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路遥小说探析
关于路遥小说的研究综述
周晶
天津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系
路遥是中国当代著名乡土文化作家,他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陕北那块贫瘠而具有无限生机的黄土地上,真实地刻画出了地处城乡交叉地带的农村有志知识青年,在探索人生征途中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冲突。生动地展示了在社会转型期,特别是农村青年在思想观念变化和人生理想追求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现实的复杂及青年人贫寒的出身而演绎出的人生苦痛。在路遥的小说中,学者们读到的不仅仅是不同小说中不同人的命运,他们品味到的更是路遥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那些精髓渗透于路遥的每部小说。比如小说里的人物都生活在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们都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中挣扎等等。下面就让我总结一下学者们对路遥小说的探析。
一、路遥的乡土情结
学者们注意到路遥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对此学者们给出如下的解释和理解。
李勇认为“在作品中,对黄土、对农民,他灌注的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构成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这种浓烈的情感色调贯穿几乎他的全部创作活动之中,是沸腾在他作品中的血液” ①。所以谢强说“在坎坷而又遥远的陕北高原上,把《姐姐》的《痛苦》穿过《月夜静悄悄》,绽放在《青松与小花》的世界中,把伟大的《人生》展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
可是在张连义看来,他写作永恒的主题是农民还有另一个原因,“路遥的创作贯穿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宗旨,坚持了‘为人民’写作立场。当时的农民与工农兵群众具有同一性,因此,坚持为工农兵服务,满足他们文艺的需求就成为作家的根本任务,也成为路遥的自觉追求”。②陈沛昌也认为路遥的文学与政治是分不开的“我甚可以明确而肯定的说,路遥是一个酷爱文学而又关注政治的人。关于路遥对文学和政治的态度,如果要用一个比例来划分,我真的为难了。固然,路遥最终是以文学的成就而文明的,但这并不能抹杀和掩盖它对政治的关注和曾有的政治抱负。我认为,说明这一点,对于研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研究路遥的成长与成功都是有价值的” ③
所以对于路遥小说永恒的写作主题—土地、农民,学者们大致形成了两派的观点。一是由于终认同路遥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内心对黄土的眷恋使他的作品离不开这一主题。二则是处于以中国政治需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
二、城市交叉地带
学者们路遥小说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那里的人们痛苦的根源就是身处城市交叉地带。那么何谓城市交叉地带?路遥第一次提出“城市交叉地带”这一概念是在1981年10月召开的,之后又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
“我国当代社会如同北京新建的立体交叉桥,层层叠叠,复杂万端而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尤其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相万交往日渐广泛,加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的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连初、高中毕业生插队和返乡加入农民行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相万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随着城市和农村木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出现了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倾向。由此产生出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等等。它们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一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方面都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突出和复杂。”④
李勇认为路遥之所以是设定的社会环境是在城市交叉地带是因为“城市交叉地带是路遥瞭望社会人生的窗口。在这儿,他洒下了人生的汗水,洒下了血泪,留下了辛酸、迷惘、快乐和奋斗的足迹,他的个性在这儿浸泡过,磨砺过,他思考的笔触终于在这儿苏醒了、抖动了”。“高加林是个对都市文明的强热追求者,对都市文明有一种神圣的向往,正是一种体现
了新生活的召唤,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向前迈进的一个前奏”
⑤。“城市交叉地带是路遥的创作敏感区,他巧妙地与80年代末80年代初
这个时代敏感区相谐合”⑥。
三、路遥笔下的农村青年
在唐歆瑜的眼中,“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始终把关注的目光农村青年人生的价值探寻上,路遥是最为执着的一位”⑦。我们从《在最困难的日子》、到《人生》、在到《平凡的世界》中,不难窥见到农村青年艰难的探索之路。路遥说过:“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学者们认为有一股精神力量支持着路遥密切地关注这些年轻人。
闫惠玲认为“正是这在长期底层生活苦难中获得的切身体验使他执意要为农村知识青年立言,写他们在城市流浪生涯中所进行的对于理想的充满激情的寻觅,以及在寻觅过程中的痛苦与失落,写出他们在时代发展与道德积淀的撞击中,心灵所收到的情感负荷。”并且“这明确的创作意图使其作品有一个稳定的主旋律,那就是对农民的深挚理解,对他们生活状况的焦灼与痛苦以及农村知识青年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人格解放的渴望,对于文明的接受和向往” ⑧
王卫平和栗丹也同样觉得是从前的生存的困境给路遥的作品的影响,“中国有许多作家就是从苦难中走出的,路遥就是其中的一位,我们说苦难造就了路遥,没有苦难就没有路遥,就没有路遥路遥的那些震撼心灵的作品。”⑨
可以看出,对于路遥的小说年轻人这一永恒的题材,学者们的观点几乎是一致 的,那就是路遥的苦难经历深刻的影响了他的内心,从而渗透入他的作品。
四、路遥的个性心理
学者们在通过作品中对人物的命运的不同阐释的过程中挖掘了路遥的个性心理,然而他们有人认为路遥是强大的、坚强的,有人却认为路遥是自卑的、甚至自虐。
起初在贺智力的眼中,路遥是坚强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路遥是强者。他那在艰难困苦中追求奋斗的精神,会给人以力量。他的小说总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⑩
然而随着对作家了解的深入贺智力改变了他原有的看法,“却分明感到
路遥是被各种矛盾纠缠住的一颗痛苦的灵魂。他的自卑、孤独、怀疑,他的脆弱、压抑、自虐,他的悲观、痛苦乃至绝望,他的反抗、报复„„所有这些奇特的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课题。”11
严雪梅眼中的路遥是自卑的,“生活中的路遥并不随和,有时还给人一傲气的印象,但这都是表象,在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其实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 12。
大部分学者们认为路遥的内心是纠结的,这源于小时候的苦难经历给他的不可磨灭的阴影。但我认为路遥是坚强的,他勇于直视那段不堪的过去,并通过作品传递给那些还身处水深火热的年轻人,传递给忽略这一特殊群体的人们,唤起他们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唤起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从这一点上,我认为路遥是精神上的强者。
五、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
作家的意识世界里有十分广泛的内容,许多学者挖掘出路遥在其作品中渗透着他的道德意识。
王西平认为“路遥的道德意识十分浓重,他的小说创作总是将政治的、思想的、性格的冲突,交织着道德的冲突和选择,总是将道德理论作为判断人生的一条重要准则,他塑造人物首先给出评判的,也往往是道德性质的从而将理论主题和社会主题溶为一体,因此有人说他的小说‘表现出了一种道德至上的伦理倾向'” 13
廖晓军也认为“路遥终生存在的英雄情结,不仅是他强烈持久的创作冲动之一,是他情感格外激越深沉的底蕴,是他意志的顽强性与持久性的深层动力,而且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文学创作呈现着真挚动人、富有力度的独特面貌” 14
我认为在目前已有的评论中,缺少对路遥的作品对于当今物欲膨胀的社会的意义。比如高加林由于走后门而被“拿下”这件事对于当今社会已经不合适了,也许高加林活在当下,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会前途无限。
①李勇.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②张连义.浅谈路遥早起的文学创作[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4):25-28.③陈沛昌.路遥:一个令陕北人感到无限荣耀的人[N].延安日报,2007-11-07.④路遥.关于人生和阎纲的通信[J].作品与争鸣.1982,2:34-36.⑤董鸿扬.略论高加林形象的社会意义[J].学习与探索,1985,(2):108-112.⑥李勇.路遥论[J].小说评论,1986,(5).⑦唐歆瑜.路遥笔下农村青年的艰难人生探寻解读[J].文学教育,2010,(04):26-27.⑧闫惠玲.城市交叉地带的丰富内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23-25.⑨王卫平,栗丹.论路遥小说的苦难主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5):85-90
⑩贺智力.路遥的个性心理[J].小说评论,2002,2:87-90.11贺智力.路遥的个性心理[J].小说评论,2002,2:87-90.12严雪梅.路遥的自卑情结[J].榆林学院学报,2005,15(2):57-61.13王西平.路遥小说中的道德意识[J].人文杂志,1997,1:109-112.14廖晓军.路遥小说的崇高美[J].唐都学刊,2005,21(2):25-29.
第二篇: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目 录
①论文提纲„„„„„„„„„„„„„„„„„„„„2——3 ②内容摘要、关键字„„„„„„„„„„„„„„„„4——5 ③正文„„„„„„„„„„„„„„„„„„„„„„6——17 ④参考文献„„„„„„„„„„„„„„„„„„„„„„„18 论文提纲
看平凡世界,品悲壮人生
_________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一、绪论
路遥先生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强烈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道前进。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叙述的故事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他所抒发的感情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
1、路遥作品简介
在路遥的文学巨著《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他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物事,塑造了高加林孙少平、刘巧珍等几位堪称“典型”的人物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
2、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路遥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研究路遥作品特有的奋进与悲壮。
二、本论
在路遥的小说中,有一群勇于同命运进行抗争的男子汉林立于其人物画廊,并在当时受到空前的关注,同时,还有一群崎丽多彩的女性值得我们驻足。他在 “城乡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 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本文主要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分析:
1.男主人公:才华横溢的农村知识青年。
2.女主人公: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她们纯朴、善良、无私、执着、忠诚„„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
三、结论
从人物形象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对生活道路的痛苦思考,对爱情婚姻、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现实考究。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个祖辈世代务农、憨厚、纯朴、执拗、有文化、有理想、敢于拼了命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崭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内容摘要
看平凡世界,品悲壮人生
________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路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个人物的缩影,男主人公才华横溢,挖掘自身价值,体现自我,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女主人公纯朴、善良、无私、执着、忠诚,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婚姻,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一群平凡的人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关键字:知识青年;纯朴;执着;劳动与爱情Content abstract
Watching the ordinary world,appreciating the grief life
____Lu Yao`s Characters’image analyzation in the novels Abstract: In the Lu Yao`s works, the character image is great amount character's miniature during that time.The male leading character’s talent overflows, excavating own value, manifesting oneself.They are full of the intense of the modern rebelling to realize.They propose the question and the denial to the traditional life style and the provincialism and attempt to get rid of the land the fetter in the form of the individual struggle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change oneself historical status and traditional nature of “the farmer”.The heroines are simple、kind、selfless、rigid and loyal.Theirs purpose is to run to the love and the happy marriage, They have manifested mainly and represented the Chinese nation feminine tradition moral excellence and profoundly demonstrated average person difficult path in the great time historic course.Groups of the ordinary people have deducted a section of the extraordinary lives.Key words : The knowladge younth , simple , rigid, labor and love
看平凡世界,品悲壮人生
________
路遥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千千万万那个时代奋进人物的缩影,是千百年来农民意识和知识分子骨气的结合体。他在 “城乡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
1.男主人公:才华横溢的农村知识青年
《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不可能像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郑重宣言“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挖刨一生”,①书中五彩斑斓的生活不断地向他招手,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所以当他被辞退民办教师的资格,巨大的郁闷袭击着他,使他一时之间无法承受,他还不能接受自己农民的身份,用劳动来折磨自己,企图解脱精神上的失落,这时是巧珍的爱情激起他生活的勇气,但是他依然恐惧沦落为农民,他不愿像父辈一样泯灭自我,委曲求全。在内心深处他还是想办法进城,一次拉粪遭受克南妈的侮辱,使他对城市人厌恶和敌视,也更激起他要征服城市的意念和野心。他才华不凡,倔强自负,不甘平庸,终于有机会再次进城,他当通讯员,以自己的出众才华他写出的新闻报道炙手可热,而且获取了黄亚 萍的爱情,就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克南妈一纸告状,让他从彩虹掉进了泥土,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他迷恋又想摆脱的黄土地。
高加林自身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其实也是精神上的自我超越,面对乡村古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精神文明的极度匮乏,他从内心感到焦虑和悲哀,从而发起了对古老文明的的挑战和批判,对现代文明主动的积极追求与靠拢,可以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正确选择,不可指责。然而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高加林在卖馍时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一样受辱,可见他不具备真正的受苦精神,从教师变成农民,他精神不振,如遭五雷轰顶,是巧珍的爱情使他恢复元气。在他们恋爱的过程中,高加林也一直是处于被爱的地位。从心灵慰藉方面,他脆弱的心灵需要巧珍爱心的抚贴,可从精神追求来说,巧珍远远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进城之后,他痛苦地和巧珍分手,与志同道合的黄亚萍在一起。而黄亚萍时刻显示出城市人的高傲,使他有时无法忍受。高加林既羡慕又仇恨城市人的这种复杂情绪预示着他悲剧的到来——一纸告状使他又回到了黄土地上。我们看出他的悲剧既有社会不能为其提供表演舞台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他个性的悲哀,太多的个人主义成分,自卑与自尊交织的心理左右着他。他疏远了黄土地,在农村,他是弱者。“一个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当代青年,他的理想追求,无论有多大的意义和合理化,如果缺乏了 对这种人民和人民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盲目的,轻率的,一个只强烈要求社会大众理解自己,而自己不理解或不准备理解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将理智和感情结合起来的真正的人,他的觉悟还不能作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自觉。”②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③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④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 梦。”⑤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客观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⑥工地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从上分析可见,在路遥的作品中,主人公多是才华横溢的农村知识青年,他们不是以往高大全的形象,高加林就是一个让文学界一时很难分辨清楚的好人还是坏人。路遥注重表现的是人物在改革浪潮 中从文化心理,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恋土与离乡的矛盾,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冲突,使主人公的性格及心理都时刻在经受考验,呈现出复杂的心理现象,人物也显得更加丰满,深刻和厚重。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高加林宣称“我有我的活法”,豪迈的气势洋溢着破釜沉舟的倔强和悲壮。孙少平在惊心动魄的苦难中,在人生价值的坐标系中,执着地追求自己应有的位置。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
2.女主人公:绚丽多姿的女性世界
在路遥小说的人物世界里,由刘巧珍、贺秀莲、惠英嫂、孙兰花等人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而鲜明的传统女性的人物系列。她们纯朴、善良、无私、执着、忠诚„„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人生》中的刘巧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刘巧珍这位家喻户晓的乡村少女,几乎成了中国农村妇女传统美德的代名词。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通过分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 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不可否认,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思想里滋生出新的价值观念,而刘巧珍也在某些时候表现出有悖于传统思想的东西。比如,她冒天下之大不韪,坚决反对父母给撮合的婚事,对身边那些追求者不屑一顾,表现出一定的个性。她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内心有着丰富的幻想,执着地渴望寻求一个有文化,在精神上有追求的男人做自己的人生伴侣。于是,有着漂亮外型、潇洒风度,特别是浑身散发着现代文化人气质的高加林,成了她心中图腾般的向往。当高加林处于困境时,她大胆向其表白,文中这样写道: 巧珍猛地停住脚步,扬起头,看着加林说:“加林哥,你如果不嫌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会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 刘巧珍的话表现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她反叛的一面,这一点是反传统的,但我们从深层次挖掘可以看出另外传统的东西,这里面包括了她的善良、纯真,因为她在高加林处于困境是表达自己的心声,但更重要的是她对两人爱情所持的态度:第一,她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低位置,是她在向高加林求爱;第二,她做好了为高加林牺牲的准备,她会对他绝对忠诚。刘巧珍后来的表现也证实了这两点,虽然从表面上她是反对世袭的生活方式,但实际是她为了自己的爱和选择,为了她忠于的男人而做出的牺牲和让步。这种思想也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即便高加林抛弃她后,被县里清退回村时,刘巧珍也阻止了姐姐巧英欲对加林的侮辱行为,坚决站在高加林一边: 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我给你跪下了!姐姐!我央告你,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 在这里刘巧珍的善良、宽容令人潸然泪下,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的忍让、懦弱和她始终把自己低处理及忠于高加林的心态,这也正是在中国社会中已沿袭几千年的“忠夫”思想的活生生的体现。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在刘巧珍身上看到很多东西。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而且从深层次里影射出中国妇女能够忍受苦难,坚韧顽强的内在生命力。不同于刘巧珍,贺秀莲和孙兰花是风格更为相近的一类传统女性。二人都以一个看似简单又让自己终生恪守的理由选择了一个男人,并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选择而去承受苦难。贺秀莲为支持丈夫的事业,终日操劳,以至积劳成疾,患上绝症,最终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自己所爱的人。从婚姻中只能得到劳累、贫穷、寂寞的兰花,却死心塌地地守侯,并且“不管别人对她丈夫怎么看,这个忠厚善良的农家姑娘,始终在心里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的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男人,曾在她那没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年月里,第一次给过她爱情的欢乐啊!” 在《平凡的世界》中的惠英嫂却是一个不起眼但又不容忽视的角色,因为我们看看孙少平最后的选择就知道 惠英嫂的分量了。作为路遥心血所聚的《平凡的世界》的主人翁的归宿,惠英嫂身上肯定具有为作者内心最认可的品质。就如她的出场一样,表面看起来惠英嫂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突出的吸引人的特点。其身份由作者作简略带出,但每一个涉及她的场景,作者都用其行为表现出她的性格特点:细心、温柔、贤惠,对男人顺从、依赖和忠诚。这其实正是封建社会“贤妻良母”的典型,也正是路遥自己心灵的归宿和向往。通过对上述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和传统女性在心灵上的契合,这充分证明了路遥身上具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意识。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封建儒家的伦理道德又包含了陕地的民族传统文化。
如果说巧珍是一个传统女性的典型,那么《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人生》中的黄亚萍就是与她迥然不同的现代女性的突出代表。她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在她们的心理,传统的伦理道德还没有沉淀为稳定不变的结构,并且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比较完整地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化意识和比较开放的心态,她们大胆、开放、自立、刚强,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充溢着生命的力量。她们眼中,爱情不是缠绵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而是注重相互的尊重,理解和沟通,趋向与内在精神的契合与情感共鸣,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企图摆脱经济政治地位的世俗观念。
田晓霞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是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爱读书,善思考,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 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能力。长大后她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在高中读书期间,她就发现孙少平气质不错,还经常借书给他看,两人共同思考商讨社会问题,当三年后碰到打工的孙少平,从另外一个角度她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化,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的人,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两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着思想,互为导师,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田晓霞,省报记者,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面对黑色的矿山,特别是目睹到井下工人紧张的拼搏,心中涌起了对创造财富者的无限爱戴和崇敬,深刻的体验到了劳动的伟大与庄严。孙少平是田晓霞心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得从对方身上吸取新的思想,知识,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
孙少平承受困难,而且敢征服苦难的毅力和对于生活的见解感化和吸引了田晓霞,他们的情感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和浪漫的色彩。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与少平结合,会使婚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再从晓霞的个性来看,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少平去寻找新的幸福,但是她也是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否则的话就人物将丧失其自身的光彩,再者,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也不愿违背现 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所以迫于无奈,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从而这个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
《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叶、孙兰香、金秀她们身上既有对传统思想的保留,又有对现代意识的接受,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物的心理及行动,在她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哪种思想处于强势地位。所以,把这些形象归为复合型女性,其中田润叶最为典型。这一类形象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她们出生在农村,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后,生活的重心转向城市。首先她们身上自然有着农村人的善良、淳朴;而在接受现代教育后,思想上又续接了现代意识。田润叶这一形象具有明显的特征。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即使以后学习、工作在城里,但仍然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情结,思考问题是往往受到传统思想的左右。回村时,没有一点城市人的印记,不嫌弃贫穷的邻居,更是经常去看望连村里人都嘲笑的田二,这些举动无不体现出她善良的本性。其传统与现代思想的聚焦点,作者仍把它放在了她对自己爱情生活的选择上。她与孙少安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当面临婚姻时,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孙少安,在她的意识中,还没有另一个男人走进自己的世界,无论身边压力多大,他都没有屈服,美好的回忆成了她无穷的动力。在对于爱情的选择上,她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意识,即注重自己的情感感受,把爱放在第一位。在这点上她是固执的,而不是现实的,即便少安结婚后她仍坚守着这块情感的阵地,和李向前结婚数年仍是如此。但她最后对于婚姻 的选择又显示出其传统的一面,她是为了二叔好工作而屈服于现实中的恩情,这无疑是对自己感情的背叛;另外,她还因自己不幸的婚姻让父母难过而不安并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动摇(其实她婚姻的悲剧父亲是应负一定责任的),这些一方面说明了她心地的善良,更让人意识到传统思想在她身上的地位。作为大学生的孙兰香和金秀,两人必然会带有一些现代思想,她们从农村来到省会,生活环境和习惯变了,意识领域必然发生变化。但她们身上从儿时便形成的一些农村人的优秀品质却丝毫没有减少。孙兰香勤俭节约、好学上进、体贴亲人;金秀乐于帮助人,不嫌贫爱富,和孙兰香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友情,后来又爱上被毁容的孙少平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从上述人物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作者对生活道路的痛苦思考,对爱情婚姻、对人生价值追求的现实考究。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一个祖辈世代务农、憨厚、纯朴、执拗、有文化、有理想、敢于拼了命去实现人生价值的崭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
.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参考文献: ①《人生》,路遥,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
②《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 李星,《花城》,1987年
③《价值的迷失——读张承志、路遥、张炜的小说》, 靳原,《文艺评论》,1992年第2期
④《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⑤《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⑥《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2005年 17
第三篇:论路遥小说《人生》(精选)
论路遥小说《人生》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主题鲜明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路遥的小说文本大多呈现的是 “城乡交叉地带”的变迁与冲突,路遥以现实主义手法勾勒了一方有地方特色的小说世界。作家将当下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在了小说的创作里,体现了作 家对我国在思想解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了独特、深刻的思索与探寻。中篇小说 人《生》凸显了作家对民族传统美德的关注与思考。路遥认为这种优良的传统道德是美的、好的,他在 《关于(人生)的对话》里就曾说: “„„不管发展到任何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基本的保证。”J但是,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有人正悄然远离这份美好的传统道德,作家为此感到了深深的失落与忧郁。作家在呼唤传统的回归,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固守这份民族传统美德。小说 《人生》的男主人公高加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成功,在挣脱黄土地的贫苦与艰难时,看不到乡村农民身上的传统人性美和传统道德美的宝贵,作家是坚决否定的。因此,每当高加林试图远离那份传统美德时,他必将为自己选择的错误受到惩罚、付出代价。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路遥在小说 人《生》里,虽然叙述的是一个寻常的爱情故事,但其中却蕴含着严肃的时代主题,故事里承载了丰富的社会信息与思想道德容量。作品通过对农家子弟高加林的一段人生经历的描写,揭露了生活中的丑恶与麻木,同时也呈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正是通过对处于社会变革期的农村青年高加林在人生路上选择的彷徨与矛盾,突显了城乡之间在物质文明上的巨大悬殊,以及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对传统乡村文明形成的巨大冲击力,古朴的传统思想美德正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的浸染与解构,传统道德正处在渐变中。在人生的旅途中,当理想与现实面对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物质文明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和抉择,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解决的问题。作家似乎想通过小说的中心人物形象高加林起伏跌宕 的人生道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探讨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
这是写在《人生》扉页上的一段话,路遥借用柳青的这段话概括了高加林的人生,当然,也启发了我们的人生。
高加林在人生不得志的时候依然点燃理想的火种,照亮了生命里漆黑的路途。他的生活道路真的遇上很多岔道口。后来,他凭着真才实学平步青云了,但在爱情这个岔道口前,他走错了——他抛弃了昔日和他同甘共苦的爱人巧珍。“究竟是生活开了他一个玩笑,还是他开了生活一个玩笑?”
是的,在未来的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的岔道口。我们在保持生活热情的时候,或者,真的要增加一些自我反省的力量!
“我们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长期胜任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要对社会、事业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性格也不不完全是天生的,主要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我们不仅要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不要羡慕安逸和享乐,不要陶醉在一时的顺利和胜利中,我们应不断的强迫自己自找苦吃!对生活应该永远保持热情!„„”
这段路遥写在《人生》序言里面的话,是我要对我自己以及更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人要讲的话。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
第四篇:路遥成名小说《人生》读后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中的温暖、不屈不挠的自我奋斗„„上半部以加林的自我实现为小结,然而所谓的“自我实现”,却又来的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几十年不见的叔叔转业回乡在县里任局长,被人轻视的家庭因此而扬眉吐气,加林也因此被叔叔身边的溜须拍马者顺
理成章地安排了有前途的职业,摆脱了他的农民身份。
然而,为他高兴之余,内心总有些许不安。下半部分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来到县城的高加林果然一展他的才能,事业平步青云,而他也收获了新的爱情。在感情的两难抉择中,他衡量的标准不再是内心的感受,而是现实的利益。为了事业的发展,为了从县城到真正的大城市,他用“缺少共同语言”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了自己,放弃为他付出一切的淳朴的农家女巧珍。他成为了另一个人,不再是那个为我所熟悉、同情的小人物高加林,而是一个看不清自己、为眼前利益放弃生活原则的迷途青年。此时,读者和看着加林长大的德顺爷爷一样伤心,为了加林的迷失自我而感到惋惜和痛心。
可是,在我们满以为出卖原则的人将和新欢奔赴幸福新生活,而故事将成为淳朴善良的巧珍孤苦一生的悲剧时,作者又借命运之力和所有人开了个玩笑:受伤的小人捅了背后一刀,踢爆了加林借“后门”获得职位的秘密,刚正不阿的叔叔没有袒护亲属,春风得意的青年即将再次面临成为农民的命运。急转直下的故事进展不仅惊得主人公半天回不过神儿,连对他由同情、赞许到愤恨、不齿的读者,也无法不感到错愕。
路遥并非故意玩弄情节,事实上,人生本也如此。有人说,人生无常,然而作者在此就是在探讨,无常的人生中,冥冥中亦有定数。这听上去像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妨打个比方:
人们常说“足球是圆的”,但这“定律”常常只能局限于一场球赛,偶然因素几乎可以主宰比赛、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如果将探讨的范围扩大到一整个赛事,甚至某队或某国多年的足球事业发展,我们看到的就不再
是“足球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就像黄亚萍父亲说的,“生活永远都是公正的”。而用时兴的话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于是,一切回到原点,加林重新回到农村老家,成为农民,只是他身边已不再有大小姐黄亚萍那“高雅”的爱,更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给弄丢了——痴情淳朴的巧珍已嫁做他人妇。
加林就是我们每个人,他和我们一样,有信念、敢追求,但也有我们都有的弱点。很多人不也和他一样,为了达到目标,有时甚至出卖原则。德顺爷爷对加林爱得深切,由爱而生恨,但恨是以爱为基础,恨其不坚持,却并不一棒子打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会走弯路,跌倒了敢爬起来,人生还要继续。
回过头来看,巧珍的美是美到极致的。那不仅是因为小说中的她是农村远近闻名的俊女子、身体像白杨树般苗条,更是因为她的纯粹。她爱得纯粹,没有半点虚假,也不掺杂半点个人利益。加林的需要,她总是最懂,就连分手后她对自己婚事的决定,也是为了他——她知道加林仍然在内心中爱着她,为了禁绝他对自己的留恋,让他勇敢地追寻自己的“幸福”,她在悲痛中很快地把自己嫁掉了。就像德顺爷爷所说,巧珍的心像金子一样。她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升,但她勇于追求,更重要的是,她一直坚持自己的生活信念和原则,从未改变。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读者,依然会被朴实、美丽的巧珍感动,会为她的善良以及为爱甘愿奉献一切的纯真而赞叹不已,但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以她为榜样,只求付出不问回报了。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在理想主义与现实
主义原本应有的微妙平衡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悲哀。
第五篇:路遥小说《人生》的读后杂感
路遥小说《人生》读后杂感
——普罗米修斯
昨日读罢路遥先生的中篇小说《人生》,与读《平凡的世界》一样,内心被主人公们的青春激情,磅礴壮志,艰难的奋斗所怦然所感受动,它们都有是对伟大青春的讴歌。下面几点便是我的感悟:
高加林父亲高玉德得知加林的教师职位被高明楼“走后门”“挤掉”时,除了老泪纵横地咒骂一番之外便是沉默,老汉不得不严峻地思考这个残酷的现实问题,最后竟然得出结论:不仅不能告高明楼,还要以笑脸相逢,尽力讨好他,“因为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我们骂高玉德懦弱吗?可他除了做出这个选择,又还能做出什么更加明哲的选择?一个老实憨厚没钱没势的陕北农民面对一个有钱有权的大队书记的违法欺压只能发出无奈和悲哀的叹息,然后就是屈从,近乎鲁迅笔下奴性的屈从“许多人身上一方面存在有奴性,奴隶失败主义;另一方面又有做主子的愿望。即‘狼前呈羊相’‘羊前呈狼相’的双重性结构„„在强者前是奴才,奴隶,在弱者前又想逞凶、做主子。”这种屈从深深扎根于历代亿万农民的骨髓中(即使农民起义也是少数,那是肚子饿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种明哲保身,也可以说这种奴性根源于中庸懦道,胆小怕事,处处像耗子躲着猫般,以不惹事求心理、生活安稳,把自己的权利、欲求、既得利益降低再降低到最低底线。我大概知道为什么中国历代贪官如此之多,政府如此腐败了——这里有深厚的土壤——公民意识的缺失,百姓心中的非依法办事,而是以人办事。我们再回到小说中去,当新疆回来的高玉德之弟玉智(劳动局长)误码起加林为何没教书时,高玉德抢在加林前头撒谎掩饰真实原因(其奴性之深令我感受叹),前前后后的一系列行为多少给高明楼以好感,终于决定在马占胜的协助下,通过“走后门”的方式把加林调到县里做“通讯干事”(也就是记者)。但最后结局大家都知道,高加林走后门被揭发了,重新回到黄土地上。人啊!既然你如此痛恨咒骂“走后门”这等歪风邪气,为何又要走后门呢?要知道人生只有走正义、光明之路才能最终走向成功、“喜剧”之路啊!
刘立本以封建家长的姿态竭力阻止高加林与刘巧珍的自由谈爱,着实让我厌恶。这个“农村传统道德最坚决的卫道士”以他的价值观(也是千万农村家长的价值观)“钱”与“脸”去衡量高加林和他的家庭,衡量的结果当然是唾泣和蔑视,并且以武力相威胁与高玉德大闹一番。最痛心的是他对二女儿巧珍的态度。先是对她听加林的话每天刷牙“吐血糊子”一事在众人面前对巧珍大加冷嘲热讽,然后是一顿臭打。我们可以想见一个鲜明的庸俗的却又是普通的农村父亲的形象,他在扼杀年轻人的自由,而且是青春时期最需要最敏感的自由——恋爱自由。昨天读小说读到那个情节时,我真想,我要是高加林,一定冲向刘立本的屋子毫不犹豫地保护巧珍,向“独裁者”大声斥呵:“你这混蛋凭什么打人?”“凭我是她爸,天经地义,关你屁事!起开!”“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她做的是完全正当的事,她已长大成人,她选择的事谁也无从干涉!你,也不例外!”当然这仅是假设而已,大概是我更理想主义,路遥更现实主义吧!
“井水事件”与“担粪事件”其实是两个相通的窗口。小说写到第十章时讲了个十分有趣的小插曲——高加林去公用井担水时发现井水好脏,这个带有“城市气息”的农民固然有他的想法,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上巧珍去县城买漂白粉,漂白粉一洒,早上来挑水的村人见不知
为何物,渐渐围观起来,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洗衣粉,有人说是种药,逐渐由议论转为咒骂,一个比一个更粗俗,更刻薄。巧珍的高中生妹妹巧玲见状前来解释,她“试图拿学校的化学原理给众人说漂白粉的作用”,但同样一句粗俗的话把她气跑,还引来众人哄然大笑——在这个封闭保守的小山村,愚味战胜了科学。是呀!村人只要赶紧担水回去煮饭、喂猪就行,至于脏不脏都有无关紧要。但让我不能理解的是,农民思想落后到这田地——文明、科学的东西拒之不理,甚至还要拼死守护旧道德、旧习惯。由此我又联想到明清历史,农民农村落后贫穷尚如此,民族国家衰亡亦如此。明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错过了,晚清史就不多说了,当英商一次次来华商讨开埠之事,落后腐朽的满清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识时务,是它自己把工业革命、商业文明拒之门外,咳„„这就难怪要落后了„„说到农民意识的落后又让我想《平凡的世界》中“神汉”刘立升搞的迷信活动还引来大部分村民的跟随,那时已经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各式疯狂的反迷信运动可谓干得轰轰烈烈,可终究还是没能根除农民的有神论残余思想,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就是在当今,改革开放,现代化教育已经迈进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的今天,这种落后的迷信活动依然存在于大江南北,可谓“经久不衰”矣!“担粪事件”是讲高加林、巧珍、德顺老汉赶驴车去城里担粪,晚上加林一个在一公共厕所舀粪,臭味引来院子乘凉的城里人的不满“这些乡巴佬,真讨厌!”“臭死人了”,一遍遍的谩骂怎能不激起加林心中的愤怒,更别说他是读过高中当过老师性子倔自尊心强的男人了,这愤怒会如何发泄呢?大骂回击,甚至大打出手?不!我们的高加林不是这样的人!他用他那书生的修养浸润这个世界,他给人家解释、道歉,不管结果如何,我想,这已经够了,我坐在这图书馆的椅子上,静静地领略北方黄土高原那个高尚灵魂的人格魅力„„高加林内心燃着火焰,他跳入河中,轻轻地在水面漂浮着,他淌出辛酸而委屈的泪水,为何委屈?我们看看,在井水事件中,高加林以“城市人”意识把现代文明的东西分享给村人,而担粪事件中,城里人把他看作十足的讨厌的乡巴佬,一个人,两种相反的角色,高加林是个城乡交叉人,所以说井水事件和担粪事件是两扇窗口,前者由农村望向城市,后者从城市望向农村,且看路遥的《关于〈人生〉和阎纲的通信》中的一段话“又由于从本世纪六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发生了持续时间很长的,触及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的社会大动荡,使得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交往日渐广泛,加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的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量初、高中毕业生插队和返乡加入农民行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与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和冲突,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此极其得要的方面。这一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精神道德方面都有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突出和复杂。”在那个“交叉年代”(文革后改革开放前)高加林正是“交叉地带”的“交叉人”:一方面他在城里读中学,还当了三年教师,城里的生活习惯,精神形态他多少具有,另一方面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下岗后,不得不成为农民,就是这样双重身份酿成他的矛盾、痛苦,酿成他辛酸的泪。
青春的爱情才是小说的主旋律。《人生》讲了两份爱情,两场婚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份爱情都以高加林为男主角,而两场婚姻都与他无关。当然,和众多读者一样,我也更珍重看好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哦!巧珍,一个不识字却美丽、纯朴、善良、勤劳、通达道理、热情、坚强的完美农村女孩,作者将所有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唯独不让她识字(这也是悲剧的因素)。我忘不了巧珍推着自行车在大马河桥头望着河水静静等高加林的一幕,也忘不了她鼓足勇气对加林表白时紧张得胸脯一起一伏;忘不了在一个个星月夜,她依偎在加林身旁的喃喃燕语,也忘不了她为加林刷牙“吐血沫子”、天天换衣服;忘不了同样在大马河桥头她被加林抛弃时悲痛的泪与踟躇的背影,更忘不了她帮抛弃她的高加林说情再安排工
作„„我只能说——这是个伟大的女性。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我不想多说,还是让作品站出来说吧:“高加林走近她„„用一种极其亲切和喜爱的眼光怔怔地看着她。她也扬起脸看着他,并且很快把两只手轻轻地放在他的胸脯上,加林犹豫了一下,轻轻地搂着她的肩背,然后坚决地把他发烫的额头贴在她同样发烫的额头上。他闭住眼睛,觉得他失去了任何记忆和想象„„”“他们默默地偎在一起,像牵牛花绕着向日葵。星星如同亮闪闪的珍珠一般撒满了暗蓝色的天空。西边老牛山起伏不平的曲线,像谁用碳笔勾出来似的柔美;大马河在远处潺潺地流淌,像二胡拉出来的旋律一般好听。一阵轻风吹过来,遍地的谷叶响起了沙沙的响声。风停了,身边一切便又寂静下来。头顶上,婆娑的、墨绿色的叶丛中,不成熟的杜梨在朦胧月光下泛着点点青光。他们就这样静静地、甜蜜地躺在星空下,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夜晚,天黑严以后,他和巧珍就在村外的庄稼地里相会了。他们在密密的青纱帐里,有时像孩子一样手拉着手,默默地沿着庄稼地中间的小路,漫无目的走着;有时站住,互相亲一下,甜蜜地相视一笑。走累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驱散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巾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 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然后,我们再说说黄亚萍与张克南,张克南很爱亚萍,且尽力讨好她,但黄亚萍却不是真心喜欢他,甚至连喜欢也谈不上,只是应付应付,当她遇到才华横溢的高加林时,毅然决然不加思考地提出与相处三年的克南分手!她是位任性的自由主义者。这种状况也使用权我愕然:张克南几年来关心她、照顾她、处处爱她,建立的“关系”竟然如此脆弱,一触即崩,他再怎么一厢情愿真心真意外加苦口婆心都抵不住黄亚萍对高加林才华、性格魅力的倾慕。看来人的内心零点正向往的东西是拥有无穷力量的,你把它关在笼子里,它依然能以惊人的震憾爆炸出来!这也近乎要颠覆我的爱情观——感情不是能培养的,性格不和就别在一起了,相信缘份论吧。
小说还多次提到出身地位问题,现实主义观点,到现在依然普遍存在这一命题,那种公主嫁乞丐、王子娶灰姑娘的故事只能出现在童话中。巧珍父亲刘立本根本看不起高加林(他家穷,没地位),高加林做通讯干事并且与黄亚萍相识后,又基于前途的考虑,看不起不识字的巧珍,觉得与她过日子是种“隋落”,黄亚萍一直对加林何有好感,在加林来城做记者后她才看到希望的曙光——门当户对,她不愿去农村。距离产生美,也产生丑,产生苦恼,这种身份差距的爱情一直烦扰着一代代年轻人。人啊!你该如何定位自己?
矛盾,这一深刻的哲学因子是推动小说发展的根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对“走后门”的痛斥与高加林自己走后门、对巧珍岩浆般的炽爱与自己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乡村与城市、禁锢与向往自由、黄亚萍的倾慕与对巧珍的承诺、思念与怨恨„„这些矛盾好似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对立矛盾于混沌中产生,然后交涉、斗争、困伤、再关键、最终走向统一。矛盾使人物心理发生急剧冲突,并且一步步思考、忖度,再辩证判定。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就曾说“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还会 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生活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旧的矛盾灭亡,新的矛盾产生,而那逝去的,终将成为美„„
回顾一下整篇小说,我们发现马栓一开始就找巧珍相亲,到最后成婚了,克南一直爱着黄亚萍,最后也应成了眷属(虽然小说没有写),就高加林这小子“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成了两个婚姻的插曲,甚至可以说搅乱他们既定的生活。高加林,以农民身份出去,最后以农民身份回来,经历了两份爱情,但又回到了“原点”,颇似贝多芬、莫扎特的奏鸣曲,A—B—A的结构,再现部回到了显示部,但我们可以说这没意义吗?不!坚决不!再现部经历了发展部更加成熟和坚定,虽然回到原点,但已是变奏的原点。同样,高加林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隐隐受到天外隆隆声的神谕决心到山外城里闯荡,经过一系列波澜,受到人生的历炼和洗礼,最后回到黄土地,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值得的!无愧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过程
本身。那烟花最终要熄灭,但它曾经是多么灿烂过啊!
生活,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感谢巧珍,在她爱加林最深的时候,加林抛弃了她,经历一番痛苦后,终于醒悟:逝去的,不再回来,依然怀着对加林的爱做出最惊人最理性最坚强的选择重新迈向新生活。是啊!只有傻子、蠢蛋才会厌弃生活,自甘隋落,在我们胸中应时刻流淌有“热爱生命,相信未来”的鲜血。这里抄录小说结尾德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给失恋的人,给失败遇挫折的人,给所有生活中的人:“我,快七十岁的孤老头子了,无儿无女,一辈子光棍一条。但我还天天心里热腾腾的,想多活它几年!别说你还是个嫩娃娃哩!我虽然没有妻室儿女,但觉得活得还有意思的。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这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树,修过路„„这些难道也不是活得有意思吗?——拿你们年轻人的词说叫幸福。幸福!你小子不知道,我把我树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我心里可有多„„幸福!不是么,你小时候也吃过我的多少果子啊!你小子还不知道,我栽下一棵树,心里就想,我死了,后世人在那树上摘着吃果子,他们就会说:‘这是以前村里的光棍老汉德顺栽下的„„’”“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娃娃,你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是的,逝去的已经逝去,地球仍在转,星斗还在移,哦!生活呀生活!你是永恒的主题!
我们如何看待《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路遥这个人。写到这,我就不知如何写了,实在是难,但必须写,这是对我近期看《平凡的世界》、《人生》的总结,也是对路遥精神的汲取,看完《平凡的世界》的那一刻,我的确心潮澎湃了许久,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在那片陕北的黄土地上,信天游远远地拉唱着,这是个平凡的世界,却发生荡气回肠的不平凡的人生、爱情。这里永远歌颂的是劳动与爱情、土地与奋斗、血浓于水的亲情、青春的涌动、“劳动人民的斗争,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幸福与不幸、成功与失败、矛盾与冲突,前途和命运。”那么,就扎根于土地上劳动吧!路遥就是这么做的,他说“正是那贫瘠而又充满营养的土地和憨厚而又充满智慧的人民养育了我”“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儿子,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应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不管有无收获,或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土地的汗流浃背的辛劳;即使后来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己付出劳动。”正是这种勤勤恳恳的劳动,让我敬佩路遥先生,且路遥对荣誉从杯迷恋,却迷恋创造的过程,在那里,他获得了最大的幸福。路遥花毕生的辛勤劳作完成百万字巨著《平凡的世界》,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他完成了他生命的史诗,他人生最伟大的交响曲,可以像贝多芬完成《第九交响曲》般死而无憾了。又让我联想到古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期,那个永远推着石头上山坡的英雄,但征服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路遥很认可歌德的观点“对于一个从不断追求中体验到欢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他所创造的财富却没有意义”,那么,就让我用路遥的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杂感》吧:“我深切地感知,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永远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2012年3 月11日于师院图书馆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