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草原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图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3、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课《草原》,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师:记住目标请举手,能达到目标请放下。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请其他同学更正。
3.齐读易错字巩固。
(在点名读的过程中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并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的既正确有流利。赶紧开始练读,3分钟
后我们开比赛。
1.生练读。
2.指名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3.生评议。有中下等生读,读不好由优等生范读,若还存在问题,由教师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
师:课文大家读的很棒,现在请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4分钟后交流。
1.生自学,师巡视。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写字)
师:课文段落分好啦,现在我们来比记生字,看谁记得快。
1.请大家自由记生字,3分钟后听写。
2.师听写,指2名后进生听写词语。
3.生对改,订正。
六、当堂训练:课后生字4:2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感受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名族风情。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一课《草原》,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读课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一:默读并思考: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景色和名族风情是怎样的?(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1.生开始自学,师巡视。
2.指名回答,不完整的可补充。
自然景色:“羊群„„流入云际。”
3.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生评价
5.说说名族风情又是怎样的?(指名读,不完整的可补充)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再读文,思考问题)
自学指导二:师:美丽的草原不仅景美,风土人情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请问“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3分钟后比谁回答的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出示课件,公布答案。
蒙汉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指导夕阳西下,人们还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第一自然段)
背诵第一自然段,5分钟后比谁背的流利。
1.生自由背诵。
2.师检查背诵情况。
五、板书设计:
自然风情
草原蒙汉一家亲民族风情
六、课后反思:
本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加强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的确给同学们带来了感官上的享受,特别是第一二段草原风光的描写十分出色,课堂上做到了句句细品,段段精读,而且趁热打铁,做到了当堂背诵,效果特别好。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到位,课前做到了充分的预习,课上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学习,来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七、安全教育:
手工课、美术课要求使用刀、剪、针、锤等工具时,才能将其带到学校,否则,这些工具不能随身带进学校。若使用,须经老师同意方可拿取,并在老师的监督下使用,用完后立即放回原处。在课堂上使用这些工具时要小心谨慎,防止划伤、刺伤自己或前后的同学。
第二篇:1草原
1.草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具的语文能力。这篇文章可以说是大作家老舍,描写草原的一篇力作,本文语句优美、行文流畅、结构清晰,写作手法独特新颖,是品读入境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古情操。同时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体会作者行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要借助可感句式段落,及时组织学生练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汉的民族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
二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二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3 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板书 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 三、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 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 直抒胸臆: 2 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 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教学后记:
让学生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1草原
1、草原要点复习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一个“绣”字用得特别传神,在作者的笔下羊群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地为草原这块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真是美极了!)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将蒙古族人民远迎来客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蒙古人民想见到客人的热切心情。)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将河比作带子,写出了河清澈而弯曲回旋的样子。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把“河”放在句末,并加上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振奋的心情。)
1、草原要点复习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一个“绣”字用得特别传神,在作者的笔下羊群就是能工巧匠,在精心地为草原这块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真是美极了!)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将蒙古族人民远迎来客的队伍比作一条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蒙古人民想见到客人的热切心情。)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将河比作带子,写出了河清澈而弯曲回旋的样子。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把“河”放在句末,并加上感叹号,表达了作者振奋的心情。)
第四篇:草原1
《草原》第一自然段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歌曲视频,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欣赏视频。)师:歌曲中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师:是的,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师:谁能说说,你想象中的或是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师:他想象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色,上面有牛、羊、马儿在吃草。草原的山丘、小河都很美丽,他说的对不对,和你想象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师:请你说,嗯,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你也想说,请你!师:嗯,他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都用到了,看来你预习的很充分。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都说得很对,想象很丰富,也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又是怎样的呢?让那个我们和老舍显示一起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再读课题,草原。
师:通过预习,相信你们对课文有所了解,谁能说出课文中写了哪些内容?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的美景,后来呢?
师:哦,还写了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你还有补充,请你。
师:他说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写了没有?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哪句话?仅仅只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吗?课文斜了那么多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师:是的,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很好,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继续说,这整个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是的,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也就是说,第二部分写的是草原上的人情(板书:“人情”)。
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写的,老舍先生用他的一支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乍看起来,这里写风光,这写的是人情,似乎这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对不对?
师:对,这个问题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就先来看看草原的风光到底有多美,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个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边听边看边想,还要一边用笔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师:你读的很流利,其他同学也不错,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好,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请你,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板书),你读得太好了,和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师:嗯,视线模糊不清。很好,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使、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老舍先生并不茫茫。师:请你,“那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作者能看到远处的天空,所以并不茫茫。
师:很好,还有么?你也有想法,你说。“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里可以看出,小丘的颜色很美。
师:是的,作者能够看到草地、小丘的景,并写出了色彩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是这些美丽的景,还饱含着老舍先生的情。所以说“并不茫茫”。看这就是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准的体现。我们一起美美的再读这个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我们继续分享。请你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你喜欢这句。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甜美。但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的区别在哪里?
师:是啊,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师:草原的天空是那么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请你。
师:老师也喜欢这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小组四人讨论讨论。
师:讨论结束,我们来交流一下。小组派一人来说说你们的见解。请你。嗯,有点感觉了。好,你有不同看法,你说。“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师:同学们,还记得《翠鸟》这篇课文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饱满,绿得好像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师:嗯,颜料在什么纸上慢慢扩散?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颜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师:是的,色彩像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明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师:嗯,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这绿色和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画面呀!师:(出示课件),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师: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深深地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合上书,齐背第一自然段。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下节课我们再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第五篇:1草原
课题:
1草原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通过读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
4、揣摩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学会按照这种方式描写景物。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
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 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预习提纲:
1、草原
一、按常规预习课文
二、1、朗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渲染 勾勒 疾驰 迂回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三、为带点的字查字典
“羞涩 中的 羞”,音序是()部首是()除部首外再查()羞涩”中的涩,部首是(),除部首外再查()。字典中的解释有 ①感到耻辱;② 难为情;③嘲弄,侮辱④怕。这里应取第()种解释,组词()。
四、走进草原,欣赏风光。
1、有感情地朗读 1—2 自然段,用“△”标出景物及印象;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波浪线划出拟人句并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2、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3、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蒙汉同胞情深意长的热烈场面? 概括一下。
五、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走近蒙古族,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作者以地点转换为序,把事情与情感交织起来。我们可以从地点、事件、情感三个方面理清文章的结构:(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教师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眼中的草原风光。
2.过渡: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二.成果展示
1、反馈预习较好的同学:
2、认读词语:
渲染
勾勒
绿毯
低吟
羞涩
偏西
天涯碧草
迂回
马蹄
礼貌
拘束
摔跤
鄂温克
襟飘带舞
根据学生预习,重点指导读:渲染、勾勒、羞涩、鄂温克、天涯碧草、襟飘带舞
3、指导书写:根据学生的预习,重点指导书写:襟、貌、羞涩
4、概括课文内容:文章写得是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所见到的草原美景,以及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赞美了草原的没了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三.精读感悟
1、自由通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试着用简单的字词来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2、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3、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2)有感情地范读。(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A、“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②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③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④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你试着用“那么„„那么„„”来赞美一处景物或一件事。B、“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②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什么?(写出了草原的绿和草原的辽阔无边)强调是第一自然段中的中心句。
C、“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②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D、“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E、“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4、“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5、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1)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2)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3)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A、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
B、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A、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B、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C、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D、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②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③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①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诗句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者惜别之情。①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②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四、拓展延伸: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说一说,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五、限时作业
《配套练习》1、2、3、5、6、8题
【板书设计】 草 原
风光美
天气
空气
小丘
平地
羊群
人情美
迎接
相见
款待
话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读课文,感受美。
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让孩子多诵读,让他们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感受文中作者描述草原的美丽。后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绣上的白色大花、翠色欲流”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理解。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这样根据自己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想象,进行联想。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在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存在的不足:
1、时间安排欠合理,有的地方时间用得过多。
2、提问的面不够广,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