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财务工作规划
十二五财务工作规划
一、关于做好明年预算的问题
谈明年预算,首先要认真分析形势,十二五财务工作规划。明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将呈现恢复性增长,“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长期低迷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国内仍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总体要求,继续实施“促发展、调结构、防通胀”的政策组合,其中,防通胀对我们将会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需要特别注意应对。过多的流动性引发通胀压力已是一个基本共识。目前大量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外贸顺差导致被动超发投放人民币,这种状况随着扩大内需和外贸形势的变化,增速会有所回落,但绝对量依然在增加;二是在4万亿投资拉动及相应的银行贷款投放背景下,减少流动性避免恶性通胀就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取向,其方式有两种,1.大量回收流动性,实施“硬着陆”。这种方法代价过大,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可取;2.适度控制货币投放,一方面避免过量的新增货币投放带来新的通胀压力,同时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增内需,逐步吸收流动性,把流动性转化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和扩大内需的积极资源。这种方式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明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要在培育新兴产业、扩大内需和货币发行量之间寻求平衡。由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种货币政策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常态。由此,有几个基本判断需要注意:一是信贷适度从紧,二是加息,三是人民币升值。与此直接相关的还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节能环保成本上升也是必然趋势。总之,宏观形势比较复杂,不容乐观,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特别是要关注本单位所处行业的状况和自身具体情况,早做准备、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就集团公司总体情况而言,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的清晰明确、管控机制的改善以及持续发展的实力积累为我们做好明年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我们的任务就是扎实工作,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深入落实,把正确的理念和制度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成果。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刚刚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此,明年的预算工作首先是要充分遵循“十二五”规划,把预算编制作为系统落实战略规划的具体行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稳中求进。要坚持规模、质量、效益、风险平衡的原则,既要保证适度增长,更要注重提升产业结构,注重提高运行质量,注重增强风险防范能力。要突出稳、实,要稳中求进,要按企业的发展规律办事,增强发展的理性,不要盲目求快。提升结构是宏观经济突围的基本路径,也是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既定战略,在当前环境下,提升结构就是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正确选择,以此可降低发展成本,更多地享受宏观政策“结构性取向”的好处。一位领导同志最近在谈政治体制改革时,谈到“稳步前进是最快的前进,关键是要弄清方向,不要折腾”。这种理念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细化边界管控。落实财务管理思路,立足EVA和保军品核心能力这一基本价值目标导向,对资产负债类指标细化结构边界控制标准,对损益类指标以财务增加值为基础,细化比例标准。以此,把财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具体落实到预算指标之中,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为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各种问题,确保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的保障。这是复杂环境下的应对策略,也是对我们系统谋划和综合驾驭能力的考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主要资产负债类指标制定控制边界,防范系统性财务风险;二是对损益类指标按占财务增加值的比例确定标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体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挖掘内部潜力,把通过结构调整形成的制度优势和基础管理改进的成果充分挖掘出来;三是要把EVA改进的具体安排落实到预算的各个环节,建立EVA的支撑体系,规划方案《十二五财务工作规划》。
第三,注重科技创新。继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这是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理财导向,不能含糊。同时,对科技创新投入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积极研究。既要积极投入、宽容失败,又要注重机制探索,提高投入效率。这两方面的要求都是由其战略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特征决定的。
第四,注重精细化管理。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要素成本明显呈波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凸显了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从而也使这项工作更容易统一认识。当前是进一步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良好契机,要坚决推动。一是要加强现金流管理,确保财务安全。体制上,要进一步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放大资金集中管理体制形成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功能。资金使用上,要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加强应收款和存货管理。二是要加强物流管理,确保经营效益,要密切关注原材料和商品市场价格走势,加强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管理。三是要安排好职工薪酬,确保职工收入随着企业发展持续得到改善。既要按财务增加值的比例合理确定职工收入水平,又要建立以丰补歉的机制。总的要求是“保总量、调结构、可持续”。四是抓好成本费用的精细化管理,控制成本费用。
关于预算工作作以上几点提示,总的要求是在认真分析形势的前提下,形成比较客观的先进目标,包括提出实现目标的资源保障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形成集团公司总的预算目标,并在集团层面对资源的组织与配置形成方案,进行准备。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的问题
在此主要是想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提升精细化水平。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决算要扎实做好存货盘点、往来清对和子公司清理工作。
二是巩固“小金库”治理的成果。要按专项治理要求在决算中规范反映,同时要对清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办法,固化流程,形成机制,以从根本上铲除“小金库”滋生的土壤,降低经营风险。
三是新组建的子集团要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要求,细致梳理、规范业务流程。要保障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各项业务顺利运行,并探索子集团内部的“财务共享”模式,积极应对集团化运作与市场效率和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新情况。在此动员大家,要利用年末不多的时间,认真抓好应收款的清理工作。随着金融环境的趋紧,应收款的风险将会加大,其清理工作更应加大力度。希望通过我们的扎实努力,全面高水平地完成好今年的各项预算目标。
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了“十一五”的最末端。五年来,随着集团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财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四大工程”作为集团财务管理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管理思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确立了以“平衡效率风险、实现持续发展”为基本追求的财务工作理念,从而使财务工作从本专业系统的业务建设进一步延伸拓展到直接服务系统价值创造的新阶段,这是财务工作理念的重大进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更加系统、深入、扎实;资金的组织与配置能力大大提升,方式更加有效,有力推进了集团总体的改革发展;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去年的会计信息工作分别获得国资委、财政部和科工局的通报嘉奖,可以说是全面丰收;服务于资源配置效率和风险管控的财务绩效评价和全面风险管理稳步实施,各单位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了富有价值的创新实践。与此同时,财会队伍的总体结构和综合素质也得到积极改善,从而为集团公司总体经济的增长、质量的改善和结构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座各位总会计师功不可没,没有辜负党组的期望。衷心期望大家以更加坚定的职业信念、更加执着的进取精神、更为高尚的职业操守,为集团公司在“十二五”的发展中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乡镇十二五工作规划
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XX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基本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三、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镇建设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较强、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城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发展预期
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年均13%。到2015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97896.47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3842.95元,财政收入年均可比增长18%(1480.8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2%(170273.3),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112305.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15%以上,综合能耗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15‰以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533元,年均增长16%。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达35,社会保障覆盖率达35%以上,城镇就业岗位增加5000个,贫困人口减少2000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农田保有量维持在16000亩。
五、采取的措施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拓展猕猴桃产业链,加大对鲜果冷藏、果品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果品交易市场,促进商业流通,大力开发猕猴桃附加值。加大苗木花卉产业投资力度,提高
苗木花卉品质。“十二五“期间,增加5个果品鲜储冷库,建设3个大型农贸交易市场,苗木花卉产业形成育、种、卖一条龙,并带动运输、农药等附加产业发展。
2、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一是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药、新机械运用。加强生物工程治理,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残存量,确保农业安全。二是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以镇乡农技服务中心为龙头,建立乡、村、组、户四级农村实用技术服务网络,达到镇有中心服务队、村有科技协会、组有科技中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三是加大科技培训和品改力度。依靠杨凌科技园力量,引进新的、高效、质优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在全镇开展污染现状调查,防止化肥、农药、废水等造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到2015年,建设2000个沼气池,无害化厕所达到85%,建设垃圾台200个,铺设污水管道8000米。
4、加强农民教育,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内,开办50期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5000人次,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
到2015年,在全镇1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新农村建设。2011年 村和村成为新农村示范村,2012年 村和 村开始新农村建设,2013年 村和村开始新农村建设,2014年,村和 村开始新农村建设。
(二)实施产业强镇,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
根据XX镇自身特点,维持一产高效,着重发展二、三产。实施工业强镇、经济富镇战略。
1、到2015年,实现全镇猕猴桃栽种面积3800亩,建立标准化示范园5个,优化猕猴桃品种,规范猕猴桃种植方式,加强猕猴桃产量,提高猕猴桃品质,引进猕猴桃深加工企业2个,扩大猕猴桃产业链;实现苗木花卉种植面积3500亩,提升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档次,提高竞争力;实现蔬菜种植3500亩,大棚2000个。
2、“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促进镇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积极寻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好加工制造业、新型建筑建材业的配套发展。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工业发展。“十二五”,引进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38508.5万元。
2、围绕县城新区和城镇建设规划,做好商贸开发与服务业配套设施工作,提高第三产业活力。配合县政府实施新区建设,完成拆迁安置补偿任务。根据县城新区建设,开发新的商贸区域,极大商贸流通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到2015年,建设商业街2条,形成以县城新区为中心的商贸圈。建设3个物流中心,加大物流产业发展。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条件
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使全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1、农村公路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抓住国家通乡、通村公路项目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并将项目投入资金、扶贫资金、政策奖励及财政、交通、水利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集中捆绑使用,本着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集中居民点后分散,谁有积极性支持谁的原则,发挥村组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公路建设正常运行。到2015年,修建覆盖全镇的公路网络,形成“网络全乡、四通八达、出行便利、货畅其流”的农村交通环境。
2、农村水利建设。以农村饮水、田间灌慨、沟河整治为重点,加大水利项目建设力度。在人畜饮水上,按照新建与改造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我管理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以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建设,确保全镇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在田间灌溉上,以加快建设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为目标。“十二五”期间,全镇新打机井50眼,修复灌溉渠道30条,实施节水灌溉8000亩。修建水塔10个,铺设供水管道20000米。加大河道治理力度,确保安全度汛。
3、加快村庄集镇建设,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美好的新农村。认真做好全镇村庄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功能,提高品位。对所辖13个行政村逐个进行定性、定规模、定发展方向,再逐步进行改造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4、完善镇域总体规划。把专业市场和城镇商业网点建设作为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围绕县城新区,完善XX镇城镇规划。将XX镇建设成为一个布局科学合理、人居舒适度高的新型城镇。
(四)加强公共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民政事业:镇民政工作规范化运行,开展扶贫济危工作,到2015年,我镇贫困人口降低至500人以下;残疾人就业率达到55%。
2、文化教育事业。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强农村学校、文体设施、托幼、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全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分别达到95%和97% ;各学校校舍教学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质量达标,师资力量雄厚。
3、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到2015年,镇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全镇有每个村有文化活动场所和科技文化阅览室,社区有建设广场。深入开展农民健身运动,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健身为主的各类农民健身活动,进一步丰富农民文化教育体育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
4、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专业知识和医疗水平,使乡村医疗服务机构人员具备助理医师以上执行资格,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控制传染病,传染病疫情网络100%;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全民卫生知识,倡导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彻底根治农村脏、乱、差等不良卫生习惯,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5、农村医疗事业。巩固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十二五”末,农村新合疗每年参合率达到97%;每个村有个标准化卫生室;进一步加强完善农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基本消除农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6、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以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为重点,引导广大育龄妇女自觉参与计划生育管理上来,不断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促进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到“十二五”末,全镇人口控制在8.3万人以下,出生率控制在2.15‰以下。
7、劳务输出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十二五”期间,全镇劳务输出达到50000人,定期举办农民工培训工作。
六、生态环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再生资源利用工作,加强秸秆禁烧还田工作。
2、申报县级生态示范村8个,市级生态示范村 4个,省级卫生示范村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村1个,建设绿色文明单位10个。
3、全镇每个村和社区成立乡规民约评议会。开展评选各级“明白老人”、“孝顺儿女”和“五好家庭”活动。
4、创建县级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2 个,省级文明单位1 个,国家级文明单位1 个。
七、党建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农村基础党组织“科学发展、升级晋档”、社区“双评进优,升级晋档”活动。2015年,一类支部达到10个,二类支部5个,三类支部 4个,四类支部0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村和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任务,保证每个村和社区都有活动场所。
“十二五”期间,发展党员300名,每年2期,对村(社区)双委会干部、农村党员进行远程教育、业务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审计局十二五工作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根据审计署、省审计厅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我市建成全省“首善之区”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以适应建设“首善之区”为引领,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将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领导班子为重点的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绩效审计新路子,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和民生审计,着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审计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审计排头兵。
二、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的时间,基本建立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审计理念的科学转变,增强“首善”意识,全面提高依法审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初步实现审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增强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正派、勇于开拓、团结和谐的审计队伍。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审计、文明审计。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贯彻我市深入实施依法治市的战略,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审计、文明审计,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强化审计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不断完善审计规范。
――实现审计理念的科学转变。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树立现代审计理念,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公平性审计并重的审计监督转变,从重处理、处罚向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转变,促进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和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考评体制,推动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等层面解决存在问题,促进审计工作更好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审计监督的广度、深度取得新成果。以促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加强对关系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以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加大绩效审计、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以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目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绩。大力开展以审计应用为核心、以手段创新为主线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OA和AO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业务和行政管理中的应用,实现审计工作方式、审计工作手段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审计技术水平,争取在五年内实现“金审工程”与市政务网联网,实现资源共享,推进现代审计的进程。
――审计工作质量和效能有新提高。将行政执法“主体合格、程序合法、内容合理、方式合情”的基本要求贯穿到审计工作中,稳步实行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电子化管理和控制,努力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完善项目质量控制环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稳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效能。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实现整体提升。建立完善干部培训机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全体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组织学习和鼓励自学,切实提升文化、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水平,发挥党、团、工、妇组织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开拓创新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整体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三、主要任务
(一)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
要
建设成全省“首善之区”,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审计工作必须为党委、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审计理念必须创新,实现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1.实现从偏重微观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的审计监督转变,向宏观审计与微观审计相结合转变,扩大审计视野,增强战略思维,促
进解决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问题;
2.实现从着重关注资金向关注资金与关注政策并重转变,加强对制度的研究分析,重点关注制度和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找出薄弱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制度完善;
3.实现从手工查账为主的审计手段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转变,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4.实现从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经济活动发生问题前的预防性监督和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督;
5.实现从注重发现和揭露问题向在发现和揭露问题的基础上促进整改转变,促进被审计单位认真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
6.实现从真实、合法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并重的审计监督转变。
(二)积极推进绩效审计,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
积极围绕政府性资金支出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开展绩效审计,在未来五年内,审计资源向绩效审计方面倾斜,大幅提高绩效审计项目的比例,达到促进提高政府行政绩效,推进国家审计从传统审计逐步向现代审计转型。
7.围绕保障民生的财政性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促进建设和谐型社会。随着市委、市政府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政府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大,审计机关要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望、新愿望,对涉及民生的政府性资金开支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公平性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重点揭露和纠正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益低下和侵害群众权益等问题,分析评价资金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公平性,提出改进建议,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8.加强对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绩效审计,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的决策,对市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开展绩效审计,除继续查处工程预决算中高估冒算、虚报投资、侵占国家权益等行为外,更要关注评价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环保性,重点揭露严重损失浪费、工程质量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等问题,提出改善管理、节约资源的建议。
9.注重绩效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要按照政府加强绩效管理的要求,注重把绩效审计与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紧密结合起来,关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财政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公平性,完善财政资金的管理,保障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三)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我们应围绕“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工作中心为己任,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与评价,在今后五年内实现从微观、单纯监督型审计向宏观、监督服务型审计转变,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推动财政绩效预算改革。
10.科学制定审计计划,合理整合审计资源,确保预算执行审计有效运行。审计计划的制定应从长期、全面监督的角度出发,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指引下,结合当年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年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建立审计机关上下联动机制,争取主动提早开展,为深化审计和更加充分地准备审计工作报告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市、区(县)审计机关应共同建设预算执行审计的资料库,定期更新、专人维护,做好各方数据衔接,资料共享;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扫除审计盲点,突出审计重点;同时,实现预算执行审计与其它专业审计相结合,“同级审”和“上审下”相结合,形成全市一盘棋。
11.以财政收支审计为基础,向预算编制追溯。配合推进绩效预算,关注从预算到决算的全过程,努力探索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开展审计的方法,将预算编制不完善带来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督促财政部门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为市人大审查批准预算提供依据。
12.加强对重点部门的审计,扩大对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延伸审计面。对使用财政资金数额大、下属单位多或有二次分配权的部门进行重点审计,关注和分析与其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结余以及绩效情况;针对部门违反财经法规问题向所属单位转移和“下沉”的趋势以及管理薄弱的实际,加强对各部门所属单位和使用财政资金项目的审计。
13.关注政府债务情况,拓展远期财政资金审计。关注政府负债的总体规模、结构、投向及监控机制;关注政府性投资融资公司的资本构成、资产质量和可变现能力以及公司的融资渠道、担保方式、债务的总体规模、资金投向、项目管理运作、偿债能力及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等;关注国资公司的营运状况、经营管理和监督管理机制;专项跟踪审计政府调度资金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制度建设和使用效益。
14.加快预算执行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步伐。提出尽快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建议,以明确预算执行审计在预算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明确审计与被审计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探索对预算执行与预算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促进政府和部门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四)探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新方法,加强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
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我市建成全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是我市城市化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必将推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审计工作要适应建设“首善之区”的需要,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和亚运会等重大项目,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力度。
15.扩大审计覆盖面,拓展投资审计内容。要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强对惠及民生福利、关乎公众利益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围绕党委、人大、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用于工程建设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覆盖面,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从偏重于竣工决算审计、侧重于审核工程造价向项目效益审计、建设项目管理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
16.多方联动,强化投资审计监督。通过建立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涉及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部门监督机制,多方联动监督,理顺我局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关系,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提供互动、联系、沟通的平台,使各监督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共享监督成果,积极有效地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17.建章立制,推进投资审计工作。为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规范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从2009年起,积极做好制定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法规的筹备工作,争取在一至两年内制定《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意见》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办法》,明确审计监督的原则、方式、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将重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项目招投标、施工、资金拨付及使用、竣工决算、项目后评估等各个重要环节全部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争取在五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政府投资项目库》,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从立项始就建立档案,掌握全市范围内的项目建设情况,为政府投资决策和科学安排审计工作提供第一手材料。
(五)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水平
完善和规范经济责任审计,不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度,形成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组织监督的合力,配合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18.加强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干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和审计力量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量力而为、确保质量、规范风险”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于每年年底前,会同组织部门提出下一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数量和审计对象名单的建议,提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讨论、审定后,列入审计机关的工作计划。在安排计划任务时,应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管理监督的实际,重点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较大、地方经济产业的支柱企业、社会关注以及群众反映意见较多的单位领导干部(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19.根据审计对象,确定审计重点。根据《市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类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人员)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所在单位的工作性质、经济规模、财政资金流量、业务量大小、下属单位多少等因素,对市本级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审计对象,并根据不同的领导干部(人员)履行的经济职责,确定不同的审计重点和审计内容,确定抽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明确界定责任,客观公正准确评价经济责任。借鉴同行先进的审计经验,推进区(县级市)党委书记、区(市)长经济责任同步审计。
20.转变工作思路,扩大成果运用。从过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什么,评价什么”转变为“评价什么,审计什么”,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继续做好《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市区、县级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市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指南》等法规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形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以利于客观反映领导干部(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准确公正评价领导干部(人员)的经济业绩和经济责任,积极配合纪检监察探索在“问效”的基础上“问责”和制定审计结果情况通报制度,使审计情况通报工作制度化,为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和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工作提供参考。到2011年,市审计局将会同市纪检监察、市委组织部共同建立领导干部违反财经法纪问责制度的实施细则,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
21.推进任中审计,及时促进整改。为了将监督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处纠正,防止领导干部(人员)因决策失误或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到离任时已无法挽回的情况发生,同时便于组织部门及时掌握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从2010年起,对纳入重点审计监督对象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结合起来,研究制定有效的审计组织方式,从任期满三年以上的领导干部(人员)中适当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任中审计,减轻领导干部(人员)离任时集中审计的工作压力。从2011年起,对纳入重点审计监督对象的领导干部,试行增加评价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内容。
(六)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依法审计水平
深刻认识依法审计对推进依法治国的作用,加深对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和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解,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推进审计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审计执法水平。
22.完善项目质量控制环节,提高质量控制水平。遵循“全面审计,重点突出”原则,加强对审计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分析,提升审计计划管理的科学水平,从源头上控制审计质量。利用“金审工程”AO与OA系统,发挥其质量控制和现场指导的作用,形成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和技术方法,实现审计质量控制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控”转变。改革和完善三级复核制度,进一步明确各级复核的职责和重点,提高复核质量和复核效率。
23.抓好成果利用和宣传,促进审计整改到位。结合审计交换意见和利用媒体、舆论效应,加强审计执法宣传力度。及时进行审计回访,促进审计决定的执行。做好审计决定执行、审计移送、通报和审计建议的跟踪落实,增强审计整改力度。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工作制度,提高审计信息的运用效率和效果,提升审计监督效能。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不断加大结果公告力度,提升审计成果层次,发挥审计威慑作用,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
24.完善审计法规,为推进依法审计提供规范性保障。不断完善和规范审计业务文书、各项审计规章和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要求,研究制定绩效审计通知书、绩效审计报告等相关审计业务文书格式,适应绩效审计发展的需要,促进绩效审计的规范化。贯彻落实《市审计局经济责任授权审计管理办法》,规范授权审计行为,促进整合审计资源,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贯彻落实《市审计局审计执法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审计执法责任追究,推进审计执法责任制,防范审计风险。贯彻落实《市审计局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试行)》,规范优秀项目评选工作,提高审计项目评优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定基层审计机关小规模单位审计程序,作为审计程序体系的必要补充,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规范小规模项目审计行为,有效防范审计质量风险,保证审计机关高质、高效开展工作。做好审计地方性立法工作,完成《市内部审计条例》的修改工作。加强与市人大法工委、市法制办等法制工作部门的沟通,推动《市内部审计条例》修改工作尽早完成,确保审计地方性法规建设顺利进行。
(七)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效能
以数字化为基础,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争取在五年内实现财政、地税、社保等重要行业的联网审计。
25.不断完善我局审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审计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集中力量加快建立完善审计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从制订年初计划开始,覆盖审计项目建立、现场审计跟踪、审计报告编写、审计情况统计到最后审计项目归档等一系列审计过程的综合管理。
26.积极推进现场审计辅助软件应用,建立审计项目和成果数据库。大力推动全市审计机关普及应用现场审计辅助软件,全面促进审计效率和水平的提高。要抓紧建立审计项目和成果数据库,存储审计项目和计划,对审计项目实现动态跟踪,对审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存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7.逐步完善我市审计专网建设,实现全市审计资源充分共享和协同作业。要以“金审工程”的建设思想为指导,利用政府电子政务网络逐步完善我市审计专网建设,在积极部署、应用“金审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特点,开发适合我市审计工作实际需要的审计信息化系统,以提高我市审计信息化的总体水平。
28.学习和探索联网审计的技术、方法,适时实施联网审计。要努力学习、积极探索联网审计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开发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系统,同步推进财政、地税、社保等重要行业的联网审计,五年内逐步提高联网审计财政资金的覆盖面。
(八)加强队伍建设,为建设“首善之区”提供组织保障
要按照温总理“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经得起考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的指示和审计署关于文明审计的要求,大力弘扬“依法、公正、务实、廉洁、敬业、创新”的审计人精神,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大力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道德素质。
29.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着力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要严于律己,勤政、廉政;要善于调动广大审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执行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总结、交流和推广基层审计机关的新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广泛听取基层审计干部和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五年内把局领导班子建设成为领导全市审计工作、保障和促进审计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30.加强审计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以适应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强化对审计骨干的培养,不断优化审计队伍人才结构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法律、工程、投资、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员的比例,五年内将我局各层级干部轮训一遍,着力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
31.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文明审计水平。坚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抓好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文明审计八个总体要求:秉公执法、正确用权,遵纪守法、自尊自重,工作细致、一丝不苟,尊重事实、以理服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态度诚恳、情真意切,忠于职守、讲求效率,仪表庄重、语言礼貌。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道德素质和文明审计水平。
32.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切实转变观念。要教育干部始终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修身之本、从政之要,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清正廉洁、高效服务的优良作风,确立审计机关监督与服务的标准规范,明确其职责、任务和措施,建立健全权责明晰、行为规范、办事公开、依法高效、运转协调的机关运作机制,强化接受群众监督的制度,不断提升机关服务意识,增强机关效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
3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以服务中心、推进改革、发展民主、加强基层为重点,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全面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制度建设,教育和督促领导干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探索党内关怀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健全互帮互助机制和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党员干部,积极帮助老党员和生活贫困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34.抓好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打造纪律严明的审计队伍。认真贯彻中央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审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按照“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要切实加强机关的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拒腐防变的思想建设、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坚持廉政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常抓不懈,坚决把各项廉政纪律和廉政规定落到实处。
第四篇:简阳市“十二五”工作规划
简阳市科协
“十二五”工 作 规 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科技资源整合,提升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提高我市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紧紧围绕我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二五”发展要求,根据《中化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全会精神,以《2011—2015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纲要》为指导,以科技资源整合共享为主线,以提升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进步为目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快建设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科技,全面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二、总体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普宣传多元化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围绕“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政策,注重现代科普服务理念,充分发挥科普社会功能,努力做到科普与公众切实需求相结合,科普与城乡文明建设相结合;以科普活动品牌化为重点,切实增强科技传播能力、机制创新能力、科普文化产业能力和科普队伍服务能力;以科普示范标准化为载体,扎实开展科普示范单位建设,创造科普事业政府投入和社会多渠道投入相互补充的格局。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形成我市科普工作特色,奠定科普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
高。
——建立健全科普组织网络。乡镇科协、市级学会、协会要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落实”。科普志愿者队伍、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户、科技带头人能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的作用。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科普投入稳步增长。科普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用于科普事业,并随经济的增长而增加。
三、科普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宣传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二是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是加强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
(二)巩固和拓展科普工作阵地
一是巩固和拓展青少年科普教育阵地。整合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规划建设简阳市山岔湖综合科普教育试验示范园,利用综合科普教育试验示范园、科普画廓、科技展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创建各级科普示范学校达到35所。二是巩固和拓展城农村科普教育阵地。通过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市、乡(镇)、村、户等建设活动,不断完善农村科技、科普示范体系,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好它们的示范作用。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广大农民朋友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三是巩固和拓展城市科普教育阵地。以科普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市民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三)发展壮大科普队伍
一是壮大科普讲解员队伍。各教育单位、科研机构要选派一些热爱科普、有责任心的骨干组成科普讲解员队伍,成立简阳市科普协会,负责开展宣传科普活动。二是发展农村科普教育、宣传队伍。发展农技协会、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三是充分挖掘发挥我市科普人力资源。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我市农技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其他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的科普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做好我市科普工作。
(四)做好各类科普教育工作
一是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提高农村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二是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三是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
110、科技之春、科普试验示范、科普画廊、科普赶场、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普惠农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四、科普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科普工作管理体制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狠抓科普工作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抓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科普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把科普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把手必须亲自抓,要确立大科普思路,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牵头,市科协与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完简阳市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和《纲要》实施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全市科普规划和有关科普政策,对各级科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表彰奖励。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协,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科协、社区科协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组
织协调好本区域内的科普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对科普事业的投入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科普投入中的主导地位,建立长效机制,保证科普经费投入增幅高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幅,“十二五”科普专项经费达到人均1元。建立社会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倡导社会各界和热心科普事业的团体和个人捐赠,建多渠道增加科普经费投入。
(三)建立和完善科普工作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表彰奖励制度,发挥表彰奖励对科普工作的推动作用;加强科普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优秀科普工作者、离退休老科普工作者的业绩,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新风尚;把重大科普理论研究成果、科普著作纳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范围。
(四)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发展各级科协、学会、社区及各类专业学术团体,不断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群众性、互助性的科普宣传教育机制,做到科普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建立各级科普作家协会,加强科普作家、影视创作和摄制队伍建设,组织和动员广大会员、科普工作者、文艺创作者进行科普原创工作,繁荣科普文艺,推进科普事业。
简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1年4月21日
第五篇:乡镇政府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总体构想
“十二五”即从2011年到2015年**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进
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小康生活;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工业强镇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全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继续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交通、农村电网改造、水利和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建设;
——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利用外资上新水平;
——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全镇工业企业增长上新档次;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努力增加收入,优化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至2015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年递增8%,争取在实际执行中更快更好些。全镇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0%,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相适应,财政实力进一步提高。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以上,继续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强的拉动力。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43∶34∶33。规模工业占全镇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0%。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城镇结构初步改善,2015年全镇城镇化水平达到15%。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15年年末总人口控制在4.3万人以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上级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全镇绿化率达到51%。
——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达到6000元。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60%。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增加。
——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五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亿万元以上。
四、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加快工业化进程
确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施“工业强镇”发展
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强基础工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和发展重点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十二五”要在“十一五”计划确定的支柱产业基础上,优先选择农产品加工
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把有限资源用于支持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多、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产品和产业,建成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工业骨干项目,尽快形成优势,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优势,并且能够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包装、仓储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优质无公害玉米、杂粮等优质食品和绿色食品。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以上。
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努力培植支柱重点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采用科学、先进管理方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十二五”期间,要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行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着力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业发展,关键在于形成富有成长活力的主导产业或新增长“亮点”。从镇情出发,应重点培育无公害杂粮、蛋鸡、肉牛、肉羊四大支柱产业。
无公害杂粮达到5万亩,禽畜牧业要以发展草食动物为突破口,加快禽畜牧业的发展。蛋鸡、肉牛、肉羊养殖不但要有量的扩张和还要有质的提升。通过扶持大户,建规模小区,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全力具有现代化饲养模式的养殖大户和专业村,到2015年饲养蛋鸡300万只,万只以上标准化养殖户达到200户,饲养肉牛存栏3万头、50头以上标准化养殖户达到50户,饲养肉羊20万只,100只以上标准化养殖户达到100户。同时,稳定生猪生产,到2015年,全镇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达到100个以上。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等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基地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使全镇85%以上的农牧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品种是农业增长之源,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就意味着我们拿到了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准入证,特别是适销、高值、创汇的品种。二是积极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现有传统的耕作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一家先进农业加工企业,就可以带来品种、技术、资金、设备和市场,形成引来一家,带进一批,开发一片,富裕一方的结果。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深入贯彻国家、自治区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机补助的优惠政策;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带动多元投入;增加对农牧业的信贷扶持,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信用体系。
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发展劳务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培育能够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组织劳力有序输出的大型就业综合服务中介机构,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务收入,创出牛古吐劳务品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十二五”期间,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8000人以上,劳务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提高到35%。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面向城镇居民,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房地产业开发,建立和完善房地产服务体系,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十二五”末期,兴建一批品位高,可塑造镇镇新形象的建筑群和风景靓丽的花园式、休闲型住宅。同时推出一批中低档实用房以满足居民需求,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提高住房的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搞好市场开发建设,建设2至3个层次较高的大型超市和零售商场。加快建设具有牛古吐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粮食、牲畜、蔬菜等批发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一体的商业企业,成为拓展国内外市场,带动中小流通组织的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用消费等现代营销方式,繁荣镇区商贸。积极培育农村商业网点和市场,整顿、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四)积极推进信息化
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推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融合,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换。建立覆盖全镇的地域宽带、高速接入网,通达企事业单位和村,使用户能享受宽带、高速、大量、多媒体的网络传输服务。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加速发展综合业务接入能力的光纤用户接入网,重点抓好主干传输网、用户接入网、城镇电话网、无线通信和数据通信网建设。积极发展卫星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和数据广播业务,推动双向传媒业务的发展,重点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的传送质量,扩大光纤网覆盖范围。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改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鼓励集体、私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加大以农业科技园和市场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地缘、人缘、血缘为纽带,广泛进行招商引资。
(六)重点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符合国家在新形势下的投融资政策取向,着眼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全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十二五”期间,全镇初步安排100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其中续建项目5个,新开工项目95个。按行业分:农林水利项目77个,工业项目13个,社会事业项目10个。
交通建设要加强镇村公路改造力度,镇通往村公路基本实现小油路路面、村通往组实现高标准砂石路。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惠民行动的实践来抓,争取和引进资金,打配机电井100眼,扩大水浇地面积2万亩。完成 12个村33个组,1139户,5433人,10671头牲畜的饮水工程。
能源建设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建设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为目标,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多元化能源结构。“十二五”期间,新建沼气池1700口。续建城镇电网改扩建工程,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整改率达到100%;加强需求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七)提高集镇化水平
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城镇合理集聚,突出抓好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形成以牛古吐为中心,敖吉、元宝洼、哈里海吐集贸市场为依托,中心村为基础,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梯度结构城镇体系,密切城镇关系,提高城镇化水平。
突出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15年,镇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好**街道给排水、亮化、美化、垃圾处理工程。
(八)科教兴镇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按照教育“三个面向”要求,以建设教育强镇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工程”。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我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九)精神文明建设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进思想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科教基地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文明镇镇。深入开展双拥工作,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到2015年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0%以上。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公共设施建设要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设施的建设,努力挖掘民间文化。不断完善小城镇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十)提高集镇居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改善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美化城镇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继续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和改善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卫生室村村达标,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健康活动,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十一)人口与资源及环境保护
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规划、综合协调,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大力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政策,逐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十二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4.3万人以内。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综合环境质量。通过实施城镇下水道的综合治理以及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措施使我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镇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标准二类之内、地表水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在90%以上。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把**镇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小镇。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各类用地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鼓励节约挖潜,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全镇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