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村社集体资产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涉及农村村社资产的信访、举报,群众集体上访等事件接连不断,农村村社集体资产管理不够完善,侵占、挪用等侵害集体资产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一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为此,乐山市中区对农村村社集体资产状况及其管理展开了深入调查,并对当前村社集体资产管理混乱的原因及如何有效地加强管理、强化监督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乡镇村社领导对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乡村干部普遍存在着搣重生产、轻管理攠,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财务方面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
(二)不严格执行集体资产管理法规、制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和村级财务制度明文规定,帐款要分管,但有的村干部自收自支,将集体资金公款私存或用白条抵现金或违规挪用集体资金供个人使用长期不还,会计出纳形同虚设,严重违反财经纪律。
(三)票据管理混乱,使主管部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在村社帐务清理中发现,有的村多年不做帐,有的村在更换财会人员时,新老财会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备,该交的没有交齐,甚至不交,该交代的未交代清楚,造成了票据遗失和资料不齐全的现象,致使上级部门和群众无法监管。
(四)经济合同不规范,存在有合同不按合同办事的现象。
近几年来,村集体为了发展经济,招商引资,与其他地方签订了一些合同,但由于一些村干部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签订的合同很不规范,漏洞很多,给集体造成损失。
(五)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内容不全面。虽然各村都实行了村务公开,有的还推行了组务公开,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村、社走过场,流于形式,公开的内容比较笼统,只公开总收总支,而没有公开具体明细,有的公开不及时,甚至没有公开。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错位。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名存实亡,集体资产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实际上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由于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管理权和监督权不能充分发挥,造成集体资产被少数侵占、挪用、浪费、集体资产大量流失,村民因集体资产问题到各级政府上访告状不断。
(二)对农村财务监督渠道不畅,管理不力。一是村级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二是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三是由于部分财务人员怕丢饭碗,对村干部的经济违纪违法行为不愿监督或放弃监督,发现问题不敢管,听之任之。四是乡镇机构改革后,部分乡镇经营站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人员相对减少,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职能有所削弱。
(三)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业务水平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置,按规定要由乡镇经管站进行考察选配。但是,目前部分村的财务人员实际上都是由村干部指定,低学历、无证上岗现象普遍,未经过专门财会业务培训,不熟悉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办事,造成财务管理新老问题不断。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提高乡镇、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乡镇、村干部要端正思想,摆正关系,搞好财务管理。要把加强财务管理放在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障村民合法利益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民主理财观念不强的问题。
2、建章立制,规范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和双印件管理。根据各村实际,由镇经管站向社会公开招聘财务人员,经培训考核,择优录用,委派到各村。对不能实行会计委派的村,由镇经管站代管帐目。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如民主理财制度、财务预决算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审核制度等,通过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三是将搣财权攠进行适当分解,由一人掌握变为多人交叉掌管,正式发票或收据至少要两名村干部签名,避免财务开支的暗箱操作,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四是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加大财务公开的力度。成立村民民主理财小组,重点对财务计划收益分配方案、公积金、公益金及管理人员误工补贴,承包合同,其他经济合同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乡镇农经站每年定期对上一年的村社财会帐目进行全面审计,对村社主要经济责任人开展届内或离任审计;集体重大事项实行搣一事一议攠制度,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设立村务公开栏,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大额资金使用、干部报酬、个人借款、水电费、招待费、车辆费用等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列项公布,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五是要保证财会人员工作的独立性,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村干部不准兼任会计、出纳。
3、健全财务档案管理。村社财务档案要由村社会计专人管理,每年将帐簿、凭证、报表装订成册,分社存取,做到存取有序,借还有据,保证票据完整无缺。
4、加强对财会人员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一是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财会人员作为特殊从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较强的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要通过举办业务讲座、法制讲座、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要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财会人员的任免由村委会提名,农经站考核、考试,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杜绝搣任人唯亲攠行为发生。
5、强化监督,坚持村社财务公开。村社财务公开必须要将村社财务所包含的内容全面公开。如农村集体财务信息、资产状况、债权债务、收益分配、预决算、救灾救济等,要做到及时、准确、完整地公开。此外,各村应成立民主理财监督机构,定期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6、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乡镇要成立财务监察委员会,建立审计组织,加大对农村财务的监督检查。由镇经管站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要追究财务人员和村干部的责任。
第二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情况调查与思考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民多年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实现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集体资产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当前城乡统筹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很有必要对全区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情况作一次全面了解,摸清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行效益,提出资产管理和增值更好的建议。近期,我们在全区随机选取了140个村(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专访等形式进行调查,收回调查问卷140份,到双福怡云村和双溪社区、德感杨林社区进行了重点走访。
一、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基本情况
止2009年末,全区共有185个村、80个社区,村级资产总额1225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9064万元,林木资产682万元,资金2510万元(其中货币资金2330万元,短期投资180万元)。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从全区140个抽样调查村(社区)的结果看,有96个村(社区)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集体资产加以管理,并明确了规定,占
69%;有99个村(社区)集体资产的出租、发包等通过了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占71%。普遍推行了“村财镇管”制度以及集体资产使用审批制度,并定期公示,设立民主理财小组和两委会同时监督管理;“一事一议”工作也开展较好。
(二)群众受益效果明显。从调查的结果看,群众从村集体资产中得到的了实惠。抽样调查中有85个村(社区)的集体资产资金投向了道路、水利、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占61%;有37个村(社区)的集体资产资金主要用于帮扶困难群众和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等方面,占26%。此外,征地补偿资金分摊到户、村级社保深入民心、卫生教育设施完善、公共设施得到维护等,集体资产为民服务效果越来越明显,群众受益落到了实处。
二、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经营和积累,我区的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在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壮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区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的大环境下,仍有部分村(社区)存在集体资产管理
工作中制度不明确、管理不规范、群众难信任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有13%的村(社区)没有任何规章制度对集体资产加以管理;31%的村(社区)没有专设管理机构;19%的村(社区)管理决策由村委会或村社干部决定;有21%的村社存在不良债务,其中的90%都表示无法解决;甚至有个别村(社区)还存在产权不明、家底不清、资产流失的情况。
(二)集体经济增收困难。抽查的140个村(社区)中,从收入渠道看,有54个村(社区)集体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占39%;有52个村(社区)集体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租、发包等收入,可持续利用效力差,占37%。从效益的发挥上看,有54%的村(社区)近三年集体资产收入与往年相比持平,16%的村(社区)甚至出现下滑的现象。79%的村(社区)选择把现有集体资金存入银行,只有5%的村(社区)考虑用于投资发展,虽各村对资产壮大均有一定的构想,但迄今为止,资产盘活成功案例太少。
(三)发展受到多重制约。从村(社区)组织内部来看,受村社干部任期和发展意识不够新的影响,村社干部普遍展思想不解放、思路难打开,倾向于短期规
划、短期投资,在资产盘活的过程中被动运转,追求短期效益,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缺少上级政府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扶持,集体资产管理缺乏现行区域发展的适宜规划,在所调查的140个村(社区)中,全部都表达了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
三、对管理和壮大我区农村集体资产的几点建议 问题找出来了,就要想办法解决好,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加强制度管理。一是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和登记制度。要明确界定集体资产所有权,划清集体资产、国有资产和其它资产和界限,认真解决各种产权纠纷,对已经明确的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登记,并发放产权证书。二是建立集体资产流转和评估管理制度。凡是涉及到集体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的事项,均要履行民主讨论,开展评估和向上级集体资产管理机构报告。三是建立集体资产年检和报告制度。做到掌握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了解集体资产增减变化和保值状况。四是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所有村都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定期召开民主理财会议,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区、镇、村各级农
村集体资产管理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强有力的监管。
(二)加大扶持力度。要因地制宜、分类进行支持和引导。在现代农业园区内的村(社区),政府可引导其大力发展村级企业,在启动之初适当无息投入资金给予帮扶,使其成立村企一体化的公司,实行公司化动作,壮大集体经济,比如,慈云镇凉河村成立的原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在运行。在德感、双福和珞璜三大工业园区所在的村(社区),可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政府出台统一政策,无偿划拨一定面积(5-10亩)的土地,由村(社区)集体规划建设标准厂房或商业用房,可出租或自办企业,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持续后劲,避免征地完结后出现空壳村。在东西部和南部山区经济薄弱、条件落后的村集体,可在基地设施建设、扶贫开发、产业发展上给予扶持,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探索发展新路。可借鉴苏州的经验,在农村经济存量相对较大的村,大胆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股权化改造试点。结合当前的户籍制度改革,尝试发展村社股份合作组织来盘活集体资产,将农民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股权置换成股份合作社的股权,让农民成为股东,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最终实
现农民“持股进城”,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增加。
第三篇: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情况调查与思考
浅析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民生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的惠农政策层出不穷,大量的支农资金流入农村,这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所伴随着的各种社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问题。农村干部,俗称村官,是我国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主要有村常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委委员、会计、出纳、报账员等。由于我们国家在法制与监管方面的不完善,对农村基层组织的定位与引导不到位,以致部分村干部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骗取集体资金以谋取个人利益。近几年来,榆林市吴堡县人民检察院按照高检院“依法打击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破坏农业生产发展、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重视查办发生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征地拆迁、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和环节中的职务犯罪,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查办和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既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
一、开展打击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阶段,在经济转型、各项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糟粕的侵袭污染,使得人们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社会不正之风盛行,加上法制不健全,各项制度不完善,监管不到位,以致腐败现象频发,近年来更是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蔓延至农村,使得村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呈不断上升态势。村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最基层组织的领导者,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其行为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上,提高村官的法制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有效地打击和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发生,建立一个公正、廉洁、勤政、高效的基层
组织对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近年来村官职务犯罪案件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吴堡县人民检察院2007年至2011年10月份共立办贪污挪用职务犯罪案件20件20人,涉及村官案件就达13件13人,占立案人数的65%。其中贪污9件9人,挪用公款4件4人。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来查办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以及国内其它地方的案例,可以明显的发现,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一是犯罪主体大多是村支书、村长等两委会负责人,也有两委会其它成员涉及共同犯罪的,如会计、报账人员以及富裕地区的村民小组长等。本院所办13人中,村支书有4人,村主任8人,还有一人身兼主任书记二职。
二是涉及的罪名大部分是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较少涉及其它犯罪。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来源固定,权力运行模式基本类似所决定。如本院立案侦查的13人之中,就有贪污犯罪9人,挪用公款犯罪4人,基本没有涉及其它的罪名,这当然与我院所处的县域自然经济大环境有很大关系。但在我国其它地方,还是较多的涉及到其它犯罪,比如职务侵占、行贿、受贿等等。
三是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虚报冒领,有的收入不入账、多收少入账和少支多报账等。犯罪侵犯的对象比较广泛,有的贪污挪用征地补偿款、退耕还林补偿款、扶贫救济款,有的贪污挪用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如我院查办孔某贪污一案,其就是采取虚报冒领退耕还林补偿款贪污一万余元;村主任王某涉嫌挪用公款案中,因其本人经营运输生意,利用职务之便,在管理农村土地征用补偿资金期间,将公款用于私人营运,进行营利性活动,共挪用公款十万元;犯罪嫌疑人张某身为村书记,在协助政府从事土地征用补偿费用的管理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侵吞集体征地补偿费6万余元。
三、村官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
分析我院近年来查办的村官犯罪案件以及国内其它地方的案例,我们发现诱发村官职务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查办的十多起案件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村官的文化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这十几人中,大部分村官都是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只有一人是高中文化,有的连字也不认识几个,仅仅会写自己的名字。由于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他们的现代法制观念普遍淡薄,很多都是法盲。这些村官平时更不善于学习文化、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知晓。在处理公务时,以情代法,有时出于好心为公办事却触犯了法律,令人可悲可叹又可怜。
二、村官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监管导致犯罪案件的频发。在办理的案件中,大部分村都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人把持村上大权,村上的各种组织形同虚设。有的村子连个村委会都不健全,村长、书记、会计、出纳一人兼,公章大印随身带。如我院侦办的薛某贪污一案,薛某同时身兼村主任、村支书、报账员数职,在村里大搞一言堂;有的村长或书记本身就是村霸,强霸一方,横行乡里,一般群众敢怒不敢言,村支书或村长想干啥就干啥,如村支书郭某,在被我院立案侦查后态度仍然很嚣张强硬,显露出其流氓地痞本质及一贯作风。这些因素导致了农村职务犯罪案件的频发。
三、村里财务管理混乱,有些村官把持财务大权,刻意消弱会计职责,本来应该由会计处理的财务工作,会计却不能做,或根本就不知道,有个别村干脆就没有会计。在实行村财乡管后,有的村官干脆自己兼任报账员,所有账务收支一
个人说了算;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会计出纳报账员,但从未建账,所有收支都是一堆单据,俗称“包袱账”,理也理不清;有的村里多年以来都没有公布过一次财务,群众根本就不知道开支细节。这些都给村官提供了腐败的温床,犯罪的土壤。而当前村干部的待遇普遍较低,乡镇政府每年每人最多补助几百上千元,这也在客观上刺激了村官们贪腐的欲望。
四是农村民主制度不健全,在选举、村民管理等方面都不能体现多数人的意志。这固然有体制方面的不足,村民自身素质的限制,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贿选。当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贿选之风愈演愈烈,大有蔓延之势。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需要,我国采用了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在社会二元结构中,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向城市集中,而农村受益甚微。以前的农村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一个烂摊子,谁也不愿意来当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村官。然而随着我们国家对“三农”支出及投资力度的加大,大量的扶贫帮困惠民建设资金涌入农村,使得人们看到了潜藏着的巨大利益。加之我们国家相关制度不健全,对农村监管不到位,不少人看到有空可钻有利可图。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采取不正当手段,采用送钱送物、许诺封官等方式,诱使农民将自己手中的选票投向一些不具有能力和威望的人。而这些人上台后的唯一目的,就是尽快收回前期的投入,并赚取更大的价值。从而出现以权谋私、唯利是图、贪污受贿、侵占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情况,导致了农村职务犯罪的频发,引起了农民利益受损集体事件多发,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貌似取的了眼前的利益,然而其小农意识的局限性使其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五是当前我国对村官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不够,客观上也降低了对村官犯案的镇慑作用。事实上,从全国来看,我国对职务犯罪的判罚普遍偏轻,据高检院全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活动调查显示,自2005年至2009年6月,全国被判决有罪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判处免刑和缓刑的共占69.7%。而我院近年来查办的这13件村官职务犯罪案件中,竟无一例外的都是判处免、缓刑,其中判处缓刑的也只有2人。如此高比例的免刑缓刑判处,势必严重削弱刑罚的威慑力,产生不了法律预期的效果。相对于巨额的利润,违法成本太低,使不少人心存佼幸。犯罪嫌疑人周某就曾说过,以前就想好了,万一有一天被查处了,我把贪的钱退出去就没事了,大不了判个免刑缓刑,对我们农村人来说没什么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村官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四、对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几点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有八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广大村官工作在“三农”第一线,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纽带,其工作与行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在群众中的形象地位。因此,必须坚决打击农村干部的职务犯罪,遏制其上升的势头,同时通过体制创新,努力从源头上铲除职务犯罪生存的土壤。
一是必须加大对村官犯罪的查处力度,这是很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最现实可行的措施。在涉农资金比较活跃的地区,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侦查及预防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尽量把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同时加大惩罚的力度,加大违法者成本,促使其不愿犯罪,不敢犯罪。有调查显示,目前村官职务犯罪案件免刑缓刑比例较高,而在近七成的免缓刑案件判决中,同期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抗诉数却仅占职务犯罪案件已被判决总数的2.68%。这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审判机关滥用自由栽量权,对职务犯罪从轻发落,严重影响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及镇慑力。检察机关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对其中量刑偏轻的案件要敢于提出意
见,必要时采取法律程序进行抗诉。审判机关也要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利用职权截留、挪用、侵占国家涉农财政补贴、农业生产投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征地补偿资金和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等各项农业救济款物,侵占农村集体和个人财产的贪污贿赂犯罪行为,要坚决依法严惩从重处罚,努力维护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二要提高村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农村干部文化程度低、法律观念淡薄是贪污贿赂犯罪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村官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大对村支书、村长的任职培训力度,培训中要将法律知识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做到知法守法。同时要做好会计、出纳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实现村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定期督察机制,对村干部进行警示预防教育,防患于未然。
三要健全村委会的民主和监督制约制度。首先必须坚持民主选举,从严查处各种贿选及破坏选举的行为,让真正有能力有威望的人来当村干部,能代表最广大村民的利益,为村民服务,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其次要坚持村务公开、账务公开等制度,要做到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财务开支必须要定期张榜公布,从而保证群众能有效地监督村官的工作。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村财乡管等制度的作用,指导和监督村委会做好财务工作,要不定期的对村上的财务进行审计。通过多种方式规范村务财务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改善村官的待遇,减少村官犯罪诱因。
四要加强涉农资金的管理。如果管不好涉农资金,不但容易滋生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各项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引发各种社会问题。所有涉农资金要专账管理,严格审批支付制度。合理分
工财务管理人员,会计、出纳、经手、审批岗位分设相互监督制约。定期对涉农资金进行审计,及早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针对当前“村官”职务犯罪突出的现状,检察机关在加大查办力度的同时,也要充分加强与纪检、监察、信访等工作的联动,重视农民的举报和上访,对于构成犯罪的案件要坚决移送检察部门。特别是对群众意见大,多次上访影响稳定的大要案要坚决依法从快审查,从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群众反馈。对不构成犯罪的违纪案件,也要将查处结果向群众公开,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从而为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四篇:当前乡镇政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乡镇政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乡镇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乡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面了解当前我县乡镇政权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和提出新形势下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调研。近年来,我县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通过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乡镇财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持了乡村干部队伍的基本稳定,保证了乡镇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保障了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对面上的情况进行调研的同时,深入石塘乡进行蹲点调查,就乡镇政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建议意见。
一、乡镇政权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镇政权建设仍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1、乡镇职能错位,条块关系较乱,责权利不相配套。乡镇都设有党委、政府和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有1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乡镇党委有6项职责任务。在乡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出现,管的事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乡镇就像一个“无限责任公司”。乡镇的基本职责是提供辖区范围内村(居)民需求的公共品和服务。乡镇职能的不稳定,造成不少的乡镇虽然干部叫苦叫累,但群众却并理解、并不满意。税费改革后,乡镇究竟要管什么、怎么管,这一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在乡镇运行机制中,事业单位的管理普遍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用脱节、政事不分等问题。一些“有权、有钱”的部门人、财、物权纷纷上收,而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任务都还是下达给乡镇,导致乡镇承受了过重的责任负担,出了问题是“属地管理”,板子打在乡镇。由于权属不明,造成乡镇责任与权力的失衡,这无疑给乡镇的宏观掌控增加了难度,很难形成工作合力。有人把乡镇干部形容为“芝麻大的官,巴掌大的权力,无限大的责任”,上级部门对乡镇的考核检查也过多过频,除了一票否决项目和各种类型的责任状外,还有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部门的考核指标。乡镇干部责无旁贷,肩负了原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一年到头只能硬着头皮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督促、检查和考核。由于责、权、利不相配套,致使大部分乡镇想干点事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2、机构设置臃肿,富余人员过多,行政成本偏高。乡镇内部机构设臵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石塘乡来说,除了设立党群、农林水电、城建国土、招商、公路、计划生育、综治、机关后勤等办公室外,还有乡属及县直有关部门派驻的乡联校、水电站、粮站、卫生院、畜牧站、农技站、国土所、财政所、司法所、民政所、经管站等10多个站所。从表面上看,乡镇机构行政编制突破的不多,但乡镇实际用人数量大都超过了编制数,石塘乡机关现有干职工72人,其中在岗的45人、退线退休的14人、持卡外出的10人、临雇人员3人;行政编制的干部只有22人,其他站所干职工有47人,仅国土所就有16人,财政所有8人,计生所也有8人。并且乡镇每年都还要考虑一定数量的退伍军人的安臵、离退休老干部子女和个别下岗特困人员的照顾等,致使冗员剧增。虽说乡镇干部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但其福利补贴及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临雇人员等的工资福利,再加上办公、差旅、招待等费用,一年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每人每年的行政成本只按1万元来计算,全年乡机关就需支付100万元以上。
3、干部队伍不齐,工作作风飘浮,执政水平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一支靠得住、有本事、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乡镇干部队伍。从乡镇干部队伍的现状看,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知识结构不优。党务型干部多,经济型干部少,在职教育多,“科班”出身少,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严重。石塘乡机关干部中真正学农技、经营、管理专业的只有6人,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更是少之又少,且有45人为高中或中专文化。从现状分析,大多数乡镇干部的经济知识、法制观念、实用技术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工作作风不实。部分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想事干事的热情,办事拖拉,作风飘浮,真正下基层深入到群众中的少;有的对工作冷淡,对群众冷漠,遇事应付,得过且过,纯粹是混日子;有的互相推诿扯皮,甚至闹不团结,既影响了政府的形象,也耽误了一方事业。三是执政水平不高。一方面,由于乡镇干部待遇不高,致使一些年轻、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纷纷下海淘金。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与农民对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和基础设施改造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虽有为民办事之心,却无帮民致富之策,不能很好地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在领导群众致富、促进农业增效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思路不清、办法不多。
4、财政负担沉重,经济基础较差,农村发展缓慢。由于过来基础建设投入大、垫税集资无限制、机关人员增加、乡镇财务管理不善等原因,有的乡镇本级财政已到了“极限”或“崩溃”的边缘,旧的债务无法化解,新的债务仍在不断生成。石塘乡财政共负债460多万元,其中个人集资借款和银信部门贷款达230多万元,每年还要支付近20万元的利息,财政运转相当艰难。有的乡镇一年到头要账的不断,要确保乡镇机关正常运转都非常困难,根本无从谈发展经济。乡镇一级财政收入的渠道越来越窄,争取资金的门路不多,又不能向群众收取,财源基本枯竭,靠有限的转移支付毕竟是杯水车薪,债务无法化解、开支无法保障、干部待遇无法到位,这始终是乡镇财政的一大顽症。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面对步履维艰的财政现状,乡镇要履行好维护公共安全、调处民事纠纷、建设乡村公路、组织区域内防洪抗旱以及水土整治、基础教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社区管理服务等职责,便显得无能为力,以至几年下来,乡镇面貌依然是山河依旧,学校年久失修,道路泥泞坑洼,机埠设备老化,一些公益事业出现了撂荒现象。
5、政府诚信缺失,群众不打收条,工作开展较难。现行的乡镇运行工作机制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造成了政府诚信力的缺失。一是自利性目标使乡镇政府成为与民争利的不受欢迎的政府。乡镇财政包干制度确定后,由于大部分乡镇无法保障干部的正常待遇,于是将自身的工作利益夹带进部分工作之中,使得干部形象变差,群众认为:乡镇干部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要命。二是政策的执行性使乡镇政府的公信力大受影响。比如计划生育,国家有奖罚规定,乡镇由于经济原因,有的只执行处罚,不兑现或不能全部兑现奖励政策;有的地方五保户长期得不到足额的补助款;国家下拔的救灾救济款被县乡指定到关系户或关系村,有个别的还用于对一些村干部的奖励或补助;粮食直补款很难发到群众手中,常被乡、村两级截留和克扣等。对国家惠民政策的截留使群众对政府的公益性提出了臵疑。三是债务急剧增多使乡镇政府信用度降低。欠干部工资、欠各类工程款、欠商店购物款、欠饭店招待费、欠五保户和现役军人的补助款、欠银行信用社的借贷款、欠民间的集资款、欠乡村干部代交的税费款等,致使群众对有的乡镇不相信了。还有税费尾欠无法平衡,对个别部门的乱收费无力约束,对群众的公共需求不能满足等问题,也使得群众对乡镇政府的期望落空,他们不再太多的依靠乡镇。四是乡镇班子、干部本身的不律造成在群众中的形象越来越差。有的乡镇主职变动过于频繁,工作无长远规划,一人一个思路,劳民伤财,承诺要办的实事成为空头支票;部分乡镇工作不透明、作风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个别干部不注重自身形象,吃喝玩乐、索拿卡要,不能依法行政,这些都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影响了政府威信,导致党群、干群间的磨擦和冲突日益增多,农民信访与上访呈上升趋势,有的问题积累日久便引发群体闹事,甚至发展到围攻乡镇政府、越级上访。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干部下村组开展工作,群众自然不会理睬、不会支持,甚至对着干,乡村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二、乡镇政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1、乡镇体制不顺。主要是现行的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当前乡镇发展的需要。比如在财税上乡镇没有税收执法权,不具有收税的职能,却必须完成税收任务;在进人上不管是主管部门批准的,还是由组织人事部门安排的,乡镇都只能无条件接受;在权力上乡镇对一些属条条管理的事业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和指挥,乡镇的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但却必须承担这一切责任。
2、干部教管不严。有的乡镇在乡、村干部的教育管理上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工作靠号召,学习就念报,纪律凭强调。对乡、村干部的学习教育抓得不经常。由于缺少政治学习,部分干部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于缺少业务学习,部分干部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服务于人民群众,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服务的本领与手段;由于缺少政策法规学习,部分干部不能做到依法行政,甚至人为地激发一些矛盾和纠纷。对乡、村干部的管理要求不严格。乡镇在督促干部转变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上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督查、激励、惩处机制,即使有制度往往也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就是落实不到执行上。
3、民主监督不力。有的乡镇有扣克和挪用项目资金、搞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工作上有严重不作为的行为,对这些乡镇集体的违纪行为,缺乏一套真正管用的监督约束机制,更不能有效地进行查处和惩治。虽有人大、审计、纪委、检察等众多的监督,但由于种种原因,部门的监督总显得有心无力、无能为力。事实上,正是由于部门的监督不力,才导致有的乡镇或主要负责人用权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有人小孩等钱上学、家人急需治病,拿着乡镇的欠条多次讨要,却被告之“新官不理旧账”,如此种种情况,乡镇政权在群众中的威信自然难以树立。
4、工作环境不优。在落实“三农”政策上,中央的一些惠农政策经过省、市、县三级后,有的就已经走样变味,比如有的支农项目建设资金、乡村公路建设和转移支付资金等,不仅县市配套资金很难到位,反而对下拨资金有的还要层层扣克,留给乡镇一个大的缺口。在体现人文关怀上,由于诸多原因,上级对乡镇工作和干部的重视不够,考核检查多,指导帮扶少。加之干部本来少得可怜的福利待遇都很难到位,而且每年还要因垫税、办公、出差等垫付一笔数目不小的资金,乡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大减。在工作基础上,绝大部分村同样都是负债运行,部分村级班子软弱涣散,工作不得力。有的村组干部和党员思想退化,他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但不能带头支持乡村工作,反而给乡村出难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在舆论导向上,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乡镇的负面宣传报道较多,有的甚至贬低、丑化了乡镇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群众,造成群众对乡镇干部不理解、不信任。
三、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宏观政策,明确乡镇的定位、职能和权责。
1、要明确乡镇是什么。乡镇本是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落实者,是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前沿指挥所,也是面向“三农”问题最直接的政策实施者和执行人。但是随着农村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税费改革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乡镇的定位随之发生了变化。新时期乡镇如何定位,乡镇体制如何改革,上级组织应给予明确的界定。
2、要明确乡镇干什么。从本质上讲,乡镇的性质和职能是服务于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乡镇必须从“全能型政府”、“无限责任公司”中走出来,要适应新形势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指导员、服务员和组织者,使乡镇由行政命令和管理型政府向主动服务型政府转变。
3、要明确乡镇有什么。这是乡镇的权力与责任问题,乡镇有什么样的责任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力,应做到责权一致、人权事权一致。要明确和理顺县主管部门派驻乡镇机构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乡镇工作职能和权力。对专业性不强且与乡镇自身工作联系较紧的站所,如经管站、畜牧站、文化站、水管会、计生所、司法所、民政所等,应将其管理权下放给乡镇,由乡镇统一管理。对业务性较强的涉农性站所,如国土所、财政所、农技站等,应实行双层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对执法性或垂直管理的站所,如派出所、法庭、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等,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对他们的监督管理职能,其工作考评、干部考核评优、晋升晋级、人事调整,主管部门应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
4、要明确乡镇改什么。一是要规范乡镇的机构设臵,要大力整合乡镇内部机构,建议将机构设为党政综合、社会事务、经济服务三大板块。此外,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设立服务机构。如文星镇可单独设立社区管理与服务办公室等。二是要推进干部的优化组合,要采取“公开竞岗、双向选择”等方式,重新调整人员安排,优化人员组合,建议党政综合、社会事务板块各安排四分之一左右的干部;经济服务板块安排二分之一左右的干部;由七站八所归并后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事务中心,可安排1到2个乡镇副职担任负责人,原各站所保留2到3人,履行归口业务职能。三是要搞好富余人员分流,对临雇人员和吃“空饷”人员要坚决清理清退,实行政策性分流;对男性年满52周岁,女性年满50岁的人员要动员提前办理退休手续,实行内退性分流;对站所富余人员实行轮岗制分流;对有创业门路和社会关系较好的人员,鼓励其外出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或招商引资,实行发展性分流。县委要及时出台鼓励乡镇干部分流的政策意见,规范分流的有关程序和手续,支持和帮助他们自主创业。同时,对创业有成就的人员,可优先提拔到领导岗位任职。
(二)、坚持标本兼治,切实优化乡镇发展环境。
1、增收减负,打好乡镇引领地方发展的基础。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经济,促进财政增收。各级要加强对乡镇的指导,帮助乡镇理清发展思路,支持乡镇加快发展。要通过加强市场、信息、技术服务和政策扶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把好的做优、优的做大,形成特色规模效益,引导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动部门要制订农村劳动力转移具体方案,建立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体系,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务工收入。要着力发挥特色资源、传统产业、区位条件等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培植特色工业,壮大财源、税源,增加乡镇财政收入。二是要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乡村的投入。要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富民政策,出台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奖补办法,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对乡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比重,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现有的资金下拨方式,将转移支付直拨乡镇,变资金“部门掌握、乡镇争取”为“乡镇掌握、部门监督”,切实防止部门对资金重管轻用以及随意分配现象的发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要多渠道化解债务,减轻乡镇压力。要大力盘活闲臵资产,采取拍卖、租赁、臵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使闲臵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要依法征收以农业税为主的各类陈欠,填补乡村因垫税而形成的三角债。要降低乡镇各类高息贷款和集资款利率,一律按当前银行最低利率予以砍断结算。要有针对性地对历史债务进行处臵消化。同时,要实行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和乡镇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坚决杜绝新的债务发生。
2、优化环境,增强乡镇干部的工作信心和热情。一是要优化政策环境,让乡镇干部看到政治前途。首先要从政治待遇上重视。县委在干部的调配上要注重向乡镇倾斜,对长期在乡镇工作,尤其在艰苦环境下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选拔部门主要领导干部,要从在基层工作、经过基层锻炼、群众公认的乡镇领导干部中选拔,形成“干部下乡镇、乡镇出干部”的正确导向。其次要从财政政策上倾斜。要改革乡镇税收征收体制,适当降低税收包干基数,给乡镇预留一定的可用财力。在税收分成和办公经费方面要实行一些优惠倾斜政策。再次要从生活困难上关心。要建立领导干部谈心制度,经常与乡镇干部开展谈心活动,及时了解情况。要建立乡镇干部人文关怀制度,完善乡镇机关干部工作、生活设施,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乡镇干部家庭,要从物质、精神和工作岗位上进行具体帮扶。二是要优化工作环境,让乡镇干部能全心投入工作。要逐步减轻和缓解乡镇工作压力,针对乡镇工作“责任状”、“一票否决”满天飞的问题,上级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清查工作,对与乡镇工作联系不紧密地要限期废除;对确需乡镇完成的要科学核定标准,使乡镇干部能集中精力来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上实际问题。要强化部门服务意识,县直机关部门在工作指导上要强化为基层服务、替基层干部着想的意识,不要下脱离实际的“硬”指标,不要把工作难题、负担转嫁给乡镇,不要唯部门利益是图,在执行上级各项惠民政策上要尽量少打折扣或不打折扣。要压缩“文山会海”,把乡镇领导干部从过多的会议和应酬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搞建设、谋发展、抓服务。三是要优化舆论环境,让乡镇干部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县委要经常组织开展优秀乡镇党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优秀乡镇干部等评选活动,及时发现、总结乡镇干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要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乡镇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乡镇干部,支持乡镇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着眼队伍建设,提高乡镇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1、合理设置领导班子职数和职位。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控乡镇班子职数。根据目前乡镇的规模,在今年即将进行的乡镇政府、人大换届选举中,乡镇人大、政府班子应以现有的党委班子为主体,采取交叉兼职的模式备配。
2、切实加强乡镇干部的教育管理。要结合中央和省委出台的先进性教育六个长效机制文件,制订加强乡镇干部经常性教育培训的具体办法。要以“勤修为政之德、善谋富民之策”、“忠于党和人民、忠于事业”为主题,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乡镇活动。每年有计划的组织乡镇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和挂职锻炼,着力提升乡镇干部的业务水平和执政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科学决策、攻关破难、依法行政的能力。要加大乡镇干部的交流力度,定期对乡镇一般干部进行跨乡镇或部门交流,把交流与干部的培养使用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做到从工作上留住人、政治上激励人、生活上关心人。要采取设立乡镇干部津贴等方式适当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让乡镇干部有为民办实事的愿望和热情,能安心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在基层。
3、健全和完善管理监督制度。一是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对乡镇现有的日常管理制度进行统一规范,重点建立和完善学习、出勤、考勤、值班、会议、联村包户、机关管理等制度,狠抓制度的兑现和落实,促进乡镇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和工作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二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有错无为问责机制,出台乡镇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乡镇干部实行绩效管理,对成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要予以表扬和奖励,特别突出的要予以提拔使用,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要及时调整,对违法乱纪的要严肃惩处。三是健全民主监管机制。要完善乡镇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制度。要坚持乡镇党务、政务和财务定期公开制度,对乡镇全年工作规划、重大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等事项要进行全面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提高乡镇事务管理的民主化程度。要完善乡镇干部目标承诺和述职评议制度,组织部门要定期组织乡镇党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评议乡镇领导班子的履职情况。要建立县委巡视组制度,定期督查乡镇班子建设和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第五篇:当前信访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我市信访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逐步调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呈现,信访工作形势严峻。在新形势下把握好信访工作特点,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日,市信访局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信访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自2008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信访部门的积极努力、基层单位的共同配合下,我市信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市信访总量、集体访、越级访数量大幅下降,在2009年分别下降42%、27%和33%的基础上,去年又分别下降了36%、21%和33%,呈现出“一好转三提高三下降”的良好态势,即:信访秩序明显好转;信访办结率、息诉息访率、群众满意率明显提高;越级访、重复访、非正常信访行为明显下降。全市信访工作已基本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一是得益于领导重视,树立了全新的信访工作理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力推行“一岗双责”,始终坚持将信访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纳入各级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纳入党政领导政绩评定兑现奖惩。市委常委会研究信访稳定工作每年不少于6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重点信访问题进行研究部署、跟踪调度。市委书记、市长带头落实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制度,亲自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10年,市领导共接待群众来访74起,处结70起,结服67起。对群众来信坚持每信必阅,每信必批,去年以来共阅批来信达426件,分别通过市委、市政府督查科或信访局交办给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限期解决。重视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优先提拔重用在信访稳定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干部,在全市树立起“稳定工作有大作为、稳定干部有大作为”的工作导向和用人导向。对信访部门从经费、人员和车辆等各方面都优先保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信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自2008年以来,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付足够的经费,保证信访工作的正常开展。高度关注民生,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办实事、树形象”活动,每年都确定一批为民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尤其是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1亿元,解决了8个破产企业拖欠1100名职工的工资和保险金等问题,有效避免了多起集体访的发生。
二是得益于部门配合,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变基层单位“单兵作战”为部门联手的“团体配合”,形成信访工作整体合力。敏感时期,维稳办、信访局、公安局等维稳牵头部门各负其责,分兵把口,从主要领导到一般干部,全力以赴,全员参与,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防控网络,维护稳定各环节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成立应急队,配备专门人员、专用车辆和专用经费,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生人员出走或群体性事件,做到协调有序,快速出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置,将影响降到最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市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进京集体上访,没有发生进京非正常上访,没有发生上访群众在京丢丑滋事案件;发生的少数进京个体上访被及时安全劝返接回,较好地维护了全市大局稳定和对外形象。
三是得益于机制健全,促进了信访工作的常态化。市委、市政府领导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完善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机制,实行定期公开接访与约访相结合,并将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向市直部
门和镇街延伸,形成了书记、市长牵头,市级领导干部参加,镇(区、街道)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整体联动的公开接访格局。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机制。结合全市开展的“四进三问”、“送服务到基层”等活动,进农户、入社区,通过带案下访、走访调研和现场接访等形式,调查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排扰解难。去年以来,市级领导下访712次,解决问题796个;市直部门领导干部下访1018次,解决问题1150个,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坚持“防范在先、把握主动”的原则,把信访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上来,做到未发先知。市级每月一排查,镇街每半月一排查,村级每周一排查,重大活动、重要会议期间,每天一排查,对排查出来的不稳定因素,全部建立台帐,并落实“四定四包”工作措施,促进问题尽快妥善解决。去年以来我市共开展专项排查7次,定期排查16次,排查矛盾纠纷526起,调处成功479起,调处率达91%。
四是得益于基础牢固,提高了源头化解矛盾水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注重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从源头上解决信访问题。2009年,以“便民快捷、服务中心”为宗旨,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依托基层、多方参与”为模式,在全市建立起以市委群众工作办公室为主导,以镇(街)群众工作办公室为纽带,以村(社区)群众工作站为基础的三级群众工作网络。为加强信访机构工作力量,市信访局新增设督查科、信息调研科和复查办公室三个科室,并对镇街专职信访干部进行了调整,配齐配强镇街信访工作人员,同时,根据需要,聘请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律师、退居二线的老同志和热心于调解工作的人士进驻群众工作办公室,协助做好群众来访接待工作。通过举办政策、法律和业务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基层信访工作人员化解矛盾纠纷能
力,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街)部门,矛盾不上交”。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访信息,在全市推行村情档案“五色”管理法,按照重点管理对象(红皮)、次级管理对象(黄皮)、一般管理对象(蓝皮)、救助帮扶对象(粉皮)、社区优秀居民(绿皮)分别建档立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
五是得益于思路创新,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渠道。市信访局注重对新时期信访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和创新解决信访问题的方式方法。实行“日会诊”制度,每天对接访案件进行梳理,分类处理,对反映问题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直接交办给责任单位,限期解决;对发生的一些紧急、重大案件,以《信访情况》简报的形式上报市委、市政府,由分管领导直接批办,确保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得到及时解决。为集中力量化解信访积案,自2008年起,每年都根据上级要求和本市实际,开展三个专项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 “信访稳定百日会战”、“百日结百案”、“越级信访集中整治”、“重信重访专项治理”、“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突击月”等活动。活动期间,成立由市纪委、维稳办、信访局牵头的督导组,深入基层进行指导,并区分市级领导和责任单位两个层面对交办案件处结情况进行定期通报,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各部门解决信访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持续开展活动,滚动交办案件,使信访积案“存量”逐年减少,每次活动结束时,所交办案件结服率都达到90%以上。2008年以来,共化解信访积案237起,40余名信访老户先后息诉息访。同时,聘请律师参与涉法信访工作,参与重大疑难案件论证研讨和信访听证会,为依法处理信访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近年来,通过召开信访听证会解决信访积案30余起。信访工作经验连续三年被国家信访局和中央联席办刊发,并在全国推广。
二、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近两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全市社会的和谐稳定。但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特别是涉地、涉房、涉企、涉法涉诉等问题尤为突出,群众利益诉求明确,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此类案件占信访总量的47%。军转干、复退军人、原民办教师、上访老户等重点群体上访时有发生,重信重访居高不下,占信访总量的32%。加之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我市信访稳定任务仍然繁重,形势仍然严峻。从信访内容看,范围不断扩大,类型越来越多。一是农村的土地纠纷、经济纠纷、干部违纪等问题;二是企业改制过程中运作不规范,没有按政策解决职工安置、拖欠工资发放、生活待遇、养老统筹、医疗保险等问题;三是城市建设拆迁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补偿纠纷问题;四是涉法涉诉问题;五是社会保障问题。从上访形式看,群体行为不断,规模有所扩大。在利益格局调整的情况下,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对共同的利益问题极易产生共鸣,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和串联,如原公交车主、民办老师、农村电工等群体。从上访性质看,非正常上访增多,负面影响增大。部分上访群众情绪激烈、行为出格,围堵办公大楼、要挟党委政府,影响正常机关办公秩序,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此类案件以城市拆迁居民和改制企业职工居多。从上访时机看,“择机上访”普遍存在。部分上访群众往往选择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要节日、新领导上任之际或班子换届选举之时,搞突击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群体上访,制造较大影响。
通过对我市近年来信访案件的认真剖析,我们认为,造成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一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必然。加快发展、保持经
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企业改制、土地流转和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带来各种利益的调整,必然会反映到信访领域里来。二是基层工作不扎实、不规范。极少数干部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工作方法不当,对信访矛盾排查调处不及时,对信访反映的问题相互推诿,导致群众产生不满情绪而上访;三是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少数群众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问题的观念尚未确立,很多本来可以通过依法解决的事,往往习惯于上访,并且错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在信访工作中,对少数无理缠访的人员处理乏力,导致反复无理缠访。四是信访工作体制不够完善。一些本应由司法部门解决的事情,变为行政直接干预,存在以信访代诉讼、以行政代司法解决的现象,留下了矛盾隐患。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通过正当途径得不到解决或不能及时解决,一经上访,便很快得到了解决,个别上访群众通过缠访、闹访得到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误导作用,助长了信访的不良风气。
三、改进工作的几点建议
群众信访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很多是由于政策或工作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既要依法、及时、就地处理信访问题,更要加强教育、管理,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一是要搞好稳定风险评估,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在涉及民生问题有关政策的制定上,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在重大事项的决策上,应提前进行信访与社会稳定情况的评估,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尊重群众意愿,多渠道、多形式充分听取各方面尤其是广大群众的意见,避免因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而引发群众信访。二是要依法行政,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一方面,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将国家政策法规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到位,让广大群众真正体会到惠民政策的好处,如土地延包、义务教育、医疗、低保等政策全部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坚持依法按政策解决信访问题,既要加大问题处理的力度,又要防止为一时一事问题的解决,任意突破政策和法律的底线,避免因执行政策不平衡、不连续、不到位而引发信访问题。三是要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信访工作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的疾苦急于一切、人民的呼声先于一切的观念,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全市各级干部尤其是信访干部政策法规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水平,确保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并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避免因工作不规范人为制造矛盾,导致群众上访。四是要超前排查,及时妥善解决问题。实践证明,信访问题发现的越早、解决的越及时,成本就越低、效果就越好。要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不间断地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对排查出的问题分类建档,力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把问题解决到位,矛盾化解到位。对已出现的信访问题,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每个问题的处理责任,争取做到群众上访问题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着落,尽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努力减少越级上访、重信重访。五是加强信访法制宣传,维护正常信访秩序。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信访的良好氛围,通过运用社会力量和民间声音抑制不理性、不合法行为,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手段表达利益诉求。对无理取闹、缠访闹访、丢丑闹事的信访老户和围堵冲击政府办公场所造成恶劣影响的首要骨干人
员及进京非正常上访的劝返人员等,依法予以传唤、训诫、拘留、劳教等措施,纠正一些上访人员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形成“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六是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工作条件。烟台市信访局要求各县市区今年7月底前,按照龙口模式组建群工部,完善三级体系,切实抓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应适当增加信访局和维稳办的人员编制,保证信访维稳机构有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具备相应的设施和条件,有效提高办事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