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瓦窑镇老营小学杨光萍
一、指导思想
以地方发展为活动素材,继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工作,围绕学校教科室教科研工作思路,开拓创新,扎实活动。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科研机制,深化学校地方课程的内在品质;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深化课改服务,为基层学生服务,为师生共同发展服务;全面落实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促进学校和教师进一步形成课程意识,大力开发和利用好地方与学校的课程资源;以校本教科研为基础,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力研究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课程开发的多样化,学校地方课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着眼学生的发展与需求,优化课程结构,规范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地方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他们好动,但约束力较差。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探索活动主题,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他们的探索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在谦让、友善的交
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6、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乐于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关心和养护自己的身体,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7、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军习武、献身国防的思想感情,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环境保护、探索等方面地学习,能让学生意识到身边的事物与自己是息息相关。
五、教学措施
1、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发挥学生自主性,增长才干。
3、注重学生实践观察为主,认识事物,认识现象,发现掌握运用规律。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方法。
5、启发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索和创造。
6、把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紧密地结合。
2013年9月
三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瓦窑镇老营小学
杨光萍
2013年9月
第二篇:二年级地方课程上学期教学计划
二年级地方课程上学期教学计划
寨子小学 2011.9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一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教诲,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三)教材编排原则: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七、教学时间安排: 每课两课时。
第三篇: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六年级上学期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44人。学生通过学习懂得了珍爱生命,重视安全,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伤害。创新思维有所萌发,学习科学兴趣浓厚,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但总的来说,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重视程度不够,基础、水平不一,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本学期应切实加强课堂组织教学,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扎实开展科技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贤人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让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安全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的安危,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国防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章明确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国防教育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关国防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安全教育方面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教育”,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2、传统文化方面
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贤人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学生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让学生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民族艺术。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知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领略民族文化,探究、合作、实践是领略民族文化、感悟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方法。在这门新的课程中,学生是主角,让学生阅读、大声诵读、翻译古文、诗歌欣赏„„等一系列活动中,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用心感悟。
过程与方法:引导、讲解、搜集资料等。
四、教学重点难点
要让学生在交通、校内外活动、消防、疾病预防等方面确实引起高度重视,杜绝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教给学生必要的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责任感,确保学生的安全。
五、教学措施
1、地方课程是针对社会需求和现实生活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文明教育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尊长爱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现实生活 中懂文明讲礼貌,与人和谐相处。所选择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年龄特证和已有的基础相适应。
2、严格执行学校教导处的课表规定,按时、认真上好地方课程。
六、教学进度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石横镇北高余小学
李香 2011.09.01
第四篇:一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学期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踏入学校,每个孩子对小学生活都充满向往,充满期待。因此,一年级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学生的学生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这是他们年龄特征中优势的一面。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爱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等,也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共同特点,对学习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再加上还没有接触拼音,识字量极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愿意听别人读书而自己不愿读书,由于惰性和以前幼儿教育没有学习任务的惯性,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另外,独生子女家庭决定了孩子的家庭中心地位,许多孩子不同程度的具有唯我独尊、任性、娇气、不会合作沟通、心理比较脆弱,安全自护意识相对缺乏,体育锻炼的意志力不够等问题。生活自理能力更是具有很大的差距。
二、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以上对学生的分析,本学期一年级地方课程主要安排两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安全教育。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一)传统文化版块
1.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传统文化》第一册的前半内容。2.教学内容分析:《传统文化》是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3、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4.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二)安全教育版块
(1)教学内容:使用地方课程《安全教育》教师用书,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单元“交通安全要牢记”和第二单元“课间10分钟,安全才轻松”。共安排7课时内容。(2)教学目标
总目标:通过学习,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护的素养和能力。学期目标:
A.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行走、乘车的交通安全常识;了解一些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标线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常用报警、救助电话,会使用120、122等救助电话;引导嘘声树立安全意识、遵化搜交通规则。
B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与同学友好、安全相处,不打架、不做危险游戏;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中的规则和秩序,保证活动与游戏安全;引导学生避免活动和游戏中的侥幸、逞强心里,初步形成防止在活动、游戏中造成误伤的意识。
(3)教材分析
本套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的如干问题揉和在一起,作为一个序列出现,一年级教材中选出了4个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四个专题,设计挂图,给予明确的安全引导。在设计上体现了科学指导与、知识阅读性、感悟体验性的有机结合,以现实生活为载体,以典型案例为引领,以基于问题德应对和预防为事件策略,以直接对话为沟通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安全技能与方法,使其终生受益。
在具体课时好学生学习活动空间安排上,为教师留有利用课堂完成指导性任务的必要空间,可以视信息量、安全教育活动范围做适当调节、控制。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应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强调从活动中学习。
2、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是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3、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调查、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
4、让学生与社区、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
每周一节课节。
第五篇: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及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新工作,根据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开展三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小学生面临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自救自护能力,保障小学生逐步扩大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网络生活等不同的生活领域,切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围绕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中主要涉及的安全生命问题分段整合,把教育内容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为我国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一、二年级传统文化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有了一定的朗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良机,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带入课堂中,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的中国人。2.在安全教育方面,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但“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仍需系统地深入学习。一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薄弱,亟需加强。
3.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因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此认识不深,学习兴趣不浓。
三、教材分析
地方课程教科书三年级教材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内容涉及社会、自然和人类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具体特征如下:
(一)传统文化 1.课程性质: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典范性、趣味性、启蒙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2.基本理念:
(1)感受文化传统的丰富内涵,认识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2)逐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民族精神。
(3)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3.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120首(篇或段),并初步理解其意思,能够尝试表达自己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感受和见解。
(2)初步了解歇后语、民歌、名人小故事、经典名著等传统文化。(3)学习传统文明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
(4)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等活动。
(5)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环境教育 1.课程性质:
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省必修地方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基本理念:
(1)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2)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3)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3.教学目标:
环境教育以培养环境素养为主旨。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与行动,成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具体包括:(1)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欣赏自然美,关爱自然,保护自然。(2)获得环境基础知识,搜集有关环境信息,了解各种生命形态物质和能量的需要及其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方式。
(3)养成实践技能,观察并分析周围环境的状况及变化,运用实验、观察、网络等方式获取环境信息等。
(三)安全教育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一促进学生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地方课程,具有人文性、实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2.基本理念:
(1)帮助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本课程的追求。(2)小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
(3)学校安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3.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实现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日常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以保障小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
(1)知识目标:知道生命是宝贵的,初步了解公共卫生和饮食卫生常识,知道社会安全突发事故的范围及危险、危害,了解突发自然灾害对生命安全可能造成的威胁,知道躲避自然灾害引发的危险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正确的辨识和判断,学会恰当避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生命,遵纪守法,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
四、教学中注意的几点问题
1.地方课程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应结合环境教育、安全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过程性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2.自主探究和行动研究,是地方课程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探究真实的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地方课程的趣味性、综合性、研究性、科学性和量力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等原则。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联系生活实际法、分角色活动演练等教学方法。2.学法:
学生使用联系生活实际法、自主学习法、资料查阅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学习方法。
七、教学安排
《传统文化》(共27课);
《安全教育》(共9课),《环境教育》(共18课); 每课1--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