择性

C.时代性

D.应用性

6、有关高中化学课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中化学是高中八大学习领域之一

B.高中化学共有6个模块

C.高中化学选修模块中只有《化学与生活》适合文科倾向学生选修

D.学生必修修习高中化学获得6个学分才能达到毕业要求

7、教师应具备全面的能力结构,其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

A.教学能力

B.科学研究能力

C.组织管理能力

D.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8、高中新课程的课程结构中,“模块”是指()

A.围绕一个专题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B.跨学科的练习题

C.新课程中的一个教学单元D.物理学科的单元

9、面对新课程的时代性带来的中学教学变化,中学教师最应当进行的专业进修方式是()

A.研究如何结合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设计教学B.继续进修现在师范大学的专业课程

C.通过旅游和考察完成知识进修D.多看报、多开会、多了解新信息

10、下列选项中,符合教育部 2003 年高中新课程方案中课程选择性要求的是()

A.选择模块B.选择教师C.选择考试D.选择学校

11、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溴苯时,将苯与液溴混合后加到有铁丝的反应容器中

B.实验室制硝基苯时,将硝酸与苯混合后再滴加浓硫酸

C.实验时手指不小心沾上苯酚,立即用70°以上的热水清洗

D.实验室制乙酸丁酯时,用水浴加热

12、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13、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14、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15、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

16、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习题主要可为分基础型、开放型、实践探究型三类。

17、解释名词: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

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

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18、新课程标准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①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② 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

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 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到良好的发展。

③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的学习的意识和能力。⑤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 来将继续发挥他的重大作用。

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19、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哪些?

答: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0、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业时,应采用那些评价方式?

答:①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②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③在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

21、我们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应从哪些方面去教学?

答:①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②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③注重科学学习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2、实施新课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考试、资源、教师的素质等。请你谈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

第二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辞职报告

1.标题:辞职报告、辞职信、辞职书

辞去XX工作的报告、关于辞去XX职务的报告

2.称谓:尊敬的XX领导/XXX(职务)

XX公司人事部

XX党委组织部

3.正文:一份完整的辞职报告正文部分包括以下5部分内容:(简答题)

(1)提出申请辞职(一句话)

(2)感谢语

(3)辞职理由

(4)辞职时间

(5)结尾:重申辞职决心

二、工作计划

1.工作计划的文种:计划书、设想、规划、安排、方案、纲要、要点。

2.工作计划的特点:预见性、针对性、约束性、可行性。P171

3.标题:P172

A 四要素标题:计划制订单位+适用期限+计划性质+文种

例:XX学校2012年招生计划

B 三要素标题:适用期限+计划性质+文种

例:2011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C两要素标题:计划性质+文种

例:速销活动工作计划

4.工作计划前言部分有两种写法:(1)依据式开头(2)概述式开头 P172

5.工作计划主体部分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简答题)

(1)目标(做什么、做多少)

(2)措施(由谁做、何时做)

(3)步骤(怎么做)

三、感谢信

1.称谓:尊敬的XX单位/组织

尊敬的XX先生/女士(填空)

2.正文:

开头:概括说明对方感人事迹,表明谢意。

主体:(1)具体写明感谢原因。

(2)赞扬精神品质。

(3)表明学习决心。(简答)

结尾:3种写法

(1)此致,敬礼

(2)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诚挚的谢意

(3)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多选)

3.落款:与正文相隔一到两行写

四、借条(写作题)

甲方XXX(身份证号码)今借乙方XXX,人民币______元整(大写)(¥______.00)。借款期限为: 年 月 日 到 年 月 日。

借款利息为: %(月利率)

违约责任:如果甲方不能按期归还本息,违约金______元整

借款人(签名并按手印)

XX年XX 月 XX日

五、系领带有平结、双环结、双交叉结、温莎结等多种方法。(填空)

六、个人简历

1.一份简历篇幅不宜超过两页纸内容。

2.个人简历用A4纸打印,两页纸的分单面打印。

3.个人简历上的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邮箱、邮编号码、地址。(填空)

七、期中考试复习内容

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1.讲话稿的特点:权威性、思想性、鼓动性

2.讲话稿的分类:

按时间分类:开始时的讲话(开幕词、欢迎词)

主体性的讲话

结束时的讲话(闭幕词、欢送词)

按性质分类:

1、部署动员型

2、总结表彰型

3、研究探讨型

4、传达贯彻型

5、纪念庆祝型

6、就职演说型

7、社交礼仪型

8、典礼仪式型 例子:

A徐才厚在全军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传达贯彻型)

B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纪念庆祝型)C江泽民在全军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总结表彰型)

D陈毅任新四军军长时的就职讲话(就职演说型)

E张天荣在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安全研讨会上的讲话(研究探讨型)

F刘家新在西安政院2004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典礼仪式型)

G佛冈县县委书记在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稿(部署动员型)

3.讲话稿的标题包括 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写法。

4.讲话稿单标题由讲话人姓名、会议名称和文种三部分组成。

5.讲话稿标题的写法

6.讲话稿的称谓(1)党的会议:同志们(2)代表大会:各位代表

(3)学术会议:各位专家、学者(4)国际性会议:女士们、先生们

7.讲话稿开头的写法:点题式、提示说明式、分析式、概括总结式、开门见山

式、祝贺慰问式、渲染气氛式。

8.板块式、自然式和提纲式三种

9.证明信标题一般写“证明信”即可,也有的只写“证明”。

证明信正文的最后结束语写“特此证明”,而不需要写祝愿类的话。凡个人出具的证明信应亲笔签名或盖私章

凡单位、团体出具的证明信应盖公章

10.证明信格式,复习作业(写证明信)

11.劳动合同复习课堂笔记和练习题

第三篇:新课程理论复习资料

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时期之前的课程仅是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学程”到了现代关注教学设计—“教程”

知识观基本观点:为保证社会正常延续和发展,需要把社会积累的精神文化产品传递给下一代,课程应体现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应为社会传承服务,课程体系就是当前所形成科学逻辑组织。他把课程局限于学科的知识范围。经验观: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活动观:更加强调课程的动态性质。计划观:强调课程目标的作用,注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预先设计。

2.课程类型分类:学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和活动课程(提供给学生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和给位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综合课程(把若干学科合并在一起)和核心课程(学习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国家课程(特点: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和校本课程。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和经验的主要载体之一。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4.课程理论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①课程一儿童的活动为中心。②课程的组织心理学化。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有要素主义(要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的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和永恒主义(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的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4、存在主义课程论:(泰勒)课程最终需要学生来决定。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

5.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

一、宏观因素 社会

1、社会需要时课程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为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知识的来源决定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决定课程的内容组织,也包括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其中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原有知识结构是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微观因素: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6.课程的范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

7.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具体的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8.课程目标的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9.课程内容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

10.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要指导性文件。11.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33

12.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

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

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教育。

3、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练习起来。

4、既强调健康体魄,又强调健康心理。

13.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1、加强基础知识的研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3、更加强调人文精神。

4、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

5、更加强调德育目标的可操作性,拓宽德育渠道。

6、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各学科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具体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课程观。

2、课程结构的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着力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实行学分制。

3、课程结构改革: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改革:强调构建性学习,力推研究性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课程评价的改革: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创新方面的能力,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6、课程管理的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5.课程结构的特性:课程要素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适应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

16.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

1、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该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2.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3.义务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空间和时间。17.义务教育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18.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学科的知识方面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整体目标。

3、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

4、过于注重“教程”而忽视“学程”。

19.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0.教学目标:是指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

21.教学目标的分类: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判断、价值观组织、价值个性化)和动作技能(知觉、心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适应、创作)三个领域。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梶田叡至少包含“达成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我国传统的教学目标:“三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具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

22.新课程标准颁布的重要意义:

1、它标志着全面推进与具体落实素质教育成为现实。

2、它标志着教材真正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

3、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标准。

4、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5、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6、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

23.新教材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具有符合实际的思想教育功能。

3、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功能。

4、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

24.新教材的特点:

1、教材管理由“国编制”转换为“国审制”,教材呈现方式多样性。

2、控制内容总量,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3、更新教学内容,大量引进现代信息。

4、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

5、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

6、尊重师生个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7、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8、版式设计新颖,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25.教师使用教材的观念转变:首先,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其次,打破标准化的思维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空间。再次,教科书要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26.新教材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

1、表现在知识方面包括一般性文化知识和具体的专业知识,2、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策略: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探索—发现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联系生活教学策略。27.课程资源的特点:

1、多样性

2、潜在性

3、多质性

4、动态性

28.课程资源的分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教材、教师、学生、学校文化)校外课程资源(家庭是可以依托的的课程资源、社会是广泛丰富的课程资源、大自然是率真本色的课程资源、)

(二)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资源

(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四)素材型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五)原初性课程资源、粗加工课程资源和精加工课程资源(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

29.课程资源的功能:

1、课程资源极大丰富和发展了课程内容。

2、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

3、课程资源制约学生的学习方式

4、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支撑。

5、课程资源是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6、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重要意义。

30.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经济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社会性原则 31.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一)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好教材资源,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含的教育资源。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课堂生成资源的扑捉和利用

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3、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媒体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2.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策略:

(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

1、加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高学校现在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2、开发和利用学校教师这一最大资源库。

3、开设多种课程,“办课程超市”“建立个性档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改变过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代之以发展性评价。

(二)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1、加强各级行政部门的责任管理

2、利用社区内所辖单位建立社区校外活动实践基地

3、专家学者

4、离退干部

5、学生家长。

33.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中心应由教转移到学。

2、教会学生学习

3、形成合作的师生关系

34.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教学性、课堂教学的教育性、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课堂教学的社会性。

35、课堂教学的改革途径: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3、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4、关注学生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5、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6、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36.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表现:

1、由传授式向引导学生探索式学习转化

2、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并重。37.现代学习方式的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38.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为代表。主要表现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3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教师的定位:设计者、启发者、监控者、评估者、参与者、帮助者)、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合作学习。40.校本课程开发由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两位学者首先提出。特点:校本性、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实用性、开放性。校本课程发展类型: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发展性课程。

41.学生评价的作用:1.学生评价有助于把我学习起点,选择教学策略。2.学生评价有助于改进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行为表现。3.学生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困难,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4、学生评价有助于使教师和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发展情况。

42.传统学生评价的反思弊端:

1、把考试与测验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2、形成了对分数的过分追求。

3、学生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

4、学生评价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效应。43.现代教育评价制度的基本特征:

1、学生评价的功能重点逐步从总结功能向形成功能转移。

2、评价内容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对学生全面、综合的评价。

3、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由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

4、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向重视过程发展。

5、评价方法,从强调测验分数向评价方法的立体、综合、多层次、全方位发展 44.传统教师评价制度的弊端:

1、在评价方面不科学,只着眼评价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忽视其未来的发展。

2、在评价内容上不够全面。

3、在评价的对象上,面对的是少数的获奖者,很难指望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4、在评价动力上,主要依靠行政权力,靠外在压力,很难调动教师发自内心的积极性。

5、在评价目的上,是以奖惩为目的,不是以未来发展为目的的,势必影响被评价者坦诚态度,滋生功力主义和虚伪行为,严重影响学校和教师形象,消弱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45.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特点:

1、发展性

2、非奖惩性

3、合作性

4、多元性

46.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三全性原则: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面评价

3、保密性原则

4、双向性原则。47.学校课程文化的特征:

1、课程文化的主体是学校师生。

2、课程文化是学校创造的。

3、课程文化是为学校主体服务的。

48.课程文化的结构: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学校课程行为文化,学校课程精神文化。

49.教师课程素养的结构:课程理念、课程认知、课程实践智慧。

50.教师角色的特点:创造性特点、指导性特征、研究性特征、权威性特征、交往性特征。教师的基本角色:教员较色、领导者角色、学生朋友角色、心理保护角色、为人师表角色。

51.教师角色的拓展:教学活动有教师、学生、课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因此,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拓展,应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三个维度来进行。

1、从师生关系的维度来看教师角色的拓展:由管理者拓展为组织者、由传授者拓展为参与者、由控制者拓展为帮助者、由主导者拓展为引导者、由仲裁者拓展为促进者、2、从教师与课程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拓展:由实施者拓展为开发者、由执行者拓展为决策者、由被评价者拓展为评价者。

3、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维度来看教师角色的拓展:教师是促进者、由教书匠拓展为研究者。

52.教师角色的拓展对教师职业的新要求:

1、完善教师的智能结构成为职业型的专家教师、2、完善教师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水源”

4、注重人文关怀,回归教师教育的本质。53.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重新认识课程、重新审视知识、重新看待教学、重新发现学生、54.教师专业发展对课程改革的意义:

1、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

第四篇:新课程复习资料总结

新课程理论

一、单选题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A.以学生发展为本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B.教学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3.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

A.创新能力的培养B.读写能力的培养

C.听说能力的培养D.交往能力的培养

4.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为的是增强课程的()

A.统一性B.适应性C.规范性D.选拔性

5.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

A.合作模式B.平等模式C.管理模式D.授受模式

6.我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实行()

A.党支部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C.集体负责制D.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7.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新课程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建立哪种新的学习方式()

A.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体验学习

B.探究学习、实践研究和反复巩固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

D.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

9.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

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即()

A.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

B.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C.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被动发展

D.面向全体、主动发展、自主发展

11.中小学“双基”教育是()

A.基本知识、基本技能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本理论、基本知识D.基本能力、基本技术

1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3.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

14.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是()

A.独特性B.体验性C.主动性D.独立性

15.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二、多项选择题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

2.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

4.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来看,课程包括()

A.学科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课程D.选修课程

5.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

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

6.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

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7.课程计划主要由()几部分组成。

A.学科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E.学周安排

8.下列选项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有()

A.均衡B.全面C.发展D.全体E.个性

9.下列哪种观念属于新的教育观念()

A.知识就是力量B.破除教师权威观念

C.培养问题意识D.还教育的另一半

10.现在教师观中,教师角色应该向()进行转变。

A.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社区型的开放型的教师

三、填空题

1.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2.结构主义课程以美国的为代表。(布鲁纳)

3.国家制定的是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是,到课程工作者所要确定的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4.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是。(教育目的)5.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

6.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教材)

7.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课程计划)8.最早将课程编制引入课程评价。(泰勒)9.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

10.美国的加德纳提出了,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多远智力理论)

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2.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被成为“过程评价”,被称为“结果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3.2001年6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4.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5.在课程理论上,偏重能力的是,偏重知识的是。(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

16.课程设置的最终表现形式是。(教学计划)

17.课程设计所形成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

18.在课程设计和实施终要体现科学教育与相结合。(人文教育)

19.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

20.新课改下,小学阶段以课为主,初中阶段设置相结合的课程。(综合分科与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泰勒的课程目标设计原理。(泰勒原理)

1.(1)学校应试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的?

(3)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发展水平(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3.(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

(2)强调加强基础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活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4.(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9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5.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5.(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五、案例分析

1.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的学校)中,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完成。

1.答案要点:第一,这个学校的活动出现了活动课程的课程理论,这个理论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各种不同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但这种做法由于内容及安排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经验来自行为”和“教育即生活”。

第二,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改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但是不能走极端。要在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进行。

2.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三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啊。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结合教师主导作用,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会自发产生的,是靠老师调动的,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3.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4.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4.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首先,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其次,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第三,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四,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5.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5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6、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6、(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7、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第五篇:宪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宪法的特征:①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普通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

②宪法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③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

2、宪法的分类:

① 以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② 根据宪法的效力与修改程序的不同: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程序与普通法不同

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机关或程序都与普通法律相同,即由国

家的立法机关按普通立法的形式就可制定或修改宪法

③ 根据立法主体不同: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

④ 以生产关系的历史类型和与其相适应的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为分类标准:社会主义宪法、资本主义宪法。

3、宪法的历史

1)1787年美国制定的《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法国1791年制定的宪法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

3)1789年通过法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人权宣言》

4)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专权的君主立宪政体是亚洲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宪法

5)1919年,德国制定了《魏玛宪法》是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宪法,确立了联

邦主义原则和二元议会制的共和政体,标志近代资本主义宪法向社会主义宪法法的过度

6)1918年《苏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7)《钦定宪法大纲》是具有深厚封建性质的宪法文件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宪法史上仅有的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

9)《中华民国宪法》即“贿选宪法”是旧中国历届政府正式公布的第一部

宪法

10)5月5日《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文件

11)193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

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人民代表机关正式通过并公布实施的宪法性文件

1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也是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4、宪法修订案

1988.4.12第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

(1)修改第10款第4条,删去了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2)第11条予以修改,肯定私营经济的合宪地位,即“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3.3第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1)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写入宪法序言。

(2)规定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第4条《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3)将家庭联产承包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

(4)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5)调整地方人大的任期,将县级人大的任期由以前的三年改为五年,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没借人气3年”

1999.3第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1)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宪法,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的指导地位。将“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一句话改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2)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第五条增加一项规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5)“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修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范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规定个,“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7)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现行《宪法》)

(1)“序言”部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同确立为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在“总纲”一章,关于土地征用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关于公民个人财产,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额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并在第14条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作为第4款。

(3)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在第33条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作为第三款,将原第三款作为第四款。

(4)在“国家机构”一章,关于全国人大的组成,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中,将“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修改为“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在国家主席的职权中,将“发布戒严令”修改为“宣布紧急状态”;在8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内容”;在国务院的职权中,将第89条第16款“决定省,自治区,自治区的范围内部分地区的戒严”修改为“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生,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关于国家机构的任期,将第98条“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3年”修改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5)在“国旗,国徽,首都”一章,将该章的标题修改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在第136条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内容,作为第2款。

5、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包括:宪法典,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宪法判例以及宪法解释等。

6、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在领导阶级,阶级基础,职能和历史使命等方面是相同的。<1>两者的领导阶级都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来实现的<2>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一样,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3>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是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组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对外职权方面,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

<4>在历史使命方面,两者都担负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

7、爱国统一战线扩大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个,已经结成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8、决定国家性质的第二个因素是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9、国家所有:以宪法的规定,除国有经济属于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外,矿藏、水

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集体所有: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制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农村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10、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整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他们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

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12、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①具有中国国籍,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②年满18周岁③依法享有政治权利<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其实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应有一名代表,每一聚居的少数民族都应有代表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大会)<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13、双过半原则:①直接选举: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

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即为当选

②间接选举:代表候选人必须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才能

当选

14、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的调整国

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形势。整体或者政体组织形式是从横向角度表现国家政体体系,国家结构形式则是从纵向角度表现国家政权体系。

15、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单一制是指国家有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者自治单位组

成,这些组成单位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结构形式。

16、行政区划,是指国家为便于有效管理,根据地理条件,历史传统,经济形态

和民族分布等因素,把国家领土分成层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若干区域的制度。

17、行政区划和变更的权限和程序: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由全国人大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由国务院批准;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由上级国家机关会同有关地方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处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界限需要变动时,由上级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报国务院批准。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的制度。

19、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是自治机关。

20、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2>根据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3>自主地管理地方财政<4>自主地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5>自主地管理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6>经国务院批准,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7>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21、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及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

法律规定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自治权:<1>行政管理权<2>立法权<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4>自行

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

22、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和那

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还应包括:表明信教的自由或者不得强制表明信教的自由,举行和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组织和参加宗教团体的自由以及布教的自由等。

23、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

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4、①控告权:公民对因遭受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侵害有向

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指控,请求给予制裁的权利;公民行使控告权

时其控告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其控告内容是国家

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受理控告的机关可以是上

一级行政机关,可以是主管的党政机关,也可以是人民法院,人

民检察院等司法机关。

②检举权:公民对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接

法实施,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在我国,公民艰巨的对象不受任

何限制,公 民可以检举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公职人员的违法失职行

为,也可以检举与个人利益无关的公职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公

民在行使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揭发检举的权利时,依据宪法和法

律要求,检举的内容必须属实,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

陷害;受理检举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公民的检举揭发,必须及时组织调查,查清事实,负责做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

见;有关国家机关处理检举材料的负责人与工作人员,应对检举

材料严加管理,注意保密,以防止发生意外事件,给查处案件或

案件检举人造成困难,同时,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还规定了任

何人不得对检举人进行压制,迫害和打击报复。

③申诉权:公民的合法权益因国家机关做出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判决,或

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受到侵害时,受害公民有向有

关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公民的申诉权主要

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的决定不服,向司法机关以外的其他国家机

关提请重新处理的要求。

25、获得物质帮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

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26、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特点<1>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2>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3>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27、责任制原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各级人民法院,各级人民检察

院都适用集体责任制;各级行政机关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都实行个人责任制

28、全国人大的职权:<1>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选举决定任免国家领导人<4>重大问题的决定权<5>最高监督权<6>其他应当由它行使的职权

29、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1>出席会议<2>提案权<3>质询权与询问权<4>提出罢免案<5>言论免责权<6>人身的特别保护<7>物质保障<8>其他权利

30、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概念:指国务院总理对自己所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负全部责任相联系的是他对自己主管的工作有完全的决定权。

31、人民法院:关系:上下级是监督关系。审判工作的原则:①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②依法独立审判原则③被告有权获得辩护原则④公开审理原则⑤各民族公民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诉讼的权利⑥会议制原则⑦回避原则

32、人民检察院的职权<1>立案侦查<2>侦查监督<3>提起公诉<4>审判监督<5> 执行监督

33、宪法解释的机关<1>普通司法机关进行宪法解释<2>由立法机关进行宪法解释

<3>由专门机关进行宪法解释

下载《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行政管理学(补)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形式:机考,90分钟 考试题型,全部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1个1分,共25个25分 多项选择题,1个2分,共15个30分 判断正误题,......

    儿童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儿童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现代科幻小说重要开创之一,他的三部曲是《格兰 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其中《80天遨游地球》被誉 为“......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赫特纳:德国地理学家,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析,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

    《刑事诉讼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问答及部分案例)一、名词解释 1、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2、辩护人:......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3、填空2分×12、简答7分×3、材料分析10分×1、论述15分×2 1. 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

    职业规划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2013级职业规划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考试题型及布分情况 1. 单项选择(每题2分,20题共40分) 2. 判断正误(每题2分,10题共20分) 3. 名词解释(每题5分,2题共10分) 4. 简答题(每题5分,2题......

    民间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 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 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