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2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课题:第五单元复习备课

二、教学目的: 1.复习第五单元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 3.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复习第五单元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

四、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五、课型:复习课

六、教学过程:

<一>词语拼音

寂寞(mî)吐蕾(lěi)嫌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缩(sâ)虐杀(nvâ)堕落(duî)诀别(jvã)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â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笑嘻嘻(xī)苦心孤诣 毫无怨恨 无可把握 恍然大悟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无可挽回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步履蹒跚 相委而去 诚实守信 聪颖机智 <二>文学常识。

①《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三>课文内容把握。

1、《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 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2、《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 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3、《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4、《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5、《荷叶

母亲》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6、《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7、《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四>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五>应把握的单元考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其次,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文字,留下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最后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①如果有中心句的,可以用中心句来概括。

②如果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可以保留主要的,删除次要的。

③如果文中的几方面内容是并列关系,可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兼收并蓄,全面而无漏失。<六>《世说新语》两则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答、俄而:片刻。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答、拟:比,比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未若:比不上

..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去:离开。乃:才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⑥、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⑦、尊君在不?

.⑧、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答、期:约定。委:舍弃 答、引:拉。顾:回头看 答、“不”通“否” 答、集:集会

2、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③、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七>迁移运用

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八>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我爱我家》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

永远执着的美丽(节选)

那是我在这次采访中惟一有机会提出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始终不解,像他这样出生在北京、生长在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从小上教会学校的人,为什么在风华正茂之时违背母愿选择了艰苦而陌生的农学?

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

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了终生的追求。

他义无反顾一头栽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在他研究开始的最初,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成了家常便饭。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或许上天也被这种精诚所感化,自1966年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项接着一项,30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了“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3500 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同行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翱翔;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隆重上市。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都要求基地3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儿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了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1.画线句中“痴”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三段加点词语“双眼灼灼,神采焕发”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反复运用“美丽”一次,请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格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

岳飞破拐子马

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兀术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砍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破之。注释:

兀术:金国大将

贯以韦索:用牛皮带子连结

第:只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号“拐子马”

号:_______________ ②.一马仆

仆: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官军不敢当”的“官军”是指____________(国名)的军队。4.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远执着的美丽

1.“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是写袁隆平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以后还坚持科学研究。这里的“无时、依然”等词语,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执著的研究精神,作为人民科学家他早已把自己的身心交给了那片田地,每时每刻惦记着事业,始终不渝。

2.本文“美丽”还指袁隆平的精神:永远执著,不懈追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3.下列两句,哪一句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①用了两年时间,顶着烈日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稻穗。②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③句表达效果好。因为“整整两年”说明袁隆平夫妇为了获得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之多;“差不多”准确写出他到过的稻田之多,但不是全部;“14000个”则用具体的数据体现了他们付出的巨大艰辛,与“两年”配合表现了他们忘我执著的精神。而①句删除了这几个词语,表达的意思不够具体,而且没有“差不多”,表达反而显得绝对。)4.作者插叙袁隆平6岁郊游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这段插叙,描述了袁隆平童年时的美丽梦想,表明这是他一生的愿望,表现了袁隆平对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

5.文章前3段说“美丽”与袁隆平无缘,而全文却表现他的“美丽”,这是为什么?

文中说袁隆平心目中的“美丽”,源自他选择学农之路见到的美丽景象。文章着重表现袁隆平在追寻“美丽”过程中显示的性格美、心灵美,尤其是他在科研路上坚持不懈,永远执著的“美丽”。而文章前3段完全是为了反衬下文的内在“美丽”;这样的开头,欲扬先抑,具有独特的美。

老山界

一、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特点是什么?表达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三、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羚羊木雕》教案

南昌市湾里第二中学

齐述兰

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表演,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2)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人生有益启示。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我们和父母不是同时代的人,肯定在思想观念等方面有跟他们不一致的地方。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跟父母因某事而意见分歧?你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的?请你说说你的经历。(请两三个学生谈经历)由此导入本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感知课文内容:

1.掌握生字词语

攥捕dài 逮着玩dǎi .zuàn 树杈.chà 怦怦..pēng 逮..2.搞清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A、父母对“我”怎样? B、“我”和万芳的友情怎样?通过哪些事情表现出来的? B、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 C、这些矛盾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D、父母逼我要羚羊木雕,奶奶是怎样对待这件事的?父母听奶奶的话没有?说明了什么? E、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怎样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3.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板书:

父母:重财轻义

万芳:重友情

“我”:重义气

(三)合作学习:课本剧表演。

分成四个大组,按角色进行表演,注意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四)以“亲情与友情”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1、通过辩论会的形式,目的在于: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对待友情,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学习辩论的技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口语交际能力。活动过程:

2、导入:“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这样作对与不对?怎样才能避免与父母发生矛盾?怎样正确对待友情?请大家围绕“亲情与友情”进行辩论。板书辩论会主题:亲情与友情

3、方法:男生代表父母一方;女生代表“我”、万芳一方

4、老师主持,宣布要求后,先提出问题:“既然羚羊木雕已送人,父母逼我要回,对或是不对”?以此谈论各自的看法,老师在学生辩论中不是进行引导、点拨。

5、小结:子女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

(五)片段作文训练:续写“我”从万芳家回来时路上的心情。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4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要点

1.珍惜、敬重、关爱生命。

2.赞美为救护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行为。3.叙事作品的关键情节、生动场面、精彩结尾。

4.“天地之大德曰生”、“履行做人之道”等富有哲理、情感的名句。

5.文言词汇、口语、成语、比喻、拟人、幽默笔法、准确译文等等对文章表现力的增强。

6.口述故事、编手抄报、采访调查、写调查报告,就“珍惜生命,关注动物朋友”开展一次说、写实践

内容概述

一、珍惜、敬重、关爱生命。

二、赞美为救护他人生命而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行为。

三、叙事作品的关键情节、生动场面、精彩结尾。

四、“天地之大德曰生”、“履行做人之道”等富有哲理、情感的名句。

五、文言词汇、口语、成语、比喻、拟人、幽默笔法、准确译文等等对文章表现力的增强。

六、口述故事、编手抄报、采访调查、写调查报告,就“珍惜生命,关注动物朋友”开展一次说、写实践。

复习策略 《最后一片叶子》

一、课前布置学生做两种复述准备:一是前面练习过的一般的复述,不应该遗漏关键情节,尤其是作者着意使用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一种是“概述”,即只需简要介绍主要情节,不必顾及关键情节中的具体描写,特别是细节。做这两种练习,目的是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取舍选择过程中,懂得如何整体感知,又如何发现和把握精彩的细部。

二、课上学生进行复述交流。教师讲评并做示范。

三、学生在课堂上就练习一、二做口头回答的准备。先做批注,最后写出回答要点,进行汇报交流。

四、布置课后完成练习三、四。练习三只需口头回答交流,练习四必须写成书面上交。提示学生:比较哪一种写法更好,应写出简要的理由。

五、教师批阅完学生作业并做讲评之后,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示范样本,印发人手一份,作为此类书面作业的一种规范。

六、可推荐阅读梁实秋和欧?亨利的同类有关作品。《天鹅的故事满腔热血已经沸腾》

一、课前布置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天鹅的故事》。完成练习一。

二、课上进行朗读交流,教师讲评、示范。

三、在汇报交流练习一之前,可先让学生说说这两篇文章(《天》和《猫》)分别赞美的是哪些值得珍视的生命情感。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内容和形式,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上一节课一样,讲语言风格时,既要准确,又要使学生明白易懂。

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练习三。可考虑分工,每人重点准备四篇中的一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之后,教师同样须做出规范的文字表述。对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一句话,也可以略做解说。

《小地主“诺曼底”号遇难记》

一、《“小地主”》无论写灰喜鹊“小地主”,还是写照顾“小地主”的“我”,读起来都使人觉得十分可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两遍,再将阅读的体会(集中在“可爱”这一点)写成发言提纲,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在班上汇报。

二、写一段文字,结合《“诺曼底”号遇难记》谈什么是应该履行的“做人之道”,约300字。教师批阅讲评后选择一些在班上交流。

复习反馈

一、积累运用(每小题3分,共21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趔趄(liâ qiâ)夤夜(yín)殚智竭力(dān)B.坍塌(tān tā)霰弹(xiàn)万籁俱寂(lài)C.莴苣(wō jù)窗棂(línɡ)如诟如詈(ɡîu lì)D.邋遢(lā tà)猱升(ráo)凶神恶煞(shà)

2.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A.呐闷 颤抖 苔藓 错综复杂 B.穿梭

须臾 数落 转弯抹角 C.船桅

剖开 窗槛 唠唠叨叨 D.猝然

酣睡 肇祸 声色俱厉 3.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乔安西在胡思乱想,把自己比做一片弱不禁风的藤叶。B.医生称这位客人为“肺炎”,这瘟神简直横冲直撞,害起人来一动手就是几十个。C.灰喜鹊们纷纷声色俱厉地指责起来。

D.小地主一看家里来了人,马上趾高气扬,一声一声地叫起来。

4.填入下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生命是水,尊严就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_____________。

A.尊严就是勇猛 B.尊严就是盘旋 C.尊严就是飞翔 D.尊严就是羽毛

5.下面对“最后一片叶子”的含义,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B.对琼珊而言: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C.对琼珊而言: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D.对贝尔曼而言: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绝笔”

6.选出对本单元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A.《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又名《最后的常春藤叶》。

B.欧•亨利、莫泊桑、马克吐温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C.《“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D.《“小地主”》选自《斑纹》,是当代女作家周晓枫的作品。

7.选出对本单元有关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A.《“诺曼底”号遇难记》突出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力的崇高形象。

B.在《最后一片叶子》中,我们初见到的贝尔曼是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C.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表现的是对于动物生命的珍视。

D.《满腔热血已经沸腾》对周久义和田立业这两个不同个性英雄的牺牲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

参考答案

1.D(náo)2.A(纳闷)3.B(横行无忌)4.C 5.C(对贝尔曼而言: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6.B(契诃夫)7.D(不一样)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第五单元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4)绝佛印绝类弥勒()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⑤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

一、了解作家和知识

篇名作者时代有关知识

《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名潜,著名诗人《陋室铭》刘禹锡唐代文学家《爱莲说》周敦颐宋代北宋哲学家《核舟记》魏学洢明代《虞初新志》张潮

《卖油翁》欧阳修北宋散文家 史学家 号醉翁《推敲》胡仔宋代《苕溪渔隐丛话》 诗话《望岳》杜甫唐代号称“诗史”“诗圣”

二、名句默写

1.夹岸数百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可以。4.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予谓菊,________;牡丹,______;莲,_________。

6.表现桃花源中优美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

7.表现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____,____,_____。。8.<陋室铭>统领全文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

9.描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

10.<爱莲说>作者喜爱莲美好的品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

11写出两句与莲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1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比其他赏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13.<桃花源记>中喻理想中世界成语___,喻无人过问成语。

14、《望岳》中的颔联.颈联_________,。

15、写出《春望》中的对偶句_________,。

三、知识积累总结

(一)、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具答之,便要.()还家2.可爱者甚蕃.()

3、..阡陌..(.)4、绮.

丽()5.舟尾横卧一楫.()6.康肃忿.然曰()7.濯.洗()8.各隐卷底衣褶.()中9.黄发垂髫.()10..淤.泥()11.多髯.()12.禾黍.()13..邑.

人()14.鸿.儒()15.酌.油沥之()16.不可亵.()玩焉。

(二)、辨别解释句中加点的词。(8 分)(1)寻 寻向所志()寻病终()②鲜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③属有

端容寂()(6)足不足为外人道也()东坡现右足()

(三)、写出含有加点字的意义。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无论..魏晋()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遂与外人间隔..()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其两膝相比.

者()

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8、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9、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11、箬蓬..覆之()

1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1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4、为.宫室、器皿、人物()

15、睨.

之,久之不去()

16、如闻泣幽咽()

17、尔安.敢轻吾射()

18、自.李唐来()

19、老翁逾.墙走()20、三男邺城戍.()

21、一男附.书至()

22、急应河阳役()

23、死者长已.矣()

24、惟.有乳下孙()

25、吏呼一何..怒()

26、可爱者甚蕃.()

27、宜.乎众矣()2

8、无案牍..之劳形()

29、闭.之()30、出入无完裙.

()

31、存者且偷生..()32、听妇前致词..()33、斯.是陋室()

34、天明登前途..()35有仙则名.

()

36、无白丁..()

37、不蔓.不枝()

38、左手倚一衡.

木()

39、诎.右臂支船。()40、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落英缤纷 :2.屋舍俨然 :3.黄发垂髫 :4.惟吾德馨 :5.亭亭净植6.雕栏相望 :7.矫首昂视 :8.推敲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1)苏黄共阅一手卷②舟尾横卧一楫。古今不同点:())

重点古文复习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诗人__。本文虚构了一个,寄托了,反映了。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 __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5、本文表达了作者节操和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爱莲说》的作者是代著名哲学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3、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句。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8、“陶渊明独爱菊”,请你举出相关的诗句证明这一点。

(四)阅读《核舟记》

1、《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 《》。引用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

2、文中表示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美的句子是。文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

3、课文第二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

容。①②。苏东坡的肖像特征是;佛印的神态特征是。

4、课文第三段 ①文段的结构方式是。②文段从表达方式看,侧重。③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五)阅读杜甫诗三首

1、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的变化过程,故号称“”。

2、(1)《望岳》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诗中能表现出诗人凌云壮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此句体现了的思想感情。(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的特点。(3)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

3、(1)《春望》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及,由到,诗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2)这是一首五言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3)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以下几句诗:。如果将这首诗划为两层,前,后联主要。.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4、(1)《石壕吏》,从内容上看,属于诗。(2)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从的角度写的;“一何”的重复,表现了作者。(4)本文开头仅用十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

(一)阅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东晋(朝代)诗人_陶渊明_。本文虚构了一个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 广大人民的愿望。

2、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文章结构图:(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3、描写渔人初入桃花源所见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说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在中心思想和文章的结构上的表达作用。表明这里与世隔绝,反衬外面世界的动荡与黑暗,表现中心主旨,在结构上,总结上文又照应前文“避秦时乱”。

5.“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的内容是(提示:沿途所见,洞中所见,村人的招待等。)

6.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对和平安宁,没有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陋室铭》

1、《陋室铭》中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外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惟吾德馨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鸿儒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本文表达了作者高洁傲慢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阅读〈〈爱莲说〉〉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代著名哲学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3、文中写“菊”和“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贵形象。

4、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6、文章表达了作者 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追求隐逸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贪慕富贵 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陶渊明独爱菊”,请你举出相关的诗句证明这一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四)阅读《核舟记》)

1、《核舟记》选自清涨潮编辑的 《虞初新志》。引用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句子是“山高月小,水楼石出”;《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文中表示对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美的句子是 嘻,技艺灵怪矣哉。文中用“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来说明在船背上的题字,这样写的目的是 为了突出(赞美)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3、课文第二段文字写出了核舟的两点奇妙之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两点内容。① 体积小 ② 容量大。苏东坡的肖像特征是 峨冠多髯;佛印的神态特征是绝类弥勒。

4、课文第三段 ①文段的结构方式是 总分。②文段从表达方式看,侧重 描写。③文段的说明顺序是 空间。

(五)阅读杜甫诗三首

1、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 唐朝由盛而衰 的变化过程,故号称“诗史”。

2、(1)《望岳》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望 ”字展开,诗中能表现出诗人凌云壮志,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与豪情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的思想感情。(2)“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的 雄伟高大 特点。(3)作者将泰山的神奇秀丽之归于大自然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1)《春望》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 远 及近,由 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千古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这是一首五言 律 诗,作者通过写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 感时忧国 的情怀。(3)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以下几句诗统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将这首诗划为两层,前 二 联主要 写景,后 两 联主要 写情。.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夸张。

4、(1)《石壕吏》,从内容上看,属于 叙事 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2)①诗中能总括全文事件的一句子是 有吏夜捉人 ; ②诗中表现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③诗中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④诗中表现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是从 作者 的角度写的;“一何”的重复,表现了作者 鲜明的爱憎。

4)本文开头紧用十个字就交代了时间 暮,夜、地点 石壕村、人物 吏、事件 捉人。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试卷

    南昌二中心远中学校区初一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验卷 命题人:涂玉玲 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分50分(其中书写2分)得分___________平时作文得分________......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学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 一、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二、 “写错别字的成因” : (1)同音混淆:如,再、在,等。(2)形近搞混:如,已、己等。(3) 多笔少画:酒、洒;(4......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主题:古典名著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词汇。 2. 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领会课文细节描写的妙处。 3. 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副名扬......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16、黄山奇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推荐)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Unit 5 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 Section A 教学内容 Section A(教材P25—2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Section A的主要内容是学会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练习

    第五单元复习21、《伟大的悲剧》 复习要点及练习一、复习要点 1.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伟大的悲剧》? 答: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