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的意见-财教〔2010〕356号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建立普通高中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的意见
财教〔2010〕356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精神,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切实解决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现就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不断完善助学政策体系,大幅度增加助学经费投入,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全部农村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建立健全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安排部分彩票公益金用于普通高中助学,并逐步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但目前我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多数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尚未得到有效资助。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手段,对于完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的原则及主要内容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一)建立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各地可结合实际,在确定资助面时适当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结合实际在1000元-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
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其中: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省以下分担比例由各地根据中央确定的原则自行确定。
(二)建立学费减免等制度。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三)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要进一步落实、完善鼓励捐资助学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财政、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制定本地区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政策顺利实施。教育部门要将普通高中资助工作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各普通高中要把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实行校长负责制,指定专门机构,确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二)落实分担责任。省级财政部门要合理确定省内普通高中助学经费具体的分担办法,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区域内各级财政应当负担的资金落实到位。
(三)强化资金管理。各级财政、教育部门和普通高中要切实加强资助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发放、专款专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确保学生资助信息真实、可靠。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于挤占挪用资金、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行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加大宣传力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各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知晓受助的权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财 政 部
教 育 部
二○一○年九月十九日
第二篇:陕西省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暂行办法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做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高中贫困生”)资助工作,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为切实落实对高中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省财政设立陕西省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助学金(以下简称“省级助学金”),专项用于公办普通高中贫困生的资助。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高中贫困生学费、生活费、课本费等方面”的资助。凡招收“择校生”的公办普通高中,要从“择校生”收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办普通高中,指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普通高中。
第四条 省级助学金资助对象和申请条件
省级助学金的资助对象为家庭经济困难、在正常招生指令计划内录取的公办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不包含调节生、择校生。县(市、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具体细化高中特困生类型。优先保证以下三类:
(一)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城市和农村低保户、父母双亡或一方已故、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学生以及残疾学生;
(二)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三)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家庭的学生。
第五条 省级助学金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元。省级助学金首先用于特困学生的学费缴费开支,结余部分,可用于补助特困学生住宿费、生活费等方面支出。
第六条 普通高中可按照上述基本申请条件,依照相关法律及校规校纪规定,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思想品德表现、学习生活情况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助学金评审办法。
第七条 省级助学金按申请和评审。每年9月开始受理申请,当年10月31日前评审完毕。具体申报、审核程序为;
(一)省级教育部门牵头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贫困人口比重、在校生规模等因素,下达各市县享受省级助学金的高中特困生控制指标。
(二)县级教育部门牵头会同财政、民政、扶贫等部门,跟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将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各有关学校。
(三)乡镇、学校、村委会结合当地实际,组织界定高中特困生,每学年界定一次。具体遵循以下程序:(1)学校根据下
达的控制指标,通过有效途径公开省级助学金有关资助信息。符合条件的学生,申领并填写《陕西省普通高中特困生助学金申请表》(表式见附表1);(2)学校组织教师及学生代表对提出申请的高中特困生进行联评,初步确定高中特困生名单,交由学生家庭所在村委会(居委会)审核评议;(3)学生家庭所在村委会(居委会)组织代表进行联评,对符合条件的高中特困生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下同)。无异议后,村委会(居委会)在《陕西省普通高中特困生助学金申请表》上签注意见,将有关意见反馈学校;(4)学校负责填写《陕西省普通高中特困生助学金核定表》(表式见附表2),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5)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返回学校,由学校在校内及所在乡镇进行公示,无异议后,连同相关证明材料,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县级教育、财政部门。
(四)县级教育、财政部门对学校上报的高中特困生名单进行审核后,批复到相关学校,并将高中特困生分校、分年级汇总(表式见附表3),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市级教育、财政部门。
(五)市级教育、财政部门对各县上报的高中特困生审核并分县、分校、分年级汇总(附表3)后,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省级教育、财政部门。
第八条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直属普通高中学校,按照地域隶属关系,对高中特困生的资助工作按上述程序实施。
第九条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对各市(区)汇总上报的助学金资助名额进行复核后,下达预算并将资金拨付到各市县。各市县必须将省上拨付的资金及时、足额拨付给各普通高中,由各普通高中负责落实到每个特困学生。
第十条 学校按规定兑现政策后,组织填写《陕西省普通高中特困生助学金落实情况确认表》(表式见附表4),并经学生本人、家长及校长签字确认。
第十一条 各普通高中要建立资助学生档案制度,将有学生本人和班主任签字的助学金发放凭证分登记造册,保存3年备查。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助学金资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和滞留。
第十三条 各普通高中要高度重视助学金开展工作,认真组织符合条件学生提出申请,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评审和发放工作,确保助学金真正用于品学兼优的特困学生,同时接受同级财政、教育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对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办法规定,弄虚作假、套取资金,不按规定评审和发放助学金的,一经发现,省财政厅、教育厅将追回专项资金,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十四条 省财政对地方助学金、学费减免等工作开展较好的市、县和学校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三岔中学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贯彻落实简财教【2010】79号《简阳市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加强我校国家助学金管理,确保资助工作顺利实施,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制度。第一条 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我校具有正式注册学籍的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二条 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开支。第三条 国家助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定,按学期发放。新生和高年级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月内向学校提出申请,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第四条 学校根据本办法和三岔中学学生资助管理实施办法,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并将初审结果在学校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第五条 学校国家助学金实行学校法人代表负责制,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对学校资助工作负主要责任。学校制定国家助学金具体实施办法,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资助工作,为每位受助学生分别办理银行储蓄卡,直接将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一律不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为学生办理银行储蓄卡,不向学生收取卡费或押金等费用,也不从学生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中抵扣。校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建档备查。第六条 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学费,并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减免、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的开支。第七条 学校加强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并接简阳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检查和社会的监督。第八条 本办法由三岔中学资助领导小组负责解释。第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国家助学金管理机构和有关职责
1、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黄学文 副组长:钟根廷(常务)陈俊义 钟才平组 员:曾建春(政教)郑传伟(政教)叶发志(总务)尹志勇(行政办)李斯兵(教务)下设学生资助办公室 主 任:曾建春 副主任:郑传伟 成 员:安 阳 曾光林 李帮禹 陈玉芳 吴友忠 孟绍忠 职 责:学生资助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负责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制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办法,负责公示并审批确认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名单。
2、学生资助工作评审小组 组 长:钟根廷 副组长:曾建春 组 员:郑传伟 年级组长 职 责:负责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的认定与评议工作。
3、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小组 组 长:钟根廷 副组长:郑传伟 组 员:李斯兵 叶发志 尹志勇 安 阳 曾光林 孟绍忠(学籍员)吴有忠(出纳)陈玉芳(会计)李帮禹(信息管理员)年级组长 班主任 职 责:⑴广泛宣传资助政策,积极动员、组织学生申请。⑵负责审核各班推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提出拟确认为资助对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并予以公示。⑶具体负责全校学生学籍和资助管理工作。⑷严格审核学生信息,确保无误。⑸对学生信息实行实时报告,并严格履行纸质报告签字手续。⑹签订责任书。为确保资助工作落到实处,执行层层落实责任制,确保工作规范有序,确保受助对象准、人数清、与各班主任签订责任书。⑺加强资金管理,为学生办理银行卡,确保资金安全。⑻加强感恩教育。重点突出“成才”和“感恩”两个主题教育,大力表彰和宣传自立自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典型,唤起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引导他们克服困难、立志成才、回报社会。⑼资料归档。收集、汇总有关宣传、活动开展的相关文字、图片材料,整理材料并归档。⑽按要求上报材料。
4、学生资助工作年级评议小组(全校按年级成立三个小组)组 长:各年级组长 副组长:各年级副组长 组 员:年级各班主任 学生代表 职责:⑴负责本年级(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对象的认定与民主评议工作。⑵严格审核学生信息,确保无误。⑶对学生信息实行实时报告,当学生学籍等信息有变动时,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报告学籍、资助管理员和有关部门及领导,并严格履行纸质报告签字手续。⑷评议时实行回避制,即:评议学生代表或学生干部本人时,由临时学生代表进行。⑸按学校资助办的要求上交本年级受助学生相关材料。
国家助学金申请条件及评审标准
(一)申请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努力学习,道德品质良好。4.勤奋学习,积极向上。5.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
(二)评审标准 在符合助学金申请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按照下列标准组织评审: 1.农村和城镇低保困难家庭 2.父母丧失劳动力的困难家庭 3.孤儿困难家庭 4.有伤残人员的困难家庭 5.有重大疾病人员的困难家庭 6.突发事件导致困难的家庭、单亲困难家庭以及少数民族困难家庭 7.品学兼优,家庭生活俭朴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享受助学金,已享受助学金的,停发助学金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2、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且尚未取消其处分的。
3、不服从学校管理,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
4、在校内外策划、怂恿、组织、参与打架斗殴,情节严重的。
5、吸烟、酗酒屡教不改的。
6、学期内无故迟到或旷课严重的。
7、多次违反住校生管理规定的。
8、故意损坏公物的。
9、学生因事(病)休学期间。
第四篇: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学生认定审核制度
XXX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审核制度
为切实做好东莞市望牛墩同舟幼儿园幼儿园家庭贫困生资助认定工作,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保证省、市制定的学前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身上,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工作体系,特制定本制度。
一、认定范围:
在我园就读的3-6岁的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
二、认定原则:
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认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由儿童家长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认定和幼儿园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三、认定条件
申请认定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在我园就读的儿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列入受助范围:
1.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 2.特困供养人员;
3.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户; 4.特困职工子女; 5.低收入(低保边缘、低保临界)家庭成员 6.孤儿;
7.父母不能履行抚养义务的儿童; 8.父母一方抚养 ;
9.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子女; 10.因公牺牲警察子女; 11.残疾; 12.患重大疾病;
(二)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是指家庭所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在园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儿童。
(三)全市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认定档次按困难程度设置为“1、2、3”三个档次(其中3档为最困难)。对孤儿、残疾儿童、低保家庭儿童可直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特别困难儿童。
(四)幼儿家长或幼儿园能够证明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不能认定为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
1、学前教育儿童家庭租住高档社区或拥用高档交通工具。
2、隐瞒家庭经济实际情况者。
四、认定机构与职能
1、幼儿园负责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认定的具体认定工作。
2、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以幼儿园老师为成员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小组,负责认定的具体组织和审核工作。
3、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以家长代表、班主任、年纪组长为成员的认定审核小组,负责认定的民主认定审核工作。认定小组成员中,家长代表人数根据幼儿园人数合理配置,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幼儿园认定小组成立后,其成员名单应在本班范围内公示。
困难认定领导小组 组长:黄妹
副组长:何春霞 韦吉楷
组员:认定困难幼儿的班主任;所在年级级长;家长委员会代表
五、认定程序
1、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幼儿园应制定严格的认定工作程序,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认定小组、民主认定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认真、负责地共同完成认定工作。
2、幼儿园应全面、认真部署每学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3、需要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及在园幼儿要如实填写《 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
4、幼儿园认定认定小组根据幼儿家长提交的《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析表》,按照本制度并结合幼儿实际情况,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认真进行认定,确定其是否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是否具备申请困难资助资格。
5、幼儿园要组织本园的认定审核小组成员对认定的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进行入户调查工作。认定小组要根据入户调查材料认真审核认定结果,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平衡后,适当调整认定结果。
6、幼儿园认定工作组审核通过后,要将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名单,在全园范围内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如老师、群众及其它有异议,可通过有效方式向认定小组提出质疑。认定小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7、幼儿园负责将认定小组审核通过的《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和《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析表》存档,建立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信息档案,并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报送被确认困难的学生汇总信息。
六、监督与管理
1、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是涉及幼儿切身利益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幼儿园家庭贫困生资助工作办公室要认真负责,坚持原则,严格工作程序,杜绝弄虚作假。加强对各幼儿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认定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2、幼儿园要接受对认定工作的投诉,并认真核实情况,及时回复处理意见。
XXX幼儿园
2018年9月6日
第五篇:财政部教育部建立高职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
各省教育厅财务处领导您好,按司领导要求,请各省于10月15日(下周三)下班前,将反馈意见电子版发送至我司邮箱(ln@moe.edu.cn),纸质版的正式文件可随后邮寄(请用邮政的EMS,其他快递易丢失)。
各省应正式行文。在正文中可简要描述贵厅的意见,正文后附《征求意见稿》的花脸稿(修订模式)即可。
感谢支持!
财务司专项处 李宁 2014年10月10日
20141009
财政部
教育部
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局、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教育局以及有关中央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整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经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意义和原则
(一)意义
高职教育承担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使命。近些年来,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推动了高职 2 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高职教育投入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多渠道筹措经费和财政生均拨款稳定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高职院校总体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财政投入激励高职院校改革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高职教育经费绩效管理基础薄弱,等等。新形势下,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加大高职教育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整体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二)原则
1.明确责任。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地方是建立完善所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责任主体,省级要统筹推动本地区全面建立完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中央财政督促和引导各地建立完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含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下同)是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责任主体,并负责落实相关经费。2.多元投入。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倾斜。同时,防止财政“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采取直接投资或捐赠等形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3.促进改革。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深化校企合作等制度改革创新相结合,形成激励相容、奖优扶优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高职院校面向市场、面向就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注重绩效。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强化绩效管理相结合,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全过程,体现目标和结果导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二、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地方为主建立
1.明确实施范围。各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并妥善处理好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等类型职业学校的拨款问题。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2.科学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办学成本差异、财力状况以及学 费收入等因素,同时,统筹协调公办高职院校与本地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水平以及民办职业学校举办者生均投入水平,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综合定额标准或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逐步形成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3.发挥导向作用。各地在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过程中,在注重公平的同时,要切实体现改革和绩效导向,不吃“大锅饭”。要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倾斜,向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引导高职院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二)中央财政综合奖补
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激励和引导各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高生均拨款水平,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体现绩效的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经费投入努力程度和经费管理情况等因素给予综合奖补。综合奖补包括拨款标准奖补和改革绩效奖补两部分,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1.拨款标准奖补根据各地提高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的具体情况核定。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0305高等职业教育”中,地方财政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按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5 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中央财政统一以省份为单位考核,不要求对所有高职院校平均安排。
2017年以前,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尚未达到12000元的省份,中央财政以2013年为基期对各地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增量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具体奖补比例,根据东部地区20%、中西部地区30%的基本比例以及各省财力状况等因素确定。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已达到12000元且以后不低于这一水平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并稳定支持。2017年,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仍未达到12000元的省份,除不再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外,中央财政还将暂停改革绩效奖补;教育部将调减其下一招生计划、暂停备案新设置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更名等。财政部、教育部将从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建立与完善、预算安排等方面加强对各地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情况的监测,并参考教育经费统计结果,如实掌握各地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提高的实际情况。
2.改革绩效奖补根据各地推进高职院校改革进展情况核定。从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从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职教育、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各地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中央财政依据监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选取体现改革绩效导向的因素分配,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率先达到12000元且稳定投入的省份倾斜。2014-2017年,改革绩效奖补资金规模根据中央财政财力状况和各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展情况等 因素确定。2017年以后,当各地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全部不低于12000元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绩效奖补力度。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落实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尚未建立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省份要尽快出台,已建立生均拨款制度的省份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提高投入水平。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也应尽快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二)强化省级督促引导。各省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在省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督促和引导举办高职院校的市、县级政府和行业企业,落实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所需经费。同时,要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引导,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三)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围绕发展现代高职教育转变办学理念,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合理确定办学定位,调整和设置专业,强化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各高职院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四)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积极探索建立高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 指标和管理办法,扎实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整完善支持所属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提高经费使用管理水平。
(五)切实加强管理监督。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确保学生数等信息真实准确。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经费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所属高职院校严格执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健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管理,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预算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积极配合审计、监察等部门开展相关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按照有关规定公开财务信息,自觉接受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监督,确保经费使用安全、规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