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课实践报告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在酷热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也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暑假开始不久我便在西安市水利防汛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在自己的观察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对水利防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时代赋予人才新的定义:不仅能够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将科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再看看我们,只是被禁锢在四角高墙内,捧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做着日后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白日梦。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我们本身使我们缺乏勇气走出象牙塔,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竞争的洗礼。在这样一个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节的环境里,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去谈成才、谈竞争、谈事业?时代证明,历史证明,我们的自身状况证明:我们唯有面对社会,才能心平气和地作出一些选择,才能确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
其实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些事情上看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实中就是这样,当你上学时,做着工作梦。而当你工作时,你就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光了,刚毕业的两位个个都是这样!所以趁现在我们还有着多自由时间,赶快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相信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定能胜利!
很高兴能有这次社会实践,总体来说,我可以说自己真真正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相信这次的社会实践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影响我一生的足迹.今年暑假,我院按照校党委《关于认真组织我校学生积极参加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践’三个代表’,树大学生新风貌的主题,组织全院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工厂,革命老区,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好评.学院广大学生党,团员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长了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是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升华思想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希望全院学生班级和个人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继续学习锻炼成才.城市贫困群体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出现了新的弱势群体,虽然这是难以避免的现实,带有普遍的规律性,但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笔者在参加淮安市城市调查队组织的城市特困户抽样调查中,亲眼目睹了部分城市特困家庭生活的艰辛,从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了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 弱势群体 调查 思考 建议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用中,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城市原有企业出现了大幅度的关停并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城市人口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随之也出现了城市弱势群体,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弱势群体中的贫困者队伍正在呈扩大的趋势,如何解决好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城市扶贫问题虽然己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尚有很多工作要做.一,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分析
目前,淮安市下岗职工已超过7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据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城镇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30元,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居民已经达 21039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 1.8%,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50元的城市人口约有3万人.据对市区630户特困职工家庭生活情况的调查,贫困类型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因职工下岗的家庭贫困型.在调查的630户特困家庭中,下岗职工家庭有449户,占71.27%,其中双下岗的职工家庭有229户,占36.35%.二是因患病治病的家庭贫困型.在调查的630户特困家庭中,有193户因其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导致债台高筑,生活贫困.这些家庭职工所在单位无力为他们投保医疗保险,大额的医疗费用无处报销,有部分家庭因治病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如:某轻工企业退休职工包某某患尿毒症五年多,每周透析要花费700多元,夫妻二人退休金不到1000元,为治病不仅已经花去一生的积蓄,而且举债3万多元,不堪重负.三是单亲贫困家庭型.在被调查的630户特困家庭中,单亲家庭有112户,占17.78%.在这些单亲家庭中,有的是因疾病或意外事故造成一方死亡的,也有的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导致家庭破裂而离异的.如:市区一服装厂职工孙某某患糖尿病多年,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在家,丈夫不堪忍受妻子疾病和家庭的双重折磨,于几年前离家出走,孙本人病情越来越重,一
家人仅靠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计.市区某纺织厂女工李某某,丈夫去世,每月仅靠300多元的工资和低保补差,既要维持一家4人的基本生活,又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二,城市贫困群体呈扩大趋势的原因分析
贫困群体的出现和呈扩大的趋势,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经济转型时期,改革攻坚阶段,一方面失业人员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失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门难进,社会可提供的体力劳动密集型岗位严重不足.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制,不仅起步晚,而且举步难.三是择业观念陈旧,创业致富的信心不足.这个仅在贫困群体中有所表现,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市民中也大有市场.三,解决城市弱势群体贫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基金的筹集力度,确保困难职工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国家要加大社保基金的投入,强制性,规范化地实施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对困难企业职工和贫困群体要制定相对优惠,适当倾斜的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既要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又要切实保障城市中无上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居民生活保障,并提高其保障标准.二是各级政府要制定适合下岗职工的可就业政策,让有劳动能力的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有选择性地引导下由职工自谋职业.在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初期,工商登记,税费减免,信贷服务要提供优惠和方便.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业要面向下岗职工开放,社会服务业就业要首先考虑安置下岗职工.政府各相关部门可以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安排下岗职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政府和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也可以学习上海开办一些类似 4050项目,即针对女 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劳动技能单一的卜岗职工,开办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项目,政府提供相关免税免费政策进行扶持.三是着力解决城市贫困家庭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问题.医疗,子女教育和住房问题是目前城市居民最关注也是最担心的咱大消费,为了防止因医疗,子女教育,住房问题给贫困家庭带来新的压力,有效防止贫困群体的继续扩大,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城市特困家庭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动员和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弱势群体,发动全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医疗卫生部门要对贫困群体人员实施优惠就医,教育部门要对贫困群体中的子女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房地产开发凡涉及到贫困家庭的,其回迁房屋要实施零利润,甚至更优惠的照顾政策售房或特惠租房,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困难.四是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着重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增强再就业的技能.首光扶贫必须扶志.自强,自力是战胜困难的先决条件,事实上没有哪个民族,哪一个地区不通过自身艰苦努力,想靠扶持富裕起来的.大部分特困家庭,只要树立信心,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经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目前困难的,是可以脱贫致富的.因此,鼓励城市贫困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单纯的钱物救济更为重要.其次,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在妥善安排解决好城市特困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下大力解决好那些身体健康,具有再就业希望的下岗职
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市场竞争的能力,自我生存的能力.两课”最初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统称。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目前高校的“两课”具体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七门课程。
“两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第二篇:两课实践报告提纲
主题:关于偏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的探索
绪论:(田诗云)
一、本次实践队的基本情况
二、本次实践地的基本情况
第一章关于调研报告的一些基本问题(高翔)
第一节此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调研的对象、方法、主要内容
第三节 调研的基本结论
第二章 偏关县农村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靠天吃饭与走西口(齐连振)三千字以上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的农村发展情况
(齐连振)两千字以上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确立(杨帆)四千字以上
第三章 偏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外部条件状况
第一节 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温占斌)三千字以上
第二节 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温占斌)三千字以上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在当地的发展和作用(赵鹏飞)三千字以上
第四节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对当地的巨大影响(赵鹏飞)四千字
以上
第四章 偏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发展(叶婧)三千字以上
第二节 生态建设的进步(叶婧)三千字以上
第三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陈建飞)三千字以上
第四节 黄河文化影响下的农村旅游业(陈建飞)三千字以上
第五节 偏关县腰铺村的“新农村”发展模式(樊明芳)五千字千
字以上
结语
参考资料
附录
注意事项:
一、在写自己部分的时候,先列好提纲,思路要清晰,内容与提纲要符合二、语言注意得当,要结合当下政策,使用政治术语,多出现马列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论术语,体现出良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多引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
四、自己制作图表,体现出图文并茂的效果
五、以老师的身份思考问题。不要在文中出现作为学生在这实践过程中的感受。
第三篇:两课实践
两课教学实践论文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09级土木工程(1)班240990)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生,保障,和谐社会
一.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二、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三、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
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
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四、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四篇:两课实践教学活动报告
两课实践教学活动报告
行人和机动车违反交通安全调查报告
经济管理学院07会计1班马荣0721110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城市规模正逐步扩大,城市道路建设日益完善,交通工具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广大市民出行越来越方便了。但是,随着城市交通硬件设施的飞速发展,作为使用和享受这些设施的主角——人,并没有随着城市交通硬件设施的发展而进步,许多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遵纪守法观念淡薄,没有按照“各行其道”的交通安全规矩行走,往往图一时方便、一时快捷,随意横穿马路,抢道超车,乱停乱放,甚至于置红灯于不顾,致使交通安全事故层出不穷,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针对此种现象我做了如下调查:
现如今广大市民中几孚无一人敢说自己从未违过章。之前曾议论得沸沸扬扬的行人违章在先、机动车撞了不负责的“撞了白撞”一说曾让违章行人胆怯。但是昨日我从网上获悉,五一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却否定了这一做法,改而用“机动车经人行横道须减速,行人违反交规将受罚”来“调解”机动车与行人间的矛盾。目前,公安交警部门已集中警力加强对行人、非机动车冲红灯、不按人行横道线过马路、自行车越线停车等违章行为进行执罚。
曾经有人调查到某市在短短25天时间,就有26人因为违反交通规则,乱穿马路而死于交通事故,一天就至少有1个人死于交通事故。而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3月份,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45宗,死亡140人,受伤1014人,损失折款300万元,其中发生行人交通事故250宗,死亡40人,受伤240人。发生自行车交通事故141宗,死亡25人,受伤154人。其中违章现象主要有车辆有乱停乱放、违章调头、占道行驶、逆向行驶、闯红灯等违章现象,行人有不走人行
横道、随意乱穿马路、闯红灯、翻越护栏等违章现象,摩托车有乱穿马路、闯红灯、占道行驶、逆向行驶、不带头盔、任意超速等违章现象。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城市中少数人交通陋习十分严重,遵章守法意识淡薄,车辆和行人的各种违章现象层出不穷
我就以上调查分析得出市民交通陋习的表现及原因主要为
1、无知型:就是指车辆和行人违章后,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够认识或者说是毫无察觉。这类交通陋习多与车辆驾驶人和行人的素质有关,以老人、小孩或进城办事的农民为多,缺乏知识,也毫无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概念和意识。
2、侥幸型:车辆和行人违章时,明知是违章,可能对他人造成相当的危险,却抱着侥幸的心理故意违章。这类车辆驾驶人和行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性认识不够,车辆驾驶人希望其他车辆驾驶人会主动避让,行人希望车辆能够让自己,结果往往导致车祸发生,造成严重的后果。
3、粗暴型:根本无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我行我素,开“英雄车”,宁抢一秒,不慢一分。这类人多为开车老手,自认为技艺精湛,快一点、违点章算得了什么
因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加大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2、要加大城市电子警察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使所有侥幸型、粗暴型车辆驾驶人始终处于电子警察的监视控制下。
3、要加大对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尤其对行人的违章处罚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细则来加以认真实施。
4、要在城市主干道和闹市区规范设置交通标志,停车场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要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加以认真考虑,而且要一旦规划就不能随意更改。
第五篇:两课实践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学院名称:物理与信息工程
班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姓名:54laochen
学号:
成绩:
2012年9
月8 日
在读完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后,真的感到有必要也必须多看些相关的书籍。对于国家的管理,了解国家的现状都是非常有用的。我深深的明白了,唯有看懂了,了解了,才能够有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国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讲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多次报告中提到了大局,讲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一九八○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还有二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
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和平发展,精神文明”等等。
在谈到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难得的,即使他们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个人才能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都很难办好。往往不是因为缺乏人才,而是因为缺乏伯乐发现人才。真正的人才不是没有及时的发现就是没有及时的启用。以至于各行业的人才短缺。
在这样的大局下我们第一个要做的事,先建设基本的生活设施,第二步就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并且逐渐完善的后勤保障,和健全的法律,政策体系。比如说:决铁路问题的办法,建好了铁路之后还要加强集中统一。对铁路工作,中央从来是强调集中统一的,铁路职工和机车、车辆、线路等装备都有增加,可是由于削弱了集中统一领导,铁路运输总是上不去。现在每天只装四万多车。按现有的实际能力装五万五千车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中央的决定是根据铁路的特性,重申集中统一。当然,地方的责任并没有减轻。铁道部门的工作没有各地的支持是做不好的。因此铁道部门与地方之间应当加强协作,采取一致的步调。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的部门没有办事效率,大家也没有工作的激情。所以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这也是中央的决定上讲的。现在铁路事故惊人,比事故最少的一九**年的八十八件增加好多倍。这中间有许多是责任事故,包括机车车辆维修方面的责任事故。这说明没有章程了,也没有纪律了。现在有些规章制度要重申。火车司机不能下车吃饭,要带饭盒在车上吃,这是老章程,是有道理的。现在随便下车吃饭,经常误点。值班不准喝酒,这是历来的规矩,现在也不严格执行了。喝醉了酒扳错道岔,就会造成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所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这个问题不光是铁道部门存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
一句话说的好:让位必先安内。处理问题之前当然要把自身的内在问题先解决。中央的决定还讲到反对派性。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要把这个问题摆到全体职工面前,要讲清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光解决具体问题不行。对闹派性的人要再教育,要反对闹派性的头头。大概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派性迷了心窍的人,打几年派仗打昏了头,马克思主义不见了,毛泽东思想不见了,共产党也不见了。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过来,既往不咎,再不转变,严肃处理。另外一种是少数坏人,各行各业、各个省市都有那么一些,他们利用派性混水摸鱼,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在混乱中搞投机倒把,升官发财。对这样的人,不处理不行。比如,徐州那个闹事的头头“本事”可大啦,实际上是他在那个地方专政。对这种人不及时处理,等到哪一年呀?我说,只等他一个月,等到三月底。如果再不转变,顽固地同无产阶级对立,那样性质就变了。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各级的领导,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办事,决不能说大话,说假话,只是为了利
益而干。或是在政府部门混口饭吃,这样的人一定要处理,不能让政府里的蛀虫为虎作伥。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学习,不难看出邓小平杰出的领导能力,对于没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都能从具体的事情出发。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从世界的长远趋势来看待问题,一中国的长远利益来领导中国。学习邓小平文选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学习邓小平文选是很有必要的。要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的先进技术.30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力量结成的一个合力的总结果,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力。试想:假如我们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推行这种政策----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未果;第二,后来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
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信仰是什么?应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义是怎样的主义,小平同志区分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告诉了我们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然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用作了标准。关于这种制度的某些次等层次问题,也许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什么是人民?也许,那些付出正当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就是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我们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同志说过了: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以及作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终极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过是寻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他曾经设想,等到上个世纪末(也即2000年前),“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指两极分化问题,引者注)”,着手考虑政策的调整,并提出过富裕地区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支援落后地区的初步构想。固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就把 2000年当作政策调整的节点。可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则是: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时候、在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怎样的程度之后,开始来调整我们的“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走向呢?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立足公平、保证效率”呢?
又如,我们的文艺政策问题。难道我们就能容忍为地主翻案、向剥削讴歌?难道我们就能容忍暴力色情、奇闻探秘。在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今天,有些新鲜的事物必须要求当局当机立断,有些则是需要慎重的思考。
邓小平的文选给我带来了很多从未学过的理论知识,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