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3:4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篇:浅谈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化学教学

焦作市武陟县小董乡第一初级中学柴菊霞

【摘要】新课程教学在全国中小学已经广泛开展。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化学教学方面,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他们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进而让自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改革化学教学

过去的教学不太重视科学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化,虽然新课程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做了一些指导性的建议,但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培养,培养到什么“度”,仍然为教师所忽视,没有明确的界定,不像基础知识方面如“识记”、“理解”、“掌握”、“运用”等要求具体,教师多年的体会比较深刻、操作比较熟悉,所以特别关注书本知识,不习惯或不懂或忽略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忽略了学生是一个跑动的主体。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反映在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并落实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进行了课程改革。它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也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途径,特别是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实验能力的方法,并将具体的方法落实在教学目标中。例如,“用探究、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组成的不同,通过亲身体验形成结论的过程。”这个教学目标指向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结论,而是利用了科学的方法,遵从了获得知识是一个感悟、理解、内化的人性化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

化学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卫生、健康、能源、科研等联系紧密,因此化学课程资源十分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选适合学生发展的素材,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人手,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创新,使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并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能生成新知识、增长新才干。然而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育目标,必须注重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这样途径和方法来建构知识,才会使他们具有学力,学生才会因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慧”、有灵气,并为创新、发展、理解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事业及认识科学对人和社会的作用奠定基础。

新教材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为他们提供了与丰富的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他们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教材中添加的“活动与探究”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个人经验有直接的关系。新课改强调探究式学习,但不是时时事事都要求学生探究,因为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宜用探究的方法。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我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的理性意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2)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探究实验结束时,不要急于小结,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在学习中我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多问几个为什么。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并能生成更多的新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等要素,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探究中,学生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索因、分析、综合等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的局限性,运用实验法、模型法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索中的艰难历程,认识到科学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而是充满挫折、失败、谬误、猜想、顿悟的不断探索的过程,增进对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通过探究、合作、对话、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愉悦,悟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的教育,避免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的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知识的暂时性、动态性、不断增长性以及日臻完善性,深刻领会为了知识而掌握知识是毫无意义的,必须建构有发展的知识体系,这也对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师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学习新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

(2)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化学是可怕的,想到化学就想到腐蚀、爆炸、有毒、污染环境,就连家庭装修都会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夺去人的生命。因此,必须让公众懂得化学的价值,懂得化学物质的两面性(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能安全使用化学物质,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赞赏化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真正懂得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他们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他们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兴趣。

第二篇:试论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趋势

史定海 特级教师

摘要 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课程理论的变革,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必将引起学科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改革。本文阐述了当前化学教学改革的八个热点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既促进人的生命成熟(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人的智慧发展(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作为科学教学的化学教学,其功能已不只是传授和继承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还应是将化学知识作为一种载体,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人生观、世界观主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素质教育已进入关健时刻,课程教材改革和高考方式改革正在同步进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到一个民族存亡和兴衰的高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认为要关注这些变革,要适度从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去思考并实践化学教学的改革。

两大课程观走向融合

20世纪我国的化学课程曾在“学问中心”或“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或“经验中心”两大课程观之间摆动,如“以硫酸、玻璃、雪花膏”为题材的教材、“三酸二碱”式教材是“社会中心”课程的教材,而人教社的“甲种本”、“乙种本”和“高级中学必修.选修”化学教材是“学问中心”课程观的教材。“学问中心”课程观,它的特点是把教学内容学问化、专门化、结构化,抽取学科的“精髓”,重视概念、原理,强调化学的知识学科结构和逻辑结构,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继承和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科的精英。“社会中心”是由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实用性、综合性、课题性、实践性”,强调学生的知识从经验中来,“学以致用”,常以实用化工和社会或自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来组织教材,如“硅酸盐工业”、“日益贫乏的水资源”。有利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价值观,但不利于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建立,易导致基础学力的下降。化学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而且要促进情感的发展,“使人的能力全域发展”。因此,必须将“学问中心”和“社会中心”两大课程观融合,走向“学生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观。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化学),既保持了“学科中心”的体系,又体现了“社会中心”的韵味,是一种平衡和融合的课程。

教学目标走向多维化

化学教育已不是学科知识的教学,而教育的化学,其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科的本身,而应该包括教学和教育的目标。因此,必须构建多维的化学教学目标。从化学教学大纲的变迁可以看出这一点,1990年化学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虽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但强调双基目标;新大纲(2000年版)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技能: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②能力、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③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育他们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奋、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上述目标包括了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态度六个维度。

学习方式走向多样化

通常的学习方式有三种: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习者阅读文本、观看音像、倾听讲解获得知识的方法。发现式学习也叫探究式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或科学实验、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并对这种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体验式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训练,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部认识,最终习得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和某些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过程。三种学习方式在完成教学目标时,其功能各不相同。

我们一惯重视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发现式学习,更缺少体验式学习,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将要求我们对三种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组合,加大发现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比重。

教材开发走向校本化

一纲一本,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正在打破,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个性。“教材”不等于“教课书”,广义的教材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课书、各种辅助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围绕教课书的教学资料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自编教学资料、自制教学仪器,优化各种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把课程按其功能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国家课程使用统编必修教材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拓展型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研究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校本课程可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指导下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社区的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化学会会长,R.布里斯罗语),化学教学资源丰富,可编写多种校本教材如:化学新进展、化学工艺、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研究性课程等。

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化

教学评价走向多元化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7种智力,即: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视觉空间能力、身体动作能力、音乐艺术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认识自我能力。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特定的智力,如有的学生擅长于化学推理、而有的学生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有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强、有的学生具有化学课题研究项目的组织领导能力。因此,用单一笔试的方式作为化学教学的唯一评价方式,显然是有局限的,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和自我评价。教学评价应该走向多元评价,从多角度和多维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笔试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观察、访谈与测试相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观察日记、访谈记录、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习笔记、测试成绩、作品(小论文、课题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等。

当前,化学教学评价要注意三个动向:“以论题代替部分试题”,即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课题报告、小论文)进行评价;“开放性和情境性试题的开发”;“综合级和评价级试题的编制”。

单向传播式学习与互动式学习比较

单向传播式学习

互动式学习

序列、固定、渐进式

不连续、多任务、跨跃式

单向指导、很少互动

双向或多向互动

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吸收教材知识

学会如何学习,探究式学习

只在学校学习

可终身学习

一体通用

量身订做

上学很痛苦

上学很有趣

老师是传播者

老师是协助者

④小组合作设计新型元素周期表,并与他人共享成果。

创新教学走向课堂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应局限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时间,而应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把创新教学真正带入课堂。化学教学应把化学知识的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化学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自由、开放、包容的创造性氛围。其次,化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意识,我们的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产生更多的问题,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第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阶段着重要培养归纳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第四,构建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系,如“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通过文本知识背景或实验或生活实践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提出学习或研究的课题;将问题分解成一定序列的子课题,有利于小组分工研究;学习小组或学习个体对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查阅资料,以获取化学事实;然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方法等加工化学事实,进而科学抽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表述,写成小论文,并与别人交流、分享成果,在比较、批判、评价中,提出新的课题。

此外,化学教学的大众化、人文化、个性化、综合化和自主化,也是化学改革的趋势。21世纪教育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必将带动教育的全方位改革,化学教育不单是化学学科的教育,将是以化学学科作为载体的德育、科学和人文的教育。

第三篇: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新情境 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新情境 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整合 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施是一次适时而来的教育革命,教育大转型呼唤教育者必须以学生为本,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也必须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始终,在由理解、沟通、主体参与、互动这四个活性因素构成的生动活泼的课程形态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精神的高度投入下,产生一种生命的体验,使其知识经验的掌握具有很强的生命性特点,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并且激活其认知结构,使之重新创造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体参与很快融合进现实生活与抽象认识中,直接深入地促进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快速推进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从而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达到新课程教改的最终目的。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引人入胜的导入情境,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和参与状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

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二、借用信息技术多样化优势,优化“讲解”情境,突出重视呈现过程教学

建构主义的许多观点,都是基于在真实情景下对真正的学习任务的观察而得到的;戴尔经验之塔理论也认为抽象的东西必须以形象的东西为基础,在形象向抽象转变的过程中,媒体相当重要。鉴于此,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讲解情境,抛弃繁琐的讲解,寓讲于“演”,寓讲于“思”,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松鼠的特征,又指导学生在说明事物时要准确的运用词语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学习内容;或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可感的东西,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或利用资源共享优势,学生直接上网检索,获取大量直观资源,从而产生感官体验。教师适时牵线引导,启迪学生想象思维,学生针对自己认知水平,自主选学相关学习内容,加深对教学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重构各自的认知结构,提升各自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真正体现着以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新课改主旨。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有不同层次的体现。教师可有针对性地编制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

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以上的整个过程用传统的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素材,制作成适合学生实际的课件,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课件的展示、老师的点拨与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1、创设实践环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练习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拓宽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我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和创造性原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精心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题课件或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从网络资源中搜集相关的练习题,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制成课件。这样,上课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尝试解答,同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计算机不断从各类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疑难,使学生理解算理,形成技能。

2、创设自主操作环境,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信息融于一体,且信息

反馈及时,界面友好,能进行人机双向交流。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操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操作计算机,自主选定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自由发展中强化训练。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这样,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在网络信息时代,培养学生信息素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可以说,不会使用网络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今天,走向明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学到的网络文化知识,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其他知识,也能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通过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五、热心创设多媒体心理环境

学生心理是教学过程中比较复杂的心理环境,包括学习的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社会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热心为学生创设良好学习的心理环境,充分利用 多媒体声、光、色、电的特点和具丰富表现力、极强交互性功能,尽可能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在师生间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自由关系,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合作互动和互助互赖的情感状态。正如建构主义者所认为:学习者不仅仅是一个“作为个体的学生,而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主张通过协作学习,共同发现以及师生共同建构来传递知识。促使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交流和信息传递,使之产生学习需要与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和灵感,可直接提高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体参与,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也正由于教者与学者都有着共同的兴奋点和话题,课堂气氛始终会是融洽的,这样便杜绝了因不满、焦虑心理等不良心理妨碍正常的学习,同时也给与了学生学习发挥发展的自由度,使学生长久地

处于自主把握自我的状态,按照他们的意愿参与课程实践,既赋予了他们自由自主学习的权力,又往往培养了他们在自主性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改变古老组织教学方式,采取分组协作,竞答竞猜等形式,以课件承载的信息量为线,通过教师的串场式的间接主导和学生组别间思想精华的竞争来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以兴趣带动学,以动机促进学,以情感煽动学,以意志砥砺学,共同形成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发展的良好学习心理情境,有力地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

六、精心创设多媒体知识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按超文本非线性、网状结构组织教学信息,使之按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水平需要将教学内容相关资料、背景和扩展材料组成有机整体,它相似于人类的联想思维方式,因此更接近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按照符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特点的超链接及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加快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融合,有力促进了学生的积极自主学习,实现着紧扣新课程的核心??学生主体参与的课改方向。如:我们每个学科的教学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大信息量的特点,开辟有电子阅览室或学科网站,在任务布置时,表明任务要求,目的和特点,让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在解决问题时,为学生设计、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直接进入电子阅览室或学科网站查询,搜集选择自认为有效资源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综合、重组和生成等探究活动,正确处理信息,设计多种解决方案,筛选最佳方式,这样,学生直接在多媒体知识环境下养成了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在多媒体练习设计中,学生可以随意选取感兴趣的某个知识点,或随意选取每个知识点上“步步高”跨级训练,以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多向性,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学会从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才能。总之,知识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积极、主动、快乐有效的学习空间,这种互动的良好环境,直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乐趣,这样,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自觉地转变了教学和学习理念,都在适应信息时代环境的变化而努力改进适合新课改的教法和学法,新课程实施也就自然会顺理成章,达到预期目的。

七、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使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得到优化。在运用多媒体上作文修改与评讲课时,师生共同参与作文的评改全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状态,使各种器官都调动起来,全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整合。如运用符号修改作文和习作后的点评作文,可充分利用书写胶膜片或自制交互式课件进行师生的双向交流,提高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有条件的学校更可充分发挥网络教室中电脑联网进行师生双向反馈以及生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大量的信息,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运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充分有效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流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打破了语文学习的课堂时空和教科书以及师与生的限制的限制,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钟志贤著《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陈绪常 等 编著 《多媒体设计与运用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3.谢幼如 等著《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4.祝智庭 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霍益萍著.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6.陈欢庆著.实践与创造力培养.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综述

2006级教师教育研究生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科层面的有效实施和落实,有关化学实验及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有的研究呈现出我国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有的研究呈现出化学实验改革的趋势。本文试从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困境的解决途径,化学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特点等方面对相关的20篇论文进行了综述,对以往关于化学实验教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下简要的概括。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涉及的方面

一、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概念界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规律是长期生产实践和化学实验的经验总结。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化学实验又是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有力措施,所以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涉及的方面:

(一)化学实验课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1、实验教学观念不适应素质教育思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认为是辅助性教学。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中,他们侧重于知识;在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中,他们侧重于思维能力培养。在实验课上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维持纪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不让动手别动手,教怎么做就怎么做。可是,正是这种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们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思想不足。

2、教学方式机械、僵化认识的误区导致了教学方式的偏差。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黑板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操作结束后,教师提出有关实验结果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做实验既没时间、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3、实验教学安排、管理不合理。由于学生多,教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指导实验,经常是学生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该下课了。一次实验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还没学到什么,实验效率很低。

(二)实验教学困境的解决途径

1、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 转变观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实验环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应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大胆提问、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使其不拘泥于一种实验方法或步骤,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兴趣自由,思想自由。

2、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寻找解决困境的突破口

必须改革、完善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

(1)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课的管理、实验计划的制定,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了解,实验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同时,在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2)不应只重实验结果,更应看重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首先,时间上应确保这一环节顺利完成,同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或实验材料。

(3)教师应从监管者变为引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而不是监督者要放手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在实验中可以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4)采用各种激励措施,让每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改变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的怪现象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动手实验的快乐。

3、合理安排实验课

创造条件,变实验课大班上课为小班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参与实验,也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更多的学生。

(三)化学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

1、扭转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化学实验是侧重于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未来社会的公民服务,那么,过分侧重于学科训练的实验,不仅功能过于单一,而且未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拓展实验的功能。从体现和落实培养科学素质这一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目标来看,非常有必要从化学实验技能训练问题、验证性实验问题、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问题对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重新进行审视。

3、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面向公民的化学这一理念落实到化学课程与教学中,就要求整个课程与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四)化学实验改革的几个新特点

1、化学实验的趣味化。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人们的共识。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使人们对化学学习兴趣问题引起了思考,因此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人们创设了趣味实验这一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并注意总结!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

2、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知识广泛深刻地渗透进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成为化学实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人们创设了一些新的化学生活实验形式,以此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

教育。

3、化学实验的微型化

实验微型化能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微型仪器来源广泛,可以做到人手一套,教学中,教师只要积极引导,就能实现人人动手的目标,学生通过自制仪器和动手做实验,既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同时较强的参与意识及微型实验内在的魅力,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

4、化学实验的清洁化。化学给人类的衣食住行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些负面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从一开始就不生产有毒物质和形成废弃物,为此,人们提出了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绿色化学(GreenChemistry)等新的理念。那么化学实验也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来做到清洁化。

三、研究方法:研究者主要采用代表了目前研究领域中研究这一课题所普遍采用的方法——文献研究法,只有极少数人使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法。

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随着中、高考化学实验考试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这方面的方向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2、中学化学实验的大多数研究文章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感性认识或经验总结上,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也没有突出化学实验对学生心理影响及创新方面的探究。

3、从使用研究方法上看,使用研究方法的文献属于经验性总结和理论探讨,问卷调查和探究法很少有人使用。可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文献使用研究方法单一较为简单。

在以后的研究中:

1、应注重中、高考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反思,应尽一切所能从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深入研究怎样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从课题设置的确定,到教学目的的实施,都应有意识地融入现代生活中。重视环保,建立师生间的默契,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实验教学的宽泛性。

3、应注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心理学科相结合的方面,如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相信对改进教学训练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应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素质,并培养能力、发展优良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实验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化学教学改革适应时代的要求,核心是参与化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素质教育,重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能力。因此,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而不是只注重实验的结果,同时要研究分析学生的实验心理,使教学结构具有理论和现实双重意义。建构中学化学创新型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是以实验探索活动作为化学

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确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把实验课的教学与激励学生创新及发展学生的心理有效结合起来,使更多学生受益。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这不是一时一人就能解决好的问题,需要广大中学教师和相关科技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 胡玉娇,郭敬社.探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应用[J].化学教育 , 2006,(05).[2] 杨仁柱,朱福华.用微型实验探究部分中学化学演示实验[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3] 贾晓丽.关于中学化学探究实验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02).[4] 吕宏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品质的理论与实践[J].化学教学 , 2006,(04).[5] 李德前,赵红.指导学生改进化学实验装置[J].化学教学 , 2006,(05).[6] 王延芳,石立军.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 2006,(02).[7] 曹铁平,李跃军.多媒体模拟教学软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 2005,(05).[8] 陈洁, 何洪银.教学改革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嘉兴学院学报 , 2002,(05)

[9] 张浩民, 史可忠.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98,(02)

[10] 斯琴高娃, 乌宁巴图.中学化学实验改革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11)

[11] 王秀萍, 叶升平, 肖波.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铸造工艺实验课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 , 1999,(02)

[12] 颜 汤.中学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12月,第25卷第4期.[13] 周西臣.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12,第13卷

[14] 钱芳, 陶春.改革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 , 2002,(04)

[15] 张建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62-65.[16] 陈进前.中学化学实验深层次教学功能的探讨[J].学科教育,2000,(4):32-36.[17] 王乐善.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性学习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 2004,(01)

[18] 吴焕云.虎气传.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 2000年9月第17卷

[19] 郑长龙.化学实验改革的新特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总第219期 , 2001年第11期

[20] 笪良国.浅谈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Vol.20,No.3

第五篇:中学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作业

中 学 化 学 教 学 改 革 与实践研 究 作 业 授 课 教 师:陈丽萍老师 学生:教育硕士李连友 学号:2008411501

2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本文就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应注意的问题。结合活动实例分析予以阐明、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科学探究,环节,原则,注意的问题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在《化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不仅作为重要的课程理念加以强调,作为教学建设加以提出,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本文就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理论依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及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等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作初步的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一、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研究青少年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学要建构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在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者、探索创新者、情感发展的体验者。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并在三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一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建构知识的意义;二要在建构意义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论证;三要把当前学习内容和反映事物尽量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授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积极参与者、探究者。”

3、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记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他主张

教学应遵循以下步骤:设置疑难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仔细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它与今天所说的科学探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蕴涵探究的学习活动模式。20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他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展开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提出,对当时的科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如今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

探究式学习是指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化学探究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基本环节:

(一)提出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中如观察、实验、阅读等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符合逻辑的猜想和假设。

(三)收集证据: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上网等收集有价值的证据。

(四)解释:对所收集的事实和证据进行筛选、归类、设计和列表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五)评估: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周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评价。

(六)交流与推广:用语言、文字、模型等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要能够解释探究计划以及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最后,将结论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探究性活动包括以上的六个步骤,有的可能会有更多的环节,如在交流了探究结果后,又发现了新的证据,这时还需补充或重新解释等,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只由上述某些步骤组成。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验证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时,学生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教学心理学认为:决定学习兴趣的内在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价值有多大,二是学习活动中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如在让学生探究铁的锈蚀和防护前,教师通过播放铁生锈而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的录像,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发生在身边的铁生锈的事实和已知的防护知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2、问题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的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问题引入的方式很多,如可采用实验引入,通过日常生活观念与科学观念的矛盾引入,也可采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问题,也可利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素材创设问题引入等。如在Na2O2性质的探究学习活动,可通过“滴水生火”,“吹气生火”,两个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这样由趣生疑,由疑引探,最后获得知识。

3、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不是通过学生事先得到问题的结论,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如实验观察、调查、制作、查阅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的设计。如氯水漂白作用的探究,可设计成如下的探究过程:红墨水中滴入氯水,红墨水褪色:(1)提出问题:红墨水褪色为什么褪色,是氯水中哪些成份起作用了?(2)猜想与假设:①可能是氯水中的HCl;②可能是Cl2;③可能是ClO-;④可能是HClO;(3)设计实验:①将HCl溶液滴入红墨水中;②将干燥的氯气通入放盛有干燥布条的集气瓶中;③将Ca(ClO2)溶液滴入红墨水中;④在次氯酸钙溶液中滴入少量HCl溶液,再滴入红墨水;(4)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活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5)分析得出结论:在氯水中起漂白作用的成份为HClO、ClO-。学生通过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同时体会了一定的成就感。

4、量力性原则

探究性学习活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难点的突破应是学生的最近发

展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目标过于容易,失去探究的魅力,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不愿深入思考、不会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探究的要求过高,学生会失去探究兴趣和学习信心。探究性学习活动要应用的知识技能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探究性学习活动既要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又应是经过学生努力能够达到的,正如《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另外,还要关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所需的物质条件。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建立模型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果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探究方案将难以实行。因此在活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社区的条件,包括探究所需的物质条件,如仪器设施,教学工具,实验经验,活动空间,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等,使探究式学习活动方案能成功实施。

5、合作性原则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是从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的,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建构知识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假设,探究活动方案,收集信息的方法、角度、活动的体会和感受,结果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学习活动的设计时,应注意组织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习者群体的合作交流,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共享思维的成果,使个人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全面、准确。同学的合作、交流和讨论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科学探究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进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用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学生在发展自己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和方法,交流探究性体验和感想,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丰富自己的探究成果。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们探索解决问题,发展科学体系的有力手段和工具。教育家施瓦布曾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更好呢?”科学探究活动是进行科学方法最好、最有效的载体。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不同阶段要及时地渗透不同的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问题阶段渗透观察、记录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渗透推理,形成假设的方法,在检验阶段渗透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归纳、演泽推理等方法;在结论阶段渗透如何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及表达和交流的方法等。

2、处理好探究性学习和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用一种符合科学知识产生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无论是探究过程还是探究的结果都直接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联系在一起,因此,强调探究学习不等于降低知识的作用。有人将探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相比,认为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从探究过程看,两者之间确实只有内容和程度的差别,而没有质的不同。但是,如果将这种质的相似性随意推广,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科学探究,忽视学生学习上的特点,是错误的。学生的学习的特点之一是需要小结的,在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之后,需要把获得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总结,并与原有的知识、经验、方法进行概括与整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以利于在后继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能排斥其他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它与其他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知识,完全靠探究性学习无法完成,且也没有必要,况且要组织起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除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外,还与所学知识内容有关,有些知识内容,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易设计或通过探究性学习去获取。但这不意味着间接的知识学习就只有靠消极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应大力倡导、开展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可操作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做化学”(即探究)中学习化学,与传统的“听化学”,“读化学”的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教材不可能用过多的文字讨论什么是科学探究,选择进行科学探究,只能在各个单元中结合课题内容计划,有步骤地安排相应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充分体会。由于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所以,科学探究必须落实到各个主题的学习之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当然,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力保障。

下载浅谈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期末考试必备复习资料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解析复习资料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A.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B.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D......

    新课程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新课程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一、主题:英语学科的选修课和校本课程 二、案例与引子: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8 Unit 4 Pygmalion之 reading 教学设计 Teaching goals 教学目标 1. Targe......

    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天堂完全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改革继续沿着积极、健康、科学的方向......

    新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云中学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各项特点对应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探析文献综述(大全五篇)

    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探析 前言: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但现如今化学教育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比如,知识信息量增长,知识技术的更新加快,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等。而我......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开题报告 长春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10数学 组别:蟾宫折桂组长:刘桂云 组员:刘桂云马 晶 田凤威 陈 洁 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教学改革 组别:蟾宫折桂......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作者:徐京飞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4期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课堂教学要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