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情感藏体。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陆游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爱,高洁清雅的情操。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兰被认为最雅。“清香而色不艳”。明一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一郑臀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稚。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陶渊明诗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
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梧桐招凤凰,成为圣雅之植物。“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图案:牡丹有“富贵花”之称,成为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如牡丹与芙蓉、牡丹与长春花表示“富贵长春”,牡丹与海棠象征“光耀门庭”,牡丹与桃表示“长寿、富贵和荣誉”,牡丹与水仙是“神仙富贵”的隐语,牡丹与松树、寿石又是“富贵、荣誉与长寿”的象征,牡丹还常与荷花、菊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着四季平安:春海棠成为春天的象征,海棠门就有春天永驻、春意浓浓的含义:菊花为花中“隐士”,“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蕴涵文化意义颇为深厚。垂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柳”也就成为寄寓留恋、依恋的情感载体,自此折柳送别成为朋友分别时的惯例。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杜鹃为花
中西施,是人们乡恋母亲的情感寄托: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称。它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兰花象征友谊,同心的语言被称为“兰言”,结拜弟兄被称为“义结金兰”:紫荆的叶子形状如“心”,故用以象征同心和团结:石榴寓意多子:橄榄象征和平:紫薇、榉树比喻达官贵人:萱草意含忘忧:杞梓喻能人:毛白杨象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火棘表示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
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世界上长寿树大多是松柏类、栎树类、杉树类、榕树类树木,以及槐树、银杏树等。名木或以姿态奇特观赏价值极高而闻名,如中国黄山的“迎客松”:或以历史事件而闻名如泰山岱庙中汉柏,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时所植。或以传说异闻而闻名,如陕西黄陵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树高近2 0米,下围1 0米,是中国最大的柏树,据说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黄帝亲手所植:北京潭柘寺内的银杏树(称“帝王树”),相传为辽代植,高3 0余米,直径4米。许多古树名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欢,世事的沧桑,可借以撰写说明,普及历史知识。古树名木为文化艺术增添光彩,它们是历代文人咏诗作画的题材,往往伴有优美的传说和奇妙的故事。古树名木也是名胜古迹的佳景,如北京戒台寺的“卧龙松”,铁杆虬枝若苍龙腾飞,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古树名木既能使人产生怀古的幽思,又可获得审美快感。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文人和大众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追求。这样的生存智慧,艺术化的文化环境和诗意人生,成为我们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珍贵资源。
第二篇: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前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园林建设普遍选用国外的园林构建理念,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理念尤其是哲学内涵的深层次挖掘的现状,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我国园林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提供一些建议与看法。
园林,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富有自然情趣而又可供人游玩、观赏的自然环境,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的方式,而纵观浪漫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代表了东方园林的最高成就,其中所蕴涵之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深远。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这些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因为人类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的任何一次改造活动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就园林设计来说,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其建设效果,而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是属于哲学世界范畴的,由此可见,哲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古往今来,中国的许多古典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因而,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充分体现于园林之中,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就显得意义重大。1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以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思想,重“礼、乐”,以“仁”为其崇高境界,始终坚持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而这种人生观体现在艺术上就显得非常严谨、浑厚而有次序感,勇于实践而又充满理性。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精神,通常称之为行为论理学。儒家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次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紫禁城的室内设计),而对于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虽然从园林自身而言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序列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影响。
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应该要数文士园林了。所谓文士园林,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住宅、别墅的延伸,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展现了文士的所思所想,成为了文士寄托情思的理想场所。文士园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与隋唐,成熟于明清,它不仅在美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信奉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是理想主义者,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家,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思想上却深深的印刻着儒家的君臣观念,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被统治者看成是荒唐滑稽的幻想。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仕途往往比较坎坷,最终不得不辞官归隐。但是,他们并不是就此避世隐居,而是仍然希望重回朝廷以实现其政治理想,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隐士,隐居是他们无奈的一种表现,为了抒发这种感情,他们往往寄情于物。从而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文士园林。下面仅举几例进行说明:
拙政园,园主王献臣乃明弘治进士,受东厂诬陷罢官失意回乡,请文征明设计建造此园,借《闲居赋》句意“孝乎为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网师园,清乾隆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从官场“倦游归来”修建而成,借故址万卷堂“渔隐”之名,自比渔人,以“网师”命之,表示自己只适合做江河渔翁。
退思园,“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进忠,退思补过。”这些官场失意的文人、士大夫,在城市中建设文士园林,自比上古隐逸圣贤。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面在园林景观中增添了特殊的内涵,因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的建造设计不只是景观设计,还蕴涵着深厚的社会意义。
古典园林的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的,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对园林最根本的影响在于营造一个“世俗的气氛”。而对中国园林设计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莫过于道家思想。2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庄子也提出了“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思想。老庄哲学对于士大夫阶层的影响非常深刻,促使许多文人墨客避凡尘、脱世俗、崇尚自然、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在古典园林的创作中,始终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本原则。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造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景观得到升华,而不是刻板的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这种艺术加工尽管带有艺术家的主观因素,但园林造景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的艺术再现,而并非以“理性”为基础。中国的自然审美心理表现为倾心于自然,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
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影响极其深远。尤其是庄子的“道法自然”一说更是被尊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对于老庄哲学而言,“道法自然”是其永恒的核心,它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崇高敬意。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正是以“道法自然”作为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把景观设计的目标定位在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遥看中国古典园林,园中植物的种植方式都是严格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的分布方式,或三五成丛,或自由散聚于水池或山石之畔,野趣横生,景色苍润。设计和建造之中完全采用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从而展现出一幅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图。此外,即使是园林之中的建筑物本身,也总是按照山水的总体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来建造园林景观,进而充分体现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相比于西方园林,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人类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即便是自然式园林,其中的各种植物、园林设施也都是人为建设的产物。对于山、水、植物等自然要素,景观设计师往往会经过适当的人工处理而使之体现出人性的一面;同样,像建筑小品这样的人造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师会在“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导下成功的进行塑造而使之充分体现出自然精神。除此之外,园林之中的各种景观要素只有进行合理组合与配臵,以充分展现各种要素在特定环境之中的特殊意义,这样园林才显得有声有色。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园林设计师会通过对场所的认识,在对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考虑的基础上,把人工山水、建筑按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据安排其空间次序。通过展现园林合理的功能、宜人的比例、恰当的布局、独具匠心的构思、以及准确的用色和用材等设计手法,就可以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古典园林的设计艺术不仅是功能的反映,而且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精神的理解。正是这样一种反映着自然无常变化和世界万物相辅相成的道家哲学思想指导着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儒、道思想的融合---“虚实相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虚与实”作为一种宇宙观,是中国传统“阴阳”学在时空方 面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宇宙空间的思考。“虚,空也。”—《尔雅》;“实,有者为实,故中质充满皆曰实。”—《素问,调经论》。它对我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士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表面看来,儒家主张积极人世,而道家主张消极逃避,两者是 截然相反的。但实际上它们恰恰是互相补充,彼此协调的,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它们都认为宇宙是虚与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相合,“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世界是变的,而变的世界对我们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有生有灭,有虚有实。万物在虚空中流动,运化,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切运动、功能、关系都应建立在“虚与实”的互相作用所达到的渗透、融合、协调和统一中,即所谓的“虚实相生”观念。3、1 “虚实相生”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自然景观营造
文士园林为“士”阶层所拥有,“士”阶层为孔子所创立,一般 从事做官与讲学。在整个中国历史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士”阶层自然地成为了社会道德理想的体现者与传播者。“士”阶层的思想往往兼有儒、道两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批判一切不符合道德理想的现象,同时努力使道德理想充分化为现实,他们的思想理念表现在诸多艺术领域,如诗、词、书法、绘画等等;而园林建筑更体现着他们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及审美情趣。
“虚实相生”观念体现在自然景观之中,就是山和水的恰当组合,山象征着坚硬、沉稳、庄严,与天相接,而水象征着柔软、流动、宽容,与大地相连。从自然景观来看,山与水是密切结合的,水包容了山,山环绕着水。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是流的不止的,象征着学习的过程;山是稳重泰然的,象征着高尚的人格,冷静、严肃。由此可以看出自然被人格化而成为人格的象征。
对于园林设计和景观营造而言,就意味着在选址方面应该以有山有水为佳,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媚。自古以来,无论是早期建于自然山水中的帝王苑囿,还是后来建于城市中的以自然山水为景观环境的私家园林,都是实现了认为创造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成”(明代计成《园治》)的崇高境界,是伟大的景观设计师们基于对自然山水的观察而加以概括、总结、提炼的一种艺术再现。这样,通过认为的改造和建构,表现出来的不再是零散的、个别的自然景物和有限的景观,而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3、2 “虚实相生”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布局
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园林建筑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更好的诠释了“虚实相生”的哲学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往往不是以单个取胜,而是通过多个建筑之间的相互组合体现整体的景观效果。园林建筑不是像宫殿那样的工整、对称、严谨、均衡的格局,而是与自然环境充分协调,体现出自由随宜、因山就势、高低错落、姿态万千的建筑外部空间和优美怡人的园林景观。与此同时,园林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具体包括厅堂、轩、馆、楼、台、阁、亭、榭、廊、舫等等,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师们十分注重在丰富外部景观的同时努力促成收放有致的室内空间,从而使得不拘一格的外部空间与灵巧多变的内部空间之间产生对比,并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3、3 “虚实相生”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
“虚实相生”直接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美表达,将人的各种感官体会和心灵感悟与自然的景物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意境美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之美、运动之美和空间之美的综合与升华,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在园林中最为彻底的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中巧妙地引入了人的感觉因素与自然现象的作用关系,如声、光、色、味、风等自然现象与人的耳、眼、口、鼻之间的作用关系,实现了园林景观的人格化,从而使园林景观充满生机与活力。比如“留园”的听雨楼,“拙政园”的松风厅利用自然界的声音,“拙政园”的倒影楼利用自然产生的光影效果,“留园”的餐秀亭(现在改为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远香堂利用植物或者园林建筑固有的香味造景等等,感觉因素与自然现象的互相融合,彼此作用,充分展现了园林艺术中的情景相对,从而提高了景观的意境美,便于抒发人的情感,促使园林在塑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同时也成为了修身养性、完善自身的最佳场所。
不仅如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时还经常会引用大量的诗词和典故,这一点在园林的命名上表现的尤其突出,比如江南名园“拙政园”之名取自晋文学家潘岳《闲居赋》“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表达出园主王献臣在宦途被排挤回乡之后自鸣清高的心境。再如苏州的“网师园”,园主自比渔人,以“渔隐”为主题,取园名为“网师”。这些点景的诗句本身就充满美的意境,与园林实景相互配合发人遐想,令人神游,耐人寻味。情与景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使观者在享受园林美景的同时,也能陶冶性情,净化人格。4 “天人合一”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之美,将个体融入自然之中,充分体现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天、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天是相对于大地而言的。人站在地球上,月球是天空中的一个明亮的星体;若人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是悬于天空、且比月球更明亮的星体了。若以人为主体,则人体以外的整个宇宙星空都是天,当然也包括我们周边的自然界。可见,人与天的关系实质上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天与人原本就是合一的。道家就以“究天人之秘,合天人为一”为根本。《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林泉之趣”、“田园之乐”,要求人工美与自然山水美的高度统一,在园林设计中,一般都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充分展现极富自然山水情趣,在总体布局上,通常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配臵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园林植物,建筑只是作为点缀风景、丰富景观之用。通过建筑空间的流动变化来实现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的。人们在中国园林中漫游,所获得的最大的美感和享受,主要的并不是建筑物个体的造型,而是变幻的建筑空间及园林意境的塑造。
中国园林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意境,主要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和自然情调。而自然情调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把大自然中的美“景”加工、概括、升华,并与主观的“情”相融合,通过造园的各种物质手段,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园林艺术意境,从而使人的身心获得最大的满足与享受。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既是凝固的诗,也是立体的、动态的山水画。它的艺术美不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神上,更表现在与游赏者主观的情感交融的意境上。如果说中国园林艺术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的话,那么它最突出的成就也就在这里。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天然之趣的营造,以充分展现“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具体体现在:
1、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契合,2、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在园林选址上十分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景,谓之“借景”,从而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浑然一体。小结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显示了华夏民族的“灵气”,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臶,被学界公认为是风景式园林的渊源。它对世界园林尤其是东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哲学的发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更好地实施“文化建园”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我国园林建设,努力建成一大批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
第三篇:品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造园者都注重发掘自然之美,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我国的江南园林尤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徜徉其间真是心旷神怡,意趣无穷。
江南园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走进园林,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所以,我以为游览园林,不可不品味园林中的文化。
江南的私家园林大多为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士大夫所筑,在园林建筑中普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他们把园林看作“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中天地。园林又是士大夫生活起居和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所以,江南园林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
拙政园的园主是明嘉靖年间的御史王献臣。由于朝中权贵倾轧,官场失意,王献臣回乡后用原来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建造了一座园林。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有一段话:“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王献臣取其意,自我解嘲地把园名称之为“拙政园”。显然拙政园乃隐逸文化之载体也。
坐落在苏州城南阔家头巷内的网师园,初为南宋官员史正志的私宅万卷堂的故址,与南园、沧浪亭遥遥相望。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退隐之后,在此间建园,取名网师园。网师者,渔翁之别称也,园主以此园名隐寓其渔隐之意。清文人洪亮吉曾有咏网师园诗,云:“城南那复有闲廛,生翠丛中筑数椽;他日买鱼双艇子,定应先诣网师园。”网师园以精巧紧凑、以小见大著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照网师园“殿春簃”,建造了中国古典庭园“明轩”,使中国园林文化首次在海外开花。
同里的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园主是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兰生遭人弹劾,罢职还乡,花了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左传》“进则尽忠,退思补故”之意,命名为退思园,由造园名家袁龙设计。为了不露富,建筑格局突破常规,改纵向为横向,自西到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任兰生只住了两年,后又复官上任。园内建筑或题咏都表现出园主人归隐与入世相杂的复杂心理,它也是封建士大夫比较典型的一种心态。
江南园林中的厅、堂、亭、榭里至今还留存着许多诗画、楹联、题额等,所有这些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沧浪亭有一副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北宋诗人苏舜钦丢官后流寓苏州,他非常喜欢盘门附近的景色,在《过苏州》一诗中曾写道:“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后来他花了四万钱买下盘门附近的一处池馆,并在水旁筑亭。他有感于渔夫《沧浪之水》歌和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题名沧浪亭。欧阳修曾有诗赠予舜钦君,诗中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这样的诗句。上述的楹联,即出自于苏、欧二人的诗句。
拙政园西部有一高轩,姚起孟写有隶书的题额:“与谁同坐轩”,其语出自苏东坡词《点绛唇》:“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拙政园的留听阁,阁前有平台,两面临池,池中植荷,阁名取唐代诗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中“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残荷、雨声渲染了带有伤感的感情色彩,颇有感染力。
留园涵碧山庄左边爬山长廊之巅有一亭轩,题额为“闻木樨香轩”,木樨,桂花之别称。这个题额的出典,还有一个故事。宋文人黄庭坚潜心禅理,师从晦堂。他向晦堂请教修道的捷径,晦堂说,禅道无隐。黄庭坚仍不得要领。有一次,晦堂与他一起在园中散步,其时正值树上丹桂盛开,晦堂说,禅道如同木樨花香一样,虽不可见,然而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黄庭坚方始感悟。这些楹联、题额,看来只言片语,但其中蕴
[1][2]
江南园林中还存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拙政园的见山楼,是太平天国时忠王李秀成的办公所在。而豫园的点春堂则是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时的指挥所,现在这里还陈列着小刀会用过的武器、钱币及颁发的文告等历史文物。拙政园和豫园都还保存着古戏台,驻足其前,不禁使人浮想联翩,当年演戏、观剧的情状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
如此说来,品味园林中的文化也是在品味历史和品味人生。
含着不少故事和文学知识,细细玩味咀嚼,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得益匪浅。
第四篇: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
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的综合性医院,是我县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残疾人鉴定定点医院。2010年与陕中附院建立协作关系,加挂陕中附院三原医院牌匾。医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咸阳市“优秀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原县“文明标兵单位”。
医院位于县丰原街中段,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00㎡编制床位18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医院现有职工273名,其中卫技人员198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0名),医院拥有螺旋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C型臂、腹腔镜、电脑牵引床、CR及电透系统等30余种10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设立两个门诊部,开设内科、脑病科、普外科、骨伤科、疼痛康复科等30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以及标准化的中西药房、制剂室。疼痛康复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医院坚持“中西并重,中医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走专病专科的发展之路,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风病、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顽疾的治疗上,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以中药制剂,内服外敷,疗效显著,颇受赞誉。专科、专病、专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弘扬、继承、传承、创新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院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及释义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由医标和太极图案组成,意喻中医阴阳平衡衡,天地人相合的中医药人文理念。
双鱼太极图案以绿色为背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十字医标,体现了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院训
爱中医,爱医院,爱同事,恪守医德,关爱病人。
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
医院精神
视病犹亲的人文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医院主题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创新中医
药文化,做中医人,树中医魂。
发展战略
中医名医云集、驰名中医药特色科室、渭北中医名院的“三名战略”。
发展定位
中西并重,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优势明显,名医、名科、名药齐备,专科一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第五篇:设计文化内涵
设计直到现在,人们已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慢慢地明白了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在中国急需的养科。
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国目前的设计借鉴甚至抄袭西方的很多,这只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的设计观念,而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这种照搬只会越来越失却本土自己的东西,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我们一直鼓吹要和西方接轨甚至对话,这种接轨是要求有自己的东西,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头,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
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很聪明,很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另一方面,中国化的东西更能使人感到一份亲切,一份自豪,更有一种国人的设计文化。在20世纪前的欧美,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画布上留出这么大的空白,然而,传统的中国画家们都把这片空白看作让人发挥想象的依据,中国的哲学就是强凋的万物变化不定。每当我在寻找这种契合点时,看到日本的设计作品,特别亲切,觉得自己找到了,找到有深刻理性的感性作品。古代日本是自然崇拜。一千年前文化借鉴中包括佛教、汉字书写体系和中国唐朝的艺术和建筑。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交融,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很多方面,但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如今的中国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
我一直深信,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