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3:5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他们好奇心强,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基于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设想:

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非常浓,渗透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主要是写鲁滨孙初上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强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他们好奇心强,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基于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

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

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学重难点: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教学设想:

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抒情性强、文学味浓的传记,有丰美的语言、丰厚的情感、丰蕴的思想。教学时应注重在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经过和结果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一出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精神;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以及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维方式。【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脉络。过程方法: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联系语境,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设立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撼人心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斯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轻声诵读全文后,初步感知情节。

2、学生快速默读,自选角度,概括本文:

从记叙内容看,是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

从抒发情感看,是倾注作者真情,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

从行文顺序看,是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

从形象塑造看,是斯科特、埃文斯、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

生的集体传记。

从氛围渲染看,是笼罩悲壮色彩,给人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

从语言表达看,是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四、畅谈阅读感受:

1、.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感受或心情吗?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如:震撼、崇敬、钦佩……(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2寻找文中最让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五、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二、研读赏析:

1、自由品读——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渲染了探险的悲壮,颂扬着英雄的伟大。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还需细细品读。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心灵,感受作者挚情。(用情朗读第2、6、7、9、10、11、12、13、14段)

2、深入评说,探究主旨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

明确:首先斯科特他们身上鲜明地表现出人类不懈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南极探险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坚毅、执著、勇于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归途中与死亡抗争,是何其悲壮、何其豪气冲天。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恶劣环境和生死关头,能够团结协作,甚至不惜为团体、为同伴献出生命,奥茨独自走向茫茫风雪去迎接死神只为减轻队员负担即是撼人心魄的例证。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心,对祖国民族、同伴亲友的一片挚爱之情正是支撑他们英勇行为的强大动力之一,斯科特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斯科特还具有令人敬佩的诚信风度,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人格的高尚,令人敬佩。

(2)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明确: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3)结合课文对比体会:题目“悲”与“伟大”的内容。(用“悲在,而

伟大”表述)如: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

三、课堂小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的确,一向以来,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但给人震撼和启迪,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所以,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伟大”的含义,尽管故事是悲剧。

四、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待成败?请动笔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500字读后感)

22、荒岛余生

【教学思路】

本设计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为主。丰富的说话活动,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激活学生创造的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有目的、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读与说,让多形式多内容的说话活动,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思维的舞台。【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作家作品情况;

2、了解小说人物性格丰富、情节曲折的特点;

3、学习心理描写。过程和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

2、熟读课文,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两课时。【课前准备】

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

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4 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变换角度——说课文中的话

本文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一读,变文中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变描述性语言为概括性语言,然后说话。这既能迅速整体把握全文,又可在对比中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筛选文中语句,用第三人称说鲁滨孙所想。

2.用概括性的话说鲁滨孙所为。

四、走进人物——说理解性的话

鲁滨孙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优秀品质的精华,从不同角度解读,可全面、深入地感知人物。二读,可结合课文,说说你眼中的鲁滨孙。如:

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他可用差不多一整年的功夫仅仅做完小小的木栅栏围墙。一个不怕失败的人,为找到合适的工具,他先用重木头,失败了,又用起货用的铁棒。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活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以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信心,而热情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一个爱劳动的人,他为解决衣食住行,寻找食物、打造围墙、制造工具等。一个不断探索的人,他凭着开辟新天地的热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一个开拓创新的人,他创造性地用刀刻痕计时,寻找工具打木桩……

五、小结:

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第二课时

一、设身处地——说说鲁滨孙的情况

1、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二、小结: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

三、体验感悟——说创造性的话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请与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作文:假如你也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 要求:

1、想象合理;

2、字数不少于300字。

板书 :

荒岛余生

笛福: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品《鲁宾孙漂流记》 起 5 初

前途很暗淡

孤立无援

——决定生存下去

沮丧无聊

记日记

伤心绝望

新年执著

怨天尤人

勤于创造

后 来

观测位置、记录时

保留小物品

解决衣食住行

乐观对待

意志坚

孤身创业

务实肯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屏幕显示:

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①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附: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一、5月24日9时30分,四名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冲刺

二、登山队员征服“第二台阶”

三、刘满连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四、登上顶峰,完成创举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团结协作 活动与探究:

我们人类有史以来总是不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险活动并经常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如2002年北京大学的山鹰社在登山活动中就有几位同学罹难。你认为作为大学生,未来的人才,他们这样做有价值吗?试就人是否应该具有探险精神写一篇文章,并与同学交流。

24、真正的英雄

【教学思路】

这篇演讲词表达丰富,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非常适合进行朗读教学。新课标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

在理清文章思路、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初一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本文无疑是进行此方面教育的好材料。但不应留于空洞的说教,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同时教师用感人的语言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美好的情境中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文精神。

(本文是篇演讲词,理清作者思路是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第一步。故设置第一个教学目标。本文语言丰富,感情强烈,可以运用朗读教学。通过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故设置第二个教学目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能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难点:把握文中几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以准备录音机,里根演讲词磁带,有关航天飞机的图片、资料。录像机、录像带。(有关“挑战者号”爆炸的内容。)【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航天飞机的图片,请学生讲解有关航天的知识。

(初一学生喜欢表现,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而航天知识也是他们很感兴趣的。可以抓住这一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故设置这一环节。)

2.师: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0秒后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举国哀悼,世界震惊。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充满力量的演讲一真正的英雄。

(导语的设计应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播放《真正的英雄》朗读磁带。也可由教师范读。

(充满情感的朗读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

(1)这篇演讲词讲到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

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1~4自然段)

追忆七位英雄(5一13自然段)

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14—2l自然段)

(2)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 9 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能够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应该重视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去苛求见解是否符合标准。)

三、细读课文,赏析课文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从文中画出令自己感动的,有些想法的句子,然后四人为一组,再一起读一读,议一议。

主要是这几句: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生命的归宿。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主要语句,进行语言积累,进行个性化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这篇演讲词中,你体会到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精神?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包括:开拓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等。这种精神是全人类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新课标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设置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1.出示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图片报道,请你也写一篇简短的演讲词。

2.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州五号”已发射升空,请你对宇航员说一段话。

(设置这一环节,就是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情感体验,同时,也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形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课堂小结

茫茫宇宙,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发现,去献身。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人类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冲出太阳系、银河系,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资料链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发生爆炸。

里根,美国第49届、50届总统。板书:

真正的英雄

里根

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

(1~4自然段)

追忆七位英雄

(5一13自然段)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

(14—2l自然段)

25、短文两篇

【教学思路】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 10 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子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学习时宜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同时尽可能对文本的解读进入文化的层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山海经》和《列子》相关的常识,学会自主阅读文言短文,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熟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1、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课文;

2、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课前准备】:找资料,了解《山海经》和《列子》相关的常识;两篇短文朗读3遍以上,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夸父逐日》

一、谈话导入

中国的神话故事浩如烟海,《山海经》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故事集。同学们能不能就你知道的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山海经》。(学生自由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师板课题)。看看夸父是怎样“与日逐走”的?结果怎样呢?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说说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文言字词,读懂文言文的?

(学生说方法,如看注释,查字典,组词法,换字法,联系上下文等)

请你再认真地读课文,用上你喜欢的方法,结合全文,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屏幕显示:

(逐走

入日

河渭

北饮大泽

道渴

邓林)

2、学生自学。

3、学生发言,交流自学成果。

4、你能合上课本,只看着这些词,把故事讲下来吗?

学生自由讲述。

学生个别讲述,其他学生注意纠错。教师要注意引导纠错,并抓住翻译时的亮点作好点评。

5、背诵全文。

四、交流讨论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 11 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拓展训练

1、指导: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是神话故事的亮点,如《女娲造人》,而本文因为写作时间早,显得特简洁,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觉得哪些地方可充分发挥想象?(学生自由发挥,教师相机点拨,点评)我们知道文章的内容和详略都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可能会答“中心”。)请根据你心中的夸父形象和神话的主题,发挥你的想像,就其中一二处“留白”进行补写。

2、学生当堂写作,教师巡视,选择典型习作。

3、投影学生典型或优秀习作,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教师注意从其是否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方面引导学生点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用现代汉语改写这篇神话。

(二)《两小儿辩日》

一、谈话导入

上一学期我们在学习《〈论语〉十则》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是关于做学问的态度的,不知大家能记起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谁能帮我们解释一下这句话?(学生发言)这句话是谁说的?(孔子)你还能背出他的其他具有深刻含义的言语吗?(学生背《论语》中的句子)讲讲你心中的孔子?(学生畅谈)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孔子有关的文章,看看本文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

二、了解《列子》及其作者

三、看课文插图说话,激趣

这个老人是谁?(孔子)这两个是?(明确“小儿”的意思)孔子怎么碰到他们?(明确“东游”的含义,教师强调“东”的用法。)两小儿在干什么?(明确“辩斗”“辩日”的含义,教师板书课题。)

他们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孔子能解决吗?请听老师朗读。

四、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五、疏通文意

1.投影:两小儿争辩太阳的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孔子能解决吗? 2.请带着以上问题自学课文,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利用关键词完成翻译。如遇到困难,可与旁边的同学讨论,也可请教老师。

学生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3.班级交流

(学生用文句的翻译解决投影的几个问题,并交流每个问题相关语句对于翻译的关键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如:问题——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关键词——“以”、“去”)

六、交流讨论

学了这则故事,你有何启发?

(引导学生领悟孔子的“实事求是”精神和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学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要探索的问题吗?(学生自由探究)

七、教师总结:

探究精神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勤于探究,乐于探究。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小儿辩日》。

2、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索人类探索大自然、探索太阳的有关资料,以“探索精神代代传”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活动目标

1、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更深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认识和基本技能。

3、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4、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活动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探险精神。活动设想

探险,历来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人类的探险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探险,明白探险的意义对于学生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是大有好处的。在活动中,尽量地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兴趣,想法设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益。教师先以“铁塔尼号”沉船故事和电影再现的内容引入,然后多媒体展示几组人类向自然进军探险,超越自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探险的兴趣,接着请学生讲述故事,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紧接着展开一个探险知识竞赛,让学生对探险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再由本单元的的几篇有关探险的文章引出“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最后,组织“野外生存模拟招聘”,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探险,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坚持“探险”话题,积极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然后自然导入学生写作训练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把所写的文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小组进行评论,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几篇文章进行全班交流评论。课前准备

1、学生上网搜索有关探险的资料,诸如古今中外的探险家、著名的探险故事、富有影响的探险收获等等。

2、“模拟招聘会”成员组的确定,招聘的方案的拟订。活动时间:四课时(包括作文一节、评讲一节)活动过程

一、导入

二、我心中的探险家

学生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心中的探险英雄。(教师指导学生对同学的讲演作点评。)

三、探险常识竞赛

知识竞赛组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或以小黑板、或以宣传纸、或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学生竞答。(师生共同评分。为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可评出若干奖项,如:“探险小博士奖”、“积极参与奖”)四、七嘴八舌说探险

辩论组同学分两组:正方——探险利大于弊,反方——探险弊大于利。双方就探险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光荣与灾难、功绩与危害等方面展开讨论,借此帮助学生对探险有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五、野外生存模拟招聘

六、写作训练:任选一题作文。

七、小结评价:

1、学生代表小结(从感想、收获等方面进行);

2、教师就本次活动的组织,进行中出现的情况,活动的效果等情况作阶段性综合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探险精神,并提出号召。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潘兰林

第五单元

单元要点

一、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继续提高阅读能力。

三、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法

五、教学时间及课时:

六、单元分析:

探险,既是人对自然的探索,又是人对自身的挑战。本单元的主题是探险。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生俱来。为此,一批批探险家出现了,他们的探索和发现,推动了文明的进步。近现代以来,探险家更是层出不穷,如群星闪耀,相映生辉,他们“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留下了他们跋涉的足印。

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单元。它表明了我们对探险这一过去被国人相对忽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倾向。一个民族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而探险正代表了这种精神。当前,全球一体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种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交流、沟通越加频繁,打破隔阂,互相借鉴、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这已成为当下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说,本单元的设置,乃持一种开放的态势,拥有一种全球文化和视角,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1.关于阅读课文 :本单元阅读部分由五篇课文组成:《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和《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本单元题材丰富;有南极探险,有荒岛求生,有攀登珠峰,有探索太空,有追问太阳:本单元文体多样;有传记,有小说,有通讯,有演讲词,有神话、寓言。本单元课文情节引人人胜,主题令人深思,语言回味无穷。这一切将使这个单元的“探险之旅”充满兴味。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夺取南极的斗争》的后半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写的是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与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角逐南极点失败后,和他的队友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饱含感情,以优美的文字,再现了发生在那茫茫南极冰原上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但作者叙写这个故事,绝不是为了让读者感到有趣,也不仅仅是为了感动读者,而是让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作品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它应该是一粒种子,深埋进学生幼小的心底,在将来适当的时候能够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他们“精神的底子”里不可缺少的内涵。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创设条件,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图片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或可预先布置学生了解南极的一些情况(如气候、地貌、动物、植物、人类活动等),上课以提问的形式,导人对本课的学习。

⑵教师不要事先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告诉学生,而应让学生不带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去阅读课文,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第一阅读感觉。教师再通过与学生的深度对话,来提升学生的第一阅读感觉,帮助他们把这种感觉上升为理性思考。

⑶斯科特一行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以此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自然从课文中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⑸加强语言的品味和字词句的积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表现在他的行文上,往往有含义丰富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这篇课文也是这样。练习中的几个句子,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本课语言丰富,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列出的词语,要把它们还原到具体语境中去理解、掌握。

⑹如有条件,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茨威格的其他传记作品,如《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中的部分篇章。

《荒岛余生》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题目是编者加的)。课文节选的部分,没有多少故事情节,而主要写鲁滨孙遭遇海难后初陷荒岛时,由于孤独绝望而产生的内心矛盾,最后战胜自我,获得新生。在许多国家,这部作品一直被当作儿童必读的“生活教科书”。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认为,这是一部连亚里斯多德或现代人的作品都不能比拟的关于教育的论著。确实,这部作品是教育儿童乃至青少年的好材料。我们这里选编的思想意图正在于此。

七、教学这篇课文,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要创造条件,布置学生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可参看本册书后的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使学生对这部世界名著中的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有个大体的了解。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着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3.课文主要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这是小说家常用的描写手法。这一点在教学时不必讲得过深过细,稍作点拨即可。因为这个阶段我们不突出文学体裁的教学。专门的文学教育安排在九年级。这里只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

4.行有余力,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下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生存常识。如荒岛生存需要哪些基本常识,鲁滨孙从船上搜集的那些“不值钱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探究一下鲁滨孙观察太阳、计算日期的方法。这也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作一点知识的准备。

5.《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节选自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的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题目为编者所加)。课文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学习这篇通讯,可以激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八、教学这篇课文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是世界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2.适当渗透思想情感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3.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安排,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4.《真正的英雄》是美国总统里根为纪念“挑战者”号遇难的全体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它的影响不仅仅是美国的而且是世界的。里根的这篇演讲词声情并茂,它既是令人悲痛的,又是鼓舞人心的。从长远眼光看,学习这样的课文,对于儿童今后的思想成长是有帮助的。

5.教师可找来有关报纸、画报,有条件的话,可以从网上下载、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如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炸时分叉的火焰、从大西洋中捞起的还保留有完整美国国旗的飞机残骸、麦考利芙的照片等,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课文中的好句子不妨让学生摘抄下来,并学会运用。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有关,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教学时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7.关于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活动目标: ①对人类探险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学习探险家乐于探究进取、勇于挑战自然与自我的精神;②了解在探险过程中必备的生存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在活动中培养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信心;④在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清晰明确地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项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条件,任选一项,学生可自由组合,分成三个活动小组,每组开展一项活动。三项活动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相继开展。一般来说,同时进行便于在课时上作统一的安排,除了前期准备外,两节语文连堂即可完成。但相继开展教育面更大一些,在某一小组开展某项活动时,其他两组的同学便可前往观摩,甚至互派“探险小记者”作及时报道。

开展“探险家的故事”这一活动,可围绕三方面目标有针对性地展开:让学生在对古今中外的探险家探险故事的追踪中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学会搜集,筛选信息,培养学生处理、利用资料的能力,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和口头描述能力。

“七嘴八舌说探险”这一活动是一个辩论会,某种程度上它是第一个活动的深化。举办这一活动起码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对本单元的阅读课文表达的思想价值观有比较深入的把握;二是学生课外自行掌握了一定量的关于探险的资料。展开辩论活动,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使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使双方观点能够交锋。如果一方理据凿凿,而另一方理屈词穷,论辩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这里要强调的是,课文所表现的价值取向似乎是过于倾向于正方,这就可能使得辩论很不利于反方。为此,教师要大力扶持反方观点,使双方力量能力大致均衡。二是不要对两种观念的对错作最后的评判。辩论的过程重于结果。举办辩论会的目的是展开交流,提高思辩能力,锻炼口语表达。

“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是为应和“学会生存”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而设置的。活动虽然是模拟性质的,但难度较大。它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是一个考验。这一活动不仅考验应聘者,也考验招聘小组的成员。要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提前布置,使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活动过程中,要有有效的监控手段和考查办法,防止场面乱哄哄,活动走过场。

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既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学生可自由选择。写出真情实感即可。

第四篇: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英雄人物》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英雄人物》整体教学设计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刘军

一、教材内容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在沙漠中心》(圣艾克絮佩里)写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的心灵世界。《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

二、设计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自传散文《在沙漠中心》、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教学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学习跳读方法两条主线并进: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仿写演说语言,记住英雄为内容主线,跳读词语跳读语句跳读文段为方法主线。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生字词。

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4、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5、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四、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六、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预习课文(1课时)

(此模块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交流)

1、查找四篇课文的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积累几篇课文的生字词。

3、熟读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模块:整体感知(2课时)

(学生自由朗读四篇课文,并在文中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做圈点勾画批注,初步把握每篇文章的传达的思想感情。)

(1)梳理每篇课文内容。可采取速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复述课文内容的形式教学。A、《伟大的悲剧》主要写了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次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11月12日,一支探险队发现英雄们已冻僵的尸体。)B、《在沙漠中心》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C、《〈登上地球之巅》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曲科学探险的美妙乐章。D、《真正的英雄》1986年1月28日。这是美国航天事业史上第一次发生爆炸事件,更是全世界宇航史上一个悲痛欲绝的日子。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挑战者号”爆炸后,美国举国哀悼,世界震惊。当时美国总统发表了全国性的电视讲话。1月31日,休斯敦航天中心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里根总统在会上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模块:诵读赏析(2课时)(此模块师生交流,合作完成)

1、汇报上一模块中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朗读,并且作赏析。如:《真正的英雄》中①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②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整个人类进程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③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惬意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2、寻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特别是体会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如《在沙漠中心》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乐观 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

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⑤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的作用。

如《登上地球之巅》中“阳关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艰苦的攀登描写结合,构成一张一弛,让人轻松,有美的享受。)

第四模块:升华情感(1课时)

(在前三个模块教学,教师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感悟文章传达出的情感,已达到学生对于情感态度价值感的教育。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小结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遏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我们应当不断武装自己,去探寻无穷的未知世界!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挑战者”号爆炸了,整个人类太空计划也因此遭受重大挫折,但人类并没有被吓倒。我们看到,此后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员投入到太空探索的事业中去,一架又一架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去探索那茫茫未知的宇宙世界。让我们随着宇航英雄的魂魄,发扬美国精神,总结教训,积蓄力量,不断前进,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科技奇迹。拓展

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发散角度2: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尽管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拥有了财富,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真正的英雄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合 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可以“英雄”为中心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长时间阅读而产生疲劳,也易于达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切入点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雄”的问题,单元整合学习可以第四篇课文《真正的英雄》为主线进行设计:认识英雄→品读英雄→记住英雄。教学切入点可选用《真正的英雄》中的语句:“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曾经有人说这个年代已经没有英雄了,那么你们又是如何理解英雄的呢?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指导学生齐声朗诵:“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五单元描写了一些英雄,他们分别出现在几篇不同的课文中,这几篇课文篇幅相对较长,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前的阅读方法,肯定不能在课堂这短短的时间内结识所有英雄,那将是我们的遗憾。所以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跳读法。同学们有没信心,敢不敢尝试一下这种新方法呢?

(二)教学步骤第一环节:跳读,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1.简述跳读法的特点。跳读就是跳过课文中的次要信息,只阅读主要信息。跳读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寻找并抓住重点词句。这些重点词句,可以是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活动、课文的过渡句、段落里的中心句等。这些关键语句可能出现在课文的开头、结尾,也可能出现在课文的中间。现在我们一起跳读课文,抓住重要的句子,迅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默读《伟大的悲剧》课前提示,说说哪句话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一句表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这个重要的句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4.请同学们速读《伟大的悲剧》第一自然段,看看斯科特这支探险队共有多少人。(板书:五个人)5.“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是这一段的重点句子,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五个。6.刚才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五人前去南极探险的事件。请同学们试着用跳读的方法,寻找课文中表明探险队员人数逐渐减少的句子:“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板书:四个人→三个人)7.从五个人到四个人,再到三个人,这三个句子传达出了队员们在归途中一个一个先后离开了他们热恋着的探险队的信息,他们为什么离开了呢?8.探险队剩下的三个人最终是否回到了家中与家人团聚呢?9.学生概括主要情节。10.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为中心点,寻找本段中与五个人活动密切相关的词句。11.现在请同学们用跳读法,阅读《登上地球之巅》这篇课文,找找有没有表明登山队员人数变化的重要句子,利用这些重要信息,简要概括这个故事。(板书:四个人→三个人)12.四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登上了地球之巅,那么另一个在哪里呢?(板书:刘连满)13.学生概述情节。第二环节:跳读,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所敬佩的英雄,那老师也说一说自己所敬佩的英雄,他就是《伟大的悲剧》中的威尔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这一英雄出现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句,第162页第14自然段的第4句,第4句中虽然出现了威尔逊,但是写的不是威尔逊的事情,所以可以忽略不管,我们把关键信息锁定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两句,我们从中又提取了能体现威尔逊博士特点的两句短语:“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和“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1.教师板书,同时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归纳找到的主要信息“威尔逊在死亡之际,仍坚持科学观察”。2.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以威尔逊博士为例,利用跳读法找到了所敬佩的人的关键信息。谁把刚才用跳读法找信息的步骤再总结一下?3.学生回答并明确用跳读法找主要信息的步骤:(1)找到人物出现的语句;(2)从人物出现语句的前后寻找信息,锁定有关人物的关键段或关键句;(3)从关键段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4)从关键句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学生用跳读法寻找文中自己所敬佩人的关键信息,并依据提取的信息概括阅读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第三环节:跳读,仿写演说辞,记住英雄。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真正的英雄》的课前提示,你觉得哪句话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电视讲话。”这是一篇里根总统面对美国公众发表的电视讲话。在这篇讲演稿中,他抒发了对逝去宇航员的哀悼之情,号召人民从悲痛中振奋起来,继续去探索茫茫未知的宇宙。所以我们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怀念之情和哀悼之意,语气不能太欢快。1.学生自主阅读第6~12段。2.提问:刚才我们阅读了第6~12段,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每段都运用了“我们记得„„”句式。(板书)3.里根总统希望美国人民记住什么?我们以第8段为例,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明确:写的是宇航员生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读到这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细节,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小结:里根总统用叙述性语言追忆了七位英雄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他用七个结构相同的段落构成了排比。今天,我们从《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篇课文中结识了一批英雄,黑板上列出了英雄们的事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描写一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来表达我们的敬意,段落首句要使用“我们记得„„”这个句式。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展示。5.写作范例(略)。6.布置作业:(1)用今天教过的跳读法梳理《荒岛余生》的故事情节。(2)把我们今天结识的所有英雄都写出来,组成一个排比段。

四、设计反思跳读法是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略读文本的方法。指导学生用跳读法迅速从文章中获取所需的关键信息是本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通过跳读获取情节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板块通过跳读获取与人物有关的信息,概括人物的言行或者命运结局;第三个板块通过跳读提取演说辞的语言特点,并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这三个板块将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整合为一体,完整严密,并针对四篇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文本特点,使其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及不同的教学重点。整堂课以跳跃性阅读为主,教给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方法,并教给学生依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的能力。四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时,首先要建立起一条整合的主线,以这条主线为中心进行取舍,最重要的是敢于舍弃,如果什么都讲,只会模糊学习重点,学生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整个设计从《真正的英雄》中的一句话切入,目的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仿写《真正的英雄》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语句在演说中能起到振奋精神、激发情感、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为写作内容,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三是立足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概括课文要点及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传记《伟大的悲 剧》、小说《荒岛余生》、通讯《登上地球之巅》、演讲词 《真正的英雄》组成,四篇体裁各异的选文均与探险路 上的英雄有关。四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却叙述简单,浅显易懂,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基本没有语言文 字方面的障碍。教科书编者将单元教学重点定为: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所 以学习这一单元不宜采用单篇教学,可以“英雄”为中 心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这不仅能够避免学生因长时 间阅读而产生疲劳,也易于达成该单元的学习目标。

二、切入点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谁是真正的英

雄”的问题,单元整合学习可以第四篇课文《真正的英 雄》为主线进行设计:认识英雄→品读英雄→记住英 雄。教学切入点可选用《真正的英雄》中的语句:“英雄 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 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 活以至献出生命。”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曾经有人说这个年代已经没有英雄了,那么你 们又是如何理解英雄的呢?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指导学生齐声 朗诵:“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去实践真正的生活 以至献出生命。”

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五单元描写了一些英雄,他们

分别出现在几篇不同的课文中,这几篇课文篇幅相对 较长,如果我们仍然用以前的阅读方法,肯定不能在课 堂这短短的时间内结识所有英雄,那将是我们的遗憾。所以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阅读方法——— 跳读法。同学们有没信心,敢不敢尝试一下这种新方法 呢?

(二)教学步骤

第一环节:跳读,熟悉情节发展,认识英雄。1.简述跳读法的特点。

跳读就是跳过课文中的次要信息,只阅读主要信

息。跳读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寻找并抓住重点词 句。这些重点词句,可以是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 物的活动、课文的过渡句、段落里的中心句等。这些关 键语句可能出现在课文的开头、结尾,也可能出现在课 文的中间。现在我们一起跳读课文,抓住重要的句子,迅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伟大的悲剧》课前提示,说说哪句话表明 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一句表明了课文的主要 内容。

3.通过这个重要的句子,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 的是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牺牲 的故事。

4.请同学们速读《伟大的悲剧》第一自然段,看看 斯科特这支探险队共有多少人。(板书: 五个人)5“.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是这一段 的重点句子,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五 个。

6.刚才我们用跳读的方法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五人

前去南极探险的事件。请同学们试着用跳读的方法,寻 找课文中表明探险队员人数逐渐减少的句子:“现在只 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 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板书: 四个人→三个人)7.从五个人到四个人,再到三个人,这三个句子传 达出了队员们在归途中一个一个先后离开了他们热恋 着的探险队的信息,他们为什么离开了呢? 8.探险队剩下的三个人最终是否回到了家中与家 人团聚呢?

9.学生概括主要情节。

10.现在请同学们以“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

14公里”为中心点,寻找本段中与五个人活动密切相关 的词句。

11.现在请同学们用跳读法,阅读《登上地球之巅》 这篇课文,找找有没有表明登山队员人数变化的重要 句子,利用这些重要信息,简要概括这个故事。(板书: 四个人→三个人)12.四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登上了地球之巅,那么另 一个在哪里呢?(板书: 刘连满)13.学生概述情节。

第二环节:跳读,感知文中人物,品读英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所敬佩的英雄,那老师也说

一说自己所敬佩的英雄,他就是《伟大的悲剧》中的威 尔逊,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这一英雄出现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句,第 162页第14自然段的第4句,第4句中虽然出现了威尔 逊,但是写的不是威尔逊的事情,所以可以忽略不管,我们把关键信息锁定在第158页第6自然段的第6、7两 句,我们从中又提取了能体现威尔逊博士特点的两句 短语:“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和“还拖着16公斤 的珍贵岩石样品”。

1.教师板书,同时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归纳找到 的主要信息“威尔逊在死亡之际,仍坚持科学观察”。2.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以威尔逊博士为例,利用 跳读法找到了所敬佩的人的关键信息。谁把刚才用跳 读法找信息的步骤再总结一下?

3.学生回答并明确用跳读法找主要信息的步骤:(1)找到人物出现的语句;

(2)从人物出现语句的前后寻找信息,锁定有关人 物的关键段或关键句;

(3)从关键段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句;(4)从关键句中找到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学生用跳读法寻找文中自己所敬佩人的关键信

息,并依据提取的信息概括阅读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第三环节:跳读,仿写演说辞,记住英雄。师:刚才我们已经阅读了《真正的英雄》的课前提示,你觉得哪句话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表了这篇 电视讲话。”这是一篇里根总统面对美国公众发表的电视讲 话。在这篇讲演稿中,他抒发了对逝去宇航员的哀悼之 情,号召人民从悲痛中振奋起来,继续去探索茫茫未知 的宇宙。所以我们在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读出怀念 之情和哀悼之意,语气不能太欢快。1.学生自主阅读第6~12段。

2.提问:刚才我们阅读了第6~12段,现在请同学们 说说这些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每段都运用了“我们记得⋯.”句式。(板书)3.里根总统希望美国人民记住什么?我们以第8段 为例,看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写法。

明确:写的是宇航员生前的一些具体的小事。读到 这些留在大家记忆中的细节,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

浮现在我们面前。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小结:里根总统用叙述性语言追忆了七位英雄点

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他用七个结构相同的段落构成了

排比。今天,我们从《伟大的悲剧》和《登上地球之巅》两 篇课文中结识了一批英雄,黑板上列出了英雄们的事 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现在让我们拿起笔,描 写一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雄来表达我们的敬 意,段落首句要使用“我们记得⋯.”这个句式。4.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学生展示。5.写作范例(略)。6.布置作业:

(1)用今天教过的跳读法梳理《荒岛余生》的故事 情节。

(2)把我们今天结识的所有英雄都写出来,组成一 个排比段。

四、设计反思

跳读法是写入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略读文本的方

法。指导学生用跳读法迅速从文章中获取所需的关键 信息是本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整个教学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通过跳读

获取情节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第二个板块通过 跳读获取与人物有关的信息,概括人物的言行或者命 运结局;第三个板块通过跳读提取演说辞的语言特点,并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这三个板块将第五单元的四篇 课文整合为一体,完整严密,并针对四篇文章所呈现出 来的文本特点,使其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及不同的教 学重点。整堂课以跳跃性阅读为主,教给学生迅速捕捉 信息的方法,并教给学生依据提取的信息用自己的语 言来表述的能力。

四篇文章包含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教学的要点 很多。因此,在进行单元整合时,首先要建立起一条整 合的主线,以这条主线为中心进行取舍,最重要的是敢 于舍弃,如果什么都讲,只会模糊学习重点,学生最后 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整个设计从《真正的英雄》中的一句话切入,目的 是凸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立足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 本。仿写《真正的英雄》中的排比段,有三方面作用:一 是让学生知道这种语句在演说中能起到振奋精神、激 发情感、鼓舞人心的作用;二是以前面三篇课文的阅读 体验为写作内容,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 三是立足前三篇课文的内容进行仿写,帮助学生再次 回顾课文,概括课文要点及积累优美语句,提升语言表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法脿小学集体备课通用教案

年级组:六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第五组18课—21课、口语交际习作

五、回顾扩展五 主备:孙长富 周次:第5周 课时:14课时 集体讨论时间:2013.02.24 教师签名: 教研组检查: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学目标: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教学难点: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居里夫人的文字、图片或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课前预习: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一、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二、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三、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三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板书设计:

跨越百年的美丽

外在美 美丽端庄

内在美 执著的探究精神

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巨大贡献 淡泊名利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目标:

1.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

1、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难点: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诉中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

制作多媒体课件:“神州五号”、“神州六号”在人飞船发射的有关情景。预习作业: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老师带来一段录像:师解说意义。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中华飞天梦想实现的那刻,你们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什?)

二、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板书:千年梦圆在今朝,(带着激动自豪的感情齐读)

2、质疑:看着课题,说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预设:千年梦是什么?怎么圆的?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为什么叫千年梦?为什么以它为课题?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今朝指?)

三、梳理问题,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第二课时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下面我们就来围绕这些问题,仔细读文,注意读音,同时老师建议大家边读边勾画,觉得自己力量单薄,可以互相合作。

2、交流汇报第一个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问题,师板书

师:古代产生梦想、明代万户飞行、七十年代人造卫星上天、世纪初神州飞船飞天,历时数千年,中华民族的载人航天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实现的,真可谓千年梦圆在今朝呀!

3、浏览板书,把板书中的话连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谁来试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师小结:飞天梦的实现是靠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才使梦想变为现实。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这种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既有说服力又具体感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文章举了四件事,但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做到了(详略得当)

5、仔细读这几个事例,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勾勾画画,还可以做上批注。

6、交流感悟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预设:

(1)万户飞天:壮志未酬身先死,虽败犹荣,激励着后人勇于探索,人类飞天史上的先驱(2)人造卫星:激动不已(苏联、美国、法国、日本)感情朗读,快速浏览课文,那些语段还能表达这种激情?为什么喜欢读这段。

(3)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的决心和勇气,航天员将付出的代价

(4)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规模大,人数多:可追问这么多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什么 4

精神?(团结协作)

(5)夜以继日:忘我精神,(默默奉献)

(6)排比句:具体写出了航天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抓重点词四字词语。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更多人的代价)仿照排比句说说。

(7)课件展示,师:这座烈士陵园安息着600多航天烈士,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虽然一座座丰碑不会说话,但铭记着航天人感天动地的献身精神?此时,你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字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情吧,指一生读,然后师生合作读。(8)成千上万、终于

(9)飞天情景:壮观(想像)

(10)杨利伟的三句话:看似平淡,对幕后英雄包含着崇高的敬意,对祖国饱含着无限的热爱。(你读懂了句子背后的意思把句号读成了感叹号,真棒)(11)意义;这是作者直接表达感情的句子可齐读

7、小结:是啊,正是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使得中华飞天梦从古到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有着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使的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二、拓展延伸主题

1、解放军作家蔡桂林在飞天梦圆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了《炎黄飞天梦》一诗,齐读

2、时至今日,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生接,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这一梦的实现要靠在座各位,而且,2009年三月一日,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千年梦圆在今朝,缘起今朝,让我们踏上寻梦之路,相约未来。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深入感悟祖国发展的突飞猛进,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作业布置

知识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词语。

拓展延伸:

1、课下阅读《炎黄飞天梦》。

2、片断练习:写一个片段,可以想象地描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在太空中的情形。

板书设计:

19千年梦圆在今朝

梦想——尝试——执着——梦圆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见微知著、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预习作业:查找与课文中相类似的事例。

课前让学生读《怀疑与学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怀疑与学问》,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四、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及词语

2、完成上面的小练笔 板书设计: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司空见惯的事情 追究根源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思考

21、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的能力的重要性。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 7 的可贵品质。

4.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教学难点:

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预习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说一说,在你心目中怎样的老师算得上最好的老师?(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

2、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呢?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文《我最好的老师》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大概是:“我”最好的老师是谁?“我”为什么觉得这位老师是最好的?-------)

(谈话激趣,从生活走进课文中。引导学生质疑,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积极主动性。)

二、整体感知,认识“最好的老师”

1、这位老师是谁?课文一开始又没有写他是最好的老师?请打开课文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浏览就是快速阅读,大略地看)

(学生反馈)、2、而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1——4自热段。边读边想,怀特森是一位()()的老师,最好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用一二个词来形容他,别忘了做批注。

(交流汇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是-------生反馈,教师点拨,体会老师是一个糊弄、古怪、欺骗、过分、无理取闹、令人气愤的老师。)

3、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是怎样的?

放幻灯片: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假如你是怀特森老师的学生,你会怎样读?(指名生朗读)我把后面两句改了,行吗?这不算测验,怀特森不算老师。(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好处)再读原句,体会学生气愤的心情。

4怀特森是一位古怪、欺骗、过分的老师,怎么是最好的老师呢?一定是弄错了,我们把课题改了,我最坏、可恶的老师,可以吗?先别急着下结论。

三、再读课文,走进“最好的老师”

我们来默读课文的5——8自然段,边读边想(放幻灯)怀特森是不是最好的老师?用波浪线划出依据来。仔细读,细细品,也可以和前后桌讨论一下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吗?

1、认为是最好的老师举手,认为不是最好的老师到台上来。我们举行辩论会,底下的是正方,观点: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台上的是反方,观点:怀特森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说真理越辩越明,反方呢?老师来当反方,有信心驳倒我吗?

2、辩论要有说服力,理由在哪里?(课文中)

3、辩论开始

正方:课文的第三自热段,怀特森拿不存在的动物忽悠我,我认为不是最好的老师。反方:学生反馈

正方:让你考零分,你还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 反方:零分吸取教训,不能睡觉------正方:学生考零分谁害的?老师有没有安慰心灵受伤害的我们,怀特森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

反方:似乎根本------正方:他经常搞挑战、冒险,把学生搞的神经兮兮的,难道是最好的老师? 反方:正是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正方:你认为老有兴趣,你敢接受挑战,跟我不一样。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不对呀!你看课文最后,我不仅有物证,还有人证:一个朋友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反方:“不,你的看法错了。”------正方:有道理

4、这么一辩,我明白了。

(1)作者还有朋友都考零分,作者仍然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读: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

(2)怀特森老师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他的课尽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是一种“冒险”,但仍然觉得是最好的老师,那是因为(放幻灯)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特森老师用根本不存在的“猫猬兽”来忽悠学生,原来他的这种目的,就是为 9

了让学生(放幻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4)怀特森老师用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训,他的用心良苦就是告诉学生一个重要的道理(放幻灯):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由此可见,怀特森就是最好的老师(课题加感叹号)

5、你现在还认为他是古怪、欺骗------的老师吗?不认为(擦去学生写的内容)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6、请大家看大屏幕: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迷信”可以换成什么?(生反馈:盲从、盲目、过分相信、轻易相信)

我要非常遗憾的告诉你,这是作者回忆录的一部分,我最好的老师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完完全全相信书本,在读课文时,作者是怎样写的,你们就怎样说,这是什么?(迷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大脑,那就是: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板书)

第二课时

一、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边浏览课文,一边独立思考(放幻灯):在你看来,怀特森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

(想完后,写在本子上,写下的是内心的真实的想法,不一定写很多,但要是真实的。写完的,轻声读读,还能怎样修改的更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2、学生反馈------

3、无论你认为不认为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也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他都是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二、拓展阅读,迁移延伸

1、课外阅读《嗅苹果》,读后交流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再次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坚持真理。)

2、作业:课外阅读《嗅苹果》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我最好的老师!

独立思考 怀疑精神

课题: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满意的习作,为整理个人习作集做好准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导入,创设交际的情境

在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参与“神五”研制的科研人员等一代又一代古今中外的科学家的努力下,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网络拉近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克隆技术使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繁衍新的生命„„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的生存带来了新的问题:环境污染、交通负担过重、土地严重沙化、网络严重影响了一部分青少年的生活„„

2.发表观点,激发交流愿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你想说些什么?(引导鼓励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说出理由)

二、启迪思维,开展辩论

1.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也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发展弊大”,我们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根据学生的观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推选辩论主持人。如果学生较多可以分为两组或三组进行)

2.在辩论中怎样才能说服别人,使自己的观点有立足之地呢? ①认真搜集说明自己观点的具体事例和材料

②认真倾听对方的发言,根据其发言据理进行反驳。

③预测对方会从哪些方面提出相反的意见,己方该怎样反驳。④注意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事例,条理清楚地进行表达。⑤组内团结协作,从不同的侧面丰富资料。2.自己准备相关的资料

3.小组内讨论交流,进行资料整合和组内分工。

4.学生就自己的观点双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的进行指导、点拨(注意学生是否围绕自己的观点举出恰当的例子,表达的条理是否清楚。)

三、教师总结,深化认识

教师总结: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为人类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在我们惊叹科技的伟大与神奇、享受科技为我们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量减少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成长是我们生命的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汇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轨迹,带给了我们快乐、醉人、难忘、忧伤等不同的生活体验,这些体验令我们的童年散发着迷人的气息,今天让我们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流于笔端,共同分享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读书,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调动储备,精心选材

1.读了作文提示,相信你的头脑中一定会浮现出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请选择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和同桌交流交流吧。

2.你与同桌交流的同时是不是又想起另外的一些事情呢?赶紧拿起笔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吧。

三、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修改习作,评价赏析 1.学生自改

请将你的习作朗读两至三遍,对照习作要求自己进行修改。2.小组内同学互评互改

①画出值得欣赏的地方,并说说好在哪里。

②对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提出来。3.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润色作文。4.精彩赏析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说说好在哪里(着重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能够打动别人)。

二、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1.赏析后再次修改作文,誊抄作文 2.汇编成册

①将自己满意的习作整理起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类或按时间)②写“编者的话”,并按次序编写目录 ③装订成册,拟订书名,加入个性化设计。

三、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同学们的习作册犹如一朵朵浪花,记录了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充满着朴素稚拙的纯真童趣,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起来品味„„

课题:回顾·拓展五

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二、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哲理之思”,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其中编排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一儿曰:“日初出分) 2.补充成语:(2分) 忧心 不乐 得意 有词 3.《伟大的悲剧》一文中那位英雄队长的名字叫4.《荒岛余生》的作者是 ,本文选......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练习

    第五单元复习21、《伟大的悲剧》 复习要点及练习一、复习要点 1.本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伟大的悲剧》? 答:斯科特探险队在争到南极点的竞争中失败了,他们作为失败者却要为胜......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小结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小结 【小结目标】 1、识记字词 2、复习新闻知识3、复习病句修改4、专题复习——莲5、名著阅读。 一、字音字形 1、字音(5分):⑴亘()古、⑵梵( )婀( )玲......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创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创意教案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观念和舍己为人的品质。二、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文化......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要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阅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7 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第五单元是苏教版的九上与九下两册中“读书系列——学会读书”的一个构成单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