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网建设新机制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

时间:2019-05-15 12:3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路网建设新机制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路网建设新机制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

第一篇:创新路网建设新机制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

创新路网建设新机制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xx市xx区现辖5个乡镇,81个村,3000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28万,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东连xx,西接武汉的区位优势,铁路、公路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xx电厂、红莲湖度假区、xx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一批重点企业地处腹地的科技优势,大做“依武而昌”的文章,全力推进路网建设。全区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5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6条73公里,修建村组公路228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以此为依托,全区开发水产面积10万亩,瓜果蔬菜8万多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2元,今年人均可净增308元,具体措施是:

一、创新规划机制,提升路网的“主导”作用。坚持规划主导一切,克服路网建设“千张皮”,切实做到了“三统一”:一是统一领导。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成立了xx区路网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区长任指挥长,指挥部专门负责全区公路路网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同时下设办公室,拨付专项办公经费。区四大家领导挂点到路段,每人明确一条示范路,列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二是统一标准。区公路办与省市有关部门建立“专家热线”联系,每年请专家及技术人员到路段讲课,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重点对施工队负责人、乡镇、村干部进行跟踪培训,将施工及质量各项标准印发到相关人员,培训100多名路网建设明白人。三是统一测设。全区所有道路均由区公路部门牵头,抽调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专业技术队伍进行了科学测量,精心设计,并多次邀请省市交通部门领导和专家现场会诊,保证了全区路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据统计,全区近几年的公路建设规划中节约耕地300多亩,通过科学规划,使400多亩“砖瓦地”得到复垦,建成粮油种植基地。今年,全区修建村组公路35公里,围绕一条路连一片,一条路带一线的规划思路,使33个村民小组的60亩土地得到更好地利用。

二、创新发展机制,提升路网的“支撑”作用。路网建设的推进对于本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生产要素优化聚集具有联动之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之一。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项目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和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以xx镇、xx镇、段店镇等三个中心城镇为依托,网络28个中心村庄,修建和改造村组路15公里,形成园区联路、地头联路、镇街联路、村庄联路的道路网络,已建成泵业铸造、服装建材、金属软管三个工业园,目前,位于316国道旁的紧邻xx高新技术开发区的300亩xx创业园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之中,这一园区的建成,又可带动5个村的13个村庄入“网”修路。庙岭镇吴力村水产养殖面积达4000多亩,人均一亩多。他们着眼于发展村级经济,采取“一事一议”、社会捐助、部门支持、业主入股等项措施,发动村民筹资40多万元改造通往鱼池的6000米“泥道路”,每年比以往多销售鲜鱼10多万公斤,获利20多万元。为了鼓励“三集中”活动中多修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专项奖励办法,引导镇村企业、民营企业、科技示范园、外资企业依路集中。鸿泰钢铁有限公司是全区较大的民营企业,看到路网建设正在高质量地向前推进,投资的信心更足了,日前,又与区政府签订投资3亿元人民币的合同新上特种钢项目。全区5个乡镇有2个被评为全省城镇建设先进单位。

三、创新投入机制,提升路网的“集聚”作用。一是政府引导型。利用省市政府部门实施“村村通”工程的时机,积极争取建路补助资金,同时,通过建筑材料折款、土地权盖转让、出让设施(工程)冠名权等方式予以政策、支持;二是资金捆绑型。每年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改造等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使之资金整合,发挥更大的效益。去年,全区6个整村推进村捆绑资金70多万元,修建和改造村组公路7.5公里。蒲团乡何桥村抓住“三改一建”的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兴建沼气池41口,随后,村民又主动筹资购回水泥、砂石,义务投工500多个,修建公路1000多米。三是社会捐助型。区委、区政府每年要表彰一批路网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区电视台开《路网建设巡视》栏目,定期宣传先进的典型人和事。区公路办建立了路网建设捐资人档案,让他们有“录”可行,有声可听。粑铺村5组共产党员、村民杜金华经过20多年磨练成为一家建筑公司主管,今年3月,他个人出资30多万元为组里修通2.6公里水泥路,还出机械30台(套)为村民铺好13公里多的“田头路”。崔汤村7组吕明、吕小明两兄弟外出打工数年,当听说组里要修水泥路,连夜送回11万元现金。与此同时,全区党员干部每年出资修路达20余万元,这些方法使我们有效地突破了路网建设的资金瓶颈。

四、创新管理机制,提升路网的“名牌”作用。优良的工程来自严格的管理。为了确保路网建设质量,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其监督和管理。一是健全监管制度。先后建立健全了公路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社会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制”和“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工程建设质量责任终身负责制。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工程监理办公室巡查制度,对不按基本程序、违反操作程序施工和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在路网建设相对集中的路线设路网工作站,强化驻地监理,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和重点分项工序进行重点“盯防”,不留质量隐患。区公路部门还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老村民、老党员中聘请100多名“义务监理员”,实行全天候检查。去年,区人大、区政协先后对全区路网

第二篇: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推荐]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我镇目前仍是一个农业镇,现有16个村委会,122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4.2万亩,全镇人口4.3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2.1万人,富余劳动力1.6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为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镇党委、镇政府确立了“镇内安置、省外输出、依托外冈、面向全国”的劳动就业新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劳务输出工作目标。目前,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通过各种渠道已输出农村劳动力1.1万余人。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年人均可增收500元。

一、基本做法

输出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片,富裕一方。归纳起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五促”:

(一)拓宽市场促转移。按照“面向大市场、开拓大市场”的思路,指导、协调各劳务输出工作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我镇开辟建立了自己的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用工信息。武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已成为我镇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去年麻丘镇与上海外冈镇结为友好镇,搭起了机关干部“走出去”跟班学习、劳动力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今年已签订了近200多人的劳务输出合同。目前,我镇已向外冈镇输出劳力120多人。

(二)跟踪服务促转移。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探索解决影响劳务输出发展问题的途径。把输出后的跟踪管理服务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我镇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武汉市设立了政府驻武汉办事处,成立了驻武汉办事处党支部。先后在武汉、北京设立了跟踪学校,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麻丘镇法律服务所主动义务担任外出人员的法律顾问,跨省越市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我们的这些做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长江日报》、《南昌晚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做了详细报道。

(三)宣传引导促转移。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为输出人员讲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车,对劳务输出进行连续三个月的宣传报道。对事业有成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用过去的“打工仔”,如今的“小老板”的事例,扭转了农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调动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打造了舆论氛围,在全镇形成了一股劳务输出热潮。

(四)强化培训促转移。我们全镇16个村都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针对外出劳务人员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苦于就业技能不强,打工难以如愿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投入6多万元,成立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以市场需求指导培训,按岗位要求强化培训。强化对输出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每一名输出人员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竞争意识、品牌意识。着重强化热门技术和两门以上技术培训,力争使每名输出人员都成为复合型劳动者。今年,仅培训餐饮和缝纫就达到480多人。

(五)经济发展促转移。招商引资、市场建设、民营经济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仅南昌顺心食品公司、瑶湖大酒店、麻丘高级中学、麻丘建筑公司等企业就从附近村吸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同时,还注重积极培植劳务新兴产业,鼓励他们通过亲带亲、友帮友、传授技能、提供路子等形式,推动农民带着技能闯天下。广安村有10多个村民在武汉、北京开办各种公司,他们以企带工,带动全村1500多人在武汉、北京做工。现在,武汉有麻丘一条街,北京的东风乡将台洼村几乎成为“麻丘村”。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网络。成立了有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有一名村干部为劳务输出信息员,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考核。镇政府与各村签订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镇党委、政府加强了督查工作,并定时公布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服务,稳定人员。为了解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计生部门对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组各村织人员前往开展妇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对较为分散的务工人员采取参加务工地有权部门组织的妇检并寄回妇检证明的办法,减轻她们的负担;加快土地流转工作进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减免有关收费,对继续耕种的,可组织人员提供全程服务,使外出务工人员较好地摆脱土地的束缚;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座谈交流,沟通信息,增进感情。

三、几点体会

第三篇: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麻丘镇劳管站

我镇目前仍是一个农业镇,现有16个村委会,122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4.2万亩,全镇人口4.3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2.1万人,富余劳动力1.6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为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镇党委、镇政府确立了

“镇内安置、省外输出、依托外冈、面向全国”的劳动就业新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劳务输出工作目标。目前,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通过各种渠道已输出农村劳动力1.1万余人。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年人均可增收500元。

一、基本做法

输出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片,富裕一方。归纳起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五促”:

(一)拓宽市场促转移。按照“面向大市场、开拓大市场”的思路,指导、协调各劳务输出工作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我镇开辟建立了自己的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用工信息。武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已成为我镇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去年麻丘镇与上海外冈镇结为友好镇,搭起了机关干部“走出去”跟班学习、劳动力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今年已签订了近200多人的劳务输出合同。目前,我镇已向外冈镇输出劳力120多人。

(二)跟踪服务促转移。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探索解决影响劳务输出发展问题的途径。把输出后的跟踪管理服务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我镇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武汉市设立了政府驻武汉办事处,成立了驻武汉办事处党支部。先后在武汉、北京设立了跟踪学校,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麻丘镇法律服务所主动义务担任外出人员的法律顾问,跨省越市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我们的这些做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长江日报》、《南昌晚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做了详细报道。

(三)宣传引导促转移。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为输出人员讲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车,对劳务输出进行连续三个月的宣传报道。对事业有成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用过去的“打工仔”,如今的“小老板”的事例,扭转了农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调动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打造了舆论氛围,在全镇形成了一股劳务输出热潮。

(四)强化培训促转移。我们全镇16个村都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针对外出劳务人员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苦于就业技能不强,打工难以如愿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投入6多万元,成立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以市场需求指导培训,按岗位要求强化培训。强化对输出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每一名输出人员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竞争意识、品牌意识。着重强化热门技术和两门以上技术培训,力争使每名输出人员都成为复合型劳动者。今年,仅培训餐饮和缝纫就达到480多人。

(五)经济发展促转移。招商引资、市场建设、民营经济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仅南昌顺心食品公司、瑶湖大酒店、麻丘高级中学、麻丘建筑公司等企业就从附近村吸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同时,还注重积极培植劳务新兴产业,鼓励他们通过亲带亲、友帮友、传授技能、提供路子等形式,推动农民带着技能闯天下。广安村有10多个村民在武汉、北京开办各种公司,他们以企带工,带动全村1500多人在武汉、北京做工。现在,武汉有麻丘一条街,北京的东风乡将台洼村几乎成为“麻丘村”。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网络。成立了有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有一名村干部为劳务输出信息员,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考核。镇政府与各村签订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镇党委、政府加强了督查工作,并定时公布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服务,稳定人员。为了解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计生部门对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组各村织人员前往开展妇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对较为分散的务工人员采取参加务工地有权部门组织的妇检并寄回妇检证明的办法,减轻她们的负担;加快土地流转工作进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减免有

第四篇: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我镇目前仍是一个农业镇,现有16个村委会,122个自然村,13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4.2万亩,全镇人口 4.3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2.1万人,富余劳动力1.6万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为切实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镇党委、镇政府确立了“镇内安置、省外输出、依托外冈、面向全国”的劳动就业新思路和“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产业”的劳务输出工作目标。目前,劳务输出工作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通过各种渠道已输出农村劳动力1.1万余人。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年人均可增收500元。

一、基本做法

输出一人,受益一户,带动一片,富裕一方。归纳起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五促”:

(一)拓宽市场促转移。按照“面向大市场、开拓大市场”的思路,指导、协调各劳务输出工作瞄准大城市、大企业,寻求建立劳务合作关系。我镇开辟建立了自己的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用工信息。武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已成为我镇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去年麻丘镇与上海外冈镇结为友好镇,搭起了机关干部“走出去”跟班学习、劳动力转移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今年已签订了近200多人的劳务输出合同。目前,我镇已向外冈镇输出劳力120多人。

(二)跟踪服务促转移。我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积极探索解决影响劳务输出发展问题的途径。把输出后的跟踪管理服务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协调处理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我镇在外出人员相对集中的武汉市设立了政府驻武汉办事处,成立了驻武汉办事处党支部。先后在武汉、北京设立了跟踪学校,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麻丘镇法律服务所主动义务担任外出人员的法律顾问,跨省越市为外出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我们的这些做法,《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江西日报》、《长江日报》、《南昌晚报》、《楚天都市报》等都做了详细报道。

(三)宣传引导促转移。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为输出人员讲课,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车,对劳务输出进行连续三个月的宣传报道。对事业有成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用过去的“打工仔”,如今的“小老板”的事例,扭转了农村“在家千日好,出外半日难”,“世上只有种田好,半年辛苦半年闲”的陈旧观念,有效地调动了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活动,打造了舆论氛围,在全镇形成了一股劳务输出热潮。

(四)强化培训促转移。我们全镇16个村都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针对外出劳务人员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但苦于就业技能不强,打工难以如愿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把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投入6多万元,成立了劳务输出培训中心,以市场需求指导培训,按岗位要求强化培训。强化对输出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每一名输出人员从一开始就树立起竞争意识、品牌意识。着重强化热门技术和两门以上技术培训,力争使每名输出人员都成为复合型劳动者。今年,仅培训餐饮和缝纫就达到480多人。

(五)经济发展促转移。招商引资、市场建设、民营经济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转移的空间,仅南昌顺心食品公司、瑶湖大酒店、麻丘高级中学、麻丘建筑公司等企业就从附近村吸纳农村劳动力300多人。同时,还注重积极培植劳务新兴产业,鼓励他们通过亲带亲、友帮友、传授技能、提供路子等形式,推动农民带着技能闯天下。广安村有10多个村民在武汉、北京开办各种公司,他们以企带工,带动全村1500多人在武汉、北京做工。现在,武汉有麻丘一条街,北京的东风乡将台洼村几乎成为“麻丘村”。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网络。成立了有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有一名村干部为劳务输出信息员,形成上下联动、高效快捷的组织网络体系。

(二)明确责任,强化考核。镇政府与各村签订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镇党委、政府加强了督查工作,并定时公布工作开展情况,查找存在问题,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切实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服务,稳定人员。为了解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计生部门对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组各村织人员前往开展妇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对较为分散的务工人员采取参加务工地有权部门组织的妇检并寄回妇检证明的办法,减轻她们的负担;加快土地流转工作进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家庭承包土地的流转减免有关收费,对继续耕种的,可组织人员提供全程服务,使外出务工人员较好地摆脱土地的束缚;每年春节期间,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座谈交流,沟通信息,增进感情。

三、几点体会

我镇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工作作了一些具体事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深刻的体会。初步归纳起来,主要是:举政府旗,借协会力,打技能牌,谋农民利。

(一)举政府旗,让农业职能部门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强化农业职能部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统筹协调的作用。我镇在总结以往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计划”,在宏观层次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战略决策和统盘规划,并把市场的理念,品牌的理念,劳务产业的理念、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努力使农业职能部门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借协会力,让行业协会充当市场主体间行为和利益的协调者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市场主体来看,有待转移的农民、各类培训机构、劳务中介、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等;从转移的环节来看,包括用工信息的发布、农民工的招生。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组织转移、民工就业和维权服务等;从政府的管理职能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农业、劳动、公安、移民、民政、计生等多个部门;从转移的调节手段来看,既有行政手段,又有市场调节。因此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而言,要统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方面面,显然存在许多空白和缺陷。为此,我们在各村发起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其目的就是想让协会充当市场主体间行为和利益的协调角色,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

(三)打技能牌,使职业技能培训班成为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阵地

农民就业的竞争力在于就业技能,将职业技能培训班办成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的阵地既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又是使劳务输出人员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我们主要把握好了二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需求的办学方向。我们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为统揽,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操作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同时,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按照新专业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二是坚持灵活多样培训方式。我们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坚持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努力实现培训人数的最大化,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四)谋农民利,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人文关怀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给予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是政府部门最有能力做,而且是最应该做的事,也是农业职能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十分重视农民的权益保障工作,积极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重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每年召开外出务工人员表彰大会,表彰他们在务工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关心因民工外出出现农业生产困难的家庭,主动为他们提供生产救助;回家过年时,镇党委、政府悬挂大副标语,欢迎他们回家团聚,向外出务人员拜年。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使外出民工感到党的政策和家乡的温暖,树立了打工也是建设家乡的观念,极大地激发了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热情,有一定资本和技术积累的民工纷纷返乡,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

《[推荐]创新劳务输出新机制 探索劳力转移新路子

第五篇: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1

投身农村 扎根基层 拓宽农民致富增收路

——记彬县永乐镇夫妻大学生村官 杜孟飞 陈亚婷杜孟飞,永乐镇永乐村大学生村官;陈亚婷,赵家庄村大学生村官。共同的爱好让两人毕业后成为人生的伴侣,相同的志趣让两人又双双考取了“村官”,在镇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在村两委会班子成员的帮助下,夫妻俩迅速进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带领群众学政策、调结构、兴产业、奔小康,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谱写了一曲当代大学生村官奉献之歌。

杜孟飞和陈亚婷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最熟悉农村的生活,最了解农民的辛苦,对农村和农民也怀有最深的感情。2010年9月,杜孟飞分配到永乐村工作。虽然他在农村工作的阅历浅、经验少,但积极参与村里的大事小情的工作热情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村“两委会”干部和周围的群众。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永乐村共有870户,3980口人,是全县最大的村,任务重,工作量大,他走东家、访西家,使自己从始至终都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整个普查中他用行动充当起“普查指导员”、“普查员”、“指挥员”、“宣传员”等多重角色,圆满完成此项工作。在“旬邑-麟游二级公路升等改造”工程建设中,为了做通本村256户群众地面附属物拆迁工作,他常常和其他村干部白天到田间地头搞测量,晚上到村民家中做政策讲解,早5时出门,晚12时

还不回家,虽然很辛苦,但256户拆迁户工作最终做通了,一个月完成拆迁任务,二十天全部拆迁完毕,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领办特色养殖项目实践中寻求创业突围,经过市场调查和查找资料、远程教育与专家对话等途径,杜孟飞认为“养鸡”是个好项目,现在正是好行情,就动员村民养鸡,创业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是场地问题。村里有一块荒山,在镇领导及村“两委会”干部的大力帮助下,他动员张军平投资承包高庙山,建成总占地面积500多亩,总投资24万元的生态养鸡场。目前养场鸡存栏15000多只,年产鲜蛋20万斤,毛收入90万,净利润40万,以生产绿色无公害的肉鸡、鸡蛋为目标。实行生产、屠宰、销售一条龙服务,并带动周边群众果园散养土鸡全面发展的模式。杜孟飞的领办另一个创业项目—永乐花卉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基地占地25亩,建成标准型花卉大棚50座,种植花卉50万钵,品种以一串红,万寿菊,四季海棠,矮牵牛等草花为主,目前是全县最大的花卉生产点,是我镇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亮点。花卉示范中心以生产盆花和花种籽为主,供应我县、甘肃正宁县、陕西旬邑县、长武县及西安、咸阳地区节日庆典、环境美化和为国内外提供花种籽。同时他还积极动员周围群众种植花卉二月兰3000亩。这样既解决了花卉基地扩大场地面积的现实需求,又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陈亚婷参加工作后决心与丈夫决一高下,干劲十足,赵家庄村共有147户,608人,村级党组织力量薄弱,是一个公选村。是全镇最小的村,她和村支书都是外村人,但是这些困难难不倒她,村庄小,舞台大,平凡岗位不凡业绩,赵家庄村配了电脑,可是村干部谁都不会用,直到陈亚婷到了村上才派上了大用场。打印资料,写材料,做报告,现在这些工作都离不开了电脑,更离不开亚婷。

在村里陈亚婷担任远程教育播放员,就在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岗位上,让她接近群众、熟悉群众,帮助农民了解致富信息,学习致富技术,也使她找到了自己的创业的项目。她尽量选择一些结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的科技短片,比如腌制韭菜、养猪、套袋苹果、地膜烤烟、手工制作等先进农用技术等来播放;每次播放,她都和群众一起认真观看,仔细记录,都要组织大家讨论,这中间既能提高群众观看的热情和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一些简单易学的致富技术,让他们既学习了政策又掌握了技术。亚婷通过远程教育对50余名留守妇女进行了腌制韭菜技能培训。实现了“小韭菜,大产业”,让腌韭菜走出彬县,参加杨凌农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赵家庄腌韭菜。

在富民特色产业规划上,陈亚婷也不甘示弱,大胆推广集约化养猪,现在建成存栏100头以上养猪大户20多户,被群众亲切称为大学生“猪倌”。亚婷还协助村上建立农村民

主议事日制度,使村务管理更加民主,并发动群众和上面争取资金盖起了村委会,硬化了生产路,复垦了旧庄基,并紧抓双创(创卫生、创文明)机会,在村上发放宣传单,编练歌舞,小品,引导村民提高公德、文明意识,还协助村上初步建立村级清扫保洁队和垃圾清运长效机制。

夫妻在进农家,了解村情民意时,深感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给予更好的关爱。杜孟飞发挥其摄影爱好特长,免费为计生家庭和留守儿童拍摄生活照。受杜孟飞启发,陈亚婷工作之余,她主动上门给留守儿童讲故事,教唱红歌,教学电脑基础知识,辅导英语。夫妻自参加工作以来,携手并肩,比翼双飞。多次在省、市、县报纸、杂志、网络发表通讯稿,为镇村发展,为群众致富建言献策,今年被县委评为宣传先进个人、“远程教育学用标兵”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更加激发了夫妻在新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青春、奉献智慧、贡献力量的决心。

下载创新路网建设新机制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路网建设新机制 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