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事业管理》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公共事业管理》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能力,能够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环保、体育、企业、市政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热爱祖国,愿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
2、知识结构: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一般管理方法、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沟通、协调、组织、决策、控制和创新等方面的较强能力;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人力资源管理、城市管理和社区等专业方向上有一定专长。
3、能力结构: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具备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素质与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强,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发展潜力。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行政学、组织行为学、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行政法学、管理信息系统。
四、课程简介
课程1:公共事业管理学。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以解决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公共事物的管理为核心,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界线,把当代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之中,而形成的一门科际整合的应用性学科。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导论、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政策的设计、执行与评估、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以及当前理论与实践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如行政体制改革中的市场机制、民营化运动、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政府再造等。公共管理学所涉及的内容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后继课程的基础。
课程2:管理学。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它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为各具体管理类学科提供一般性的管理概念、方法和理论。它同许多学科如经济学、技术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发生联系,要吸收和运用与之联系的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实践性很强,属于应用科学。管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基础:管理理论、道德与社会信息获取;管理过程与环境: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创新等。管理工作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其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结合其各个专业问题,更是包罗万象。例如工厂管理、商业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它可以用以指导各类专业管理。因此,管理学可作为各专业管理的基础理论。
课程3:组织行为学。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它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主要关心管理实践中两个核心命题——一是提高工作绩效;二是提高人在工作中的满意度。
课程4:行政学。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行政学是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分支,是一门交叉科学。它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指导原则、理论基础、科学方法和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有效地实现国家职能。行政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和法令,对国家的外交、国防、运输、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政、公安等方面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又包括国家行政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对自身的管理活动。行政学的研究内容有:行政理论和原理、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信息、行政协调、行政监督、行政机关管理、行政方法、行政效率和行政创新与改革等。这些基本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行政学的基本学科体系。
课程5:社区管理。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城市社区管理以城市社区管理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社区管理的概念、社区环境、社区管理主体、社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选择、社区参与与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文化管理、社区卫生与体育管理、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服务与社会保障、社区管理方法、社区智能化建设与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创新等。
课程6:人力资源管理。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它以人力资源狭义的个体资源为参照值、以广义的人力资源为战略值,而进行的一系列手段活动。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清查、储备和未来发展的设置与匹配;培训与督导、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一套科学的、有效的、适用的组织管理体系。
课程7:行政法学。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它主要研究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研究行政法的内容和本质,研究行政权力运用所带来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从中探讨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应有的正常关系,进而阐明行政法的原理、原则。
课程8:微观经济学。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供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课程9:宏观经济学。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经济活动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经济在优化配置基础上的充分利用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体系、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决定收入水平的投资、储蓄与消费理论、金融货币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增长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
课程10:管理信息系统。本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研究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反过来在开发和应用的实践中形成理论。其学科内容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而进步和完善。它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30学分
第二篇:《工程管理》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工程管理》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与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建设工程总承包公司、工程施工单位、工程咨询中介机构等从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
2.知识结构:
(1)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较系统地掌握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知识;
(3)较系统的掌握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
(4)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3.能力结构:
(1)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2)具有运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
(3)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管理学、工程制图理论与实验、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施工、建筑工程预算、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合同管理。
四、课程简介
课程1:管理学。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它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为各具体管理类学科提供一般性的管理概念、方法和理论。它同许多学科如经济学、技术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发生联系,要吸收和运用与之联系的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实践性很强,属于应用科学。管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基础:管理理论、道德与社会信息获取;管理过程与环境: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创新等。管理工作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其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结合其各个专业问题,更是包罗万象。例如工厂管理、商业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它可以用以指导各类专业管理。因此,管理学可作为各专业管理的基础理论。
课程2:工程制图。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课程,它是建筑工程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的实际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3:房屋建筑学。本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应用型课程,同时为专业人员打好基础,从而为设计、施工、监理、预算等建筑专业工程师提供理论依据。即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同时是研究房屋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构造方法及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原理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课程。本课程的重点是建筑构造。
课程4:建筑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了解结构体系在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适用性以及建筑造型美观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掌握结构体系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对常见建筑结构进行分析,为学生在后续课程《建筑施工》、《建筑预算》等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并能理解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和结构专业密切合作的重要意义。
课程5:工程力学。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组成。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熟悉材料变形的主要形式和简单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方法,为学生学习一系列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力学基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6:土木工程施工。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方向课。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建筑工程领域的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在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主要内容是各主要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及有关的施工机械的选择与应用,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方向。本课程的重点是介绍各工种工程的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施工方法,施工操作规程、规范以及质量要求和完全技术措施。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外在施工技术方面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有较完整的理解,具有工程施工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具备工程施工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课程7: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选修课。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其研究范围涵盖着DM、pM和FM在内的全寿命周期;研究內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课程8:建筑工程预算。该课程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学生应掌握有关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为今后从事与建设项目管理有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以下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
1、熟悉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的构成以及各造价构成的计算方法;
2、掌握建设工程中土建单位工程的施工图预算的方法,这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基本技能之一;
3、熟悉建设项目各种概算的计算方法及其相应的适用条件;
4、了解投资估算的计算方法和基本原理等。
课程9: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本课程为专业方向选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招投标的程序、方法、内容、文件的编制,熟悉建筑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施工索赔的相关知识等。
课程10: 建筑材料。本课程为建筑工程类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习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结构设计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获得有关建筑材料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30学分
第三篇:《市场营销》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市场营销》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及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的市场营销管理部门及相关岗位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热爱祖国,愿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
2、知识结构: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市场营销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一般管理方法、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市场营销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沟通、协调、组织、决策、控制和创新等方面的较强能力;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熟悉相近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3、能力结构:熟悉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具备从事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素质与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强,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发展潜力。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管理。
四、课程简介
课程1:管理学。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它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为各具体管理类学科提供一般性的管理概念、方法和理论。它同许多学科如经济学、技术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发生联系,要吸收和运用与之联系的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管理学的实践性很强,属于应用科学。管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管理基础:管理理论、道德与社会信息获取;管理过程与环境: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创新等。管理工作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其实现的目标各不相同。结合其各个专业问题,更是包罗万象。例如工厂管理、商业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等等。它可以用以指导各类专业管理。因此,管理学可作为各专业管理的基础理论。
课程2:微观经济学。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供需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生产要素价格理论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课程3:宏观经济学。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经济活动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经济在优化配置基础上的充分利用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体系、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决定收入水平的投资、储蓄与消费理论、金融货币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增长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理论。
课程4:会计学。会计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内容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来展开阐述的,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的方法,会计报表的概念、作用、结构和内容,会计核算组织形式,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诸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等。
课程5:市场营销学。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从销售角度研究企业经营策略和技巧的学科,它具有微观性、边缘性、实用性特点,吸取了诸如社会科学、行为科学、数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精华形成其独特体系,本课程是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及主干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好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市场营销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加强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课程6:市场调查。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市场调查与分析的程序及内容,理解并掌握市场调研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应用这些技术方法完成企业市场营销问题的调研工作,提出分析报告。市场调查的基本理论论、市场调查程序、抽样技术、问卷设计、测量与量表、信度与效度、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
课程7:人力资源管理。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它以人力资源狭义的个体资源为参照值、以广义的人力资源为战略值,而进行的一系列手段活动。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清查、储备和未来发展的设置与匹配;培训与督导、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一套科学的、有效的、适用的组织管理体系。
课程8:消费者行为学。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该课程系统论述了消费者行为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以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各种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购买环境因素以及营销因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分析消费者行为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成功地在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奠定知识和素质基础。
课程9:管理信息系统。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研究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反过来在开发和应用的实践中形成理论。其学科内容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而进步和完善。它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支持组织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课程10:经济法。《经济法》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复合性人才,尤其是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经营管理人才。本课程以现行的主要经济立法为依据,围绕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经济法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理论、经济组织法、宏观调控法、市场运行和管理法、经济纠纷解决等内容。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30学分
第四篇:《生物技术》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生物技术》辅修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辅修专业培养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本辅修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工程原理的基础知识;
2、掌握生物技术方面的基本实验技能;
3、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的能力;
4、了解与生物产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通过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备良好的生物技术专业素质。
三、课程设置
本辅修专业设置课程包括:生命科学导论、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技术检测(含仪器分析)、污水处理工程、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食用菌栽培学。
四、课程简介
1、生命科学概论:
主要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成果应用,从不同侧面反映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融。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基础知识、生命科学对人类的影响、生命的物质基础、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与克隆技术、遗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神经科学、生物钟与生物信息传递、生态环境与人口资源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展视野,丰富生命科学知识。
2、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物质代谢的代谢变化,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代谢调节原理及规律;(3)阐明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复制、RNA转录及翻译;(4)学习糖类、脂类、核酸和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定性鉴定或定量测定的方法;掌握离心法、分光光度法、层析法等基本原理及实验技术。
使用教材:《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等修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目:
《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郑集,陈均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Bio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 T.McKee;J.R.McKee,(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00年;
Instant Notes in Biochemistry, B.D.Hames, N.M.Hooper & J.D.Houghton,(英文教材影印版),科学出版社,1999年。
3、微生物学及实验: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为生物学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特别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拓宽,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医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甚至地质学、太空学等也需微生物的方法与技术。因此,熟悉掌握微生物学方法与技术,对其它很多学科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菌操作技能和无菌概念的建立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重要的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生物技术检测
《生物技术检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以分析方法为系统,借助于专用仪器,综合应用已学过的有关学科知识,通过实验,加深、巩固对本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生物检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生物检测分析方法及分析数据的处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1)色谱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2)光谱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3)电化学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4)生物技术检测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使用教材:《仪器分析》(第三版),朱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考书目:
《生物物理学》,赵南明,周海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版),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5、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项以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的无性繁殖技术,以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离体操作为基础的实验性学科,是举世瞩目的现代生物技术之一。它应用无菌操作方法培养植物的一个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加速繁殖植物个体,或获得有用物质等。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方法和应用,以实用为目的,使学生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实际操作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掌握开展离体培养克隆植物的基本技能。
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植物组织器官培养、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种质离体保存、植物组织培养苗的工厂化生产、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果树与蔬菜的组织培养技术、园林及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等。
实验操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茎段的组织培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 叶的组织培养等。
6、发酵工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工程原理、微生物工程下游加工工程、微生物工程生产工艺及产品举例等部分。内容包括菌种的特征和选育,培养基的特性和选择,发酵工艺的控制,杂菌的防治和产品分离提纯工艺的控制等内容,为生物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微生物发酵工程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数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同时要求基础理论和生产时间密切结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要按照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全过程阐明各个阶段、各种产品生产的原理和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又重点突出生产的工艺操作和控制技术等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需要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实验的实践环节,也要求学生建立实际生产的概念,在实践中巩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利用实验、参观、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将会缩短理论与生产实践的距离,建立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概念和能力,动手能力也将有所提高。
推荐教材:贺小贤编著,《生物工艺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
3曹军卫,马辉文,张甲耀编著.《微生物工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俞俊棠主编.《生物工艺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7、水污染控制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生物技术辅修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资源特性,水体污染的特性,污染指标和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及方法,各种废水处理工艺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构筑物设计计算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艺和及有关设备的技术性能,熟悉有关设计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处理系统的管网设计、施工、维护运行方面的知识。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因此必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应用技能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同时具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使用教材:《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 高廷耀、顾国维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水污染控制工程》修订版 张希衡编 冶金工业出版社
《水处理工程》 顾夏声编 清华人学出版社
《水污染治理工程》 黄铭荣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工程》 胡亨魁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8、食用菌栽培学
本课程是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食用菌栽培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兴实用技术课程。
食用菌是可食用的大型真菌,有利于改善人类的膳食结构、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健康水平,是人类餐桌上的健康食品。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每餐合理饮食结构应是“一荤一素一菌”,其中的“菌”指的就是食用菌。因此,近十年来,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相当迅速,食用菌生产、加工在我国已然形成独立的新兴产业并开始步入工业化生产阶段。了解和掌握食用菌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将来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和服务社会生产具有实践意义。
本课程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部分,比例大体为:1:1。理论教学包括:食用菌基础知识、商业化栽培技术工艺和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和加工保鲜技术三部分内容。实验教学重点加强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制种技术、菌种分离与保藏技术,能够进行常规的食用菌栽培工艺操作。
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食用菌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见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理化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方法,掌握食用菌栽培过程及加工的多种基本操作技术,并且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在实践应用中控制生产、服务科研和改造创新的专业基本能力和素质。
五、学分要求
最低学分要求为25学分。
第五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相应的经济学和法律知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能应用相关理论知识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并具有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公用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和物业、非营利组织营销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在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研究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管理以及公共事业部门内部管理的规律与方法,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应用型专业。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现代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公共事业或公用事业单位的实际管理工作。
三、主干学科
经济学和管理学
四、学制与学位
1、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
2、学位授予:管理学士学位
五、主要课程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分析、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务礼仪、公共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社区管理、物业管理。
六、教学实践环节
为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两个方面。课内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课堂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可随堂进行。
七、毕业规定
1、毕业标准
学生修满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2、学位标准
符合学校学位授予相关规定。
八、课程结构与学分分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修业期满需达170学分,其中必修课110学分,占总学分的65%,选修 课60学分,占总学分的35%。
(一)基础教育平台:110门共187学分,限选65学分,占总学分38%。
1、公共基础课程:16门共47学分,占总学分的28%。
2、通识教育课程:94门共140学分,限选18学分,占总学分的10%。
(二)专业教育平台:47门共111学分,限选36学分,占总学分的32%。
1、专业基础课程:14门共43学分,占总学分的26%。
2、专业选修课程:34门共68学分,其中专业方向课36学分,专业选修课 32学分,占总学分的24%。
(三)实践创新平台:两个部分共21学分,占总学分的12%。
1、各专业共同实践课程:3门共14学分,占总学分的8%。
2、专业实践课程:3门共6学分,占总学分的4%。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 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介绍科技、文化知识、国内外重大事件,法律知识前沿理论及一些热点问题,加强国防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每学期开设讲座不少于30次。另外,每学期开设不少于10学时的形势与政策讲座、时事报告等。军事训练在学生入学后进行,计2学分。
九、课程考核
课程的考核分考试、考查两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考试外,其余 课程由二级学院自行安排。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按学院有关规定评定成绩。
十、专业培养方案实施进度表(见附件)
十一、辅修
辅修本专业或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应修读本专业课66学分,其中包含40学分的专业 基础课,以及14学分的专业选修课,并完成必要的实践环节12学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附: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周数分配表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进度表
附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周数分配表 项目 入课 考 军专学毕公学寒
学堂
事业年业益年暑合 计
毕教 训实论论劳毕假
业育 试 练习文 文 动业周学学年 教及鉴数 年
育 机定
动
第一学期 0.5 15 1.5 2
5 25 52
第二学期1.5
0.5 7 27
第三学期1.5
0.5 5 25 52
第四学期1.5
0.5 7 27
第五学期1.5 0.5 5 25 52
第六学期1.5
0.5 7 27
第七学期1.5 12
0.5 5 28 48
第八学期 1 18 0.5
0.5 20
合计 1.5 135 11 12 6 6 4.5 41 204 附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进度表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编
号 课 学
程 时
课程名称 类 总
别 数
学
分
总
数
各学期开课安排
第 一 学 期 15 周 第 二 学 期 18 周 第 三 学 期 18 周 第 四 学 期 18 周 第 五 学 期 18 周 第 六 学 期 18 周 第 七 学 期 12 周 第 八 学 期 18 周 考核 方式 考
试 考
查
33003001 33005002
33002003 33003010 公 51004006 共 51004007 基 51004008 础 51004009 课81005002 程 510030*** 41001012 41001013 41001014 33003005 33003006 33003007 00001204
专 业 基 础课
马克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 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英语I 大学英语II 大学英语III 大学英语IV 计算机基础
应用写作(含申论)体育I 体育II 体育III 体育IV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就业指导 形势与政策 军事训练 小计 经济数学 管理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管理信息系统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公共关系学 公共经济学 公共管理学 管理心理学 经济思想史 公共政策分析 政务礼仪
必修 54 必修 108 必修 36 必修 30 必修 60 必修 72 必修 72 必修 72 必修 75 必修 45 必修 30 必修 36 必修 36 必修 36 必修 18 必修 18 必修 36 必修 36
必修 60 必修 45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72 必修 72 必修 36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54 必修
2 2 2 4 4 4 4 4 5 5 3 3 1 2 1 1 1 1 1 2 2 √47 16 4 4 3 3 3 3 3 4 4 2 3 3 3 3 3 2
1
8
3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社 区 管 理 方 向 课
物 业 管 理 方 向课
专 业 选 修 课
通人文社科识类
教自然科学育类 小计
地方政府管理 国家公务员制度 非盈利组织管理 行政公文与秘书 城市管理学 城市土地管理
小计
电子政务 社会保障学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 行政管理学 社区社会心理学 社区管理学
小计
城市物业管理 房地产经营与建设 组织行为学 物业管理实务
物业管理基本制度与政策
管理运筹学
小计
公共管理案例 公共组织理论 商务英语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管理经济学 社区工作 福利经济学 城市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 劳动与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服务 社会保险 劳动关系 领导科学概论 西方行政学说史
小计
详见“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一览表”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限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任选 36
选修
选修
7 6 13 10 3 4 12 6 2 2 2 2 4 4 2
4 4 2 2 2 2
从第二学期开始开设,分春秋季开设,每位学生至少选修18个学分,其中必须选修不少于4学分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艺术素养程 类
共同实00001201 专业实习践课00001202 毕业论文(设计)合 计
00001203 学年论文
选修
必修 8
周
必修 12
周 必修 6
2 6
√
√
从第七学期第十三周开始
√
程
专 业实 践课 程
合 计
城市管理专业实践 社区管理专业实践 物业管理专业实践
合 计
周
必修 2 必修 2 必修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