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西冲农信社发展轨迹看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
从西冲农信社发展轨迹看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
高汉祥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盘县西冲农村信用社,通过勤俭持家、谨慎经营方式,较好地解决了一直是金融业热点难点问题和生存核心问题的资产质量问题,创造了连续二十一年不良贷款占比始终在1%左右、连续二十一年赢利、企业逐步做大做强的佳绩,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金融企业也能很好生存发展之路。它的发展轨迹为农村信用社改革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 键 词〕 信用社发展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科副科长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全国部分省区全面改革已四年。但农村信用社改革如何取向,依旧处于进一步探索中。像我国工商企业改革走过的路那样,走做大做强集团化大型化发展道路,是我国金融业及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取向。但从1997、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教训来看,这种政府主导和扶持的做大做强的集团化大型化道路,并非是最佳的选择,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其走向垄断及行政化问题也值得警惕。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情况看,因走做大做强集团化大型化道路带来的支农急剧弱化,抢占几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县域经济、专区(州)区域经济市场产生的新风险积聚等问题,更值得注意。
相比之下,一个以农业区域为生存基础,做好“三农”服务的成功农村信用社发展之路,为正在进行的农村信用社的全面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参考路径。
一、西冲农村信用社现状
西冲农村信用社,地处六盘水市盘县农村地区,所在区域是一个典型的以纯农业为主的区域。1998年前,所在区域有一个农行营业所,1998年后农行营业所搬走,所在区域只剩西冲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该社是一个一直只有4-6名职工,存贷款规模在千万元规模的小社。2007年末,该社有5名职工,存款余额为5115万元,贷款余额为2879万元,该社不良贷款余额为14.6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0.507%,继续保持在1%以下,实现利润232万元。拥有400多平方米营业办公及职工居住用房,有价值20万元越野车一台,无待处理抵债资产。信用社实行定时发放收回贷款制度,农民排队办理申请贷款,排队还贷款,只要符合条件,就能贷到款,鲜有贷不到款或不及时还贷款情况。
二、西冲农村信用社发展轨迹
西冲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87年,从年成立以来的二十一年里,创造了连续二十一年年年盈利、不良贷款占比始终在1%左右的佳绩。不良贷款除个别年份占比略过1%之外,大都在1%以下,一般都在0.5%左右;盈利年年保持在约10万元的水平。
2002年以前,贷款99%用于支农,贷款发放以每笔2000元左右为主,每笔5000元以下贷款占贷款总额90%以上,最大笔贷款为10000元;存贷款年增长速度大都在10%以下,一般在5%左右;盈利年增长速度也都在10%以下;职工工资增长平稳,没有大增大减情况;营业场所安全设施完善而不豪华,未采用豪华装修及购置车辆等。到2002年末,该社不良贷款余额为4.21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0.70%,存款余额为780万元,贷款余额为598万元,实现利润19.1万元。
2002年更换新法人代表金旺后,继续沿袭原主任作风,但经营思路也稍有变化。贷款85%以上用于支持农户发展农业,涉农仍达100%,贷款发放仍以每笔2000元左右为主,每笔5000元以下贷款占贷款总额降到80%左右,最大笔贷款余额升为500000元。
2005年实行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后,尽管该社主任还是金旺,但已成为县联社分支机构,随联社思路,经营思路和方式自又有些新变化,贷款85%以上用于支农,贷款发放仍以每笔5000元左右为主,但每笔50000元以下贷款仍占贷款总额60%左右。目前除最大一笔支持当地煤矿贷款余额为1200万元,另一笔支持当地“两基”贷款余额为50万元外,余均在5万元以下。
三、西冲农村信用社经营思想
一是精打细算、勤俭持家
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一直是2002年以前的社主任董文俊所倡导和实施的,尽管年年盈利:
职工工资一直与所在地政府机构干部工资收入相近,工资增长平稳,没有大增大减情况,不搞那种滥发钱物吃光分光只顾眼前的事;
建起400多平方用于营业办公及职工居住房屋,但营业办公场所讲求安全适用,而不追求设施豪华,一直未采用豪华装修;
鉴于养车费用高昂,且工作地交通不便,养车也不适用,只领导得利,故一直坚持不买车,多次谢绝上级允许买车好意,连摩托车也不买,既节省经费,也符合实际;
依法合规经营,为节省开支,规避风险,不搞吃请送礼活动。
2002年后该风格继续保持。
二是谨慎经营,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并健全相关制度
2002年前,该社在经营中把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谨慎经营,决不冒险。为搞好风险防范,该社对于不熟悉吃不准的业务,决不涉足,业务活动始终在信用社工作人员对经营管理都十分熟悉的种养殖业领域进行;并建立完善而严格的工作制度。2002年后此风格依然继续保持。
该社风险防范措施:
1、认真搞好贷前调查,切实摸清申请贷款人生产经营情况和信誉情况,确保贷款发放到经营前景好信誉好还款有保证的申请者手中。
2、担保可靠。贷款者须有所在村村支书或有稳定收入者如机关干部、教师提供担保,且担保者必须信誉良好。但有过贷款不能及时收回记录的贷款人和担保人,不能作保。如某村支部书记曾为人担保,贷款到期后却不协助收贷,信用社从此取消其贷款和担保资格,该支部书记从此近5、6年没有再贷到款,所在村也因其失去担保资格而贷款较其它村难,所在村村民纷纷埋怨他。此事,大家都引以为戒,信用意识因此大为提高。如贷款超过万元的,则须有两名担保者担保,而且担保者中至少有一个要有经营实体。
3、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发放。贷款一般采取“冬放冬收”形式发放(每年11、12月份收放,一般金融机构是“春放秋收”),既保证“春耕生产”用款需要不误农时,与农业生产特点相符合,收贷又在农户收入最多时期易于收取。
4、小额为主。一般每笔贷款都在2000元左右,很少有超过万元的,符合农户经济能力和经营实际,也分散了风险。
5、严格执行规定。一是凡不符合规定者,一律不贷,即便是信用社主任亲戚、所在地政府领导也一律不贷;二是谁放谁收,到期收不回先扣工资抵,主任、员工一视同仁;三是谁担保谁还贷,到期收不回即通过有关方面以扣贷款担保人工资等方式收贷。10年前,镇主要负责人为其侄儿担保的2000元贷款到期未还,信用社即按制度从其工资中扣款抵贷。
6、建立和完善信用制度,并严格执行。凡是贷款不能及时收回的贷款人和担保人,不论是谁,一律取消贷款资格和担保资格,从此不能在该信用社贷款、作担保。
7、实行贷款追踪观察制度。发放贷款后,信贷人员随时掌握贷款人经营情况。如发现贷款人经营不善或者将贷款挪作它用,即采取建议改进经营管理和警告等措施,情况严重或提出建议等后改变不大的,则提前收贷。
8、密切与贷款、担保者较多的单位如镇教育组等的关系,以取得他们对采取扣贷款、担保人工资等措施收贷的支持。
2002年更换法人代表后,微小变化是该社加大了存贷款营销力度,经营领域涉及到了煤炭开采和焦化行业,单笔业务金额有所增大,但仍以小额为主。
三是低调经营,一切从实际出发
低调经营,一切从实际出发,与环境相适应,从而确保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是信用社从成立到2002年所坚持的方针。故该社:--领导和职工工资一直与所在地政府机构及其它机构干部工资收入相近;--营业办公场所建筑装饰水平与所在地的其它机构无明显区别;--交通工具及职工处事方式等均与所在地其它机构相近。
整个信用社从业务到开支再到收入及生活处事习惯,均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2002年更换法人代表后,由于农村信用社改革,强调发挥县联社作用,该社按县联社布置实行了与全县其它社相统一的营业场所装修;购买了价值20万元的越野车一台;领导和职工工资与所在地政府机构及其它机构干部工资收入也拉开一定差距。
四、该社资产质量高、实力不断增强、稳步发展的原因
1、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好企业领导(法人)及一批认真负责的好职工。
该社主任董文俊从1987年至2002年任信用社主任16年间,始终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地搞好工作,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先士卒。工作中既是主任,也是普通一兵。存取款和贷款调查、收贷等具体工作都亲自参与,尤其是象扣款、扣资产收贷等难度大得罪人的事更是冲锋在前。在权力运用方面,从不滥用权力,以贷谋私。管理上更是精打细算,从不乱花钱,办公条件与职工一样。多次表示,决不把问题遗留给后任,自己任期发放的贷款,自己负责收。因而,凡风险较大过去还可能贷的,现在反而一定不贷。其卸任后六年多来的信用社发展情况证明,他的决不把问题遗留给后任的话是经得起考验的。正是在这样的主任的带领下,全社形成一种认真负责的良好风尚,造就了一批认真负责的职工。
2、有一支熟悉信贷金融业务和农业生产经营业务的金融队伍。该社金融人员都几乎来自于农村,从小就参与农业生产,到信用社工作后也大都仍然居住在农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对农业生产经营十分熟悉。同时,因工作需要,又都受过不同形式的金融培训,具备较好的金融业务水平。使得金融人员对贷款者生产经营状态有非常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对该不该放、该不该提前收回等作出准确的判断,确保信贷质量。
3、有一批有一定独创性的制度。如担保制度,对贷款及担保人建立信用登记的信用登记制度,贷款发放后实行贷款追踪观察制度。
4、严格执行制度,坚决按制度办事。符合规定就贷,不符合规定就不贷。既控制了风险,也培育了信用环境,贷款者不是靠请客送礼等获得贷款的,需要就得到支持,故还款意愿很高,一般都提前几天还款,个别的经提示也及时还款,需用追收的很少。实现支农和信用社稳步发展的双赢局面。
5、有一个好的信贷环境。收贷难是金融业的老大难问题,不但向借款人收回贷款难,而且动用法律手段打官司也难,打赢了官司执行还难。但西冲农村信用社通过艰苦努力,在自己的经营范围内创出一片小天地,有一个尽管小却良好的信用环境,其通过扣工资收贷等得到了相关单位如教育组等的有力支持。
五、启示和建议
1、大、中、小企业各有各的发展思路和生存环境,不因大、中、小不同而生存力就有根本不同,关键是适应环境能力。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的企业。因此,金融业改革不应该是整齐划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尤其不应该整齐划一,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以省、市为中心的农业合作银行,也可以而且应该有以县为中心的独立法人的农村信用社或联社,以乡为中心的独立法人的农村信用社。
从西冲农村信用社发展情况看,纯农业贫困地区是需要金融支持的。对贫困地区纯农业地区而言小金融企业有大中型金融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它的运行机制灵活成本低廉,它的人员费用、装修费用、差旅费及检查请示相关开支较低,了解熟悉所在环境自身决策效率高、成本低。
2、我国近期金融改革为中小金融企业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近期金融改革,其历程是工、农、中等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和县域经济区撤退,城市信用社改革也是从农村撤退和县域经济区撤退;农村信用社改革也有从农村撤退情况。其结果必然形成广大的农村金融空白,使一方面形成广大的农村金融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形成农村无金融服务的问题,政府必将在不远的将来通过补贴、减免税、扶持农村金融机构等方式解决农村无金融服务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金融发展空间。
3、我国各地经济条件、自然条件要求有规模不同的金融企业来适应它。
我国各地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经济条件、交通条件、自然条件必然要求不同的企业来适应它。对于贫困山区,小型微型信用社必然更适应其发展。
4、搞好一个金融机构,关键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它的运行机制,在于选好领头人,选好法人。一
个好的法人是确保资产质量高乃至整个单位经营良好的关键。
5、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重要,制度的执行搞不好,再多再好的制度也无用。
6、金融人员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熟悉相应的企业管理等知识。如果不熟悉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就无法真正判断其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金融业务就不免有盲目性,就不免有质量问题,资产质量就难以提高。
7、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保障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十分重要,政府应通过法律等手段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为金融业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8、各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政府,促进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工作的进行。
第二篇:从先秦的历史看华为的发展轨迹
华为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领军模范,也是促进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希望之星,其成长的历程和模式都很值得中国所有企业学习和借鉴。独特的狼性管理的文化所造就的华为人团结和进攻的精神使得其在短短20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靠做外包业务的小加工厂发展到今天年销售额数百亿美元、员工逾十万人、业务覆盖面几乎电信业的所有解决方案,即使相比于国外IBM、思科等老牌企业早年的发展,也不得不说是个商业史上的奇迹。
纵观华为的过往,可以隐然发现,虽然华为如此年轻,其产生的文化却极为早熟且足以让所有对手胆寒,使其在所进入的任何行业中披荆斩棘、无往不利。我时常会想,这种遇神杀神见佛诛佛的气魄和能量究竟从何而来,在这看强大的外表下所包含的内造机制,是否构造出华为一个真实强大的内在,抑或只是色厉内荏的气场?它能为华为这一发动机提供多少能量?华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仅仅是伴随着信息产业壮大以及人民币长年的低汇率么?
其实,如果拿先秦的历史规律来看华为的发展可以发现,很多的问题,当我们还在拘泥于管理学中细节时,老祖宗那早就有最朴素的理论为我们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越过千年时空,将先秦的历史拿来与华为公司的成长历程进行对比分析的话,历史规律是惊人的相似,它在换了外装和阵地后穿越时空跳入现代生活。对比下二者的共性:
1、前者结束了奴隶文明、建立了人类社会第一个君主专制帝国,后者冲破了恶劣市场经济环境,成为中国现代民营企业的头号标兵;二者具有同样的史无前例开拓性,在各自的时代中里没有同行经验可借鉴。
2、二者都具有一个极具英雄主义色彩的创业型统治者,始皇帝凭借皇权机制专一统治,而任正非任总凭借的是其个人领导力。
3、在发展阶段具有相似的的军事化体制管理,秦帝国不必说了,类似于二战时日本和德国的纳粹军国主义循环生产体制,只不过秦的对手要弱小的多;而做为学毛标兵的任总,其生活时代和成长经历使其深得毛主席的哲学、军事、政治思想,并且极好的将它运用到了企业运营中来。如这种崇尚武力,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全方面服务于对外扩张和积极备战的思想政治制度,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军国主义。
4、在达到前期的战略目标后,二者同样面临这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先秦,在统一天下后对体制的变革、如何治理国家成为首要任务;华为,随着成为世界头号电信设备商的目标趋近,如何维护市场的统治地位、寻求新的利益刺激点、改变以往的文化体制显得迫在眉睫。然而,秦帝国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实现军国主义化的顺利转型,最终覆灭于体制的反噬。以史为鉴,希望华为在成长的道路上能走得更好。我警惕自己犯下经验照搬主义错误,尝试以时间轴的线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去分析两个帝国(一个政治帝国、一个企业帝国)各自的建立方式和异同之处。
一、乱世: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七国争雄,战乱时代的的礼乐崩坏使得人们对于的传统的奴隶制文明的不再惟其是从,各国对新的文化思想以及政治体制的渴求诞生了最古老的学术思潮纷争,诸子百家们无不费劲解数试图将自己的治国思想货与帝王家,以求登入庙堂。这也是一个生产力与思想璀璨迸发的时代。
两千年后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科技的春风,信息产业的崛起带来了各大企业争夺通信市场的博弈,在经过春秋时代(21世纪前)的兼并混战后,曾经强大的“巨大”基本被淘汰,阿尔卡特与朗讯合并,诺基亚与西门子合并,21世纪后,世界通信市场剩下数雄:爱立信——楚(老牌帝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力不可小窥)、华为——秦(最具进攻性的,且在此前的竞争中最具有良性机制)、阿朗——燕赵(有着极佳的战争人才资源、脱离贝尔实验室算是自毁长城之举,而且要受外患的折磨,要打折扣,陆思博会成为阿朗的廉颇李牧么?)、诺西——韩魏(最初较强、随后越打越没脾气,市场额不断缩小)、中兴——齐(老总是个文人,企业文化就讲究儒家、连糟粕也照单全收,巨阴的家伙)。长年的战争竞争已经开始
使秦帝国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日益不可阻挡。
二、变法
商鞅以其极富煽动力的口才和魄力将自己的政治理论成功的兜售给秦孝公,从此由推销员成功转变为职业经理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将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均打造成为战争服务的机制,才能使得国家资源得到最大潜能的挖掘和利用。在此基础上,商鞅所实行变法,即将整个国家打造成一部战无不胜的战争机器,凭借诱人的的军功激励制度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战斗力,并且以农养战,这样,携带良性的体制的秦帝国自然非六国可比。随后,在商鞅时代后形成的国民思维进行洗礼,并在随后的各位秦王的统治中不断得以复制强化。华为基本法的诞生是华为企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诞生,使得华为在前期发展中养成的“习惯”开始系统化和规章化,并成为规范每一个华为人的行为准则。很多狼性的精神,如“以奋斗者为本”都是从那个时代承传下来,正是靠这种极限的激励方式鼓舞了一代代华为人拼死搏杀,造就今天的神话,但也具有很大的体制惯性,留下未来的隐患。后来基本法又淡出华为人的话题,也许是因为高层也看到了它如核武器般的可怕杀伤力。
三、解构
1.政治组织:郡县制vs矩阵模式
首先提的是二者政治组织方式而非经济,这似乎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相悖,但是当考察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下,该理论未必可行,因为在君主集权体制下的战国时代的经济基本靠小农经济来给养,而这种生产方式天生的脆弱性和对环境的依赖性决定其不可能作为确立政治体制的因素,相反,一个好的政治组织和治理方式,却能很好的把由原始社会过渡而来尚未被激活的农业生产力挖掘出来,并以此形成良性反馈。因此,在秦帝国的前期(类比于华为创业的初期),统治者对于治国创业所需要确立的政治机制的选择对其帝国后续的历程与文化演变有着经济因素不可比拟的决定性。战国时代,在打破最原始的封土建国的方式后,各国开始采用以郡、县为两级治理机构的层次组织方式,这样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点线状金字塔管理模型,与华为在早期的组织方式较为类似,但随后,由于其集权的嫌疑,随后引入IBM咨询顾问所IPD开发流程产品线,并且与原有的部门进行重叠,创立了矩阵管理体系,通过各部门的交织管理对事物进行这一体系比金字塔模式更加稳定,并且不易出现上下直接对接的专权行为,同时,对各部门间合作作战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外界环境出现变化时,矩阵模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特点使得其变革极为复杂和艰难。而且,交织管理所带来的责权不清,部门主管与产品线间职责混乱的现象也难所避免。这种现象在基础研发体系尤为明显(其它部门不清楚),一点细微的工作却要经过大量的会议来确定责权,导致闻名业界的胶片文化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设想中层以上管理者有更强的责权认识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矩阵式管理能够非常有效,但是在基层,唯有淡化原有的旧部门墙,断绝胶片文化的上行下效,才能给基层的研发流程带来活力。
2.经济生产方式:“农战”模式
既然是军国主义化的机制,那么就可以用战争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二者的异
同,我们先看秦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产生源源不断的战争动力,并以此所向披靡横扫六国的。战争论告诉我们,人(员工)、武器(技术)、食物(资金)、战场(市场)是任何一场战争的四个基本元素,这四个因素或多或少的都有经济的因素在支撑,从这种逻辑来看,说战争是
另一种经济生产也不过分,并且在实行以战养战的各种策略的前提下,只有整个体制都围绕战争这一终极目的,农战的经济策略将整个帝国的战争潜力完全挖掘出来,使得秦帝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这样的机制不可避免的会最大限度的透支未来潜力,当无战可打或者资源耗尽时,这样的机制会把帝国瞬间毁灭毫不留情,如同二战的纳粹德国和日本,在竭尽全力耗费完本国的资源后终于落败。其次如先秦,则是在征服了诸多对手后,由于体制的自我落空而随着时代大潮迅速走向毁灭。
再看华为,一直所倡导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激励体制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无限制的消耗未来活力,继而以新的生力军来补充机器的能量。与商鞅的农战模式几出一辙。大队培训的期间,看到那一个个不顾生命投入工作的奋斗者们,我感到很困惑和心寒,在未来人本主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再强调这样的案例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了?艰苦奋斗精神是不是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了?微软、IBM、google从来没有强调这样的文化,却能始终走在科技的前沿,未被超越,其经验值得借鉴。
如《华为真相》所言“由于战争式的市场手段屡试不爽,战争意识渗入人心,沉淀下来,就成为华为企业文化的基因”。
3.文化:法家文化vs狼性文化
商鞅的变法将秦帝国打造成一部体制完善的战争机器,随后的另一个天才思想家——韩非,则是对这一体制的经验集大成者和文化建设者,说到文化,不可避免的谈到焚书坑儒,这是个让人心痛的话题,我一直不愿意接受这样为了适应体制需求而大面积破坏思想萌芽的行为,但不得不承认,其对维护先秦的短暂统治稳定起了不小的作用,诸子百家门从战国乱世走向一统,倘若没有统一的思想作为后盾,治理的工作已无从谈起,并且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法家思想,将会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一方面,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行为无可厚非,当然,始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他耗尽精血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瞬间就坍塌了,以法家文化为导向的军国主义制度,这一秦国横扫六国的法宝,在秦国统一之后,却仍然在被统治者津津乐道而泛滥使用。
华为狼性文化的产生背景也正是在严峻的外界市场竞争环境下诞生的,在前期,通过员工得潜力最大化发挥,将整个企业命运也推动起来。如这种文化中,所有的成员都疲忙于分工,断然产生不了新思想的源泉,华为所提倡“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只是经验主义的一种错觉,从这样的环境走上管理层的华为员工,难免会有战略思维的困局。以先秦为例,诸子百家中无一人是秦国出生,秦国的前进,很大程度上要靠从东方六国中进口人才资源,这一情景也和华为的现状极为相似,每年社招的人数比例居高不下,高流动率的人才机制也正说明了文化的强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然而,当东方六国的文明环境由于统一的被破坏后,秦国还能从哪里去寻求进一步改革的思想呢?没有了,只能通过强制性地扼杀思想维持统治,却也逃不脱历史前进的大潮。事实上,人类史上从来不缺少野蛮战胜文明的例子,内者如蒙古与宋、外者如斯巴达与雅典,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的悲哀和耻辱。
四、隐患
1、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的日趋恶劣带来的融资泡沫将会是华为寻求涅槃的最大挑战。华为很有钱,作为500强中唯一不上市的公司,钱从哪来?员工内部的持有股(这种融资方式曾经一度被对手起诉,被认为是搞内部银行)。当企业在高速发展时,员工靠着股票的激励以及
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而奋斗,获得丰厚的回报。也正如战国时期的秦国,通过丰富的军功封地机制,带来的大量勇猛的生力军。但是一旦统一后,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泡影。仍然还是那句话,过度透支未来的文化不具有可持续性,没有哪个行业能够长达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即使是最具活力的IT产业,通信市场的饱和加之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步伐日益渐进,二个最重要的机遇逐渐不存在,华为还能像以前一样获得丰厚的利润吗?虽然这几年的收益仍在迅猛增长,但利润增长率却在逐渐下降,部分有危机感的老员工已经开始将手中的股票挤兑了。一旦缺乏增长实力,巨大的融资的泡沫将会现形。到那个时候,恐怕由不得华为不上市,上市之后这一切就得另当别论了。
2、在任总退任之前,华为如何能形成合理的接班机制是每个HWer值得思考的问题,以避免出现类似始皇帝在暴卒后秦帝国的政治动荡局面,无数历史案例证明,权力的交替过程是决定一个帝国未来走向的关键,权力过渡越平稳,其交替成本就越低,引起的组织动荡就越小,倘若因为某种统治者个人因素而迟迟不愿建立合理的交替机制,必将使权力交接时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其日后带来的权力交替成本将高的无以复加。试看今日华为所处的现代商业社会,各种利益集团的权力寻租以及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外患程度远超当年独霸天下的秦帝国,而内部抗干扰能力较之却远远不足,在此条件下,说华为处于内忧外患的地步绝非危言耸听。尽管关于任总儿子接班的系列传闻都已一一消释,但接班人的具体机制的建立、以及接班人如何带领长期以来沉浸于任总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之中的华为人继续前进,值得深思。
3、走出IBM的影子,主动尝试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良好的商业基础,更谈不上扎根于自身文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所有的管理体制,都是照搬西方人士的方法,却用来在思维和文化截然不同的中国人身上,有些中学西用的味道。但是常常却是只得其表不得其本,与IBM、埃森哲等咨询公司建立起的各种流程开发代表不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家优秀的民营企业,华为有着国企所不能比的活力和改良动机,走出对过往的眷恋和固步自封的文化,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警觉,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华为自成立以来最大的老师是IBM,任总曾说:华为唯一的老师就是IBM。企业前期,向行业巨头学习治理经验必不可少,因为这关乎着企业在行业中立足之本以及凝聚力的迅速集成。任何经验都带有特定的时代痕迹。事实上,毛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学毛的过程中,停留在企业文化和员工思想的内在统一性,不去建设性的更新企业思想,恰如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在一时有利于维护统治并集中团体力量的阴影下,也扼杀了所有新的变革思想以及延续帝国寿命的可能性,对文化的自我眷恋使其被时代的新浪潮所抛弃。
4、商鞅的农战经济模式在战乱的农业社会有不可复制的可行性。一场战争中,数量上的优势无论在战略或者战术层面都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当然,前提条件是建立在具有良性循环的经济激励方式下才可能,否则,数量上的庞大,不但不会成为优势,反而可能成为累赘,秦帝国在统一天下后,原本以战养战的军功制度不再适用,其自我癌变并反噬的作用开始显露,随着统一后土地不再增加而人口大量激增,这时候,对外发动战争成为解决二者矛盾的唯一办法,当走到战无可战的地步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很自然的会成为体制的潜在威胁,这一点上,华为靠的是高流动率的员工机制,每年大量的新生涌入来补充流失的员工,这样维持现状潜在的危机便是人力资源成本的高居不下,倘若遇到外界恶劣经济环境的刺激,危机的爆发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先秦帝国,则因不具有如此解决方式最终在底层的不驯化中走向灭亡。
5、在尚无更好的新战略构思的情况下,适度保留市场的竞争面以保存自身在未来新兴领域的潜能和冲击力极为重要。如果说,在此前20年的发展中,华为有着清晰的战略目标,那就是成为世界顶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如秦帝国的目标是统一天下,但随着这个目标逐渐实现,最为关键的实行以人为本二次变革却始终没能赶上市场扩大的步伐,以次循环,若要维持运作,只能靠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去寻找新的开发点,寻求新的发展点是保持自身战争活力的必要条件,华为的高层早就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开始进入热门的新能源及云计算等非传统电信领域,讨论这些新兴领域是否存在泡沫可以另起文章,但是,自古不能谋大局者必不能谋一役,在浮躁的环境下保持冷静分析极为重要,警惕由于外界环境日益恶劣以及长久官僚化的一言堂会议机制所造就的管理层群体性战略思维单一,倘若在战略上一旦失误,无论具备多么精良的战术,多么优秀的军队(奋斗者),都必将是全局失败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当执行错误战略时,战术层面做的越优秀,走的更远,失败的会越彻底,可能回旋的余地越小,如楚汉之争,项羽六战六胜,却一战彻败。靠随波逐流的大打广告和赞助、大举进入热门领域,日益激烈的投资无法掩盖在核心科技研发竞争力上的趋于瓶颈。
经济转型的时代下,中国经济的希望还是在于民营企业,作为其中中最优秀的代表,华为真的还太年轻,甚至没有经历过任何大的挫折,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或许,在经历过一次痛苦的涅槃之后(这一时间可能并不遥远),华为能走得更加成熟,更加长远。华为的成长,早已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故事,它也代表了数无数民间企业的希望,它的经验和发展,也将会是中国经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PS:本人是今年刚入职不到1个月的小本新兵,很多看法都是基于历史前人的思想和自己的思考,尚属一家之言,愿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理论。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
自从农村信用社开展改革工作以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产权制度也进一步得到完善,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针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现状、作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改革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仍需进一步明晰
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以法人为单位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关键就是要农村信用社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实现“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一目标。这就要求股东在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出资额来清偿债务,股东享有所出资产的收益权,企业由出资人或其雇用的经理人员来经营。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产生这种效应的前提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组合,而非政府行政主导。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使其自建社以来的所有改革均是政府行政主导的结果,社员投入资本的增多并不意味真正获得更多的表决权和管理权,使社员没有增加股本金份额的动力。目前,股本金补充仍处于被动引导而非主动增资的局面,导致农村信用社股本金经过多次的清产核资和改革规范都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意义,这种非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农村信用社在由合作社转向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中,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激励和约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匹配。具体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分工尚未明确,现有的许多规定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执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得到有效分离,股东会和理事会很难对信用社法人代表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长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
(三)经营机制僵化和内控乏力
由于长期受“官办”思想和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形成了“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痼疾,难以实行有效的正向激励制度,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员工素质普遍偏低,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在内控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力差、风险控制力弱等问题。
(四)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金融风险仍然很大
为了明晰产权关系,真正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机制,国家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不仅发行了专项央行票据,置换了部分不良资产,弥补或部分弥补了历年亏损挂账,减免了税收,达到“花钱买机制”的目的。应该说,这些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于化解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盈利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信用社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风险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今后改革发展的问题仍然不少。这主要表现在:农村信用社票据兑付条件“门槛”较高,“出门”困难,即使票据兑付后历史包袱仍然较重,不良贷款总量仍然很大,而且还有许多潜在不良资产没有反映出来;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等指标较小而亏损面、亏损额仍然较大;拨备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尚未得到明显增强;农村信用社股金虽然增加很多,但是不少股金在本质上仍然是存款化股金,基础很不稳固;农村信用社在提足各项风险拨备后实际资本充足率仍然很低;内控制度很不健全,案件时常发生,潜在风险不容乐观。
(五)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
经过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要求,由省级人民政府全面承担对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但是这一新的监督管理框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省级政府依法管理的职责范围没有具体划分,造成职责定位模糊、职责边界不清,政企难以分开;省级联社受省级人民政府和基层联社双重授权管理(即省级政府授权省级联社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行业管理,社员单位授权省级联社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自律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且多重授权管理对基层联社违规违制行为缺乏约束力,多级法人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分散决策、低层次决策。同时,金融监管与行业管理、行业管理与自主经营、依法管理与自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涵还不清晰,各自的职权和责任还有待明确,职能交叉、责任不清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建议及对策
(一)协调各级政府关系,尽快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省政府及省联社要为信用社改革和发展创造优良的信用环境。废除和制止少数部门出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限制性、歧视性做法,鼓励和引导将农村政策性业务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特别是财政性、事业性单位的存款引导其存入信用社,同时建议银监会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研究邮储资金适当返还农村的办法,制止金融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让支农资金不外流,增强信用社的支农后劲。
二是信用社要多向政府汇报,请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加大清收辖内党政干部在农村信用社的借款和介绍、担保贷款的力度,帮助信用社落实原关、停、并、转的企业贷款,防止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信用社债务。三是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尽快实现全省、全国通存通竞,提高信用社竞争能力,争取实现改革和发展的“双丰收”。(二)加强信合员工培训,造就敬业爱岗队伍
加快发展是农村信用社摆脱困境、赢得主动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是做好信用社工作的必要条件。一是制定计划,组织人员系统地学习有关金融业务知识和法律知识,提高员工专业水平;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学习案例,调查研究,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创新;三是及时总结和推广清收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先进人物,打造一支团结拼搏、学习创新的团队。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本管理理念,继续做好员工的再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以“敬业”为核心的思想理念,造就一支具有“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
(三)加大清收盘活力度,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盘活贷款存量,改善信用社资产质量,是农村农信社目前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继续组织完善好有关清收盘活的做法和奖惩制度,逐级分解落实不良贷款任务,责任到人,专项考核,进一步加大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清收盘活的力度。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从各个经营环节上下苦功,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不断优化资产结构,锁定不良贷款存量,大力减少不合理资金占用,同时积极开办新的业务品种,使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实现多元化,全面提高资产盈利水平,实实在在地把经营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四)完善各项考核办法,增强优患意识和责任感
在狠抓“以法治社和以德治社”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大考核力度,完善考核办法和措施,在落实好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举措中,要结合铜鼓实际帮助农民朋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朋友提供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村金融和信息服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员工的优患意识和责任感,把全体信合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农村信合事业这一主题上来。
(五)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下一步要将工作重点转向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进一步完善股权设置。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入股起点,积极吸收种养殖大户、私营业主、企业法人等有能力、有愿望参与农村信用社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既要防止因股权过于集中被少数大股东控制,又要防止因股权过于分散被内部人控制。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和农村信用社实际的有效治理结构。三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运行效率。
(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无论采取何种产权模式,选择何种组织形式,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农。加大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户联保贷款办法,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大力发展银行卡等现代支付工具,不断探索代理保险、证券、委托理财、信息咨询服务等新的金融支农服务方式。人民银行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提出解决偏远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意见,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整体推进创造条件。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调研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四篇:从人事改革看广东烟草25年发展
从人事改革看广东烟草25年发展
烟草在线专稿广东,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许多政策、措施,最早在这里实验,形成经验后,又向全国推广。今天,我们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这也与广东地区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广东烟草同样也不例外:二十五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东省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广东省公司成立,围绕创业初期的发展目标,老一辈烟草人用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求真务实、勤奋实干的精神,兢兢业业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把广东烟草带到了如今这样的年税利超过149亿元,职工人数超过2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成就的取得并不是偶然,广东烟草25年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思维和观念上的创新,这从行业的人事改革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回顾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商品匮乏,烟草商业企业的经营也相对简单,只要有商品,便不愁卖不出去。那时行业的人事工作也是如此:主要抓劳动态度和劳动纪律管理,一切照章办事,对员工的评价关键看是否能严格执行上级指令和是否埋头苦干。当时的人事工作重点在于“管人”。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市场竞争的焦点由生产资料、劳动力的竞争向科技、人才竞争方向转变。如何对人事工作进行改革,从观念上扭转以往的管理定势,是新时期对广东烟草人事工作提出的新课题。广东烟草的决策者们很早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在90年代末就制定了人才梯队建设战略工作方针,2003年提出“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使全省烟草行业人力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和发挥”的发展思路,2008年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有效运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活力”的人事工作总体目标。行业人事工作职能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由过去单纯劳动管理正逐步向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增强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转变。
一件小事令我记忆犹新:2006年,我初到韶关市曲江县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工作。分管营销工作的领导安排我给单位的卷烟商品营销员讲公文写作。营销员学公文写作?看着我疑虑的神情,领导的一句话令我至今不忘:“我们烟草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哪样不会就要学哪样。”他让我主要讲如何写工作总结,就是要求每一个营销员要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将经验形成文字,以便推广提高。的确,市场经济对员工提出的要求,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这么简单,更要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从这件小事不难看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提倡的“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培训是企业发展动力”等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我们广东烟草队伍每一个基层管理者的心中。
观念的变化带来的是人事工作的创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为提高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变人员结构相对老化、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近年来,广东烟草积极调整人事工作重心,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成效明显。
一是公开招聘大学生。广东烟草从2004年起就开始面向全国各重点高校统一公开招聘大学生,开创了全国烟草行业面向校园对外招聘的先河。其招聘范围之广,招聘人数之多,令人瞩目。从中可以看出广东烟草的决策者们对于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坚定态度。以韶关市局为例,近年来全市共招聘大学毕业生38人,占全市商业系统正式职工总数的8%左右。招聘进来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较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在不少关键岗位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还有不少优秀的大学生已经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新鲜血液的加入,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改善企业年龄结构的同时,也对部分老员工是一种激励,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企业文化。二是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广东烟草在培训方面舍得投入,省局专门成立了职工培训中心,专门负责教育培训工作,力求做到不光能为企业招来优秀人才,更能使用好,培养好优秀人才。我参加工作短短的两年来,就曾参加过国家局、省局以及市局组织的培训十余次,培训的内容都是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理论和技能方面的综合训练。比如,省局(公司)今年就专门组织过四期大学生培训。针对将来部分大学
生将走上中层管理岗位的需要,还讲授了角色认知转变、沟通管理技巧等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内容,体现出广东烟草的员工培训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生产力的宗旨,为员工素质的全面提升搭建新的平台。
三是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体系。广东烟草把“定员、定岗、定责、定薪”的四定工作与国家局“分类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严格考核、落实报酬”的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针结合起来,积极落实督察考评体系和全员考核体系的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完善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以韶关市局为例,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标准统一、权责明确的督察考评和全员考核系统,按照配套实施的《劳动管理制度》、《员工奖励办法》和《考评细则》的要求,对部门和个人实施多层次考核,使得人人有其责,并与薪酬挂钩,奖优罚劣,较好地规范了员工行为,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创新干部提拔任用制度。在用人选拔上面,广东烟草落实好竞争上岗机制、异地交流机制、新老交替机制和后备干部动态管理机制,完善了干部提拔任用的各项制度,通过竞争上岗使得一批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干部脱颖而出,纷纷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在干部培养方面,广东烟草高度重视各级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对表现优秀的人才,不唯资历,不唯学历,切实做到在实践中磨砺,在工作中信
任,在生活上关心,在使用上大胆提拔。今年七月,全省范围内开展的这次统招大学生竞争上岗考试,就是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阶段,广东烟草的人事改革工作成效明显:企业职工年龄结构趋于合理;职工队伍整体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得到加强;以工效挂钩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拓展、深化;公平、公开的职业发展晋升通道逐步打通;员工对企业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也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稳步提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的广东烟草正是以人事改革为手段,不断夯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从而走出了一条又快又好的改革发展道路。
纵观广东烟草25年来的发展历程,人事改革只是其驶入全面发展快车道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东烟草高举“两个至上”的行业旗帜,以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为己任,在制度、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在省局(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烟草税利连续4年创历史最好水平,卷烟打假、两烟经营、体制改革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众多突出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股份体制、舰队模式、监管前移”的管理模式,为实现“建设卷烟流通强省”的战略发展目标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首过去,成绩令人骄傲;展望未来,前景鼓舞人心。25载的春华秋实,铸就了广东烟草今天的兴盛;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事业的腾飞。今天的广东烟草,就像一支整装待发的舰队群,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又一次鸣响了启航的汽笛。
第五篇: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取向
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取向
摘要:本文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社区银行的的可行性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社区银行;农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6―0030―03
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总体资产规模看,农村金融机构都是我国中小银行体系的主体。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经营业绩与国有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存在较大差距。相比之下,美国中小银行采取与大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取得了不逊于大银行的经营业绩。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认为,美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社区银行,可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包括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特点
1.独特的经营定位。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中小企业,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美国GDP中约有50%是由小企业创造的,发达的中小企业为美国社区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社区银行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仍会贷给当地中小客户,推动当地建设;而大型银行通常充当资金的“抽水机”,很有可能将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使用。比如,将资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
2.基于关系融资的贷款业务。不能出具正规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家庭,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相比而言,社区银行十分熟悉本地的客户,能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从而在审批客户的贷款时,不会只关注他们的财务数据,还会考虑这些借款人的个性化因素,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因此,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借款人放贷、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在过去近20年里,美国社区银行提供了小工商企业贷款的近1/3和小额商业房地产贷款的40%多。在农业贷款中其所占份额更大,提供农场房地产贷款的65%、农场经营贷款的61%和小额农场贷款(低于50万美元)的75%。
3.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4.能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这些员工本身也是社区生活的成员,地缘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目前,人性化服务已成为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1.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造成产权主体虚置,所有权缺失,内部人控制状况比较严重。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量的局限,他们大都没有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意识:每一个股东的股金有限,股本小,他们也没有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许多农信社也疏于为人股的社员创造有效的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机会。于是,就易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虚置,也就是农信社的所有者缺位。总体看,产权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相当部分已经改制完毕的商业银行或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中,这问题同样相当突出。
2.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架构存在缺陷。信用社及其联社一般都设置理事长和主任,这些负责人一般由上级或者监管部门任命,信用社法人地位和社员选举权事实上不受尊重。就经营看,缺乏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内部管理薄弱。与国有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的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市场分析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不高,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信贷决策或信贷行为存在不适应性,风险控制力有欠缺。三是乡(镇)农村信用社和各县(市)联社各为独立法人,机构分散,且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尽管近年来,一些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在组织管理架构建设方面已作了相当多的改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方法,目前所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甚至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势必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从而困扰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4.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离。作为地处农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支持对象应以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为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方面,明显偏重于企业贷款,而从实践的情况看,偏重于对当地大型企业的贷款支持。第二,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大于贷款资金运用,有相当部分资金剩余,以债券持有或转存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式,流出了当地。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方面的上述趋向,已明显偏离了其地区中小银行的特征。
三、我国农村推行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我国的农村银行机构与美国社区银行有很多共同点:(1)规模都较小,在所属辖区内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相对大银行而言成本较为低廉。(2)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存款,且资金主要投向于本地,满足本地客户的资金需求。(3)委托管理层次少,资金自主支配权大,决策机制灵活,因此,农村银行机构目前已具备社区银行的雏形。而且,近年来我国基层金融出现的空洞化危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的增加为农村银行机构重新定位于社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信社建成为社区银行后将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
1.弥补基层金融供给不足。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调整,撤并县级网点向大中城市收缩,并主要定位于为大中型客户和建设项目服务。仅工行就撤掉近两万个网点,现在除农行还有部分县级网点仍在办理业务,工行、建行、中行的县级网点已基本停业。此外,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主要设立在大中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对小城市或县乡纽的基层余融需求也是爱莫能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无暇顾及,使基层金融信贷服务日益萎缩、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正是基层金融供给的不足,给农村银行机构发展成社区
银行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2.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为支持大企业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因此,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其融资渠道仍然不畅通,所占用的金融资源占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比重非常低,民营中小企业占比则更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它们在创业发展阶段急需资金支持,但融资渠道不畅通使它们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成长。而社区银行由于贷款门槛较低、贷款程序快速简便,能满足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国蓬勃发展中的众多中小企业为农村银行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将带动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急剧增加。居民的消费信贷个性化很强,且具有额小、量多、面广的特点。大银行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只能提供少量的标准化无差异信贷产品,而且为规避风险往往要求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因此,很难满足千差万别的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而社区银行由于不具备规模优势,无需实行成本优先战略。因而更适合做“零售型”业务。加之与当地居民熟悉,不仅能针对社区居民的具体要求为其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而且还能进一步挖掘和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新的消费信贷类型,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能。因此,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大量增加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拓展了巨大的业务领域。
四、我国建立农村社区银行模式的策略
农村发展社区银行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优化治理结构。在农村金融机构向“社区银行”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产权改革和相关治理结构的完善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目前进行的改革中,为农村金融机构设定了分类发展的模式,即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选择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三种形式。从目前所进行的改革看,改革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已经组建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对管理层的监督管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按照现代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建立起来的监事会形同虚设。同时,还出现了董事长与行长之间的权力纷争问题,反倒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应该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部分是因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更重要的是监管和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出现了模糊和摇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不过,从最近的情况看,监管部门似乎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不久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专管农村金融改革的副主席唐双林先后在公开讲话时提到,要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完成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并将“社区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模式。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我国的农村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很多农信社仍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片面追求数量、规模和速度,人均利润水平低。同时,科技手段落后又使农信社在产品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效率等方面难以吸引广大的客户群。因此,农信社若想发展成为社区银行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集约型道路,增加科技投入,加大金融创新及研发力度,塑造核心竞争力。
3.加强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风险,获取风险收益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能。而从目前情况看,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个环节上最为薄弱。在现代银行业中,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需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尽快充实银行资本金,构建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多类型风险评估为前提,资本重组率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新体系。二是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扩展风险管理内涵,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的掌控力度,严格分类标准,加强对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风险掌控能力。三是加强风险管理技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全面、先进、灵敏的综合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和管理系统,提升风险处置技术。四是加强风险掌控的制度建设,重造风险管理的流程,确保风险决策得到深入贯彻,确保风险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得到切实执行。
4.提高员工素质。我国农村银行机构的员工普遍存在数量偏多,整体素质低、一般操作型人员多但高素质优秀人才十分匮乏的现象。目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农村银行机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吸引高素质人才,二是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机制来逐步改善现有员工的素质结构。
(责任编辑: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