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香港的中学生职业辅导和训练
感受香港的中学生职业辅导和训练
前瞻性 多元化 双轨制
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社会未来的劳动者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在他们学习期间为他们提供了怎样的职业辅导和训练。因此,重视学校里的职业辅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职业辅导从小学起步
香港的学生从上小学就开始接受有关职业的教育,开始初步认识社会中都有哪些职业。到了中学,正规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训练就成为所有学生都能接触到的知识。香港的中学里一般都会有专业辅导教师,在1959年还成立了“香港辅导教师协会”,致力于帮助学校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及一般辅导。
在香港,直接从事学生职业教育和训练的机构是成立于1982年的职业训练局(VTC),它也是香港最具规模的专业教育及培训机构。从2005年开始,该局通过不同途径推行及参与职业导向课程建设,例如“高中职业导向多元化课程试点计划”(由教统局推行)、“学校伙伴试点计划”和“职业英语试点计划”,为中学生提供多元化训练,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将来升学及就业作更充分的准备。
主流高中推出职训课程
“高中职业导向多元化课程试点计划”是职业训练局与香港教育统筹局共同举办的,主要由教育统筹局负责实施。教统局在2003年首次推出职业导向课程试点计划,在高中引入多元化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进修及就业途径。
课程的设计注重应用学习,以经历、应用及实践来启发学生的潜能及兴趣。全港的高中生都可以申请职业导向课程,课程共12类,包括立体动画,美容护理等,学习时间由150至180小时不等,相当于一年半,与一般会考课程学时相当。安排在星期六或假日以至晚间举行。换言之,有兴趣的高中生必须在课余完成这些课程,完成的课程相当于通过一科普通会考。
为什么要在主流高中推出职业训练课程?有教育者认为,职前教育、工业和实用技术在中学课程中不易体现,而主流中学的文法课程未必适应学生个别要求,而职训课程既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志趣,又承认其资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外,香港《大公报》援引课程发展会议中四至中七课程常务委员会主席伍瑞球的话说:“现行主流中学课程主要针对会考,偏重学术,但对个别学生升学和就业帮助不大,甚至有高中生自行报读校外课程或LCC等专业考试。而有关职训课程进可攻、退可守,报读者可参加会考,又可升读IVE(香港专业教育学院)课程。”
“学校伙伴计划”是职业训练局与普通中学的合作项目,也可看作是“高中职业导向课程计划”的延伸。学校获得建立职业导向课程的经验以及建立职业导向课程所需的设施和师资,然后以特许形式把课程交给伙伴学校自行教学,而职业训练局则担当素质保证的角色。推行“双轨升学”途径
香港职业训练局下属的邱子文高中是推行“双轨升学”的代表学校。在访问该校的时候,校长杜刘仁爱女士介绍说,他们的学生都非常聪明,只是不适应主流教育。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在会考科目的学习上有欠缺,但并不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因此,邱子文高中为学生们提供了两条升学途径:一是参加普通高中会考,拿到毕业证书,同时学习些职业导向课程以帮助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另一个途径是,学生不参加普通高中的毕业会考,而是主修职业课程,将来升入职业训练局属下的专业教育学院(IVE)继续深造,获得大专学历,或先直接进入职业领域参加工作,慢慢再考虑进修和提高。
在考察这所高中的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学生们的确非常愉快,而且充满热情。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看作主流教育的“失败者”,而是在校园里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快乐。
在服装设计的教室里,我们看到墙壁上挂满了学生们的作品和照片,孩子们在作品前的骄傲和自信溢于言表;音乐创作的教室里则摆放着练习演奏的乐器,孩子们兴奋地为我们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录像制作、电脑网络、英文文书处理及商业通讯等课程都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并满足了他们展现自己能力,发展个人兴趣的需要。
第二篇:香港考察感受
有差距,也有共识
——香港培训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深圳市龙岗区华龙学校
杨陈
未到香港之前,我只是在龙岗区教育局组织的深港两地校长论坛中粗俗地了解到香港教育的国际化概念。在实地进入香港培训学习后,对香港的教育的有了不同的感受,国际化特点只是香港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教育环境。站着国际化的高度,香港教育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异彩纷呈。当内地教育还在起步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现在的香港已经达到这样的现状。
感受香港教育时,时时对比与之存在的差距。
首先,香港教育环境是非常宽松。学校类别多样化,在香港有传承下来的宗教学校,也有政府出资的官立学校,民间筹建政府资助资助学校以及纯私立学校。还有诸多的教育培训机构。构成了港人得天独厚的优质教育资源。
香港大多学校场地都非常局限,没有大型的操场供学生集会和召开全校性的运动会,但他们都能因地制宜地做一些巧妙的布置。开运动会一般都是向专门的场馆去租用,香港社会的公共意识很强,从学生时代都可以感受到。每个学校没有强制要求你挂国旗或举行升旗仪式,这并不说明他们没有爱国教育,他们的国家意识,中国根源的意识都渗透在学校管理,学科内容,教育活动中。
其次,香港教育经费的分配充足,来源丰富,管理科学。香港私立学校分资助学校和完全资助学校,他们的经费来源很充足,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资助学校和完全资助学校都与官立学校一样享受教育局的拨款,私立学校就职的老师不比官立学校老师的待遇差,甚至有超过官立学校待遇。在这点上我们深圳教育主管官员真的是要好好借鉴。
这样的差距是客观存在,我们无法与之相比。但教育事业中共性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管理艺术是值得学习,也应该能从中学到知识,达成教育管理的共识的。这也是本次组织校长培训的主要目的。
香港地区在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与内地还是有许多共识,他们的教改做得很出色,我们是可以学到并能应用于实践的。更重要的是香港教育者放眼世界、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很令人欢欣鼓舞。
培正中学:名校风采,与时俱进
培正中学的与时俱进是名副其实的,学校利用最前沿的科技资讯为教育服务,已经普及。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种新的学习用具而已。这个学习用具就是便捷的资源库,学生可以轻松进行知识冲浪。在香港培正中学是第一所试行的学校。他们的校园网络电视台节目丰富多彩,实力相当大。香港的一些热点活动他们校园电视台都曾争取到转播权,极大地赢得了社会知力度。
培正中学的自然教育径又是一个科技教育创新的亮点,自然教育径里的每种植物都有电子标签:OR码(二维码),供学生的智能手机随时扫瞄,相关知识信息立即就可以存储在学生的掌控中。几乎学校场地里每一条小路都分布有不同类别的自然教育径,师生行走之间既能享受自然的清新,又在行走之间皆有所学。是绿化,是美化,更是知识化。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当今科技资讯和高科技产品瞬息万变,学生时代正是接受新生事物的最佳时期,从现在开始就要习惯运用,才能在未来研发更高端的科技产品。
我们大多对二维码还不认识,还只是少数群体有点认识和使用,我们的学生更不必说,这与香港同龄的孩子相比,这种落后程度是相当大的。当我们还在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害怕学生使用手机时,香港的学校却已完全放心地开放给学生,束缚恰恰是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最大阻力。
接受新生事物不只是年轻人的事,培正的校长能认可用智能手机,能引领现代数码进入学校,注入教育创新的手段,为教育服务是难能可贵的。这就是时代精神。
培正中学是所百年老校,以前听说过培正学校是培养绅士和淑女的学校。百年老校思想不老,百年老校传承了优良传统,始终秉执着教育是为现在的服务,是为未来的准备。校园古朴、玲珑、幽静。楼梯走廊都比深圳的学校窄得多,但处处都看到学生们绅士般的谦然礼让,淑女般的彬彬有礼。男生女生都是一袭洁白的校服,衣着整洁,谈吐文雅,这也是培正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培正中学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有很深的宗教文化背景,办学宗旨都是以宗教至正至善的思想为根本。学校发展中对中国国学精华的挖掘也恰到好处。校长在《建设跨越明天的未来校园》中,有一部分讲到打造运动校园,艺术校园特色。就是以春秋时代《周礼,保记》中的六艺(礼、乐、射、驭、书、数)要求学生从中一开始体育艺术各选一项进行正规训练。周礼倡导的“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与培正中学打造的未来校园多元智能得到贯通。校长的才智可谓学贯中西,融会古今。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培正中学学生进行了辛亥革命足迹校外考察活动,由学生考察时的采访、所见、心得等编制了大型的“辛亥革命的足迹”展览。这是展览也是学生知识的汇报,这样的课就是一堂极有效益的综合社会实践课。
我们在培正中学只能算是走马观花,但感触很深,他们存着中国的根,载在高科技的平台上,眺望着国际和未来。
汉华中学:让人耳目一新
汉华中学的校长介绍这是香港第一所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学校,他们学校的特色之一就是爱国学校。
汉华中学的场地也是很局限,学生运动和活动的一些场所都被巧妙布置在顶楼天台。汉华中学的天台可谓别有洞天。这里有栅栏网住的球场;有举行小型演出和排练的“蔚蓝剧场”;有以年级为单位的自然苗圃,是绿化基地也是植物园;有与香港天文台相联通的观测站。
这些细节的布置与设计都无不显示出管理者的独具匠心,也体现教育的综合性和多维度。
走进汉华中学的课堂听了一节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是香港高考和科目之一,但通识教育都是以各校自订的校本教育为基础。为回应教育改革的方向,汉华早在十多年前已在初中阶段就开设通识科,以国是国情、时事素材及周边社会环境为议题,让学生认识祖国、针砭时弊、拓阔视野、发展思辨能力。
通识科的教材是由通识科老师集体智慧来组编。我感动于他们的睿智和勤奋,我们在听课时翻阅他们正在使用的教材,刚刚发生的时事都已录入教材教案中。他们保持了这门学科的时政性。
课堂教学与内地的课堂教改是高度一致的,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都在这节展示课中表现俱佳。从香港的这节课堂也让我们看到教育改革的全球化。汉华中学通识科的校本化扩展到小学部,从本开始已建构了从小一到中六的校本课程架构,中小学采取统一的教学策略:互动学习,提升思考能力;现实取材,增强时事触觉;实地考察,印证书本知识。
在汉华中学的楼道和电梯里发现都张贴着文艺演出的海报,可见他们的素质教育很有实践性。重视艺术修养,正面积极引导学生走近艺术,更开放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品味艺术,不单单是学校自己关起门来搞素质教育。
让教育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环境出发,让教育更具有鲜活力。就是这所学校的生命力,来源于大胆地突破和创新。
连文营校长关于《建设学习型学校的经验和体会》的讲座:
关注细节,沟通心灵,人文关怀
听连校长的《建设学习型学校的经验和体会》的报告很有收获。连校长的讲座生动、细腻。从他的讲座中我领悟到,他要有乐于做校长的快乐感和幸福感。
学习型学校体现出校长谦虚的美德和博采各家之长的雅量。内地的名师和教改的先进单位,都已被连校长学习和考察过。并且连校长的培侨小学现在都上演着杜朗口模式,他戏称为“拿来主义”。
感动于他对学校细节的关注:学校的校歌他琅琅上口与我们分享;教师在课堂的编的教学口诀兴致勃勃地与我们分享。
连校长设计的教师自评和互评、教师对校长的评价,就是教师之间、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心灵的技巧和艺术。充分体现他对老师的关怀,从老师的互评和老师对校长的评价中,我们感受到这些从教的老师是充实而幸福的。这样的学习型学校的领头人饱满的热情感染着大家,带动着大家。
“关怀是设身处地关注对方的需要;关怀须以行动显示。关怀与被关怀是相向的、互动的关系;被关怀的感受能形成美好的情绪记忆;关怀是道德情意教育的基础,能孕育高尚的情操;关怀与被关怀都需要学习;关怀能促进正向心理,团结协作。”
连校长的经典语录涵含着人性最和美的光芒,校长就是要乐于自己的职业,用关怀去带领自己的团队。
区月晶校长《学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讲座:
理论与实践并重,柔美而大气,极具感染力
区校长是用平实和质朴的管理营造大气魄教育氛围的高手。她的讲座不喧然,平静柔和,但透出一股强大的能力。让听者有兴趣盎然,茅塞顿开之感。
我原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听了她《学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讲座才知道我要做的远远不够。也许我们只做足了墙壁文化后都觉得沾沾自喜了。
她以工作的实际案例来解读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具备的五种力量,是一节难得的好课。掌握了领导的五种力量治校就盈而用余了。其实在工作中,这五种力量我们不是忽视了就是做得不透。区校长的讲座启发了我,校长是要善于整合各种资源的,使它们都变成管理的合力。
关于“人力”的解读,区校长 “成立家长教师会及家长义工团队;带领家长一起成长,学会尊重、包容、协作、分担校务、团队建设;提升家长的自我形象;带领家长认识赏识教育,并作为分享嘉宾。”
深圳大多民办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只是一种德育工作的任务,没有建立好良性的可信赖的友好关系,甚至有部分的家校关系之紧张构成了深圳社会一种新型的矛盾。我们太需要家长层面的支持和理解,让家长融为学校文化的一份子,用学校的文化力去影响家长,让家长与学生与教师共同分享教育的快乐是最高境界。
一所学校的文化愈是被理解、被接受和有凝聚力,就愈能够更好地朝着她所坚持的理想和所追求的目标前进。学校的本质不能只是机械的教和育,更应是文化的培育,文化的营造,文化的散发。
香港学习分享会上
与区月晶校长合影
在培正中学的展厅门前
深圳校长在香港教育局的台阶上合影
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詹华军总监与连校长
汉华中学天台上的蔚蓝剧场
第三篇:香港游学感受1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一句我们经常说的古话,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经济文化衷心逐渐南移,这句话,放眼现在,也未必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比如说—— 香港这个小城,就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传统的认知。
前几天,有幸叨院领导的光,有机会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访问,扪心自问,真的是受益良多。在领导力培养的课程上,郑应忠教授用他那风趣幽默的谈吐,以及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让我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上我也看到了我许多不足,有性格上的缺陷,也有思虑中的不周全。
(图为郑应忠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对于Dina sham老师的那堂课我只能表示AMAZING!!没上课之前就听见老师跟总监用非常快的广东话交流,我还没反应过来呢,一大堆英语词汇扑面而来,全英文授课。真的是意想不到。还好,以我那拿不出手的英语水平能够勉强听懂。课间休息的时候,陡然发现Diana居然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瞬间觉得我们在求学,或者是语言学习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也让我学会了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你以为我标题所表达的是有关老师的话,你就错了。老师们很优秀,教学环境很给力,这些都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主餐”还是香港的学子。我想说,在我参观的学校里面,无论是香港中文大学,还是香港大学,亦或是城市大学、科技大学,学校的主体还是学生。被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校园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无一例外,主体也是学生。
此图是我在香港教育学院图书馆拍的,他们每一个房间都有好多类似的椅子,桌子,以供他们交流讨论使用。因为,一个人闭门造车,是不会有新的思想,新的认知形成的。如果你累了,还可以一个人在属于自己的小格子里面温书,不受他人打扰。
在我所知道的几个内地的大学里面,学生会的工作可能就是负责几场演出,查课亦或是迎新送老。但在香港就不一样。香港的大学学生会会充斥你的校园生活。小到打印、吃饭、看日历(学生会会做日历或者是印有行程表的本子在各个院系食堂派发大到组织游行,参与讨论政治热点,你都会看到学生会的影子。和内地学生会不同,香港的学生会或者是社团大部分都是盈利的。最典型的的要数院系学生会了。每个院系学生会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的打印社。里面除了可以打印之外还可以买到和学习有关的文具,本子,文件夹之类的。当然,你也可以买到学校学生会自行印制的明信片,每一张都很精美,最重要的是,每张明信片都具有学校的特色,独一无二。这样既方便了同学,也服务了自己。当然,其他社团也会结合自己社团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生财之道。
由此,我便心生感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书?你敢说你现在知道的比高考之前知道的多吗?谈恋爱?别搞得跟你大四毕业不会分手一样。我想,你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你在大学这四年里面的所见所闻还有所悟。我很不想把这些狭隘地归结成待人接物,因为这些你在其他地方,比如说你工作单位,也能学到。在香港科技大学吃饭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人。他很绅士地坐在我们旁边吃饭,一身西服配一条蓝色短裤,虽正式,也不失俏皮。当我跟朋友落座的时候,他慢慢凑过头来,问我们是不是来交流的。然后很大方地介绍了自己并表明来意。他是一名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大陆学生交流会主席,猜到我们是来交流的,很希望和我们合作,我只听了个之类云云。因为我的注意力全用来思考了。原谅我理科出生,不会表达。且不论他的打算成功与否,作为一名学生,能“创造”如此机遇,难道不应该我们那些个院学生会,校学生会主席部长好好学习并且警醒吗?可能内地的学生会有经费这一“奶妈”养着,啥都不缺,所以啥都不要想,啥都不要做。我觉得这一点是真的我们深深反思的。
虽然,今日我们的游学已经结束,但是,它给我的影响还在延续。
第四篇:中学生军训感受
中学生军训感受
短暂而又紧张的军训生活已经结束了,回顾其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到精彩而充实。此时此刻,当我执笔写下这短短6天的军训感触时,深知自己不仅仅是健壮了体魄、增强了国防意识、提高了政治素质,更加是受到了一次心灵上的深刻洗礼,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培养了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了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这也是我在军训中所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在这6天军训时间里,我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战士,严格按照要求,准时训练,准时吃饭,过着标准的军事化的生活。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的学习态度投身到军训中去。
重温3首革命歌曲,仿佛又将我带到了那个激情飞扬的战争年代;这些都使我深深的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好的工作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团队作风好,战斗力就强,在现今的金融战斗中就会攻如猛虎,守如泰山,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都拖不垮,打不烂,坚持到底。通过实际军事训练,磨练了我的意志品质,培养了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队列训练时,教官言传身教,教得认真、细致,他们的军人风采和人格魅力确实让人佩服。
服从命令乃是军人的天职,我对教官教的每一个姿势要领都认真领会,反复训练,做到队伍行列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做到令行禁止。我和大家一起认真训练,不论多苦多累都没有丝毫退缩。班上有队友动作做得不到位的,我都能很好的帮助和指点。
我们一班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直在凝聚着大家,在队列评比前,我们主动向教官提出了加练的要求,那种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精神抖擞,求进步、争第一的劲头到此时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我们保持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自己。我由衷地感谢这次军训对我的磨砺。“智者积蓄着淳朴宽忍,信仰着桀骜不驯,所以选择坚强。”军训使我以坚强为信念,努力成为生活的强者。更多
第五篇:香港中学生的书目
香港中学生的书目:
阅读书目:
(一)语文知识类(必须在以下三本中选读一本)
吕叔湘《语文常谈》
康家珑《中国语文趣话》
张斌《汉语语法修辞常识》
(二)散文类(在以下七本中选读一本、或选读书目以外的同类书籍)* 思果《香港之秋》
梁漱溟、牟宗
三、唐君毅、徐復观《生命的奋进》
蒋梦麟《西潮》
余秋雨《文化苦旅》
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
余光中《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小思《承教小记》
(三)小说类(在以下七本中选读一本、或选读书目以外的同类书籍)* 鲁迅《吶喊》
白先勇《台北人》
张系国《棋王》
金庸《射鵰英雄传》
施耐庵《水浒传》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鹿桥《未央歌》
(四)报告文学类(在以下两本中选读一本、或选读书目以外的同类书籍)* 钱钢《唐山大地震》
徐刚《沉沦的国土》
专题篇章:
(一)唐君毅《与青年谈中国文化》(节录)
(二)吴森《情与中国文化》(节录)
(三)刘君灿《传统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附录)*
(四)赵永新《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五)金耀基《中国的传统社会》(节录)
(六)殷海光《人生的意义》
* 第(三)篇附录:
「难成完整的逻辑系统」
「关联式的思考」
「类比论证」﹝节录﹞
(以上三则选自刘君灿《中国传统科学思考特色初探》)
「整体合一的自然观」﹝节录﹞
(以上一则选自刘君灿《传统文化、科技与现代科学》)
文化常识书籍:(以下三本选读一本)
马重奇《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趣谈》
王尔龄《中国文化常识》
苏赓哲、马桂绵《中国文化常识》
阅读书目:
(1)诗歌
古典诗歌
1《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主)
2《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3《唐诗三百首》(名家配画诵读本)
4《唐宋词三百首》(名家配画诵读本)
现当代诗歌
1《现代中国诗选:1917-1949》(张曼仪等编)
2《中国新诗选》(尹肇池编)
3《现代中国诗选》(杨牧、郑树森编)
4《香港近五十年新诗创作选》(胡国贤编)
(2)散文
古典散文
1《唐宋八大家古文》(沈德潜选编、宋晶如注释)
2《古文名著串讲评析(杂文编、论说编、书信编、史传编)》(周振甫、张中行主编)3《中国历代散文选(上、下)》(刘盼遂、郭预衡主编)
4《古文精读举隅》(吴小如著)
现当代散文
1《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2《旅美小简》(陈之藩著)
3《干校六记》(杨绛著)
4《现代中国散文选》(杨牧编)
5《丰子恺漫画选绎》(明川著)
6《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张晓风著)
7《周作人美文选》(锺叔河编)
8《放风》(王仁逵著)
(3)小说
古典小说
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
2《水浒传》(施耐庵著)
3《西游记》(吴承恩著)
4《聊斋誌异》(蒲松龄著)
5《儒林外史》(吴敬梓著)
6《红楼梦》(曹雪芹著)
现当代小说
1《彷徨》(鲁迅著)
2《子夜》(茅盾著)
3《边城》(沈从文著)
4《骆驼祥子》(老舍著)
5《围城》(钱锺书著)
6《寒夜》(巴金著)
7《酒徒》(刘以鬯著)
8《半生缘》(张爱玲著)
9《尹县长》(陈若曦著)
10《我城》(西西著)
11《星云组曲》(张系国著)12《芙蓉镇》(古华著)
13《红高粱》(莫言著)
(4)戏剧
古典戏剧
1《西厢记》(王实甫著)
2《牡丹亭》(汤显祖著)
3《桃花扇》(孔尚任著)
4《中国戏曲选》(上册)(王起主编)现当代戏剧
1《日出》(曹禺著)
2《茶馆》(老舍著)
3《狗儿爷涅槃》(锦云著)
4《南海十三郎》(杜国威著)
5《香港话剧选》(方梓勋、田本相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