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轰炸调查报告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轰炸调查报告
译自:美国空军战争学院
作者:空军情报部门军官Emery A.Greunke上尉和一级陆军少尉L.J.LeTourneau.编译:知远/天火
物资损失
物资损失,据140个城市中的66个的记录,总计为35,449,190马克,但是这个并不认为是66个城市所遭受的全部的损失,因为有时记录只保存了部分的损失。例如,在Boulay的损失中仅包括城市和油站的损失,而空中摄影显示机场也遭受了相当严重的损失,而这个是德国那个前线上最重要的机场之一。在那些遭受了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损失的城市,或许可以通过阅览关于Longuyon和 Hagondange 的详细报告形成一个不错的观点,因为这2个城市的报告实际显示了每次袭击的损失。
然后,有些城市像在莱茵河以东的Karlsruhe, Freibourg, Offenburg, Stuttgart, 和Mannheim,这些城市不会包括进来,因为德国官方不让美国官员进入它们。有一个美国军官由一名法国军官带领进入Karlsruhe并试图获得德国官方许可在那个城市开展调查,虽然调查被拒绝了,但是还是成功的见到了市长,并从他那里得知因为炸弹,有164个人死亡326个受伤。保护成本
按照36个城市的记录,保护的成本总计为9,141,049马克,这个包括了铁路,城市和工业重地的花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上个人,军方官员的花销,还有将被花费在毁掉那些将不再有用的掩护和保护设施的费用。许多人在他们的窗户上修建墙壁,并在他们的地窖里建造防护,而且小型的零售店为他们的雇员安装防护。军事官方可能是在防护上花费最大的一部分。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都被防空高射炮保护着。还有些被气球防护网和自卫飞机队保护。德国在1918年6月1号之前有11个自卫飞机队,每队10架飞机沿着莱茵河流域布防,在6月的上半月增加到了17个自卫队,力量达到了每队14架飞机。这些飞机的成本和其维护费用总额至少达到53,000,000马克。军事方面也在科隆布置了一个63个气球的障碍,在ESCH一个39个气球的屏障,Hayange 和Knutange 布置了45个气球的障碍,还有萨尔和流域的100个气球的障碍。这些障碍的成本和维持费用总额至少是23,425,480马克。除了气球障碍和自卫机队以外,军方还在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布置了防空高射炮,机枪和探照灯。科布伦茨,从工业角度来看它并不是重要城市,但是有12挺7.5CM 和 9.0CM的防空机枪,和18挺机枪,还有2个军官和200个士兵保护。曾经有人试图获得用以防护国内城市的防空机枪的大约数目,但是发现这些消息并部可靠,而且在那些不仅保护一个城市的枪支数量被加以重复。
针对空袭做的防护不仅仅限于那些实际被袭击的城市。Troisdorf 和Hoechst从来被轰炸过,但是在防护上,前一城市花费了174,000马克,后者花费了435,145马克。毫无疑问,在萨尔河,莱茵河还有Moselle流域的每一个重要城市都在防护上有着花费。奖金
作为常规,奖金并不是为了让雇员在轰炸或警报或一个经常被轰炸的工厂继续工作。工厂的老板的一般观点是,在轰炸或警报时,他们要负起人员伤亡的责任,如果工人进入了防护所,老板的责任就减轻了。因此,大多时候员工一听到警报响起就马上抛入防护所,而不会因损失的时间而克扣工钱。在很少情况下,4,5个人员会被付以奖金在警报响起时继续一些必要的工作。80个城市中,有60个发现没有付过奖金。10个城市付过奖金,总额为4,213,371马克,另外10个城市的资料不可得。
产品损失
80个城市中,有20个发现产品损失的资料无法提供,22个中的产品损失总额为71,563,723马克,38个城市无产品损失。这些并不代表着覆盖了被调查区域的全部产品损失。Hoechst 和 Troisdorf并没有被轰炸,但是前者有5,848,173马克的产品损失,而后者产品损失数额为974,800马克。71,563,723马克的损失只是包括20个被轰炸和2个未被轰炸的城市的产品损失。所有临近轰炸区域的城市都在听到警报是停止了生产。38个没有产品损失的城市通常是铁路中心,油库,机场,或是那些没有工厂的城市。极少例外的,所有工厂的老板都承认经受了损失,而且在ESCH的Burback-Esch-Dudelange炼铁厂的经营者说每次袭击或警报之后大约会有30分钟的时间所有的工人才会回到工作上来。
然而,产品损失并不是全部损失,只有原料才是唯一得以幸存的。
额外花销
除了上述所列的损失外,还有一些其他不能被列到以上分类之下的损失,大约总额为7,956,751马克
死亡或受伤
资料显示22个城市当中有641个人死亡,1262个受伤。虽然这些伤亡数字不认为有多么重要,但是这些人其中大多是平民,就会直接影响人们斗志而且会给政府增加额外的花销。在Ludwigshafen总共有1,607,000马克为53个伤员和作为对33个死亡人员的生活依靠而支付。这个是唯一一个发现在这方面的花销,而且怀疑在其他城市是否也有类似花销,但是如果其他城市也按照这个规则的话,那么大约35,000,000的花销就有必要了。轰炸,警报,和工作时间损失
有15个城市在轰炸,警报和工作时间的损失上的资料可以提供,我们发现220次轰炸和1647次警报造成了2187个工作小时的损失,或者是每次轰炸和警报造成1小时10分钟的工作时间损失。
在20座城市中的轰炸和警报数量为291次和2447次。Troisdorf 和 Hoechst 从来没有被轰炸过,但是前者有25次警报,后者是98次警报。
德国不同地区的警报系统不同。在萨尔流域所有的工业由政府控制,一旦发现敌人轰炸机越线就会发出通知,当飞机在某城市准备进行轰炸时会再次响起警报。有些时候在飞机通常在达到某个目标的必经线路上都会听到警报,比如Ludwigshafen 被轰炸时,科隆就可以听到警报,只是因为飞机事先会经过科隆这条路线。有时在整个区域,例如Thionville区域,只要知道飞机向这个方向飞来,全部区域都会响警报。然而,在战争后期,警报系统有所改变,降低了警报次数,也因此降低了工作小时损失数量。在临近Kaiserslautern的地区利用一种系统,一个城市在知道飞机飞越处于那个地区和前线间最近的大城市之前不会听到警报。如果战争继续进行的话,这个系统会更广泛的使用,并会产生更少的警报和由此造成更少的工作时间损失。
道德影响
空袭自然会极大的影响所有人的斗志。战争时曾经在这些区域的美国人声称每次警报都会造成迷惑,工厂老板也承认他们员工的士气遭受影响,Burback-EschDudelange 炼铁厂的老板声称警报后需要30分钟让全部员工开始工作。在1918年8月23日的Ehrange空袭中,3个人死亡。Treves的平民代表举行了一次会议,建议所有的轰炸需要加以制止。在Thionville的铁路官员宣称有必要增加车站的工作人员数量,因为工作人员的士气受到空袭影响而低落,以至于不能正常进行应该做的工作。Boulay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军队难以休憩的地区,因为这里经常被袭击,每一次空袭中就有50名士兵死亡。
按照收到的信息判断,夜袭具有最大的道德影响,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因为夜袭不能在夜间休息,而且他们不能跟像白天空袭那样看到正在投弹的飞机,他们会呆子防护所里或工厂,而不是在家,而且也会知道飞机在哪里。
除了上面提到轰炸造成的损失外,还有一些不能拿用金钱衡量的影响。在这些之间,铁路交通的延误可能是最重要的了。在Luxembourg,平均8次袭击会造成一条或多条线路12小时的延误。很难说清楚这些延误和其他铁路发生的会给德国军队造成什么后果,因为这要全看当时穿过的列车性质和是否是主要轨道或是换线轨道被袭击。
虽然产品的损失估计可以以金额标示,但这个仅仅显示了这些产品的出售价格,而不是购买者已经为此付出的或许已经可以来生产这些产品了。许多工厂每天24小时运作,产品的损失对他们来说不可能通过加班来挽回。许多钢铁用来生产战争物料。问题是政府和企业或许已经花销了多少来获得这些额外的产品。维护气球障碍,自卫机队,和防空高射炮的巨大开销都显示了这些需要的物料跟对保护的需求一样巨大。
太多的重点没有放在阻止敌人军队的重要性上面。这个报告里面所显示的物料损失的重要性或许要打个折扣,因为它包括了大量的私人财物的损失,那些仅仅影响人的士气,但没有军事上的重要性。这些跟其他形式的对敌人军队和它的生产和运输机构造成损失的跟军事重要性直接相关花销没有什么关系,那些为了阻止了敌人和它的机构的工作而做出的花销,不可避免的引起贷款的增长,而这些如果不是为了保护等等,完全可以不必要。
资料显示部队士气跟平民一样受到轰炸的影响,由政府控制的机构的雇员因为轰炸不能开展工作,敌人的部队和支援的输送被轰炸阻滞,战争物资的生产受到耽搁。如果用金钱来衡量这些影响就太傻了,而且显得关于这些和那些可以用金钱估算的影响是否证明了那些花费在轰炸上的费用提出的问题,就好像是在问“这些是为了赢得战争而花费的么?”。结论
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首先:以下损失总额由轰炸引起:
直接性的死亡641
伤员1262
马克
物资损失35,449,190
防卫成本85,566,529
奖金付出4,213,371
额外成本7,956,751
总计133,185,841
间接性的产品损失71,563,723
目前已查明的204,749,564
直接和间接性损失
其次:上面显示的物资损失只是140个城市中的60个大大部分损失,这个大概不超过实际损失的50%
第三:上面显示的防卫成本只包括127个城市中的36个的花销,而且只是包括那些被袭击城市周边的2个城市的花销,这个没有包括个人的花费和军队在高射炮,机枪,探照灯上的花销,它大概包括不到50%或60%的实际花销。
第四:上面显示的奖金发放包括了大部分实际的数额,它不是按照常规给付的奖金。
第五:几乎所有被袭击的城市和被袭击城市临近的工业城市都有产品损失,上面的产品损失只包括了102个城市中的22个城市的损失,而且只包括了被袭击城市临近2个城市,大概包括不超过实际产品损失的50%。
第六:部队跟平民的士气都被空袭降低。
第七:给敌人造成大量的不便,例如铁路堵塞,这样不能以金钱衡量的问题。
在把以上几点纳入考虑之后,显得133,185,841马克的直接损失和71,563,723 马克的产品损失可能需要加倍,而且之后的损失估计还是低于实际损失,那些盟军为了轰炸所做的花销被得以肯定。
对当前战争中轰炸的批评
反对空中轰炸最重大的批评(英国—美国没有足够的轰炸机来保证它的使用,除非跟我们的地面部队协作---法国没有批准它的轰炸机在这方面的使用)在1914-1948年的战争中提出,它缺少一个预定的程式来详细考虑通过成功的空袭对那些为维持德军至关重要的工业的破坏。关于此点的证据,可以在宽广的轰炸区域和致敌瘫痪的失败上可以看到,甚至在任何工厂或工业。(把那个加入跟英国独立空军的官员的对话中会不错,在那里有一股持续增长的对他们轰炸政策的不满情绪。那些官员声称他们不相信他们正在获得最好的可能效果,而且尽管希望和后来的“炸些什么东西” 决定可能会吸引某些人沸腾的血液,但是它并没有在跟德国的战斗机对抗中获得最大的效用。一个美国军官在英国拜访3天之后返回的消息,一名英国轰炸专家持有的----对英国独立空军炸弹的不准确性和对目标选择的不明智性的厌恶)。
批评也直接反对针对一个镇子的轰炸,不如一些镇子上有军事价值的精确目标。这在对Treves, Ludwigshafen和其他一些钢铁工业城镇一些有相对有价值的目标的轰炸上反映出来,这些分别是铁路,Badische, Anlin 和 Soda 工厂,还有炼铁厂,都是容易被袭击的目标,所以袭击应该是集中于这些地方。
这个调查直接显示了敌人的士气没有被有效的影响从而是敌人战场上兵力被消弱。英国和法国随后制定现代战争中的政策,认为在对一个目标进行了一次或两次的轰炸之后就去到下一个目标是错误的。对单一目标进行3到4天的连续轰炸可以收到更大的效果。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达到积累的效果。然而或许有人会说,对一个具有一般生产重要性的城镇偶然的袭击会产生一个有成效的结果,因为可以让它在每次警报响起的时候都关门停业。
在Cologne, Frankfort, Bonn,和 Wiesbaden进行的纯以影响士气为目的的轰炸大概是对大范围轰炸好过对一个工厂的集中轰炸的借口,不是一个有效的轰炸方式。这样的效果或者相当不错的效果可以通过对工厂轰炸而间接达到。
对铁路的轰炸代表着一种特别的轰炸计划,既可以是在缺少飞机的情况或者对理论的怀疑,这个在下面章节提到,这个在调查区域从来没有实行过。
未来轰炸行动的建议
轰炸机的行动必须是全体空军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后继有地面部队和陆军行动形成一个整体。没有一个部队是个别或独立的轰炸部队。
最重要的三种轰炸方式是,第一,直接打击战争工业;第二,打击铁路线;第三,在战场上打击敌军。在第一点的考虑上,需要对不同的工业和每种工业的不同工厂做一个仔细的研究。这个研究需要确定一个工业是怎样跟另外一个互相依靠的,而且每个最重要的工厂是什么工厂。要有一个决定,什么样的工厂如果被破坏了就可以在整体上对敌人军队造成最大的损失。在这些工厂上全部可实行的轰炸力量需要一直进行直到工厂被有效的瘫痪掉为止。一旦轰炸计划选定了,就应该被一致的执行,而且快速的目标选择只能被天气状况和飞机可出发情况影响。如果天气状况允许,对工厂的轰炸需要夜以继日的进行知道认为已达到期望的效果。然而,这里有个限制条件,由于不管其他目标而只对一个目标进行完全的轰炸的话,敌人就会加强这里的防护到一个拒敌程度。
对铁路的轰炸代表着一个不同的观点。目的是阻止敌人军队和支援抵达前线。这个不仅仅是通过对两三个较大的货场和车站的轰炸,而且同时还要轰炸较小的车站,使得通过这里的交通被扭转。所有交通在Thionville堵塞了一个礼拜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如果交通可以马上通过另外没有被轰炸的站点出行,在Thionville的好效果就没有达到,因为交通可能只被耽搁了不超过五六个小时。
一个完整的显示着单双轨路线的铁路网地图需要加以详细研究,通过对前线每个部分的参考,和参考通过袭击最少数量的车站,可以成功的切断铁路线抵达前线的效果。目前在北部法国和德国西部的铁路情形下,5到8个站点通常可以控制大约100公里的前线。
为了制造跟前线的交通的铁路障碍为目的的轰炸应在一个重大任务开展之前或进行中实施,在此时间内全部的轰炸力量需要集中在这个任务上,夜以继日的对几个车站进行轰炸制造障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切断交通的偶然企图是无用的,因为这样的结果会因为被耽搁变得可有可无。
事实上报告中在几个铁路车站的轰炸非常有力的加以实施,这些地方是Luxembourg, Thionville, Treves, Ehrange, Metz, Conflans, 和Dommary-Baroncourt,只有主要线路被切断,否则线路的耽搁可有可无,因为障碍可以通过在货场转换轻易克服。因此为了获得在主要线路上出入最大的阻碍效果,这些车站必须被摧毁。然而从Dommary-Baroncourt的详细报告看来这是不可能的。
只要有可能的时候,夜间轰炸通常被发现被白天轰炸更精确。这个对夜间跟白天轰炸价值的声明基于工厂经营者和城市官方在此主题上的声明。
关于轰炸的第3个阶段,也就是:对战场上敌军的轰炸,对战斗兵力的士气的影响上的价值有目共睹且容易被所有部队理解。
一战战后的调查目的是帮助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和美国空军制定轰炸政策和行动。在此点上,它显示了,轰炸行动的最好效果可以通过认识和摧毁敌人的工业中的关键部分达到,一个早先被Gorrell在他的战略轰炸计划中提出的目标认定系统,本来可以被美国空军在二战中抗衡德国的进攻性轰炸中加以实施。调查也显示了,通过引用多个例子,证明通过轰炸城镇里具体的军事目标比轰炸城镇本身更能达到效果,这个应该是美国空军在二战中采取的政策,从而那些选择进行精确轰炸的要比对德国的区域轰炸要好。
1919年的轰炸调查和USAAF轰炸政策和1940年代的行动之间的联系是空军战术学校。这个学校的图书馆包含了许多一战的文献,包括Gorrell的战略轰炸计划和其他来自“Gorrell的历史”的重要的项目,拥有一个包括着从调查结果中衍生的结论,批评,和建议的叙述体概要的副本。轰炸手册在1930年代把调查里引用的内容作为课本。Laurence S.Kuter, Haywood S.Hansell, Jr., Ira C.Eaker, Curtis E.LeMay, Emmett O'Donnell, Jr.和其他将在二战美国空军中占重要位置的人们被发现了,并在1930年代加入了Maxwell Field 战术学校。除了在课本,笔记,战术学校的轰炸手册文献中引用以外,调查好像从那些记录美国军事航空早期历史和空军条例的人们的注意中溜掉了。一个是因为曾经在1930年代书写手册时还在战术学校图书馆的概要报告的副本已经“丢了”。如果它幸存的话,它应该跟其他战术学校的文献呆在位于Maxwell 空军基地的Albert F.Simpson的历史研究中心。然而研究人员没有在中心的目录里(至少不再任何索引下)找到它,而且它也没有在中心的文献里面。甚者,两个被加入“Gorrell的历史” 的副本被加在了在TOURS1919年2月整理之后基本历史之后。那些副本成了厚重的280辑中的最后2辑,而且像其他的后来加上的一样,没有进入索引。所以没有东西引起研究者对作为“Gorrell的历史”存在的调查的注意,而它曾经在一战时多年被当作关于空军文献信息的重要来源。
第二篇:《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中,采用图片导入。在1914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硝烟中放下了刺刀。图片导入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质疑,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中,学生明白战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破坏性,由此引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三站旅行:第一站----萨拉热窝
活动一探究萨拉热窝事件(教师投影并板书)问题设计:
(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2)普林西普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
活动二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投影并板书)
教师投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的有关材料。
问题设计:
(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从材料中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
教师这样设计,一是能够培养学生从图表反映的数据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二是通过材料的阅读培养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教师设计这两个问题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与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旧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决不满意仅仅得到一些残羹剩饭,他们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正如列宁所说:“世界是第一次被分割完了,所以将来只有重新分割,也就是从一个‘主人’转归另一个‘主人’。而不是从‘无主’的变为‘有主’的。”“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这正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矛盾的变化,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这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第二站:凡尔登
活动三探究战争的残酷性(教师投影并板书)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图片: 教师在展示图片后引导学生思考:
(1)面对凡尔登战役的图片,你有何感想?
(2)新式武器的发明与刚刚结束的哪次科技革命有关?由此,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师展示新式武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一战的残酷,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中大量的武器被发明并运用到战争中。这样做,第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更好地使学生辩证对待科学的作用。在上一课中,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比较容易的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没有过多的介绍科技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使学生明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新式武器(潜艇、飞机、坦克、远程大炮等)能使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大到海洋和空中;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扩大了战争的规模。总之,科技可以给人类世界带来光明,2
也可以毁灭人类文明。只有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使人类世界有个真正美好的明天。
第三站:华盛顿
活动四探究美国的参战(教师投影并板书)教师投影材料和图片: 教师设计问题如下:
(1)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前期宣布中立?(2)为什么美国选择在1917年参战?
教师设计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于使学生通过美国参战、俄国退出更进一步认识一战的非正义性,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五探究一战的性质及影响(教师投影并板书)教师投影如下材料:
设计问题:从以上材料,你可以得出一战的性质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教师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总结出战争性质和影响。教师出示投影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活动六探究一战的启示
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仍然存在战争,假如你是相关国家的领导人,你会从一战中吸取哪些教训?
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三、效果检测
1、你能说出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背景吗?
2.介绍垄断资本主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3.找出帝国主义侵略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主要参与国 4.大战的导火线、爆发的时间、标志及扩大。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场的主要分布及三条战线 6.凡尔登战场的情况,一战的规模、结果、影响 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五、课堂小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间对殖民地进行争夺的直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我们为了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做出过和正在做着大力的努力和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但并不代表中华民族惧怕战争,为了民族利益,“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时,只能通过战争才能解决问题。回首20世纪初的那场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列强经济上的竞争和对殖民地的争夺成为战争爆发的根源,科学技术应用于战场使战争空前惨烈和异常残酷。面对着废墟中的欧洲,理性的思考和人性的善良是人类文明的希望所在!
六、布置作业
第三篇: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②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③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④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②通过充分发挥历史地图、图画、资料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③坚持“论从史出”的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实分析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②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③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树立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进步的现代意识。
二、教学思路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讲述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整个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纷纷确立了其在殖民体系中的统治地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日不落帝国——英国了。然而在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作为后起之秀的他们会安于现状,唯英法马首是瞻么?相信学完今天的课程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组成国家。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爆发原因、导火线、标志、战役、影响)。
3、通过分析凡尔登战役以及战争的影响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和平、远离战争的现代意识。
(三)、问题设置:
第一部分——夯实基础:请同学们阅读书中P131-P13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出现了哪些变化?(略)
2、你能说出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分别由哪些国家组成吗?(略)
3、“它”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你知道是哪么?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点燃了这只火药桶?一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略)
4.随着大战序幕的拉开,人类的苦难就随之降临了。请你以具体的战役为例,说明一战为什么是一场“空前的灾难”。(采用大量图片,音乐展示战争的残酷场面,培养学生珍爱生活,热爱和平的现代观念)第二部分——能力提高:
1、问题:(试从德国的经济发展、殖民地位)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方式:展开小组讨论,交流建议。)
2、有的同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有的同学说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是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战争,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方式:通过讨论的方式,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这次大战相关的重要事件?把这些事件放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小结:学生总结
(五)课堂练习:
1.一战爆发前夕,一位往来于世界各地的意大利商人目击了这次大战引发的全过程,他当时所处的半岛是(B)
A 亚平宁半岛
B 巴尔干半岛
C 伊比利亚半岛
D小亚细亚半岛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B)A.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与争夺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C.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D.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
3.发生在1917年的历史事件是(D)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C.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D.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增强了协约国力量,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第四篇: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
㈠教材地位与作用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问矛盾的总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还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首先, 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 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 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其次, 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加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 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 对国际关系的分析, 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 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学生分析
战争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且美伊战争刚刚结束不久, 对战争的残酷场面仍记忆犹新, 对战争的性质也比较容易分析。初中学生的认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的体验, 且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所以, 基于已有经验, 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的灾难性, 体会和平的宝贵,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表现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 论证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 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 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掲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 明确战争引起革命, 革命制止战争, 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 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五)教学设计思想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调动各种学习手段, 创设学习、对话的情景,让学生在交流、质疑、讨论中,掌据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使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口讲解法、比较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六)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 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同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七)教学流程: 程序一: 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l、创设情景,引入新知(2分钟):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图片资料, 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 心灵受到震撼, 启激学生憎J限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从而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5分钟)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 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计意图:
1、通过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目标要求, 并构建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 现知识共享。
3、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 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 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和学习的热情。这样,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白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因材施教。
环节二:利用多媒体展示基础知识检测题,从而检査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设计意图: 依据大纲的要求, 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 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 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 并展示讨论成果, 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投影«各国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图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
问题二: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投影德国向英国提出挑战漫画和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的话)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 旧的平衡被打破, 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突破重点和难点。环节四:再現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 将一战的史实活化, 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 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重点展示: 萨拉热窝事件
展示动画,学生感知事件经过,同时教师加以简要评价,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恐怖主义行动应坚决反对, 尤其是个人暗杀等突发事件对世界和平带来的巨大威胁!同时探讨减少或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 让学生树立远离战争、珍爱和平的意识。
凡尔登战役(1916年):被称为“绞肉机” ,可见其残酷性。对这个知识点的处理, 主要通过播放影视片, 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 感知战争的残酷, 以确凿而详实的文字叙述、统计数据得出 “一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力伤亡”这一重要后果。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 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 你怎样评价这场战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捜集査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同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 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设计意图: 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 革命制止战争, 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问题一: 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 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何感想? 问题二: 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环节七: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 面对 2 1 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学生进入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讨论,实现生生交流, 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 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 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环节八:课后检测题(见课件)设计意图: 再度明确教学目标尤其重难点。通过子目的知识联系, 围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西大军事集团一列强争霸一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主线,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八)教学反思: l.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加强师生、生生问的情感交流.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 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真定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实质: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3.表现:帝国主义西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二、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 1914年7月28日,德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三、大战的进程: 凡尔登战役
四、大战的结果与影响
第五篇: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萨拉热窝事件起了大战导火线的作用;凡尔登战役造成了严重灾难;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历史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总体上是和平的,但是在局部地区还是总有战争的发生。同学们谁能说说现在还存在哪些战争?
学生举例回答:略。
教师总结:是的。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如今的一个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可是这种总体和平的态势却是经过一系列战争的洗礼得来的。其中有两次,就是涉及到世界很多国家的大型战争,你们知道是那两场战争吗?
学生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师讲述:从当今世界上的局部战争我们可以看到它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灾难。那么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这些局部战争相比,又会带来多大的灾害呢?我们就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一看。
讲述新课: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每一场战争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的发生一定有什么方面的利益冲突。像一场席卷世界的战争,更是有它深刻的背景。首先我们就从了解它的背景入手,来学习这场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教师提问: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垄断组织,人类历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也叫做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之间关系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教师讲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是那两个国家呢?
教师回答:分别是德国和英国。
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教师讲述:当时在欧洲,很多国家之间都存在因为利益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矛盾。其中最核心的是哪一个矛盾呢?
学生参看教材小字部分内容,回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是其中的核心矛盾。
教师指导学生参看教材皮洛夫语和漫画,提问:这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回答: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拥有广大殖民地的英国以及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划分殖民地。而这必然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教师讲述:就是这个代表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众多矛盾的中心。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尽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矛盾冲突点也不相同,但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每个国家的利益冲突。
教师提问:矛盾的双方,争夺霸权的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回答: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
出示动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教师讲述:两个军事同盟的形成,也就说明这时候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那是什么事件最终导致了大战的爆发呢?
二、大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已经说到当时的欧洲矛盾重重,那个火药桶已经在那里蠢蠢欲动,它终于被一个小小的火星点燃了。那么一大战爆发在哪里呢?是什么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呢?
学生回答:大战是源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萨拉热窝事件,引起了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教师讲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东南门户,紧联着小亚细亚,是欧洲大陆通往中近东的必经之地。这里山多林密,地势险要。巴尔干及地中海地区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棉花等资源,是帝国主义竞相掠取的战略物资。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都在这里渗透,大战前法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投资额达40亿马克,英国约有5亿马克,德国约有20亿马克,奥地利的金融资本亦向巴尔干地区国家输出大量资本,拥有一定影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这个地区的资本输出相当可观,互相排挤,因此,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帝国主义剧烈争夺的场所。这里多民族聚居,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经常发生纠纷。长期以来,又受土耳其的统治和奴役,特别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巴尔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巴尔干人民与土耳其封建统治的矛盾,巴尔干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到大战爆发的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了随时可以爆炸的火药桶。
教师让学生简述萨拉热窝事件。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学生简述: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到新被奥国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并访问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后,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是它进行民族压迫的主要障碍和威胁,因此他们决定这次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人为假想敌人,来打击和威胁塞尔维亚人。奥匈帝国的这种挑衅和威胁激起了塞尔维亚人的极大愤慨。民族主义军人团体黑手党决定刺杀斐迪南,以打击奥匈帝国的侵略气焰,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几个青年接受了这个任务。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检阅了军事演习。当参加完萨拉热窝市政厅举行完的欢迎仪式后,乘敞蓬车行至一个街口时,普林西普连发两枪,夫妻俩双双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教师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直接原因)。德奥把这个事件看成是发动战争的极好借口,趁机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师提问:大战爆发后,哪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背离了原先参加的军事集团?
学生回答:意大利。
教师提问:我们应如何评价意大利的参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自己的盟友开战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开始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1882年,意大利加入到了德奥军事集团,原属同盟国成员,但由于矛盾重重,一开始就是个最不稳定的成员。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利用意大利在财政和经济上的困难,采用先打(关税战)后拉(贷款),并配合其他灵活外交手段,使意大利实际上从三国同盟中分化出来。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借口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事先未同意大利磋商,有悖于三国同盟约,拒绝参加对协约国作战,于8月3日宣布中立。战争初期,意大利同交战双方都提出过领土和其他方面的要求,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由于协约国爽快地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于是,意大利于1915年4月26日在伦敦同英、法、俄签订了四国秘密协定。5月23日,对奥匈宣战。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望风使舵,充分说明了帝国主义发动一战,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就帝国主义国家之间而言,只有利益的结合,而毫无信义而言。所以,我们说,一战实际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争夺战。
三、空前的灾难
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像“绞肉机”一样的战役发生在什么地点?
学生回答:凡尔登。
教师讲述:第一次大战开始后,法英军队同德军在西线展开了激战,西线战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主要战场。1914~1915年,德军在各个战场上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急于改变战场局面。1916年,德军集中大量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要塞发动了进攻。凡尔登是法国的著名要塞,是通向巴黎的门户和法军战线的中枢。在凡尔登战役中,法军总兵力的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而德军也有46个师投入战斗。双方伤亡的总兵力高达70万人,其中,法军损失略多。因此,凡尔登战役也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炮轰后的凡尔登城镇
教师讲述:1918年,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大战结束了,但战争却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后果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其造成的社会后果及其规模,即参战国之多,军队之众,战线之长(2500—4000公里)、战斗之激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装斗争不仅在陆地和海洋进行,而且发展到空中。还使用了化学杀伤兵器。战火波及欧洲,亚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战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占地球人口的2/3以上。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战的后果)
美国的亿万富翁们……发财最多。他们把所有的国家,甚至最富有的国家,都变成了向自己进贡的国家。他们掠夺了数千亿美元……每一块美元都有血迹,都有一千万死者和二千万伤者……所洒下的鲜血。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作答)
教师讲授:这场大战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却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但与战争发动者的愿望相反,战争促进了各国人民的觉醒和革命运动的高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沙皇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等四大帝国崩溃了,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这是帝国主义国家始料不及的。
教师:想一想,大战为什么会爆发?主要参战国家都是些怎样的国家?各国参战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战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这些方面出发,分析一下这次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学生:相互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出示材料
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列宁《列宁选集》第732页
(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
课堂小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同盟国、协约国两大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国际关系日趋紧张,最终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