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发现学习疑难。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新词课件;相关句子课件。
2.学生: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导语:我们阅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就知道,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12、出示课题,读课题
3、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指名汇报,评价
2)相机解疑,问题归类
4、师点拔,小结
1)什么叫草船?什么叫箭?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样草船借箭?最后借到了箭吗?
二、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1)找出生字新词
2)发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全班交流:
(1)交流生字新词
1)指名领读,评价
2)师点拨,小结: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交流新词
1)指名说说新词意思,评价
2)师点拨,小结: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3)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质疑问难,问题归类
1)指名汇报,评价
2)相机解疑,问题归类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课文中诸葛亮、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物?
2、小组讨论
3、指名汇报,评价
4、全班交流,师点拨,小结板书:
1)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l、2自然段)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3--5自然段)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6-9自然段)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10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人物特点
诸葛亮:神机妙算
周瑜: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老实
四、梳理小结,设置悬念:
1、引导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2、布置下节课任务: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作业设计,安全教育:
1、作业内容:记忆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安全教育:进出教室不要拥挤或奔跑;上下楼梯靠右行。板书设计:
原因赶造
19草船借箭经过逼近受箭南岸
结果如期叹服
第二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你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本书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那你知道《三国演义》中有哪些人物呢?向大家介绍一下吧。是的,《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和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例如:粗中有细的张飞,英勇善战的吕布,义薄云天的关羽。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2.先让我们来了解下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指名学生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好,接下来请你带着大屏幕上的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自学要求:(齐读)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找出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些文中的词语(一排排指名读,读错必须落实,最后齐读)2.文中人物: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用板贴)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交流讨论人物关系:
周瑜和诸葛亮 理解“妒忌”:什么叫妒忌?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和鲁肃 派鲁肃探听,回来报告。
诸葛亮和鲁肃 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果然照办。诸葛亮和曹操 诸葛亮用草船借曹操10万支箭。3.下面请你根据人物关系图来复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A. 师生共说(下面,看着黑板,跟老师一起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让他在三天内造10万支箭,并派鲁肃探听;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设计向曹操草船借箭;周瑜自叹不如。)B. 学生自由说 C. 指名说
三、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自由读第1、2自然段,思考:周瑜是如何设计陷害诸葛亮的?用横线划出周瑜说的话,用三角形点出关键词语。
周瑜、诸葛亮的话都找全了吗?(屏幕出示对话,请两位同学读。)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2.诸葛亮明知周瑜妒忌他,为什么还要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3.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要读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语气,读出他每句话后面的潜台词,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顾全大局)*指名表演这段话。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板书师生共说主要内容),最后周瑜自叹不如,称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呢?我们下次课再来研究。最后,请大家拿出课堂作业本。完成—— 时间充足:先做军令状 时间紧张:做1、2、4、5题。
四、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是如何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的呢,下次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2.作业: 抄写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第三篇: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出自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文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而成。讲述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以造箭为由陷害诸葛亮,诸葛亮神机妙算,巧用妙计向曹操成功借箭,有力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本文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对话精彩纷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用“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以研读故事起因为范例,初步学会“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的方法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故事出处;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故事出处: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是三国赤壁之战中很有名的一个桥段。
二、初读故事,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夯实字词;分类识字,重点理解“妒忌,军令状”。
2.理清脉络,把握大意
(按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大意)
三、试讲故事,示范渗透方法;
1.默读一二自然段,想一想:你怎么给大家讲清楚故事的起因?
2.交流展示,教师随机引导
预设:(1)从语言表达的流畅,故事情节的完整,主要因素的把握等方面评价引导
(2)依据学生的展示随机引导概括讲故事的技巧:抓重点,巧添加,换方式。
3.结合“技巧“,借助板书再讲故事。
四、学以致用,鼓励续编故事;
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创编故事。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读
抓重点
讲
巧串联
换方式
编
第四篇:《草船借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高场镇青云小学 杨运明 2016.04.0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2.简介时代背景。(出示课件)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完成第一课时《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接受任务 诸葛亮 有知识 借箭准备 有胆量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有肚量 如期交箭 有计谋
说课及课后反思
“让关键性内容起到关键性作用”。“关键性内容”,我们的理解是文本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或句或词等。基于对研究主题的思考,我从如何在《草船借箭》一课中,让本文的关键性内容起到关键性作用角度出发,试着来设计自己的教学。
《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从网上参考了很多资料,有的从“借”入手,有的从“笑”入手,有的又从“词语”学习入手,总之花样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来展开教学的。所以对于这篇文章,关键性内容就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确定了关键性内容之后,就开始思考采取怎么样的关键性策略,来引导学生达成对关键性内容的解读。最后决定从周瑜这“长叹一声”的叹字来展开教学,进一步梳理出本课的关键性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让周瑜自叹不如? 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要在一节课内讲完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设想了通过解读诸葛亮的“笑”,梳理出关键性的辅助问题——诸葛亮看透了谁?还看透了谁?这样来完成对诸葛亮“知人心”内容的理解。
有了这样的设想,再是通过找句、圈字、学生表演读、师生表演读的具体方式在第一课时里来完成周瑜“长叹”的原因——诸葛亮知人心内容的解读。
但是在教学过程,由于个人教学经验的不足和教学水平的不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
1、在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够自然,显得有几分生硬,问题在于自己的课前谈话部分没有组织好,没有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三国人物”。应当在学生说出三国人物的名字时,再追加一个问题,“你了解他的哪些故事?能不能简单地说一说。”这样既让发言的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也让全班的学生都受到三国知识的熏陶。
2、课堂的应对技能还不够,教案意识还比较强。特别是在引出第二自然段“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时,显得相当生硬,其实可以在学生说出“周瑜设的是一条破计”这个时候,就追问学生一个问题“他设的是一条怎么的破计?”,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会出示“周瑜问诸葛亮的那句话”,这样教学就显得自然流畅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堂相当不成熟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第五篇:《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通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一定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现在明明知道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
反思(2013.4.17)
2013-04-18 23:07:38| 分类: 教育教学反思 |举报|字号 订阅
本周是五年级同课异构研讨课的时间,第七周我们就商量决定上《草船借箭》第二课时,但近段时间的事情实在多得没有时间去提前准备——每周的学习资料批注、写心得体会、听六年级四年级各六个班共12节同课异构课、五年级辩论赛第二轮、春游(还要收费交费)、篮球赛、教师管弦乐队训练。。。还有下周四的班会比赛课、要交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比赛的文章、三周学习课堂观察的心得体会根本没时间去想了!作业根本没上班时间改过,都是要下班后自己加班改作业。直到上周末,我才在家里理清思路,写好教案、做好课件,可以说只是基本的准备了一下,没有时间很深入去备课。
第一课时,我们学习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学习事情起因和结果部分。全班的孩子都饶有兴趣,特别是读过《三国演义》的孩子更想就此表现表现,特别积极举手发言,通过文章的对话讨论人物形象时更是热烈,分角色朗读也很到位。昨天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讨论解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本来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解决,再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地方、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就不难了,最后总结复述课文、练习检查。也许是因为自己想得太多,怕学生一说起来没完没了或者不着边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希望有与众不同的亮点出现,于是设计环节改为: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问题;
二、读课文找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与小组同学讨论;
三、老师充当记者采访——我希望通过采访的形式让孩子们进入诸葛亮的角色汇报交流诸葛亮的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真不需要设计什么记者采访的环节,直接让孩子们讨论完就汇报,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就可以了,因为我为了展示这个所谓的“亮点”,变成后面一路靠老师引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朗读感悟,又走回老路了。当学生答不上我的问题:“为什么一千多个草把子”时,我叫了五六个学生回答都偏离了我的问题,我急着引导:“为什么不是八百个两千个而是一千多个?”有个孩子说太多担心船会沉下去,我便引导他们计算总数:“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一千多个草把子,一共有多少个草把子?每个草把子只要插多少箭就可以达到十万支箭?”这样一算,孩子们都明白了原来这些数目都是诸葛亮预先算好的了。我完全可以不深究这个问题,但当时不知咋地就一直纠缠非要孩子们明白这一点。因为采访环节花的时间太长了,所以后面还要再总结借箭成功的原因、为什么题目叫“借箭”不是叫“骗箭”、复述课文、练习反馈环节没有时间落实,实在是一节失败的课。
课后同事提醒我:“是一共一千多个草把子不是每条船上一千多个!”是吗?我愕然了!因为这是我周末在网上的一篇教案上看到的这句话,当时我就觉得奇怪:“难道我以前教错了?以为是一共一千多个呢!”还算了一下,又看了文章的描述:“每条船上30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两边摆上一千多个草把子。”我才确定应该是每条船上一千多个草把子的。我不好意思雄辩,说自己是网上误导我的。难道我的课堂竟还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这太不应该了!我叫孩子们回家再读原著,再找到相关内容了解清楚。今天两个孩子都回来告诉我,说是写到每条船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孩子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认为不可能那么多船才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还说明了原因,还从文本的描述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比一节课被我引着走要学得开心多了。
通过这一节失败的语文课,我认识到语文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听说读写等方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不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偏离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的学习跟老师的预设产生偏差时是不必担心的,随时可以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调整,不必搞太多花样而剥夺了孩子们读文本感悟的时间。品读对话
感受形象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头集学区山王辅导小学
陈炎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主要讲了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最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课文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尤其注意用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展开矛盾冲突,因而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评价和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对话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感受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设计理念】
本单元导读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本课时设计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愿景,在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个性化解读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体验、探究、感悟,启蒙经典,初步感受名著中人物特点、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联系本单元的阅读要点,特制定以下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初步领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教学难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一、复习概括,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请生认读。
2、请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指导概括叙事性文章的要点)
3、出示单元学习要点,明确本节课要求:抓住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形象。
二、品读对话,感受形象。(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划出人物对话。思考:从这些对话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朗读。【预设一】诸葛亮与周瑜对话
1、这是本文对话最多的段落,被称为第四十六回的“经典之笔”。
2、生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周瑜的“妒贤嫉能”。(1)什么是军令状?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高兴?
3、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周瑜的妒忌之心?
4、引出周瑜和鲁肃的对话,指导朗读。【预设二】诸葛亮与鲁肃对话
1、出示鲁肃话:“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的了你的忙?”(1)给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2)鲁肃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2、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神算。
3、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描写了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引出6、7自然段的对话。)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2)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3)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4)体会诸葛亮的“笑”,用上排比句式说话: 这一笑,笑出了„„
【预设三】品曹操话,感受多疑
1、你们发现了吗?文中还有一个人物的对话,你找到了吗?(引出曹操的话)
2、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对比衬托,突出主角。
1、就这样,诸葛亮巧妙地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服,于是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1)情境创设:想象周瑜此时心理。(2)指导读出人物语气。
2、出示第一自然段,与文章最后一句有何关系?(首尾呼应)
3、探究周瑜不如诸葛亮之处。
四、梳理全文,感悟神妙。
1、过渡:是啊,周瑜的气度、为人、才智都不如诸葛亮,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真是神人也”!
2、请生通读全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结。
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
2、要想更全面地认识这些名著人物形象,还需将他们还原到整本名著中去读、去品,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更逼真、丰满!课后,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其他精彩故事,继续领略三国时代的风云纪事,品评一代风流人物的事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