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二单元预学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预学案
班级姓名评价:3分2分1分
单元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单元生字,会写18个生字。
2、我能把握每一课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单元学习重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主预习: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题。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我来闯关:窃读记
1、课前积累读书词语:一目十行、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囫囵吞枣
2、通过预习,我知道了课文以()为线索,以“我”()()、两个场景的插入,表现了()。
3、在文中划出写“我”如饥似渴的读书的句子。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1、我要认真读课文3遍,我知道本文是一篇,记述了和
之间的谈话,涉及到的四个问题是是、、、。
2、质疑,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将你的问题写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3 走遍天下书为侣
1、我要朗读课文3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2、第三遍读课文,我要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走遍天下书为侣?(2)怎样与书作伴侣?(3)与书为侣有什么感受?
4*我的“长生果”
1、补充词语
流光()()()()日久不言()()黯然()()悲()离()千()一()如()似()牵肠()()囫囵()()不求()()津津()()呕()沥()
2、我的“长生果”中的“长生果”在这指的是什么?
单元自省
学习收获:学完本单元,你有哪些感想?对读书有什么看法?请写一则不少于100字的读后感。知识延伸:搜集一些有关作者、名人读书的故事、读书名言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家长评价:按质量选(3分)(2分)(1分)家长签名: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预学案
班级姓名评价:3分2分1分
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字词,把握课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
单元学习重点:理解课文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你不懂得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2、划出课文中语言优美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我来闯关:
5古诗词三首
1、正确流利的朗读这三首诗,给加点字注音。
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意万重().....
洛()阳榆()关那畔()行千帐()灯风一更().....
2、是什么勾起诗人对家乡家人的浓浓思念呢?6梅花魂
1、黄金搭档:
()的梅花()的春天()的气节()的泪珠()的故乡()地坐下()地刮去()地摆开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7*桂花雨
桂花给我带来了那些快乐?8*小桥流水人家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美好的印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单元自省
学习收获:
本单元的学习,我学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知识延伸: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家长评价:按质量选(3分)(2分)(1分)家长签名:
第二篇:第一二单元教案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所选的五篇文章,反映了春天的无限美好,让学生在感受春景的同时,懂得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能读出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与音乐陪衬、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国人民历来有在春天种草、植树造林的习惯,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节日----植树节。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诗歌。
板书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并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会读写生字。
(3)联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锨镐 彩翼 荒山野岭 裸露 咆哮 枝繁叶茂
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生字指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荒山野岭:没有人烟的山岭。锨镐:劳动工具。裸露:没有东西遮盖。枝繁叶茂:指树木长势好。咆哮:形容水奔腾轰鸣。
三、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逐节朗读,学生评价。
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四、作业 练习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演示植树节情境,揭示课题并板书。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1)“我们”向荒山野岭进军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1)自读课文,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再读课文,想一想:植树造林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做上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
(2)同桌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一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4、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第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指名朗读,表现同学们劳动的干劲。锨镐/丁丁当当,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颗颗树苗
(3)讲解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的关系。(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什么变化?(5)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对偶、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
(6)指导朗读第3-7节。
5、学习第三部分。(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三、运用拓展
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荡漾
要求:
1、自拟题目。
2、层次清、语言美、尽量用上所提供的词语。
板书设计: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青山碧岭
教学反思: 暖 流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二篇课文。暖流,比喻心中温暖的感觉。寒冬时节,南开大学校园里涌动着一股暖流,是来天津视察的江泽民主席给师生们带来的春天般的温暖。文章以 “暖流”为题,点出事件的意义,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江主席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3.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破题设疑
1、师:在1994年年底,寒冬里的南开大学里也涌动着一股暖流。
2、揭示课题并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3、绕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随机归纳补充,梳理出学习本篇课文要探究的重要问题。
问题预设:
1、“暖流”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为什么以“暖流”为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巡回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组织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组织开火车读。
(2)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
(4)读完后组织评议、正音。
4.组织再默读课文,思考: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的一件事。
5.组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6.请大家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7.组织交流分段及段意。
三、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疑自探
(一)回顾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2、上节课我们归纳出的探究的重点问题是:
(1)“暖流”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为什么以“暖流”为题?
二、探究学习
(一)自探。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江主席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有针对性的查看学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组织交流上述问题。
3.提问:从“涌动”一词你看出了什么?为什么心情会这么激动呢?
4.组织讨论上述问题。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自己从这一段中可知道什么。
全班交流:从第一段中可以知道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江主席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江主席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江主席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江主席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江主席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江主席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江主席?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江主席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三、运用拓展
1、《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2 暖 流
兴奋 喜悦
平易近人 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教学反思: 只拣儿童多处行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场面,从侧面着笔,反映出农村中紧张的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展现儿童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设疑
1、激趣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春天到了,春天花红柳绿,百花盛开,正是出游的季节。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春游,去感受春光的明媚。
(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读课题。
2、课件展示文中的春景图,范读全文。
3、学生谈:看了、听了,你对课文有了怎样的印象?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2、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3、自学生字词。
4、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5、练习给课文分段。
6、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颐和园:左边不是“巨”。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3)读课文,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三、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读出感情。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四、布置作业
(一)背诵课文。
(二)读课外书。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寻找春天,找到了没有?让我们一起跟着冰心奶奶到“儿童多处”走一走,看一看。揭示课题并板书。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
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1)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2)文章中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画出描写海棠花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课文主要写儿童,为什么又用许多笔墨写花?
2、学生自学,教师有针对性地查看学情。
3、交流课文第一段。(1)齐读。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全班交流。(3)自由读课文,交流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交流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4、交流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2)读第6自然段,指名评价。(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5、交流课文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6、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自由朗读课文。
三、运用拓展
读句子,完成填空,并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句话把“颐和园”比作__________________,用“小天使”比喻________。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
2、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这句话用“喷花的飞泉”比喻______________。这样比喻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造句。„„像„„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花儿旺,春光好,欢乐多,活力足,儿童多处总是春!
教学反思: 早
澄江县高西小学: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通过描述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桌上的“早“字的来历,教育人们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激趣导入: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板书课题:
4、早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认读词语:
酿雪 韵致 当铺 纯净疏淡 笔墨纸砚 冰清玉洁
润泽透明 停运小憩 花信风
4、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5、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6、听课文朗读,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课文写了三味书屋的摆设——腊梅花——“早”字的来历。
三、熟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四、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早,教师板书课题:早 学生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 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早”字来历的词句,用横线画出写腊梅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学,教师有针对性的查看学情。
3、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交流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4、总结写法:以物喻人,以物喻理。
三、运用拓展
A、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
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_。
B、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你的教室或房间。
板书设计: 早
凌寒独放 珍惜时间
冰清玉洁 时时早
飘香送暖 事事早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澄江县高西小学: 张从华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单元“春光无限”中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两首古诗,它包括《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诗以不同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前一首诗人由扫兴到欣喜,表达诗人喜爱春天的情态;后一首表达诗人对田园春色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景色。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理解关键词、名诗题、解诗意、悟诗情等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激趣导入新课。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板书诗题:游园不值)齐读诗题。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两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是谁写的?诗句意思是什么?全诗描绘的一幅怎样的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查注释,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句意思。从对诗意的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正音。(2)指名画出停顿。
4、释诗题:
值:遇到的意思。
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5、知诗人:
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6、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读,男生想象诗意。③齐读;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7、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什么?(2)创设情境
师: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背诵诗句。(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8、体会写法。
作者如果不写那枝出墙的红杏,而去描写满园的春景,你认为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诗人正是采用丁以少胜多的写法,使后两句充满理趣,成为千古传诵的
名句。
三、运用拓展
关于春天的诗你还知道哪些?
第二课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游园不值》,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齐读诗题。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两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诗题是什么意思?是谁写的?诗句意思是什么?全诗描绘的一幅怎样的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理解的字、词划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二)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写的吗?(宋代、杨万里)请你具体介绍一下作者以及背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人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新市:地名,在湖南省。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四)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2、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3、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五)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三、运用拓展
1、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黄、绿、黄)板书设计: 游 园 不 值
游赏(兴致勃勃)柴扉
红杏
春色
久不开(扫兴)
出墙(欣慰)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画儿童黄蝶菜花(动)动画:急走追无处寻
意色:黄(绿)(黄)教学反思: 梦圆飞天
澄江县高西小学:董玉萍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 “科技之光”的第一篇课文,是一则通讯报道。作者包含激情,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述了神州5号飞船发射的具体内容赞美了航天人敢于冒险。乐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一是文章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二是成功的运用了场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让学生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神州5号的神奇及科学的魅力。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学期学过《莫高窟》这篇课文,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引读)“飞天”,是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都有飞天的梦想,从“嫦娥奔月”到飞天壁画,无不寄托着这一梦想,今天这一千年梦想终于圆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梦圆飞天。(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自主设疑: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梦圆飞天》一文,了解了梦圆飞天是什么意思,这一天真是一个让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出示句子: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读了这句话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引导学生自主设疑,教师随机归纳梳理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意味着什么?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神舟”5号发射的过程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画出来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批注,教师巡视查看学情,注意关注学困生。
(二)为什么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
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这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你有什么感受?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交流发言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四)杨利伟叔叔说了些什么?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5、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
(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三、拓展运用 教师补充题
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四、布置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6课。
2、预习第7课。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教学反思: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澄江县高西小学:董玉萍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 “科技之光”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点,并点题。接着,写人类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推测并证实火星上曾经有过水,紧接着文章推测了“兄弟俩”的水的来源。剖析了火星环境与地球相似,但是没有孕育生命,最后激发我
们进一步探索火星的积极性。文章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激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孪生兄弟”,的差异,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火星,让我们一起去揭开火星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并板书。
2、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提出的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预设:
1、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2、这对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什么是“孪生兄弟”?(同一胎出生,双胞胎)“孪生兄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长相相似)
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有一句话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有„„,同样是„„,甚至„„。”)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你知道这是什么句式吗?(排比句)
句中的四个“同样”让我们读起来有什么感觉?(火星和地球之间十分相似)而且我们读起来也非常有气势。
看来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真是——恰如其分、名副其实、十分形象、顺理成章„„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火星与地球之间极大的相似程度,好比“孪生兄弟”。
(指名朗读“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孪生兄弟。”突出“太像了”四个“同样”“甚至”“难怪”等词。)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为什么课文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吗?(因为„„,所以人们把火星称为„„。)还可以怎么说?
(人们之所以把火星称为„„,是因为„„。)
3、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课题。齐读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孪生兄弟”上为什么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你觉得课文用这个比方来形容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很幽默、形象、生动)形象的比方让本来枯燥的科普论文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课题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表示解释说明)
4、过渡: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对“孪生兄弟”,科学家们也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那么这种推测有没有依据呢?(二)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推测是有依据的。
(1)“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愿意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指名朗读第一句。
(2)“2004年3月以后,人们通过„„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 看来科学家的推测是有依据的,大胆的想象推测离不开科学严密的研究认证。
2、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我们学习课文时,为了便于理解,常常要给课文分段。请大家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觉得这一段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比较好,还是和下面的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
(意见一:和第一自然段分在一起。因为第一自然段写了科学家根据火星和地球之间非常相像,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而第二自然段就进一步通过研究来证实这种推测。
意见二:和三、四、五自然段分在一起。因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提出问题: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而下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
同学们的这两种意见都很有道理。其实,重要的不是怎么分段,而是我们通过讨论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得更深入,对课文的层次分析得更清晰了。
(三)第三至五自然段。
1、看来,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自由读读3-5自然段,找找答案。
2、这里有几句话。你能根据课文给它们排出正确的顺序吗?()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河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科学家根据火星照片资料和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1)请介绍一下你是根据什么来排序的呢?(我是根据课文的内容来排列的)很好,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排?
(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如“那么”、“最初”、“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对,我们以后再碰到这种题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次序的关键词来理清句子间的关系。
(2)这几句话中的“也许”“可能”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科学家们的推测。)
毕竟是几十亿年前的事了,人类还没有诞生。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可以帮助人类来推测当时的情形。
3、让我们回到40多亿年前,地球与火星诞生之初。指名读第3自然段。
“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很平常、经常发生)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看来,替换近义词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能说明当时太阳系内大大小小的碎片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
(“经常、突如其来、无数、四处”)
对,根据上下文也可以了解词语的意思。谁能通过朗读来给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指名朗读第3段)
4、彗星和陨石风暴持续了数亿年,由于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块,因此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5、火星上的水还有什么来源?
(1)(“在兄弟俩诞生之初,„„形成了湖泊和海洋。”)
这段话比较难懂。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你可以用口头介绍的方法来谈谈你的理解,也可以图解的形式,笔头进行表达。
请
一、两位学生口头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从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看,上面有——,河床上布满了——。看着这些照片,我们仿佛可以听到——。
读着这段文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请说一说,也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词语:
浊浪滚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一泻千里„„齐读最后两句话。
三、运用拓展
如我们想到火星上居住,还需要如何改造火星呢?(想一想,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7课。
2、预习第8课。
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有水和生命 同样„„同样„„同样„„甚至 推断 分析
水源 突如其来 袭击 彼此碰撞 家常便饭 最初的水 潜藏 火山爆发 分离 释放 飘散 落下 致命缺陷 小 引力小 气体逃亡 谜——热爱科学 探索宇宙 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
澄江县高西小学:董玉萍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 “科技之光”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科普文。文章开篇以学生熟知的《西游记》中孙大圣“拔毛变猴”这一情节引出了“克隆”这一概念。并具体介绍了许多植物和微生物的无性繁殖的本领。向我们设想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的诱人前景。
文章结构清晰,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激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自读与品读等方法,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懂得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2.抓关键词、读、说、划、问等方法学习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激发
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教学课题中的生字“隆”,提醒学生重视“生”上的“一”。问: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后回答。
2、不用读全文,你们从课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再板书“神奇”,神奇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克隆什么神奇?(自读课文,了解神奇在哪里?)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讨论课文内容及条理。
3、交流:
(1)分段指名读课文,适时正音和词义理解,说说每自然段写了什么?(2)指名划分段落,理解说明顺序。
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重点讲了那就几个问题?
第一段(1-2)介绍了什么叫做克隆。第二段(3-5)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4、归纳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继续收集和克隆羊、克隆牛有关的资料,并了解克隆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神奇的克隆》。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及时归纳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预设:克隆到底神奇在哪里?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探究:什么是克隆?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
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三)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四)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五)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运用拓展
1、同学们,学完这课,如果让你来当小老师,你会给大家出一些什么测试题呢?看一看哪个小老师编的题有意义,有价值。
2、组织学生自我测试,教师及时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评价、交流。
3、教师补充题
小作文: 假如我会克隆 要求:
1、想法要奇妙。
2、想法要有益人类。
四、布置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8课。
2、预习《习作2》。
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学科学 ↓ 诱人前景 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
澄江县高西小学 董玉萍
教材分析:
《海伦凯勒》这是一篇极感人、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讲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在沙利文、萨勒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渴求知识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教学目标: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 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自读、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4、为学生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板书课题:海伦.凯勒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4、再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读出感情。
5、理清脉络
(1)、轻声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2)、分小组讨论。(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三、熟读课文
分自然段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大家知道哪些名人的事迹?
2、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海伦.凯勒,初步了解了海伦.凯勒的一些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重点探究哪些问题。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海伦的哪些事情?
海伦.凯勒失明失聪意味着什么?
海伦.凯勒是怎样学会阅读、书写、算术和用手指说话的?
三、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体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二)、交流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交流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四)交流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五)交流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六)小结。
三、运用拓展
1、同学们,学完这课,如果让你来当小老师,你会给大家出一些什么测试题呢?看一看哪个小老师编的题有意义,有价值。
2、组织学生自我测试,教师及时收集有价值的题在班级评价、交流。
3、搜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资料。
四、作业:
1、做《语文同步》第9课。
2、预习第10课。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
澄江县高西小学 董玉萍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第10课。文中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
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文章真挚感人,曲子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丰富,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烈烈的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悟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应成为本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自读、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4、为学生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
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齐读课题)
5、听了曲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3)、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4)、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的全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顺序来。
2、指名读全文,相机正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4、再读全文,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5、全班认真读课文。
三、交流1至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大家喜欢什么乐曲?
2、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2、学生提问,师生梳理问题。
预设:
(1)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想想:阿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二)交流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
(二)小结
1、同学们想一想,探究的几个问题明白了吗?
2、浏览课文问自己还有疑问?如果有提出来共同解决。
预设:(1)、阿炳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
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三、运用拓展
1、同学们,根据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编出一两道检测题吗?(学生在作业本上编写习题)
2、组织学生自我解答或相互解答。教师查看学情,收集典型习题。
3、班内交流典型习题,教师适当补充习题:
同学们下课后寻找一些器乐曲子,并且知道是由什么乐器演奏.四、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做《语文同步》第10课。
3、预习第11课。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教学反思:
11郑和远航
澄江县高西小学 董玉萍
教材分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可以分为两段。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法和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自读、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
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写一写”的学习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4、为学生创设情境,练习说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设疑
1、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板书课题:
11、郑和远航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课文中主要写郑和第几次远航?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指名读全文,教师相机正音。
2、认读生字词。
派遣
魁梧
浩浩荡荡
规模宏大
炫耀
威胁
扶老携幼
名扬海外
呼啸 咆哮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率领 探索
鬓发全白
惊叹不已
3、再读全文,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4.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5、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6、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交流: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三、熟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布置作业
把自己觉得难写的字词多写几遍。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 大家知道家乡的哪些名人?
(二)、回顾上文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2、上节课我们归纳出的探究的重点问题是:
郑和第几次远航?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探究学习
1、出示自探提示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的问题默读课文,把送行的场面(扬帆起航)用波浪线画出来,远航途中做了哪些事?遇到的凶险及如何克服的画上横线,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指导朗读。(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3、交流第4、5自然段。(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第三篇:第一二单元作文
第一单元作文 老鹰捉小鸡
今天下午,我叫上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游戏开始了,我作为“老鹰”扑来扑去,心里盘算着怎样抓到小鸡。可是“鸡妈妈”紧紧地护着小鸡,使我很难有下手的机会。我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突然猛一转身,向着小鸡扑了过去。“鸡妈妈”见状,大吃一惊,张开了她的双翅迅速挡住了我的去路,机警地保护着自己的“孩子们”。而小鸡们也一个拉着一个,左躲右闪,不让“老鹰”我抓住。后来,先假装从正面进攻,趁“鸡妈妈”不注意,从她的两只“翅膀”下钻了过去。“小鸡”们一看鸡妈妈没有挡住“老鹰”,吓得四处奔逃。一只“小鸡”跑慢了一步,结果嘛,呵呵,自然成了老鹰我的爪下之物了!
“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真有趣,大家又跑,又喊,又笑,玩得都很开心!
老鹰抓小鸡
今天,第三节课是体育课,老师带领我们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我们开心得像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鸟。
这个游戏的规则是:先抽出七个小朋友当小鸡,抽出一个小朋友当母鸡,再抽出一个当老鹰。老鹰要迅速地抓小鸡,母鸡要带领小鸡们躲过老鹰千方百计地追捕。
只听老师一声令下,游戏开始了。“老鹰”恶狠狠地扑向鸡妈妈和小鸡们。不好,“老鹰”马上就要抓住一只小鸡了!只见母鸡一个“声东击西”,老鹰扑了个空,气得火冒三丈,但他马上就冷静了下来。这回“老鹰”来了个“调虎离山”之计,“母鸡”忙得满头大汗,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们鸡家族很快就全军覆没了。
这个游戏好玩极了,同学们乐得前仰后合的。我们都希望以后天天玩这个游戏。
吹泡泡
今天下午课间休息时,老师让我们吹泡泡,全班同学都高兴极了。
因为同学们都是有备而来。有的是买的小杯泡泡,有的是自制的泡泡水,我带的就是用肥皂头、洗洁精、洗手液和水制作而成的,。用吸管轻轻一吹就会吹出美丽的泡泡。
同学们一个个都嘟着小嘴,仰着头,都想让自己的泡泡飞高点,我们吹出来的泡泡大小不一,有大的、有小的,还有的像“双胞胎”一样连在一起。有的泡泡可淘气了,真往我脸上扑,有的落到地下、同学们的头上和我们玩耍,还有的泡泡飞到空中,像小鸟一样自由快乐的飞翔。五颜六色的泡泡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把我们的走廊装扮得非常漂亮,我们仿佛像是进入了泡泡童话世界。
上课旋律已经响起,我和同学们在吹泡泡的欢声笑语中回到了教室,这真是一次快乐而又难忘的课间十分钟。
丢手绢
“丢,丢手绢„„”每当我听到这首儿歌,就会想起那次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丢手绢的情
景。
那是一个星期四下午放学后,我们像潮水一样冲到操场准备参加丢手绢的游戏。游戏开始了,我的胸口像装了一只小袋鼠一样跳个不停。王语拿着手绢走了一圈后,我突然发现她手里的手绢不见了。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朝背后看了看。这时,干巧发现自己身后有手绢,就一下子抓起手绢追了出去。但是,已经晚了,“飞毛腿”王语早就跑到了干巧的身后。按规则,干巧要表演节目。可是,干巧既不会讲故事,也不会跳舞,只好学青蛙“呱呱”地叫。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
游戏继续进行。小朋友一边拍手,一边唱起了《丢手绢》的歌。我发现干巧神秘地一笑。我想:“她该不会把手绢丢在我的身后吧!”我赶忙往身后一看,果然如此,手绢就在我的背后。我一把抓住手绢跑了起来。丢在谁的背后
呢?我走到了王语背后,想了想:“她的脚太长了,追上我可怎么办?对,就丢在„„”我偷偷地笑了起来,在林正凯背后轻轻地丢下了手绢。我跑了半圈他才发现,等他拿起手绢慢吞吞地向我追来,我已经在他座位上了„„ 夕阳西下,我们的游戏在欢快的笑声中结束了。
丢手绢
今天下午的活动课上,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怀着兴奋的心情跟着老师来到一楼,玩我们最喜欢的游戏——丢手绢。
游戏开始了,我们首先围成一个大圆圈,接着莫老师给我们讲了游戏规则:首先是我们石头剪刀布决定“首领”,“首领”把手绢扔在谁后面,那个人就要追着“首领”跑,这时“首领”要坐在那个人的座位上就算“首领”获胜。如果被抓到或追不上的人就要表演节目。我们通过了石头剪刀布,“首领”是何红霖,何红霖悄悄地把手绢扔在黄倪庭身后,然后若无其事地走着,这时,黄倪庭才发现手绢在她的后面,于是,她起来赶紧追何红霖,可惜何红霖早已坐到她的座位上了。黄倪庭不服气,把手绢扔在了我的后面,我一看,赶紧去追黄倪庭,哈哈!我抓住黄倪庭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我们高高兴兴地回教室去。
这次活动,我知道了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有趣的游戏
今天,罗老师在下午第三节课的时候让我们玩了个游戏,叫“抢板凳”,我们玩得特别高兴。
游戏规则是:先请八位同学随着敲打的声音围着七张板凳转圈,敲打的声音一停,每个人马上就要抢到一张板凳坐下来,谁没抢到谁就被会淘汰。转圈的时候不能碰板凳。第一轮是八个人七张板凳,第二轮是七个人六张板凳,依此类推,谁最后一个抢到板凳谁就是胜
利者。
罗老师拿着教鞭在桌子上敲打,紧张激烈的游戏开始了。比赛一轮接一轮的进行着,我们紧张的气都喘不过来,一会儿这个淘汰了,一会儿那个又被淘汰。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局。开始几个人都一一被淘汰了,最后只剩下我和曹阳决赛。只听见罗老师用教鞭敲打桌子的声音,一下子快,一下子慢,我们绕着板凳转的速度也一时快一时慢,我的手几次都差一点碰到板凳了,啊!好险。这时罗老师敲得越来越快了,“啊,好紧张。”我都有些坚持不住了。忽然听到声音越来越快,越来越大,只听得重重的两下,就突然停了,刚好板凳就在我的面前,我一屁股坐上去,高兴地大叫:“我胜利了!”
啊,这个游戏可真有趣!
第二单元作文
可爱的小狗
文
我最喜欢小狗。我的大姑姑家就有一只小狗叫乐乐,它长着一身金黄色的毛,长长的耳
朵。它的嗅觉很灵敏,稍微有一点味道,就会跑过去。夏天一到,它就会把红红的舌头伸出来,感觉很累的样子。
乐乐非常可爱,我平时一般都喂它吃火腿肠,有的时候它吃不饱,常常会看着我,它好像在说:“ 我肚子饿了,再给我点火腿肠吃吧。” 我并没有强迫它,就给它吃了点儿,等它吃完后,它就会想我摇尾巴,表示感谢。
乐乐最爱吃骨头了,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就把吃剩的肉骨头放进一个专门喂狗的饭碗里,它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到饭碗里,低下头拼命的吃,还吃的津津有味。
乐乐是非常温顺的,当它见到主人的客人时,尾巴不停的摇尾巴和你打招呼,也会用身子蹭你的腿,或是跳上沙发来任你抚摸它,十分惹人爱。有一次,我准备和大姑姑出去玩,当我们将要开门的时候,乐乐就“汪汪汪”地叫着,好像在说:“我也要去玩!”但是大姑姑没
让它去,真是太可惜了。不过有时候,乐乐会溜出去,所以只好让他去了。
我太喜欢乐乐了,因为它常常给我带来快乐!
可爱的大公鸡
“头顶金冠好威风,爱吃粮食和昆虫。清
晨高喊起床令,常常好斗逞英雄”。大家猜出这个谜语了吗?对了,它就是我外婆家那只可爱的大红公鸡。
大红公鸡,它长得既健壮又漂亮。一身油亮的羽毛犹如披着一件华丽的锦袍,头上鲜红的鸡冠远远望去就像戴了一顶大红帽,一双小黑豆似的眼睛左顾右盼十分有神,它那尖尖的黄嘴巴看上去令人望而生畏,那高高翘起的尾巴如同一把打开的五彩洒金的大扇子,两只金黄的脚走起路来“咯噔咯噔”直响,显得非常有力。
有一次,邻居家的黑公鸡跑到外婆家的院子里抢食吃,还啄外婆家的小鸡。外婆家的大红公鸡看见了,它连蹦带跳地冲向黑公鸡,“咯咯”的尖叫着,好像在警告黑公鸡:“快滚蛋,否则我对你就不客气了!”可是黑公鸡不把大红公鸡看在眼里,还是继续欺负那些小鸡。这下可把大红公鸡给惹恼了,它怒气冲冲地跳到黑公鸡身旁,伸出锋利的爪子勾住“敌人”的翅膀,用那尖尖的嘴巴使劲啄对手的冠子。黑公鸡被啄的头破血流,“咯咯”地惨叫着落荒而逃。大芦花却像个凯旋而归的大将军一样,昂起头“喔喔”叫着,好像在向我宣告:“我胜利啦”!
别看大红公鸡有时凶猛,但平时它对自家的小鸡和母鸡却很温和,找到食物时总是先让小鸡和母鸡吃,就像一位有教养的绅士一样。外婆家的大红公鸡真可爱,我爱外婆家的大公鸡!
可爱的小猫咪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它一身雪白的毛,美丽极了!它那水灵灵的、红宝石似的大
眼睛,一闪一闪的;它那球状的鼻子,总是一
嗅一嗅的,鼻子两旁有一嘬胡须,一动一动的;它那尖尖的耳朵,总是那么灵敏。我不禁摸摸
它的毛,舒服极
了。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小白。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想从我的房间里拿出我那本我那本《安徒生童话》。我去房间的时候,路过小白的“小屋”。我看见小白的耳朵一动一动的,好像听见了什么动静,就往厨房那儿跑去,好像是我家有老鼠。过了几分钟,小白从厨房出来了,嘴里还叼着一只手掌大的老鼠,我就把那只死老鼠扔掉了,小白的功劳还真的很大,我就把一个绒毛球给他玩,它就跳上球,球滚了起来,小白就像杂技演员一样在球上手舞足蹈。突然,脚一滑,球滚了,小白摔得“喵喵”直叫,好像在说:“好疼啊!”。小白还是一位美术师呢!有一次,我在画画,雪儿跳上桌来,恰好踩着了颜料,然后又踩着了画。顿时,洁白的纸上有
了无数的彩色脚印,如同一朵朵彩色小梅花。小白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我爱我既美丽又淘气又是美术师的小猫咪!
可爱的小白兔 今年生日,在我的再三恳求下,爸爸给我买了一只小白兔。
这只小白兔真是可爱极了!你看,它的一对长耳朵白里透红,或竖或卧,灵活转动,活像是一对灵敏的接收仪;两只红宝石般的眼睛镶嵌在小脸上,可爱极了;一张三掰嘴总是一努一努的,一个劲地想吃东西呢;它的尾巴又粗又短;四只腿前面短,后面长,怪不得它跳得那么高;它全身的绒毛雪白雪白的,像穿着一件雪白的棉袄。
小白兔在我家可快乐了!因为它每天都能吃到丰富的食物,有菜叶、草头、萝卜„„其中我觉得它最爱吃卷心菜。记得有一次,我见奶奶拿了一棵卷心菜回家,便好奇地摘了一小片喂它,只见它小嘴一努就吃没了,还眼巴巴
地望着我,好像在说:“小主人,太好吃了,我还要,还要!”我见了开心地笑了,还对它说:“小东西,多吃可不好了。”
小白兔不仅给我带来快乐,还让我学到许多知识。一天,我在课外书上看到,小灰兔的眼睛是灰色的。“怪了,怪了„„小白兔的眼睛怎么是红色的呢?”我充满了好奇。于是我跑去问爸爸,想探个究竟。爸爸告诉我:“小白兔的眼睛其实是透明的,里面有血液,它反射光线,所以我们看上去是红色的。”哦,原来是这样啊!
嘿,小白兔的学问还真不少!我不经想起一首儿歌:“小“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可爱的小猪
爷爷家的母猪生了十二只小猪,这些小猪太可爱啦!它们全身都是粉红色的,耳朵软软的,像一把小扇子。圆圆的鼻子和圆圆的鼻孔下面有一张长长的嘴巴,短短的尾巴卷成一个小圆圈,像一个逗号,它们四只脚上还各穿着一只黑色的“小鞋”呢!
小猪吃饭时,很是热闹。该吃饭了,它们远远的闻到了饭的香味,就早早地来到猪槽前,大声的叫嚷着,做好了一副准备大吃大喝的样子。食物来了,它们便立刻抢着吃了起来。可是猪槽太短,这么多小猪吃不开,便有两三只小猪被挤了出来。挤出的小猪再从其它小猪身后用力向前挤,这小猪挤上去了,另外的小猪又被挤了出来。没吃到的急得团团转,吃饱的就美滋滋的到一边躺下晒太阳去了。挤出的小猪再去吃的时候,猪槽早已空空如也。爷爷只好另给它们盛饭,它们便开心地吃了起来。我看它们的样子又好笑又可爱。
小猪的叫声很特别。如果饿了,它们就仰着头,伸长脖子,嗷嗷大叫,像在对主人说:“什么时候开饭啊?我饿了!”吃饭后,如果它们不高兴,会一声不出,高兴了就一起做做游戏,你挤挤我,我挤挤你,玩得非常开心。
玩累了,就躺下,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小猪睡觉也很有趣。睡觉的时候,它们闭着眼睛,呼噜呼噜的打着鼾,无论谁怎么叫呼,或用小竿子戳它,它也不起来。真是一群偷懒的家伙!
爷爷家的小猪真可爱,我好喜欢它们!
可爱的小鸭
前不久,妈妈从街上买回一只小鸭吗,我非常喜欢这只小鸭。它的样子十分可爱: 一双黑黑的小眼睛,“身穿”金黄金黄的“衣服”,在阳光下像一个可爱的小精灵。
小鸭整天出门“讨食”,寻找它想吃的食物,还经常东找找,西挖挖,好像个小探险家。小鸭吃食憨态可爱,又长又扁的嘴巴先叼住食物,口一松,嘴巴再往前一伸,食物就到嘴里了,吃得津津有味,而且,时常还像小鸟一样“啾啾啾”的叫上几声,非常悦耳。小鸭喝水时,总是从鼻孔里冒出水来,经常逗得我笑出泪来。
我家的小鸭还是个游泳高手。每当吃饱了,小鸭就跳进水池里,它摇动着深褐色的脚掌,时而把头伸进水里,时而把头抬出水面,时而又摆动着头,用力甩掉身上的水。玩累了,它便开始睡觉了,它先寻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把头埋在翅膀里就睡起来,睡觉时它还会发出微微的叫声,像人在打呼噜似的。
小鸭好像一位舞蹈家,整天摇着翅膀跳上跳下,它又像一位歌唱家,欢快地叫着,我真喜欢这只小鸭。
第四篇:《文化生活》期中测试题(第一二单元)
《文 化 生 活》 检 测 题
第Ⅰ卷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
1.“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镌刻在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迎春桥头的这副对联,百年来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如皋人的心灵,“爱”的篝火在如皋人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心接力中越燃越旺。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可改变也不能消除 ④人们对文化的影响只能接受不能选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某制鞋公司成立初期收集了300多双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鞋,认真研究了“谢公屐”等典故所代表的文化经典,然后把鞋与民俗、民间文学等结合起来,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鞋”。从“鞋文化”到“文化鞋”说明()
A.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传统文化采取不同的态度 D.文化继承就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
3.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和目标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某校长期在宣传栏宣传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这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2012年9月15至16日,法国开放了全国1.6万处历史文化遗产庆祝第29届欧洲遗产日。之所以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因为文化遗产()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有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6.2015年9月27日,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本届世界儒学大会以“儒家思想的当代 意义”为主题。儒学仁、义、智、信的道德标准和儒家文化传统被西方世界称颂并吸收利用,儒学现在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儒学能从中国走向世界,是因为()①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钧在谈到中西翻译的逆差问题时说:“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文学界、翻译界,对外汉语言文化推广和传播机构的努力,也需要不断加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角度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是()①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示着世界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目前,传统戏剧如京剧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文化部将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出台相关文件,将民歌、民乐纳入中小学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使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和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述材料主要强调了()A.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 B.中小学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 C.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唯一形式 D.学校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传承传统文化
9.2012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下半年发射,“嫦娥”是中华民族对未知月球的传统叫法,以“嫦娥”命名目标飞行器,很快得到了国人的共鸣。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稳定的特点 C.特有的包容性 D.博大精深的特点
10.2016年9月1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A.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B.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 C.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D.它具有相对稳定性
11.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2.诵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是因为()A.文化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 B.文化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C.只要继承了传统必定能实现发展 D.先继承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
13.目前顶尖的设计师都倾向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代理念。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①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才有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③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14.在我国,儒家思想流传几千年,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广泛影响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密切相关,这是因为()①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儒家思想是重要的教育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2014年8月9日,是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三周年纪念日,三年来,该活动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素材。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必要性在于()①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和活水 ②走基层是获得新闻信息的唯一途径 ③走基层可以确保新闻作品的真实可靠 ④走基层才能使新闻工作更符合群众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一部由真人故事改编、以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为背景的影片《肤色》在英国上映,受到各方好评。该片导演介绍说,任何国家的任何人都可能从影片讲述的故事中找到或多或少内心的共鸣。这表明()①文化创新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②大众传媒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下列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A.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18.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我国各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在日渐强劲的城市化浪潮中,很多城市古建筑在远未濒危时就被拆除了,这不仅是浪费,更是对城市文 化传统的“屠杀”。失去了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文明残缺的城市,看不见历史的城市是文化的“死城”。这启示我们,城市化应当()
A.优先考虑保护传统文化 B.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C.坚持对传统建筑的全面保留 D.坚持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20.《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索东西方文化的纪录片,该片用全球化的视野展现文化交流与碰撞,包容共同与差异,将思考隐于影像的绚烂之中,一经播出就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 ②民族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③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④消除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实现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 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22、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依靠创新,推进文化创意和实际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也可以催生新业态、带动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说明()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②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会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3、“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不能在丢垃圾时,丢了自己的脸”。这些随处可见的公益广告悄然给社区居民的言行带来可喜的变化。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影响人 ④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我国古人崇尚与治心的和谐统一的理念。“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这段话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25、“如果全世界都吃汉堡包,那就是人类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看美国电影,那将是世界文化的毁灭。” 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C、民族文化的特色日渐消失 D、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
26、目前,手机短信已成为最迅捷、最广泛、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它的最大特点是()
①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②用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多彩的内容 ③具有娱乐性、情感情、艺术性和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④超越时空限制,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7、随着我国步入老齡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28、“抬头看春晚,低头抢红包”,人们“点、按、戳、摇”各尽所能,“抢红包”成为羊年热词。春节派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流传至今少说也有近千年历史了。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这意的红包,在羊年到来之际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这说明()
A、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9、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①以大众文化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 ②文艺创作应深入群众实践并服务于群众 ③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进行文艺创作 ④文艺创作以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0、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共同点在于()
A、前者拒绝创新,后者拒绝交流 B、前者拒绝交流,后者拒绝创新 C、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不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31.某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将文化建设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如评选、宣传行业能手和劳模,积极培养各类民间艺人,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 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让人民群众自创自乐;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书屋”,推广发家致富知识;借村委会换届选举,举办各种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素养,打造和谐村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及其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新时期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9分)
32.2013年4月5日,海内外华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除了来自海内外的华人代表现场祭祀之外,海峡两岸的网友也将共同参与到“两岸网友网上联合祭祖”活动。对此,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社会的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
你认为呢?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你的观点。(9分)
33.春节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恐怕是所有节日都无法企及的,正如俗话所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尽管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过春节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但是隐藏其中的深层民族和集体记忆、个体情感是无法抹杀的。多年来,全国人民已经形成了“春晚情结”,既对其寄予厚望,但又常常感叹“令人失望”。脱离群众、缺乏生活化是老百姓的普遍感觉;没有新意、还是老一套,是很多春晚忠实观众失望的重要原因。
假如请你为下一年办精彩春晚出谋划策,你将怎样使春晚走出困境?(10分)
34.每年日本太地町渔民要捕杀数千头海豚。“蔚蓝色纯净的海水,瞬间漫出大片鲜红的血色,整个海湾都被红色所浸染,海豚们此起彼伏地跳跃、挣扎,发出惨死的哀号声……”这是美国纪录片《海豚湾》里的一幕,因为赤裸裸的真实影像,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也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但凡看过影片的人,都会为这些动物遭受的灾难而流下同情的眼泪,同时也在深深反省人类自身的行为。《海豚湾》获奖后,太地町政府发布声明:“在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饮食传统,这些传统有着漫长的历史。尊重和理解地方饮食文化非常重要。”
分析说明材料中所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文化生活》检测题答案
1-5
A B D D C
6-10
D D A A A
11-15
B A A B C
16-20
B A C B A 21-25
A B B C A
26-30
B D C C D
21、【答案】 ①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可以提升农民们的政治素养,构建和谐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影响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的举办,有利于打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培育新的文明风尚,有利于满足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答案】①祭祀黄帝陵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辩证地看待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内容,我们要继承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对于祭拜黄帝,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落后习俗,而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通过祭拜活动,在同一种文化的感召下,可以增强全球华人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儿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通过祭拜同一个祖先,也有利于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共同繁荣。
③对于祭拜轩辕黄帝典礼,我们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辩证地看待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既要发挥它凝聚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积极作用,又要移风易俗,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出一些适应时代要求的祭祀方式。
23、【答案】(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央视春晚要走出困境,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突破“老一套”。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要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央视春晚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呼声和要求,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3)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央视春晚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断推动春晚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才能最终走出困境,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24、【答案】(1)《海豚湾》以其真实影像,使人类深受震撼,反省自己的行为。说明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海豚湾》在世界播映,引起世人对日本捕杀海豚的广泛关注。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日本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传统,我们要尊重和理解。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4)日本人爱吃海豚的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理念不相符合,要自觉地加以改造和剔除。体现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第五篇:高一化学第一二单元试卷分析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年级: 高一年级 学科: 化学 设计时间: 2011 年 4 月 18 日 设计人: 李翠翠 课题: 期中试卷分析 课时:第 1 课时
课型: 复习课(指:新授课、复习课、作文课等)
一、课程分析:
第二章比较抽象,比较难于理解,针对此种情况分析,通过讲解试卷让学生对一些题型的解法有所了解。
二、学情分析:
针对于期中考试班中大部分学生对于第二章的知识已经掌握,班里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第二章的知识有所模糊,对一些题型的解法还不太熟悉,所以进行系统的复习巩固一下。
三、设计思路:
回顾旧知,打开思路; 整理思路,击破难点; 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四、学习目标:
通过期中试卷的讲解,学生们自己掌握归纳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整理解题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提升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题的能力。
五、教学流程 :
回顾旧知,打开思路
一、选择题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思考完后请举手回答。
1、结合金属性强弱判断规律,思考第6题。
2、影响反应速率的条件有哪些,结合这些条件思考第10题和第14题。
3、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了光能了吗?
4、回忆金属性判断规律和原子半径比较的方法,思考第12题,思考完的同学请举手试着给大家讲一下。
5、第16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不会的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完成后请举手。
6、请同学们回忆中和热的定义,然后独立思考第18题,不会的同学可以查阅笔记或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完成后请举手。
7、回忆原电池的组成条件,然后思考一下第20题。
二、选择题
1、请同学们打开高考调研101页第9题,自己订正期中试卷21题答案。2、22、23、25请同学们独立先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小组间相互讨论。
三、计算题
26题,注意方程式在书写时中间必须可逆号。27题,参照高考调研104页第14题,自己订正答案。
整理思路,击破难点
通过刚才的讲解与讨论,对于刚才所讲题还有不明白的同学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把所有题订正一下答案。
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最不应该丢分的题写到一张纸上,并写上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由每个组的组长收上来。
设计:精英中学教务处
201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