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

时间:2019-05-13 03: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第五单元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4)绝佛印绝类弥勒()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⑤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

一、了解作家和知识

篇名作者时代有关知识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名潜,著名诗人《陋室铭》刘禹锡唐代文学家《爱莲说》周敦颐宋代北宋哲学家《核舟记》魏学洢明代《虞初新志》张潮

《卖油翁》欧阳修北宋散文家 史学家 号醉翁《推敲》胡仔宋代《苕溪渔隐丛话》 诗话《望岳》杜甫唐代号称“诗史”“诗圣”

二、名句默写

1.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可以。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予谓菊,________;牡丹,______;莲,_________。

6.表现桃花源中优美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

7.表现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____,____,_____。。8.<陋室铭>统领全文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

9.描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

10.<爱莲说>作者喜爱莲美好的品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

11写出两句与莲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1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比其他赏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13.<桃花源记>中喻理想中世界成语___,喻无人过问成语。

14、《望岳》中的颔联.颈联_________,。

15、写出《春望》中的对偶句_________,。

三、知识积累总结

(一)、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具答之,便要.()还家2.可爱者甚蕃.()

3、..阡陌..(.)4、绮.

丽()5.舟尾横卧一楫.()6.康肃忿.然曰()7.濯.洗()8.各隐卷底衣褶.()中9.黄发垂髫.()10..淤.泥()11.多髯.()12.禾黍.()13..邑.

人()14.鸿.儒()15.酌.油沥之()16.不可亵.()玩焉。

(二)、辨别解释句中加点的词。(8 分)(1)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②鲜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③属有

端容寂()(6)足不足为外人道也()东坡现右足()

(三)、写出含有加点字的意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无论..魏晋()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遂与外人间隔..()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其两膝相比.

者()

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8、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箬蓬..覆之()

1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4、为.宫室、器皿、人物()

15、睨.

之,久之不去()

16、如闻泣幽咽()

17、尔安.敢轻吾射()

18、自.李唐来()

19、老翁逾.墙走()20、三男邺城戍.()

21、一男附.书至()

22、急应河阳役()

23、死者长已.矣()

24、惟.有乳下孙()

25、吏呼一何..怒()

26、可爱者甚蕃.()

27、宜.乎众矣()2

8、无案牍..之劳形()

29、闭.之()30、出入无完裙.

()

31、存者且偷生..()32、听妇前致词..()33、斯.是陋室()

34、天明登前途..()35有仙则名.

()

36、无白丁..()

37、不蔓.不枝()

38、左手倚一衡.

木()

39、诎.右臂支船。()40、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 :4.惟吾德馨 :5.亭亭净植6.雕栏相望 :7.矫首昂视 :8.推敲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1)苏黄共阅一手卷②舟尾横卧一楫。古今不同点:())

重点古文复习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诗人__。本文虚构了一个,寄托了,反映了。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__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5、本文表达了作者节操和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爱莲说》的作者是代著名哲学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3、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句。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8、“陶渊明独爱菊”,请你举出相关的诗句证明这一点。

(四)阅读《核舟记》

1、《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 《》。引用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

2、文中表示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美的句子是。文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

3、课文第二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

容。①②。苏东坡的肖像特征是;佛印的神态特征是。

4、课文第三段 ①文段的结构方式是。②文段从表达方式看,侧重。③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五)阅读杜甫诗三首

1、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的变化过程,故号称“”。

2、(1)《望岳》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诗中能表现出诗人凌云壮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此句体现了的思想感情。(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的特点。(3)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

3、(1)《春望》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及,由到,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2)这是一首五言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3)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以下几句诗:。如果将这首诗划为两层,前,后联主要。.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4、(1)《石壕吏》,从内容上看,属于诗。(2)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从的角度写的;“一何”的重复,表现了作者。(4)本文开头仅用十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东晋(朝代)诗人_陶渊明_。本文虚构了一个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 广大人民的愿望。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提示: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对和平安宁,没有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惟吾德馨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鸿儒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本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慢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代著名哲学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3、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贵形象。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6、文章表达了作者 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追求隐逸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贪慕富贵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陶渊明独爱菊”,请你举出相关的诗句证明这一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四)阅读《核舟记》)

1、《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 《虞初新志》。引用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楼石出”;《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文中表示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美的句子是 嘻,技艺灵怪矣哉。文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 为了突出(赞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3、课文第二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① 体积小 ② 容量大。苏东坡的肖像特征是 峨冠多髯;佛印的神态特征是绝类弥勒。

4、课文第三段 ①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总分。②文段从表达方式看,侧重 描写。③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空间。

(五)阅读杜甫诗三首

1、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 唐朝由盛而衰 的变化过程,故号称“诗史”。

2、(1)《望岳》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诗中能表现出诗人凌云壮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的 雄伟高大 特点。(3)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1)《春望》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 远 及近,由 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这是一首五言 律 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 感时忧国 的情怀。(3)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以下几句诗统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将这首诗划为两层,前 二 联主要 写景,后 两 联主要 写情。.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夸张。

4、(1)《石壕吏》,从内容上看,属于 叙事 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2)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从 作者 的角度写的;“一何”的重复,表现了作者 鲜明的爱憎。

4)本文开头紧用十个字就交代了时间 暮,夜、地点 石壕村、人物 吏、事件 捉人。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第六单元复习学案

一、复习导引

(一)复习目标

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复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品位赏析语言。

(三)复习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二、复习导练

(一)知识梳理

1.复习本单元后,你认为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写在下面,然后小组内交流,弥补不足。2.你从交流中获得哪些你没有复习到的知识?请写在下面。

(二)阅读理解 A课内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皇帝的新装》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 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 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 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使他们好马上开始工作。

1.选出词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A、漂亮 辨别

B、美观 奇怪

C、炫耀 愚

D、聪明 花掉 2.第一段哪 个句子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 到了极点?突出他怎 的性 特点? 3.两个骗子是怎 行骗的?

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 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B课外阅读训练。

(一)女神雕像

①那里有小河,有草坪,有树,有鸟,有清爽的空气。那是个城市人最爱去的地方,那是个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的地方。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

②我又去那地方的时候,河边的草坪上竖起了一尊女神的雕像,白色大理石雕就,身材修长,披着长长的飘带,面带微笑,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我端详着女神,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喜悦,欣幸我所生活的城市,又多了一缕爱意,添了一分柔情。此后我就常到这里,像拜访可敬的女士,像会见纯洁的朋友,我们默默地谈心,我从和她的一次次交谈中,获得感悟,受到陶冶。

③我再去那地方的时候,感到女神有些异样,忙走近她,突然发现,她右手的中指断了一节。我愣了一下,心疼地抚摸她的伤处,坚硬的大理石竟有微微的温热。断指仿佛还滴着鲜红的血,女神脸上也挂着晶莹的泪珠。这天的散步,没有减轻丝毫烦闷,反增添了一分沉重。

④一连几夜,我都在做着奇奇怪怪的梦:先是梦见一个醉汉摇摇晃晃地走来,头发蓬乱,两眼发红,不断撕抓着胸口,衣服被撕得破破烂烂。他走到女神身旁,就吼叫着,捡起石块砸断了女神的手指„„又梦见一位青年,眼神忧郁,在河边走着咕哝着。他咕哝几句又嘿嘿地笑,笑过,又咕哝。走到女神身旁,斜视了一会儿,突然恶狠狠地骂了几句脏话,猛扑上去,张开大口,露出钢钳似的板牙,就把女神的手指咬断了。我断定,他是在多次的失意之后,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敌意„„再一次,又梦见一个面目模糊的人由远而近地走来,一路走,一路随心所欲地掐掉刚开的花朵,折断嫩绿的树枝,踢倒大熊猫形状的垃圾筒,打碎电线杆上的路灯。走到女神身旁,也就随心所欲地砸断了女神的手指。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愣愣地猜想,他是因生活的坎坷太多,要借此发泄胸中的积怨,还是因从小缺乏教养,积成了摧残美好事物的恶习?„„

⑤女神的手指,使我有好多日子难以安宁。⑥我到那地方去得更勤了,不只是为散步,更多的是为探望受伤的女神,看她的伤处是不是还在滴血,看她的断指是不是生出了鲜嫩的肉芽儿,是不是长出了完整的新的手指。女神很年青,年青的女神生命力是极强大的。

⑦女神仍然挺立着,仍然微笑着,仍然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无怨无恨,稳稳静静。稳静是自信。她撒播着爱,她耐心地等待着收获的季节。

5.对第①段中“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里有小河,有草坪,环境优美 B.那里有树,有鸟,空气清爽 C.那里有一尊美丽的女神雕像 D.那里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

6.对第③段中“反增添了一分沉重”理解为

。7.第④段借梦境详细描述雕像断指的具体情景,用意是什么? 8.女神雕像在本文中象征什么?

9.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第⑦段末尾“收获的季节”比喻什么?

(二)棒着空花盆的孩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国家里,有一个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但是,他的年纪已很大了,而且年迈的国王没有一个孩子。这件心事,使他很伤脑筋。有一天,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吩咐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并宣布:“如果谁能用这些花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那个孩子便是我的继承人。” 所有的孩子都种下了那些花种子,他们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护理得非常精心。

有个名叫雄日的男孩,他也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月过去了,一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

“真奇怪!”维日有些纳闷。最后,他去问他的母亲:“妈妈,为什么我种的花不出芽呢?”母亲同 为此事操心,她说:“ 把花盆里的土换一换,看行不行。”

雄日依照妈妈的意见,在新的土壤里播下了种子,但是它们仍然不发芽。

国王决定观花的日子来到了。数个穿着漂亮的孩子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每个人都想成为继承王位的太子。但是,不知为什么,当国王环视花朵,从一个个孩子面前走过去时,他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影子。忽然,在一个店铺旁,国王看见了正在流泪的雄日,这个孩子端着空花盆站在那里。国王把他叫到自己的眼前,问道:“ 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雄日抽咽着,他把他如何种花,但花种又长期不萌芽的经过告诉给国王,并说,这可能是报应,为他在别人的果园里偷搞过一个苹果。

国王听了雄日的回答,高兴地拉着他的双手,大声地说:“这就是我的 实的儿子。” “为什么您选择了一个端着空花盆的孩子做接班人呢?”孩子们向国王。于是,国王说:“子民们,我发给 们的花种子都是煮熟了的。”

听了国王的这句话,那些捧着最美丽花朵的孩子,个个面红耳赤,为。11.解释下列词语。

贤明: 纳闷: 环视: 抽咽: 12.这个故事的起 是()

A、国王发给每个孩子一些花种子,让他们培育出最美的花朵。B、国王深受人们爱戴,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可还没有一个孩子。C、国王年迈而 子,想要挑选一个义子作为继承人。D、国王年迈而又 子,他十分苦恼。13.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是()

A、国王 B、雄日 C、雄日的母亲 D、手捧鲜花的孩子 14.依据 的理解,补写完全文最后一句话(写在下面)。15.国王选雄日做接班人是 为雄日。

16.恰当地归纳了本文中心思想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 的国王才是贤明而受人爱戴的。B、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地位与财富。C、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城实的人。

D、本文通过一位国王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做过坏事的人是一定会遭报应的。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要点

1.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2.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3.“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4.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5.查阅课外咏秋诗文。举办诗文朗诵会。内容概述

一、诗人笔下的秋天各不相同,甚至情趣大异。

二、表现不同情调的重点语句,抒写秋景秋情的名句妙词。

三、“意象并列”等古代诗词曲的某些特点。

四、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捕捉自己对秋的独特感触,写写你“心中的秋”。

五、查阅课外咏秋诗文。举办诗文朗诵会。复习策略 《山行》

一、让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等诗的情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读出诗味,朗读时鼓励学生将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课文诗句中去,读出诗词中所包含关于“秋”的各种感情和趣味。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节奏鲜明,注意抑扬顿挫,恰当表达诗中不同的感情,不仅做到朗读流畅,并力求当堂熟读成诵。

二、让学生说说《山行》这首诗的灵魂是全诗的哪一句?它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秋”的怎样的感情?

三、讨论:《山行》《渔家傲》《苏幕遮》这些诗词在描写“秋”时,字面上给人的感觉如何?可以看出诗人们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个人的遭遇等,说说同样是咏秋,他们抒发的情感为什么各不相同?这些情感是通过哪些字、词表达出来?考虑到初一的学生可能还不能很正确的解读,教师可对其中一首,对其炼意、炼句等方面作示范性教读。

四、在学生完成课文练习后,可让学生给这三首诗词各拟一个含有“秋”字的小标题,讨论一下谁拟的最好,为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主编导读”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已作了详尽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领会时,要把握几个要点:

①对比、比喻新异。一般而言,秋叶意味着飘零、衰落、萧条,二月鲜花意味着新生勃发,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将两者在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的。诗人不仅将经霜的枫叶比作二月鲜花,而且说比这春天里最为鲜艳的花朵还要鲜艳。

②情感独特。落脚在红色,强调红色。引起的联想是“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热烈,红得有生命力”。并且又说秋叶的红胜过了新生勃发的新春之红。诗人从秋天里感受到的,就迥异于一般咏秋诗的“悲壮”之调,而是甚至胜过春天的勃勃生机。诗人的情感是独特的。

③富有哲理。这是此诗句成为千古绝唱的一个重要特点。把枫叶经霜喻理、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种对世间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④此句和“红”字为全诗灵魂,推出此句的过程很能说明为什么人们把眼光最后停留在此句上。头两句的美妙自然景色并没有使诗人停下脚步,使诗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的,原来是枫叶如此美丽,原来是诗人惊异地发现顿悟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不管是他的匠心构思还是他的灵感“实录”,都可能使读者们随着诗人的心灵变化、情绪转折把最重要的关注投向了这“最后一句”。

以上四点并非机械的分类,学生们可能仅侧重某一角度或另择角度谈其感受。“生处”和“深处”都给人有点朦胧飘渺,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动人的(参见“主编导读”)。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参见“参考资料”中王双启文)。

《天净沙》

一、让学生熟读成诵三首《天净沙》,诵读过程中老师可进行声调点拨,即帮助学生明音调的高下、辨节奏的疾徐、察韵脚的轻重,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情感,以让学生尽快实现“披文入情”的过程,在诵读中认识元曲的特点。同时进行理解过程中的情意点拨,即从语词内涵点拨其“情境”意义,从风格把握上点拨其意象组合,以使学生由诵读而形成的意象组合到明晰和深化。然后让学生深入讨论阅读练习二。

二、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读,讨论难解的语句,教师可联系元曲小令的特点,从内容到形式,作必要的介绍与补充。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三、让学生说说三首《天净沙》中各含有几幅画面,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摹这些画面,并说这些画面后面所蕴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其他各首秋诗 以 “*比较?探究”第一、二题练习为切入点,探究其余各首秋诗的特色。学生可分工合作,进行研讨;要从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要求也不要太高。

复习反馈

一、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寐:

②黯乡魂。

黯:

③明月楼高休独倚。休

二、阅读下列诗歌,回答11-14题。《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解释下列词语。①远上: ②寒山: ③石径: ④斜: ⑤白云生处: ⑥爱: ⑦枫林晚: ⑧霜叶: ⑨二月花: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4.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5.《山行》中“白云生处有人家”改为“白云深处有人家”可以吗,为什么? 6.范仲淹《渔家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7.范仲淹《苏幕遮》主要抒发了什么情绪?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残霞()飞鸿()嗈嗈()孤鹜()疏林()斑驳()潺潺()

四、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青烟老树寒鸦。()②鱼歌唱入芦花。()③屈溪流水潺潺。()

五、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一点飞鸿影下。

鸿:

②嗈嗈落雁平沙。

嗈嗈:

③依依孤鹜残霞。鹜:

六、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11-15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__,号________,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3.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4.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5.哪句话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七、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16-21题。

(一)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诵读节奏。长烟落日孤城闭

2.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C、这首诗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现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诗句:

八、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春朝()重阳()分外()胜似()秋风劲()

九、下列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①晴空一鹤牌云上。()②寥阔江天万里霜。()③风疾天高远声哀。()

十、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 坐井观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

② 于无声处听惊雷()

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 我言秋日胜春朝()坐北朝南()④ 追旅思()

化作相思泪()

十一、《秋词》中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十二、《采桑子 重阳》这首词描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里面有许多写景的成分,这有何作用?

十三、有人将《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压缩为“落叶萧萧下,长江滚滚来”,你觉得压缩好不好?

十四、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

十五、阅读下列两首诗词,回答11-18题。

(一)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1.词的第一句有何哲理?

2.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战地黄花”分外香? 3.词的下阕应如何理解?

4.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二)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 2.应如何理解颔联写的“木”“ 江”这两种景物? 3.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等同于现代汉语的意思吗? 4.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

十六、阅读下列两首诗词,完成19-24题。

(一)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1.你认为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

3.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写作的侧重点不同,你怎么认识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一、①寐:睡觉,入睡。

②黯:这里是悲伤的意思。③休:不要。

二、1.①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②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③石径:石头小路。

④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⑤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⑥爱:真爱,留恋的意思。⑦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⑧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⑨二月花: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

3.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4.略

5.不可以。“生处”和“深处”虽然都给人有点朦胧缥缈,产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但“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6.这首词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

7.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写旅思乡愁。

三、cán hóng yōng wù shū bān chán

四、① “青”应为 “轻” ② “鱼” 应为“渔” ③ “屈” 应为“曲”

五、①鸿:大雁。

②嗈嗈:鸟类和鸣之声。③鹜:野鸭子。六

1. 马致远 东篱 2. 枯藤、西风 夕阳 3. 断肠人

4.凄苦惆怅的内心世界。七1.长烟/落日/孤城闭 2.B 点拨:“衡阳雁去”是说“大雁从衡阳飞走了”而不是“大雁向衡阳飞去”。3.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理解分析:略

八、zhāo chóng fèn sì jìng

九、① “牌” 应为“排” ② “阔” 应为“廓” ③ “疾”应为“急”

十、①动词“坐”;因为

② 在,从;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③早晨;面对着

④心绪、思绪,这里指愁思;想念

十一、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二、正像毛主席的其他诗词一样,写景只是手段,主要目的则在于透过写景来抒写心情。从全词来看,它是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十三、这两句诗从大处着眼。“无边”“不尽”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意境深远,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悲壮意味。压缩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十四、清明: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枚《清明》)②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张继《闾门即事》)七夕:

③牛女年年渡,何曾**生?(杜甫《银河诗》)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⑥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少游《鹊桥仙》)重阳:

⑦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⑧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十五

(一)1.这是一句带有大彻大悟意味的警句,使接下来的内容平添一般渺远苍凉之气,以自然万物的永恒写人生的短暂。

2.乐观的精神,对革命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讲的是一般的自然规律,通常人们也都能具备这样的感受和境界,但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味到的。这里的霜,不仅仅是“霜白”的意思,还是五彩斑斓,包括了黄花,叶红和各式草树,还包括了各种秋实和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

4.①押韵。

②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二)1.①风急——冷 ②天高——人渺小、孤独 ③猿啸哀 ④鸟飞回--孤独

2.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3.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完全不同。4.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十六

(一)1.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2. 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点拨:人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通过“鹤”这一形象,体会试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第一首诗侧重赞美秋天的本质,第二首侧重歌咏秋天景色。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试题 黎明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班级:姓名:学号:

一、字词积累 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

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凿[záo]桑椹[shân]油蛉 [líng]斑蝥[máo]倘

[tǎng]若珊[shān]瑚攒[cuán]敛[liǎn]罕至[hǎn]秕[bǐ]谷书塾[shú]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宿儒[rú]蝉蜕[tuì]鼎[dǐng]沸倜傥[tì tǎng]拗[ǎo]盔[kuī]甲锡箔[xī

生的印记。bï]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

3个凑学费。只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

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

2、《雪地贺卡》膝[xī]盖颏[kē]下岐[qí]山嫉[jí]妒恳挚[zhì]襟[j

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īn]怀雪橇[qiāo]臃[yōng]肿痴[chī]痴

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

3、《阿长与<山海经>》惊骇[hài]劫掳[lǔ]针灸[jiǔ]疮[chuāng]疤诘[jiã]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问惧惮[dàn]霹[pī]雳震悚[sǒng]懿[yì]旨孤孀[shuāng] 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

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

4、《拣麦穗》田埂[gěng]积攒[zǎn]趔趄[liâ qie]磕[kē]碰戏谑[xuâ]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大言不惭睒[shǎn]前仰后合山坳[ào]坳蹒跚[pán shān]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5、《童年絮味》鬈[quán]曲小箧[qiâ]羡[xiàn]慕细糠[kāng]雷霆[tíng]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万钧百无聊赖掴[guï]耳光啜[chuî]泣叱[chì]责譬[pì]如撮[cuō]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合蹭[câng]破驯[xùn]良肆无忌惮[dàn]噙[qín]着焦灼[zhuï]不安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撅[juē]嘴

6、《生命》如法炮[páo]制调侃 [kǎn]

2.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二、文学常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3.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16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

<山海经>》都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当代作家,蒙古族。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4.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拣麦穗》张洁,女,1937年生,当代作家。

《童年絮味》舒婷,女,1952年生,当代诗人。

《生 命》沉河,1967年生,当代作家。

三、现代文阅读(13分)

白银市第五中学2014年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试卷 1

四、诗歌鉴赏

(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得还是老宅院好,生活几十年了,怎么也不愿意离开。

坐在奶奶身旁,看见奶奶那满头白发,心中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自从到县城上学以后,我已失去了儿时对她的依恋,以至于几年也没有怎么相见。望着炉膛里忽明忽暗的余火,我一下子拾起了儿时的感觉,那时,我们围坐在炉灶旁,奶奶总爱一边给我们讲故事,一边烤红薯给我们吃。她在炉火下放两个红薯,不时用手去摸一下,待烤软了,便轻轻剥开,给我们慢慢舔吃。为此,我和弟妹们曾经常发生争夺红薯的“战争”……

如今物依旧,红薯也依旧如此香甜,但身边除我和奶奶外,已空无一人。晚风习习,吹起了童年的往事,再也没有了儿时的欢乐与幸福。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再也无法回来了。我仰望天空,心

1.本诗以

中一片惆怅、失落……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这,是一个忧伤的周末。

得分点解读: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并不是成年人的特权。通过这一篇《忧伤的周末》可以看出,在小作者的心

中,不仅装盛着书本和学校,而更多的是不尽的童真和亲情。

本文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

一是语言简洁流畅,节奏明快。通篇几乎都是用白描的手法,绝少用形容词,节奏简洁明快,不拖

(二)《蒹葭》

泥带水。这样使文章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巧妙地拓展了生活空间,既有学校生活的描写,又有家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生活的叙述,还有童年生活的回忆。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是刻画入微,真实细腻。如文中对奶奶的描写:“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穿着粗布衣裤,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显得又矮又瘦,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仿佛一阵风就会把她吹倒”,“满头白发”,写出了奶奶质朴、慈祥、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苍老的特点。此外,文中对作者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细致入微。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三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文章明写“我”回奶奶家的所见所闻所感,暗写“我”学习负担之重以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及对亲情、童真的回忆与渴望。首尾自然巧妙的呼应,行文过程中有意而又自然的点题,都令文章小巧精致而又活泼灵动,结尾抒发作者“惆怅、失落、忧伤”的心情更是点睛之笔。1.,是一首典型的(2分)

(二)请以“的周末”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本诗以(2分)

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五、写作部分

(一)忧伤的周末

我们做完最后一道作业题,班主任突然宣布:“明天周末,放假!”全班顿时欢呼雀跃,“耶”声一片。我猛然记起自从进入初中以后,就整天沉浸在紧张的学习中,很少有过属于自己的周末了。

我决定利用这个周末放假时间,回乡下一趟,去看看久别的奶奶。

到了奶奶的老宅院,轻轻推开那道柴门。奶奶正在烧火做饭,听到声音的她“哦”了一声,一见是我,显出意外的喜悦,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奶奶穿着粗布衣裤,显得又矮又瘦,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仿佛一阵风就会把她吹倒。奶奶依旧这般质朴,只是人苍老了许多。

到老奶奶家只是心血来潮,忽然发现我已经几年没有见她了。两家离得并不太远,我和爸妈住在县城,奶奶住在乡下。奶奶腿脚不方便,很少来我家,父母一度要求她到我家去住,可奶奶总觉

白银市第五中学2014年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试卷 2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

永远执着的美丽(节选)

那是我在这次采访中惟一有机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

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一头栽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3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儿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1.画线句中“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三段加点词语“双眼灼灼,神采焕发”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复运用“美丽”一次,请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格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

岳飞破拐子马

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兀术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破之。注释:

兀术:金国大将

贯以韦索:用牛皮带子连结

第:只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号“拐子马”

号:_______________ ②.一马仆

仆: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官军不敢当”的“官军”是指____________(国名)的军队。4.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远执着的美丽

1.“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是写袁隆平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以后还坚持科学研究。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著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每时每刻惦记着事业,始终不渝。

2.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永远执著,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3.下列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用了两年时间,顶着烈日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稻穗。②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③句表达效果好。因为“整整两年”说明袁隆平夫妇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差不多”准确写出他到过的稻田之多,但不是全部;“14000个”则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他们付出的巨大艰辛,与“两年”配合表现了他们忘我执著的精神。而①句删除了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差不多”,表达反而显得绝对。)4.作者插叙袁隆平6岁郊游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这段插叙,描述了袁隆平童年时的美丽梦想,表明这是他一生的愿望,表现了袁隆平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

5.文章前3段说“美丽”与袁隆平无缘,而全文却表现他的“美丽”,这是为什么?

文中说袁隆平心目中的“美丽”,源自他选择学农之路见到的美丽景象。文章着重表现袁隆平在追寻“美丽”过程中显示的性格美、心灵美,尤其是他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永远执著的“美丽”。而文章前3段完全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内在“美丽”;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具有独特的美。

老山界

一、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特点是什么?表达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三、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教学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教学案 [编辑本段]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 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1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 把握要旨,关注人生 1.理想 2.短文两篇 3.人生寓言 4.我的信念 5.《论语》十则 兴趣情境导引 语文老师推荐两首诗:《山泉戒》(刘国正)、《小溪流的歌》(流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教案2

    3eud教育网 http://www.3edu.net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目标提示 1.体会文章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丰富和用词的准确性。 2.初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案(苏教版) 学案(苏教版) 第二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成语。 3.进一步巩固古文阅......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期末复习试卷

    泉州实验中学七年级上语文第七单元期末复习试卷 班级:座号:姓名:成绩: 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1、在下面句子空白处填入读音为jùn的恰当的字。 “阳光花园”住宅小区即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复习教案 苏教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目标提示 ⒈感受《春》、《三峡》所描写的形象,体会其中的感情。⒉理解文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⒊学会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各个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3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要点 1. 从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中感受童趣、童心、童真的美好。 2. 对纯真童心的赞美,对孩子心愿的珍视,对淳朴、善良人性的歌颂。 3. 鲁迅两篇作品对人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4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要点 1.珍惜、敬重、关爱生命。 2. 赞美为救护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行为。 3. 叙事作品的关键情节、生动场面、精彩结尾。 4. “天地之大德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