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复习
【知识梳理】
一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战况,战线。)
注解:
1、选自1981年7月9 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2、不含:不包括
3、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业已:已经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注解:
1、选自1948年11月9日《东北日报》
2、绥靖(sui jing):安抚,平定
3、聿:yu
4、阌(wen)乡:河南省旧县名,1954年并入灵宝县。
研讨:阅读新闻,要注意他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他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实的事实表现了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一 时间:1949年4月20日—1949年4月22日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解放全中国 经过:三路大军渡江情况 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二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原因:我军胜利的攻势下
经过:我军击败蒋军,建立了七个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
结果:敌人节节败退,我军几乎解放全河南
分层:
1、历史上的南阳
2、回顾一年多的战况的变化
3、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放军的伟大胜利
4、预言王凌云的黑暗前途
二、芦花荡 孙犁
注解:
1、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故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2、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3、疟(yao)子:即疟(nue)疾,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是发冷发热,发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4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5挂花:负伤流血。6蹿:向上或向前跳。仄歪:倾斜,歪斜 8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9仄:狭窄
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清新的文风被称为“荷花淀派”。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重点:1景物描写
2人物性格:爱国抗日,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三 蜡烛 西蒙诺夫
注解:1选自《阅读和欣赏》(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茅盾译,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2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首都。
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感动的原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
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记叙的线索:炮火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国人的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黑色大围巾 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老妇人的动作 爬 跪 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注解:1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 巴特农神庙: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位于雅典卫城之上,公元前447年至前432年建成,原为供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 2 伏尔泰:法国思想家,著有哲理小说《老实人》《天真汉》。
3额尔金:臭名昭著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曾参与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并掠走这个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他的儿子小额尔金(詹姆斯·布鲁斯),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4箧(qie):箱子 5今天,帝国„„陈列出来:1861年2月23日至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公然将抢来的圆明园文物在当时的王宫杜伊勒里宫展出。
雨果的态度、立场: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1-4段 赞美圆明园 5-10段 谴责侵略者 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反语)
五 亲爱的爸爸妈妈
注释 1选自1989年1月8日《人民日报》,有删节。2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于虚无》等。3纳粹: 德语Nazi的音译,即德国国家社会党,这里指以希特勒为头子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和德国侵略军。4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5安格尔:美国作家。6 西德:1945年德意志帝国战败之后,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者一般简称为西德。1990年10月3日,两国重新统一。7日本进攻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飞机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此次空袭几乎全部摧毁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从此爆发。8爱荷华:美国中部的一个州。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渲染氛围,无限悲哀)悲哀:残酷的历史使人悲哀
美丽:人民不忘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死者 真实:眼前所见一切
荒缪:47年前纳粹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已优等民族自居,要消灭劣等民族。迪桑卡的诗(对德国法西斯暴行的最深刻的控诉)明赫白:真诚的忏悔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
六 阿长与《山海经》
注释:1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谋死:谋杀
3隐鼠:鼹鼠的别名。
4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5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6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7元旦:这里指农历正月初一。
8劈头:开头。9长毛:太平天国的军队恢复留发的传统,用以对抗清朝剃发留辫的律令,所以当时被称为“长毛”。10洪秀全:(1804-1864)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11远房的叔祖:指周兆蓝,字玉田,是个秀才。12制艺和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本。13全体:全身。
14震悚(so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15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16郝懿行(1757-1825):字兰皋,山东栖霞人,清代经学家。17三月十日:指1926年3月10日。
本文写了:阿长称呼的由来,“大”字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买《山海经》★,一些繁琐的道理,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1对孩子倾注一片心血的人
2一个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3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如吉利文化,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形象)
描写阿长:外貌、语言、行动、神态。“我”的心理:对阿长的隔膜和轻视。
七 背影
注释:1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自清(1898-1948),字佩玄,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2差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叫“当差”,这里指职务。3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4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5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6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7赋闲:失业在家。晋人潘岳有《闲居赋》,因而后人便把没有职业的“闲居”叫做赋闲。
8勾留:短时间停留。9浦口:镇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津浦铁路的终点站。10脚夫:就是对搬运工人的称呼。11小费:顾客、旅客额外送给服务人员的钱。12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13月台:站台 14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15拭:擦。16颓唐:衰颓败落。17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18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19情郁其中:感情积聚在心里。20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21惟:只是 22箸:筷子 23大去: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得委婉说法。
本文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背影的四处描写:1开门见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氛围
2望父买橘 3父子分手 4呼应开头,作者对老夫的思念之情不能自已 父亲的外貌描写:穿戴→照应开头所写家境;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我”用自己的情感烘托父亲的背影,我的情感:激动,感激,感动,心疼,愧疚„„ 流泪:徐州奔丧——悲哀之泪 望父买橘——感动之泪
父子分手——惆怅之泪 别后思父——伤心之泪
八 台阶
注释:1选自小说集《台阶》(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节。2凼:方言,水坑。3活的过去:方言,能干活的意思 4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旧台阶(1-6)三级 青石板 地位低 新台阶(18-29)九级 水 泥 地位高 父亲的性格:倔强,勤劳,坚强,俭朴,谦卑 作者对父亲的感情混杂了敬仰,赞叹和同情。
旧台阶描写: 1石板的由来 2石板的粗糙 3台阶之低
九 老王
注解:1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2塌败:塌陷破败 默存:本文作者的丈夫钱钟书的字。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3干校:这里指“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场所。4凑合:将就
5伛(yu):弯(腰)曲(背)6翳(yi):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7滞苯:呆滞笨拙 8愧怍(zuo):惭愧
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 《将饮茶》,译有《堂吉柯德》 镶嵌:比喻,夸张,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
强笑:准确而含蓄,透露了老往自己变成这个样子,还送东西老谢我们,心里又说不出的辛酸和感激。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社会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去帮助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之所以“愧怍”是因为作者作为幸运者对老王的关心还不够。
生活情况(苦): 1职业,谋生手段 2生理缺陷,谋生的困难 3居住条件差 交往的事(善良):1带送冰块 2送钱先生上医院不收钱
★ 3临死前送香油和鸡蛋
老王: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图报,孤苦伶仃。“前任”:大词小用,用词简洁之至,且又风趣。杨绛全家有人道主义思想,有平等观念。
十 信客
注解:1选自《秋雨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有删节。信客,乡村过去没有邮局,对外通信往来主要靠从事这种特殊职业的人。2闯码头:外出到城里谋生 3吊唁(yan):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余秋雨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千年一叹》《文明的碎片》 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典雅,质朴,畅达 本文写了信客从业缘起,信客生涯,转业之后
信客生涯:
1、新老信客谈从业之苦(总领)
2、工作繁忙
3、传递噩耗,料理后事,送遗物
4、代写书信 本文概括地写了信客在谋生者死后当代理人,具体地写了一次遭诬陷的事 信客:诚实无私,任劳任怨,克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通达世理
老信客 略写 暗线写老信客一生命运 赞赏和同情
年轻信客 详写 明线写年轻信客生涯 赞颂和褒扬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借景、借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授法、问答法; 学生:朗读法、诵读法、谈话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有自己处世立身的态度。
【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
1、《桃花源记》3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短文两篇》3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3、《核舟记》15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4、《大道之行也》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5、《杜甫诗三首》20分钟,学生先做后讲评;
21、桃花源记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东晋诗人。其开创了,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后多被看成是独立文章。【文章结构】
发现桃源:捕鱼迷路,忽逢桃林 生活环境: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桃花源记做客桃源理想社会 社会风尚:风俗淳朴、和平安宁
离开桃源:不复得路,无问津者(虚幻)解释加点的词。
①缘溪行: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悉如外人: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⑤诣太守:⑥遂迷: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解释: 一词多义。
便舍船:处处志之: ①②
屋舍俨然:寻向所志:
寻向所志:武陵人捕鱼为业: ③④
寻病终: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今义: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今义: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今义: ④无论魏晋。古义:今义: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 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古义:今义: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鸡犬相闻闻鸡起舞
B、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寻向所志寻病终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虚构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的图景。
C、最后两个自然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前往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意在说明“桃花源”虽是一个理想的去处,但纯属子虚乌有,人们应该安于现状。
D、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室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8、桃花源人热情地招待了渔人,却又为什么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9、渔人离开桃花源时,“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向所志”,最后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22、短文两篇 【文学常识】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梦得,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早年与齐名,世称“刘柳”。《爱莲说》的作者是,字茂叔,(朝代)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用记事、说明、议论或的方式来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某个道理。【文章结构】
提挈全文,设喻引题
陋室环境:苔痕上阶,草色入帘
陋室铭(托物言志)陋室不陋往来之人:鸿儒谈笑安贫乐道 生活情趣:调琴阅经高洁傲岸 类比古贤:诸葛草庐,杨子云亭 点题作结:孔子云:何陋之有 生长环境
莲体态香气君子——托物言志
爱莲说清高风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菊隐逸者隐居避世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解释加点的词。
①斯是陋室:②谈笑有鸿儒: ③往来无白丁:④无案牍之劳形: ⑤可爱者甚蕃:⑥濯清涟而不妖:
2、古今异义。
①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②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③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 ④亭亭净植。古义:今义: ⑤陶后鲜有闻。古义:今义: ⑥宜乎众矣。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丝竹之乱耳: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蔓不枝:④不蔓不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孔子的原话。而作者在文中只引用了下半句,作者这样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试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分析,这两句话说的是爱莲者少而爱牡丹者多。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讽刺了的世态。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B、《陋室铭》和《爱莲说》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D、《陋室铭》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爱莲说》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23、核舟记 【文学常识】
课文选自清朝人编辑的小说集《》。本文作者是,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的散文家。
【整体感知】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对“计其长曾不盈寸”的“核舟”进行了细致描述,再现了细微艺术品“核舟”的形象,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解释加点的词。
①能以径寸之木:②罔不因势象形: 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盖大苏泛赤壁云: ⑤高可二黍许:⑥佛印绝类弥勒: ⑦其人视端容寂:⑧若听茶声然: ⑨钩画了了:⑩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通假字。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解释: ②诎右臂支船。通解释: ③左手倚一衡木。通解释: ④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解释: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结合课文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雕刻品“核舟”主要表现的是“大苏泛赤壁”这件事。B、文章表现刻画家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
C、文章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D、“尝贻余核舟一”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给苏轼。
5、作者有很大的篇幅介绍这只精美的核舟,目的是什么?
6、课文中间四个自然段已具体介绍了核桃所雕刻之物,却又在第六自然段统计“一舟”所雕刻的事物,这样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从文中佛印与苏、黄形貌、动作的描写,可以看出佛印与苏、黄有什么不同之处?
24、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家“五经”之一。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五经”是《》 《》《》《》《》。【文章结构】
社会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社会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是谓大同、心驰神往 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乱不作、外户不闭 解释加点的词
①男有分: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④是谓大同: 通假字。
①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通解释: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解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5、杜甫诗三首 【文学常识】 杜甫有“诗圣”的美誉,他为后人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其诗总体上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被称为“诗史”。最能代表杜甫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是“三吏”“三别”,其中“三吏”指的是《》《》《》,“三别”指的是《》《》《》。
【文章结构】 远望:巍峨高大 写景近望:神奇秀丽 望岳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抒情凝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国破——草木深(见)
翘首望京花溅泪——鸟惊心(感)春望气象雄伟、胸怀博大
思念家人烽火连——家书少(盼)白发稀——不胜簪(思)
开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兵役苛酷
石壕吏发展、高潮:儿死战场、家中窘迫、自请应役政治黑暗 结局:作别老翁同情百姓 给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
青未了()
不胜簪()逾()墙老妪()
邺城戍()
幽咽()
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3、根据课文默写、①会当凌绝顶。②烽火连三月。③,妇啼一何苦!
④《望岳》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是“,”。⑤《春望》中诗人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是“,”。⑥《石壕吏》中,暗示老妪被捉走的诗句是“,”。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石壕吏》是一组抒情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的“致辞”。
B、虽然《石壕吏》抨击的是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C、《春望》中的“三月”并非实指,而是指战争时间持续很久。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前一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望岳》的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壮志?
7、《石壕吏》诗中说“妇啼一何苦”,联系上下文说说老妇“苦”在何处,其“苦”说明了什么?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案-第三单元复习抓住特征 准确说明 内容:
11.中国石拱桥 12.桥之美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 课时:5课时 兴趣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都有过旅游的经历吧,能不能说说在旅游的过程中都看了一些什么?
生1:我去过苏州,那里的园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说拙政园、留园等。生2:有一年暑假,我爸带我去卢沟桥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生3:去年夏天,我们一家去了首都北京,在那里我们游览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颐和园等,真是美不胜收。
师:是呀,旅游能增长知识。你们所说的拙政园、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它们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好,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个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而且在这一单元我们会接触到一种新的文体。
生:什么文体,老师,讲给我们听听好吗?
师:别着急,你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两段文字,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文段一:久居北京的老城墙附近,孩提时曾跟小伙伴们一次次踏过那颤巍巍的、透过桥板缝就可窥见浊流的护城河桥,到离城墙不远的乱坟冈子或农家柴草堆去捉蛐蛐儿。也曾遇到难得的机会坐上昆明湖的小船,穿过那汉白玉砌成的玉带桥。头一次见到著名的卢沟桥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在宽阔的长长的桥面上欢叫着来回奔跑,一时顾不上去数那桥栏上据说永远数不清的石狮。
文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生:我看出来了,文段一在表达上侧重于记叙,而文段二在表达上侧重于说明。
师:说得对,前者主要是用来记叙的,要求生动传神,而后者则是主要用来说明的,要求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记叙文的话,那么后者我们就称之为说明文。它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它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我们要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或阐明某种事理,都要用到说明这种表达方式。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 抓住特征
揭示本质
生:老师,由于我们首次接触说明文,从哪入手呢?
师:大家想想,我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之所以不同,原因何在? 生:那是因为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
师:对呀,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当然要从认识事物的特征开始呀。因为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生:老师,谢谢您的点拨。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事物,不能只说明事物的外部形态,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够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如它的性质、规律、原理、关系、成因等。如果说对事物外部形态的表面认识还是一种感性的认识,那么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或特征则是一种理性的认识。这就必须对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范例1 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
我们在阅读说明文时,要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和解说的。《中国石拱桥》一文紧紧抓住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些特征加以介绍和说明。
本文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历史悠久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多而广。第二部分(第3-9段):介绍我国石拱桥的特点(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取得的光辉成就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10段):介绍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解答:
文章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使读者产生鲜明的印象。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说明文必须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介绍清楚这一事物,才能使读者留下鲜而而准确的印象。把握了全文的条理和思路,就容易把握全文说明了事物什么样的特征或什么样的事理。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果说明事物时东拉西扯,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范例2 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分析: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苏州园林》一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文章首先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美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曲折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出自人工,却能宛若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四)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与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解答: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的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解题方法链接
阅读说明文,找出事物特征要建立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带着这样的思想去阅读分析说明文,才能正确把握其说明顺序。
范例3 《故宫博物院》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析: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写太和殿:
第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第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第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第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解答:
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解题方法链接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收藏 分享 评分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2楼
发表于 2009-10-7 23:27 | 只看该作者 难点问题2 理清顺序
条理清楚
生:老师,我们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文章为什么要从旅人桥说到赵州桥、卢沟桥,最后又说到现代的桥?
师:问得好,你的提问涉及到说明文如何安排说明顺序的问题。
生:老师,你能告诉我们什么是说明顺序吗?
师:好,说明文在安排写作材料的时候,要合理地组织材料,这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说明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关于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好。生:老师,我明白了。相关知识链接
常见的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说明文运用时间顺序往往突出时间的阶段性,每一阶段一般都有它的特征。它与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2.空间顺序:一般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说明实物的形状和构造时,或由近及远,或从上到下,或由表及里„„
3.逻辑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理(非实物)的文章。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构造到功用、由认识到实践等。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3楼
发表于 2009-10-7 23:28 | 只看该作者 范例1 试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2# fjxcw001
范例1 试分析《中国石拱桥》的说明顺序。分析:
《中国石拱桥》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它们都是先指出事物的特点,接着或是以具体实例或是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先通读全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a.石拱桥的外型。
b.石拱桥的结构。
c.中国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d.赵州桥的历史。
e.赵州桥的结构特点。
f.卢沟桥的特点。
g.卢沟桥的艺术价值。
h.卢沟桥的历史纪念意义。
i.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j.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
明确顺序:石拱桥——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典型杰作——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这表明文章是按照由一般到个别介绍的
然后,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一一八九到一一九二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一九六一年。
明确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再有: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则表明是根据桥的建筑年代的先后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解答: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解题方法链接
把握本文的说明内容,根据说明内容从中归纳总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不仅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更重要的这是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钥匙,常常使用,有助于提高阅读说明文的水平。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4楼
发表于 2009-10-7 23:29 | 只看该作者 范例2 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
3# fjxcw001
范例2 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
苏州园林蜚声中外,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
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大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的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眼,“硬”是从不同点中找出相同点来。中国园林艺术和诗、画艺术相通,中国园林一向被誉为如诗如画。
因此,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这些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共性的取得,还得益于合理安排文章的说明顺序。文章在结构层次安排非常巧妙。
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言其共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出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样就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亦即“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从主到次,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由上所述,反观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印象自然会更为深刻,使人不仅获得游玩的乐趣,还得到了美的陶冶。解答:
文章对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园略而不提,主要是因为作者从这些园林中找到了它们的共性所在。在先概括后具体,先主要后次要的说明顺序中,其个性的光彩已寓于共性的氛围之中了。解题方法链接
艺术的感觉是共通的。《苏州园林》就是将造园艺术与绘画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本文安排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就将这种“如在画中”的艺术的感觉巧妙地传达出来了。不仅说其形,更是明其神。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5楼
发表于 2009-10-7 23:29 | 只看该作者 范例3 试分析《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4# fjxcw001
范例3
试分析《故宫博物院》的说明顺序。分析:
研习《故宫博物院》,重在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故宫博物院》则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的。《故宫博物院》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把握本文的几个重要段落入手。如课文第2、21自然段以及第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所起的作用来获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的认识。就第2、21自然段而言,它们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就第4、11自然段而言,它们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第11自然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就显得一目了然了。解答: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空间顺序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解题方法链接
从把握文章的重要段落,抓住显著的语言标志入手,深入探究,是理清说明顺序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6楼
发表于 2009-10-7 23:29 | 只看该作者 难点问题3 辨识方法
多种多样
生:老师,你曾经说过无论写什么文章都需要恰当的运用一些方式方法,那么,您能不能告诉我们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呢? 师:好,请看下面的相关知识链接。相关知识链接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要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7楼
发表于 2009-10-7 23:3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6# fjxcw001
范例1 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分析: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赵州桥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一)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二)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供,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三)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四)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鷟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洨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再看,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卢沟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石拱桥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
解答:
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解题方法链接
举例说明,就是举出典型事例来进行说明。这种说明方法给人的印象具体、深刻。如为了说明我国石拱桥中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就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典型的例子。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是一种解剖麻雀的方法,解剖了一只麻雀,对其它的麻雀也就能够了解了。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例子的典型性、代表性,切不可用个别事实、偶然现象来代表一般,代表必然。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8楼
发表于 2009-10-7 23:30 | 只看该作者 范例2 《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7# fjxcw001
范例2 《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分析: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单元只要同学们能够了解一些比较常见的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做到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解答;
《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风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 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打比方可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列数据: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据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有”„„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题方法链接
辨识说明方法,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寻找显著的语言标志。如:“例如”就是举例子的标志,“像”(通常的情况下)可看作是打比方的标志,等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其在表达上作用。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9楼
发表于 2009-10-7 23:30 | 只看该作者 难点问题4 体味语言
科学准确 师:同学们, 猜猜老师的年龄多大?
生1:(非常激动)三十五!生2:四十!师:(作摇头状)不对。
生3:三十左右。生4:近三十五岁 师:(点头)老师的真实年龄是34。我为什么肯定了后两位同学的看法呢?请大家看《中国石桥》中有“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能理解了。你们在老师实际年龄不知道的情况下,只能作合乎实际的揣测。同样,说明文讲求科学、如实地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正确的知识,没有根据的随意推测或断定都是不允许的。生:我明白了。相关知识链接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就会失之毫,谬以千里。
浏览本站免费教案
下载本站免费试题
回复 引用 TOP
fjxcw001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fjxcw001 当前离线
UID55 帖子509 精华0 积分1266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9-8-12 最后登录2009-12-10
管理员
帖子509 精华0 经验866 点 金币40 角 贡献0 元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2-10 10楼
发表于 2009-10-7 23:31 | 只看该作者 范例1 《中国石拱桥》运用了那些方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显得准确而科学?
9# fjxcw001
范例1 《中国石拱桥》运用了那些方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显得准确而科学? 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体现得较为突出。本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准确而周密的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无论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例如: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2.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我们结合书后的研讨与练习三来探究这一特点。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练习中所提供的文段
(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姿态各殊”、“生动雄伟”等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文段
(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
再回到文中来,本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情已暗蓄其中。再如介绍卢沟桥时,也有类似情况。文中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又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哪一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条:符合实际。例如说到“旅人桥”时,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修饰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修饰语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修饰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解答:
本文灵活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平实,准确说明,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解题方法链接
回答这一问题,要立足全文,多方面、多角度地全面思考。本文出自福建学成网-教学论坛 http://bbs.fjxcw.com/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2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总提示
本单元的课文或借物抒情,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完成对“雨”的刻画。学习时要在把握文章基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借鉴、积累一些优美的写景的词句。
二、课文分讲
《下雨天,真好》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作者年少时的片段回忆串联起来,感情在雨中忽隐忽现,形成文章的另一条暗线,其中包裹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以及作者对年少生活的留恋之情。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情趣之外,增加了浪漫的气息和隽永的意味。
阅读《雷雨前》这篇作品,可注意逼真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文中不着一字,甚至连暗示性的词句也没有,一切都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作形象概括,以其独特的创作与审美观点把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精心提炼,把我们带到他们精心构造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思想熏陶,给人以美的享受。
《夜雨诗意》从小处起笔,低处起笔,结合作者广阔的联想思维,往大处走,往深处挖,以学者的眼光解读了“夜雨诗意”的文化构建,搭建起一座由古到今的人生历史桥梁,典型地体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般的写作风格。
《听听那冷雨》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极富诗意和哲理的语言,雨中望家的矛盾心情,都是本文写作上极大的特色。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文理错综,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一气呵成,不能中断,尤其在最后一句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雨夜奇袭》记叙了红军的一次雨夜渡江战役。“雨夜”既是事件展开的时间,也是渡江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文章通过叙事和对恶劣环境的渲染,高度赞扬了红军排除万难,力克顽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夜雨寄北》在广阔的空间意境中来回转换,往复对照,跌宕曲折中尽显羁旅之愁。艺术构思新颖别致,有意打破近体诗用字用词不能重复的常规,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出色的写景诗,写杭州西湖夏天所遇到的暴雨,在一刹那之间,乌云密布,骤雨直降,但又一刹那风起云散,望湖楼外,水天一色。诗人对暴风雨前后的景色变化写的十分生动,富有特色。
《如梦令》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抒写其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极度的精神痛苦。在写作手法上,开篇连用七个叠字,在感情上层层递进,有统摄全篇之效,且毫无斧凿堆砌之感。全词情景相生,巧用险韵,工妙自然,笔力矫健,以暮秋景色为衬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孤独痛苦的心境,如泣如诉,非常感人。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上片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精炼的设问句式,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化实为虚,以简驭繁,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化用典故,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三、阅读提示
关于拓展式阅读
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可根据所学文章进行拓展式阅读,力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运用从课堂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由课内带动课外,达到丰富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每学完一篇文章,要尽量找来与其相类似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阅读,摘引优美语句,写出读后感;或是学到某一个作家的文章,尽可能收集他的代表性作品,细心阅读。阅读之后,谈感受,写体会,以此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四、你的总结
第五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四单元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第四单元学案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八年级资源
第一课时 《小石潭记》
1、朗读该课文
2、自由读课文下注解或翻译书 以熟悉课文 教师板书练习学生完成如下问题
1、注音:怡()然
翕()忽
悄怆()()
2、虚词:其 之 而
3、一词多义:
见: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1、词类活用(在文中找出含有下列词语的句子并说出该词的意思)西
见
空
彻 乐
犬
环
斗 蛇
凄
寒
近
4、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水的特点的?
5、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翻译句子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其岸势犬牙差互。
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广告宣传语。
8、学生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问质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字词解释
欣然:
念:
遂:
至:
相与: 空明: 交横: 盖: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如:像
耳:语气助词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修辞:比喻。作用: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特点:皎洁、澄清、透明)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同时也流露出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第二课时
三、诗歌欣赏
《望岳》 “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登飞来峰》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四、语文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假如我是导游
(一)导游词的写法
1、将自己的热情融入景观的介绍中:体现在称呼(朋友们)、人称(我们)、礼貌用语(请)等。
2、要注意景物的神似,运用恰当的比喻等修辞手法,引起游客的遐想。
3、在介绍景观时,要穿插进与景物有关的人文知识,以丰富解说的内容,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
4、注意面对不同的游客,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技巧调节气氛。如中学生、年轻人、老年人等。
(二)导游词示例 例一 江苏扬州何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园林之妙在于借”,这是中国园林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可是当我们踏上位于扬州市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77号时,却发现这里民宅林立,远处无山,近处无水,周围光景可惜,可见在这里造园是多么的艰难啊!整个何园占地面积为l.4万平方米,要想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只有充分显示自己的特色。那么何园到底有哪些造园手法呢?请游客们跟我前去游览。
五、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品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有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明确的人生目标。
2.小说为什么要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
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第二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考验,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意思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同敌人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作者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3.《筑路》是全书的一个精彩片段。写自然环境:深秋的萧瑟、凄冷,秋雨、泥泞,渲染了一个令人抑郁不快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恶劣的劳动环境,反衬出筑路者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写社会环境,表现时代特征:筑路者恶劣的生活条件,反映出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期的坚辛;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显示了时代环境的艰险。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成了考验每一个革命者的试金石。
4.筑路者面临哪些困难?他们面对这些困难采取了什么态度?表现了什么精神? 筑路者面临着 ⑴ 恶劣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秋雨,泥泞,寒冷,饥饿…… ⑵ 物资匮乏:没有枕木、没有运输工具,小火车头需要大修…… ⑶ 尖锐的阶级斗争:匪徒,肃反,开小差……
面对这些困难,筑路者,特别是积极分子,以惊人的毅力和无比顽强的意志同困难进行斗争,表现了不畏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在《生命的意义》一章中,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思考生命的意义的?他为什么想的那样深刻?
保尔是在病愈后,在烈士墓前面对新生和缅怀烈士时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的。因为保尔自己就多次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这段名言就是他自己光辉一生的写照,所以他想得那样深刻。文中松林、监狱、医院、广场、墓地,一系列环境描写应子营造了肃穆悲壮的气氛,象征着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和永不衰败的革命情操。6.保尔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保尔精神的核心是个体生命无私地奉献于社会,他将个人的命运与激流勇进的事业相结合,理想和信仰是保尔精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