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李晓艳
一、课题:第四单元复习备课
二、教学目的:
1.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问题。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3.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情感,领悟哲理,懂得体味人生、关爱生命。2.能够复述故事情节,体会语言的运用和写作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五、课型:复习课
六、教学过程: <一>词语拼音
zhàn
bèng
zhù
qiú
qióng(绽)放(迸)溅(伫)立盘(虬)卧龙仙露(琼)浆
训诫(jiâ)瘦骨嶙峋(lín xún)啜泣(chuî)纳罕(nà hǎn)头晕目眩(xuàn)
收敛(liǎn)聒聒(guō)
宽恕(shù)
卑微(bēi)
响彻(châ)
一丝不苟(gǒu)凝成(níng)喧腾(xuān)一瞬间(shùn)隐秘(mì)嘉肴(yáo)教学相长:(zhǎng)弗食,不知其旨也:(fú)(zhǐ)知困,然后能自强也(qiǎng)《兑命》曰:“学学半”(yuâ)(xiào)(xuã)<二>重点文言词语理解
虽:即使。弗:不。其:代词,指嘉肴。善:好处。然后:这样以后。故:因此。长:促进。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虽古:即使。今:虽然。2.不知其旨也。旨古:甘美。今:意义。3.虽有至道。至古:好到极点。今:到。
4.教然后只困。困古:不通,理解不了。今:困难。5.教学相长也。长古:促进。今:增长。<三>文学常识。
①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小说《弦上的梦》,《三生石》,《红豆》等。②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曾发表百余篇短文,主要作品有《宇宙间》《可怜的动物》《心理学的故事》等。
③小思,本名卢玮銮,笔名明川。原籍广东。著有《日影行》《承教小记》《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步》等。
席慕容,台湾画家、散文家、诗人。主要作品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同心集》《写给幸福》等。④王家新,当代诗人。诗集《纪念》《游动的悬崖》等。⑤《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等四十九篇。《学记》《礼记》中的一篇,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述。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方面。所述的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四>课文内容把握。
本单元课文关注人生,关注自然,也关注社会生活。①《紫藤萝瀑布》让我们感受生命的美好与永恒。②《走一步再走一步》让我们学会克服困难。
③《短文两篇》让我们常思人生价值,积极面对生活与人生。④《在山的那边》让我们坚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信念。⑤《虽有嘉肴》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五>应形成的语文素养 艺术技巧
1.拟人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使它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也就是人格化。作用表意丰富感情色彩鲜明描写形象生动。2.借景抒情,含蓄的表达情感。
3.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过渡自然,使文章的主题突出、深化。
4.以小见大,富含哲理。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里,其中“小”即指篇幅的短小,又指选题的小。“大”是指“小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未来的丰富设想。
5.欲扬先抑,蝉的聒噪声使人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与病弱,又是一抑。6.象征,“海”“山”的象征意义,使得诗歌意象壮阔,意蕴丰富,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六>应把握的单元考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其次,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文字,留下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最后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①如果有中心句的,可以用中心句来概括。
②如果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可以保留主要的,删除次要的。
③如果文中的几方面内容是并列关系,可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兼收并蓄,全面而无漏失。<七>典型例题
(2010 四川成都中考题)根据语境,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D)A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xuàn);我听见有人啜(chuî)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B.曾鲜(xiǎn)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鞠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赵州桥结构匀称(chân)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
D.读书时不可存心诘(jiã)难作者,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jiáo)消化。
(2011 湖北黄冈)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
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峻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魄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睛,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体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摘自冰心的《谈生命》)
16.选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她写出了文坛瞩目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两本诗集总的来说,大致包括三个方丽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说理的?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9 贵州铜仁)阅读《大道之行也》,按要求答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选贤与能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分)译文: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分)译文:
13.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3分)
①
----------------------------
②
----------------------------
③
----------------------------
<八>配套练习 第四单元检测题
(45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诋(dǐ)毁地壳(kã)蝉(chán)鸣海潮(cháo)B.铁(tiě)青回旋(xuán)扎(zhā)根奔(bēn)跑 C.条幅(fú)喧(xuān)腾攀(pān)登渲(xuàn)染
D.漫(màn)湿峻(jùn)岭树梢(shāo)曾(cãnɡ)经 2.下面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颤抖凝成耸立心惊肉跳 B.海潮啜泣屡次小心翼翼 C.收敛宽恕迸溅一丝不苟 D.漫湿依傍遗憾瘦骨粼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今天全班同学欢聚一堂,庆祝我13岁诞辰。B.经过近几天的集中学习,我提高了自己的知识。
C.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D.王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教导,常常浮现在我眼前。4.根据句意依次填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信任是友谊之蜜的花朵,理解是心灵的桥梁。②羡慕不是奋斗的同义词,不是的代名词。A.酝酿沟通追求盲从 B.酿造交流盲从追求 C.酝酿交流嫉妒竞争 D.酿造沟通嫉妒竞争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B.“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C.“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D.“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走一步,再走一步》:撷取生活中亲历的一件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只要把大困难分解开来,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胜利。B.《在山的那边》:“山”和“海”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大海象征困难,群山象征一个个理想,用爬山象征艰苦奋斗。C.《贝壳》:由小小的贝壳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文眼是“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D.《紫藤萝瀑布》:借对一树茂盛的紫藤萝花的描写,启示人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中航行。7.古诗默写。(6分)(1)常记溪亭日暮。(2),似曾相识燕归来。(3)《观书有感》哲理句:?。(4)《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比喻句:。8综合性学习。(8分,每小空2分)(1)刚上七年级的你肯定富有想象力吧,下面请你从例句之外的23个大写英文字母中任选1个,发挥想象力,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2)班级组织了“成长的烦恼”的主题班会,请你也来参加。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
(3)说一说你自己的烦恼。烦恼:原因分析: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7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9.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括号中释义。(8分)(1)弗食,不知其旨也()(2)教学相长()(3)虽有至道()(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0.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11.选文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的道理。(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2.上面的文字在表现父亲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描写“我”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13.当“我”走下悬崖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请问“成就感”指的是什么?(3分)14.从最后两段文字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导致“我”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22分)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蜇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15.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6分,每小题3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16.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8分,每小题4分)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17.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4分)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4分)
三写作(18)题目:----的我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例如:诚实的我、幸福的我;
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200字。
第二篇:初一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化石吟
方案A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此教案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彩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抒情诗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了诗歌韵律的教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加强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特别在赏析研读和拓展延伸中,鲜明地体现了想像的层次性。如“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你最喜欢哪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理由”,这些内容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确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值得一提的是,此教案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还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使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板书设计方面也有较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
方案B案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作者先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然后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歌节奏鲜明,语调和谐,富有音乐美。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悉心体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②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③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a.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b.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c.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重点研讨
①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②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③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布置作业
①将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②当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在翻阅介绍古生物的资料时,你有何感想呢?能否也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的思想感情?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还有一个音,朦胧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
默读第6段课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
│
│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锻炼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片段欣赏”、“独特感悟”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式]
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阿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知道?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求将接触到厂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儿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许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蝈蝈 蝉 问题
进攻者被进攻者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被活活咬、一跳蝈蝈很凶狠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打斗过程很激烈
勇敢纵身追捕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准确。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一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类锐急促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措”,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第三篇:第四单元复习课
(总第课时)
复习内容:九(上)第四单元
复习目标:
1、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2、体会论据的作用并可根据需要恰当补充论据
复习重点: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复习难点:体会论据的作用并可根据需要恰当补充论据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复习时间: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导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说实话,大家怕不怕?假如取消了中考,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如果付诸于书面形式,你们刚才的发言就是一篇议论文,你所提到的“好或者不好”就是论点或者观点;而解释的原因就是论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温习第四单元有看看能不能得到一点新知?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例来总结一下如何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如何辨识不同类型的论据以及如何分析其作用?
二、出示复习目标:
三、复习步骤:
(一)、生整理字词、文学常识
(二)、快速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1、这三篇课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尽量用课文中语句回答。(组内同学合作会快一点!)
思考:有什么快捷方法或者小窍门帮助我们迅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提示】:仔细揣摩一下你找到的语句,看看他们的位置、语言组织有没有共同点? 三看:一看标题、二看开头、结尾(特别是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三看中间总结过渡性的句子(往往有语言标志:“我认为”、“由此可见”、“总而言之”、“因此”、“不难看出”、“足以证明”)
——————————————————————————————
2、巩固练习:比一比谁找的快?
选文论述的观点是—————————
三、体会论据的作用并可根据需要恰当补充论据
1、区分论据:论据有两种基本形式——和——。
区分他们难度不大:事实论据往往包括事例和数据;道理论据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实践检验的真理、定理。
警惕:文章中引用的句子并不都是道理论据:包含在某一事例之中的,是事实论据的一个组成部分!
3、体会论据的作用。
(过渡: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它们是否是论据呢?——我们应根据引文是否起证明文章论点的作用来判断它是否是论据。
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几个句子为例,具体体会一下使用论据的作用。)
(1)齐读“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
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方面的典范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思考: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例子,目的是什么?(2分)
(一生说其作用,其他学生按考试时的分数标准给他打分并说明打分理由。)
(2)共同总结得分要点:一定要结合原文具体内容,点出其最主要的作用:有说服力!而且语言组织一定要完善:“使用()这种()论据准确、有说服力地证明了()的观点”(师说完一生板书)
(3)学生自问互问下面个句子所用的论据的作用
(4)巩固练习:速读《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的第③④段
(体会论据作用并补充论据)
5、补充:提问方法“万变”但不离“其宗”如:给划线句做批注
四、延伸总结
1、回归刚才《假如取消中考》的话题,你能用一个事例或者一句名言来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吗?
2、学生畅谈收获;
五、总结:看来温故还真能知新!那么现在可以为师了吗?其实你们能总结出这么好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已经是一名了不起的老师了!希望大家以后学习的时候保持这种常思考常总结的好方法,继续总结议论文其他方面的知识,久而久之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了,中考这只拦路虎也就成了一只”纸老虎”而已!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
二、课文常考词
1、(筋)疲力尽
晚霞(辉)映
不容(争辩)
月光(如水)
星(罗)棋布
心(灵)手巧
(与)众不同
(络绎)不绝
轻松(自在)
能书(善画)
能工(巧匠)
2、形容高兴的四字词语:大喜过望、兴高采烈、欢天喜地、手舞足蹈
形容人多的四字词语:络绎不绝、人山人海、高朋满座、门庭若市
形容非常小心的四字词语: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我能写出形容心情的四字词语:百感交集、悲欢离合、沾沾自喜、唉声叹气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不动声色:不改变原来的声音和脸色。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翕(xī)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解。
7、描写月光的:
银色的月光
皎洁的月光
月光如水
月明千里
月朗星稀
月落星沉
月圆花好
三、课文理解
1、《钓鱼的启示》
重点句理解: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①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与非”的意思是对与错,联系内容,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抉择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②“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
举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③本文中我的心情变化:得意——急切——乞求——依依不舍
④“我”和爸爸去钓鱼,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得意,当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急切地想知道原因,当爸爸坚持要“我”放了鱼时,“我”乞求;当“我”把鱼放回湖中,“我”依依不舍。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严格的教育是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重点句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不把自己堵死在一条路上。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这样”指的是走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
②本文记叙了“我”在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时,是父亲对“我”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别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从而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事实,从中告诉我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越来越近。
③文中重要比喻句
我大喜过望,脚下放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比喻)一朵幸福的云指的是: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向我订购四十件毛衣 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比喻)
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比喻)
3、《落花生》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
①《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②作者许地山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③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④作者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4、《珍珠鸟》作者冯骥才。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①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
② “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四、日积月累、作文
1、面对挫折时你要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接近成功时你要告诫自己:“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在失败中,你会认识到:“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经历一次次磨难,你会这样鼓励自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智者的智慧就是在于不断地调整自己、剖析自己、完善自己。
2、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其实是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对我们都会产生启发和教育意义,想想下列事物让我们想到了什么?
小草(顽强)铺路石(勇于牺牲)海鸥(勇敢)
蜡烛(奉献)
3、每当我取得好成绩而骄傲时,老师就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你 一定要戒骄戒躁,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4、王羲之七岁就开始学书法,洗毛笔把池水都染黑了,最后终于成为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他的事 例说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一个人提示自己要爱护身体,就写下一个座右铭:“健康是幸福的源泉。”另一个人告诫自己要守信用,可用论语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课外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给我启发的一件事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但有一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
记得那是的我还只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而已呢!那是万里无云,鸟语花香的一个春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帽儿山。开始爬山了,我们开心极了,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向山顶爬去。不知不觉中我们爬到了半山腰。这时我早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这时,我多么想回家悠闲地看电视啊!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说:“孩子,你不能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那么你到最后将一事无成,前面做的事都是有徒劳的,你要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
听了爸爸的话,我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往上爬,终于我们爬上了山顶,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美丽的风景,我心里快乐极了。
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个启示:一个人做一件事要坚持到底,量力而行,不能半途而废,只要你认真做就一定会成功。
2)文明只差一步
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兴高采烈的说着,一阵风吹来,夹杂着一股臭味。
他们东瞄瞄,西望望,原来是从前面十字路口的垃圾桶传过来的。那垃圾桶的入口处挂满了很多垃圾,旁边的地上还有一堆剩饭、香蕉皮和宠物的类便等垃圾,上面围满了一群绿头苍蝇,在嗡嗡地叫着。
小红卷起袖子,将垃圾一一捡进垃圾桶。她见小明不动,就说:“你怎么不帮忙呀!”小明却 想:整个世界那么多垃圾桶,都有垃圾,我俩能捡完吗?而且今天捡了,明天还有新的垃圾,得想个办法治治。于是,他拿出一张纸,写上“文明只差一步”这几个字,贴在垃圾桶上,警示人们将垃圾倒入桶内。看到这小红笑了。
生活中,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离文明只差一步,只要我们能迈出这一步,我们的社会将会前进一大步!
第五篇:语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题材,其中《空城计》和《美猴王》都是中国古典长篇名著节选,《心声》和《勇气》分别是中、外短篇小说。这是初中第一个小说单元,四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都是典范之作。口语交际训练是“说特征,猜同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培养,并且增进了解,互相促进。作文要求写“童年趣事”,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程式化的写作。写字教学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行楷字的组合特点,领略汉字书法艺术美。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小说这种文体,但涉猎不深。新《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文学作品欣赏的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内容与小学的衔接很密,跨度不大,学生做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写写、记记、改改的方式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强化。
2.通过对课内阅读的知识分类复习,学生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故事情节的安排、环境描写的作用等有较系统的认识。
3.对口语交际、写作、书法通过“对照、反思、提高”的方式进行复习。
4.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魅力,摄取作品中有益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和强化。
(2)认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故事情节的安排、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难点
感知四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教学流程
一、交代本节内容
教师导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第四单元的重点知识。请同学们借此检验一下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情况,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缺补漏,争取更大的进步。你一定要跟上集体的脚步哦!
预设操作方法:由教师提出复习问题,启发学生回顾和补充,教师及时板书。
【设计意图】提醒学生认清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学习内容与学生自身利益相连,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复习单元知识
(一)复习基础知识
教师过渡语:我们首先从字、词、文学常识和名著知识四个方面进行复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会的内容跟大家一起说,不会的内容及时记到笔记本上,记住,这就是你需要提高之处。1.易错字、音归纳
司马yì(懿)jīng(旌)旗
隐匿(nì)鹤chǎng(氅)纶(guān)巾 zhǔ(麈)尾 远遁(dùn)fēng(蜂)拥 骇(hài)然
迸(bâng)裂
麋(mí)鹿
瞑(míng)目
石(jiã)碣 juān(镌)刻 棱(lãng)角 恍(惚)hū 过yǐn(瘾)xī(熹)微
jiàn(健)谈 xī(悉)意 门闩(shuān)寥寥(liáo)可数 tāo(滔滔)不竭 pēng(砰)地一声
笑容可jǖ(掬)斩钉jiã(截)铁 xī(窸窸)sū(窣窣)2.生词解释
蜂拥:像蜂群一样拥挤着。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笑容可掬: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抚掌:拍手表示高兴。骇然:惊讶的样子。走:这里指逃跑。
言讫:说完。讫,完结,终了。迸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瞑目:闭着眼。石碣:石碑。镌:雕刻。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造化:福分,福气。顽劣:顽皮不顺从。拱服:敬畏,服从。
窸窸窣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蜷:肢体弯曲。
发窘:感到为难,不知所措。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拘谨:言行过于谨慎、拘束。颀长:身材高。
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量。熹微:日光微明。悉意:尽心尽意。3.文学常识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
●《美猴王》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心声》作者(黄蓓佳),当代作家。●《勇气》作者狄斯尼,(美)国作家。4.名著知识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三国演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人物及性格特征:孙悟空号称美猴王和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另一方面,他也不失忠勇和善良,他淳朴憨厚,自有他可爱之处。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
《西游记》一书的写作特点有: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预设操作方法:前三项内容在大屏幕上展示,由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共同完成,对于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学生迅速记录在笔记上,这就是他们的薄弱之处,是需要强化的地方。名著知识由教师事先整理好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交由学生读熟即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单摆浮搁”的基础知识整理到一起,既可帮助他们将知识条理化,也可提高学习效率。
(二)复习课内阅读知识
教师过渡语:接下来我们共同回顾本单元四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法。通过复习,我们再总体观照一下这些经典之作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而你,学会了什么?遗漏了什么?查缺补漏,才有进步。
1.理清线索,概括内容 《空城计》:司马懿兵临西城——诸葛亮临危施计——司马懿中计——诸葛亮释计 《美猴王》:石猴出世——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进洞居住并被拥为猴王 《心声》:公开课前想读课文——回家路上偷读课文——放学后指点赵小桢反被嘲笑——公开课上读课文打动大家 2.概括主旨,了解中心 ●《心声》:京京到底有哪些心声?由此可见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呼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愿望和感情。●《勇气》:文中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谁的勇气更值得赞扬,为什么?
——法国妇女的勇气更值得赞扬。因为美国伞兵拥有的是求生的勇气,很可贵,但毕竟是为自己。而法国妇女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即便如此她还是义无返顾、毫无犹豫地第二次救助他人,这种对正义事业支持的勇气显得更加崇高。3.概括形象,总结方法 题目
主要人物
主要描写方法
示例
形象特点
《空城计》
诸葛亮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孔明)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美猴王》
石猴
动作、语言 描写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神异出众、有智慧、有胆量,集候性、人性、神性于一身
《心声》
京京
主要是通过 心理描写 展示人物性格
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
渴望亲情、友情,渴望被尊重、被关爱
《勇气》
法国妇女
神态、动作 和语言描写 “哦,当然啦。” “哦,当然啦。快!”
无私忘我、勇敢无畏、充满正义、信仰崇高
4.比较写法,领悟特色 ●《空城计》中:
①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举例说明。——对比映衬:有诸葛亮悠闲自得与司马懿拨马退兵的对比,有诸葛亮的处乱不惊与众官尽皆失色的对比,有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与诸葛亮城内空虚的对比,有众官问计的无知与诸葛亮释计多谋的对比,还有司马昭的年轻气盛与司马懿的多疑自负对比,这些对比都映衬了诸葛亮的形象。
②文中共描写了诸葛亮的几次笑,各有什么深意? ——一是“笑容可掬”,是故作轻松之态,体现诸葛亮处乱不惊;二是“抚掌大笑”,是如释重负之情,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三是“拍手大笑”,既是自豪之笑,也是对司马的嘲笑,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美猴王》中:
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各是哪些?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详写美猴成王,略写石猴出世。因为成王是凭他高度的智慧,惊人的胆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才赢得众猴的信任和爱戴,这一点最能表现主题,突出美猴王的性格,并能为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打下基础。而石猴出世只能说明他先天出众,来历不凡,不必多费笔墨。●《心声》中:
这篇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举例说明。
——开头写京京想读课文程老师不允,设下悬念;放学路上偷读课文,巧妙插叙,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放学后听读,再次体现京京想读书的迫切心情,为下文埋下伏笔;公开课上,赵小桢失误,京京得到机会读课文。整个结构就这样编织巧妙,将京京心底的亲情、友情以及想表达这种感情的心声一步步展现在读者面前。●《勇气》中:
①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哪一个是主人公,为什么? ——虽然文章对美国伞兵的正面描写所占篇幅较多,法国妇女的正面描写内容甚少,但美国人只是法国妇女的陪衬,法国妇女才是主人公。因为美国士兵有的是临危不惧、拼命逃生的勇气,而法国妇女却是在挽救别人、牺牲自我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再次帮助给她带来灾难的人,这种为了正义事业不顾个人得失和安危的行为无疑是光彩四射的。正如文末那位将军的评价一样:一个人如果能像法国妇女那样,有信仰、为正义事业敢于牺牲,使人觉得永远可以信赖,那么,当然就是幸福的人。
②小说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互换的方式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一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特别是后五段的议论深化了主题,这是单纯的叙述无法比拟的。二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显得真实感人,但从第三人称叙述,就可以讲述美国伞兵无法看到和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更加完整。预设操作方法:以上这些课内阅读的内容,讲课时已做过分析和理解,而且重点之处已做过笔记,复习时学生将每一课的分散内容整合在一起即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用大屏幕呈现这些内容,学生边说边写边整理,达到梳理和强化的目的。【设计意图】学生将零散的小说知识整理在一起,有助于加深印象和分类记忆。集中复习的方式又有利于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提高学习效率。
(三)总结口语交际知识
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举行过的“说特征,猜同学”这一活动,你们能总结出口语交际应该注意的问题吗?
——说的同学要抓住特征,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听的同学要认真,能抓住发言者的说话要点,同时要抱着欣赏的态度去介绍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向别人学习。
(四)总结写作方法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训练的作文是写“童年故事”,还记得你们各自的作文优点和缺点各是哪些吗?由此可见,你以后作文的方向是什么?
——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体验,展示自己的个性,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提高书写水平
同学们,对照课本中的行楷字帖,哪些人认为自己还有差距,需要刻苦地训练,努力地提高书写水平?你们有具体的提高办法吗? ——要临摹行楷字帖,每日坚持练习。另外,在平时大量的书写过程中,努力写好每一个字。以上三个环节的预设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要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制作成“座右铭”,放在醒目的地方,时时提醒自己。
【设计意图】学生对照自己的学习生活,找出差距,发现优势,这样才能明确日后的努力方向。只有及时反思,才能争取进步。
三、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一定有很多感触。也许每个人的收获和感受各不相同,但大家有一点认识和体会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语文真奇妙,方法最重要!知识本身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知识点都有它自身的价值,不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才最宝贵。但愿同学们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诀窍”!【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要教”,学习方法的掌握永远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提示学生在认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探寻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复习
基础知识:字、词、文学常识、名著知识 课内阅读:内容、主旨、形象、写法 口语交际:说与听的学问 写作:诉真情、写实感 书法:练习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