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贫困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贫困现状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课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北京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以便于进一步做好我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我们的实践组于暑假在北京高校中进行了一次“北京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同时,根据调查现状、分析成因,为我校制定更好的帮扶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尽可能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帮扶贫困学生共同成长。
这次被调查的学生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男生占50%, 农村学生占61.8%。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 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
通过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被调查者的访问,98.5%的调查和走访对象认为高校中确实存在贫困生现象;有76%的贫困学生认为本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也认可这一比率。首都现有各类高校67所, 在校学生23 万名, 有3 万多名学生可界定为贫困生。
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山区, 城镇居民下岗成为大学贫困生新的滋长点。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 有60%以上来自农村, 其中又有25.6%的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调查表明, 造成家庭收入低下的原因中, 因属“边远地区”的占71.7%,因属“经济落后地区”的占37.7%, 因“家庭人口多”的占15.2%, 因“自然灾害”的占14.7%, 因“家庭成员下岗”的占8.9%。
二 贫困生花费与学生平均花费存在较大差距
一个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到底要花费多少钱?从今年北京地区高校公布的收费标准看, 每年学杂费以5000元左右居多(调查主要以北京地区一本院校),再加上每年700元~1200元的住宿费, 年总费用约5700 元~6200 元, 四年下来, 约为24000 元, 而每个大学生每月的基本生活费(包括其他消费)在400元~500元左右,按每年在校10个月计算,四年就是16000元~20000元。几项费用加起来,一个大学生应花费40000元左右才能完成学业,即每人每月的花销是833元,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调查表明, 有52%的调查对象月平均支出在600元以内, 而纯粹用于生活保障的费用则更少为500元以内,这与北京地区高校的收费标准相差很大, 从数字上即可判定其生活的质量较低。调查还表明,普通大学生月生活费用约为833元, 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66倍。
三 贫困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及支出情况
调查发现, 贫困生家庭的首要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占总体的41%,然后依次为农业收入、做生意收入、低保及社会补贴。而贫困生平均每月家庭给钱不足600元的达到66%,这与学生一般花销差距甚远,可见高校中的经济资助已成为贫困生度过难关的主要依靠。同时,这也显示出,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市场化,高校将必然承担越来越沉重的贫困生资助负担。调查还发现,贫困生每月用于日常饮食开支为300到500元的占到了54%,也就是说每个月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贫困生绝大多数的开支都用到了日常饮食上,这部分人群的恩格尔系数相当高,达到了66.7%,这体现出了大多数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十分低。同时又41.1%的贫困生表示每个月的最低生活费用不能完全保证生活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的资助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十分重要。
四 贫困生的受助额度与学校的资助条件
接受调查的高校对贫困生都有一些资助政策,规定了多种资助形式。在资金支持上,平均为200元/人(月),以奖(助)学金的形式发放,这与调查得出的贫困生每月费用缺口300 元/人
(月),仍有一定差距。而且,这种支持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够得到,相当部分的院校将此与德才表现联系起来,用以鼓励贫困学生克服困难,努力成才。还有减免学杂费、提供困难补助等一些资助措施,但都因额度较小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贫困问题。
五 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贫困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为获得收入而奔波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七成以上的贫困生认为受经济匮乏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衣食住行,尤其是吃饭问题, 为节约伙食费,一天只吃两顿饭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很普遍。同时,有23.5%的学生的学费为贷款所得,因此在日常支出更加困难,也因此有29.4%的贫困生选择自己做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用以及学习费用,而兼职势必对大学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因为贫困牵扯了贫困生过多的精力, 对他们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 而且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因为贫困, 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使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 易造成严重后果。贫困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并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
六 贫困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贫困问题
尽管贫困在学生们心理方面蒙上了一层阴影,却有64.7%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勤工俭学, 走自力更生,自己学习锻炼能力的道路,寻找改变家庭贫困的办法。依靠自立自强,一是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二是得到了脱贫必要的资金;三是通过自身诚实劳动得到的报酬,心理上很坦然。因此,有部分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内外为贫困生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很受欢迎。同时调查发现有91%以上的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也体现了绝大部分贫困生虽然生活状况堪忧,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努力提升自己。
七 发放奖(助)学金是高校鼓励学习、扶助贫困的一个重要办法
65%的学生认为发放奖(助)学金是高校最好的资助形式,另外, 利用贷款助学等方式的选择率是25.5%。“生活上节俭”、“渴望各种打工机会”、“需要各界的经济支持”是贫困生突出的特征。同时,同时又67.8%的贫困生认为大学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同时回报学校回报家庭,所以现在高校的资助在日后会得到相当的回报,这也表明奖(助)学金的重要意义。
总结:这次关于首都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其中, 20至30岁人士占90%,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0%,人员涉及大学中各个专业。通过调查, 也反映出公众对高校贫困生较高的关注程度。
第二篇: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贫困现状的调查报告 - 副本
关于北京高校大学生贫困现状的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课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北京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的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以便于进一步做好我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我们的实践组于暑假在我校中进行了一次“北京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同时,根据调查现状、分析成因,为我校制定更好的帮扶政策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尽可能的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支持、帮扶贫困学生共同成长。
经我们探讨研究,认为这个实践是基于我们身边实际出发,切实关心到部分弱势群体,充分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到他们每个人的切实利益的。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点,寻求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的准则,根据我校的贫困生的具体实际,根据贫困生的大体现状而制订了一份比较具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并且在8月15号到8月27号对部分我校的贫困生进行抽样及访问。
这次被调查的学生来自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男生占57%, 农村、一般小乡镇、西部地区、山区学生占61.8%。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我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
通过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被调查者的访问,98.5%的调查和走访对象认为高校中确实存在贫困生现象;有76%的贫困学生认为本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以上, 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也认可这一比率。
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山区, 城镇居民下岗成为大学贫困生新的滋长点。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 有60%以上来自农村、一般小乡镇、西部地区、山区, 其中又有25.6%的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
二、贫困生花费与学生平均花费存在较大差距
一个大学生完成四年学业到底要花费多少钱?从今年北京地区高校公布的收费标准看, 每年学杂费以5000元左右居多(调查主要以北京地区一本院校),再加上每年700元~1200元的住宿费, 年总费用约5700 元~6200 元, 四年下来, 约为24000 元, 而每个比较节俭的大学生每月的正常生活费(包括其他消费)在600元~750元左右,按每年在校10个月计算,四年就是24000元~30000元。几项费用加起来,并上一些基本的假期的交通费用和一些其他支出一个大学生最少花费60000元左右才能完成学业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调查表明, 有52%的调查对象月平均支出在600元以内, 而纯粹用于生活保障的费用则更少为500元以内,这与北京地区高校的消费水平相差很大, 从数字上即可判定其生活的质量较低。调查还表明,普通大学生月生活费用约为833元, 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66倍。
三贫困生的主要经济来源及支出情况
调查发现, 贫困生家庭的首要经济来源为工资收入,占总体的41%,然后依次为农业收入、做生意收入、低保及社会补贴。而贫困生平均每月家庭给钱不足600元的达到66%,并且有19%的贫困学生只能从家庭获得200元每月的生活费,这与学生一般花销差距甚远,可见高校中的经济资助已成为贫困生度过难关的主要依靠。同时,这也显示出,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市场化,高校将必然承担越来越沉重的贫困生资助负担。
调查还发现,贫困生每月用于日常饮食开支为300到500元的占到了54%,也就是说每个月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贫困生绝大多数的开支都用到了日常饮食上,这部分人群的恩格尔系数相当高,达到了66.7%,这体现出了大多数贫困生的生活水平十分低。同时又41.1%的贫困生表示每个月的最低生活费用不能完全保证生活学习的需要,由此可见高校的资助对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十分重要。
四、贫困生的受助额度与学校的资助条件
接受调查的高校对贫困生都有一些资助政策,规定了多种资助形式。在资金支持上,平均为230元/人(月),以助学金的形式发放,这与调查得出的贫困生每月费用缺口300 元/人(月),仍有一定差距,而只能从家庭获得200元每月的生活费的19%的贫困学生,就算通过勤工俭学获得一定的自力更生的能力,生活压力还是非常大。而且,这种支持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够得到,相当部分的院校将此与德才表现联系起来,用以鼓励贫困学生克服困难,努力成才。还有减免学杂费、提供困难补助等一些资助措施,但都因额度较小,普及面较有限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贫困问题。
五、贫困生的心理压力
贫困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为获得收入而奔波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业。七成以上的贫困生认为受经济匮乏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不得不减少形象方面的支出,使得不少贫困生心理较为自卑,尤其是正常的必要交际需要, 为节约用钱,不得不可以减少部分交际。同时,有23.5%的学生的学费为贷款所得,因此在日常支出更加困难,也因此有29.4%的贫困生选择自己做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用以及学习费用,而兼职势必对大学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因为贫困牵扯了贫困生过多的精力, 对他们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 而且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因为贫困, 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使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得他们性格,交际能力有一定的缺陷,这对他们的长远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六、贫困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贫困问题
尽管贫困在学生们心理方面蒙上了一层阴影,却有64.7%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勤工俭学, 走自力更生,自己学习锻炼能力的道路,寻找改变家庭贫困的办法。依靠自立自强,一是锻炼了能力,增长了见识;二是得到了脱贫必要的资金;三是通过自身诚实劳动得到的报酬,心理上很坦然。因此,有部分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内外为贫困生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很受欢迎。同时调查还发现有91%以上的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的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也体现了绝大部分贫困生虽然生活状况堪忧,但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努力提升自己。
七、发放奖(助)学金是高校鼓励学习、扶助贫困的一个重要办法
65%的学生认为发放奖(助)学金是高校最好的资助形式,另外, 利用贷款助学等方式的选择率是25.5%。“生活上节俭”、“渴望各种打工机会”、“需要各界的经济支持”是贫困生突出的特征。同时,同时又67.8%的贫困生认为大学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同时回报学校回报家庭,所以现在高校的资助在日后会得到相当的社会回报,在解决贫困问题,贫富差距上有积极的意义,这也表明奖(助)学金的重要意义。
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学校的贫困生生活现状是不太乐观的,由于贫困生经济来源不足,导致贫困生生活缺乏保障,自力更生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缓解他们自身的困难,但是贫困现象对他们生活和心理还是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国家、学校对贫困学生的资助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社会完全有能力
改善这个现状,让贫困学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意见及建议:
对于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建议:
第一方面,我们建议学校,勤工助学中心应该加强管理,规范贫困生帮扶政策标准,认真了解贫困生的贫困情况及其在生活上的需要,通过适当的提高奖学金、助学金,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等方法在经济上改善贫困生的生活困难。
第二方面,学校应该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的减少贫困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其交际能力社会技能,让其拥有改变命运的信心及能力
对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建议:
我们想通过这个本次调查的结果,向政府及社会各界展现大学生贫困的现状,希望政府部门,社会各界能重视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增加在帮扶贫困生的社会资金的投入,在就业方面给予照顾。大学生接受高等的教育之后,能用知识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显然,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求学过程中的一切困难,是一种间接的但又很有效的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富差距的方法。
对于贫困生的建议:
作为贫困生,虽然生活压力比普通大学生压力大,但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在大学过程应该好好珍惜大学的时光,珍惜拥有改变自己及家庭命运的机会,认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乐观面对人生中的困难,相信自己。
我们小组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个论题。经过了半个多月的调查,总结:这次关于首都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其中, 20至30岁人士占90%,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0%,人员涉及大学中各个专业。通过调查, 也反映出公众对高校贫困生较高的关注程度。
调查表明, 造成家庭收入低下的原因中, 因属“边远地区”的占71.7%,因属“经济落后地区”的占37.7%, 因“家庭人口多”的占15.2%, 因“自然灾害”的占14.7%, 因“家庭成员下岗”的占8.9%。
第三篇: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中国贫困大学生现状 △2006年全国预计需求高校毕业生1665044名,与2005的2141233名相比降幅为22.0%。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家庭年收入在1 500元以下的称为特困生,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大学生。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西部地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通常一个普通家庭为了支持孩子读完大学所需要的费用大概在5-6万元,而一个困难家庭起码要支出大概4万元才能帮助其孩子完成学业。而贫困大学生家庭的年收入仅为3000元,4年大学的学费相当于这个家庭11年的收入。
△2006年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2%,低于平均就业水平。
在整体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更加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经济支持,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支付寻找工作需要支出的成本,比如打印简历、购置服装、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这些在普通学生身上很容易实现的东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有可能这些费用是他们几个月的生活费的总和。因无法支付这些费用而导致的寻找工作准备上的不充分,让这些贫困大学生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学生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第二、渠道和资源匮乏。不能否认的是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他们和他们远在乡下劳作的父母所谓的“社会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
第三、心理困扰。走出乡村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往往背负着比其他同学更重的心理负担,他们的学费可能来自于全村乡亲的资助,来自父母常年省吃俭用的劳作。他们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家庭贫困落后的现状。在就业和这种精神压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仇富、悲观、偏激、丧失斗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这些不但对于贫困学生及他的家庭是强烈的打击,而且对于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因素。
第四篇: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泸溪县特困村贫困现状调查报告
为准确掌握全县农村贫困现状,积极探索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效途径,根据省委张春贤书记指示和湘贫办字〔2010〕14号文件《关于开展特困村调查的通知》精神要求,近日,我县认真开展了对潮底村、高大坪村、楠木冲村、溪头村、白泥塘村、黑竹坳村、横坡村等30个特困村的贫困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特困村贫困现状
1、人口及经济状况。30个被调查村共有村民小组149个,农户9767户,总人口47884人(其中:劳动力25938人,占总人口的54%;常年外出打工人数14125人,占总人口29%人),现有贫困人口12149人,占全县农村总贫困人口的34.5%。到2009年底,30个特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8元,人均产粮达262公斤。
2、自然资源状况。30个被调查村共有总面积291513亩,其中耕地面积54904亩(水田面积28995亩,占耕地面积的53%;旱地面积25909亩,占耕地面积的47%),占总面积的18.9%;山林面积231196亩,占总面积的79.3%;水田面积5413亩,占总面积的1.8%。被调查村有16个以椪柑、烟叶、油茶、辣椒、水稻为主导产业,有6个以养猪、劳务为主导产业,有8个属产业空白村。
3、社会基础状况。30个特困村,目前存在饮水困难的人数达29684人,占总人口的62%; 1973户还处于无房或危房状态;只有9%的农户拥有沼气池;有43个组还未通公路,只有11个组的道路实施了硬化建设;27个村有小学,适龄儿童达5726人,其中在校学生5418人;有6个村没有卫生室,近7000多群众看病非常困难。
二、特困村致贫原因
1、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泸溪县因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带,贫困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加上基础设施老化、生产生活条件落后,贫困村农民一遇自然灾害就容易出现返贫。如:2008年初的特大冰雪灾害,造成全县大面积椪柑及桔园基础配套设施受损,贫困村的有线电视、电信网络、通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及时恢复,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2、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大部分贫困村处于崇山峻岭之中,那里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落后,有的村虽然通了路但由于路况较差、资金短缺、无力养护,导致与外界物质交流和商品交换十分困难,很多农业生产难以发展,农民始终在贫困中挣扎。目前,30个被调研村还有43个组没有通公路,有6个村没有医疗卫生室,有91%的农户还没有用上沼气,只有38%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问题,无房和危房户还占20%以上。
3、农民收入结构单一。从调查结果显示:30个特困村大部分农户靠椪柑、烟叶、养殖、水稻及外出打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他们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非常弱,收入渠道狭窄,经济收入增加缓慢。据统计,53%的农户家庭收入靠种植业,20%的农户家庭收入靠养殖业,10%的农户家庭收入靠外出务工,17%的农户家庭收入靠其他取得。
4、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贫困人口中,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思想严重,对怎样脱贫致富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又难以找到一条致富的门路;农民素质偏低,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提不高,农业生产效益跟不上。特别是受贫困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面不广,贫困农民脱贫的难度加大。据调查:30个特困村初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力只占52%,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仅占了48%,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而且还影响了他们外出务工竞争收入较高的非农岗位就业机会。
5、宏观经济影响严重。近两年来,由于受冰雪灾害、全球金融危机、四川广元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村农产品价格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农民靠农产品价格因素增收和外出打工增收的难度加大,贫困村农民以椪柑、烟叶、养殖、劳务等为主的支柱产业难以发挥效益,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增收,造成部分贫困户因之而返贫。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贫困村农民生产投入普遍缺乏,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都无钱购买,最基本的耕作器械,如耕牛也买不起,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国家对这些贫困地区给予了极大扶持,但因受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是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当前,金融部门的条块管理,导致政府部门与之协调的能力不断在减弱,加之,扶贫资金投入较少、到位迟缓,严重影响了贫困村支柱产业的发展。
三、消除贫困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能源不足仍是制约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下一轮扶贫工作一定要加大力度,尽快结束贫困乡村基础环境较差的状况。目前,就我县贫困村而言,重点应抓好椪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乡村道路硬化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无房和危房改造等,争取把它们作为“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硬性任务来安排,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它们。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
贫困村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核心,重点发展以椪柑为主的水果产业,继续把椪柑产业作为农民脱贫的主导产业,进一步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抓好椪柑培管、椪柑营销、椪柑品改,增强果品效益;要抓好以山羊、种猪品改为主的畜牧业,以辣椒、烟叶、花生为主的特色经作业。同时,贫困村要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加工或销售企业为龙头,通过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联系千家万户,各贫困村要根据地方特色和优势,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专业协会+基地等形式,依靠科技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3、加大劳务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群众整体素质。
扶贫开发参与的主体是农民,帮扶的主体也是农民,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和扶贫开发的兴衰成败。因此,在扶贫开发中,要坚持把培训农民、提高素质作为治本之策,着力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一是要全面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要搞好示范带动,使农民转变观念,掌握技术,增强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加大对外输出务工农民的培训力度,重点开展转岗就业培训、回乡创业培训、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扩大就业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
4、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民抵抗风险能力。
贫困村群众因病、因残及其收入不稳定性等原因,造成返贫的人口较多,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抵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进一步搞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结合管理体系建设,将农村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及时纳入扶贫范围,提高他们的生产发展能力;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农民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五篇: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然而,截至2005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三、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四、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
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资料:
《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南方周末,2005年5月25日
《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周末》:考上大学与一位父亲之死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肖波
《南方周末》:高等教育的高风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