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定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管理制度
1、实验要求 血清和血浆都可以用于交叉实验和抗体检测,最好是血清标本,标本使用限制在 3 天内。一般不允许使用溶血标本,对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烧伤病人的溶血标本,在实验前后必须做溶血程度的比较。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的所有资料必须填写清楚 并完全符合,否则应重抽标本。对所有用过的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必须在 1-6℃冰箱至少保存15天,所有实验都必须保证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且记录和资料都必须至少保存 5 年。
2、血型检查
要求完成病人 ABO 正反定型、Rh(D),献血员血型 ABO 正反定型(必要时做 Rh 血型)
3、交叉配血试验
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天之内的。输血前血标本要能够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学状态。如果患者最近的红细胞输注发生于24小时之前,现在又要输注红细胞,最好重新采集一份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因为患者接受献血者红细胞的免疫刺激,可迅速产生针对献血者红细胞的抗体,所以为确保患者始终接受配合的血液,新鲜的血标本非常必要。若患者反复输血,则不需要每天采集血标本。但是应该每隔三天对这些患者进行一次抗体筛选及鉴定,随时了解是否有新的不规则抗体产生。
4、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献血者血标本,复查受血者和献血者ABO血型、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配血完成后要对每一袋待发血液发交叉配血试验相合性报告单。
5、全血、红细胞制品、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的浓缩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应ABO血型同型或相容输注。
6、下列情况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对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者。
7、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必须坚持复核制度。两人或两人以上上班时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将结果先填写在《血型、交叉配血登记表(本)》上,然后填写《血型鉴定报告单》和《交叉配血报告单》。最好在报告单上盖上“已复核”印章,签上全名方可发出报告。
8、血时要逐项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受血者和供血者 ABO 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 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 血时 Rh(D)检查除外),正确无误时可进行交叉配血。
9、申请输血者,受血者必须在输血前做有关检查,内容包括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ALT、HBsAg、抗-HCV、抗-HIV1/
2、梅毒,检验结果录入病历保存。急诊输血患者可在输血之前留取血标本,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留取血标本的时间及“结果待报”字样,待结果出来之后将报告单入病历。
第二篇:输血相容性检测制度
输血相容性检测制度
1.临床标本采用二次血型法即住院患者普查血型鉴定,输血前再复查血型一次。2.血型鉴定、抗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试验均采用微柱凝胶卡片法,血型复查运用试管法或玻片法。另运用盐水凝集试验、凝聚胺试验、吸收试验及放散试验辅助鉴定红细胞血型抗原和抗体。遵照技术操作规程操作规程。3.必须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复查ABO血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D)血型(急诊抢救患者紧急输血时Rh(D)检查可除外)。
4.凡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机器单采血小板应采用ABO血型同型输注。
5.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应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型输血(参见相关文件)。
6.血型鉴定作正反定型,常规应用微柱凝胶卡片法,疑难结果以试管法为准,血型复查常规使用试管法或玻片法为准、交叉配血试验和抗筛试验以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片结果为准。
7.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凡遇下列情况时必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作抗体筛选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接收多次输血者。
8.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9.做好质量控制。每批试剂和质控品均做验收评价,每日室内质量控制合格情况下检测临床标本。
第三篇: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实验室常规操作人员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质量考评的样品检测和判定的基本要求,并全面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以改进和完善实验操作与管理,确保常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规定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3职责
3.1检测岗位人员负责所检测项目的实验室质量考评操作。
3.2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分析考评结果和实验室差距,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4工作程序
4.1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4.2制定实验室质量考评活动时间表,确保质量考评按期完成。4.3以常规检测相同的方法对质量考评的样品进行检测和判定。4.4根据标本接收时间随机指定检测岗位人员进行检测。
4.5接收实验室质量考评标本品时,要核对外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标识是否清楚,标本量是否足够,与清单上列出的是否一致,有无漏渗及发货时间是否准时等异常情况,并按说明书要求保存。
4.6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时间和频次进行检测。
4.7实验操作岗位人员须将质控品与其它标本按标准操作规程常规操作、结果分析、判定、审核及报告。
4.8实验完成后对质控品的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4.9结果报告给实验室负责人审核签发后,按规定时间发出。
4.10保留对质量考评样品检测的原始记录,以备与质量考评考核部门反馈结果进行核对和查找差距原因。
4.11接到质量考评结果反馈报告,应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查找差距产生的原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评价相应改进措施的成效。
4.12对于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测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应组织实验室人员在1~3天内找出不合格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
4.12.1检测仪器未被校准及有效维护。4.12.2未做室内质控或室内质控失控。4.12.3试剂质量不稳定。
4.12.4操作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要求。4.12.5操作人员未按照SOP进行实验操作。4.12.6上报的检测结果计算或抄写错误。4.12.7 EQA样品处理不当。4.12.8 EQA样品存在质量问题。
4.13实验室负责人填写《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不合格分析报告单》,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得到科主任认可、批准后向全科通报,在下次室间质评中实施,并追踪评价改进效果。
4.14将室间质评回报结果、整改分析报告等相关资料归档,由科室统一保存。5 相关文件
《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卫医发[2006]183 6相关记录
6.1《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回报单》 6.2《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全国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反馈单》 6.3《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评不合格分析报告单》
第四篇: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检测管理制度
1.病人输血前应做血型、输血九项(又称输血前检查):ALT、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nti-HCV、anti-HIV、RPR,下同)、血型血清学检查。报告单贴在病历上,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以备日后信息反馈及资料核查。
2.凡遇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
3.交叉配血必须采用检查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4.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于2℃-6℃保存7天。
第五篇: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
输血前的检测管理制度
根据输血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于申请输血的患者,应进行输血前的检测,包括:
一、血常规检测:评估输血适应症。择期手术或输血浆前需加做凝血常规。
二、输血相容性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
1、交叉配血试验必须在盐水相试验基础上,加做检查IgG血型抗体非盐水相试验(如间接抗人球蛋白法、酶法、聚凝胺法、玻璃珠法和凝胶法等)。
2、凡遇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均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检。
三、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等)。
1、首次输血患者必须在输血前进行检查,将检测结果完整填写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和《临床输血申请单》上;间隔三个月后再次输血,应重新进行肝功能测定和感染性疾病筛查。
2、急救输血时,必须在输血前采集送检标本,填写结果处可标明“标本已抽,结果未回”字样,并在病历记录中描述、备案,待检测结果出来后,及时将报告单粘贴于病历保存。