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分类(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1:0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分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分类》。

第一篇: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分类

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幼儿园课程论作业(第1章)

一、填空题1.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即科目、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它们分别主要解决幼儿园课程中教什么、如何教和为什么教的问题。3.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教育理念。4.皮亚杰曾对教师提出了三条建议:为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以及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

二、选择题1.以学科维度定义课程,课程通常表现为(BC)。A 学习者的经验B教学大纲 C课程计划D教科书2.“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适应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所有儿童的教育方案”——如果用人类发展生态学来解释这句话,说明了(D)在发挥作用。A 小系统 B 中间系统 C 外系统D 大系统3.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ABCD)。A 生活课程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D 儿童中心课程4.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A)。A 蒙台梭利课程 B瑞吉欧教育方案C方案教学 D 福禄贝尔的恩物教学

5.具有下列哪些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A 非真实性 B积极情绪 C目的导向D 自由选择

三、名词解释1.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3.多元文化课程: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4.鹰架教学:鹰架教学是维果茨基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为儿童提供教学,并逐步转化为提供外部支持的过程。有效的“鹰架教学”必须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即独立行为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

四、简答题1.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区别有哪些? 答:(1)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2)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机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3)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2.简述幼儿园课程的特点。答:幼儿园课程与其它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一样,都注重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知识整合到学习者的经验之中。但是,由于在儿童早期,儿童发展的速率比任何时期大,也因为儿童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有赖于其自身的发展,因此,以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幼儿园课程的决策应该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应的,幼儿教育的方法和材料也不同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它更多采用的是具体的材料和活动,课程较多地是采用活动而不是上课的形式加以组织。

3.简述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3)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整合。4.为什么心理学不能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唯一基础?答:(1)心理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包含着对具体教育实践的陈述,两者不是同一的。②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低限度的说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到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③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因此,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一理论基础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做不仅在理论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2)心理学理论不可能单独为幼儿园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幼儿园课程同样受到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来说,哲学和社会文化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

五、论述题1.你是如何理解日常生活活动、游戏和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答:(1)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教学活动,在幼儿园的课程中都是缺一不可的。(2)日常生活活动和另两类活动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在课程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日常生活活动中和另外两类活动是也经常互相融合和互相渗透的。(3)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关系:A游戏和教学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活动,两者不可相互替代。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目的的,它强调的是“过程”、“表现”和儿童自主的活动,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教学主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它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任务,它更多强调的是教师的作用。游戏和教学的本质特征,决定着两者永远不可能是同一的,或者是相互平行的。B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它们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前提。将游戏和教学进行最优化的结合,可以使幼儿园课程变得更为完善,从而从根本上改变“放羊式”的或者“灌输式”的教育。C在确定幼儿园课程中的哪些教育活动是属于游戏活动,哪些是属于教学活动时,并非可以简单地将活动内容和方式归为“游戏”或者“教学”。如果将纯游戏和完全结构化的(即完全按照教师计划实施的)教学看作两个极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无数种状态,它们反映的是游戏和教学的不同结合的程度。D游戏和教学可以以分离式、插入式和整合式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2.举例说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P21答:(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茨基认为,教育要针对儿童发展的这两种水平,不要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只有走在发展之前并能指引发展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育。(2)举实例说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既能适合的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不仅只是去评价儿童的独立行为水平,而且能够发现儿童在各种帮助水平下的能力。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特别强调教师在互动中应起到的作用,特别强调鹰架教学。

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能正确地组织情景,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课程应有足够的弹性,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能及时地变化课程内容和方法。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第2章)

一、填空题

1、就价值定位而言,目标模式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2.泰勒认为,在课程编制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它们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3、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是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4、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最为常见的取向是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二、选择题1.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的是()。A.博比特 B.泰勒 C.惠勒D.斯坦豪斯2.在课程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中,(B)反对把人作为物而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并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过程。

A.行为目标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预设性目标

3、下列关于课程编制的过程模式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D)A.过程模式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B.过程模式绝对反对课程目标的存在。

C.过程模式是由布鲁纳提出的。D.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内容的选择而非目标的预设。

4、(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A.行为目标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预设性目标

5、知识是儿童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这反映了(C)的价值取向。A.课程内容即教材B.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C.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D.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

三、名词解释

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2、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指的是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及其内在的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指的是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4、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旨在通过对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的分析和判断,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更为完善。

四、简答题

1、简述行为目标的运用价值和局限。答:(1)运用价值:行为目标使目标的表述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提高了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力,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行为目标的精确和具体还便于教育评价的进行。(2)局限:一些高级心理素质,如情感、态度等,很难用具体化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来反映;具体、精细的行为目标对儿童的整体发展不利。

2、简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对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作用。答:(1)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将课程内容看作是向儿童传递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必然会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向,强调儿童主动参与各种活动。(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会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使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

3、泰勒提出的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答:(1)连续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如何直线式地陈述;(2)顺序性原则,是指课程的后继内容如何既以前面内容为基础,又为以后的内容打下基础;(3)整

合性原则,是指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

4、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1)对课程方案本身的评价,考察和评定幼儿园课程所持有的基本理念及课程要素与理念的相一致性。(2)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和评定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动态因素。(3)对课程效果的评价。课程效果,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长效的,有的是短效的;有的是预期的,有的是非预期的。

五、论述题1.分析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答:(1)特点:目标模式强调应根据预期的行为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学习过程;目标模式以行为目标引领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的成效;目标模式把课程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形成目标体系,以便课程实施;目标模式将教育简化为科学的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2)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目标模式使整个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这样做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但是,目标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弊病。首先,由课程编制者确定的课程目标,往往难以与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合。第二,儿童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第三,强调通过训练而达成预期的目标,与学龄前儿童从其自身已有的经验出发,整体地学习知识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距离。

2、举例说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的特点。答:(1)直线式组织有益于儿童逻辑地思考问题,而且对于一些接受性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具有较高的效能。螺旋式组织有益于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经验,原有经验将在新经验的获得中起着连接作用、有利于学习活动的迁移,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也有益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举例: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第3章)

一、填空题

1、学科(领域)课程和综合性课程是幼儿园课程中两种常见的课程类型。

2、结构化程度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地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

3、幼儿园综合课程中教育活动设计的两种倾向是。

4、将两种不同倾向的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其要点是处理好生成和预定的关系,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社会要求与儿童需要、兴趣的关系。

二、选择题1.“光谱方案”是根据(A)理论而发展起来的课程方案。A.多元智能B.认知发展的非普遍性理论C.成熟理论 D.皮亚杰的建构理论2.下列属于综合性课程的长处的有()。A.能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B 能符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C、能促进儿童系统地把握知识、技能D 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3,教育活动的目标比较特化,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根据教师预定,选择和组织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对教育活动评价的标准是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它体现了(A)的教育活动设计倾向。A.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B、师生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C、教师计划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D、儿童生成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4、较多地体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游戏在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更多地以活动区的形式安排教育活动,儿童有较多地选择和参与机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引导和指导等方式影响或指导儿童的活动。它体现了(D)的教育活动设计倾向。A.教师计划为主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B、师生共同计划的学科(领域)教育活动C、教师计划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D、儿童生成为主的综合教育活动

5、(A)的教育活动设计者们认为,他们“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A.瑞吉欧教育体系B、凯米和德弗里斯课程方案C、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 D、海伊斯科普课程

三、名词解释 1.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就是将幼儿园课程分为若干学科(领域),以学科或领域为单位组织和实施教育的课程。2.幼儿园综合性课程:幼儿园综合性课程就是将幼儿园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通过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专题的综合、主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3.光谱方案:“光谱方案”建立于1984年,是哈佛大学“零点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学前和初小教育的评价和课程的改革所作的研究。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光谱方案的研究者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能力的长处,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和教育机会能促进智能发展。光谱方案在8个知识领域里为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活动的样板,使教师能够看到儿童的长处,并能够在儿童长处的基础上有所作为。4.单元教学:单元一般是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而来,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1.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的长处和弱点是什么?答:长处:学科(领域)课程一般是有内在逻辑结构的课程;学科(领域)课程能为儿童提供各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学科(领域)课程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学科(领域)课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弱点:较少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较少顾及儿童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2.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是什么?

适合;(4)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

3、简述单元教学和方案教学的差异。答:(1)与单元教学相比较,方案教学在整个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方案教学以主题为综合方式的网络更具动态性,整个教育活动计划的弹性也较大。

4、低结构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有哪些?答:(1)活动由儿童或教师发起,旨在解决问题,没有确定的预设目标;(2)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对儿童生成和决策的强调;(3)以分组、可选择的活动为主,儿童有较大的活动自主权;(4)以过程评价为主。

五、论述题

1、根据综合课程的特点及设计原则,评价目前幼儿园综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状况(也可根据教材中提供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活动示例)。答:(1)综合性课程的特点:综合性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不管以哪种方式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在结构上都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化程度。结构化程度高的综合性课程,仍然反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在这种课程中,教育活动可能成为各学科教育活动的凑合,从而使综合性课程成为“大拼盆”。相反,结构化程度低的综合性课程,则能比较理想化地反映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的过程原则为取向,以活动过程为评价依据的课程特征。这种课程具有如下长处:是有关联的课程;能促进主动的学习;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但是也存在不足:不可能达到知识完整性的要求;失却了每个科目的独特性,不利于把握不同科目的学习方法以及表述方式。(2)综合性课程的设计原则:教育活动应与儿童的个体差异相适合; 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合;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3)对现状的评价:

2、试分析“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的涵义及对课程和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启示。答:(1)涵义: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在结构化程度上由低到高,形成一个连续体;每种类型的教育活动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该教育活动结构化程度的基本状况;同种类型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幼儿园课程的教育取向反映在连续体的相对位置上。(2)启示: 能比较清晰地认识各种常见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性质,特别是这些教育活动的结构化程度。在具体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时,能把握该教育活动性质及在结构化程度方面所具有的弹性范围,幼儿园课程整体的价值取向确定以后,能比较清晰和理性地组合该课程的各种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第4章)

一、填空题1.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2.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日常生活练习, 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是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主要内容。3.直接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的。4.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或建构主义理论)_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二、选择题1.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B)。A 主动学习B 发展-互动C 小步递进D 主题网2.“ECCD”词汇的出现说明了(A)的趋势。

A 保育和教育相结合B 反偏见课程的出现 C 课程全纳化 D 课程多元文化化3.在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的角

色是(AC)。A 儿童行为的训练者B儿童学习的共同建构者C 儿童主动活动的鼓励者D儿童行为的强化者

4.方案教学法最早是由(A 韦卡特 B克伯屈 C杜威 D 皮亚杰5.下列关于方案教学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BCD)A 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有固定的计划和程式。B在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儿童始终处于多种形式的积极互动中。C家长的参与和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方案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D方案教学强调孩子要主动参与他们的研究方案。

三、名词解释1.行为课程:张雪门依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创编了行为课程。行为课程密切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课程内容直接来源自儿童直接的活动,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课程形式主要为儿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的活动。2.五指活动课程: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创编的。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3.课程的全纳化:课程的全纳化,即课程服务于所有的儿童,包括一般儿童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也是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创造出一个所有儿童和成人都能够学习并体会自己价值的全纳社会,使所有儿童确信自己会获得成功。4.DI直接教学模式:DI直接教学模式是恩格尔门和贝克为5到8岁(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儿童设计的课程方案,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学业上的成就,并由此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构成该模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是:①行为主义理论;②对课堂资源运用的逻辑分析;③对概念

和任务的逻辑分析。它的核心内容是读、写、算,主要方法为小组教学和儿童个别练习相结合。

四、简答题

1. 简述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教师的作用。面的目

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 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②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① 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② 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③ 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④ 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2.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需遵循哪些原则?能。(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

3.简述海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为课程目标的直接来源,到该方案的第三阶段,目标发生了一些变化:①增加了“主动学习”;②具体的目标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数概念的目标从排序中分离出来;③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2)内容: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定,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这一信念和皮亚杰论述的有关前运算阶段儿童最为重要的认知特征,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内容的依据。(3)方法: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回忆”三个环节以

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4)评价:49条关键经验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指标。4.如何评价蒙台索利课程模式?答:蒙台梭利课程模式迄今为止仍在世界范围内有相当影响,说明该课程模式有其吸引人之处,例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了个别化的学习,特别是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使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又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纠正,能使儿童身心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决定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带有相当程度的机械的和形式化的色彩,该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比较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外,还有人批评该课程模式偏重智力训练而忽视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

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启示。

答:(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特征:方案活动时瑞吉欧教育体系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儿童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形式与教师一起合作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类方案活动可以起始于儿童,也可以由教师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发起。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A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B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C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2)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3)结合实际讨论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瑞吉欧的启示。2.试述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开始建立,幼儿园教育主要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先效法日本,后仿效西方。“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一方面接受并引进了来自西方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也洞察了幼儿园教育照搬外国所带来的弊病,提出了从课程改革入手,使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的主张。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B)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学前教育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形成的学科课程体系,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教学内容系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容易操作。50年代的我国刚摆脱多年来战争的困扰,百业待兴,在教育方面需要有新的正常秩序,这种注重结果,容易操作的学科课程体系迎合了当时的需要。(C)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80年代开始,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80年代初开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的问题是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系统的单科知识和技能,忽视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儿童的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它的精神,幼儿园的一切活动,只要能影响儿童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都被看作是课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设计与实施了各种试验性课程,除了综合教育课程以外,还有活动教育课程、发展性课程、游戏课程、情感课程,等等,各地区也相继开展了课程改革试点工作。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由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A)幼儿

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B)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C)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

(D)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E)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3章)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5分)BABBDCACCCACBC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BCABD ABBCDABCDBDABCDABDABCDABC

ABCDABDABDABCABCD

三、判断改错题(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的表述,每小题2分,共10分)

1、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不纳入国家公务员行列,而另列为地方公务员系列

正确

2、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

错误当地居民选举

3、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成员政府属于地方政府。

错误联邦成员政府下设的地域性政府

4、我国的地区行政公署、区公司、街道办事处都是地方政府

错误不是地方政府,而是一级地方政府(省、县、市辖区)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

5、在中国,地方政权与地方政府的含义是相同的。

错误地方政权是指由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组成的整体,在县以上地方各级政权中,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地方政府则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组成的一个政府单位。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地方政府拥有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管理。

2、影响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有哪些?p43-45

参考答案:

地方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

五、论述题(25分)

1、行政体地方政府与自治体地方政府、混合体地方政府的异同。

参考答案要点:

(一)从产生方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是作为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下级机关的行政机关;行政体地方政府的首长及其主要部属是由中央或上级政府任命;

自治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不是国家的地

方行政机关,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不存在命令指挥与服从的关系。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的,但与中央和上级政府之间存在不同形式的上下级关系。议决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再由地方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执行机关人民政府。

(二)从权限范围大小看,(9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限取决于中央政府的意愿或授予。

自治体地方政府在处理法定自治事务时,拥有法定的独立处置权力;

混合体地方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上一级政府有权改变或撤销下级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居民选举产生,彼此之间不存在相互隶属和须对其负责的关系。

(三)实质:(8分)

行政体地方政府实质上只是一个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的地方国家行政机关。自治体地方政府是地方自治社团选举产生的负责治理本地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地方政府,其权力来源于公共权力在政治层面上的纵向分权。

混合体地方政府是兼具行政体、自治体政府特点的新型政府。地方政府既是国家在地方的行政机关,又是代表地方利益的自治机关。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DAC6-10AAAAA11-15 ABBB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3.ABC4.ABD5.ABC6.ABCD7.ABC8.ABC9.ABCD10.ABC

11.ABCD12.ABD13.ABC14.ABCD15.ABCD

三、判断改错题

1.(被动型)

2.地方分权的模式中,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正确)

3.在议行分立型地方政府中,地方政府对自己内设组织机构管理权限较大,具有较大自主权。(需要依据相关法律严格执行,基本没有自由裁量权。)

4.(不能成为地方议会常设机构的组成人员)

5.(存在差异)

四、简答题:

1.造成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呈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循环”局面的原因有哪些?p141

2.地方政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48

3.如何正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权限?p134

4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p161-162

五、1.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地方财政体制有哪些异同?p172-17

5形成性考核三(第10-12章)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5BDCAB6-10 DACAA11-15 BAAD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ABC2.BCD3.ABC4.AB5.ABCD6.ABC7.ABCD8.ABCD9.ABCD

10.ABC11.ABCD12.ABC13.ABD14.ABCD15.BCD

三、判断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我国古代的选拔,也是由人民自下而上进行选择统治者的过程。(是统治者自上而下选择代理人的过程。)

错误

2.民主政治就是选举政治。

正确

3.大陆法系模式国家的自治程度相对低一些,中央政府对于自治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正确

4.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地方自治就是由公民选举产生市议会和市行政首长。错误实际是地方精英或乡绅享有特权

5.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地方政府内部体制与机制。

同中央政府的关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地方选举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p192-193

2.地方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p218-221

3.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P249-251

4.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

43五、论述题(25分)

1.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途径有哪些?p252-259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1(1——3章)

一、多项选择题

1、BCD2、ABC3、BCD4、ABC5、ABCD6、ABCD7、BD8、ACD9、ABD10、AB11、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16、ABCD17、ABC18、BC19、AB20、CD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材11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教材13——14)答题要点:(1)是哪二次飞跃

(2)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

党的理论创新;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3、为什么在搞清楚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答:因为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第二,在我们的实践中,受错误观念的影响,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推进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纠正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4、如何理解“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

答: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种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手段的识,使长期以来人们将计划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的误解得以澄清,从根本上说明“把市场经济当做资本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由

此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发展。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教材9页,12页)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

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教材24、26页)

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伯全面发展。

3、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教材40—37—40页)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4——6章)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5、ABD6、BD7、ABCD8、ABC9、AB10、ABCD11、ACD12、ABCD13、ABCD14、ABCD15、ABC16、AC17、ABCD18、ABCD19、ABC20、AB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教材50页)

2、为什么说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这方面说。教材62——63页)

3、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教材66页)

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材75页)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教材52页)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

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教材66——67页)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3、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教材77页)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和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3(7——10章)

一、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ABCD4、ABCD5、ABCD6、ABD7、ABC8、CD9、BCD10、ABCD11、ABC12、ACD13、ABCD14、ACD15、ABCD16、ABCD17、ABCD18、BCD19、ABCD20、ABC

二、简答题:

1、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材95——96页,要综合起来)

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题,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该:

(1)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2)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

(3)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

2、怎样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教材110页,第2小节,四个方面)

3、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教材120页,3条)

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教材135页,最后一节)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教材93——97页)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2、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教材第八章)

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以小康社会为基础的更为全面的目标模式。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原来作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是提升为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0世纪头20年,也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较近的阶段性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要努力坚持的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条件。只要让社会更加和谐,解决好当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条件。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营造和提供一种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机制,这是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教材142页)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4(1——10章)

一、多项选择题

1、CD2、ABD3、ABCD4、AC5、AB6、BCD7、ABC8、ABCD9、ABC10、AB11、ABCD12、ABC13、ABCD14、ABC15、ABC16、BCD17、ABCD18、BCD19、BC20、ABC

二、简答题:

1、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材11页,第3小节)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教材32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材58页,第二节)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材87页,3条)

三、论述题: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教材49页)

2、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第八章综合性)

答题要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3、为什么说中国要搞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教材132——134页)答:(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5)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才能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四篇:电大形成性考核作业: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1 前言、第1-4章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 文化 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 执行 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 实施 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学生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自然科学、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_道德_判断和意识、_美感__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理论基础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的方法技术的难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20世纪70年代斯坦豪斯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B)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4.(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5.(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 境。

A.冲突理论 B.互动理论 C.“结构一功能论” 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

A.泰勒 B.斯坦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C)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A);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答: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时,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是不同的。但教学活动一旦展开便与课程发生了联系。教师必然以各种计划、学科、教材为中介,与学生发生到动与交往,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阶段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方法亦不同;教学评价也必然要参照课程中的教育目的和目标来进行。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答: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认识课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答: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答: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马斯洛将基理论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美国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0年代后,继承人罗杰斯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为实现他的主张,他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的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答: 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的趋势有:

(1)多种取向的综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随着研究的进展,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转变。在功能上由注重甄别选拔转向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所有这些转变都表现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特点。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答: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主要特点:

1、过程模式的教育观。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炙不同的主张。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相比,其课程设计的哲学、心理学基础都是大不相同的。

2、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在设计活动时只要遵循了这些原则,课程就是有意义的,而活动的结果则是开放的。

3、对过程模式的评价。过程模式是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但它对模式的建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却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而且过程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优秀点在于:第一,在课程发展中,关注学习者的因素,注意发展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适应教育”的精神。第二,强调课程发展的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控制性。第三,把科学管理原理应用在课程管理中,体现了课程发展的科学性和逻辑性。第四,将课程与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程理论的实践性。第五,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课程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循环关系。

泰勒课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受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影响,只重视课程具体方面的改进,强调课程与教学的效率、预测和控制,尤其重视实现目标的手段,忽视对教育教学本质的理解。第二,对课程问题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课程内容大多只叙述“如何”的知识,教学只是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转让给受教育者。第三,把教学过程视为纯粹“技术性”的过程,过分强调其组织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忽视了学习者的一人的因素。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答: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与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第二,课程与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设计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目标表述。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答: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具体表现:(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一向是我国教育的传统,基础知识是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学会做事的基础,是形成人的整体智能结构的基础。(二)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目标中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这是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培养,而不仅仅注重行为的结果,这一目标宗旨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呼应。(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新课程目标新增加的一个维度,说它新是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真正渗透到各科的具体目标之中,创造情境,使学生产生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其间知识、技能类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尝试类的过程性目标相结合,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法。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人种学研究法。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表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教育目的。课程、教学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对人性的理解有关,持不同哲学信仰的人会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

价值观。课程与教学价值就是学生、教师、社会对凝结在课程与教学中的教育元素的需要、判断与取舍,持不同哲学倾向的人有不同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知识论。有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还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受、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到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具体表现为:1)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把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课程设置。除学科课程之外,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至高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以之作为必修课。初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高中“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从而建立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合理并存的课程结构。明确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纵向的课程结构上以国家课程为主,给予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适度的空间,以增强课程对地域、学校差异的适应性。2)体现基础性与探索。一方面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使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而“学会学习”;另一方面要把各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原则、原理教给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范例性,进行学生主动参与的、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终身学习的能力。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具体规定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了解、体验、掌握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形成健康向上、科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把课程综合化推向深入,将综合课程置于课程结构的重要地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设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综合课程包括“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鼓励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方案”;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新设置的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建国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长期以中央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课程设计思路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对教育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陆续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摸索试验适合我国国情的、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社会、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表现在:

1、使课程更好地适应地域、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2、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

3、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

4、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在课程设计模式上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分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了具有广泛参与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3)注意吸取多种课程设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戛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长期人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他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亚类。各亚类又分成若干层次。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教育工作者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但是布卢姆的分类学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分类领域层次过多、分类过细,而教学过程中并非如引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较难适用。第5—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 应该教什么 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连续性 和 顺序性、整合性 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 先后顺序 排列课程内容。

2.课程组织有两种功能: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来安排 学生学习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经验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达成 教学目标。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完全未分化的课程。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三种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 强制性 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 必选课与 任选课 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 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 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 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 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 是如何运用的。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 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 和 从中间向 的策略。

10.课程管理是包括 教育行政部门 和 学校 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 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 选择、改编、新编 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管理者、学生 及 家长 和 课程专家。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C)。A.课程目标 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B)。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3.(B)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泰勒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是(A)。

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5.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这是(C)。

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 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C.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 D.课程实施的实践观 6.霍尔和劳克斯认为,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A),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

A.常规化 B.精致化 C.机械地使用 D.整合

7.(B)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A.中央集权型 B.地方分权型 C.混合型 D.蛋糕型

8.下面各国中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A)。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9.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D)A.民主化 B.多元化 C.规范化 D.差异化

三、简答题

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答:课程与教学内容三种取向的特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

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答: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该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1)隐性课程的特点: 1)涉及范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2)隐性课程的类别: 1)物质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中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和空间的布置等。2)制度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学校的组织制度、知识的物、管理评价、利益分配制度等。3)文化心理方面的隐性课程,主要指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4.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它体现了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和超越,是与学科课程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它具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的特点。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为了有效地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一些认识或实际的问题:第一,变革教育的意识,即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课程观念,真正地把发展选修课程置于课程领域之一的高度。这是课程改革的大前提。第二,保障教育经费,逐步改善相应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第三,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变维评价“为多维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列入评价体系之中。第四,选修制度的学科构成及其运作比之必修课程更为复杂,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参与制定观??。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目前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形成了三种取向:忠实观——所期望的课程改革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课程的参与制定观——课程并不是在实施前就固定下来的,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7.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 为使课程实施更加有效、不断走向成功,必须综合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分析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认识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为课程实施安排足够时间,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适时和恰当的评价。

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开展参与者因素:教师是关系因素。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态度、课程开发技术、精诚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素养等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学校管理与领导者以特定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管理特色,从而影响整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是校本课程的直接服务对象。家长的支持是校本课程成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支持者和帮助者。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校本课程开发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其开发、编制、实施、评价各方面都表现出相应的特征。.体现教育的服务性 2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3 .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 .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 5 .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6 .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四、论述题

1.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呈现方式的特点。课程与教学内容三种取向的特点: .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表现。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呈现了些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课程往往是从深层得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是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课程不再是文本,也 远非某 一过程,而是一项行动,一次教学实践。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务因素的关系。

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本身的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直接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和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开展。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只有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它方面有关问题有明了清晰认识,才能保证课程实施顺利进行。要加强培训,使中小学教师了解新课本的特征,而不是按原有课本的理解来认识新课本。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课程改革的内容复杂的程度,对课程实施影响较大。复杂性表现在要改革的东西太多或是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大。改革的内容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但也可能因所要做的东西多而导致更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课程方案本身的内容设计以及课程方案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课程实施。具体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编排和价值取向。

课程方案的内宾选择影响课程实施。内容应是可懂的,清楚而非模糊。

课程方案的内容编排影响课程实施。是以学生心理发展顺序为主线编排,还是以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为线索进行编排;课程内容是问题 型知识 多,还是陈述 型知识 多;是以能力为主,还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课程的实施。

课程方案本身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实施。课程方案着眼于课程理论的完善,填补某一理论空白,还是为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或是为了教师的技能适应和能力发展,都能影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实施。(2)学校内部的因素

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机构,是把理想课程变为现实课程的主要场所,是真正发生课程教育的地方。实施课程方案的第一步便是学校决定采用某一方案。1)校长

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的代表。在课程实施上,校长的积极参与无疑对改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实施课程中教师的组织,争取多方帮助等。另外,校长对一个新方案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作为学校领导人,校长应该意识到,实施新课程方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锻炼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也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好机会。2)教师

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关键性作用。特别是在课程教学层面上,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文明的代表,凝聚着教育理念,体现着人文的关怀。可以说,任何课程理论与方案,只有被教师内化后,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教学实践之中,体现其理论价值。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一般说来,教师在理解实施的过程中很少是原原本本地按照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去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地有自己一套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实施的方式就有差异。只有教师对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理念、材料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才有可能比较有效地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能力,教师之间的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别,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文化之间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教师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决策是指课程的执行者对有关课程问题所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面对许多与课程有关的问题。要熟悉各种教学资料,如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学生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一些因素又经常会发生变化,如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教师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随时做出相应的专业判断。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3)学校外部的因素 1)家长

现代的家长比以往更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和发展程度,家长成了影响课程方案实施的一个因素,家长的支持会促进课程的实施。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改革直接相关。如果制订和调整有关的政策,理解、鼓励和支持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帮助,就为成功实施课程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参与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组织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提供课程实施材料,调查和监督学生的学业成绩等。)社会团体。学校改革得到社会团体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冲击的作用,得到必要设备和材料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在考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时,要从具体课程实施的特征,以及这个课程在具体环境下的实施历史等因素来综合考虑,以确定哪些因素可能对课程实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课程管理是指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体现为三方面: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促进课程改革深入。我国目前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取得了如课程权力下放、课程管理民主化增强等效果,但同时也存在如各级管理权限不明确、管理手段老化等问题。课程管理的模式分为三种: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混合型。前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第三种模式是力图融合二者之长,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体现出相同的趋势:民主化、规范化、弹性化、整合化及课程管理越来越受重视。

新课程中的课程管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层面主要是宏观调控,制定各项课程政策与法律,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地方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开发地方课程;学校层面主要是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实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根据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及成果,可以看出,学校的优良改革传统、雄厚的师资力力、领导的高度重视、专家的及时支持、资金的外部支持及教师 专业发展,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一系列成果的有效因素与策略。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完善整体课程系统;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课程与教学论作业3 第9~11章 一.填空题

1.1.教学过程知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2.2.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3.3.直观手段、认识能力、理论思维 4.4.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5.5.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6.6.传递——接受 7.7.学生自学 8.8.演示法、参观法 9.9.教学组织形式。10.10.班级授课制、集体教学形式。11.11.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 12.12.复式教学、年级 13.13.人与事、时间与室间

14.14.学生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5.15.积极的、消极的 二.二.单项选择题

1.1.B2.A3.A4.A5.C6.A7.A

三、简答题

1.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2.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3.在学生掌握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治、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5.(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

(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

(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7.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2.2.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位——课 3.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4.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优点

1.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

4.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

1.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2.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3.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四.论述题

1.1.论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 答:(1)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2)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时,还应当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

(3)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间接经验时,就可引地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主人式教学

(2)与教学目的和任务想适应

(3)与教学内容想适应

(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

(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

(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3.重点

1.1.缩小班级规模

2.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3.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4.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4.方法

1.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 2.2.与学生平等相处

3.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 5.5.加强师生互动 5.教学规律

6.6.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7.7.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8.8.教与学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规律

9.9.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的规律 教学原则

1.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3.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4.4.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5.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 6.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6. 6. 教学方法(1)(1)国内方法

1.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2)(2)国外方法 1.1.发现式教学法 2.2.范列教学法

3.3.“掌握学习”教学法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4 第12~14章

一、填空题

1.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2.光学媒体、文字图象媒体、综合媒体

3.传播者、信息、媒体和受害者

4.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5.副语言、体态、面部表情

6.叙述论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

7.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

9.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0.收集与选择作品和反省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C2.3.D4.B5.6.B7.C8.B9.C

三、简答题、1.教师掌握了教学手段,就能更好的发挥一个教育者、知识传递者、组织者和经验者的作用。教学手段有助于教师更全面、深入地揭示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简明诡要地叙述教材的内容,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恰当地使用教学手段,能够优质高效地输送教学信息,使教师在课堂上摆脱大量的纯技术性工作,从而更多时间同学生一起从事创造性劳动。

2.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象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3.(1)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

(2)校园网

(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学

4.(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5.(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

7.第一、背景评价

第二、输入评价

第三、过程评价

第四、成果评价

8.第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打颤。

第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第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第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一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第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境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见的的互动,强调被评价的需要者成为评价者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诡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第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综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又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9.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外观评价模式

三CIPP模式

四.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

1.(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根据学生变量

(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征

2.导课的方法:1.直接导课

2.故事导课

3.创设情境导课

4.悬恋导课

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 6.解释题目导课

7.演练导课

8.设疑导课

结合教学实际谈,在教学中自己是如何运用以上的某几个方法导课的

第五篇:学前教育原理形成性考核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20分,每处1分)

1.弗洛依德认为“本我”实行的原则是

按快乐行事。

2.“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是《纲要》中 语言 领域教育的目标之一。

3.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根源在于 社会的交互作用。

4.从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培养能适应社会的人,还要培养能促进社会与完善社会的人来看,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与关键。

5.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 看法、观念

态度。

6.幼儿美育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通过各种审美途径来培养幼儿 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7.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儿童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 和

消化的主动反映能力。

8.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的机制关键在于同化与顺化的平衡。

9.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功能特点有: 价值规范性,普遍性,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

10.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学前教育

和儿童的自主建构。

11.学前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的关于学前期儿童发展及其培养目标的 总要求。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学前期儿童的要求,是学前教育工作的 出发点 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学前教育目标、确定学前教育内容、选择学前教育方法、评价学前教育效果的 根本依据。

12.从学前教育的目标体系来看,活动教育目标 是实现学前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目标要素。

13.品德心理结构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 道德行为 三个部分。

二、简答题(50分,共5道,每道10分)1.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各领域的目标。答:(1)、健康领域目标:第一,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稳定、愉快。第二,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第四,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2)、语言领域的目标: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第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第四,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第五,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3)、社会领域目标:第一,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第二,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第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第四,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第五,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长、爱祖国。(4)、科学领域目标:第一,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第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第四,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第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5)、艺术领域目标:第一,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第二,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第三,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2.什么是儿童发展?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儿童发展是指0——

6、7周岁儿童的身心发生的质的变化。其特征包括: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具有个别差异、具有“关键期”。3.分别简述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基本原则

答:体育的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的原则,2、安全原则,3、趣味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智育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学”与“做”相结合的原则,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的基本原则:

1、情感互动的原则,2、正面引导原则,3、实践练习原则,4、连续一致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美育的基本原则:

1、情感体验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概括儿童观的演变过程。

答:儿童观的形成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类自身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儿童观。(1)古代的儿童观:儿童是小大人。(2)中世纪的儿童观:儿童是有罪的。

(3)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从新人类观推导出新的儿童观。

(4)启蒙运动时期的儿童观,从洛克、裴斯泰洛奇、卢梭、蒙台梭利、杜威,儿童地位逐步上升,儿童中心观逐步确立。

(5)现代大众观念形态的儿童观:儿童是财产,儿童是投资,“国”本位、“家”本位、“神”本位和“人”本位的儿童观。

5.简述儿童权利的含义、意义。

答、儿童权利的含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存的权利,主要是指儿童生命权、健康权和接受医疗关怀的权利;二是受教育权和自主发展的权利,主要是指儿童有接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获得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权利;三是参与权,指儿童有参加家庭、社会和各种文化生活,并就与其发展有关的事项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权利;四是受保护权,每个儿童都有免受歧视、虐待和忽略的权利,孤儿、难民中的儿童等处境不利的儿童应受到特殊保护。

儿童权利的意义:

1、儿童身心尚未成熟,他们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

2、儿童身心、道德和社会性的发展需要健康、安全、和谐的气氛和不受任何歧视的环境,享有足以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生活水平是儿童的权利。

3、民族的文化及其价值观与儿童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各国和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国际合作有利于保障各国儿童的发展,国际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同维护儿童的权益。

5、受教育权是儿童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权利。

三、分析题(30分,共2道,每道15分)

1.洋洋和壮壮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一天,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洋洋和壮壮都选择了跳绳,刚开始两人还各自跳各自的。可是没过多久,他俩就开始拿着跳绳你打我,我打你,练起了“武功”。忽然,意外就在一瞬间发生了,壮壮抡起跳绳时,一只手柄从手中脱落直飞出去,击中了洋洋的眼部。试分析这一活动组织与指导违背了哪些教育原则,如何能够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答:(1)、违背了全面发展原则,体育活动应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体育活动不仅要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形成。(2)、违背了安全原则,在设计和组织体育活动和游戏时,教师一定要确保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受到伤害。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差,体育运动中器械使用不当及活动方式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这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在体育活动时向幼儿交代活动安全事项,并密切注意幼儿的活动过程,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3)、违背了趣味性原则。幼儿天性爱玩,在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体育活动内在的趣味性。这样可以使幼儿在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也可避免意外的发生。(4)、违背了教育性原则,在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体育活动在心理上给幼儿带来的各种情感体验和感受,或成功,或失败等。同时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对意志的锻炼过程,在体育活动和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勇敢、拼搏、合作、进取等意志品质。在孩子没有耐心继续下去的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使幼儿仍能积极地坚持下去。

2.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持有怎样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答:科学的儿童观是以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出发点的,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儿童一代的期待为引导的一种关于儿童的观点和看法。”但遗憾的是,这种科学的儿童观并没有在我们教育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被人诟病已久的传统的儿童观还牢牢占据着统制地位。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我们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观点,现代儿童受到家长的宠爱和疼惜,现代儿童观,儿童是人,具有与成年人一样的人的一切基本权益,具有独特的人格。儿童与成人同样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儿童的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和尊重,儿童是全方位的,不断发展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求。成人及社会应承认儿童所具有的各种发展的需求,并尽可能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不仅保证其身体正常生长的发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充分参加文化艺术娱乐和休息的活动机会。要使其获得该社会条件下最充分的发展,现代儿童观又明确个体差异就是对待不同的儿童要有不同的方法。就要因人而异。但同时也要给其尊重和让幼儿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明确指出,男女平等受到平等对待与教育,不会再象古代教育那样。儿童的教育观在改变,这也说明了现代学前教育的新观念。

下载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分类(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分类(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幼儿园课程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幼儿园课程论作业1 (第1章) 一、填空题 1.课程即科目,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哲学,社会学,教什么,为什么教 3.教育理念 4.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

    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作业

    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报告 一、开发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突现学校特色的......

    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2012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姓名徐伟杰学号班 题目及要求:1.简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

    实用写作课程形成性考核答案

    实用写作课程第二次形成性考核答案(PS:自己做的,85分) 1.实用文体写作中,用于介绍事实材料,有次序地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的表达方式称为(叙述) 2. 实用文体最基本的特点是......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参考答案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土地资源的特性:(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

    电大企业文化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企业文化形考作业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 1.企业文化的特点( ABCD ) A时代性B 民族性 C 系统性 D 以人为本 2.企业文化的作用( ABCD )(把C选项改成如下)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

    税务会计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税务会计》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 、 某服装店(小规模纳税人)4月销售服装一批,收取全部货款1040元,则该商店本月应纳增值税是(40)元。 2 、 准予抵扣的货物运费金额是......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 《理想国》。 ) 2、 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